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讨论题(小编整理)

时间:2019-05-13 12:37: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毛概讨论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毛概讨论题》。

第一篇:毛概讨论题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研讨参考选题(2009-2010学年)

1.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

2.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杰出贡献

4.数字中国:从新中国辉煌的60年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惟一正确道路

6.全面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国家宏观调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需要国家宏观调控

8.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可以不可以并行/

9.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走中国特色工业化道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无须走中国特色工业化道路

10.企业发展需要承担社会责任 /企业发展不需要承担社会责任

11.文化建设应先于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应先于文化建设

1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在建设贵在实践—以广西为例

13.让社保的阳光普照全民—以(你们所在的地区)为例

14.广西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与成就调研

15.广西文化建设调研

16.广西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17.中国各城市幸福指数调查与分析

18.低碳经济现状调查与分析

19.当代矿难问题调查与反思

20.贫富分化现状与解决途径探析

21.医疗制度改革现状透析

22.政府公信力现状调查与分析

23.当前学生手机月消费状况调查分析

2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变化

25.“一国两制”在香港和澳门的成功实践与祖国统一的展望

26.社会新阶层的社会影响

27.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28.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之福

讨论题: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1.透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我们得到什么启发?

2.我心中的毛泽东

3.我心中的邓小平

4.为什么要“始终代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5.为什么要始终代表先进文化?

6.为什么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7.创新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从创新的角度如何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继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之后的又一座理论丰碑?

8.科学发展观对当代大学生有何启发意义?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1.从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提出过程我们感受到了什么呢? 2.关于华西村的讨论问题:

第一、40多年来华西村不断发展壮大,原因是多方面的。你认为最重要、最关键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

第二、吴仁宝村支书带领华西村人民艰苦奋斗的历程,给我们哪些启示?

7.如何科学地理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之间的关系?如果说核心是实事求是,那么关键又是什么?

8.思想路线与我们青年学生有没有关系?为什么? 9.任何标新立异的观点都是理论创新?

10.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与时俱进的历史?

11.党的思想路线与青年大学生有没有关系?为什么?青年大学生怎样才能做到实事求是?

12.小岗村的“革命” :从背景资料思考:小岗村农民为什么要“包产到户”?小岗村的“革命”的革命说明了什么?

13.请结合本章的学习,剖析你生活中不实事求是的做法?

第三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1.案例: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请思考:它为什么取得胜利?工人阶级有哪些优秀品质?为什么要联合其它力量才能取得胜利?

2.近代中国资产阶级革命为何由无产阶级来领导? 3.井冈山精神的精髓是什么? 4.中国农村道路理论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5.案例书P93问题 毛泽东在井冈山斗争中运用了统一战线的哪些原则经验?如何认识其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历史作用?

6.通过黄克功事件说明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性是什么? 7.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对我们的启发是什么?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1.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为什么中国不能走资本主义道路? 2.三大改造坚持分阶段循序渐进的方针对我们走好人生之路有什么启发?

3.《毛概案例》P373《组织起来》来说明在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中主要存在什么问题?怎样全面评价三大改造的得与失?如何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关系?)

4.也许有人会说,“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同学们怎么看?

5.当年引导农民走合作化道路与今天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有何异同?

6.怎样理解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之间的关系?

7.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给我们什么启发?

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1.你对社会主义是怎样认识的? 2.在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中,邓小平为什么没有提公有制和按劳分配?

3.社会主义本质中有“消灭剥削”,在现实中为什么又允许剥削存在?

4.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和今天社会主义的现实为什么不一致,有反差?

5.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与传统认识有什么不同?社会主义本质论断与资本主义本质的异同是什么?

6.邓小平说:发展才是硬道理。同学们是怎样理解这个问题的? 7.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对同学们的发展方向提供什么启发?

第六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你所理解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怎样一个阶段? 2.基本纲领和基本路线是什么关系? 3.你如何理解小康社会?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1.如何理解“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在各方面取得哪些成就?还需要进行哪些方面的完善?你最大的体会是什么?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1.中国的改革为何率先从农村开始?

2.我们为什么要强调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中的结合?

3.非公有制经济不属于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成分,为什么又包含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以内?对非公有制经济的鼓励、支持和引导对我们大学生就业有哪些启发?

4.请大家谈谈造成目前社会公平和收入差距的原因是什么?你认为解决好这些问题的途径有哪些?

5.我国未富先老的现实情况说明了什么问题?

6.为什么要强调国民经济要又好又快地发展?如何理解“又好又快”这四个字?

7.为什么要建设创新型国家?我们大学生应从哪些方面提升创新能力?

8.我们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做些什么事?

第九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1.什么是民主?中国的民主政治制度体现在哪里?什么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2.我们为什么不能照搬西方的“三权分立”制度?

3.为什么必须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什么不能照搬西方的多党制?

7.如何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民主、自由和人权?

第十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大众文化“太平盛世”下的危机

第一、你怎样看待这种文化现象?它能否代表中国文化发展的主流?造成大众文化危机的根源是什么?

第二、当今中国大众文化中存在着一些粗俗现象,你认为应该怎样进行引导?

2.感动中国2004年年度人物

樊锦诗:守望敦煌(敦煌女儿)

第一、面对各种问题和困难,樊锦诗的回答是:“敦煌更需要我”。这对你有何启示?

第二、人是需要一点精神的,从樊锦诗的守望中你能体会出哪些中华民族的精神?

3.大长今——韩国文化的一次成功登陆

你对《大长今》中透露出的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感受和认识?我们应该怎样弘扬包括中华优秀文化在内的先进文化?

45.案例:

日前,一位大学生旅游时为了逃景区门票,不惜历险攀崖,被困山腰进退不得。数十消防人员接警后赶到现场,经过6个多小时的冒死营救,该青年终于化险为夷。令人不解的是,这位大学生象没事人一样,在消防人员的护送下坦然离开现场,自始至终,未表谢意。有人指出其不当表现,他竟理直气壮地辩驳:“对一个身处险境的人,你能袖手旁观吗?”言下之意是:这事很平常,何谢之有?换了他也会这么做的。是吗?人们有理由怀疑,如此以自我为中心、人之常情都不懂的人,危难关头未必会有此侠肝义胆。

问题讨论:这位大学生身上缺了什么?你怎样看待这件事?请运用本章所学知识分析。

6.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坚持产生于100多年前的马克思主义呢?

7.如何看待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共同理想与远大理想的关系?

8.民族精神有那些内容?

9.古人说:“知之惟艰,行之更艰”。“荣辱之责,在乎己而不在乎人”。

------谈谈怎样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10.在道德建设中怎样处理好自律和他律的关系?

11.感恩一词是目前热门词,你如何理解感恩?请结合你自身的经历谈谈你是如何感恩的?

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你心目中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什么样子呢?

2.丛飞的义举对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哪些启示?

3.你认为我们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什么贡献?

4.请同学们谈谈我们如何应对就业难?

第十二章祖国统一的构想和新时期的外交政策

1.请同学给大家谈谈台湾局势。我们大学生对解决台湾问题应作哪些努力?

2.谈谈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后发生了哪些变化?

3.为什么要走和平发展道路?

4.新时期我们如何应对竞争与挑战?

第十三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和领导力量

1、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理解工人阶级是我们国家的领导阶级?

2、如何正确认识改革开放中新出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

3.赖昌星、陈良宇大案说明明了什么?

4.为什么说“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最终要落实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

5.为什么要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第二篇:毛概讨论题

1.20世纪20年代以来,毛泽东思想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得以产生和发展。那么,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具有客观必然性吗?请大家谈谈自己的看法。

解析:

1、同学们首先应注意辨别“毛泽东思想”与“毛泽东的思想”。这两个概念应属于交叉关系。具体来说,毛泽东个人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思考只有只有经过实践验证是正确的部分才属于“毛泽东思想”的组成部分。

2、关于毛泽东思想产生的客观必然性大家可以从主、客观两个方面进行把握。从客观条件来看,需要理清19世纪前中期的时代背景、历史背景以及中国共产党的实践活动与毛泽东思想之间的内在关联,从而领悟“时势造理论”以及“时势造英雄”;从主观上看,可以从毛泽东等历史伟人自身的特定气质特点出发,领略“英雄造时势”的一面。

2.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必须要中国化?大家谈谈自己的分析视角并加以论证。

解析:

这个问题教材上有较清晰的分析思路,即从历史、现实以及理论本身三个角度进行分析论证。(1)从历史角度来看,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人总结革命和建设历史经验教训的必然结论。两次国内革命战争中的“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即为明证。

(2)从现实角度来看,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则是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客观需要。大家可从中国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面临的特殊国情和特定实践任务出发加以展开分析。

(3)从理论角度来看,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大家可以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出发加以论证。

3.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教材上指出了三层含义,请大家归纳一下它的分析视角。

解析:

概括起来,教材上的三层含义实则是两大分析视角:

(1)从狭义上看,把马克思主义当作理论,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视角进行分析。教材的前两个层次合并起来就是结合理论与实际的关系在分析:一是运用既有的理论指导实际;二是从实际(实践)中总结出新的经验(理论)。

(2)从广义上看,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文化,从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接轨的视角进行分析。即教材上的第三个层次所指出:既要使马克思基本原理与中国文化中的优秀成分相融合(内容),又要用中国文化的表达方式来阐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形式)。

4.请大家观看视频〈复兴之路〉第四集(),同时自学第三节第一点,在此基础上试分析邓小平理论产生的客观必然性。

提示:关于这一问题的分析本章课件已为大家提供了基本思路,请大家结合课件进行整理。

5.无庸置疑,邓小平是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那么,邓小平身上具备哪些气质或性格特征,有益于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推进,或者说可以为我们个人的发展带来某些启发?在这一主题下,请大家畅谈对邓小平这位历史伟人的印象和看法。

本题点评: 我总认为,在承认“时势造英雄”的同时,我们还得承认“英雄造时势”。伟人之所以能够成其为伟人,必有其伟大之处——这正是我们今天重新关注历史伟人的原因。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读一下《邓小平文选》(第三卷)、《邓小平年谱》以及邓榕所写的《我的父亲邓小平》,细心体会下邓小平身上值得我们学习的气质和能力。

6.对比1978-1989时段,90年代以来至21世纪初中国发展所面临的世情、国情和党情有哪些新变化和新问题?这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以及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建设来说提出了怎

样的新挑战和新要求?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成长历程有何经验教

训值得我们铭记?

结合对上述问题的思考试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产生之客观必然性进行分析。

提示:对世情的新变化和新挑战的梳理,旨在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的时代背景;

对国情和党情方面新变化和新问题的认识,旨在弄清“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的实践基础

和现实依据;而对党的建设方面历史经验教训的回顾总结,则在于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

想提出的历史依据。大家可以结合教材P23-25以及课件的思路对本题进行把握。

7.在当代大学生眼中,应以何作为“中国先进文化”的判断标准?“中国先进文化”应具备

哪些特质? 在此基础上谈谈你对当前我国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的看法。

分析:

关于中国先进文化的判断标准及内涵,大家可以参考下理论的分析(参见教材第十章),其

中提到中国先进文化的特点应该是“面向现代化(时代性)、面向世界(开放性)、面向未来

(创新性)”,表现形态应当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我觉得与许多同学的分析实质

上是相通的。

当前我国文化建设领域所存在的问题很多,主要包括:文化建设与经济、政治建设的关系处

理不顺(文化成为了经济、政治的工具);文化产品供给上的市场(利润)导向;道德文化、制度文化的严重缺失等等。同学们可以继续就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

8.1)如何理解“中国先进生产力”?执政党怎样做才能代表好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2)如何理解“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执政党怎样做才能代表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分析思路:

(1)A、关于“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内涵。生产力是指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主要由

人(劳动者)和物(生产资料)两方面的要素构成;现代社会,管理、信息、科技也成为了

生产力的重要组成要素,其中,科技的发展水平是反映生产力先进程度的重要指标;“中国”

强调的则是中国实际,尤其是指发展先进生产力的内容与途径应立足于中国的实际来选择。

B、对执政党而言,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一方面必须把发展生产力作为一项根

本任务来抓,站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前列按照生产力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来促进生产力发展

(一个中心;科教兴国);另一方面又必须从中国生产力的实际出发,根据生产力发展的客

观要求建构社会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各方面体制的改革与完善)。

(2)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可以从经济、政治以及文化等多方面进行考量;其中,最根本的是生存权和发展权等基本权益的保障。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求执政党必须始

终关注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在发展中维护好群众的根本利益;同时还必须要引导人民正确处

理好各种具体利益、眼前利益与整体利益、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

9.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产生了哪些重大理论成果?它们之间的关系应如

何把握?

这一题几乎是近几年期末考试的必考题,可从参与同学回答的情况来看,实在是有些不尽如

人意啊。。

首先值得强调的是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具体表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

际相结合共发生了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其一是毛泽东思想,其二是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

略思想)——(具体参见教材P7第三段)——关于这一表述,上面居然没有一位同学说准

确,这是为什么呢

其次是关于辩证统一关系的分析,大家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展开分析:

1、在根本方法、政治立场以及理论品质等方面的一脉相承性(具体参见教材P11-12)。

2、发展与创新性。可抓住两点来进行展开分析:一是时代、实践有何发展变化,从而要求

理论做出发展和创新;二是理论的主题和内容有何具体变化。——理论之间辩证统一关系,大多数同学们基本上把握住了,但一定要深入分析论证,否则对问题的论述就会显得缺乏深

度。

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

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十八大再次强调:我们

要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10.你认为举旗必要吗?怎样认识旗帜问题和道路问题的重要性?

解析:

这个问题在一般课堂中是我安排大家讨论的话题,从现场同学的讨论来看,他们的看法可远

没有楼下的同学意见那么“惊人的一致”

从旗帜的方向作用和形象展示作用出发,大家基本上都赞成举旗;而对于旗帜问题的质疑

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对现有举旗方式的质疑,二是质疑自己选择旗帜的权利如何保障(或

者是认为自己对旗帜内容没有选择权和决定权,所以对这一问题漠不关心)。

关于这两方面,我的看法是:

1、只有科学地举旗才能更好地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这就要求:(1)写在旗帜上的必须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相对真理;(2)旗帜的内容必须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

创新;(3)必须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而非教条主义、宣传性强制灌输的方式)对待旗帜(理

论)。

2、目前我们所高举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这实际上关系到中华民族复兴道路的具

体选择。我们对自身自由(如自由选择权利的保障)的关注没有错,但我们必须注意:不同

于个人发展前途的选择,一个国家发展道路的选择只能在具体的历史、人文传统和体制环境

下进行;而且,只有在公民社会整体素质的及其理性精神不断提升的基础上,才更有可能作

出理性的、符合实际的选择。

11,“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如何理解“以人为本”?请结合现实谈谈怎样才能

做到“以人为本”。

12.结合视频《对话:科学发展观》,试分析当前提出科学发展观的客观必然性。

注:本题参见教材及课件的相关解析。

13.如何科学地理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内涵及其关系?联系自己

生活和学习实际,举例说明如何真正做到实事求是。

1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的精髓是什么?为什么?

15.自学教材第四章第一节第二点,阅读参考资料《20世纪50年代中国急速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工业化背景分析》(见课程资源库),把握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背景及内容特点。

思考: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还表示至少需要经过20年才会考虑向社会

主义过渡,但到1952年下半年,却开始酝酿马上向社会主义过渡,为什么当时在发展道路选

择上会发生如此急剧的转变?

16.观看视频《复兴之路》第三集前25分钟的内容,了解1949新中国成立至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那段激情岁月;与此同时,自学教材第五章第二节,掌握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的理论阐述。

在此基础上,请大家对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进行评价,并总结这段历程可能带来的现实启示。

如果本题是论述题的话,具体分析思路可为:

1、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改造时间及内容的简要陈述。

2、总结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P102-104),同时结合现实进行阐发。例如: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是否也应该注重把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以及其它制度的变革结合起来进行?当前我国的改革是否也应当逐步推进,且处理好改革、稳定与发展的关系?等等。。

3、总结改造过程中存在的失误和偏差,同时进行现实反思。例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社会主义改革同样不能急于求成;应继续加深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探索,等等。。

4、确立正确的评价标准,对社会主义改造进行总体评价。参见教材P105最后一段话。

也可从两大方面进行论述:

一、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及偏差分别进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做出总体评价。

二、结合现实进行反思。

这一题是历年期末考试的重点问题哦,大家一定要着重把握。

17.自学教材第四章第一节第一点,把握建国初期我国社会的性质与特点。

试问: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本题的回答暴露了两方面的问题:

其一,像前面大多数思考题的回答一样,大多数同学尚不懂得如何运用手头的资料为解决问题来服务,而仅仅是将资料罗列出来而已。其二,做问答题关键得看分析视角是否符合题意需要,逻辑层次是否清晰,而非字数越多越好。在这方面大家也尚有欠缺。

本题问的是为什么新民主主义社会具有过渡性,对此,教材第一节第一点进行了阐述,我的课件则可以为大家理清思路提供一些启发。具体答题思路如下:

1、界定1949-1956我国社会的性质——新民主主义社会,阐明其非独立性和过渡性。

2、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特点出发来论证其过渡性。

3、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出发来论证其过渡性。

4、简要总结。

注意:其中第2、3点不是简单列出特点和矛盾的内容就行了,而是要结合对这一时期社会特点和矛盾的分析来说明其过渡性,这样才符合题干要求。

18.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并不意味着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可以一帆风顺地进行。从1956到1976年,二十年的探索过程中我们遭受到了严重的挫折。

为帮助大家回顾那段历史,推荐大家有空读一读余华的小说《活着》。根据这部小说改编的电视剧《福贵》第18-19集较为生动地再现了我国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大办人民公社、大炼钢铁的场景。

在了解历史的基础上,谈谈你对我国社会主义建立初期的这段艰辛探索历程的认知吧,并试对其中的历史经验教训进行反思和总结。

提示:

一方面,总的来看,建国初期我国的社会主义过渡及社会主义建设均出现了较严重的失误和偏差,这主要是因为:当时党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问题还没有来得及形成科学的理论,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还没有搞清楚;党内普遍存在左倾冒进主义的情绪,急于在较短时间内就建成社会主义。

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承认,这一时期我党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也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果。

(1)从理论探索方面看,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在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方面取得了一些积极思想成果。如毛泽东提出了“以苏为鉴”、正确处理“十大关系”以及社会矛盾、“三个世界”理论等方面的思想;刘少奇提出用经济办法管理经济、在农业中实行生产责任制;陈云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等等。

(2)从实践发展进程看,尽管党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中犯过包括“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严重的错误,遭受了重大挫折,但我们不能因此而简单否定“文革”前几十年的历史,这段时期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19.邓小平指出:发展才是硬道理。江泽民指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胡锦涛则强调:发展必须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试结合对上述观点的理解谈谈你对发展的认识。

提示:在上述观点中,邓小平和江泽民的观点实际上是在强调发展对我国和执政党的重大意义;而胡锦涛的观点则侧重于关注发展的科学内涵以及方式。

与此相适应,大家的论述也应从三个层次进行:(1)发展的科学内涵;(2)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3)联系我国实际谈如何发展。

20.对照之前的社会主义观,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描述有何创新之处?这一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理论概括的提出有何重大意义?

提示:本题答案请大家参照教材P118-122的分析。

21.根据“三步走”发展战略,到20世纪末21世纪初,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已经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党的十六大则基于此进一步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十七大对这一目标作了进一步的表述,十八大则在十六大以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十年实践的基础上,提出确保到二0二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那么,“总体小康”与“全面小康”有何联系与区别?怎样才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注意:本题为教材上第六章课后的最后一道思考题。关于“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关系的分析请大家参考郭颖同学答案;关于实现这一奋斗目标的方式大家可以按照教材P157-158的框架以及十八大报告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相关内容,联系实际进行分析。

22.为什么说我国的社会主义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注意:本题其实包含两问(1)为何说我国的社会主义正处于初级阶段?(参见教材P138-139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特征的描述)(2)为何我国的社会主义会长期处于初级阶段?(参见教材P141-142或我的课件)——遗憾的是,大多数同学都没能正确把握这一点

对于第一问,大家可以结合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不发达”的特征来说明“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第二问大家可以参考一下我提供的课件,从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我国的现实国情以及当前的时代特征和国际环境等三个侧面进行展开分析。

23.谈谈你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两个概念的理解,并分析两者的内在关联。

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概念,大家可以从以下几个视角来进行把握:(1)这一概念的含义。见教材P137。(2)这一概念的中国特性。即“它不是泛指。。而是特指。。”(3)这一概念所描述的时间范围。即“它应该从。。开始,到。。为止”。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及其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关联,请查阅十八大报告第二点。

24.自2001年底加入WTO以来,我国的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提高,但同时也面临着更多新的问题和挑战。

试联系当前我国的对外开放所面临的风险和挑战,谈谈怎样才能进一步提高我国对外开放的水平。

25.中国共产党作出改革开放的历史性抉择是有其深刻的国内国际背景以及理论基石的。试结合理论背景及实际背景,谈谈你对当代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之客观必然性的认识。

26.从1978年底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三十多个年头。回首这30年,你会对我国的改革作出怎样的评价?30多年的改革历程为我们留下了哪些宝贵的基本经验?

27.试结合现阶段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和按劳分配的理论,谈谈你对现实经济生活中个人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原因以及缩小差距的对策的思考与认识。

1、由于区位环境、生产力水平等差异以及政策因素,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地区差距、城乡差距

2、随着现行分配制度的确立,知识、技术、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也参与收益分配,个人收入易产生并拉大差距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仍不完善,如某些行业搞垄断经营,取得了过高收入

4、现阶段的再分配手段仍不完善

5、由于管理的疏漏和一些现行政策法规的不完善、不配套,给非法收入提供了滋生土壤

指导方针: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调节过高收入、保障最低收入

加快发展,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

积极扩大就业

健全法制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

28.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有何联系与区别?当前我国如何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谈谈你对上述问题的认识。

第三篇:毛概讨论题

有人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你认同吗?为什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否可以划等号?)

参考答案:

不可以。因为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区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讲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讲的是结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就大的方面来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不仅包括理论成果,还包括实践成果、要解决实际问题,即是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大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涉及的内容多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所包括的方面。联系:这两者总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也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形成的过程;反之亦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可以产生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这样的结果,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过程也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

2、主题: 旗帜问题

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

你认为举旗必要吗?怎样认识旗帜问题和道路问题的重要性?

批注:

从旗帜的方向作用和形象展示作用出发,大家基本上都赞成举旗;而对于旗帜问题的质疑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对现有举旗方式的质疑,二是质疑自己选择旗帜的权利如何保障(或者是认为自己对旗帜内容没有选择权和决定权,所以对这一问题漠不关心)。

关于这两方面,我的看法是:

1、只有科学地举旗才能更好地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这就要求:(1)写在旗帜上的必须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相对真理;(2)旗帜的内容必须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创新;(3)必须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而非教条主义、宣传性强制灌输的方式)对待旗帜(理论)。

2、目前我们所高举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这实际上关系到中华民族复兴道路的具体选择。我们对自身自由(如自由选择权利的保障)的关注没有错,但我们必须注意:不同于个人发展前途的选择,一个国家发展道路的选择只能在具体的历史、人文传统和体制环境下进行;而且,只有在公民社会整体素质的及其理性精神不断提升的基础上,才更有可能作出理性的、符合实际的选择。

3、主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间的关系该如何把握? 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过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这个过程中的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是一个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间是一脉相承的关系。一方面,它们一脉相承在于有共同的“根”——马克思主义,它们都是马克思主义这个根结出的理论果实。另一方面,这几大理论成果又都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自己的目标,这一点也是一致的,一脉相承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间又是与时俱进的关系。从几大理论成果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形成的实践基础来看,它们是与时俱进的。从几大理论成果的内容来看,它们都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为解决新的实际问题,而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不断在前人的基础上又讲了前人没有说的新话。从几大理论成果的历史意义和创造主体来看,也是与时俱进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间是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首先,这几大理论成果是有统一的世界观、方法论贯穿其中的,而实事求是是这几大理论成果的精髓。其次,它们辩证地统一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历史实践中,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最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之间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

4、主题: 关于毛泽东思想的内涵及其产生的必然性

怎样理解毛泽东的思想与“毛泽东思想”的关系?20世纪20年代以来,毛泽东思想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得以产生和发展。那么,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具有客观必然性吗?请大家谈谈自己的看法。解析:

1、同学们首先应注意辨别“毛泽东思想”与“毛泽东的思想”,弄清两者关系。这两个概念应属于交叉关系。具体来说,毛泽东个人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思考只有经过实践验证是正确的部分才属于“毛泽东思想”的组成部分。

2、要分清毛泽东思想和毛泽东的思想,主要有两点:一是,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毛泽东的思想是毛泽东个人的思想,其中有正确和错误之分。二是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3、关于毛泽东思想产生的客观必然性(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条件)大家可以从主、客观两个方面进行把握。从客观条件来看,需要理清19世纪前中期的时代背景、历史背景以及中国共产党的实践活动与毛泽东思想之间的内在关联,从而领悟“时势造理论”以及“时势造英雄”;从主观上看,可以从毛泽东等历史伟人自身的特定气质特点出发,领略“英雄造时势”的一面。(参考课件:毛泽东思想形成的背景)

第三次课

讨论题点评(网络课堂)

1、主题: 关于邓小平理论产生的主观条件

结合你对邓小平的了解,试分析他何以能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以及何以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答案:

我认为主要有三点,一是邓小平深厚的理论功底,二是他富有传奇色彩的特殊经历,三是他

非凡的个人品质。

1、首先是他深厚的理论功底。邓小平很早参加革命工作,曾留学国外,长期从事党和军队的宣传思想政治工作,具备扎实的马列主义理论基础。“文革”中流放江西,又带着思想上的问题,以总结和思考的态度,重新钻研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使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主要内容相当熟悉。更重要的是,邓小平从不以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不从本本和个别词句出发,而是着重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着眼于理论联系实际,着眼于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问题;这为他创造性地以革命理论为指导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功底。

2、其次是他传奇的斗争经历。邓小平有着非常丰富的革命经历。青年时代投身革命,到巴黎公社的故乡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白色恐怖的都市从事党的地下工作,领导过广西百色武装起义,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都是独挡一面的指挥员,建国后长期担任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职务,一生之中“三落三起”的坎坷经历。经验、磨难都是财富。这些富于传奇的个人经历和十分全面的工作经验,不但使他在全党和全国人民中享有崇高的威望,而且具备一般人所难以企及的统揽全局、驾驭各方、审时度势、处事果断的非凡才能。

3、再次是非凡的个性品质。邓小平的个性品质是具有创新的心理和品格素质。坚定坚韧,不屈不挠;大胆果断,善抓时机;勇于探索,敢破陈规;高屋建瓴,敏行纳言„„不迷信古人、洋人和“圣人”,一切从实际出发,求真务实,实事求是,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邓小平一贯的工作作风。

2、主题: 关于“中国先进生产力”

怎样理解“中国先进生产力”?如何做才能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分析思路:

(1)关于“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内涵。生产力是指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主要由人(劳动者)和物(生产资料)两方面的要素构成;现代社会,管理、信息、科技也成为了生产力的重要组成要素,其中,科技的发展水平是反映生产力先进程度的重要指标;“中国”强调的则是中国实际,尤其是指发展先进生产力的内容与途径应立足于中国的实际来选择。(2)对执政党而言,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一方面必须把发展生产力作为一项根本任务来抓,站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前列按照生产力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来促进生产力发展(一个中心;科教兴国);另一方面又必须从中国生产力的实际出发,根据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建构社会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各方面体制的改革与完善)。

1、(1)关于“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内涵

先进生产力是一个具体的、历史的科学范畴,是指符合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规律、代表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广阔发展前景的生产力;社会先进生产力具有先导性、创新性、高效性和革命性等主要特征;

中国先进生产力是指中国生产力中, 代表当代世界科学技术先进水平,有利于满足社会和市场需求, 有利于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利用, 符合工业化、城市化以及市场化、社会化、全球化要求, 并且具有较大发展空间的那一部分生产力。它相对于一般生产力而言, 具有时间性, 它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内涵和标准, 是一个历史范畴。(2)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范畴的内涵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科学技术是中国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二、先进生产力是可持续发展的生产力,三、先进生产力是社会化、全球化程度越来越高的生产力。

第一次作业(第三章作业)解析

一、辨析题

1、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范畴。

2、从革命对象来看,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敌人。

3、没收官僚资本,就反对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而言,具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

(一)答题要求:对所给命题或观点先辨别正误,再围绕命题加以分析,观点正确,言之有理。

(二)解析:

1、解析:本命题错误。需注意:

(1)关于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划分(以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爆发为界)。

(2)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所属范畴需要从不同角度看。从革命的性质来看,新、旧民主主义革命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范畴。从革命阵线来看,新民主主义革命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3)十月革命之后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所属范畴的变化。(具体分析参见教材P66第一段)。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前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属于旧的世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畴。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一条从西方无产者经过俄国革命到东方被压迫民族的新的反对世界帝国主义的革命战线,使得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原来属于旧的世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一部分,转变为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2、解析:本命题错误。需注意:

(1)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对象的正确表述(参见教材P69-71第1点的分析)。

(2)新旧民主主义革命都不以资本主义作为革命对象。反对官僚资本主义并非因为它是资本主义。(参见教材P74第4点第2段以及P77第2点第3段的分析)

3、解析:

(1)本命题错误。错在对“没收官僚资本”的性质不理解。

(2)“没收官僚资本”具有双重性,是从两个不同视角分析得到的结论。官僚资本主义,是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民党蒋介石政权的经济基础。因此,没收官僚资本,就是反对封建的买办资本,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标之一,具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另一方面,没收官僚资本,就是反对大资产阶级,使这种控制国家经济命脉的经济力量,转变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所有,成为国营经济,因而又具有社会主义革命性质。所以,没收官僚资本,包含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双重性质。

(3)结论:没收官僚资本,就反对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而言,具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而不是具有社会主义革命性质。

二、论述题

1、为什么将五四后的中国革命称为“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一)答题要求:围绕主题或观点进行分析,论述紧扣题意,合乎逻辑。

(二)基本分析思路及参考答案:

1、基本分析思路(1)“新式的、特殊的”是相对而言的。相对于什么而言的呢?(2)中国的民主革命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和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1919),将两者进行比较,概括其区别(见课件)。

(3)从两者的区别中可以了解到五四后的中国革命的新的特点。(4)结论

2、参考答案: 因为:五四后的中国革命具有新的领导阶级:无产阶级;有新的革命阵营:世界无产阶级阵营,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有新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有新的革命前途:即经过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所以称为“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试述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

(一)答题要求:围绕主题或观点进行分析,论述紧扣题意,合乎逻辑。

(二)基本分析思路:

1、基本分析思路:(1)将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进行比较。(2)概括其区别(见教材P74-75)。(3)找出其联系(见教材P75第二段)。(4)结论

1、科学发展观与传统发展观的本质区别是什么?联系实际,谈谈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举措。解析

(1)①科学发展观与传统发展观的本质区别在于“以人为本”。(传统发展观是以物为本的发展观。)②对“以人为本”的内涵进行诠释。③说明“全面协调可持续”、“统筹兼顾”实质上是“以人为本”的内在要求及具体体现。

(2)选取科学发展观内涵的某一个层次,联系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或日常生活事例谈对于科学发展观具体措施的认识。如:从高校科学发展的视角谈如何落实“以生为本”;结合资源浪费、环境污染、重化工项目上马遭民众抵制等案例谈如何“可持续发展”;结合当前的高官落马、信仰迷失、贫富分化等现象谈如何做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发展”等等。

1、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 答题提示:

(1)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参考教材P48第一段)(2)其内容之间的关系(参考教材P50最后一段至P51第一段)(3)把握四个概念:实事求是的内涵?(参考教材P50第四段)解放思想的内涵?(参考教材P55倒数第二段)与时俱进的内涵?(参考教材P51第二段)

求真务实的内涵?(参考教材P58最后一段至P59第一段)

(4)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之间的关系?(参考教材P50第一句话,P51第二段)

第九次课(第四章)讨论题解析

1.主题: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点

试问: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本题的回复暴露了两方面的问题:其一,像上次作业一样,大多数同学尚不懂得如何运用手头的资料为解决问题来服务,而仅仅是将资料罗列出来而已。其二,做问答题关键得看分析视角是否符合题意需要,逻辑层次是否清晰,而非字数越多越好。在这方面大家也尚有欠缺。本题问的是为什么新民主主义社会具有过渡性,对此,教材第一节第一点进行了阐述,我的课件则可以为大家理清思路提供一些启发。具体答题思路如下:

1、界定1949-1956我国社会的性质——新民主主义社会,阐明其非独立性和过渡性。

2、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特点出发来论证其过渡性。

3、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出发来论证其过渡性。

4、简要总结。

注意:其中第2、3点不是简单列出特点和矛盾的内容就行了,而是要结合对这一时期社会特点和矛盾的分析来说明其过渡性,这样才符合题干要求。2.主题: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还表示至少需要经过20年才会考虑向社会主义过渡,但到1952年下半年,却开始酝酿马上向社会主义过渡,为什么当时在发展道路选择上会发生如此急剧的转变?

基本分析思路:(1)在自学教材第四章第一节第二点及阅读参考资料的基础上,可以了解到:1952年下半年,开始酝酿马上向社会主义过渡,这一急剧转变的发生不是中共领导人头脑一时发热,而是是党中央和毛泽东深思熟虑的结晶,是当时我国客观形势发展的产物。(2)分析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条件:经济条件、政治条件、思想文化条件、国际条件。

解析:对于这一知识点,应着重把握以下两个方面:(1)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历史必然性

原先中共认为,需要先进行 15-20 年“劳资合作”的新民主主义建设,等实现了国家工业化之后,再“一举过渡”到社会主义。然而,从 1952 年下半年开始,党中央的设想发生了变化,提出了从“现在”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思路。结合当时的国际环境、历史背景以及现实问题来看,这一调整并非中共领导人一时“头脑发热”,而是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众所周知,推翻“三座大山”的革命任务完成后,接下来中国面临的任务便是通过工业化、现代化来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然而,在当时的国际国内环境下,中国的工业化路径选择受到了许多现实制约。

一方面,从国际环境来看,中国是在冷战阴云中启动工业化的。在工业化模式的选择上,面对着美国的大棒和苏联的支援,决策者很容易在情感天平上倒向后者;而且,理智地看,欧美国家海外掠夺 + 资本积累的工业化模式(耗时较长)也不适合当时想迅速实现自强自立的中国。所以,中国在工业化路径上选择了学习以计划经济(国家控制)为特征的“苏联模式”,这也就决定了“废私立公”(通过社会主义改造来实现绝大部分社会资源归国家掌控)成为了客观需要。

另一方面,从国内环境来看,当时的工业化建设面临着“粮棉危机”等一系列现实困难(参阅扩展资源孙代尧: 20 世纪 50 年代中国急速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工业化背景分析)。在此背景下,中央采取了从“统购统销”到农业集体化以及资本主义企业国有化等多种变革措施,应当也是应对现实危机的一种不得已选择。

当然,更重要的是,此时的国际国内环境也为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了一系列现实条件(具体参见教材 P95-96)。

正是在上述背景下,中共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放弃了一举过渡的最初设想。综上,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2)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及评价

在内容上,一定要注意总路线包含着两大内容:一是逐步实现工业化;一是逐步实现“三大改造”。这两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正是在此意义上,我们说过渡时期总路线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它体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紧密结合,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

从大家的回复看,仍需要加强概括分析能力。

参考答案:

1、具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一是当时国内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使年轻的中国共产党如果不掌握国家经济命脉,不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就无法维持新政权;二是工业化战略的提出,使我国必须对与工业化不相适应的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因为随着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展,个体经济和私营资本主义工商业愈来愈不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教材P94第三段指出了两方面的原因);三是当时的国际环境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外在原因。

这一急剧转变发生的原因主要是为了解决工业化与建设资金不足、粮食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所以具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

2、中国为什么在20世纪50年代选择了社会主义?

1)历史原因: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是中国人民在100 多年长期奋斗和艰苦探索中作出的历史性抉择。

2)现实原因:(1)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力量相对来说比较强大,它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主要基础;所以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壮大及在国民经济中领导地位的确立、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发展困难,不可能成为中国工业起飞的基础;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保证工业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一个必要条件;这些是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条件。与资产阶级争夺市场的斗争、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国家财政状况的根本好转。(2)先进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是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治保证。(政治条件)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召开和各级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镇压反革命运动和抗美援朝运动的胜利。

(3)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的确立为中国向社会主义转变提供了充分的思想文化条件。

(4 实践条件:中国共产党初步积累了利用、限制、改造私营工商业和引导农民进行互助合作的实践经验,这些初步经验和做法为我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打下了一定的实践基础。

(5)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勃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及其对中国建设的支援,是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有利的国际因素。归纳起来说就是国内国际条件已具备。

3、主题: 关于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

从某种意义上说,20世纪50年代的社会主义改造就是为了将非公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而在改革开放中则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有人说: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试结合对社会主义改造和改革关系的认识谈谈你对上述观点的看法。

基本分析思路:(1)将改造与改革进行比较:找出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2)运用两者关系分析上述观点。(3)总结:

解析: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有着内在的、历史的逻辑联系(参见本章资源)。可以说,后者是对前者的辩证否定(或者说是扬弃)。

一方面,社会主义改造后期过于急促和粗糙,出现了一些偏差和失误,也遗留了一些问题,在后来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不但没得到及时纠正和克服,甚至还有所发展。社会主义改革从中国实际出发,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纠正,例如变计划体制为社会主义市场体制、变单一公有制为多种所有制结构等等,有效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改革并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彻底否定,也不是要回到改造之前的状态,而只是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部分进行调整和改革,其目的是为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从而更好地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综上,社会主义改革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彻底否定,而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继承、坚持和发展。

参考答案:(1)“早知今日,何必当初”的观点将社会主义改革看作是社会主义改造的相反过程。社会主义改革与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怎样?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和改革之间的历史关联。

(2)社会主义改革与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分析:

第一,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目的,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尽管两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改造是为了在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改革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但它们之间同时又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

第二,无论是社会主义改造还是改革,都是时代发展的要求,都有其发展的内在必然性,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两个前后相继、不可或缺的环节。没有社会主义改造,就不会有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建立;同样,没有社会主义改革,也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巨大发展。

两者关系:社会主义改革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而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继承、纠正(调整)和发展。社会主义改造后期过于急促和粗糙,出现了一些偏差和失误,遗留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后来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但没有得到及时纠正和克服,甚至在一些方面又有发展,如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等,使生产力没有得到充分发展。改革是对改造的遗留问题以及偏差和失误的纠正,并在此基础上继续前进。改革对改造不是否定,也不是要回到改造前的状态,而是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部分进行调整和变革。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统一于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的实践。不能因为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出现了某些不足就否定社会主义改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需要继承社会主义改造留下的积极成果,也需要妥善地解决社会主义改造中的遗留问题。无论是改造还是改革,都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两者有着内在的、历史的逻辑关系。

(3)总结:“早知今日,何必当初”的观点认为社会主义改革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彻底否定,是不正确的。

4、主题: 如何评价社会主义改造

观看视频《复兴之路》第三集前25分钟的内容(见第二节扩展资源),了解1949新中国成立——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那段激情岁月;与此同时,自学教材第四章第二节,掌握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的理论阐述。

在此基础上,请大家对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进行正确评价,并总结20世纪50年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造对当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启示。从论述题的视角来看这一知识点,可采取以下分析思路:

1、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改造时间及内容的简要陈述。

2、总结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P102-104),同时结合现实进行阐发。例如: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是否也应该注重把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以及其它制度的变革结合起来进行?当前我国的改革是否也应当逐步推进,且处理好改革、稳定与发展的关系?等等。。

3、总结改造过程中存在的失误和偏差,同时进行现实反思。例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社会主义改革同样不能急于求成;应继续加深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探索,等等。。

4、确立正确的评价标准,对社会主义改造进行总体评价。参见教材P105最后一段话。

当然,上述四点也可以归结为两大方面:一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及偏差分别进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做出总体评价;二是结合现实进行反思。采取上述两种思路答题均可。注意:现实启示或反思并无固定答案,大家能懂得联系实际进行展开分析就好。另外,这一知识点是历年期末考试的重要考点之一,请大家务必着重把握。

主题: 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经验教训总结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并不意味着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可以一帆风顺地进行。从1956到1976年,二十年的探索过程中我们遭受到了严重的挫折。

为帮助大家回顾那段历史,推荐大家有空读一读余华的小说《活着》。根据这部小说改编的电视剧《福贵》第18-19集较为生动地再现了我国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大办人民公社、大炼钢铁的场景。在了解历史的基础上,谈谈你对我国社会主义建立初期的这段艰辛探索历程的认知吧,并试对其中的历史经验教训进行反思和总结。

提示:

一方面,总的来看,建国初期我国的社会主义过渡及社会主义建设均出现了较严重的失误和偏差,这主要是因为:当时党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问题还没有来得及形成科学的理论,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还没有搞清楚;党内普遍存在左倾冒进主义的情绪,急于在较短时间内就建成社会主义。

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承认,这一时期我党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也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果。

(1)从理论探索方面看,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在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方面取得了一些积极思想成果。如毛泽东提出了“以苏为鉴”、正确处理“十大关系”以及社会矛盾、“三个世界”理论等方面的思想;刘少奇提出用经济办法管理经济、在农业中实行生产责任制;陈云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等等。

(2)从实践发展进程看,尽管党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中犯过包括“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严重的错误,遭受了重大挫折,但我们不能因此而简单否定“文革”前几十年的历史,这段时期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主题: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邓小平说:“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 但事实上不够格。”怎样理解“不够格”?

1.基本分析思路:(1)什么是够格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社会主义、邓小平“本质论”中的社会主义。(2)将现实中国的社会主义与其比较。2.参考答案:

“不够格”不是说我们搞的不是社会主义,也不是说我们不具备条件去搞社会主义,而是指我们的社会主义还不是马克思从理论上阐明的那种资本主义已经发展成熟基础上产生出来的,从各个方面都已高于资本主义的崭新的社会制度。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社会主义生产力远远高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比资本主义国家的人民更富裕,真正在各方面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才是够格的,才是马克思所讲的未来社会。“不够格”也是指现实的社会主义还没有达到社会主义本质理论里所描述的社会主义。从同学们的回复情况看,绝大多数同学认真研读教材(教材P141),了解现实中国社会主义与邓小平“本质论”中的社会主义的关系,但有少数同学忽略了将现实中国社会主义与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社会主义进行比较。

主题: 关于发展的认识

邓小平指出:发展才是硬道理。江泽民指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胡锦涛则强调:发展必须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试结合对上述观点的理解谈谈你对发展的认识。

提示:在上述观点中,邓小平和江泽民的观点实际上是在强调发展对我国和执政党的重大意义;而胡锦涛的观点则侧重于关注发展的科学内涵以及方式。

与此相适应,大家的论述也应从三个层次进行:(1)发展的科学内涵;(2)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3)联系我国实际谈如何发展。

主题: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

有人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所有不发达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必须经历的阶段”。谈谈你对此观点的看法。

注意:命题错误。理由见概念。

本题考查的是大家对概念的把握和理解。大家可以从以下几个视角来进行把握:(1)这一概念的含义。见教材P137。(2)这一概念的中国特性。即“它不是泛指。。而是特指。。”(3)这一概念所描述的时间范围。即“它应该从。。开始,到。。为止”(参见教材P137表述)。主题: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为什么说我国的社会主义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注意:本题其实包含两问(1)为何说我国的社会主义正处于初级阶段?(参见教材P138-139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特征的描述)(2)为何我国的社会主义会长期处于初级阶段?(参见教材P141-142或我的课件)对于第一问,大家可以结合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不发达”的特征来说明“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第二问大家可以参考一下我提供的课件,从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我国的现实国情以及当前的时代特征和国际环境等三个侧面进行展开分析。主题: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过渡时期的区别

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过渡时期有什么区别?

提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过渡时期有根本区别(参见教材P138第一段)。

第四篇:毛概第一章第一节讨论题

第一章第一节讨论题点评

二、讨论题解析

主题: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必须要中国化?如何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大家谈谈自己的分析视角并加以论证。)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分析。解析:

这个问题教材上有较清晰的分析思路,即从历史、现实以及理论本身三个角度进行分析论证。(1)从历史角度来看,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人总结革命和建设历史经验教训的必然结论。两次国内革命战争中的“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即为明证。(2)从现实角度来看,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则是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客观需要。大家可从中国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面临的特殊国情和特定实践任务出发加以展开分析。

(3)从理论角度来看,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大家可以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出发加以论证。

从答题情况来看,绝大多数同学回答得不错,但也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分析视角不够全面或思路不清晰;二是有分析视角但没有具体展开论证。请大家参照其答案加以学习。2)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的理解。解析:

概括起来,教材上的三层含义实则是两大分析视角:

(1)从狭义上看,把马克思主义当作理论,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视角进行分析。教材的前两个层次合并起来就是结合理论与实际的关系在分析:一是运用既有的理论指导实际;二是从实际(实践)中总结出新的经验(理论)。

(2)从广义上看,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文化,从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接轨的视角进行分析。即教材上的第三个层次所指出:既要使马克思基本原理与中国文化中的优秀成分相融合(内容),又要用中国文化的表达方式来阐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形式)。

主题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

2、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发生了几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哪些重大理论成果?它们之间的关系应如何把握? 批注:

首先值得强调的是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具体表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共发生了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其一是毛泽东思想,其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具体参见云课堂--课程章节—第一章第一节课件资源—第一章第一节教案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关于这一表述,有个别同学没有表述准确,一定得注意了啊。

其次是关于辩证统一关系的分析,大家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展开分析:1、在根本方法、政治立场以及理论品质等方面的一脉相承性(具体参见教材 P5-7)。2、发展与创新性。可抓住两点来进行展开分析:一是时代、实践有何发展变化,从而要求理论做出发展和创新;二是理论的主题和内容有何具体变化。——理论之间辩证统一关系,大多数同学们基本上把握住了,但一定要深入分析论证,否则对问题的论述就会显得缺乏深度。从回帖情况来看,大家的回答总体上一致,绝大多数同学回答得很完整,请大家参照其答案加以学习。

附:分析思路

思路一:从一脉相承性和发展创新性两大层次出发说明这些理论成果之间辩证统一的关系。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其一是毛泽东思想,其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这两大理论成果,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是一个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之间是一脉相承的关系。一方面,它们一脉相承在于有共同的“根” —— 马克思主义,它们都是马克思主义这个根结出的理论果实。另一方面,这几大理论成果又都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自己的目标,这一点也是一致的,一脉相承的。

一脉相承的。讲一脉相承:是因为它们在观察问题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上,在关于世界发展的普遍规律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认识上,在关于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和实现使命的基本原则上,都是一致的。比如:(1)共同的哲学基础:三者都贯穿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们坚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都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立论基础。(2)共同的价值取向: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宗旨立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目的和归宿是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它集中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宗旨立场。三者都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3)共同的历史任务:它们都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和改造社会的根本手段。(4)共同的奋斗目标:具有建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共同的政治立场:它们共同的奋斗方向和奋斗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确定的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领导力量都是工人阶级及其先锋队共产党等等。(5)共同的理论品质:三者都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理论联系实际、与时俱进、理论创新的产物,是理论联系实际、与时俱进、理论创新的生动体现。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间又是与时俱进的关系。从两大理论成果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形成的实践基础来看,它们是与时俱进的。从两大理论成果的内容来看,它们都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为解决新的实际问题,而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不断在前人的基础上又讲了前人没有说的新话。从两大理论成果的历史意义和创造主体来看,也是与时俱进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间是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首先,这两大理论成果是有统一的世界观、方法论贯穿其中的,而实事求是是这两大理论成果的精髓。其次,它们辩证地统一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历史实践中,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最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之间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

思路二:参见教材P5-7。

主题: 关于“旗帜”问题

3、过去有“高举毛泽东思想的伟大旗帜”的说法,今天则指出要继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什么是旗帜?你认为举旗必要吗?为什么?如果举旗必要,那么怎样举旗才能更好地发挥“旗帜”的作用? 批注:

关于这两方面,我的看法是:

1、只有科学地举旗才能更好地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这就要求:(1)写在旗帜上的必须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相对真理;(2)旗帜的内容必须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创新;(3)必须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而非教条主义、宣传性强制灌输的方式)对待旗帜(理论)。

2、目前我们所高举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这实际上关系到中华民族复兴道路的具体选择。我们对自身自由(如自由选择权利的保障)的关注没有错,但我们必须注意:不同于个人发展前途的选择,一个国家发展道路的选择只能在具体的历史、人文传统和体制环境下进行;而且,只有在公民社会整体素质的及其理性精神不断提升的基础上,才更有可能作出理性的、符合实际的选择。

3.关于本题答案请参考云课堂--课程章节—第一章第一节扩展资源。

参考答案: 1.什么是旗帜?

恩格斯说,党的纲领就是公开树立起来的旗帜。旗帜就是党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就是党的共同信念、共同理想和共同目标的集中表达。

2.为什么要高举旗帜?(你认为举旗必要吗?为什么?)因为旗帜问题很重要。中国共产党人都高度重视旗帜问题。3.如果举旗必要,那么怎样举旗才能更好地发挥“旗帜”的作用?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正确选择和伟大创造,同时也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不断丰富和发展起来的,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

当前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才能更好地发挥“旗帜”的作用。

第五篇:毛概

毛概

第一章

三、简答题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是什么?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来说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植跟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中。

2.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有哪些条件?⑴、马克思列宁主义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理论基础;⑵、1957-1977年的历史经验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依据;⑶、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⑷、对当今世界特征和主题的观察、分析、判断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3.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科学发展观”归纳起来大致有这样三个方面,即:全面发展观、协调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1.全面发展观。这是“科学发展观”关于发展范畴的认识,就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经济是一个社会生存、发展的基础,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力量。同时,他们也重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认为社会全面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内在一致性。2.协调发展观。这是“科学发展观”关于发展形态的认识,就是要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主要体现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个方面的协调发展上。3.可持续发展观。这是“科学发展观”关于发展时效的认识,就是要在开发利用自然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党和政府不仅充分认识到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艰巨性、紧迫性和长期性,而且作出了不懈努力。应该说新的科学发展观体现了中央新一届领导集体对发展内涵的深刻理解和科学把握,对发展思路、发展模式的不断探索和创新。

4.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是什么?(1)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2)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3)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重大理论成果。

四、辨析题

1.“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即“邓小平理论”。正确。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根据时代发展要求和改革开放新实践而创立的理论。党的十四大概括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并载入党作为指导思想。十五大将其命名为“邓小平理论”。

2.毛泽东思想是完整的科学体系。正确。毛泽东思想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思想是完整的科学体系。要把毛泽东晚年所犯的错误同毛泽东思想区别开来,把毛泽东某些个别论断同毛泽东思想整个体系区别开来。

五、论述题

1.如何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内涵?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三个方面相互联系,有机统一,其实质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

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2.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什么重大意义?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第二章

三、简答题

1.党的思想路线如何表述?《中国共产党章程》把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完整地表述为:“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2.什么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它贯穿于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在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过程种不断发展和丰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也是贯彻这一思想路线的结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能够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要求 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归宿。只有解放思想,才能达到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是真正的解放思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人民群众才是社会实践的主体,社会实践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尊重实践,尊重群众,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体现和基本要求。

3.什么是解放思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哲学基础,它不是一个抽象空洞的哲学命题,而是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现代化建设为对象,是由实践到认识乃至理论的科学思想体系。不仅具有丰富的哲学理论性和文化思想性,更重要的是具有广泛的指导性和实践性,从实践到认识和从认识到实践的全过程,自始至终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我们学习和运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则必须领会和掌握其辨证关系。4.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有什么重要意义?1.它是马克思主义识认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2.它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3.它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

四、辨析题

1.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是与时俱进。错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等内容。所以通常把思想路线简明概括为“实事求是”。

2.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没有任何关系?错误。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和基础,没有解放思想,就不能做到实事求是。

五、论述题

1.为什么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所谓精髓,对于某一理论而言,指的是能使这一理论得以形成和发展并贯穿其始终,同时又体现在这一理论体系各个基本观点中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其精髓都是实事求是。一方面,正是由于把握和运用了这个精髓,才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和发展,才有十六大以来的理论创新;另一方面,这个精髓,又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提出的创造性理论,都贯穿着实事求是的思想。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这个精髓,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形成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规划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和一系列以“两手抓”为重要内容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确立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等等。2.怎样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1.走自己的路,在思想方法上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2.走自己的路,在基本立场上体现了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统一。3.走自己的路,在理论原则上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第三章

三、辨析题

1.中国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错误。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

半封建的大国,经济政治发展极端不平衡,这一基本国情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发展的根本原因。良好的群众基础和中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发展,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客观条件。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是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必要的主观条件,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的不发生错误,是保证红色政权能够长期存在和发展的最紧要的主观条件。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目标是建立苏联式的社会主义共和国。错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纲领就是要在中国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产阶级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即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既不是欧美式的、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共和国,也不是俄国式的、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共和国,而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

四、简答题

1.为什么说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1)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这是因为:农民占中国人口的大多数;农民中蕴藏着极大的革命性;中国革命的主要源泉在农村。2)农民是最可靠的同盟军因为:农民有富农、中农、贫农三种,中农占农村人口的20%,可以成为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是重要的革命动力的一部分;贫农连同雇农占农村人口的70%,他们和地主阶级是死对头,是无产阶级天然的和可靠的同盟军,是中国革命队伍的主力军。2.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相比有哪些新的特点?a集中体现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处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时代,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b革命的领导力量是中国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c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d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

3.简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经济纲领的内容。A.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B、没收中农的土地归贫农所有C、没收四大家族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 D、没收民族资产阶级的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E、保护民族工商实业

4.简述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统一战线问题是无产阶级政党策略思想的重要内容。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首先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阶级状况所决定的。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与资本主义国家不同,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总是凭借着反革命暴力对革命人民实行残暴的镇压。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无议会可以利用,无组织工人举行罢工的合法权利。革命人民只有武装起来,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中国共产党要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必须不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三个法宝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

五、分析题

1.中国资产阶级革命为什么要由无产阶级来领导?1)中国革命的对象除了本国封建势力以外,还有与其密切结合在一起的外国帝国主义侵略势力。这就是说,中国民主革命的敌人是异常强大的。中国革命要获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胜利,必须要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阶级。(2)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必须由中国无产阶级领导,具体原因是: 第一,这是由中国革命所处的时代条件决定的; 第二,这是由于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过于软弱,无力领导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取得胜利; 第三,这是由于在俄国—卜月革命的影响下,在五四运动以后,中国无产阶级已经迅速成长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能够担负起领导革命的重任

2.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中阐述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思想。请运用有关知识,结合中国国

情阐明中国走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并说明这条道路的提出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启示。第四章

三、辨析题

1.社会主义改革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错误。社会主义改革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也不是要回到改造前的状态,而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继承、纠正和发展。社会主义改革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一些遗留问题及其出现的偏差和失误的纠正,并在此基础上继续前进。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目的,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尽管两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是为了在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后者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但它们之间同时又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

2.中国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国家对私人资本主义采取的是剥夺政策。错误。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既有剥削工人取得利润的一面,又有拥护宪法和愿意接受改造的一面。国家对它不是像对待官僚资本主义那样采取剥夺政策,而是对它采取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通过一系列由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过渡的形式,实行和平赎买政策。在对私人企业进行改造的同时,对资产阶级进行改造,使他们从剥削者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企业改造与个人改造相结合。

三、简述题

1.简述中国共产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和特点。过度时期总路线,是以“一化三改造”为核心内容的总路线,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以发展生产力、实现工业化为主体;二是以解放生产力、实现三大改造为两翼。工业化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和目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工业化不可缺少的条件和手段。这两方面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互相制约,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形成一个辩证的统一关系。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最显著特点是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方针。其实质是要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解决所有制问题。

2.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主要内容有哪些?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方针、政策。1.利用限制资本主义工商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利用,是在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条件下,允许其存在与发展。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限制,是要限制那些不利于国计民生的消极方面,国家主要从价格、税收、原料、市场、货源等方面实行有效的限制,并将其纳入国民经济有计划的发展轨道。在这一基础上,国家依靠国营经济的领导力量,并依据对农业改造的同时进行的时机,迫使资本主义工商业接受社会主义改造。2.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赎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赎买,国家是通过建立国家资本主义的方式,由低级形式的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到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的个别企业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将资本主义工商业由私有制改造成公有制。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同时,还与对资本家个人进行改造相结合起来,把资本家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这一作法,是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一个创举。

3.简述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1政治上: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产阶级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即新民主主义共和国。2经济上: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3文化上:以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文化思想为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

4.如何认识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也是20世纪中国又一次划时代的历史巨变。中国从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越过漫长的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阶段,进入到社会主义新时代,为后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中国现代化的建设创

造了制度条件。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以其与社会化大生产一致性和能够在经济落后条件下尽可能地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为发展社会生产力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今天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都离不开选择并且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这个最基本的前提条件。第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和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这是中国几千来阶级关系的最根本变革。因而极大地提高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巩固和扩大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的阶级基础和经济基础。

第三,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进一步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增强了社会主义的力量,对维护世界和平产生了积极影响。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历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为其他相对落后的国家探索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走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提供了重要经验,对这些国家的人民也是一个巨大的鼓舞。第四,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不仅再次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而且以其独创性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五、分析题

1.如何认识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1)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①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②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③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④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2)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①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②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③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2.20世纪50年代的社会主义改造经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有什么启示?50年代的改革,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建设需要资金,而且在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开始的一段国有化过程。从没收官僚资本,公私合营,到后来将分给农民的土地重新收归国有搞人民公社。50年代改造的成果就是,全国的资源、财富,全部收归国有。然而经过20多年的国有化之后,发现逐渐的再也不能刺激经济的发展,于是就从70年代末开始,展开了私有化进程。首先是允许农业收成私有,也就是所谓的“包干、包产”到户。紧接着中国开始了激烈的私有化进程,从鼓励乡镇企业发展、承认所谓“个体户”,到最为激进的“国有企业重组”,将以往从国民处收归的资产重新私有化(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包括侵吞国有资产、寻租现象普遍等等),这一进程从宪法内容上对私有制经济、私有财产的不断肯定得到充分体现。不过在承认私有化从而激发的市场活力,确实大大拉动了经济的发展。所以概括来讲,50年代的改造是一个公有化过程,70年代末是一个私有化过程,都是我们对两种所有制制度进行的尝试。第五章

三、辨析题

1.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体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正确。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3)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强调生产力在社会主义本质中的地位;二是突出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体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4)对社会主义来说,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基础,是建成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离开了这个目标,也不能建成社会主义。

2.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富裕就是社会主义。不完全正确。(前一句正确,后一句不准确)从前一句来看,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最大优越性是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所以“贫

穷不是社会主义”是正确的。3)从后一句来看,社会主义还处于不发达状态,还不富裕,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标,所以说,后一句不准确。

四、简答题

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有哪些?简述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大意义.A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是邓小平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 B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是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选择的基本前提 C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是正确理解和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科学依据 D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指明了正确方向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揭示又一次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思想指导。它的重要意义在于:

(一)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观,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对社会主义的认识的新的科学水平。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断,在继承前人的社会主义观的基础上,认真总结了包括苏联在内的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经验教训,特别是中国社会主义20年曲折发展的经验教训,立足于改革开放以来新的实践,对社会主义的根本性问题上升到“本质”的高度作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第一次概括。这一概括既包含着以往社会主义的合理性,又弥补了其中的不足。从突破和创新的角度看: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第一,突出和全面阐明了生产力与社会主义的关系。邓小平第一次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高度,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第二,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特征的关系。本质决定特征,特征反映本质。过去我们认识社会主义,仅仅停留在社会主义的一般特征上,甚至把一些不属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特征如计划经济等也作为社会主义本质来肯定。邓小平则从社会主义矛盾运动规律的高度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一方面剔除了对社会主义本质或特征的种种错误认识,另一方面强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必须坚持。从而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科学水平。第三,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的手段与目的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为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建立切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提出,使党和人民充分理解了单一公有制不是社会主义本质,计划经济不是社会主义本质和独有的特征,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的科学根据。因为只有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科教兴国战略的基本含义是什么?科教兴国战略就是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

3.人才强国战略的基本含义是什么?人才强国战略的核心是“人才兴国”。国家兴盛,人才为本。依靠人才兴邦,走人才强国之路,大力提升全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是人才强国战略的核心要义,概言之就是“人才兴国”。这里,“强国”,是指增强国力、振兴国家,即大力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走人才强国之路,是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选择。人才强国战略的目标指向是建设“现代化强国”。作为国家发展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必须与国家发展的战略目标保持一致和协调,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人才强国战略的工作重心是建设“人才资源强国”,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必须有“人才资源强国”作支撑,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为实现新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目标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保证。

4.确立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的依据有哪些?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的主要矛盾,要求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特别是先进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任务。把发展生产力

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具体地是由以下原因决定的。第一,发展生产力是无产阶级完成自身肩负的伟大历史使命的要求。第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第三,发展生产力是解决我国现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途径。第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五、论述题

1.为什么说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A

是由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得为和所起作用决定的,是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高度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党的先进性必须放到推动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中去考察,放到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奋斗中去考察,归根到底要看党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作用,能否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只能靠发展。B是党实现对所承担的历史责任的需要,我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没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上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C 紧紧把握住这一点,就从根本上把握了人们的愿望,把握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就能使党的执政地位不断巩固,使强国富民的要求不段得到实现。D 坚持以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党的一套主要经验,我们之所以能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都与紧紧抓住发展这个主题密切相关。

2.怎样理解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发展生产力,提高民人生活水平,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物质文化需要第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本质 第二,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在指导我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反思了我国过去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偏差,逐步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命题,从最根本的意义上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第六章

三、辨析题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普遍的概念,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阶段都要经历的起始阶段。答案要点:这种说法不正确。党的十三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这两层含义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这里所说的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要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

2.我国目前已经进入小康社会,到2020年我们就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了。此命题错误。(1)我国目前只是达到了总体小康水平。从消费层次看,目前的小康是低水平的。从消费内容看,目前的小康是不全面的。从地区和城乡消费水平看,目前的小康是不平衡的。(2)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我们已经朝着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迈出了坚实步伐,今后要继续努力奋斗,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变目前的总体小康为高水平的、全面的、平衡的小康。

四、简答题

1.简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 民主 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

2.简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所规定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1)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2)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

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3)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3.如何正确把握“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相互关系?(1)“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党的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一个中心”是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回答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体现了发展生产力的本质要求;“两个基本点”,一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回答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政治保证,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要求,二是“坚持改革开放”,回答了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和外部条件,体现了解放生产力的本质要求。(2)“一个中心”与“两个基本点”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整体。“两个基本点”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同时,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也要靠四项基本原则提供政治保证,靠改革开放提供发展动力和外部条件。(3)“两个基本点”之间相互贯通,相互依存。四项基本原则是改革开放的政治保证,改革开放不断赋予四项基本原则以新的时代内容。(4)“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4.为什么说我国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⑴要用相当长的时间发展社会生产力,建立社会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我国虽然逾越了资本主义充分发展阶段,但是生产力发展水平仍然远远落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要求建立在高于资本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上。所以我国必须经历一个很长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去实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建立社会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这样才能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发展成为比较成熟的社会主义社会。⑵要用相当长的时期来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我们必须用相当长的时期改变生产力的落后状况,建立社会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逐步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才能进入社会主义比较成熟的阶段。可以说,我们逾越了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历史阶段,就必然要经过一个不可逾越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⑶当前的时代特点和国际环境,也使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经历更长的时期。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基本上实现现代袋子经,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当今世界正处在新技术革命的浪潮之中现代化的含义在变化,各国经济技术水平在不断提高。这就要求我们以更快的发展速度,付出更大的代价,花费更长的时间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5.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有哪些?——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坚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五、论述题

为什么以及如何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八大正确路线的中断表明,不严格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没有民主的制度化、法制化,缺少必要的制约机制,党员的民主权利、党内正常的政治生活还是得不到保障,党内的正确意见还是无法及时有效地集中,党内的错误意见也不可能得到坚决有力的抵制和纠正,党的正确路线就无法在实践中坚持下去。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首先,必须完整、准确地理解和贯彻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严格执行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鉴于我们国家历史上缺乏民主传统,当前我们特别要注意到我们的社会主义民主,本质上是最高类型的民主,但在实践中存在着民主不足的问题。我国社会主义民主还处于发展中,还有许多不够完善的地方,其中也包括党内民主不够,这就要求我们党的各级领导要自觉、主动地倾听实践的呼声和群众的正确意见,以疏通各种渠道,形成正确的集中。对于集中的理解,要强调少数服从多数、多数服从真理,服从一个统一的标准,而不是服从某一个人的意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先后强调“实践标准”、“生产力标准”和“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实际上是使党的正确集中有所依凭、有所遵循,而不至于个人说了算,不至于以个人意志代替集体意志,主观武断地拍板决策。正确的集中,应该是领导集体的集中,集体智慧和力量的集中,整体功能的集中。这样,党的正确决策才不因领导者个人看法和意志的改变而改变,保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依靠民主集中制来保证党的基本路线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还有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要使党的民主制度化、规范化,即制定正确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处理党内关系的基本准则和具体制度,使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制度化。一方面,要根据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对各级党组织及班子成员的职权、工作范围、决策程序等不断进行充实和修订,科学规范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的运作程序,使其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要建立起一个完善、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把执行民主集中制的情况作为考核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重要内容之一。

第七章

三、简答题

1.简述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2.为什么说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1.中国长期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也就是说中国不能闭关自守,要引进来,走出去。只有发展与其它国家的往来,才能促进中国的发展。2.当今世界,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一日千里,只有充分利用国际经济资源和科技成果来发展自己,才能赶上当代世界的科技和经济发展潮流。历史的经验一再

3.和我国的国情有关,我国的实际情况是,资源相对不足,资金严重缺乏,科学技术落后,管理知识和经验不足,也迫切需要扩大国际经济、技术交流,引进资金,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这一切都离不开向世界开放。

3.简述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关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统一。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同对外开放是相辅相成的,在本质上是统一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发展本国经济是实行对外开放的基础和前提;对外开放可以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两者都是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4.简述“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内容。一是,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二是,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三是,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主要意义:解决了判断姓“社”姓“资”的标准问题,打消了人们的种种担心和顾虑,推动了改革开放的发展。

5.如何提高我国开放型经济水平?

1、完善我国的经济制度

2、加强经济立法

3、鼓励企业科技创新,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支持企业走出去

4、加强中外的合作

四、辨析

1.不断改善人民的生活是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重要结合点。1)正确。人民群众是改革发展的主体和动力,是稳定的力量源泉和深厚基础。改善人民生活,让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是我们致力于发展、积极推进改革、坚持维护稳定的共同目的。所以,要做到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让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2.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是发展生产力。不完全正确。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当旧的生产关系已经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而统治阶级又运用所掌握的全部上层建筑极力维护旧制度时,只有通过革命推翻旧政权,改变生产关系,从而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道路。改革不是否定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相反,是在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的基础上,对旧体制的根本性变革;要从根本上改变过去长期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以及相应的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从而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加快我国生产力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统一。

五、论述题

1.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将贯穿于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是邓小平治国思想的重要内容,是保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发展的全局性重大问题。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同稳定的关系,保持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秩序,具有极端重要的意义。”发展是目的,是硬道理。发展首先是经济,但不仅仅是经济,也包括政治和文化诸方面的全面进步。改革是动力,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稳定是前提,是发展和改革必备的政治社会条件。

2.试述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必要性。1)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这是对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是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成果。从工业革命以来,世界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全球化趋势更为明显。各国政府为在国际分工和竞争中获得最大利益,纷纷实行开放政策,广泛地进行经济交流和合作,积极利用外国市场、技术、资金、资源、信息。在开发的世界中不实行开放政策,只能限制自己的发展,甚至给国家民族带来灾难。(2)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这是对中国历史的深刻总结。中国近代以来落后于世界,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闭关自守。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是不行的,要发达起来,必须对外开放。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如资金不足,科学技术落后,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不高,缺乏组织现代化大生产的经营管理知识和经验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这不仅是为了解决当前经济建设中的矛盾与困难,而且也是我国经济长期发展的客观要求。(3)实行对外开放也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吸取人类文明成果,建设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的需要。因为社会主义制度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只有在继承和利用资本主义社会已经创造出的全部社会生产力和全部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并结合新的实际进行新的创造,才能顺利建设成功。综上所述,对外开放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长期坚持这一基本国策是必要的。

第八章

三、简答题

1.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体现在哪些方面?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这是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即体现在控制国民经济发展方向、控制经济运行的整体态势、控制重要稀缺资源的能力上。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2.什么是创新型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当前应采取哪些措施?(答案不全)半个多世纪以来,世界上众多国家都在各自不同的起点上,努力寻求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道路。一些国家主要依靠自身丰富的自然资源增加国民财富,如中东产油国家;一些国家主要依附于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和技术,如一些拉美国家;还有一些国家把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日益强大的竞争优势,国际学术界把这一类国家称之为创新型国家。

3.简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征。

新兴工业化道路:就是以工业化带动信息化,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要求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道路。基本上就是要在新时代实现工业的跨越式发展。

工业化是由农业经济转向工业经济的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存在着一般的规律性;但在不同体制下,在工业化的不同阶段,可以有不同的发展道路和模式。根据十六大报告的精神,新型工业化道路主要“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新的要求和新的目标。新型工业化道路所追求的工业化,不是只讲工业增加值,而是要做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并实现这几方面的兼顾和统一。这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标志和落脚点。第二,新的物质技术基础。我国工业化的任务远未完成,但工业化必须建立在更先进的技术基础上。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要把信息产业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将高新技术渗透到各个产业中去。这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技术手段和重要标志。第三,新的处理各种关系的思路。要从我国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不平衡、城乡简单劳动力大量富余、虚拟资本市场发育不完善且风险较大的国情出发,正确处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这是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特点和必须注意的问题。第四,新的工业化战略。新的要求和新的技术基础,要求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依靠教育培育人才,使经济发展具有可持续性。这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可靠根基和支撑力.4.简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当前要实现的“三个转变”。

促进经济增长 1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2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3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5.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当前应采取哪些措施? 6.为什么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实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推动我国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起来,经济总量大幅度跃升,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实践过程中,对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认识也不断深化,越来越感到国民经济发展要速度“快”,而且还要质量和效益“好”。

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为前提的。正是这些成就和变化,为我们走向“又快又好”发展这一新的历史起点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必要的市场供求格局和重要的体制性基础,是我们有条件提出又好又快发展的理念。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也是进一步发展的迫切要求。我国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提高质量和效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实现经济和社会协调的要求,相对说来比经济增长的数量和速度更加突出。因此,无论是从现实出发还是从未来着眼,都要求我们必须“好”字当前,坚持“好”中求“快”,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四、辨析题

1.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是完全对立的,要发展公有制经济,就不应鼓励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不正确。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协调发展的关系,而不是相互割裂、相互排斥的关系,更不是相互对立的。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进程中共同发展。

我们搞的是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的主体必须坚持公有制,这要坚定不移。同时,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必须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鼓励、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这也要坚定不移。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我们必须把这两个“坚定不移”统一起来。如果只讲一面,而不讲另一面,就脱离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就建不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因此,在现阶段,我们要把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二者对立起来。

2.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必然产生两极分化。

不正确。允许和鼓励—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所产生的生活富裕程度的差别,同阶级社会里由于残酷的剥削和压榨、两极分化所造成的贫富差别有着本质的不同。因为:第一,两极分化是私有制和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产物,其内容是指一部分人发财致富成为剥削者,而另一部分人失去生产资料,不得不受他人剥削而贫困破产。而鼓励

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为消除平均主义而提出的大政策,其内容是在共同富裕道路上有先有后、有快有慢的差别。它不包含阶级分化的内容。第二,实行这一政策的目的是达到共同富裕,这一政策允许和鼓励的是劳动致富、守法致富,对那些非法侵犯他人利益,以非法手段牟取暴利的,要依法严厉制裁。第三,对合法的正当途径取得的过高的个人收入,国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调节,防止个人收入过分悬殊。第四,我们还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开展扶贫工作,先富帮后富,先富带后富,积极帮助和促进贫困地区和个人及早脱贫,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3.市场经济不是区别社会性质的范畴,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没有本质的区别。

不正确。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手段和方式,虽然是一个体制性范畴,但是它总是同不同的社会制度相结合的,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有本质区别的。主要表现在:第一,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第二,在分配制度上,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第三,在宏观调控上,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五、论述题

1.如何从理论上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第一,就其联系而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都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

征和要求。从资源配置方式看,都是以市场为基础性配置手段;从微观层面看,企业都是独立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

从经济活动看,市场经济规律起着支配作用;从宏观层面看,政府的宏观调控主要是通过经济手段来实现的; 从经济运行看,法治起着基本的保障作用。第二,就区别而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又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它们体现的是不同社会经济制度下的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与不同的经济制度结合就会体现出不同的制度特征。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结合,就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坚持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离开了这些特征就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则不具有这样的特征。坚持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最重要的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这是 我们的创造性和特色所在。如果离开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就会走向资本主义。

2.结合现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和按劳分配理论,对现实经济生活中个人收入出现差距的现象进行分析。

无论是按劳分配还是按生产要素分配都会拉开收入差距,甚至扩大收入差距。这一方面是由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内在规定和内在要求决定的,另一方面是由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定和基本要求决定的。首先,我们国家的基本分配制度的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按劳动成果分配,按劳动要素分配)并存。这就必然出现因工作差别和性质不同产生的分配差距。其次,我们在高速的发展中,一直强调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但实际上是忽视了公平这一重要分配原则,而过多的强调了效率。这也是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之一。最后,按劳分配只存在于公有制范围内,但非按劳分配方式即可以存在于公有制也可以存在于非公经济中。这就必然造成拥有技术,职权,资本,土地的劳动者可以获得更多的收入。但对于整个社会来说,现在的差距并不代表以后的差距,现在的不公平并不代表以后的不公平,这些都是在高道德标准下的必要牺牲。这样的分配制度(1)是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2)是由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3)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4)实践证明:我国的分配制度对加快经济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第九章

三、辨析题

1.依法治国,就是国家立法,公民守法。错误。

(1)我国立法体制和法律体系有不同层次。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制定法律,国务院制定行政法规,省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地方性法规,国务院各部委和省级政府制定规章。

(2)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要依法履行国家权力机关的职能,不仅要加强立法,而且还要加强对执法的监督。政府机关必须依法行政,司法机关必须公正司法。执法主体、行政主体,都必须首先依法规范自己的行动,接受各方面的监

督。所以,认为依法治国就是国家立法是不全面,不正确的。

(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群众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广大人民群众不仅要学法、知法、守法、树立法制观念,而且要运用法律武器,监督国家机关和任何个人依法办事,对一切违法行为进行斗争,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实施。所以,认为依法治国就是公民守法,也是不完全、不正确的。

2.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政治权利不受教育程度的限制,列宁却说:“文盲是处在政治之外的。” 两个观点均正确,二者并不矛盾,只是看问题角度不同。

(1)我国宪法规定,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公民享有宪法规定的广泛的民主权利。公民的政治权利不受教育程度的限制。2)列宁的话的意思是说,文盲由于自身文化条件的限制,不能真实有效地参与政治活动。因此,不能充分享有宪法规定的各项民主权利,履行公民的职责。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列宁讲“文盲是处在政治之外的”。(3)落后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大力发展教育文化事业,提高公民的文化素质,使公民的民主权利和行使民主权利的能力统一起来。

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国家权力机关的一部分。错误。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我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重要组织形式,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2)在建国初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曾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在建立全国政权方面起过重要作用,具有政权性质,但它是过渡性质的机关,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后,这种职能立即中止。

(3)人民政协按其性质不同于国家权力机关,不具有国家权力机关的权力与职能。但是它在我国政治生活中的地位非常重要,是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实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合作共事的重要形式,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于一般的人民团体。

四、简答题

1、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基本任务和性质是什么?

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性质、特点和基本任务是:

(1)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广泛的政治联盟。

2)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基础上的,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统一战线。

(3)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特点是:具有空前的广泛性,是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4)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任务是: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为维护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服务,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服务,为促进“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祖国服务。

2、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3、当前和今后严格时期,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具体内容,其中比较重要的有三项:(1)“依法治国”,加强法制建设;(2)健全民主制度,扩大基层民主选举;(3)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完善民主监督制度。2002年召开党的十六大,根据新的形势,对政治体制改革作了进一步的阐述,提出“要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其中比较重要的工作部署包括:改革与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司法体制改革、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等。

4、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切实保障人民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的权利。尊重和保障人权。广开言

路,建立健全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制度和程序。加强国家立法和法律实施工作,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

五、论述题

1、试论反对腐败是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严重政治斗争。

腐败是一种长期的历史现象,也是世界各国社会政治生活中广泛存在的一种顽症。坚决反对腐败现象是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使命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它诞生于中国社会最黑暗的年代。1993年8月,江泽民在中央纪委二次会议上就明确地指出了党内腐败的严重危害性,他指出:“腐败现象是侵入党和国家机关健康机体内的病毒,如果我们掉以轻心任其泛滥,就会葬送我们的党,葬送我们的人民政权,葬送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大业。”反腐败斗争关系到我们党的先进性能否保持、关系到我们党能否取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关系到我们党的执政地位能否巩固。总之,反腐败斗争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它是一场严重的政治斗争

2、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符合我国国庆的一项基本的政治制度,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2.有利于不断巩固和发展各民族人民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3.有利于维护自治区的稳定发展。4.有利于保证少数民族人们更好地当家作主。5.体现了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民族原则,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6.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7.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第十章

三、辨析题

1、在文化对一个国家存在和发展的作用问题上,有一种说法:“欲灭一国,先灭其文化。”本命题正确。第一,文化是包括人们的风俗习惯、行为规范以及各种意识形态在内的复合体,是人类的精神生产及其产品的总称。第二,文化在社会生活中具有多方面的功能。文化是调节人际关系的纽带,是一个国家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它具有维护和巩固特定的社会制度,调控并保持其正常运转的功能。如果一个国家和民族失去其特有的文化,便意味着民族国家身份认同的特定符号已经消失,国将不国。第三,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上述说法强调了文化对一个国家生存、发展的重大作用,但不能由此把它夸大为“文化决定论”。

2、繁荣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惟一途径是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错误。

我们党在领导文化建设的长期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不断深化对文化发展规律的认识,也不断摸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多种途径,包括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立足当代实际进行文化创新等途径。文化承接着过去又昭示着未来,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要结合时代特点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加以继承和发扬,做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要从中国实际出发,对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加以积极借鉴,做到洋为中用,博采众长。因此,本题论断过于绝对化、片面化。

四、简答题

1、为什么必须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1)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推动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2)坚持中国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3)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我国的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容易诱发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各种腐朽文化思想也会沉渣泛起。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的文化交流与冲突冲击着原有的政治信仰、民族认同、道德秩序和行为规范。西方国家加紧了对我国的文化渗透以及意识形态领域的“分化”和“西化”,必须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文化建设的新课题和新要求。(4)坚持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和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正确处理弘扬主旋律和提倡多样化的关系。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继承和发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吸收、借鉴和利用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保持先进文化的民族特色,体现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坚持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必须抵制各种腐朽落后思想文化的侵袭,保障我国的文化安全。推进文化创新,使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2、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法杖,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3、如何理解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意义?

1,它是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对于凝聚人心,提升人的思想境界,激发人们的精神动力提供了基本途径。只有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才能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更好地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健康发展。2,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道德基础。只有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和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净化社会风气,鼓舞人们积极向上,才能形成维系社会和谐的精神纽带和道德风尚,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3,它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现实需要。只有分清是非荣辱,明辨是非荣辱,明辨善恶美丑,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才能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一个改革开放充满活力的中国,不仅要向全世界展示物质文明的丰硕成果,更要向全世界展示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

4、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第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第二,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第三,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第四,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第五,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五、论述题

1、结合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谈谈当前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意义。

2、结合当前我国食品行业频发的安全问题,谈谈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3、如何理解弘扬民族精神的当代意义?

人类历史证明: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源泉,没有了它,民族团结与发展建设就等于“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失去灵魂,民族就不可能有自尊、自立、自强。特别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民族团结教育中,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所在: 第一、民族精神可谓是中华文化发展的灵魂。体现出鲜明的民族性。第二、民族精神可谓是历史性与时代性有机结合。第三、民族精神是根据社会发展要求,不断丰富和发展的民族精神。第四、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综合国力的根本要求。综合国力即包括经济,科技,军事等物质力量;同时也包括民族团结精神,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这种强大精神力量不仅可以促进物质力量的民展,而且在当今政治、经济、文化相互交融,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是否有高度的民族精神,便成为制约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因素。因为:(1)民族精神具有强大的社会凝聚力与向心力,是国家稳定和发展的精神基础。失去这一精神基础,国家便失去长期统一、稳定,发展壮大,也就不可能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2)民族精神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自信、自立、自强意识。当今世界,面对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大趋势,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渗透及经济扩张,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军事威胁的结伴而来,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的错综复杂形式下,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树立民族自信、自立、自强,与时俱进的进程中,尤为重要和紧迫。(3)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的核心内容,并成为提高中华民族综合素质的核心。(4)民族精神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第十一章

三、辨析题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是要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错误。

(1)三个有利于标准是我们评判改革开放以及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包括:一是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二是社会公正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三是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四是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是社会和谐的必要要求;五是充满创新活力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之一。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根本的保证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以及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的政体。错误。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根本的保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构建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必须要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各级领导干部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建立科学高效的领导机制;加强基层工作;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

四、简答题

1.如何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一是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以往任何其他社会形态标榜的社会协调与和谐,而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和谐社会。二是要正确把握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这四者是有机统一的,它们既有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又有各自的特殊领域和规律。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可以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基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可以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提供重要条件。三是要正确把握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属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大范畴,两者是相互包含、相辅相成的。作为社会建设过程,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和现实的重大任务。同时,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之后,还要继续为建设和谐社会长期奋斗。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遵循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是什么?

指导思想: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基本原则:第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第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方针。第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第四,必须坚持民主法制。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第五,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第六,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

3.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有哪些?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当前应突出解决哪些问题?

三个鸡蛋:一是特色执政党官僚,二是私营企业主,三是工农大众。采取措施:1.反贪护贪(只斩草,不除根。剥削制度是贪腐的根),2.养资拒资(养着资本家搞生产,但拒绝资产阶级民主来夺权),3.安民刮民(通过救济一些被剥削得活不下去的百姓来安抚暴民,以维持剥削制度的合法性)。

原则:要站在三个鸡蛋上跳舞,哪个也不踩破。统筹兼顾这三者之间的利益,达成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五、论述题

1.如何正确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可能性?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在于:第一:这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第二,这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第三,这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何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理论意义:① 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② 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③ 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2)现实意义或实践意义: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部署,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② 使社会更加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维护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保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③ 促进社会和谐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落实到实处,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④ 社会和谐是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

条件,保持国内安定和谐的社会政治局面,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第十二章

三、辨析题

1.中央政府的各部门对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的相应部门有直接领导关系。错误。

中央政府各部门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相应部门之间不存在隶属关系。大陆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机关,都不得干预香港特别行政区根据基本法自行管理的事务。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的各级公务人员只对特别行政区政府负责,而行政长官对中央人民政府和香港特别行政区负责。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教育、科技、文化、体育等方面的组织,同内地相应的组织也互不隶属,互不干涉。

2.“一国两制”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正确。

过去,根据马克思主义国家的学说,在一个统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内部,只能存在社会主义一种制度,而不能存在和社会主义制度相对立的资本主义制度。现在,根据“一国两制”的构想,在国家主体地区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在特别行政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将这两种制度统一于一个国家之内,既实现国家的统一,又不损害社会主义制度。同时,特别行政区的高度自治权,不但突破了单一制下一般地方行政区域权力的范围,而且超出了联邦制下成员国的权力。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发展,也为单一制国家结构提供了新鲜经验。

四、简答题

1.香港问题是怎么形成的?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割让香港岛给英国。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于1860年签订《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即今界限街以南的地区。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之后,英国逼迫清政府于1898年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租新界,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结束。

2.为什么说中国政府收回香港是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香港问题是历史遗留的问题。香港(包括香港岛、九龙和新界)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一八四○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于一八四二年签订《南京条约》,永久割让香港岛。一八五六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一八六○年英国迫使清政府缔结《北京条约》,永久割让九龙半岛尖端。一八九八年英国又乘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之机,逼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的大片土地以及附近二百多个岛屿租期九十九年,一九九七年六月三十日期满。所以我们称香港回归是中国政府收回香港是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3.如何理解“一国两制”的内涵?

一国两制”构想是邓小平史无前例地提出的,这个伟大构想本身不仅具有科学性,而且具有现实的可行性和实践性,有着强大的生命力.香港的回归,是邓小平“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实践与胜利.“一国两制”为台湾问题的解决树立了榜样,为祖国统一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为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或国与国之间历史遗留的问题提供了成功的范例.4.50年代至60年代,周恩来根据毛泽东的有关思想,提出的解决台湾问题的“一纲四目”是什么? 一纲:台湾必须统一于中国。“四目”:

1、台湾统一祖国后,除外交上必须统一于中央外,台湾之军政大权、人事安排等悉委于蒋介石。

2、台湾所有军政及经济建设一切费用不足之数,悉由中央政府拨付(当时台湾每年赤字约8亿美元)。

3、台湾的社会改革可以从缓,必俟条件成熟,并尊重蒋之意见,协商决定后进行。

4、双方互不派特务,不做破坏对方团结之举,毛泽东一再表示,台湾当局只要一天守住台湾,不使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大陆就不改变目前的对台政策。

五、论述题

1.如何认识我们党和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依据 ? “一国两制”构想的主要依据:第一,民族愿望和国家利益是“一国两制”的根本出发点。

中华民族是有着五千年的历史,很早就形成了多民族的统一国家。反对分裂,坚持统一,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的光荣传统。虽然历史上也有过分裂的局面,但统一始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解决香港、澳门和台湾问题,实现国家的统一,是全中国人民,包括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共同愿望,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始终把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第二,国际形势的新变化是“一国两制”的外部条件。

20世纪70年代特别是80年代以后,国际局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两大主题。中国自1971年10月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后,1979年1月又与美国建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中美关系实现了正常化。80年代末,两极格局结束。国际形势的新变化为我国用和平的手段解决国家统一问题提供了外部条件。第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一国两制”的思想基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而开拓了解决中国问题其中包括实现国家统一问题的新思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地解决国家的统一问题,首先就要求从实际出发。什么是中国的实际呢?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大陆与香港、澳门、台湾长期处于分裂状态,实行这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采用和平的方式解决祖国统一问题,就必须充分尊重中国大陆,以及香港、澳门、台湾的历史和现实,照顾各方的利益,制定各方都可接受的方案。“一国两制”是符合实际的、切实可行的方案,它既坚持大陆的社会主义,考虑到大陆的需要,又允许台湾、香港、澳门保留现存的资本主义,以维护这些地区的繁荣与稳定。第四,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一国两制”的力量所在。在一个国家内允许与自己不同的、对立的社会制度同时并存、相互竞争,在资本主义国家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都无先例。“一国两制”,在社会主义国家里边敢于在自己的一些地区和小范围内实行对立的资本主义制度,这是一个新事物。提出这一构想需要有胆略的。这个胆略来自人民对党的领导的拥护,来自对自己力量的信心。

2.如何认识“一国两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国两制”构想是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解决台湾、香港、澳门问题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第一,“一国两制”构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一个统一的主权国家内部两种对立的制度可以长期并存,这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来没有讲过的,但“一国两制”依据的仍然是马克思主义,依据的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二,“一国两制”是实现国家统一的最佳方式,它有利于保 持台湾、香港、澳门地区的繁荣与稳定。“一国两制”构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原则的坚定性与策略的灵活性相统一的原则,既坚持祖国统一和主权的完整,坚持国家主体的社会主义制度,又考虑到台湾、香港、澳门的历史和现状,考虑到各方面的意愿,考虑到祖国统一的现实可能性,允许两种制度并存,这又表现出极大的灵活性。

第三,“一国两制”构想是对和平共处原则的创造和运用发展。和平共处本来是处理国际关系的一项普遍原则,现在被用于解决一个国家内部实行不同社会制度的不同地区之间的关系,这是一个创造,为和平共处思想增添了新的内涵。第四,“一国两制”为解决国际争端和遗留问题提供了一个成功范例。“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野和思维,是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的富有想像力的答案,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新的方法。

第五,“一国两制”构想,也是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出发的。我国解决台、港、澳问题,会涉及到有关国家在这些地区的利益,实行“一国两制”可以避免一些国际争端,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总之,坚持按照“一国两制”构想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是我国政府为解决台湾、香港、澳门问题的既定方针。香港已于1997年7月1日回归祖国,澳门也已在1999 年12月20日回归祖国。香港、澳门问题的成功解决,使“一国两制”构想成为现实,证明“一国两制”构想合情合理,切实可行;它有利于香港、澳门的繁荣与稳定;促进了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为最终解决台湾问题创造了条件,积累了经验。第十三章

辨析题

1、中国共产党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是一贯性和连续性

这句话表述是正确的。为了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艰辛的探索,总是从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谋求以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1963年周恩来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一系列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思想、政策和主张归纳为“一纲四目”。邓小平首次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构想,并多次进行阐述。江泽民于提出了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胡锦涛提出了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的四点意见,从中国共产党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的发展脉络及其核心内容来看,体现着一贯性和连续性。

2、中国要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这句话表述是正确的。实现和平发展,是中国人民的真诚愿望和不懈追求。自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

国成功地走上了一条与本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适应的和平发展道路。走和平发展道路,就是要把中国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一起来,把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联系起来,把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与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走和平发展的道路,符合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始终是中国政府谋求发展的宗旨和原则。

简答题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涵是什么?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2004年6月28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创立五十周年纪念大会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作了题为《弘扬五项原则

促进和平发展》的重要讲话。在讲话中,就如何充实和丰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涵,提出了以下五点主张:第一,坚定不移地维护国家主权平等;第二,尊重和维护世界文明的多样性;第三,在平等互利基础上促进各国经济的共同发展;第四,通过对话与协作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安全;第五,充分发挥联合国及其他多边机制的重要作用。

2、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内涵是什么?

1.国际新秩序应以完全不同于过去那种以少数大国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为基础的旧秩序,而应该是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2.国际新秩序的核心是各国不论大小、强弱、贫富,都是国际社会平等的一员。3.各国有权根据本国国情,独立自主选择本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制度的发展道路。

4.世界各国特别是大国必须严格遵守不干涉他国内政的原则;国际争端应通过和平方式合理解决,而不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国际新秩序应该包括政治秩序的经济秩序两个方面,要指出这是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主要解决和平问题,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主要解决发展问题。

3、我国外交政策的原则是什么?

一)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二维护我国的独立的主权,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这五项原则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四)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立足点

(五)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往,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4、邓小平对国际形势做出了哪些新的科学判断?

邓小平同志依据马克思主义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对当代世界的国际形势作了如下的一系列新论断:(1)新的世界大战是可以避免的,争取比较长期的世界和平是可能的。(2)当代世界带有全球性、战略性的两大问题是和平与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世界要和平、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经济要繁荣、生活要提高,已成为世界多国人民的共同要求和迫切希望。(3)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是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由于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作崇,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至今一个也没有解决。(4)苏联解体宣告两极格局终结,各种力量重新分化组合,世界正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5、如何理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20世纪80年代初期,邓小平同志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对当今世界的基本矛盾和发展趋势进行了科学的分析与研究,敏锐地观察到世界的主题已经转换,即和平与发展已经取代了战争与革命,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

邓小平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主题这一科学判断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依据:

①战后世界政治的发展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政治力量的对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出现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发展中国家三种类型的国家,它们之间的关系的问题构成了当今世界带有全球性的战略性问题。它们之间的关系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也就是东西关系和南北关系饬酱笪侍狻6西关系的实质就是和平问题,南北关系的实质是发展问题 ②战后新的科技革命的发展,对当今世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促进了各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各国经济的紧密合作与竞争的扩展,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从而成为制约新的世界大战的重要因素。

③战后打世界大战只有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有资格,而这两家都还不敢打。美苏两国“相互摧毁”的核威慑也大大减少了爆发世界大战的可能性。④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战争力量的增长。

6、为什么说世界发展的多极化趋势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和繁荣?

7、为什么说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至今一个也没有解决?

8、如何正确认识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发展趋势?

第一,世界多极化是当今世界特征。

多极化是战后国际关系发展变化的结果。首先它是战后世界经济格局发展演变的结果。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世界经济多极化的进程就已经开始出现。经济是政治的基础,世界经济多极化必然带来世界政治多极化,世界经济大国必然要求世界政治中相应的政治地位。其次,世界政治多极化是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结果。到70年代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就萌发。冷战结束后,90年代后形成世界政治一超多强的特点,一超是美国,多种力量在世界上竞争发挥作用,依然推动世界政治走向多极化。世界走向多极化有着积极的意义。多极化有利于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有利于遏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实现各国人民对和平、稳定、繁荣的新世界的美好追求,也有利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因此,国际格局走向多极化,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

当然应该看到,由于当前国际战略力量对比还很不平衡,世界走向多极化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

第二,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经济全球化指生产要素跨国界流动障碍减弱和跨国界流动量的增加。其主要特征是: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全球化,世界经济生活日益国际化,各国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依存日益加深,世界经济活动的规模不断扩大,速度加快,跨国联系日益紧密。科技革命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经济全球化是战后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大发展的产物,它不是某些国家政策或者主观意识的产物,而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另一方面,也要看到某些国家确有利用全球化进程干涉发展中国家内政推行霸权和强权的政策。经济全球化是一柄双刃剑,它对所有国家有利有弊。发展中国家应该积极参加经济全球化进程,孤立于经济全球化趋势之外是没有出路的。但发展中国家在参与世界经济全球化过程时,应对全球化带来的巨大风险和安全问题有充分的认识,并积极采取各种措施,趋利避害。

论述题

1、如何正确估计中国在多极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

邓小平同志指出:“所谓多极,中国算一极,中国不要贬低自己,怎么样也算一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和实践证明,中国这一极是当今世界促进和平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在世界舞台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中国是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中国永远不称霸。我们决不允许别国把他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强加于我们,我们也决不把自己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强加于别人。谁搞霸权主义就反对谁。反对霸权主义是我国对外政策的纲领。随着中国经济、军事力量不断增强,中国日益成为遏制霸权主义和保卫世界和平的主要力量。

(2)中国是第三世界利益的捍卫者。中国是第三世界中的大国。中国社会制度虽然与第三世界多数国家的社会制度不同,但在历史上中国与第三世界有着共同的遭遇和经历,在维护国家的独立主权、发展民族经济、反对霸权主义等许多重大问题工又有着共同的利益。在国际斗争中,中国站在第三世界一边,坚决支持第三世界国家的一切正义斗争和合理要求,与第三世界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加强了第三世界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

(3)当今世界上许多重大问题的解决离不开中国的合作与努力。中国是占世界人口1/4的大国,是联合国安理会5个常任理事国之一。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在世界多极化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今天世界上许多重大问题离开中国的参与与努力,是不能解决的。所以,在当今多极化的世界格局中,中国这一极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一极。

2、如何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第一,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第二,防范和打击恐怖活动,努力消除产生恐怖主义的根源。第三,维护世界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第四,树立新的安全观念,努力营造长期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第五,谋求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第六,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下载毛概讨论题(小编整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毛概讨论题(小编整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毛概

    第十二章: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 一、单项选择题 1.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起初是为了解决( ) A香港问题. B澳门问题. C港澳问题. D台湾问题. 2.一国两制构想的哲学依据是(......

    毛概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P4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1)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2)就是......

    毛概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阶段练习二 (第二章、第三章) 一、判断题: 1、“保护民族工商业”是新民主主义政治纲领中极具特色的一项内容。( ×) 2、新民主主义革......

    毛概

    第一篇 毛泽东思想中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

    毛概★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是什么?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具体展开和体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指明了具体奋斗目标。 (1)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

    毛概

    三、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 构建„第一段 第一,„„。 重点是加强„„协调发展。 海军:将按照近海防御、远海护卫的„„保障能力 2015年5月26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

    毛概汇总

    一.简答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 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时间经验......

    毛概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髓:实事求是。 2、 邓小平理论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 3、 毛泽东思想是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