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书体会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学然后教
我现在面临的问题正是张敏老师提到的。就在刚才,我还迷茫头疼。而现在,我应该谢谢张老师,她给我以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一个好的评价体系真的很重要。来双语以前,他们告诉我,双语的老师就一个字,累。在双语工作到现在两个半月,整天忙忙碌碌,成功减肥十八斤,我的体会就是忙、累、压力大。我也经常跟朋友、办公室抱怨。看着周围的老教师从容的处理着每天不断的事情,而我则手忙脚乱。
在读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这一条建议之前,我看完题目先想了想作者会说些什么:挤时间?把全部的时间都放在孩子身上?然而,我想的都不对,在这一条建议中,作者只强调了一点。那就是刚才李老师提到的用一生的时间去准备一节课,去准备每一节课,这也是我读完这一条建议之后最大的收获。作者推荐的准备的方法就是读书。联想到这次我们的读书活动,我才明白,读书对于一个老师的重要性。“如果一个教师在他刚参加教育工作的头几年里所具备的知识,与他要教给儿童的最低限度知识的比例为10:1,那么到他有了15年至20年教龄的时候,这个比例就变为20:1,30:1,50:1。”作为一个新老师,我意识到自己知识的稀缺。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许多方面的知识孩子都比我知道的多。另外,如果想走入学生的内心,也应该读一些孩子读的书,我觉得这样我们可以把握孩子的爱好,投其所好,然后正确引导。由此可见,老师必须要博学,而读书正是博学的捷径。所以,我想,以后应该借此机会多读书、读好书。现在,我明白了,他们的从容也是来自长期的积累,包括教学经验、学识含量等方面。
在读完想克服负担过重现象,就得使学生有自由支配的时间这一条建议后,我很疑惑,为什么我们的时间安排和书中所提到的差距这么大,作者既然说“家庭作业放在什么时候来完成呢?应当让学生早睡早起,把家庭作业放在早晨上学以前的时间里完成”,既然这种方法是科学的,我们为什么没有做呢?
上午学习新知识,下午自由学习。下午进行的脑力活动,应当是知识的扩充和转化。但是作则也强调下午的活动这并不是让学生无所事事,而是让他们扩充知识。我们努力使学生在学习日的下半天所做的那些事,正是对他的完满发展和顺利学习所需要的。这种意图是否成功,还要取决于整个教育过程是否文明。另外作者还强调在下午要让学生阅读,这种阅读必须是出于爱好、出于求知愿望的阅读,而不是出于背诵和记忆的要求的阅读。因为早上的学习效率要比下午高的多。
第二篇:一年级家长会给家长的建议
亲爱的家长朋友:你们好!
首先很感谢大家在百忙中抽出时间来参加这个家长会,今天能有机会和大家一起交流培养孩子的一些体会,我也感到十分荣幸。因为孩子,我们走到了一起,开学初,我们曾向大家传递过这样一个理念:把一个信念播种下去,收获的将是行动;把一个行动播种下去,收获的将是一个习惯;把一个习惯播种下去,收获的将是性格;把一个性格播种下去,收获的将是命运。而此时此刻,我更加深刻的意识到,针对我们的孩子,送一个好习惯,的确强似送一个好成绩!送一个好习惯,就是送孩子一个好明天!我们很想用自己的真诚和责任最大限度的赢得各位家长的支持和帮助,然后将一份浓浓的师爱和良好的习惯传递给每一位孩子,为他们美好的明天打下坚实的基础。相信每一位家长有着比我更为由衷而急切的愿望。接下来我想谈谈作为家长该为孩子做些什么?
一、改变教育观念,培养教育学素养
国外一位大教育家曾经说过:“家庭中要有高度的教育学素养,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的教育学素养,那么不管教师做出多么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满的效果。” 当前许多家庭教育存在着弊端:如:多数家长思想、文化素质较低,不能很好履行对子女教育的责任。庭成员中对子女教育方面的观念、立场不统一。家长对“只要孩子的学习好,其他什么都不重要”持完全同意的态度;有34%的家长辅导过孩子学习,但对学习以外的内容很少过问,有些家庭过分溺爱孩子,许多孩子享受着那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含在嘴里怕化”了的“贵族式”溺爱,而这无形中不知塑造了多少“缺钙”的中国“小皇帝”、“小公主”,这种在温室里长大的孩子感受到的是背书包的重量,学习的压力,而一旦面对生活的压力和受到各种挫折时,则往往不知所措,无法应对。在父母的含辛茹苦地“包办”之下,我们的孩子没有受训练的机会和欲望,缺乏起码的生存能力、自立能力、抗挫折的能力。还有些家长平时只注重自我娱乐,而放松了对孩子的监管。或者毫不避讳的将一些在孩子这个年龄不应知道的一些社会不良现象和一些不拘小节的生活坏习惯展现在孩子面前,很容易被善于模仿的孩子所仿效,这样的教育结果可想而知,要知道,父母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无处不在的,孩子的行为表现是在家长身边一天天不知不觉中形成的。作为家长如何教育子女“做人”是最为重要的,孩子犹如一张白纸,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只要家长能对孩子加以正确的引导,是完全能培养出好孩子的。所以,如果希望孩子好,那么你得身先士卒,给孩子作表率,想让孩子爱学习,多看书,那么你不妨也坐下来,和孩子一道,安静地看书,如果你做不到在书桌前坐半个小时,那么又如何要求孩子每天从早到晚坚持五六个小时的艰苦学习呢?所以在你要求孩子的同时问问自己在这方面做得如何?
二、做孩子的同窗,跟孩子一起学
同一个班级孩子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家长综合素质和付出心力的竞争。平时不闻不问,考差了大发雷霆,是不负责任的突出表现。起步阶段,重要的不是分数,而是学习兴趣和状态。家长———你有兴趣、进入状态了吗?
曾经有一位家长问:“我们没有文化,没有能力帮助孩子怎么办?”
如果是这样,我想对您说:“做孩子的同窗,跟着孩子一起学吧!这不是在帮助孩子,这是在拯救你身为父母的尊严和威信———除此而外,别无他法。因为教师安排进度也好,组织复习也好,只能也只应当从大多数孩子的需要出发。所以,希望家长朋友们能拿出行动,扶孩子们一把。相信你们中的大多数已经知道:一年级学习内容其实不简单。孩子需要你的扶助———今天的扶,正是为了将来的不扶或者少扶,否则问题越积越多,差距越拉越大,孩子和您将不堪其苦。有句话说得好:最好的课堂就是无围墙的课堂,是老师、家长和孩子三合一的课堂,课堂需要每一位家长提供营养和动力,课堂并不仅仅属于教师和学生,而应当是大家一起成长的见证。在这里我也要感谢许多家长过去四周的配合。正是有了你们尽心尽力的扶持,你们的孩子进步很大。
三、培养读书热忱,提高阅读能力
对于一个学生来说,他第一应当热爱的,就是读书。因为这是他的责任。” “家庭智力生活背景,即书籍在家庭生活中所占的分量———于学龄前,便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儿童智力生活的状况。” “所有那些有教养、好求知、品行端正、值得信赖的年轻人,他们大多出自对书籍有着热忱的爱心的家庭。”现在他们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看起来没有差别———六年之后,他们将多么不同。“不同”的原因有很多,最重要的,就是孩子的阅读能力拉开了距离。
人的大脑好比有待开垦的荒地,广泛的高品位的阅读,能使它长出参天的智慧之树,结出丰硕的知识之果。只抠教材的人,他的精神世界无疑是贫瘠的盐碱地。即便现在的考分很高,他的将来也不容乐观。
部分家长有这样一种错误观念:我的孩子完成“本职工作”已经很费力了,还是少读课外书,集中精力务正业的好。对于这种看法,我们还是听听教育专家的观点:“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越应当阅读。”“正因为功课对于这些孩子来说很艰难,所以我们更要鼓励他们去读自己喜欢的课外书———这就好比让一个在封闭的屋子里干活干久了的人,到鸟语花香的园子里散散步。”
有些孩子不是不聪明,而是开窍较迟。用教育学家的话,就是思维暂时处于沉睡的状态。那么,怎样唤醒思维,使他们蕴藏着的聪明才智苏醒过来呢? 最好的方法就是让他们多读有趣的课外书。
对于大多数家长,我要说的是:不要着急,不要攀比,不要期望一口吃个胖子,不要提出超越孩子接受能力的要求。读书是一辈子的事情,重要的是日日不间断和兴致勃勃。只要孩子在读,只要他这周比上周进步了,就值得高兴,就应当鼓励,最终他一样可以拥有值得骄傲的阅读能力。
四.培养孩子良好的品质,使其身心健康发展
作为孩子王,我也许比大家更了解孩子在群体中的角色定位。他们活泼但也淘气;他们聪明但也顽皮;他们懂事但也时常闯祸;他们追求荣誉却不懂得如何奋斗;他们衣着干净但却不注意班级卫生;他们也许很爱惜自己的文具却不会珍惜公共财产;他们会很在意班级得没得红旗却经常违反学校日常行为规范;他们甚至有时抱怨同学或老师没有给自己机会展示才华,而一旦拥有岗位三天就厌倦为同学服务……我常常暗自思量怎样来培养他们的恒心与责任,因为一个没有恒心的人几乎是做不成某件事情的,而一个没有责任的人更是做不好一件事情的。
另外,现在的独生子女,生活在“独”的环境里,家里东西和父母的爱均归他独自享受,再加上父母的过度呵护,逐渐使一些独生子女养成自私、任性、专横、霸道的不良性格特征。作为家长看到这一切难道不为此感到焦虑吗?我觉得应该利用各种场景和机会来改变孩子这种“独”的状况,培养孩子心中有他人的良好品质,要教会孩子与他人分享,培养孩子谦让的美德,教孩子学会宽容,做到心中有他人,使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作为小学教育,它是起点教育,也可以说是终身教育。说它是起点教育,因为它奠定的是知识与品格的第一块基石;说它是终身教育,因为它承载的是一个明天的梦幻,它决定发展的方向。因而,一个好的习惯显得犹为可贵。相信各位家长能理解我们的心情,让我们目光不要都聚焦在暂时的成绩或评比上,因为我们要进行的是一场持久的接力赛,孩子每一步的汗水与苦闷、成熟与思考,都是最好的财富!
我们工作的原则是尊重孩子,珍视孩子,享受孩子。真正关心孩子的前途、明天,给孩子真正成长的人生和完善的人格,不溺爱孩子,不挫伤孩子,也不包装孩子。让我们齐心协力,从纠正孩子细小的习惯开始做起,从关注孩子的言行举止做起,从遵守日常行为规范做起,播种好习惯,收获好性格,享受好人生。
祝愿每一位家长朋友美梦成真!
第三篇:一年级家长会给家长的建议
亲爱的家长朋友:你们好!
首先很感谢大家在百忙中抽出时间来参加这个家长会,今天能有机会和大家一起交流培养孩子的一些体会,我也感到十分荣幸。因为孩子,我们走到了一起,开学初,我们曾向大家传递过这样一个理念:把一个信念播种下去,收获的将是行动;把一个行动播种下去,收获的将是一个习惯;把一个习惯播种下去,收获的将是性格;把一个性格播种下去,收获的将是命运。而此时此刻,我更加深刻的意识到,针对我们的孩子,送一个好习惯,的确强似送一个好成绩!送一个好习惯,就是送孩子一个好明天!我们很想用自己的真诚和责任最大限度的赢得各位家长的支持和帮助,然后将一份浓浓的师爱和良好的习惯传递给每一位孩子,为他们美好的明天打下坚实的基础。相信每一位家长有着比我更为由衷而急切的愿望。接下来我想谈谈作为家长该为孩子做些什么?
一、改变教育观念,培养教育学素养
国外一位大教育家曾经说过:“家庭中要有高度的教育学素养,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的教育学素养,那么不管教师做出多么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满的效果。”
当前许多家庭教育存在着弊端:如:多数家长思想、文化素质较低,不能很好履行对子女教育的责任。庭成员中对子女教育方面的观念、立场不统一。家长对“只要孩子的学习好,其他什么都不重要”持完全同意的态度;有34%的家长辅导过孩子学习,但对学习以外的内容很少过问,有些家庭过分溺爱孩子,许多孩子享受着那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含在嘴里怕化”了的“贵族式”溺爱,而这无形中不知塑造了多少“缺钙”的中国“小皇帝”、“小公主”,这种在温室里长大的孩子感受到的是背书包的重量,学习的压力,而一旦面对生活的压力和受到各种挫折时,则往往不知所措,无法应对。在父母的含辛茹苦地“包办”之下,我们的孩子没有受训练的机会和欲望,缺乏起码的生存能力、自立能力、抗挫折的能力。还有些家长平时只注重自我娱乐,而放松了对孩子的监管。或者毫不避讳的将一些在孩子这个年龄不应知道的一些社会不良现象和一些不拘小节的生活坏习惯展现在孩子面前,很容易被善于模仿的孩子所仿效,这样的教育结果可想而知,要知道,父母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无处不在的,孩子的行为表现是在家长身边一天天不知不觉中形成的。作为家长如何教育子女“做人”是最为重要的,孩子犹如一张白纸,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只要家长能对孩子加以正确的引导,是完全能培养出好孩子的。所以,如果希望孩子好,那么你得身先士卒,给孩子作表率,想让孩子爱学习,多看书,那么你不妨也坐下来,和孩子一道,安静地看书,如果你做不到在书桌前坐半个小时,那么又如何要求孩子每天从早到晚坚持五六个小时的艰苦学习呢?所以在你要求孩子的同时问问自己在这方面做得如何?
二、做孩子的同窗,跟孩子一起学
同一个班级孩子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家长综合素质和付出心力的竞争。平时不闻不问,考差了大发雷霆,是不负责任的突出表现。起步阶段,重要的不是分数,而是学习兴趣和状态。家长———你有兴趣、进入状态了吗?
曾经有一位家长问:“我们没有文化,没有能力帮助孩子怎么办?”
第四篇:《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之一百(完结篇)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之一百(完结篇)
《给教师的建议》
——苏霍姆林斯基
之一百:提高教学质量的几个问题 欣赏:
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修养乃是教师劳动修养的一面镜子。在上课时,教师不仅要注意自己的关于本门学科的思路,而且要注意到学生。
驾驭学生思维的艺术,绝不在于事先把自己的每一条思路都规定好,并且只讲事先准备了的东西,而在于根据具体情况来讲当时需要讲的东西。一个好的教师,好就好在他能觉察课的发展情况,能正好从本节课发展的逻辑出发,按照此时此刻是唯一正确的道路走下去。在对少年的智育中,这种办法和技巧尤其重要。要教会少年展开复杂的思维过程,教师就得有高度的洞察力和灵活性,随时变换教学方式。为了满足少年们喜欢进行抽象思维和对事实进行深入思考的这种精神需要,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要慷慨地提供事实而吝啬地给予概括。对少年和青年来说,最有兴味的讲课,是那种把某些东西故意保留而不讲完的讲法。许多学生在童年期学习的很顺利,而到了少年期,据一些教师鉴定说,却变得愚笨,没有才能,对知识漠不关心了。这种情况的原因就在于:正是在这个时期,当学生的头脑需要思考、推论和研究的时候,他却被“解除”了思考的任务。教师想出的各种巧妙办法,都是为了尽可能减轻学生对掌握教材的困难。结果得出一种很荒诞的情况:按教师的本意应该是减轻学生的脑力劳动的办法,却在实质上把学生教得不会从事脑力劳动了。对那些“难教”的、理解力差的少年要特别耐心地对待,任何时候都不要责备他们头脑迟钝,也不要让他们拼命记忆——这些都没有用处。如果没有探究和思考,记忆就会有“漏洞”,什么也记不住。记忆力变坏正是在少年期发生的,这种现象的原因就在于:正当一个人应当尽量多地思考的时期,却把他从思考中“解脱”出去了。应当引导理解力差和思维不敏捷的学生去独立地发现真理。发现带来的喜悦,在经过自己努力而发现的真理面前的惊异感,这是智力发展的动力。这是走向自我确立的一个阶梯:学生体验到自豪感,体验到自己对自己的尊重。对少年的脑力劳动进行的观察使我们得出一条结论:如果滥用那些有趣的、形象的、鲜明的、花花绿绿的东西,就会导致学生过于兴奋。这种兴奋可能使学生一连几节课安不下心来。于是也就根本谈不上进行正常的脑力劳动了。在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兴趣的许多问题中,关于已知和未知的相互关系问题特别吸引我们的注意。……,揭示未知和已知之间的深刻练习,这是培养对知识的兴趣的教育诀窍之一。他们看到的只是教师在布置个别作业:给一些人的作业比较容易些,给另一些人的作业比较难一些。教师布置这些不同的作业,目的在于使学生的才能不断地得道发展。按照“各尽所能”的原则而进行教学和教育工作,能为提高学生集体的智力水平创造有利的条件。由于实施这一原则,可以使“差生”不失去自信心,使他们逐步地发展起一些智力技巧,而到了一定的阶段,他们就能在哪怕一门学科上取得好成绩。缺乏动脑的劳动,也跟随便让人去搞一点什么体力劳动一样,都是对学生的智力发展很有害的。有些思维品质是只有在双手从事精巧劳动的条件下才能发展的。手在精细的工作中好像能使头脑听从指挥,能培养对于准确性的精密性的敏感。此外,这种工作还大大有助于培养自我检查能力,培养学生对马虎从事,漫无条理的不可容忍的态度。手能够教会脑准确地、清晰地思考。
在小学各年级,知识跟技能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孩子们首先学习读、写、观察和表达自己思想的技能。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里都包含着积极地活动:孩子们写字、阅读、自编和解答应用题,测量和观察自然界的现象,编故事,等等。笔记:这是最后一篇建议,其中很多的内容是精华。请仔细的阅读原文全文,你能从中找到提升自己教学能力的好方法。
(以此更新完毕,感谢真心阅读这些文章的人们!)
第五篇:《新教材将会给教师带来些什么》读书心得
《新教材将会给教师带来些什么》读书心得
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师面对的是新课程、新教材、新教法的挑战。教师是社会生活中从事教育教学专业化活动的角色,即教师具有与其他职业不同的特殊身份,职业行为规范和职业特点。
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却对新教师提出诸多新的要求,教师的专业素质与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还存在差距。全新的教育理念和全新的教学观念,也确实带来了教师的不适应。面对这些作为现代的青年教师应该引起深刻的反思,在人们充分认识教师职业的职业训练必须性、职业的不可取代性的今天,人们把教师定位专业化的职业,即教师专业,其表象是有规范的教师职业道德;能表示教师的职业智能;要规定教师的学历标准;有专门教师教育机构;有专业提升的保障机制等。基于此教师专业发展就是在这些教师专业表象指导下,教师的职业道德、职业知识、职业能力、身心素质的持续成长过程。课程、教材、教法在课程改革中是“三位一体”的关系。从教材的视角出发,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教师专业发展就是形成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职业道德、教育理念、课程观念、教学能力与身心素质。新课程、新教材、新教法对教师的专业知识提出了较高要求。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提出由过去“教师对教材的忠实取向”向“教师与教材的互适”转变,即在过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关注教法,不关心为什么教,教什么的问题,教师对教材的运用只有全部的接受、执行,不存在教师对教材的取舍增添的权利。因此,仅仅是教材就束缚着教师的主动性、创造性。而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予了教师一定的教材运用灵活性,强调教材只是材料或范例,只是教师展开活动的中介与话题,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删减、增补教材,从而达到教师与教材的互相适应。新的课程理论、课程种类和课程层次等知识都需要教师重新学习;课改中涉及的新教法也是在过去教师工作中提及较少的,需要重新学习,并结合教材与学生实际,引入教学。
这种教师育教材的关系转变自然涉及到教师的专业知识的延伸问题,及教师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局限与教材的知识视野、满足于教学参考材料的知识范围来完成教学,相应的必须根据教育对象的文化背景和认识水平、教育环境的许可与限制等因素,恰当地选用教材、灵活的删减材料。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地拓展知识视野。主要包括继承、批判,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吸收世界一切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提高科学与人文素养,形成当代教育所需要的“科学人文主义”观念;树立环境意识,已天人合一的博大怀来寻求人类与环境的和谐,保持人类的可持续性发展。
如何实现教师的专业的持续发展?此则需从构建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外在驱力和场景引力的三维动力系统来完成。内在动力:会的终身教育观念与学会学习。从事物的内在动
力和外在动力的辩证关系看,内因是重视重要而根本的因素。由此,教师专业的持续发展必须首先启动自身持续发展的动机。因此,通过终身教育观念的形成与学会学习能力的活动获得来激发、形成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促进教师自我不断学习,素质不断提升的信念,教师专业水平就能获得持续发展。新课程和新教材要求教师以关注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学习和个性差异为宗旨。作为课程的主体之一,教师不再只是课程和教材的被动执行者,而是一个主动的决策者和建设者,同时也是专业知识的发展者。新课程和新教材对教师专业化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比如:与其他教师,与学生家长,与教育管理者的合作能力;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和“专业性评价的能力”;创设教学情境,进行行动研究并形成个性化教学风格的能力等。
从教师的工作实际来看,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法律、道德、宗教等一切都在变化。相对稳定——发展滞后的教材根本不足以反映新的、变化了的世界。教师自己首先要不断地学习,接受新的知识技能与思想观念,然后相继引入课程教学之中,实现教育内容现代化,增强教学内容的时代性。教师不仅是科学的传授者,还应当是科学的研究者、新科学地发现者,这就需要教师具有探究精神、创新能力。陶行知主张:人人都是创造之人,天天都是创造之时。每个教师都有创造能力。
新课程的实施既是我国基础教育战线一场深刻的变革,也是进一步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提高教师教育专业化水平,更好
地为基础教育服务的重要契机。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应致力于教学教法的砖研与探索,开发学生的潜能,注重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