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春晚关键在打动人心
春晚关键在打动人心
在中国文化领域中,每年的央视春晚可能算不上影响力最大的事件,但称得上尴尬的事件:看春晚的人数虽有波动,也不见急剧减少,但年年春晚,恶评不少,甚至一浪更比一浪高。在关注力成为最大资源的时代,能被人批评总比无声无息要好,但年年挨批评,不但挫伤相关工作者的积极性,也让大家彻底没有了方向,不知道到底还可以往哪里去创新,更不用说,人人都可以批评,春晚俨然成了负面情绪的宣泄口,太伤人自尊了。
如此窘况之下,有了2014年春晚导演的大换班:从央视内部选人,一个急转弯,改变为向体制外求贤,冯小刚、赵本山等人“临危受命”,挺身而出,担负起再造春晚、为央视和她的导演们“挡子弹”的使命。
三位“新人”过去在各自的领域内都有建树,水平不是问题,特别是赵本山素有“春晚常青树”之称,整几个节目,引全国观众乃至全球华人一笑,不是难事。真正的不易之处还在于观众的碎片化,不是“有100个读者,就有100个哈姆雷特”吗?春晚虽然看的人多,但还没有到13亿个“赵本山”的地步,这一个特点确实值得导演们仔细考量。
2010年春节过后不久,研究电视文艺的专家们按例要对这年全国春晚和其他大型文艺节目进行评奖,央视春晚按例得到唯一一个特等奖,得奖的央视春晚总导演按例做了演讲,只是那年的总导演在演讲中,破例谈了自己的困惑,而且“十分的困惑”:收视率创新高,批评声也创新高——那么多的人收看春晚,说明大家认同;那么多批评的人,说明大家不认同。两个新高同时出现,那到底说明是认同,还是不认同?
确实,当年春晚在节目编排和创作上,全体编导人员绞尽脑汁,努力贴近草根,努力取悦年轻人,为什么最后还落到形同“精神分裂”的地步?
春晚力图贴近草根,却不知道当下中国社会的草根不是铁板一块——大家全有着一样的价值观和审美趣味。粗略地分一下,大致有两个群体,其中一个群体是光欣赏,从来不发声,给什么看什么,好看就成;另一个绝对不会守着电视机看,最多电脑上下载看几段,但即便没看全,也要整些动静出来,而且整得动静越大,关注的人越多,明白不明白的都会整出更大动静来。这就是说,大导演闹不明白的“精神分裂”其实只是群体分立,两拨不同人员的不同表现,给了大导演一个自相矛盾的假象。
从饺子到鞭炮到守夜到拜年到红包,既然春节习俗能够容忍不变,那已经有几十年“历史”的春晚,能否也来个以不变应万变,干脆定位于全体华人吃年夜饭时的“背景音乐”的功能?一曲《难忘今宵》让国人割舍不得,不就是因为唱出了团圆之夜的千古情结?由此开阔出去,多一些类似的乐曲、杂耍、幽默,每年轮一遍,年年受欢迎,多省事?不过这么一来,好像就没有导演什么事了,兴师动众地搬请三位大师登台就成多此一举了。其实不然。春晚上唱过演过的节目何其多,何以唯独《难忘今宵》让人割舍不得?不就是因为绝大多数节目只是一时炫目悦耳,却没有抓住国人内心深处的情愫?美则美矣,动心的却没有,如此才形成了年年创新,创完又得重来,生生地整成了“熊瞎子掰苞米”。
第二篇:雪动人心散文
看来,大多数人们并不象想像的那么贪婪,薄薄的一层小雪,就博得大家的喜悦,空间、微信、微博里,传颂着、议论着这渴盼以久的雪。孩子们更是乐得雀跃。
明天,是小孫子的五周生日,爷孫早已拉勾买生日礼物,今天是允诺兑现的时刻。
早饭后,爷爷带着孫子去买礼物。车上孫子兴奋地望着车窗外的风景,一边指指点点,一边绕有兴致地提问着一些问题。于是祖孫开始了踢球式的对话。
“爷爷,你看这些与圣诞树一样吗?“孫子指着路边的圆型冬青与塔松问。
爷爷随着孫子的指点往外看,这些高矮不一的绿色植物上点缀着朵朵雪花,确实有点像圣诞树。
“嗯,像圣诞树。圣诞树是什么样子呀?“爷爷回答了,又把问题踢过去。
孫子: “就是这个样子。”
爷爷:“圣诞老人与谁一样啊?”
孫子:“和爷爷一样。“
“爷爷,你看这雪山。”孫子指着路旁公园的假山说。
“哦,什么是雪山呀?”爷爷问。
孫子毫不犹豫答:“就是山上有雪呗。”
孫子:“爷爷,他们家的车上有雪,咱家的车上咋没呢?”
“我也不知道。你说呢?“爷爷没直接回答,反把问题踢了回去。
“因为咱家車在屋里。”孫子用一个肯定,回答了两个问题。用知道的排除了不知道的。
返回的路上,孫子还意犹未尽地抱怨着:“可惜雪太少了,多了就能堆雪人儿了。"
雪可贵,童心可贵。孙子的天真,孙子的遗憾,触碰着爷爷的心。
一场蒙蒙小雪,触动了大人、小孩的心情和思绪。自然界与人类息息相关,可见一斑。
第三篇:志愿送温暖情动老人心
志愿送温暖情动老人心——记安徽工程大学人文学院志愿者慰问老人活动11月14日下午,为了弘扬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宣传志愿者精神,安徽工程大学人文学院志愿者的8名成员带着一颗关怀的心来到了芜湖市万春园敬老院,慰问老人,给他们送去最真挚的问候。
此次活动是几位志愿者第一次慰问敬老院。在没有见到这些爷爷奶奶之前,志愿者们都有点紧张,怕交流有障碍。但当和爷爷奶奶交谈的时候,他们的热情让我们放下心中的石头。我们分为四组,每组两人与一个房间的老人进行一对一聊天。有的志愿者和老人一起唱歌,有的听老党员讲十八大,有的给老人们讲故事。最后活动在老人和志愿者的欢声笑语中结束。看到老人们的笑容,志愿者们也无比的开心。
在本次敬老院献爱心的活动中,志愿者们展现出了积极向上、关爱社会、奉献社会的良好精神风貌,使这些老人感受到社会的关爱。爱心事业不会停止,人文学院志愿者服务队的爱心活动与奉献精神将会持续下去。台启婷
第四篇:领导“三贴近” 讲话方能动人心
领导“三贴近” 讲话方能动人心 山东 武鹰
如今,越来越多的领导干部都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讲话水平如何,直接影响着自身职能发挥得好坏。正是在这种形势下,某市举办了“领导口才培训班”,组织该市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前来听课。我们不妨走进这个训练班的课堂,看看他们是怎样练口才的。
口才教练开场白:
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一些领导干部与新社会群体说话,说不上去;与困难群众说话,说不下去;与青年学生说话,说不进去;与老同志说话,给顶了回去。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种失语的状态呢?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我认为,关键的一点是他们在讲话中没有做到“三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张口就是无关痛痒的空话、套话,又如何能让听者入耳入心呢?这堂课,咱们就重点围绕“领导讲话要做到‘三贴近’”,开展一次讨论,希望大家踊跃发言。
学员甲:
我先说说吧。前段时间,我参加了一个廉政警示教育会议,一位分管纪检的副书记发表了对“红包现象”的看法,他讲道:“红包这东西,真是‘让人欢喜让人忧’。生活中,老人做寿,小孩过生日,朋友有喜,打上一个红包,表示祝福,这是人之常情,但如果把这套人之常情异化,用到我们干部身上,变成了红包开路,权钱交易,那就不能熟视无睹、不闻不问了。希望大家高度警觉,及时安装好思想意识上的‘防火墙’,并经常‘升级’更新,只有这样,才能抵御‘黑客’的攻击,防患于未然。同时,面对那些不怀好意、别有用心的‘红色诱惑’,既不能‘心太软’,更不能‘手太长’。否则,等到东窗事发,才知道‘都是红包惹的祸’,后悔都晚了!到时候,只能‘独自一个人流泪到天亮’啦。” 教练,您看这位副书记的讲话是不是做到了贴近实际? 口才教练:
这个例子举得好。咱们来共同分析一下:首先,他的讲话立足于回答和解决现实中存在的腐败问题,围绕“红包”现象有感而发,很有针对性;其次,他通过对流行歌词的套用和 “防火墙”“黑客”等网络词汇的引用,把利用“红包”搞权钱交易带来的危害性及如何抵御“红包”侵蚀,讲得生动透彻、新意盎然、时代感十足,这要比空洞抽象地讲些反腐倡廉的大道理,效果要好得多。这个实例告诉我们:时代在发展,领导干部只有在讲话中及时对新形势、新情况进行分析、把握和洞察,并注意用时代语言讲述时代的理论,才能使讲话贴近实际,紧跟时代潮流。大家继续讨论讲话如何贴近生活。
学员乙:
前两天,我在一本书上看到了毛泽东同志作过的一场即席讲话。在谈到“要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时,他是这样讲的:“在整体上我们一定要藐视他,在一个一个的具体问题上我们一定要重视他。„„打仗只能一仗一仗地打,敌人只能一部分一部分地消灭。工厂只能一个一个地盖,农民犁田只能
一块一块地犁。就是吃饭也是如此。我们在战略上藐视吃饭:这顿饭我们能够吃下去。但是具体地吃,却是一口口地吃的,你不可能把一桌酒席一口吞下去。这叫做各个解决,军事书上叫做各个击破。”
我觉得,毛泽东同志的这段讲话就很好地做到了“贴近生活”,大家觉得呢?
口才教练:
你举的实例确实不错,但好在何处,这次我不说,看哪位同学来分析一下,这可是个难得的锻炼机会哟!
学员丙:
那我就试一试。我认为,毛泽东同志在讲话中,善于以火热的现实生活为切入点,从中汲取养分,使讲话充满生活色彩,反映生活本质。“盖工厂”“农民犁地”“吃饭”都是生活中司空见惯的普遍现象,毛主席借助他们进行类比,以生活中人们喜闻乐见的词语和形式引导听众触类旁通,把“要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这一问题讲得明白晓畅,使得这一番讲话充满生活气息,就像朋友间聊天,让台下的听众感觉很亲切。
口才教练:
嗯,分析得比较到位,让我分析也就是这个水平了,哈哈。下面,咱们接着讨论如何做到“贴近群众”。没有发言的可要抓紧了!
学员丁:
这个话题让我想起了自己六年前的一次讲话,那时我刚到某乡当乡长。在上任后的第一次“见面会”上,面对着台下的乡政府工作人员和各村的干部、群众代表,我是这样讲的:“大家选我为乡长,我保证三不搞:一是在工作部署上,不搞‘一个师公一道法’。我乡近几年整体发展建设规划已粗具雏形,势头较好,没有必要另起炉灶。因此,我要做到‘新官’理‘旧事’。二是在干部使用上,不搞‘一朝天子一朝臣’,今后干部调整也只能本着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原则,决不会以个人恩怨为界限。三是不搞‘新官上任三把火’,我主张脚踏实地,不走形式,不搞‘面子工程’,做到在任一天,奋斗不止。”
教练,我感觉我的这番讲话还是“贴近群众”的,有点自夸了啊,请您指教。口才教练:
确实不错!谈一谈你当时为什么想这样讲。
学员丁:
我当时觉得,自己初来乍到,要得到群众支持,就要重视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所以,我提出的“工作如何部署”“干部如何使用”“新官如何点火”这些问题,都考虑到了群众的切身利益,讲出了大家想听的话,使大家吃了一颗定心丸。而且,它没有晦涩的概念和术语,而将群众关心的问题讲得简洁明了,最终使群众愿意听、听得懂,而且觉得讲得有道理,听后能管用。
口才教练总结:
这位同学的亲身感受比较深刻,值得借鉴,以上几位同学的发言也很好。领导只有注重“三贴近”,讲话才能动人心。通过以上的讨论,相信大家对领导讲话如何做到“三贴近”有了一定的认识,希望大家多实践、多总结,使自己的讲话更受听众的喜爱。今天讨论到此结束,下课。
第五篇:“根除四风”关键要“动真碰硬”
“根除四风”关键要“动真碰硬”
“四风”严重违背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百姓深受其害,群众深恶痛绝,必须根除之。而“根除四风”,关键要“动真碰硬”。
一要“动真格”知实情。在现实生活中,上级领导要到基层调研,地方层层事先安排,更有甚者进行“彩排”,汇报更是报喜不报忧,作风是唯上不唯是,根本无法调查真相,劳民伤财,弄得群众怨声载道。要转作风,就必须要动真格。首先在方法上要一竿子插到底,不打招呼、不搞陪同、不定对象,“随机”调研;其次要放下身段,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鼓励干部群众如实反映情况和提出不同意见,掌握真实情况。另外,对那些弄虚作假,欺上瞒下、报喜不报忧、做表面文章、搞政绩工程、出假政绩的人,一旦发现,要依法从快从重处理,绝不手软。
二要“敢碰硬”抓落实。俗话说“千招万招,不落实就没招;这能力,那能力,不落实就没能力。”一些领导干部,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以通知落实通知,但对落实情况不闻不问,这样,中央再好的方针、政策、措施也会落空,在宏大的目标任务也实现不了。第一领导干部要有“功成不必在我任期”的境界,正确看待个人的进退得失,始终坚持为人民谋利益的政绩观;第二要有知难而进、锲而不舍的阿Q精神,正视矛盾,克服困难;第三要建立科学管用的工作机制,完善巡视督查、信息反馈、情况通报、责任追究等制度,并及时掌握工作进展情况,排除工作中的障碍和困难,“动真碰硬”抓落实,将党的方针政策落到实处,根除四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