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长沙春节习俗变迁的调查报告(本站推荐)

时间:2019-05-13 12:28: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长沙春节习俗变迁的调查报告(本站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长沙春节习俗变迁的调查报告(本站推荐)》。

第一篇:对长沙春节习俗变迁的调查报告(本站推荐)

对长沙春节习俗变迁的调查报告

摘要: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春节习俗在现代发生了很大的变迁。本文在查阅了长沙及湖南省多种本土新闻报刊报道的前提下,对相关居民进行面对面口述采访的辅助下,考察个人及家庭实践视角下的春节习俗变迁。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探讨:

一、在家庭经济视角下,春节习俗具有“层化实践”的倾向,并举例呈现这种“层化实践”的运作逻辑和状况。

二、社会发展对春节实践的影响和重塑,以及个人及其家庭的应对。

三、在社会发展的视角下,人们对于这种春节习俗变迁的看法。本文试图以新颖的口述史材料,在个人实践和记忆视角下解释春节习俗的变迁,并提出作者关于节日研究的反思。

关键词:长沙,春节习俗,变迁,影响,进步

一、调查目的了解长沙春节习俗的变迁情况,并且分析这种变迁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二、调查对象

中老年人,以成长生活在长沙的群体为主要调查对象。

三、调查方式

采用面对面采访调查和资料调查相结合的方式。

四、调查时间

2011年4月15日——2011年5月12日

五、调查内容

主要调查长沙春节习俗的变迁情况及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进而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对其影响进行分析。

六、调查报告

导论

公元六世纪中叶,梁朝宗懔(公元约498~561年)在《荆楚岁时记》中记录了荆楚之地过年的习俗,学者们盛赞这部典范性的岁时志一改先前月令式的政

教体例和文人式的玩赏究奇,是“一种动态的古代田野记录”。时至今日,起源于年终“腊祭”的春节仍然是中国人头等重要的节庆。然而,《荆楚岁时记》所力图规避的两点毛病却依然存在。介绍春节习俗的文章汗牛充栋,内容虽繁简不一,侧重不同,但其叙述模式不外乎年节传说、溯源、历史记载、各地习俗事象及其解释。研究性的民俗著作或是孜孜不倦地梳理古籍,或是思索节庆习俗背后的深层涵义。但无论是介绍性还是研究性著作,都参照一个固化的春节前设。这种既群象化又无时效性的记述模式给人造成一种印象,即芸芸众生几乎是毫无二致地进行春节实践的,并且这一“传统”看似如磐石般牢固。

但今天,我们赫然发现,“捍卫春节”的呼声此起彼伏。需要“捍卫”,即意味着这一“传统”有遗失的危险。团年饭搬到酒楼,拜年用短信了事,越来越多的人在春节旅游、上网,潇洒自在;对此,老人们哀叹年将不年、淡而无味,而一部分民俗学家则宣扬回归“传统”。但春节“传统”是什么样子的?从文献到文献的抄录、对内在涵义的穷索将春节变成了专家学者的“内部知识”。研究者们忽视了的问题是,所谓的春节“传统”在普通的民众当中呈现出什么样的实践形态?他们的春节实践都是整齐划一的吗?是什么导致人与人之间在春节实践上的不同?即使是同一人的春节实践是否随着时间而变化?是什么影响了这些变化?他们如何看待这些不同和变化?

正文

这下面写正文。可能还要把正文稍微拖长一点,各个部分。

记得加上特别鸣谢:湖南工业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资料室主任刘志勇老师这样会不会洋气一点我觉得这样可能好些我们要把做的事让他看到比较好

心得

我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湖南人,对于能研究长沙春节习俗的变迁是特别兴奋的。当然,当我们只是随着时间的脚步前进的时候,我们很难感受到一些正规

东西的变化。但是当我们停下脚步开始往回追溯的时候,我们才能终于发觉很多东西已经时过境迁了。长沙春节习俗就是这样。我没有开始研究的时候,我永远也想不到原来已经变化了那么多。一开始真的是一种很复杂的情绪,一方面,我们这样的新新人类确实在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的历史,但是在另一个方面来说,我们是不是又从某个程度上加速了一种历史的消逝。现在的我们加上以后许许多多的我们也许都在充当着这种历史的创造者和破坏者的双重角色。我们骄傲着又同时无奈着。也许,我们其实不那么愿意,只是时代和人的本性推动着我们要这样做,并且,一直这样继续下去。

在这些研究当中,我还是很兴奋的能看到那些由古老中国留下来的传统精髓还依旧灿烂着。比如饺子,爆竹,灯会。并且,它们随着中国的开放将更加发扬光大,将让更多国家的人们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更深的了解。这正验证了一句话:传统的就是世界的。我们的传统文化在外来文化的融合下透露出一种经过时间洗礼和历史锤炼后的精辟和单纯,这种精辟和单纯对里面和外面的人有着致命的吸引力。它将使我们的传统文化有更强的生命力。

其实,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这种改变也是一种必然的选择。没有人能成为一种孤岛,传统也是,停滞不前只能成为第二个濒临崩溃的清王朝。而在这种变迁之中,我们已经保留下了最珍贵最核心的部分。那么,我们为何不让时代发展,让习俗升华到一个适合时代和生活的方式呢?

我很欣慰的是,在这样的变迁中,我们依旧没有破坏传统本身拥有的最美好的部分。并且,随着人们开始提高在世界文化融合中对传统文化的捍卫,我坚信,我们的传统习俗正在经历一次良性的变迁。

第二篇:春节习俗的沿袭与变迁调查报告

春节习俗的沿袭与变迁调查报告

先锋小学六年级一班 颜凤麟

问题提出:

自西汉以来,春节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是几千年中华文明最集中的表现,许多风俗相传至今。我自小就听到父母乃至祖父母辈说起他们小时候过年如何比现在热闹有趣,我就想知道春节的由来与变迁是怎样的?人们眼中的春节是如何变迁的?与现在有哪些相通与差异?这些差异是如何形成的? 调查过程及研究方法:

寒假期间,我通过四种方法来作调查。①上网查询春节的由来与习俗,古代文人关于春节的诗词描绘。②请爷爷、奶奶、姥姥、姥爷讲述他们眼中春节的变迁,感受城市与农村春节习俗的共同点和不同点。③爸爸、妈妈以及他们的朋友小时候过春节的心情与现在有哪些变化,他们希望中的春节又是怎样的。④跟随父母去家在农村的亲戚家探访,感受农村春节期间的文化娱乐。

调查情况:

①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八节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

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在描写春节热闹景象的诗词中,北宋王安石的《元日》最具代表性: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②祖父母辈眼中的春节变化最大。他们年少时中国经济困难,过年最盼望的就是吃顿饱饭,能吃上掺了肉的白菜馅饺子就是最幸福的事了。那时城市与农村差别不是太大,物资都极贫乏,两家分一棵白菜并不是稀奇的事,新衣服也不能年年有,因为布凭票供应,一家人的布票也许做不了一身衣服。城市过年只有三天年假,农村也仅是热闹到初五就要在生产队出工了。现在他们的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他们眼中年没有以前热闹了,以前过年不要说亲戚,就是同事朋友也是合伙今天来我家吃饭喝酒,明天又去他家,来来往往很亲热,现在春节亲戚朋友的来往多是坐坐就走了,不经常在家待客。幸好再不缺吃穿,祖父母辈忆苦思甜,对生活最满意。

③爸爸、妈妈和他们的朋友一致认为现在过年没意思了,因为再没有小时候盼年的心情,那时候盼年觉着年来得好慢啊,盼年主要是盼好吃的和新衣服,还有就是烟花爆竹,这些过年都会有。现在美食与新衣都不再让他们兴奋,可喜的是过年有一年中最长的公假。大家都希望过年吃吃喝喝的习俗要改一下,假期里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更多些。④妈妈的老家在农村,每年我都会跟着爸妈回去探访亲友。穿村

街道上一点也不热闹,偶有几个五六岁的小孩子在路上奔跑,大些的孩子一个不见,据说大些的孩子在家看电视或玩手机。农村的春节给我一种破败冷清的感觉。妈妈说她小时候可不这样,初一到十五热闹着呢,孩子们都在街上玩,踢沙布袋、跳绳、打瓦,大人忙着做菜招待客人。不时有鞭炮炸响,家家贴着红对联和五颜六色的过门钱,年味浓地化不开。现在村子里四十岁往下的成年人几乎没有,都在城里打工或做小生意,只在过年时短暂回来待个三五天,甚至许多过年也不回来。这里也没有象电视里一样自己组织的庆祝演出活动。人们的娱乐就是看电视和打扑克。不变的是家家都贴着灶王、春联和过门钱,看起来仍然喜庆。

第三篇:对春节习俗的调查报告

关于春节习俗调查报告

调查人:文学院096 王星云

地点:江苏省兴化县沙北村 正文:

春节是中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它标志农历旧的一年结束,新的一年已经开始。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因此春节的习俗也多种多样,有贴春联、放鞭炮、敲锣打鼓、吃饺子、给压岁钱等习俗。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习俗都不相同。可是又有多少人知道春节习俗的缘由呢? 调查经过:

通过随机对全村50名村民的调查,举出了“为什么要拜年”“为什么长辈要给孩子压岁钱”“为什么要”等问题,只有5%的人能够知道原因,而75%的人基本上不知道,另外20%的人仅仅知道一点点。

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 上网搜索

调查目的:

如今大家都抱怨年味越来越淡,希望大家能够通过对春节习俗的了解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知,继承和发扬源远流长的优秀传统,增强民族的凝聚力,促进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 为什么要拜年?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大年初一,人人都早早起来,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关于拜年习俗的由来,传说远古时代有一种怪兽,头顶长独角,口似血盆,人们叫它做“年”。每逢腊月三十晚上,它便窜出山林,掠食噬人。人们只好备些肉食放在门外,然后把大门关上,躲在家里,直到初一早晨,“年”饱餐后扬长而去,人们才开门相见,作揖道喜,互相祝贺未被“年”吃掉。于是拜年之风便流传开来。拜年顺序为一拜天地,二拜祖宗,三拜高堂。一般大年初一晚辈给长辈拜年,祝愿长辈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新年后给亲戚拜年,一般的规矩是初一拜本家、初二拜岳家、初三拜亲戚。在同学、同事、朋友、合作者、邻里之间也要相互拜年。在“过年好”的道贺声中,拉近了心与心的距离,增进了人与人的感情。正如古语所说,拜年“以联年谊、以敦乡情”。

二. 过年长辈为什么要给孩子压岁钱

有的人说过年给压岁钱,体现出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和晚辈对长辈的尊敬,是一项整合家庭伦理关系的民俗活动,其实这里有一个

流传很广的故事。传说,古时候有一种身黑手白的小妖,名字叫“祟”,每年的年三十夜里出来害人。人们怕祟来害孩子,就点亮灯火团坐不睡,称为“守祟”。

在嘉兴府有一户姓管的人家,夫妻俩老年得子,视为掌上明珠。到了年三十夜晚,孩子用红纸包了八枚铜钱,包着的八枚铜钱就放到枕头边。夫妻俩不敢合眼,挨着孩子长夜守祟。半夜里,一阵巨风吹开了房门,吹灭了灯火,黑矮的小人用它的白手摸孩子的头时,孩子的枕边进裂出一道亮光,祟急忙缩回手尖叫着逃跑了。之后大家也都学着在年夜饭后用红纸包上八枚铜钱交给孩子放在枕边,果然以后祟就再也不敢来害小孩子了。原来,这八枚铜钱是由八仙变的,在暗中帮助孩子把祟吓退,因而,人们把这钱叫“压祟钱”,又因“祟”与“岁”谐音,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被称为“压岁钱”了。

三、为什么要贴春联?

据有关调查,只有18%的人对春联的认识较多,其实春联是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的“桃梗”演变而来的。《淮南子》上说,桃符(即桃梗)是桃木刻成的。上面刻着灭降福的咒语,一年一换。五代后蜀皇帝孟昶在过春节时心血来潮,令人将桃树削片,他提笔在上面题写了联句:“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就是中国最早的春联了。至于春联这一名称的正式诞生,则在明朝。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金陵后,曾在除夕时下旨:“公卿士庶之家,须写春联一副,以缀新年”。以后,春联得以推广,沿袭至今过年时,各家各户都要贴春联。

如今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增加喜庆,期盼好运。

分析及总结:

由于时代的变迁,物质生活的改善,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对于年文化越来越陌生,对春节习俗的了解也就越来越少,使得年味越来越淡。希望通过此次的社会调查能够给大家对春节习俗多一点了解,使得我们的年味越来越浓,开开心心,喜气洋洋地过好每一个春节。

第四篇:春节习俗变迁调查问卷

各地春节习俗变化调查

您好!我们是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09级毛概小组,想就每个人

家乡的春节习俗变迁进行调查。相信您对这个话题会有自己的看法和感触,我们小组会将您填写的结果整理成一份具有普遍意义的调查报告。

1、您的所在地:

A、城市B、乡镇C、农村

2、您一般和谁一起过春节呢?

A、目前家庭成员B、亲戚C、朋友、其他

3、您会收看春节联欢晚会吗?

A一直都看B、以前看,现在不看

C、以前不看、现在看D、一直不看

4、对于春晚,您有什么看法?

A

B

C

D和我木有关系

5AB

6(如年糕、水饺等)?

AB、有、但现在没有坚持

CD、没有

A、走亲访友B、在家胡吃海塞C、我不娱乐D、其他

8、对于以前过年,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A、亲朋好友见面B、各种娱乐活动

C、自己过年得到的东西D、其他

9、对于春节走亲访友,你有什么看法?

A、太必要了,促进感情,累也值得

B、有现代通讯设备,没啥必要

C、走访部分就可以了,面面俱到没必要

D、没有这个习惯

10、对于春节燃放鞭炮,你有什么看法?

A、危险又污染空气,完全没必要

B、是传统项目,应该保留

C、虽然现在不完全禁止,但以后应该被逐步禁止

D、我很喜欢,不应该被禁止

11、对于一些新兴的过年方式,你有什么看法?

A、挺好的,符合现代人的需求,可逐步代替旧的方式

B、挺好的,但是旧的过年方式应该保留

C、一般,大家的选择不同,应该尊重

D12、近些年来,你觉得你过年的方式改变了吗?A、没有啊,还是那样B

C、很大改变,但还是保留了传统项目D

A、就是这样发展的,没有办法

B

C

D

AB

C

D

第五篇:春节习俗调查报告

宁都春节习俗调查报告

春节是中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里面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在我们宁都,每年春节期间也有许多非常有特色的风俗,可以说别具一格,在这里通过这个调查简单介绍一下几种宁都常见的春节风俗。

赣州宁都是早期的客家摇篮。大量的谱牒研究和田野调查证实,中原汉人唐宋时期南迁进入现在的客区,最早定居在宁都,现在宁都全县客家人口占总人口的98%。黄石中村客家傩、石上的桥梆灯、宁都采茶戏、宁都道情、洛口竹篙火龙已被列入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所以,宁都有着浓郁独特的乡风民俗,尤其是在正月。

打年糕

打年糕(我们本地人叫打麻糍)是宁都客家人春节传统特有风俗之一,具有历史的悠久。麻糍是宁都客家人春节的必备小吃。为喜庆吉祥,一定要在麻糍中心点上一颗四星红点。麻糍制作方法:以本地出产的糯米为原料,将洗净滤干的糯米盛入甑中蒸熟后,倒入石臼中,用木锤(用质地坚硬的黄檀木制成)将糯米饭舂烂,最后,撮成丸状如乒乓球大小。麻糍食用方法:可用油炸、或在文火锅中油煎烤熟,还可切成薄片晒干随时用来油炸碾碎做擂茶、米糊的香料。当地人一般多以油炸、油煎粘红(白)糖为大众吃法。如今人工打麻糍已经被机器取代,县城已难觅“打麻糍”的场面了

割鸡

宁都是一个纯客家聚居的县城,史籍记载及田野考察表明,这块古越之地在唐宋时期便有中原汉人移入。中原文化和古越文化的融合,形成了多样化的客家习俗,名目繁多的“神灵”按月分期地接受着乡民们的祭拜,尤其在传统农历节日,行走乡间不经意间就会撞上奇异的祭奠。我们是特意来看石上“割鸡”仪式的,这是石上村独有的传统祈子习俗,据说已延续了600余年。

李氏属石上村大姓,所谓“割鸡”,其实是这个大家族为庆贺添丁所举行的集体典仪。3000余人的村镇,李姓占有90%,即使是在人口控制的当今,每年的添丁家数依然不少,村民告诉我,今年算是少的,最多的一年,全村有40余户在同一年添丁。村民深信,新年里依祖训“割鸡”祭拜汉帝,家族必会昌盛。看到如此生发的李氏家族,杂姓人家自然不敢怠慢,跟着李氏家族一同祭拜,久而久之便发展为石上镇独有的民间习俗。

割鸡的时间是下午四点半,打三点起,整个村庄便是“炮火”连天。添丁户进祠堂的队形是约定俗成的,先由两人扛着长长的爆竹篙引路,户主一手举着大公鸡,一手拿着贴有红纸的利刀,另一人手捧烛台由两人护驾,随后是拎着祭品蓝和提着香烛蓝的亲友。我随着一户人家进入梅海翁祠,去年该支祠添丁7户,当属今年庆典最热闹的支系了。

街道、巷弄、祠堂门前挤满了观众,像我一样的外来者看的热闹,而本村的百姓丝毫没有游戏感。女人们更是在用耳目用心灵参与男人的活动,即使是新添丁的妈妈们也是把那份荣耀和喜悦藏在心里,静静地站在人群中,等待着男人们冲出祠堂去往汉帝庙割鸡祭典。

汉帝庙坐落在老街街头临江边,几株粗茂的榕树庇护着小小的庙宇。村民告诉我,此庙虽经数次修建,几百年从没迁移过。庙里虽没有塑像,但祀奉的是汉高祖刘邦。历史上,清代官府曾指示不宜祀奉汉高祖,但汉帝崇拜依然风行于赣南乡村,在这片客家聚居的丘陵山脉间,许多乡村至今都有汉帝庙,这大概是因为天高皇帝远吧。民间认为刘邦重农抑商、减轻刑法、轻徭薄赋、释放奴隶,深得人心,被尊为“米谷神”。石上人选择在汉帝庙里“割鸡”,祀奉的行为中恐怕不仅仅是求子的目的,想当年,这里是富甲一方的稻米、夏布之乡,也是商贾云集的水运码头。

下午四时许,添丁户从各家祠堂涌到老街上列队,准备依次“割鸡”。一声响铳,第一位汉子举鸡提刀疾步入庙,缠绕鞭炮的竹篙即刻被点燃紧随其后,只见汉子在神案前杀鸡,将鸡血揩于神案,便提着鸡由庙后跑回自家。紧接又一声响铳,第二个汉子冲入进来,祭拜、杀鸡,又由庙后跑回自家。……,就这样,接连的响铳震撼了山水田园和村庄,汉帝庙在明明灭灭的电光之中,在时浓时淡的硝烟云雾里。

桥帮灯

桥帮灯,是由一块块长木板连接而成,每块木板上面扎有10盏灯,由白纸或红纸糊墙,内插蜡烛,纸墙上贴有红红的剪纸图案,寓意幸福安康,吉祥如意。据介绍,在清朝乾隆年间,宁都曾坊村有人到苏州做生意,看见那里的灯特别好看,就把灯的制作方法详细记录下来带回村里,然后开始照样制作,以后慢慢地,就形成了现在这样的桥帮灯了。

宁都县文化馆负责人介绍:“每年灯的数量有点说法,就是说村子里面添丁,比如说找了老婆啊,或者生了孩子啊,他每个人出一帮灯。”

宁都民间艺人也告诉记者:“元宵的时候,围着村子里面转,祈祷我们全村风调雨顺,安居乐业。”

灯队先是舒缓地围广场走三圈,然后头灯开始追尾灯,整个灯队便连成一个大圆圈,就这样反反复复旋转着,意寓着人生的坎坷经历。在整个的追逐过程中,灯队时而舒缓转圈,时而急奔如飞,气氛异常热烈,但到最后,头灯终于追上了尾灯,这时整个灯队就成为一个大圆圈,圆圆满满地转着,也就是表示大团圆了。

最后,整个灯队围成了一个大大的五角星,向大家拜年。宁都县文化馆负责人介绍说:“五角星是这里村民为了表达对祖国的一种热爱,所以他们就造一个五角星这样的形。”

竹篙火龙

在南岭村,流传着一个妇孺皆知的故事。故事说,清朝光绪年间,有一年的农历八月,南岭村瘟疫流行,人畜大量死亡,人们万般无奈,只好祈求天神保佑。就在这个月的中秋之夜,明月当空,万籁俱寂。突然,天空中出现了两条赤色的火龙,它们在天上腾飞盘旋,与瘟神展开了激烈地搏斗,战至黎明,终于将瘟神击败。瘟神遍体鳞伤,狼狈而逃,火龙则融于东方绚丽多彩的朝霞之中。此后,瘟疫在南岭竟奇迹般地消失了。人们认为是这两条火龙保佑了他们,称它们为“火龙神福主”;并认为它们是两兄弟,弟弟叫火虎,哥哥叫火龙。为了表达对火龙神的感激和崇敬之情,南岭卢氏族人在村子里建起了“火龙神庙”,长年祀奉。而且于每年中秋节期间,都要举行隆重的禳神活动。

禳神分两阶段进行。前一阶段禳火虎。从农历八月初一至十五日,每天晚上有七支由儿童组成的“火虎”队(每队七人),他们每人手持一个毛竹编制的半圆形虎头,每个虎头上插上数十根点燃着的香,分别到各个村民小组的每一户人家送吉祥。在这期间,每个村民小组要赶制竹篙火龙。竹篙火龙是一根长约3丈,圆约一尺的巨长毛竹,毛竹上半段横扎着一层层的竹片,每层竹片又扎着许许多多的火把,这些火把全用山茶油、菜油等浸泡过,以易燃烧。扎好后的毛竹成飞龙状。

八月十五晚上,禳神进入第二阶段,亦即禳火龙阶段。晚8时左右,由8个村民小组组建成的7支火龙队依次来到火龙庙前的大坪上,他们将每根竹篙点燃,再将它们高高举起,共七七四十九根的竹篙火龙,把天空映得如同白昼。劲风吹动着火苗,犹如四十九条转动着的巨大火龙在与妖魔搏斗,100多年前的历史,仿佛在这一瞬间得到重现。然后,按照抽签结果规定的顺序,各支火龙队依次绕着村子游神。走在队伍前面的是由七名儿童组成的“火虎”队,它们生龙活虎,天真烂漫。火龙队伍的后面则是乐队,他们敲锣击鼓吹唢呐,金乐齐鸣,和着不停的鞭爆声,使得气氛既庄重,又热烈。火龙队伍快步前进,他们所到之处,带来一片光明。晚上,观看火龙节者人山人海,除本村男女老少外,尚有来自方圆十几里的邻村邻乡人。人们兴高采烈,整个南岭沉浸在一片忘我的热烈气氛之中。

竹篙火龙节期间,村里还放电影、演戏,并有土特产和小商品交易,热闹非常。这一古老的民俗活动,相沿不衰,除文革期间外,从未中断过。如今,竹篙火龙节正吸引着愈来愈多的游人前往观光,它的娱乐和文化功能将进一步显现出来。

下载对长沙春节习俗变迁的调查报告(本站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长沙春节习俗变迁的调查报告(本站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春节习俗调查报告

    关于春节习俗的调查报告 化龙初中 八年级一班 隋启升 一、调查目的:为了了解有关自己家乡流传的各种春节习俗。 二、调查时间:2015年12月——2016年1月春节期间 三、调查方法:......

    2019最新春节习俗调查报告

    2019最新春节习俗调查报告范文5篇2019最新春节习俗调查报告范文(一)调查时间:xx年x月x日调查人:刘恋调查方式:查资料,询问长辈调查目的:了解春节习俗调查背景:春节是我国传统......

    春节习俗调查报告

    关于中国春节习俗文化的调查报告班级:工程学院10机械姓名:庞智文学号:080242010032一、文化背景节日是一种文化现象,春节更是如此。春节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语境下,是最隆重的节日......

    春节习俗调查报告

    春节习俗调查报告 春节就是农历新年,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春节降临,万象更新,象征着一年的开始;标志着人生的另一个起点。 春节之所以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节日,是因为通过这......

    春节习俗调查报告

    春节习俗调查报告 八(13)班 朱政彦 春节是中国的一个古老的节日,是中华民族全年中最重要的节日,所以,她的风俗习惯也有很多,通过今年自己过的春节,我介绍一下自己家中习俗。 1, 扫......

    春节习俗调查报告[精选合集]

    调查报告 调查问题:家乡的春节习俗 调查方式:向长辈询问、在网络上查找、浏览书籍等 调查时间:2012年1月27日 调查人员:朱君 调查记录: 传说,有一种叫"年"的野兽,每当寒冬将至,出来......

    春节习俗调查报告

    【春节习俗调查报告】 春节是中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里面最重要的一个节日.所以,在这个节日里面也有很多的习俗.借这个调查机会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过个大年,忙乱半年......

    春节习俗调查报告

    春节习俗调查报告一.过年长辈为什么要给孩子压岁钱每到除夕之夜,小孩子将会得到长辈给的压岁钱。为什么过春节的时候要给孩子压岁钱呢? 这里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传说,古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