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纪念祖国60华诞征文:太行山上看晋城
昔日,一座小县城,一座农民托起的小城。如今,一座现代化城市,一座被人誉为“北方小江南”、“内地小香港”的靓丽城市。晋城,一座被人们赞赏为太行山上的生态宜居城市,一座绿波荡漾的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走进晋城,看这里的碧水蓝天,看这里的鲜花绿树,看这里的城市管理,看这里的保障住房,看这里的远景规划,看这里的滨湖游园,看这里的人文
景观,看这里的鸟语花香。
晋城,东有珏山吐月,南有孔子回车,西有松林积雪,北有白马拖缰。
出门满眼绿,抬头是美景,人在花中走,车在景中行,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四季看到花,季季花不同,营造出四季常青的城市美景,如今,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晋城人越来越神清气爽。
漫步晋城街头,在葱茏的绿色中,造型各异、动感十足的花坛、花树、花球、花柱、花塔、花钵点缀其间,重葩叠萼,引人入胜,一树千花,令人陶醉。有素洁典雅的四季海棠、妖娆妩媚的非洲凤仙、娇艳欲滴的垂吊牵牛,有长春花、天竺葵、荷花、牡丹、大丽花等十数个品种镶嵌在市区的大街小巷,缤纷的花树与街边翠绿的树荫相映成趣,让市区风景顿时生动起来。
走进晋城,品品这里的烧大葱、烧豆腐、烧猪肝、烧三鲜,偿偿炒凉粉、木耳圪贝、酸菜黑圪条、绿豆丸子,吃吃高米庄馍、铺层馍、羊肉火烧、李圪抓,再来一顿丰盛的“十大碗”,喝上几瓶地道的“白马王”啤酒,保证让你馋得口水止不住地流,玩的心理乐开花。
走进晋城,最惬意的是享受这里的碧水蓝天。驱车进入市区,无论是环城树林,还是东西两河,无论是车水马龙充满活力的居民小区,还是西北风口生机盎然的白马绿苑生态园林,映入眼帘的总是碧水蓝天,吸入胸腔的更是沁人心脾的清新空气。市区环境空气质量年达到国家二级以上标准347天。居民用的是清洁能源,企业污染实现了零排放。市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5.8%,人均公共绿地达到了15.5%平方米,真正建设成了太行山上的生态宜居城市。
第二篇:看《太行山上》有感
看《太行山上》有感
“我们在太行山上„„..”每当耳边响起这首歌,我便想起,《太行山上》这部影片那精彩动人心弦的情景。
1939年,在太行山上,八路军天天与日本军队发生激烈的战斗,当时八路军物资缺乏,却拥有一股顽强的毅力,把日本鬼子打得团团转,缴获了不少军用物资,特别是打板恒部队的战斗中,双方都损失惨重,但八路军不怕死的精神战胜了敌人黑暗的心,他们冒着数架飞机的狂轰乱炸和密集的子弹,与敌人展开了白 交战,终于战胜板恒部队。
有这样一个情景让人愤怒:一个治疗员帮一个受伤的日本士兵进行疗伤,那受伤的日本士兵突然拿起战刀,一下子刺进那治疗员的身体里,地上突然沾满了血,我们八路军是人道主义去帮助日本俘虏,可日本人象只疯狗,这情景让人感到日本人为什么那么没有人性残忍。后来仔细想想其实日本人民并不坏,只是受到了日本天皇的教育才做出这样的事情的。他们也不想发起战争,只想回家,陪家人过上一个好日子,希望全世界人民和平共处。
我们这部电影让我深刻的了解了历史懂得了许多许多道理,看到了我们民族的团结和顽强拼搏保家卫国的牺牲精神,也明白了我们这代人所肩负的重大责任是学好知识去建设国家。
第三篇:纪念祖国60华诞征文
一眨眼,我们的祖**亲已经快过60大寿了。
从1949年,我们祖国诞生的那一天起,到现在,60年过去了,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1949年解放时4.5亿人口,到现在13亿人口大国,中华民族共和国,一个耳目一新的名字,正进行着一次全所未有的大改动。
1978年,我们加入金融世贸组织,1984年第一那一世小说网 http://www.xiexiebang.com块奥运金牌诞生,1991年我们第一次深奥,2001年,我们我们申奥成功,2004年,我们获得了奥运会金牌第二的好成绩,2005年中国太空第一人——杨利伟登上太空,2008年我们圆梦奥运会,并以创纪录的金牌数赢得了世界的称赞。2009年,我们期待……
我记得有一个广告是这样子的1000年前我们遥遥领先,100年前,我们一度落后,现在我们再度起飞。
这个广告说的好,10年前,甲午战争,圆明园事件,北京条约,南京条约,甚至抗日战争,我们一度被世界默认为“东亚病夫”,但是从1949年的10月1日8点起,我们中国人又有站起来的希望了,人多力量大,现在各个方面都领跑世界。
2009年已经到来了,祖国已经60岁了,我希望祖国的明天会更好。
异界之不死术士 神起国度 冰封乾坤 步步生莲 一剑惊仙 重生之官道 http://www.xiexiebang.com
第四篇:从唯物史观看《太行山上》
从唯物史观看《太行山上》
03212719 李想
上周五的马原课上,老师组织大家观看了一部讲述八路军抗战故事的电影:《太行山上》。1937年日军全面侵华后,华北危急。国共合作的背景下,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在总司令朱德率领下东渡黄河奔赴前线抗战。山西实权人物阎锡山面对“国、共、日”三股力量颇为头疼,提出“守土抗日”口号,在民族大义的影响下,于形式上支持八路军抗日。朱德筹划于日军进犯山西的必经险地平型关截击,115师师长林彪临战指挥出色,成功击败板垣师团,史称“平型关大捷”。同时八路军用灵活的战术亦减轻了国军战场的压力。不久日军以优势兵力、装备围攻太原一线,蒋、阎战略判断失误,正面战场接连失败,八路军转入敌后根据地建设,自此拉开了军民抗击日寇的伟大事业。
通过这部电影,我们了解到抗日战争那段战火纷飞而英雄辈出的时代,我被抗日志士不怕牺牲,视死如归保卫国家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以及尽忠报国的爱国主义精神所深深感染。另外,我们也可以看到,这部电影充分体现了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客观性、科学性和革命性。
唯物史观的观点之一是:生产是历史一切社会进步的尺度,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人类社会的进程。在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国民党军官对115师政委聂荣臻说日军一个团的一次齐射活力就超过我们一个集团军,这确保了日军在正面战场上的优势。来自狭小领土的日本军队能在抗战前期以凶猛的攻势大举进攻地域辽阔的中国,以至于当时执政的国民政府不得不退守西南,以至于中华大地饱受日寇铁蹄见他蹂躏,原因何在?我们往前看,甲午中日海战中,外表光鲜的清朝水师大败而归,究其根本原因,不是官兵们作战不努力,而是败在了装备上。日本经历了明治维新后,充分模仿吸收西方先进技术,提升了自身的生产力。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日益强盛,催生了日本统治者侵略中国乃至称霸亚洲的野心。相比之下,中国长期闭关自守,生产力停滞不前,自鸦片战争以来,饱受列强入侵之苦,国内处于比较混乱的状态。在此情况之下,日军大举入侵中国时,虽有大批英勇的斗士奋起反抗,但由于装备、战争准备、训练质量上的差距,中华的战士始终无法与装备精良的日军匹敌。
由于生产力的落后,当时的中国军队无法拥有能对抗日本空军的空中力量,面对强悍的日军坦克也只能造成有限的伤害。就像影片中的那样,我军部队无法对抗日军的空袭,于是偷偷的潜入日军的空军基地,炸毁了他们的飞机。然而,这毕竟只相当于扬汤止沸,只要仍然具有强大的生产力,日本就能很快的补充他们的空中力量。要彻底改变处境,唯一的方法就是拥有足够的对空力量。无奈的是,影片中的中国部队,特别是共产党的军队,根本没有有效的对空武器,以至于面对日军的疯狂空袭,只能用步枪和机枪打飞机。影片中,朱德说过:“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但是,我们仍然需要自己造枪,造炮,以后还要造军舰呐„„”这也充分展现了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
同时,唯物史观认为,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影片中日本帝国主义利用科技发展武器,入侵他国,造成大量生命财产的损失就是一个例证。
唯物史观还有一个观点:人类社会及其构成成分均以总体的体系方式存在,要从研究的对象的整体出发,从研究对象内部的相互作用与矛盾和研究对象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进行研究。这我们也可以从影片中看到。之前,国民党军队与共产党军队针锋相对,但是在日军入侵的时候,绝大部分的呼声是一致对外,这就是在分析了内部矛盾和对象吴外部环境矛盾的情况下做出的决定。而中共、国民党、阎锡山三者的合作也是从整体出发,认识到了但是最大的矛盾是中华民族与日本侵略者之间的矛盾。在这一点上,无疑中共领导下的八路军的认识更加透彻。在与国民党朱怀冰部、孙楚部的冲突中,八路军始终以“教训阎锡山和他的部队继续抗日”为目的,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绝不打第一枪。而后在取得了胜利之后,毛泽东致信阎锡山,表示希望山西的事情和平解决,以致阎锡山发出了“共产党是真心抗日的”的感叹;在与国民党代表卫立煌的谈判中,主动提出北撤,放弃到手的地盘,而要求仅仅是希望国民党军队不要越界寻衅,以抗战大局为重。这正是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表现。
另外,朱德在影片结束的时候说八路军的成功“一靠毛泽东军事战略思想,二靠八路军三个主力师,三靠太行山人民群众”,这一句话很耐人寻味。
第一“靠”突出了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唯物史观认为,历史人物是一定历史事件的主要倡导者、组织领导者或思想理论、科学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有深刻印象,甚至有时能够决定个别历史事件的结局,从而导致历史发生这样或那样的重大变化。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新的历史任务往往是由具有进步意义的历史人物首先发现或提出来的。他们比一般人站得高、看得远,解决历史人物的愿望比别人强烈。先进阶级的政治代表人物所提出的思想能够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他们为群众指明革命斗争的方向,在革命斗争中起着领导核心的作用。
但是,必须明确,不管什么样的历史人物,在历史上发挥什么样的作用,都要受到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制约,而不能决定和改变历史发展的总进程和中方向。历史人物的作用性质取决于他们的思想、行为是否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是否符合人民群众的意愿。只有顺应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意愿,历史人物才能起到推动社会前进的积极作用。
而后两个“靠”则体现了唯物史观“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观点。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影片里“八路军三个主力师”和“太行山的人民群众”只是那个时代的人民群众的代表。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是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前进的过程相一致的。在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过程中,人民群众是顺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社会力量,是具有变革旧的生产关系的愿望的社会力量,是主张变革旧的社会制度和旧的思想观念的社会力量。人民群众的总体意愿和行动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最终决定历史发展的结局。
《太行山上》这部影片还有许多内容值得发掘,并能从中发现不少哲学原理,如:在客观历史进行中,环境创造人,人又创造环境、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源是在于其种种复杂的内外部矛盾等等。
第五篇:市民纪念祖国60华诞征文
与共和国同龄的父亲
父亲出生于1949年重阳节,他的经历也和共和国的命运血脉相连。
我的爷爷是宝应乡下一个文“秀才”,识得几个字,但也只在过年写对联时派用场。父亲会写名字、记工分、结结巴巴念家谱后,就决定不读书了,他得养活一家人。那一年,父亲11岁。
里下河地区是水汪子,多的是无边
无际的芦苇。父亲和同村劳力合撑一只装满芦苇的船,四人一条船,两人一班次,日夜不停去金湖横济换豆饼、到兴化西门换氨肥。叔伯大爷们看他脑子活、手脚勤、不偷懒,都愿意和他搭帮。
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父亲无师自通地做好捕长鱼的“丫子”,黄昏时候去沟渠边下“丫子”,天麻麻亮去收。别人没有他的别别翘多,收获自然丰足,鱼当饭度了一家人的命。
1971年,村里要派人去海南学习双季稻种植技术,父亲是当然人选,老少爷们信他,但名额最终被别人顶替。
1973年,父亲娶了我母亲。那时,恋爱自由的风已经吹到乡下,父亲出不起彩礼,母亲也不要。第二年有了我,又过三年有了弟弟。记忆里,父亲和母亲从未红过脸、吵过嘴。
因为我和弟弟读书,父亲靠几亩地拨拉的钱不够花了。我记得父亲在烈日下脱坯,飞扬的灰土,沉重的砖模,他裸着上身,汗像蚯蚓一样流下来。后来国家保护土地资源,关了许多小土窑,父亲的也在其中。为了继续供我们读书,父亲捡了好多别人抛荒不种的地。那几年粮价低,农资高,种田算上力气,绝对是赔钱的买卖。可父亲不把自己的力气算钱,他还是和年轻时一样雄,觉得力气嘛睡一觉又有了。
1994年,县城开始卖户口。父亲与母亲悄悄商量后,花了1.5万元为弟弟买了个城市户口。
进入新世纪,随着国家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的落实,那些被抛弃的土地纷纷被各自主人领回。父亲手上只剩了原来的3亩地。父亲不肯歇在家里,他跟着家门口的瓦匠工头,拌沙浆、拎灰桶、上预制板……只要是花力气的,什么活都干。60岁的父亲还在烈日下奔波,原因是弟弟不久前在苏州买了房,他要帮衬还贷。
老了的父亲思想不老。他知道金融危机,他借“家电下乡”国家有补贴,买了手机,只为我们找他方便。农民父亲就这样和城市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与共和国同年的父亲,像一头勤勉的牛,每一个脚窝里都有自己的汗水,活得硬气、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