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企业景气调查——宏观判断的重要参照和补充
中国企业景气调查——宏观判断的重要参照
和补充
国家统计局综合司
2012-8-13 14:32:00来源:《中国统计》(京)1995年03期第40页景气调查分为宏观景气和微观景气,它们分别是通过对宏观经济指标的观察和对企业或消费者的问卷调查,编制景气指数来判断整个经济景气状况及企业经营状况的一种调查方法。与传统的经济统计方法不同,它不是用数量指标(如产值等)而是用质量指标(如销售比上期增还是减等)来观察经济现象。景气指数根据调查范围可分为企业、消费和宏观景气指数;按调查目的可分为现状判断和预期把握两种。
企业景气调查是西方国家运用历史较长的一种调查制度。西方政府的智囊机构一向比较重视企业景气调查的结果,他们认为微观单位对经济形势的判断基本能反映实际情况,对本行业和本企业今后的预期也基本能化为微观单位本身的行动,掌握了微观单位的动向即可以作出政府的可行选择。因此,西方国家很早就开始了对企业景气调查的应用和研究。到1988年,全世界已有43个国家开展了此项工作,并在许多国家成为判断整个经济景气状况的一个重要方面以及企业投资和了解生产动态的指南。
在我国,判断宏观经济状况一向是政府的事情,企业的呼声只是通过并非系统的渠道零星地反应到宏观决策部门,缺乏连续性,因此宏观判断不可避免地成为政府判断,也就不可能不带有主观随意性。由于存在信息残缺和信息阻隔,两者之间的判断必然产生差异。如果这种差异比较大而且经常发生,必然影响整体经济运行的质量,浪费了经济资源、损害了经济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企业的自主权已得到了相当程度的扩大,在影响经济运行的诸多经济行为中,企业行为开始变得举足轻重。一方面,政府主管部门在作出经济决策时必须考虑企业的可能反应、承受能力和经济预期;另一方面,企业行为已在相当程度上可以影响政府行为。企业行为对政府行为的影响有两重性,一是企业行为的合理因素(往往具有自发性的特点)在其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往往给政府调控部门以很大的启示,政府在接受这种合理成份后自觉不自觉地变成了自己的行为,二是逐渐形成的一种并非正确的对政府行为的“倒逼”机制,这种“倒
逼”形成一定规模后,迫使宏观调控部门向企业作出某种让步。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了解并掌握企业的经济行为及其对经济形势的预期是十分必要的。首先,景气调查结果是宏观经济部门判断的重要参照。如果说仅靠宏观部门判断显得单一的话,那么,企业景气调查则弥补了这一缺陷,它使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由原来单一的线变为现在的圆,构成一个自循环系统。其次,景气调查制度是企业信息最重要、最系统的反馈渠道。景气调查以丰富的内容保证系统性,以经常的时间保证连续性,以大量的对象保证权威性,以宏微观直接见面保证客观性。第三,景气调查结果是宏观决策的重要参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宏观部门和企业对经济形势的判断和预期不可能完全的一致,如果两者分歧较大,相关决策有可能大相径庭。宏、微观经济决策上的差距对经济的损害是显而易见的。宏观经济决策一方面应尽可能地与微观单位的趋势决策相吻合,另一方面应在考虑整体利益的基础上,适当调控与企业的差距。所有这些都必须建立在对企业本期和下期的经济选择有充分了解的基础上。
企业景气调查实际上是对企业家的调查。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初步建立,企业家已开始成为一个日渐独立的社会群体,企业家的选择基本上代表着微观选择,企业家群体的趋向选择将是政府决策的必须选择。建立企业景气调查制度一方面意味着对企业家群体的郑重承认,承认他们在经济建设过程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另一方面则意味着对企业家群体参与经济决策的正式承认,承认他们在国家经济决策中的作用。
目前,国内开展类似景气调查的部门有国务院发展中心、国家信息中心、中国人民银行等,但他们均是出于研究或部门管理的需要,尚缺乏一个全面、系统的调查体系。因此,国家统计局决定发挥统计部门的优势,建立一个全面、系统、权威的企业景气调查制度。这项新的调查制度已从1994年8月开始运转。根据我国企业现状,国家统计局拟在每年的2、5、8、11月进行调查,每次调查包括宏观形势、企业总体经营状况、企业内部经营状况三大类问题。
国家统计局的景气调查制度具有下列特点:一是起点高。与高科技公司泰博尔电子信息中心合作共同开发景气调查支持系统,效果良好。二是代表性强。考虑到我国企业的现状,国家统计局开展的景气调查利用随机抽样方法共抽选了1万家企业,包括各种经济类型的各个行业,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三是效果好。从
已经进行的两次调查看,不仅与宏观部门掌握的情况基本一致,而且提供了一些对宏观部门有用的预测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