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正是中秋月圆时 作文
有一种思念总是在特殊的日子里肆无忌惮的泛滥,内心的空虚和周围人来人往陌生的背影,总能使一个异乡人感到更加的思念。
从别处飘来的一些月饼的味道,总能为节日添上一些过节的味道来。
傍晚时分,学校的休闲街小店随着节日的临近,也多了一些生气。有些不打算回家的情侣卿卿我我毫无羞意地出现在小店里,以往就清淡的休闲街,情侣们的出现倒为它增添了一道美丽的风景,只是,这道风景与周围众多路过的单身人来说,显得极不搭配。宿舍里冷清到只剩自己,他们都去“团圆”去了。而这种团圆,我无福消受,他们所谓的团圆,也就是一些“酒中”消遣打发时间而已。坐在阳台上,黑乎乎的四周,倒让脉脉含情的深秋释放得淋漓尽致,风将周遭的一切渲染,连空气也被稀释得不能再黑了。
我是一个特别念家的人,尽管才开学三周不到,我又想起家的味道来。每个传统节日我都会想尽办法回家过的,因为曾答应过母亲“不管将来在哪,每个节日都回家!”这是父母的期望也是我唯一能向两位老人承诺的。因此,在每个节日临近的时候,我内心深处总会有一种莫名的东西在身体里涌动,反反复复,一刻也不消停,似乎告诉我——记得回家!
人在异乡,在月圆美极的夜晚,抬头看着月轮,月亮像母亲的眼睛一样看着自己,这样的日子,对家的思念就更浓了。
本该说秋天不是很冷的,可淡淡的月色里,却透着一股寒气。“梦中无岁月,月下思故亲。”月近中秋,格外的明亮,我不知道,从古到今,中秋的月明到底演绎了多少个感人的传说。一轮满月,又圆又亮,勾起了我对家的怀念,想家的味道;此时此刻那种“月是故乡明”的情感更加深沉了。人处异乡,秋风拌在淡淡的月色里,竟不由己地生出“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感慨来。
“明月关山长相望,天下何处不中秋。”独处的日子,可怜的人儿总是这样安慰自己。
前几日和一校友闲聊,问及中秋将至他有何打算。他说:“离家太远了,一个来回的路程都疲惫了,前几天家里打来电话问中秋是否回家,就说没时间就不回家了。”我想,当时他父母的心情一定是失落的。记得父亲曾说过:“过节一家人都聚不到一起的话,那就没有过节的意义了。”我当时没有理解过来父亲这句话的意思,还有些理直气壮地说了一句“在一起还不是吃个饭而已。”而现在,对于经常不能回家的我来说,渐渐体会到父亲说那句话的真正含义,过节,不只是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顿饭那么简单了。
还记得小时候中秋节小弟吃月饼狼狈的样子。
以前过节,家里是没有多余的钱去买吃的,基本和平常没有多少区别。但不管生活再难,像中秋这样的节日,父亲总是要买点什么东西的。那时候,在我们兄弟几个的眼里,月饼是中秋节最好吃的东西了,而每个中秋节家里买的月饼只能保证一人一个,多余是没有的。中秋节当天晚上,母亲把月饼分到我们兄弟手里的时候,贪吃的小弟总是狼吞虎咽几口就解决掉了,此时,母亲也会把她那份给小弟,小弟吃完后总是还会不依不饶,哭嚷着再要......而现在,这样的日子少了,或
许是因为生活条件好随时可以吃月饼的缘故,也或许是我们长大了的原因吧。
再过几天就是中秋了,异乡的秋夜,竟是此般的凄凉!突然间,一阵秋风向我扑来,随之,我便想起我的母亲来,想起曾经不懂事的自己。
第二篇:又到中秋月圆时
又到中秋月圆时
姚永福
周而复始,年复一年,月缺月又圆,又是一年中秋节。暮色沉落,万籁俱寂,我独坐窗前,望着天边那轮圆月,思绪随着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诗句,化作青丝一缕飞越山川大海,盘绕在祖国“宝岛”上的那一方矮矮的孤冢,这就是我未曾谋面的爷爷的“家”。
民国二十六年,爷爷离开太原去了青州的一家商行做事,年底他回家后,便告诉奶奶:日本人打进了北平,时局**,国家危亡,商行的生意也难以维持。家里于是同意他辞退回家,只是放在那里的被褥要返回去取。那一天,他就是这样平平常常地走的,既没有激魂荡魄的离别场面,也没有牵肠挂肚的离别誓言。然而谁也不曾想到,这一走竟是生死之别,整整四十九年鱼书不至、音信杳无!原来就在爷爷取东西返回时,石太铁路已经中断,他在逃难的人群中被抓去充军,几经转战之后,他就随国民党军队去了台湾。在异地他乡,他无时不思念故乡和亲人,然而一湾浅浅的海峡,竟无情地剪断了游子的归途。从此,故乡便成了他心中一个遥远的梦。只有在梦中他才能见到故土亲人,他时常让自己的思绪越过滔滔海浪,去享亲朋故旧的友情,去圆自己那长长的梦!如果不是那段众所周知历史的缘故,他断不会这么背井离乡;如果海峡两岸能尽早地化干戈为玉帛,他也决不会与亲人阔别四十多年之久。他思念家乡、思念老母、思念妻儿,这种思念之情,成了他一生中挥之不去的一块心病,然而,他没有能够等到海峡两岸关系的冰霜解冻的日子就撒手异乡。人们在整理他的遗物时,发现他写下了许多思乡的信:“我常常站在海边遥望大陆,那是我日思夜想的家啊;神牵梦游的故乡,有着一望无际的黄土地,虽然她没有什么特别秀丽的景色让人迷醉,却不知怎么的,只要有人一提起它,就让我想的心里发慌。在那里,天空以明亮的碧蓝,大地以苍莽的土黄,人们以迟钝的浑厚,把我哺育成人,乡情难舍、亲情难割。我真想化作水中的漂萍越洋过海安睡在故乡的怀抱。”这撼人魂魄的真情,不由让我想起当年国民党元老于佑任先生写的那首《望大陆》:葬我于高山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这份对故乡炽烈的感情,读之令人心痛而扼腕、怆然而涕下。
爷爷是带着对故土的无比眷恋走的。如果这人世间真有来世的话,他能再看一看今日太原,一定会惊叹这世界的巨变。昔日的汾河两岸杂草丛生,烂泥成潭,是太原有名的“龙须沟”。如今的汾河胜景就是明末大诗人傅山昔
日笔下描绘的:“魏阙的的在,江湖河为心,寤寐一河房,欲依嘉树林”也难以比拟。站在汾河岸边放眼望去,只见绿树环绕,湖光粼粼,小桥曲径,暖水喷泉,舟辑画舫,水浴沙滩,亭台水榭,鱼欢花香,泛舟其上,天上人间,这不是洞庭风光,这不是漓江神韵,这是今日汾河的写真。再看一看从前的菜园、狄村、郝庄,以它们今天的经济实力之强,生态环境之美,居住条件之好,早已经失去了典籍中“村庄”的本义,而融入了现代化的大都市,留下来的只有“名字”这个空壳。
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来,太原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得到了明显改善。过去,作为产煤大省山西的省会,太原曾被认为是国内环境污染最为严重的城市之一。家乡人民励精图治,终于打赢了一场全面综合治理的战役,一个崭新的现代都市景观展现给了世人。城市的规划和建设充分地体现出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建筑布局与自然环境和谐相映,给人以园在城中、楼中林中、人在绿中的感觉。尤其是以汾河公园、长风商务区为代表的一批人文景观的建成,晋祠天龙山景区的成功治理,傅山文化旅游区的崛起,标志着过去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已经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特别是国务院批准山西省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后,转型跨越成为太原科学发展的主旋律,太原已恢复了她昔日文化名
城的魅力。近几年来,太原市先后荣获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单位、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环境整治先进城市、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全国科教兴市先进城市等荣誉称号。同时,还获得了联合国“清洁生产示范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等奖项。
今夜月正圆,今夜人无眠。在龙城太原巨变之际,我可以告慰长眠在异乡的老人,在故乡的这块热土上,人们不仅传承着悠久的历史文明,而且不断创造着人间的奇迹。时光不驻,岁月难留,昨日的辉煌已成历史,浓笔重彩的未来将由我们这一代人描绘。目前,全市人民正朝着“建设‘三个一流’,打牢‘一个基础’,强化‘四大支撑’,实施对标赶超,全力打造‘太原速度’,奋力建设‘五区’,把太原建成一流的省会城市,努力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性现代化大都市”的目标迈进。这已不是遥远的梦想,有富民强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指引,有勤劳智慧勇于开拓的家乡人民的不懈努力,有海内外炎黄子孙的热情关注,家乡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龙城的盛世雄风一定会谱写出更加绚丽的华章。
第三篇:又是中秋月圆时
又是中秋月圆时
连续了十几天的秋老虎,在中秋节临近时突然没了威风,气温突然降下来,窗外也渐渐沥沥地飘起雨来。天色明净,凉风怡人,中秋的明月就在这浓浓的秋韵中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月明星稀好景致,便引诗情到碧霄。脑中突然闪现出宋代词人辛弃疾的《太常引》一词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恒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面对中秋的一轮满月,辛弃疾所抒之情,缠绵悱恻,伤怀念远,幽情寂寂者多,思与境谐,景与情会,飘飘有凌云之气者少。而像辛弃疾这样情思浩荡,神驰天外,异彩纷呈,爱国壮志隐含其中者,尤不多见。
一阵秋风拂过,挟带着明月的空灵和清澈,一股诗情又溢上心头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李商隐的《霜月》叫我陶醉在他绵绵的诗情中,融化在这溶溶的月光下。深秋季节,词人在一座临水高楼上观赏霜月交辉的夜景,秋色明朗单纯,月色清幽空灵,冷艳绝俗。李商隐为人们盈造了一个美妙想象的摇篮,唤起了人们脱俗离尘的意念。正是在这个摇蓝里,诗人的灵府飞进月地云阶的神话世界中去了。
中秋佳节,是诗人词人最爱抒怀创作的时间。苏东坡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诗仙李白的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诗圣杜甫的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转蓬行地远,樊桂仰天高。无不是借中秋的这轮明月来寄托情思,表达情感,而正是这些古色古香的诗词歌赋,唱咏感叹使得中秋这个传统佳节增添了历史的厚重感,音律的和谐美以及诗情画意的浪漫色彩。
我突然想起了一年让我悲恸万分的事。就是在很多年前的中秋节前夕,张爱玲女士在美国的寓所里被发现时,她的灵魂已早早地飞到了天堂上。
在中外文学史上,身前寂莫,身后热闹的故事很多,却很少有张爱玲那样,满世界在为她而热闹,她却躲着,躲着谁也找不着她。她这种自我放逐,自我埋没式的寂寞,并非外力所迫,而是一种深刻的故意。
余秋雨先生说过这样一段话:其实这一切都是她自己选择和设计的,她的辞世方式,包括她的衣着姿态。她把一切都想过了,冥冥之中有什么力量在帮助她,使她把这个仪式择定在秋天,又把尾声伸延到中秋节前夕。我欲乘风归云,这或许是她最终吟诵的诗句?
这不得不让我联想到一位女诗人临终前的讣告,大意是:我有一空小木屋,仿佛是童话里的一朵鲜蘑菇,依附在百年老树上,撑着一把小伞,为我遮挡深冬的寒流仲夏的雨。我在小木屋里追忆,思考,假如人间的善恶爱憎无法分明,我宁愿飘浮在永恒冷寂的太空。
此间情景,很像海明威《老人与海》中的老渔夫,要么小木屋,要么大海,其他场所与他无缘。
女诗人的小木屋空了,不必在别处寻找,她们只会云了太空。
正这么想着,凉风阵阵袭来,雁阵惊寒,树叶飒飒作响。忽然从天边传来一阵嘹亮的吟咏,所咏之词竟是李白的《关山月》,接着却是另一个声音,后来,声音逐渐增多,耳边也嘈杂一片,不得辨认。后来,便是嫦娥的哭泣声,还有吴刚砍伐桂树的斧声。在这一年一度的时刻,月亮为他们献上最皎洁的光,让他们在宇宙之中团聚,赏人间风景,再抒心中之情。
我望着遥不可及的灿烂星河,醉意微醺。
西安市第二十六中高三:miss_simple
第四篇:又是中秋月圆时
又是中秋月圆时
中山市丽景学校王宜芳
又是月圆之夜,独自坐在校园的长椅上,静静地望着那一轮明月,让如银的月华撒满我的全身。不知不觉中,泪水迷蒙了双眼,那是思念。此时高悬的圆月是一根长长的丝线,牵着亲人的笑脸,朋友的问候,也牵着三十多年盘根错节的往事和许许多多刻骨铭心的情感,那更是感动。五湖四海的追梦人相聚在一起,成为同事、朋友和亲人,共同营造了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在劳累中把亲人暂且淡忘,在相互鼓励中感受真情,在短暂的放松中体验快乐,在孤独中变得成熟与执著。感动是滴落在萱纸上的水彩,丝丝缕缕浸润着整个心田,那种感觉很温馨、很美好。
记得刚到中山时,每个夜晚都被孤独咬噬着心灵,看着满街的灯火,脸上拂过南国的风,一次次地问自己:真的是一样的讲台,一样的辛苦劳累,为什么要来这里?为什么要把完整的心生生地分成几份?为了忘却,也为了派遣,或者把自己弄的精疲力竭,躺下便能沉沉睡去,或者在沉默的跑道上独自漫步,独自啜泣;或者拨通亲人的电话哭诉两个小时„„
真的一样吗?在教师节的晚上,我的电话快活地响个不停。那是调皮的黄浩文,“教师我在回家的路上,祝你节日快乐!”那是幽默的冯文熙,“老师,我好想再听一次的课,几个月不见,你一定更漂亮了吧?”还有豁达的梁楚云,“老师,你还想家吗?您说过我们是你最亲的人,可我们不在你身边,不知你会怎么样?”我握着电话已无法说出一个字,他们是我到中山的第一届学生,我把所有的热情和爱心都给了他们,和他们一起学习,一起游戏,一起讨论秦淮七大美女的内涵,也一起探讨人生之中金钱和知识哪一样更重要,懂事的他们竟能读懂我眼中的忧虑,会想办法化解我的烦恼,他们也会静静地体会我的酸甜
苦辣并给我安慰,这是我原来所不曾体会到的。
真的一样吗?当我走进一年级教室,看到初次离开父母的孩子在伤心的哭泣,眼神显得那样的焦虑和无助。一个哭红了眼的小女孩看到了我,怯生生地靠了过来。我心中油然而生无限的温柔和怜爱。我慢慢蹲下,把她抱起来,轻轻地为她擦干眼泪,给她讲故事。这时又一个男生走过来,坐在我的腿上,还有一个孩子爬到了我的背上。一时间,我的周围站满了孩子,背负着沉甸甸的他们,我忽然觉得自己好富有,好幸福,也在这时我才真正感受到,在我的脸上、心里、生命中已经深深印上两个词:老师、母亲。孤独的我与此时孤独的孩子相依相偎,互相给予也互相吸收。我给他们以爱,他们给我生命升华的力量。
因为看到了中山的发达,感受了中山的活力,才有了追求的目标和动力;因为没有了关系网络的庇护,才使自己能够孜孜不倦的努力;因为远离了亲人,才那样饥渴地追求亲情,使心灵变得敏感而丰富;因为避开了世俗的应酬,才使得自己能够静心的学习和钻研;因为在月圆之夜不能团圆,才把学校当作家,把同事当作亲人,并衷心地希望这个家更加温暖,同事更加快乐„„所以手拉得更紧,心贴得更近。
又是月圆之夜,温馨屋的舞曲还在夜空飘荡,同事开怀的笑声还在耳边回响。南国的暖风已吹干我的脸颊,心也在快乐地飘摇,明月普照下的中山,我亲爱的家。
(本文刊《菊韵清风》)
第五篇:又到中秋月圆时
又到中秋月圆时
皓月当空,缕缕浮云,点点繁星,又到中秋月圆时。年年中秋待月圆,岁岁思念故乡人。月圆最是相思时!清风为伴还乡日。今宵,又是一个如水的夜晚 夜色浸透菊花的清香,飒飒金风洒开漫天星斗,满天星斗又拱托出一轮圆滚滚的月亮。那是一只晶莹的玉盘,月中,那吴刚、嫦娥、桂花、玉兔,此刻,那么清晰动人,那么鲜亮。浮云飘动,斗转星移,那吴刚、嫦娥、桂花、玉兔似乎也在动啊!“月”一直是文士墨客宠爱的物事。“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目望明月,低头思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