第一篇:什么样的人,我敢底气十足地为他推荐工作?(和君商学院王明夫)(本站推荐)
什么样的人,我敢底气十足地为他/她推荐工作?(和君商学院王明夫)
王明夫/文
2009年11月10日,北京,晚秋。离“小雪”节气还有十二天,大雪飘然而至,一如急急赶赴心灵之约的不速之客。
我今天一大早起来,惊见大雪。洁白的世界呈现出一切都已经尘埃落定般的静谧。此种时刻,人是容易多情的。这样的日子,我得给同学们写点什么。尽管那么多重要的工作等着我去完成,但还是先把工作放下吧。错过这样的一个白雪日子,或许叙说的兴致就过去了。
一、21岁的时候,你在做些什么?
二、拥抱什么、扎根哪里,才能让功夫上身?
三、什么样的人,我敢底气十足地为他/她推荐工作?
.一、21岁的时候,你在做些什么?
朱熹是一介书生,在21岁的时候(公元1151年),做了泉州同安县主簿(常务副县长)。他春风满面、踌躇满志,准备干一番大事业。然而,同安县偏远、混乱、贫富悬殊、赋税不均、民怨沸腾。朱熹来了,他不畏难退缩,上任伊始,走村串户、了解民情,然后向朝廷奏疏,要求减免苛赋、实行仁政、重视礼乐教化,注重精神家园建设。
这时候的朝廷正忙于与金国议和,哪有什么时间去管什么仁政和百姓。朝廷的漠然给朱熹泼了一瓢冷水。但朱熹没有泄气,而是收敛志在天下大同的心气,转而务实地致力于建设本县样板,在全县推行礼乐教化。他在《小学题词》中说,由于童蒙时期的教育没有扶正孩童的心性,所以他们在长大成人之后就越来越浮华不实,教育之事必须从小抓起。朱熹发布了《谕学者》《谕诸事》等一系列文告,广搜书籍,建立经史阁。他按照孔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之说,将县学分为志道、据德、依仁、游艺四斋,每日讲论圣贤之道,引导学子修身报国。他说,教给孩子们的洒扫、应对、进退一类的礼节,以及爱亲、敬长、隆师、亲友的道理,看起来简单、细小,但是,这一切都是孩子修齐治平的根基,千万不可小看。朱熹又取《周礼》《礼仪》《唐开之礼》《绍兴祀令》等礼书,互相参照,要求学生朝夕参照。有了礼乐教化,慢慢地就有了鸟语花香,有了政通人和,有了群居和一。
朱熹的仁政和礼乐教化似乎收到了奇效。《同安县志》记载:朱熹在同安“三年之绩,有百年之恩”。
上面这段朱熹故事,摘录自《书生报国》这本书,我一字一句地把它敲进电脑,想借此向同学们提二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21岁是个什么年龄?是一个沉迷于网络游戏的年龄,是一个叛逆和愤青的年龄,是一个争当三好学生的年龄,是一个考托福的年龄,是一个失恋就想杀人或自杀的年龄,是一个撒娇卖乖的年龄,是一个希望父母尽量多给点钱的年龄,是一个动不动就觉得自己受到了伤害的、脆弱的年龄,是一个迷恋周杰伦或李宇春SHE的年龄,是一个与同屋舍友斤斤计较争风吃醋的年龄,是一个志存高远意气风发的年龄,是一个发奋图远壮怀激烈的年龄,是一个有所作为甚至可能造福一方的年龄,是一个••••••。21岁是个什么年龄?It Depends,视乎是谁的21岁!比较朱熹的21岁,你的21岁在追求什么?
第二个问题:和君商学院为什么要搞那么严肃的课堂礼、入学拜师礼、毕业谢师礼?说实在的,和君老师在和君礼仪场合中接受同学们的鞠躬叩首,心里是很不自在、很不舒服的,真希望有人能代替扮演这个角色。你要是不信,你试试看我来给你正儿八经地鞠三个躬,看你感觉舒服不舒服。那为什么不舒服我还是决定和君要坚持那样搞呢?纯粹就是为了标示中华文化传统吗?不是的。和君立礼仪行礼仪,与其说是为了复古,不如说是为了“正今”。当今时代礼崩乐坏、心无恭敬,时风躁动,人心散漫,行为轻佻,精神迷乱。复礼兴乐,推行礼乐教化,实为时代所迫需。如朱熹所言:洒扫、应对、进退一类的礼节,以及爱亲、敬长、隆师、亲友的道理,看起来简单、细小,实乃人生修齐治平的根基,千万不可小看。
.二、怎样让功夫上身?
一位私塾弟子,清华经管金融学博士,论智商和资质,是典型的Supertar。清华毕业后选择去了宝洁(广州)感受世界500强的实业特点,然后转去一家PE机构从事投资,主要工作是项目调研和评估,打“飞的”全国各地到处跑,一周出差五天甚至七天,是工作常态。
日前,他从广西发来短信:“今天一天跑了南宁、横县、贵港三个地方,上山下乡看市场、巡店,刚找住处收车开始吃晚饭。”此时的时间是“2009-11-05,22:14:49”,刚开始吃饭?他说:“我在广西贵港下面的县城吃路边摊。旁边都是辛苦劳作到深夜来吃夜宵的人们,酒食下肚后人们脸上的表情非常温暖。”
我回复短信说:“真想跟你一起去。”
他说:“他们的生活和我们一样,辛苦而满足。看了那么多基层企业和各层面的中国人,中华民族崛起的基本原动力就是从下到上改善生活的强烈愿望、辛勤劳作的精神,只愿当政
者善待稳定之。”
我回复短信说:“这种生活让人感觉踏实,真叫接地气!真希望你早日成功,你将来成功之后,堪称一个Superstar的传奇。先生都有冲动写写这个传奇。”
紧接着,我又追加了一个短信:“和君三届一个人,北大光华的明星,金融专业,当过兵,说不太倾心投行和咨询,毕业后找别的职业,干啥都行。我纳闷,问:为什么?他说他见到这样的情景:一些高级白领一起吃饭,很光鲜,但话题永远是票子车子房子男女八卦,弥漫在貌似高雅的豪华场所。每当此时,他就怀念当兵时候的一群人,蹲在路边吃馒头,狼吞虎咽,挺香,一遭有事,说走就走。那样更爽。他说如果做了投行咨询,不就跟那些白领一样吗?没劲儿。我当场刮目相看!我要把你的传奇说给他听。”
我这个短信里说的人物原型是高明。有一次,我、梦杰、高明和谢岩四个人一起吃饭谈商学院工作,高明聊到了上面这样的意思,让我刮目相看,心里面立马引以为“爱徒”,心生更高期许。上面短信不是高明原话,乃我添油加醋加工而成,高明原话我已记不清了。
他回复短信说:“此哥们当得大任,我到北京一定要找他聊聊。”
后又来短信说:“我们要的是能干实事、能做决策并且承担后果的人。我现在正在看的一个公司,四年从零到十个亿,中流砥柱是一帮23岁、出身低微、初中学历、极能吃苦的小姑娘,我真是非常感慨,彻底改变了我对什么是人才的看法。”“和路边的贩夫走卒喝酒聊天很来劲,在了解他们的生活、理想和痛苦。宝洁极其重视消费者调研,董事长反复讲这种工作必须怀着对人的感情去做,we should respect them,understand them,have affection with them,as individuals”。
我很看好这个私塾弟子的未来。不是因为他是清华的博士,不是因为他闪亮过人的资质,而是因为他走对了方向,接上了地气,他懂得去拥抱什么、扎根什么、爱什么。凭他的资质,他完全可以整天衣着光鲜地出入豪华场所和VIP场合,然而他不恋念那样的所谓高雅生活。事实上,就这么短短的四年时间,我看到了他令我十分惊奇又十分佩服的长进。以我的见识判断,他的“功夫”肯定已经晋入了中国PE界同层级人士的最高水准系列。
光鲜闪亮是人生美丽之花;功夫上身是安身立命之本。
.三、什么样的学生,我敢于底气十足地为他推荐工作
上周末植物园秋游,我见到了心仪已久的张博。除了三面时候的一瞬对视,印象中这是我第一次“人与名字对上号”地见到张博。他的一篇入学作文,令我久久不能忘怀。我这个人爱才如命,混社会N年,真是阅尽各色人等众生百态,更感觉千金易得一才难求。在开
车去植物园的路上,我就一边听着音乐一边想,这次秋游最好能见到入学以来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一些三届才俊,看看他们长得咋样,啥气质,男的还是女的,聊上几句也好呀。跟张博一聊上,就得知他明年博士毕业,正在找工作,想入证券或投资行业,求职结果目前还不明朗。我不假思索地说我来为你推荐,你把简历发给我。张博这样的人,让我敢于底气十足地为他推荐工作,推荐到适合他的地方去!
张博怎么就给了我这样的信心?请大家重读一篇他的入学作文吧,再次领略他的学养和深刻!为方便你的阅读,我再次将它置顶。
记得一位私塾弟子,人大本科毕业,学HR专业,想进证券行业。但学历太低、专业不对口,难度很大。我觉得进三大证券报,是另一条进证券业的上佳路径。于是我就给中证报、证券时报、证券日报的社长打电话,说推荐一个毕业生给他当记者或编辑。对方问什么学校、学历、专业,我说这些都不重要,就一句话:“这个人的志气和才学是足以创办出一份中国的《华尔街日报》来的”。后来三家报纸都说:那就让他来吧。最后他去深圳进了《证券时报》。
和君商学院一位学子,清华博士,一直是学理工科,学历上与商学和证券不沾边。求职的时候入围了某著名证券研究所的面试,但未挤入优先级考虑的前列。他说,心里很没底儿,结果会怎样,挺悬的。我打电话给该证券研究所的所长,底气十足地推荐,我说:只要给我的这个学生机会,若干年后他很可能是中国证券界的又一个王明夫!后来,他顺利进入了该证券研究所,半年后就崭露头角。我迄今还对自己的这个判断深信不疑。
你用宝贵而美好的大学时光打造出了一份光鲜亮丽的Resume,我未必敢为你推荐工作。但如果你是真有功底,我根本不看你的简历就敢于底气十足地向人推荐。在这个问题上,我确实有点“各色”。我不是一个脱离红尘、自命清高的人,在今天这样的职场风气下,我深知一份亮丽简历的重要性。但我还是想提醒真正有志的年轻人,准备一个良好的自我,无论如何都比准备一份漂亮的简历会来得更有意义。
前世500次的深情回眸,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我们之间穿越茫茫人海,在某个年份萍水相逢,却能师生一场,直至于结下一段纯净唯美的深情厚谊。此间必有某种缘分!我理解,这种缘分不是冥冥中的神秘踪迹或力量,而是你我作为凡夫俗子中的一员,在自己平凡的成长和生活历程中形成了某种共通的积淀和品性,于是我们容易产生共鸣和认同,哪怕彼此很不熟悉,但一篇文章、一段话、一番感应,就足以深以为然、引为知己、感到亲切无比。我相信,张博王冠赵俊峰谭婞孔令博谢岩韩宇杨红强等XDJM的一篇入学作文深深地打动了我,就属于这种情况。自古有多少以诗会友、以文会友的佳话啊!
此刻,我想起左宗棠的一则故事。左宗棠才高盖世,但科举落败,回到湖南老家做乡村
教师,成了一个落魄的穷举人。命运的转机发生在1837年。是年春,连任十几年两江总督、政绩德行皆名满天下的当时朝廷重臣陶澍回湖南老家省亲,途径醴陵下榻县公馆。左宗棠作的二幅欢迎对联让陶澍怦然心动:
其一:
春殿语从容,廿载家山印心石在大江流日夜,八州子弟翘首公归
其二:
一县好山为公立
两度渌水俟君清
陶澍读后,感觉小小醴陵,居然有我知己。这位花甲之年的朝廷重臣,当即提出要见见这诗文作者。其时,左宗棠年仅二十几岁,陶澍决定推迟归期,与素昧平生的左宗棠彻夜长谈,共议天下大事。后来,落魄举人左宗棠扶摇直上,做了两江总督府的四品幕僚。正是从这里开始,左宗棠开始接触国家大事,直至后来成为了晚清中兴一重臣、收复新疆广袤河山的大英雄。曾经一位翰林院学士向皇帝写了一道奏疏,其中有言:“国家不可一日无湖南,即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也。”
史家把此段左陶结缘称作“以诗拜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