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五五”普法规划起草应着重把握哪些问题课题研究报告
“五五”普法规划起草应着重把握哪些问题课题研究报告
×
×我省的“四五”普法工作在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领导和省人大的监督下,好范文版权所有,全国文秘工作者的114!在省依法治省领导小组的协调、指导下,持续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取得了新的成效,为我省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和谐快速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发挥了积极作
用。
一、“四五”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在制度体系的打造方面成效显著
回顾和总结这几年我省开展“四五”普法工作取得的成绩,我们深深体会到,这都得益于始终坚持以制度体系建设为主线,着力构建并完善了一套成熟而有效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长效机制。
(一)完善组织保障体系,是推进我省法制宣传教育工作顺利实施的保证
从多年的实践中我们认识到,一个强有力的、长期稳定发挥作用的组织体系,是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持续健康发展的决定因素。只要坚持党的领导,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形成社会共同参与的组织体系,法制宣传教育就能形成整体合力,不断拓宽领域,向纵深发展。
.调整组织领导机构,强化省层法制宣传教育功能。把原非常设的“省普法办”的职能整合到“省依法治省领导小组办公室”中来,切实提升了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决策、协调和推进层次,加强了对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领导,真正把法制宣传教育摆到“一把手”工程中来,保证了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有效推进。
.健全了组织推进机制,发挥法制宣传教育职能机构的职能作用。注重发挥省依法治省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党委宣传、司法行政部门在组织、协调、督导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中的“司令部”作用,每一项事关全省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全局性规划、阶段性意见以及重大任务的落实,都由省依法治省办、省委宣传部、省司法厅联合部署和得力推进。从年开始,每年度法制宣传教育要点由司法行政工作会议文件印发改为由省委宣传部、省司法厅联合印发,涉及深化“四五”普法的意见、考核验收办法等重大事项由“三家”联合提请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转发。
.构架了检查监督机制,强化人大、政协和社会各界的督导作用。一是定期实施督促检查。年月和年月,由省委宣传部、省司法厅组织人事、教育、经贸、机关工委等部门,邀请部分省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先后对全省“四五”普法规划启动情况、中期实施情况进行了检查。二是全面实施目标责任制考核。全省各地、各部门普遍建立了普法工作目标责任制,把普法工作纳入政府年度目标管理和“建设法治江苏、创建平安江苏”活动的考核内容。不少市把法制宣传教育或列为政府督查目标,或纳入考查重点内容,或作为为民办实事项目,或融进文明卫生城市考评标准。三是积极发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民主监督作用。各市(县、区)定期就普法情况向人大、政协作专题汇报,同时,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分别到机关、企业、厂矿、学校、视察、检查重点对象的学法实效和存在的问题,提建议、提议案,力促法制宣传教育不断深入发展。年,邀请省人大内司委,共同对《江苏省法制宣传教育条例》实施一周年情况进行了检查,更加有效地促进和推动了“四五”法制宣传教育规划的贯彻落实。
(二)健全工作制度体系,是促进我省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全面落实的关键
进入“四五”普法以来,我们进一步通过建立健全一系列规章制度,来促进全省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任务的全面落实。
.注重长远规划与阶段安排相结合。省委、省政府批转的“四五”普法规划和省人大常委会的决议,做到在宏观上明确全省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总体目标和整体要求,全省各地、各部门结合实际,制定本地区、本部门的“四五”普法规划,做到层层分解任务、逐级落实责任。每年初,在制定下发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要点中,都认真贯彻“四五”普法规划总体目标与要求,确定年度工作的具体内容,列表推进。在工作中,凡是列为年度普法工作的任务和内容,都做到一事一布置,专题工作专项安排。诸如法制文艺调演、领导干部学法千字文征集、法制电视节目展播,等等。通过这种规范性的运作,实现纲、目、条的统一,保证面、线、点的协调。
.注重整体推进与突出重点相结合,制定出台普法对象工作规范。在制度体系建设中,我们立足重点,线面结合,狠抓法制宣传教育重点对象学法制度的落实。“四五”普法规划启动初期,就针对领导干部、公务员、青少年、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学法用法工作,分别制定了个规范性文件,并明确了牵头责任单位。构筑起我省重点对象学法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的实施框架。推进过程中,又注意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及时完善巩固。年,根据全省“四五”普法中期检查情况,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四五”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通知》,并由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转发,对重点对象学法提出了新的要求。为全面检查全省公务员学法用法和依法行政培训工作,省委宣传部、省人事厅、省司法厅联合下发了《
第二篇:“五五”普法规划起草应着重把握哪些问题课题研究报告
×
×我省的“四五”普法工作在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领导和省人大的监督下,在省依法治省领导小组的协调、指导下,持续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取得了新的成效,为我省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和谐快速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四五”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在制度体系的打造方面成效显著
回顾和总结这几年我省开展“四五”普法工作取得的成绩,我们深深体会到,这都得益于始终坚持以制度体系建设为主线,着力构建并完善了一套成熟而有效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长效机制。
(一)完善组织保障体系,是推进我省法制宣传教育工作顺利实施的保证
从多年的实践中我们认识到,一个强有力的、长期稳定发挥作用的组织体系,是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持续健康发展的决定因素。只要坚持党的领导,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形成社会共同参与的组织体系,法制宣传教育就能形成整体合力,不断拓宽领域,向纵深发展。
.调整组织领导机构,强化省层法制宣传教育功能。把原非常设的“省普法办”的职能整合到“省依法治省领导小组办公室”中来,切实提升了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决策、协调和推进层次,加强了对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领导,真正把法制宣传教育摆到“一把手”工程中来,保证了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有效推进。
.健全了组织推进机制,发挥法制宣传教育职能机构的职能作用。注重发挥省依法治省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党委宣传、司法行政部门在组织、协调、督导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中的“司令部”作用,每一项事关全省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全局性规划、阶段性意见以及重大任务的落实,都由省依法治省办、省委宣传部、省司法厅联合部署和得力推进。从年开始,每法制宣传教育要点由司法行政工作会议文件印发改为由省委。
省司法厅联合下发了《关于组织开展全省公务员“四五”普法考试考核工作的通知》;为进一步做好在校青少年学生的法制教育,联合八部门制定出台了《关于兼职法制副校长工作规范的意见》。这些规章制度不仅使重点对象学法用法工作都有规有据,并能经常检查,落到实处。
.坚持传承创新相结合,勇于探索学法制度创新。“四五”普法过程中,一些行之有效的学法用法经验和成熟可行的工作制度,比如培训制度、法制讲座制度、经费保障制度、法制副校长制度、学法考试制度等等,继续得到了一以贯之的实施和落实,同时,我们还努力与时俱进,力求在落实环节上寻求操作性的制度出新。一是推行中心组学法制度。年初,我们商请省委宣传部作出规定,明确从年起,各级党委中心组学习,全年必须安排不少于次的法律专题学习,变以往的机动学法为刚性制度。二是推行领导干部任前法律知识考试制度。从年开始,全省各级人大任命的干部率先全面实行了任前法律知识考试。三是推行领导干部学法笔记本制度。省委宣传部、省司法厅为所有省管干部配发了专门的学法笔记本,部分市还将配发范围扩大到了科级干部。四是推行“法律下乡”制度。最初“三下乡”活动是“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我们积极介入,于年率先衍生出“法律下乡”,并承担了“道德法律”下乡分团牵头单位的职责,与宣传部、妇联、团委、新闻出版局组成了固定的分团成员。各地也纷纷联动,常抓常新。几年来,我们实现了法律下乡的经常化、制度化,做到了“常下乡”、“不离乡”。既丰富了“下乡”内容,又增添了法制宣传活动的载体,成为我省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一个响当当的“品牌”。五是推进普法工作法制化,努力把实践经验及时上升为地方法规。通过积极调研和协调,促成了《江苏省法制宣传教育条例》顺利出台,并于年月日起施行,实现了制度化建设上的一个历史性突破,为全面深化法制宣传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法规支撑。
二、“五五”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当在法治信仰的塑造上下功夫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乃至思维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更加关注人的权利、尊严,关注人的生活的生存质量,关注利益协调与社会发展。面对新的挑战和机遇,“五五”法制宣传教育如何适应时代需要,贯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更好地发挥为经济服务的职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问题。我们必须对法制宣传教育的目的、方式、内容作更加理性的审视与思考,重构普法理念,寻求创新之路。
(一)分析现状,“五五”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仍任重而道远
.人口构成的变化带来了如何追求最大化的宣传效益问题。改革开放后,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人口的大流动:一方面,更多的城市居民自愿或不自愿地由“单位人”逐渐转变为“社会人”;另一方面,农村中形成了职业和空间流动性很大的外出务工群体。据统计,全省农村富余劳动力多万人;劳动适龄人口每年增加万人。此外,还有省外万人的劳动力流入。我省的人口构成中,农村人口所占的比重大于城市人口。目前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万人,占总人口的;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万人,占总人口的。劳动力适龄人口的绝对量和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增长。全省年末从业人员为万人,从业人员产业结构的变化表现为:第一产业人员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从业人中比重略有上升。农村实际人口不断减少,城镇流动人口大量增加,成为普法的难点和盲点;劳动力适龄人口增加,就业压力巨大,劳动力流动性大,社会的组织化程度降低,统一的、有组织的普法教育困难加大;农民、产业工人仍是普法的薄弱环节。
.信息媒体的发展,带来如何追求更加实效的宣传效果问题。网络信息时代的发展,给人们的感官、视觉更加强烈的冲击,人们接受信息、教育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调查显示,至年月底,全国上网用户达万人,是年的倍。上网人数中,岁以下的青年占。从《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参与的“中国青少年市场与媒体研究”的调查结果显示:青少年认为,电视仍最具影响力,音乐广播充满诱惑,比成年人更愿意网络冲浪,报刊杂志影响力分散。在农村基层,我们了解到农民最感兴趣的信息依次是:()科技信息(种、养、加工);()财经(市场行情、供求、劳动力转移)信息;()文化信息(农村文化娱乐);()农业新闻、农家生活(卫生、健康、生活知识)信息;()其他信息(司法、农村建筑等)。从中明显可见农民突出的关注点具有的趋利性和娱乐性。根据上述调查应当及时调整法制宣传的途径和手段,更多地运用电视和网络媒体开展普法宣传,扩大覆盖面,提高宣传效果;将普法内容渗透进农民最感兴趣的信息中,结合农民的生产和娱乐需求来宣传法律,对农民最有效;改被动式灌输为个性化、交互式法律服务,法律咨询电话和网络法律咨询是最好的交互式服务方式;运用现代宣传媒体的基础设施,提高法制宣传人员的素质。
.法治实践的推进,带来如何追求现实性的社会效果问题。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提高社会法治化程度,其总体目标应至少包括两方面:一是服务于经济发展;二是促进法治环境的发展。近些年,我们看到有的大学生不服学校勒令退学的处分,将学校告上法庭,最终重新取得了学籍;政府不作为,老百姓拿起法律武器与之对簿公堂等等。越来越多的社会成员能够勇敢的地拿起法律武器,在权益受到侵犯的时候用法律来理性地维护自己的权益,这既是我们普法的一个重要目的,也是我们普法现实的成果。所以,在今后的普法实践中,我们更应当注重宣扬促进经济发展和保护公民权益相统一,例如土地征收、房屋拆迁、农村税费改革等与群众利益休戚相关的法制宣传;注重社会弱势群体的生活状况和法律地位,向他们提供法律帮助,用服务群众的方法推进普法,注重倡导法治至上的原则,更多地保护普通公民的合法权益,更严厉地治“官”治“吏”。
第三篇:“五五”普法规划起草应着重把握哪些问题课题研究报告
我省的“四五”普法工作在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领导和省人大的监督下,在省依法治省领导小组的协调、指导下,持续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取得了新的成效,为我省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和谐快速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四五”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在制度体系的打造方面成效显著
回顾和总结这几年我省开展“四五”普法工作取得的成绩,我们深深体会到,这都得益于始终坚持以制度体系建设为主线,着力构建并完善了一套成熟而有效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长效机制。
(一)完善组织保障体系,是推进我省法制宣传教育工作顺利实施的保证
从多年的实践中我们认识到,一个强有力的、长期稳定发挥作用的组织体系,是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持续健康发展的决定因素。只要坚持党的领导,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形成社会共同参与的组织体系,法制宣传教育就能形成整体合力,不断拓宽领域,向纵深发展。
1.调整组织领导机构,强化省层法制宣传教育功能。把原非常设的“省普法办”的职能整合到“省依法治省领导小组办公室”中来,切实提升了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决策、协调和推进层次,加强了对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领导,真正把法制宣传教育摆到“一把手”工程中来,保证了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有效推进。
2.健全了组织推进机制,发挥法制宣传教育职能机构的职能作用。注重发挥省依法治省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党委宣传、司法行政部门在组织、协调、督导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中的“司令部”作用,每一项事关全省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全局性规划、阶段性意见以及重大任务的落实,都由省依法治省办、省委宣传部、省司法厅联合部署和得力推进。从2002年开始,每法制宣传教育要点由司法行政工作会议文件印发改为由省委宣传部、省司法厅联合印发,涉及深化“四五”普法的意见、考核验收办法等重大事项由“三家”联合提请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转发。
3.构架了检查监督机制,强化人大、政协和社会各界的督导作用。一是定期实施督促检查。2002年4月和2003年9月,由省委宣传部、省司法厅组织人事、教育、经贸、机关工委等部门,邀请部分省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先后对全省“四五”普法规划启动情况、中期本资料权属文秘家园放上鼠标按照提示查看文秘家园实施情况进行了检查。二是全面实施目标责任制考核。全省各地、各部门普遍建立了普法工作目标责任制,把普法工作纳入政府目标管理和“建设法治江苏、创建平安江苏”活动的考核内容。不少市把法制宣传教育或列为政府督查目标,或纳入考查重点内容,或作为为民办实事项目,或融进文明卫生城市考评标准。三是积极发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民主监督作用。各市(县、区)定期就普法情况向人大、政协作专题汇报,同时,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分别到机关、企业、厂矿、学校、视察、检查重点对象的学法实效和存在的问题,提建议、提议案,力促法制宣传教育不断深入发展。2004年,邀请省人大内司委,共同对《江苏省法制宣传教育条例》实施一周年情况进行了检查,更加有效地促进和推动了“四五”法制宣传教育规划的贯彻落实。
(二)健全工作制度体系,是促进我省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全面落实的关键
进入“四五”普法以来,我们进一步通过建立健全一系列规章制度,来促进全省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任务的全面落实。
1.注重长远规划与阶段安排相结合。省委、省政府批转的“四五”普法规划和省人大常委会的决议,做到在宏观上明确全省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总体目标和整体要求,全省各地、各部门结合实际,制定本地区、本部门的“四五”普法规划,做到层层分解任务、逐级落实责任。每年初,在制定下发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要点中,都认真贯彻“四五”普法规划总体目标与要求,确定工作的具体内容,列表推进。在工作中,凡是列为普法工作的任务和内容,都做到一事一布置,专题工作专项安排。诸如法制文艺调演、领导干部学法千字文征集、法制电视节目展播,等等。通过这种规范性的运作,实现纲、目、条的统一,保证面、线、点的协调。
2.注重整体推进与突出重点相结合,制定出台普法对象工作规范。在制度体系建设中,我们立足重点,线面结合,狠抓法制宣传教育重点对象学法制度的落实。“四五”普法规划启动初期,就针对领导干部、公务员、青少年、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学法用法工作,分别制定了4个规范性文件,并明确了牵头责任单位。构筑起我省重点对象学法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的实施框架。推进过程中,又注意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及时完善巩固。2004年,根据全省“四五”普法中期检查情况,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四五”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通知》,并由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转发,对重点对象学法提出了新的要求。为全面检查全省公务员学法用法和依法行政培训工作,省委宣传部、省人事厅、省司法厅联合下发了《关于组织开展全省公务员“四五”普法考试考核工作的通知》;为进一步做好在校青少年学生的法制教育,联合八部门制定出台了《关于兼职法制副校长工作规范的意见》。这些规章制度不仅使重点对象学法用法工作都有规有据,并能经常检查,落到实处。
3.坚持传承创新相结合,勇于探索学法制度创新。“四五”普法过程中,一些行之有效的学法用法经验和成熟可行的工作制度,比如培训制度、法制讲座制度、经费保障制度、法制副校长制度、学法考试制度等等,继续得到了一以贯之的实施和落实,同时,我们还努力与时俱进,力求在落实环节上寻求操作性的制度出新。一是推行中心组学法制度。2004年初,我们商请省委宣传部作出规定,明确从2004年起,各级党委中心组学习,全年必须安排不少于2次的法律专题学习,变以往的机动学法为刚性制度。二是推行领导干部任前法律知识考试制度。从2004年开始,全省各级人大任命的干部率先全面实行了任前法律知识考试。三是推行领导干部学法笔记本制度。省委宣传部、省司法厅为所有省管干部配发了专门的学法笔记本,部分市还将配发范围扩大到了科级干部。四是推行“法律下乡”制度。最初“三下乡”活动是“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我们积极介入,于2001年率先衍生出“法律下乡”,并承担了“道德法律”下乡分团牵头单位的职责,与宣传部、妇联、团委、新闻出版局组成了固定的分团成员。各地也纷纷联动,常抓常新。几年来,我们实现了法律下乡的经常化、制度化,做到了“常下乡”、“不离乡”。既丰富了“下乡”内容,又增添了法制宣传活动的载体,成为我省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一个响当当的“品牌”。五是推进普法工作法制化,努力把实践经验及时上升为地方法规。通过积极调研和协调,促成了《江苏省法制宣传教育条例》顺利出台,并于
二、“五五”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当在法治信仰的塑造上下功夫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乃至思维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更加关注人的权利、尊严,关注人的生活的生存质量,关注利益协调与社会发展。面对新的挑战和机遇,“五五”法制宣传教育如何适应时代需要,贯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更好地发挥为经济服务的职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问题。我们必须对法制宣传教育的目的、方式、内容作更加理性的审视与思考,重构普法理念,寻求创新之路。
(一)分析现状,“五五”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仍任重而道远
1.人口构成的变化带来了如何追求最大化的宣传效益问题。改革开放后,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人口的大流动:一方面,更多的城市居民自愿或不自愿地由“单位人”逐渐转变为“社会人”;另一方面,农村中形成了职业和空间流动性很大的外出务工群体。据统计,全省农村富余劳动力800多万人;劳动适龄人口每年增加45万人。此外,还有省外300万人的劳动力流入。我省的人口构成中,农村人口所占的比重大于城市人口。目前居住在城镇的人口3本资料权属文秘家园放上鼠标按照提示查看文秘家园086万人,占总人口的41.49;居住在乡村的人口4352万人,占总人口的58.51。劳动力适龄人口的绝对量和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增长。全省2003年末从业人员为4468.67万人,从业人员产业结构的变化表现为:第一产业人员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从业人中比重略有上升。农村实际人口不断减少,城镇流动人口大量增加,成为普法的难点和盲点;劳动力适龄人口增加,就业压力巨大,劳动力流动性大,社会的组织化程度降低,统一的、有组织的普法教育困难加大;农民、产业工人仍是普法的薄弱环节。
2.信息媒体的发展,带来如何追求更加实效的宣传效果问题。网络信息时代的发展,给人们的感官、视觉更加强烈的冲击,人们接受信息、教育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调查显示,至2004年12月底,全国上网用户达9400万人,是1997年的150倍。上网人数中,35岁以下的青年占82。从《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参与的“中国青少年市场与媒体研究”的调查结果显示:青少年认为,电视仍最具影响力,音乐广播充满诱惑,比成年人更愿意网络冲浪,报刊杂志影响力分散。在农村基层,我们了解到农民最感兴趣的信息依次是:(1)科技信息(种、养、加工);(2)财经(市场行情、供求、劳动力转移)信息;(3)文化信息(农村文化娱乐);(4)农业新闻、农家生活(卫生、健康、生活知识)信息;(5)其他信息(司法、农村建筑等)。从中明显可见农民突出的关注点具有的趋利性和娱乐性。根据上述调查应当及时调整法制宣传的途径和手段,更多地运用电视和网络媒体开展普法宣传,扩大覆盖面,提高宣传效果;将普法内容渗透进农民最感兴趣的信息中,结合农民的生产和娱乐需求来宣传法律,对农民最有效;改被动式灌输为个性化、交互式法律服务,法律咨询电话和网络法律咨询是最好的交互式服务方式;运用现代宣传媒体的基础设施,提高法制宣传人员的素质。
3.法治实践的推进,带来如何追求现实性的社会效果问题。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提高社会法治化程度,其总体目标应至少包括两方面:一是服务于经济发展;二是促进法治环境的发展。近些年,我们看到有的大学生不服学校勒令退学的处分,将学校告上法庭,最终重新取得了学籍;政府不作为,老百姓拿起法律武器与之对簿公堂等等。越来越多的社会成员能够勇敢的地拿起法律武器,在权益受到侵犯的时候用法律来理性地维护自己的权益,这既是我们普法的一个重要目的,也是我们普法现实的成果。所以,在今后的普法实践中,我们更应当注重宣扬促进经济发展和保护公民权益相统一,例如土地征收、房屋拆迁、农村税费改革等与群众利益休戚相关的法制宣传;注重社会弱势群体的生活状况和法律地位,向他们提供法律帮助,用服务群众的方法推进普法,注重倡导法治至上的原则,更多地保护普通公民的合法权益,更严厉地治“官”治“吏”。
(二)创新思路,“五五”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要再创辉煌
1.以现代法律理念为指导,树立全新的宣传理念。现代法律理念要求法律以权利为本位,保障公民民主权利,实现社会法治化。近20年的普法实践给了我们深刻的启迪,普法不仅是法律知识的传播,更主要的是法律意识和法律理念的培养。新的形势下,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外部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对这项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国务院提出了用10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实现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加快了依法行政的进程。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的执政党。我省也提出“建设法治江苏,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五五”普法工作应顺应时代的要求,以科学的发展观,树立全新的普法理念。法制宣传教育不仅要宣传静态意义上的法制,而且要宣传动态意义上的法治,要通过各种法律知识、法制信息与观念的传播,培养人们的法律意识、民主意识、要着眼于从人的内在需要出发来规范、调整和引导人的行为,最终实现全社会整体法律素质的提高,树立法治精神,实现法治社会。
2.以科学发展观为导向,明确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五五”普法工作应当贯彻和体现这一原则。要把提高公民法律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普法教育工作目标之一。在法制宣传内容上,应把满足公民的法律需求作为根本出发点,加大与公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结合公民在日常生活中反映出来的具有普遍性的法律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教育,切实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在宣传方式上,选择方便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在宣传效果上,以人本资料权属文秘家园放上鼠标按照提示查看文秘家园民群众受益为出发点,以群众对法律知识、法律意识的接受和运用程度作为评价的尺度,充分发挥法制宣传工作在化解矛盾、调解纠纷、维护稳定以及保障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方面的积极作用。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创新,善于开发新颖的形式和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把普法的单向灌输变为双向互动,增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社会效果。
3.以制度建设为基础,建立和完善各类保障机制。法制宣传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实践性很强的工作,要循序渐进、稳步推进,必须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工作制度,必须建立起长效工作机制。首先,进一步构建全社会共同普法的工作机制。政府在履行法制宣传教育职责的同时,应当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社会成员广泛参与的宣传机制。明确司法行政部门与相关部门之间在一般法与部门法方面的分工协作。我们认为,各行各业的主管部门担负本系统本部门普法教育的实施职能,应强调“条块结合,以条为主,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把普法教育分别落实到每个部门中去充分调动党委宣传部门的积极性,探索律师等法律资源为百姓义务普法的工作机制,挖掘法律志愿者等参与法制宣传的社会力量。与此同时,各地、各相关部门也应相互协调、沟通、合作,实行整体联动,形成普法工作的合力。第二,建立和完善科学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考核评估体系、工作责任制和督促检查机制。要完善考核奖惩制度,农村法制宣传教育要建立科学的长效机制。这些机制要与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
以及社会管理的专项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互为促进,增强其“刚性”和“强度”。第三,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监督机制。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着监督法律实施权,通过视察、审议普法依法治理及法律实施情况、个案监督、组织任命干部述职、定期举办法律知识考试等多种形式,行使监督权。第四,进一步落实经费,为加快推进普法工作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切实保障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经费,探索建立政府拨款为主、社会赞助为辅的经费保障体系。
4.以强化普法措施为切入点,增强重点对象学法的实效性。重点普法对象不宜过多,领导干部、公务员和青少年仍然是今后普法工作中的重点。领导干部比起普通老百姓掌握着更多的社会公共资源,在履行公务的过程中,牵扯到国家的政策,也牵扯到老百姓的利益。所以,必须学法、懂法、更要会用法,这是建立法治国家的更重要的一个基础性工作。“五五”普法中,对重点对象的学法用法,要着力推出几项过硬的有效措施。除了继续坚持领导干部常规的培训和中心组学法制度,领导干部学法不能只停留在检查学法笔记本等表面工作,而要建立各级各类领导干部任前法律知识考试制度,并要坚决实行,避免形式主义。多年的实践可以看出,普法教育从娃娃抓起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五五”普法各级各类学校对学生的普法教育应作为素质教育的内容,纳入学校的教育大纲,应当组织人力编写适当的普法统一教材,开设好法制课,保证学时。对量大面广的进城务工人员的法律宣传教育,是普法工作的难点,因为这部分的人员流动性比较强。要建立一批进城务工人员的法律学校和法律图书阅览室,政府要出资保证学校软硬件设施建设,并作为一项构建和谐社会的系统工程加以研究。法制宣传教育的考核、表彰要制定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评估体系,坚持标准,定期考核,与各地、各部门的政绩挂钩。
5.以打造普法品牌为依托,不断创新普法载体。进一步巩固已有的成功做法,让电视、法制文艺等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载体发挥更大的作用。在巩固“法制进社区”、“法律下乡”、“12
第四篇:五五”普法规划起草应着重把握哪些问题课题研究报告
我省的“四五”普法工作在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领导和省人大的监督下,在省依法治省领导小组的协调、指导下,持续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取得了新的成效,为我省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和谐快速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四五”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在制度体系的打造方面成效显著
回顾和总结这几年我省开展“四五”普法工作取得的成绩,我们深深体会到,这都得益于始终坚持以制度体系建设为主线,着力构建并完善了一套成熟而有效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长效机制。
(一)完善组织保障体系,是推进我省法制宣传教育工作顺利实施的保证
从多年的实践中我们认识到,一个强有力的、长期稳定发挥作用的组织体系,是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持续健康发展的决定因素。只要坚持党的领导,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形成社会共同参与的组织体系,法制宣传教育就能形成整体合力,不断拓宽领域,向纵深发展。
1.调整组织领导机构,强化省层法制宣传教育功能。把原非常设的“省普法办”的职能整合到“省依法治省领导小组办公室”中来,切实提升了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决策、协调和推进层次,加强了对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领导,真正把法制宣传教育摆到“一把手”工程中来,保证了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有效推进。
2.健全了组织推进机制,发挥法制宣传教育职能机构的职能作用。注重发挥省依法治省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党委宣传、司法行政部门在组织、协调、督导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中的“司令部”作用,每一项事关全省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全局性规划、阶段性意见以及重大任务的落实,都由省依法治省办、省委宣传部、省司法厅联合部署和得力推进。从2002年开始,每法制宣传教育要点由司法行政工作会议文件印发改为由省委宣传部、省司法厅联合印发,涉及深化“四五”普法的意见、考核验收办法等重大事项由“三家”联合提请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转发。
3.构架了检查监督机制,强化人大、政协和社会各界的督导作用。一是定期实施督促检查。2002年4月和2003年9月,由省委宣传部、省司法厅组织人事、教育、经贸、机关工委等部门,邀请部分省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先后对全省“四五”普法规划启动情况、中期实施情况进行了检查。二是全面实施目标责任制考核。全省各地、各部门普遍建立了普法工作目标责任制,把普法工作纳入政府目标管理和“建设法治江苏、创建平安江苏”活动的考核内容。不少市把法制宣传教育或列为政府督查目标,或纳入考查重点内容,或作为为民办实事项目,或融进文明卫生城市考评标准。三是积极发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民主监督作用。各市(县、区)定期就普法情况向人大、政协作专题汇报,同时,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分别到机关、企业、厂矿、学校、视察、检查重点对象的学法实效和存在的问题,提建议、提议案,力促法制宣传教育不断深入发展。2004年,邀请省人大内司委,共同对《江苏省法制宣传教育条例》实施一周年情况进行了检查,更加有效地促进和推动了“四五”法制宣传教育规划的贯彻落实。
(二)健全工作制度体系,是促进我省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全面落实的关键
进入“四五”普法以来,我们进一步通过建立健全一系列规章制度,来促进全省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任务的全面落实。
1.注重长远规划与阶段安排相结合。省委、省政府批转的“四五”普法规划和省人大常委会的决议,做到在宏观上明确全省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总体目标和整体要求,全省各地、各部门结合实际,制定本地区、本部门的“四五”普法规划,做到层层分解任务、逐级落实责任。每年初,在制定下发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要点中,都认真贯彻“四五”普法规划总体目标与要求,确定工作的具体内容,列表推进。在工作中,凡是列为普法工作的任务和内容,都做到一事一布置,专题工作专项安排。诸如法制文艺调演、领导干部学法千字文征集、法制电视节目展播,等等。通过这种规范性的运作,实现纲、目、条的统一,保证面、线、点的协调。
2.注重整体推进与突出重点相结合,制定出台普法对象工作规范。在制度体系建设中,我们立足重点,线面结合,狠抓法制宣传教育重点对象学法制度的落实。“四五”普法规划启动初期,就针对领导干部、公务员、青少年、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学法用法工作,分别制定了4个规范性文件,并明确了牵头责任单位。构筑起我省重点对象学法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的实施框架。推进过程中,又注意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及时完善巩固。2004年,根据全省“四五”普法中期检查情况,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四五”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通知》,并由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转发,对重点对象学法提出了新的要求。为全面检查全省公务员学法用法和依法行政培训工作,省委宣传部、省人事厅、省司法厅联合下发了《关于组织开展全省公务员“四五”普法考试考核工作的通知》;为进一步做好在校青少年学生的法制教育,联合八部门制定出台了《关于兼职法制副校长工作规范的意见》。这些规章制度不仅使重点对象学法用法工作都有规有据,并能经常检查,落到实处。
3.坚持传承创新相结合,勇于探索学法制度创新。“四五”普法过程中,一些行之有效的学法用法经验和成熟可行的工作制度,比如培训制度、法制讲座制度、经费保障制度、法制副校长制度、学法考试制度等等,继续得到了一以贯之的实施和落实,同时,我们还努力与时俱进,力求在落实环节上寻求操作性的制度出新。一是推行中心组学法制度。2004年初,我们商请省委宣传部作出规定,明确从2004年起,各级党委中心组学习,全年必须安排不少于2次的法律专题学习,变以往的机动学法为刚性制度。二是推行领导干部任前法律知识考试制度。从2004年开始,全省各级人大任命的干部率先全面实行了任前法律知识考试。三是推行领导干部学法笔记本制度。省委宣传部、省司法厅为所有省管干部配发了专门的学法笔记本,部分市还将配发范围扩大到了科级干部。四是推行“法律下乡”制度。最初“三下乡”活动是“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我们积极介入,于2001年率先衍生出“法律下乡”,并承担了“道德法律”下乡分团牵头单位的职责,与宣传部、妇联、团委、新闻出版局组成了固定的分团成员。各地也纷纷联动,常抓常新。几年来,我们实现了法律下乡的经常化、制度化,做到了“常下乡”、“不离乡”。既丰富了“下乡”内容,又增添了法制宣传活动的载体,成为我省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一个响当当的“品牌”。五是推进普法工作法制化,努力把实践经验及时上升为地方法规。通过积极调研和协调,促成了《江苏省法制宣传教育条例》顺利出台,并于2003年10月1日起施行,实现了制度化建设上的一个历史性突破,为全面深化法制宣传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法规支撑。
二、“五五”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当在法治信仰的塑造上下功夫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乃至思维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更加关注人的权利、尊严,关注人的生活的生存质量,关注利益协调与社会发展。面对新的挑战和机遇,“五五”法制宣传教育如何适应时代需要,贯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更好地发挥为经济服务的职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问题。我们必须对法制宣传教育的目的、方式、内容作更加理性的审视与思考,重构普法理念,寻求创新之路。
(一)分析现状,“五五”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仍任重而道远
1.人口构成的变化带来了如何追求最大化的宣传效益问题。改革开放后,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人口的大流动:一方面,更多的城市居民自愿或不自愿地由“单位人”逐渐转变为“社会人”;另一方面,农村中形成了职业和空间流动性很大的外出务工群体。据统计,全省农村富余劳动力800多万人;劳动适龄人口每年增加45万人。此外,还有省外300万人的劳动力流入。我省的人口构成中,农村人口所占的比重大于城市人口。目前居住在城镇的人口3086万人,占总人口的41.49%;居住在乡村的人口4352万人,占总人口的58.51%。劳动力适龄人口的绝对量和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增长。全省2003年末从业人员为4468.67万人,从业人员产业结构的变化表现为:第一产业人员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从业人中比重略有上升。农村实际人口不断减少,城镇流动人口大量增加,成为普法的难点和盲点;劳动力适龄人口增加,就业压力巨大,劳动力流动性大,社会的组织化程度降低,统一的、有组织的普法教育困难加大;农民、产业工人仍是普法的薄弱环节。
2.信息媒体的发展,带来如何追求更加实效的宣传效果问题。网络信息时代的发展,给人们的感官、视觉更加强烈的冲击,人们接受信息、教育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调查显示,至2004年12月底,全国上网用户达9400万人,是1997年的150倍。上网人数中,35岁以下的青年占82%。从《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参与的“中国青少年市场与媒体研究”的调查结果显示:青少年认为,电视仍最具影响力,音乐广播充满诱惑,比成年人更愿意网络冲浪,报刊杂志影响力分散。在农村基层,我们了解到农民最感兴趣的信息依次是:(1)科技信息(种、养、加工);(2)财经(市场行情、供求、劳动力转移)信息;(3)文化信息(农村文化娱乐);(4)农业新闻、农家生活(卫生、健康、生活知识)信息;(5)其他信息(司法、农村建筑等)。从中明显可见农民突出的关注点具有的趋利性和娱乐性。根据上述调查应当及时调整法制宣传的途径和手段,更多地运用电视和网络媒体开展普法宣传,扩大覆盖面,提高宣传效果;将普法内容渗透进农民最感兴趣的信息中,结合农民的生产和娱乐需求来宣传法律,对农民最有效;改被动式灌输为个性化、交互式法律服务,法律咨询电话和网络法律咨询是最好的交互式服务方式;运用现代宣传媒体的基础设施,提高法制宣传人员的素质。
3.法治实践的推进,带来如何追求现实性的社会效果问题。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提高社会法治化程度,其总体目标应至少包括两方面:一是服务于经济发展;二是促进法治环境的发展。近些年,我们看到有的大学生不服学校勒令退学的处分,将学校告上法庭,最终重新取得了学籍;政府不作为,老百姓拿起法律武器与之对簿公堂等等。越来越多的社会成员能够勇敢的地拿起法律武器,在权益受到侵犯的时候用法律来理性地维护自己的权益,这既是我们普法的一个重要目的,也是我们普法现实的成果。所以,在今后的普法实践中,我们更应当注重宣扬促进经济发展和保护公民权益相统一,例如土地征收、房屋拆迁、农村税费改革等与群众利益休戚相关的法制宣传;注重社会弱势群体的生活状况和法律地位,向他们提供法律帮助,用服务群众的方法推进普法,注重倡导法治至上的原则,更多地保护普通公民的合法权益,更严厉地治“官”治“吏”。
(二)创新思路,“五五”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要再创辉煌
1.以现代法律理念为指导,树立全新的宣传理念。现代法律理念要求法律以权利为本位,保障公民民主权利,实现社会法治化。近20年的普法实践给了我们深刻的启迪,普法不仅是法律知识的传播,更主要的是法律意识和法律理念的培养。新的形势下,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外部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对这项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国务院提出了用10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实现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加快了依法行政的进程。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的执政党。我省也提出“建设法治江苏,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五五”普法工作应顺应时代的要求,以科学的发展观,树立全新的普法理念。法制宣传教育不仅要宣传静态意义上的法制,而且要宣传动态意义上的法治,要通过各种法律知识、法制信息与观念的传播,培养人们的法律意识、民主意识、要着眼于从人的内在需要出发来规范、调整和引导人的行为,最终实现全社会整体法律素质的提高,树立法治精神,实现法治社会。
2.以科学发展观为导向,明确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五五”普法工作应当贯彻和体现这一原则。要把提高公民法律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普法教育工作目标之一。在法制宣传内容上,应把满足公民的法律需求作为根本出发点,加大与公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结合公民在日常生活中反映出来的具有普遍性的法律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教育,切实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在宣传方式上,选择方便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在宣传效果上,以人民群众受益为出发点,以群众对法律知识、法律意识的接受和运用程度作为评价的尺度,充分发挥法制宣传工作在化解矛盾、调解纠纷、维护稳定以及保障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方面的积极作用。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创新,善于开发新颖的形式和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把普法的单向灌输变为双向互动,增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社会效果。
3.以制度建设为基础,建立和完善各类保障机制。法制宣传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实践性很强的工作,要循序渐进、稳步推进,必须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工作制度,必须建立起长效工作机制。首先,进一步构建全社会共同普法的工作机制。政府在履行法制宣传教育职责的同时,应当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社会成员广泛参与的宣传机制。明确司法行政部门与相关部门之间在一般法与部门法方面的分工协作。我们认为,各行各业的主管部门担负本系统本部门普法教育的实施职能,应强调“条块结合,以条为主,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把普法教育分别落实到每个部门中去充分调动党委宣传部门的积极性,探索律师等法律资源为百姓义务普法的工作机制,挖掘法律志愿者等参与法制宣传的社会力量。与此同时,各地、各相关部门也应相互协调、沟通、合作,实行整体联动,形成普法工作的合力。第二,建立和完善科学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考核评估体系、工作责任制和督促检查机制。要完善考核奖惩制度,农村法制宣传教育要建立科学的长效机制。这些机制要与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以及社会管理的专项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互为促进,增强其“刚性”和“强度”。第三,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监督机制。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着监督法律实施权,通过视察、审议普法依法治理及法律实施情况、个案监督、组织任命干部述职、定期举办法律知识考试等多种形式,行使监督权。第四,进一步落实经费,为加快推进普法工作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切实保障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经费,探索建立政府拨款为主、社会赞助为辅的经费保障体系。原创文章,尽在文秘知音网络.com网。
4.以强化普法措施为切入点,增强重点对象学法的实效性。重点普法对象不宜过多,领导干部、公务员和青少年仍然是今后普法工作中的重点。领导干部比起普通老百姓掌握着更多的社会公共资源,在履行公务的过程中,牵扯到国家的政策,也牵扯到老百姓的利益。所以,必须学法、懂法、更要会用法,这是建立法治国家的更重要的一个基础性工作。“五五”普法中,对重点对象的学法用法,要着力推出几项过硬的有效措施。除了继续坚持领导干部常规的培训和中心组学法制度,领导干部学法不能只停留在检查学法笔记本等表面工作,而要建立各级各类领导干部任前法律知识考试制度,并要坚决实行,避免形式主义。多年的实践可以看出,普法教育从娃娃抓起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五五”普法各级各类学校对学生的普法教育应作为素质教育的内容,纳入学校的教育大纲,应当组织人力编写适当的普法统一教材,开设好法制课,保证学时。对量大面广的进城务工人员的法律宣传教育,是普法工作的难点,因为这部分的人员流动性比较强。要建立一批进城务工人员的法律学校和法律图书阅览室,政府要出资保证学校软硬件设施建设,并作为一项构建和谐社会的系统工程加以研究。法制宣传教育的考核、表彰要制定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评估体系,坚持标准,定期考核,与各地、各部门的政绩挂钩。
5.以打造普法品牌为依托,不断创新普法载体。进一步巩固已有的成功做法,让电视、法制文艺等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载体发挥更大的作用。在巩固“法制进社区”、“法律下乡”、“12?4”法制宣传日、“法制文艺汇演”等实招的基础上,力争再创设一至两个品牌,特别在针对性和实效性强的宣传形式上下功夫,为不同地域、不同行业、不同人群搭建不同形式的法制宣传教育平台,提供多方面的法制宣传教育服务,形成并保持法制宣传教育的蓬勃生机。
第五篇:加强基层党支部建设应着重把握的三个问题
如何抓好党支部建设
党支部是基层统一领导和团结的核心,是部队建设的基础工程。抓好了基层党支部建设,就牵住了基层建设的“牛鼻子”。加强党支部建设,是抓基层打基础的要害和关键,只有抓好党支部,抓基层才能找到载体和突破口。就如何抓好党支部建设,谈几点粗浅认识。
深挖内部潜力。加强基层党支部建设,既要靠领导机关去抓,更要激发党支部建设的内在动力。要注重通过建立和坚持有效机制,充分调动党支部加强自身建设的主观能动性。一是指导思路要清。指头硬不等于拳头硬。机关各部门再强,但党委统不住、合不拢,必然造成机关乱忙、基层忙乱。为此,支队党委要注重在“合”字上做文章,在“统”字上求效益。要充分发挥抓基层领导小组的协调作用,凡涉及下基层的工作组和相关文件通知,统一由抓基层领导小组把关处理,能合并的合并,能取消的取消,有效防止政出多门,避免基层忙乱。二是支部权利有保障。凡是条令条例和《纲要》赋予基层党支部的权利,支队和大队都要充分尊重,做到不插手、不干预、不包揽,保证他们有正常行使日常工作安排的自主权,干部使用奖惩的建议权,骨干任用的决定权,战士考学、学技术、士官选改的推荐权,经费物资的使用权。对一些关系官兵切身利益的敏感问题,要严格实行队务公开,凡党支部没有研究上报的,支队党委坚决不予研究,使党支部有职有权,当好自己的家,办好自己的事。三是以人为本促活力。官兵是基层的主人,只有把官兵的利益放在首位,在尊重人、关心人、培养人上下功夫,才能充分调动官兵积极性,围绕党支部开展工作。要通过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和“队史教育”,组织“向哨位送清凉”、“向困难官兵送温暖献爱心”、“关爱干部、研究干部”、“医疗、心理服务下基层”和“法律服务下基层”等各类活动,举办两用人才培训和退役士兵再就业培训,大力改善官兵的物质文化生活等等,使大家充分感受到党的关怀和组织温暖,最大限度地调动官兵围绕党支部开展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选准配强正副书记。“班子行不行,就看前两名”。正副书记在支部班子中处于核心地位,在加强党支部能力建设中负有第一位的责任。加强基层党支部建设,就必须把提高书记队伍能力素质摆在突出位臵,大练基本功。一要练好贯彻落实《纲要》的基本功。要始终把学习贯彻《纲要》作为基层党支部正副书记任职的第一基本功,在上级组织基层党支部正副书记《纲要》培训的基础上,坚持做到“四个一遍”,即:在新调整支部书记任职前,集中培训一遍;在制定《中队按纲建队计划》前,自行学习一遍;在每次按纲建队形势分析时,对照检查一遍;在半年和年终总结时,组织考核一遍,不断增强书记队伍学《纲要》、用《纲要》的自觉性,培养基层按纲抓建的“明白人”和“带头人”。二要练好做党务工作的基本功。要始终把做党务工作能力作为提高书记队伍素质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以会代训、集中培训、推广经验等途径,狠抓《政治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军队支部工作条例》的学习,使基层党支部正副书记熟知组织生活制度的基本内容,了解组织生活制度的基本程序,明确组织生活制度的基本要求,掌握落实组织生活制度的基本方法。同时,还应采取定期组织党务知识考核、随机查阅党支部会议记录本、适时搞好民主测评、季度通报讲评等形式,促进基层党支部正副书记做党务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三要练好以自身形象感召官兵的基本功。基层党支部正副书记自身形象好坏与否,不仅关系着“一个支部”的形象,也代表着“党”在基层的形象。要坚持把狠抓书记队伍表率示范作用,作为加强基层党支部建设的首要前提,严格书记述职述廉和考评制度,严格正副书记与官兵实行“五同”制度,引导大家“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清清白白做官”,做爱岗尽责的模范、公道正派的模范、团结友爱的模范和求真务实的模范。
抓好蹲帮建。对党支部进行帮建,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提高其素质能力,是党支部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支队党委机关必须承担的重要责任。一要明确责任帮。要建立完善常委包大队、机关股(室)包中队的帮建措施,把对基层帮建作为折射机关建设的“一面镜子”,将责任定到到具体人。每次帮建结束后,支队党委都听取情况汇报,针对基层党支部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属于哪级的责任,就由哪级负责解决,属于个别单位的具体问题,不推不拖及时解决;属于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相对集中力量,采取措施综合解决;属于政策制度上的问题,进行专题论证,拿出解决办法。二是抓住关键帮。只有抓住帮建节点,才能帮到“要害处”,强到“根子上”。要确立“重点问题集中帮、难点问题重点帮、易反复的问题经常帮,对没搞扎实的环节、解决不彻底的问题及时‘回炉’”的帮建思路,坚持不同时期突出不同帮建重点及任务,集中解决
一、两个突出问题,确保帮一次进一步。三是坚持经常帮。为防止帮建时轰轰烈烈,帮建后无人过问、问题反弹的倾向,要坚持把精力放在平时,把功夫下在经常性上。每次集中帮建结束后,做到组织不散、任务不变,建立考察帮建档案,谁帮建的内容谁负责到底,人走线不断,直至基层党支部把问题解决彻底。坚持把帮建指导与平时的工作指导结合起来,利用工作组下部队检查指导时机,及时对重点帮建单位落实整改情况搞好调查了解,并向党委反馈情况。机关帮助基层党支部提高“三个能力”建设水平的几点思考
党支部是基层领导和团结的核心,机关抓基层、帮助基层提高自身建设水平,最根本的是要把党支部搞坚强,这是落实总部党委“要始终把工作重心放在基层”指导思想的具体步骤。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支部班子自身建设状况如何,直接影响和制约部队全面建设的质量,只要基层党支部真正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每个党员都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基层工作就一定能搞好。
一是要把着眼点放在帮助理清工作思路上。“中队虽小,却五脏俱全”,需要抓落实的日常工作很多,树立并保持清晰的工作思路抓工作是对基层党支部的根本要求。什么是清晰的工作思路?就是要分清工作的主次、轻重、缓急、局部与全局的关系,始终坚持把工作重心放在议大事、抓大事上。但当前有的支部却对什么是大事把握不准,经常出现本末倒臵、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现象;还有些支部把抓大事片面理解为重视经费开支、骨干配备、党员发展、选改士官、评功评奖等“热点”问题,而对管根本、管长远的“三项经常性”工作却谋得少,议不透,抓不到位。因此,抓支部,首先要在帮助理思路上下功夫。机关要结合各种培训、检查讲评工作、下部队蹲点等时机,组织基层支部“一班人”尤其是正副书记认真学习《政治工作条例》和《纲要》中有关基层党支部建设的内容,弄清党务和行政的关系,深刻认识党支部的地位、作用,切实弄清党支部的主要职责是什么、应该重点关注哪些事、集中力量抓好哪些事,从而使党支部的每一名成员找准工作的主攻方向。机关要在党支部筹划工作、重要工作开展、阶段工作总结等重要时机,主动靠上去帮助和指导。要重点帮助“一班人”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选准上级指示和本单位的结合点,确立好工作重点。
二是要突破点放在帮助增强凝聚力和感召力上。支部解决自身问题能力提高的关键在于看支部是否具有强烈的感召力和凝聚力,而支部是否具有强烈的感召力和凝聚力的关键因素是支部“一班人”在官兵心目中的形象正不正、威信高不高。如何提高“一班人”的威信,增强班子感召力、凝聚力,领导机关在帮助基层党支部提高能力的同时,还要督导支部“一班人”始终坚持树立好三种好形象:一是勤政敬业的好形象。领导机关要把培养基层党员干部的勤政敬业精神作为党支部建设的重要内容,要加强对基层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政绩观,积极关心他们的疾苦,尽力帮助他们解决后顾之忧和实际困难,要及时宣扬典型,用好激励措施,为广大基层党员干部大力营造好干事业的良好环境和氛围。二是求真务实的好形象。基层工作来不得半点虚假,领导机关要注意从点点滴滴抓起,培养党支部求真务实的作风。要把党支部“一班人”的注意力导向经常性、基础性工作,引导他们在不断打牢基础中谋求发展,要把讲真话、报实情、铆实劲、求实效作为党支部作风建设的主要内容。领导机关要坚持听真话、摸实情,对弄虚作假行为要坚决制止并进行批评,严重的要严肃处理。三是廉洁公正的好形象。党支部是官兵看党风的最近窗口,领导机关要把加强基层党风建设作为廉政建设的重要方面,对士兵提干、考学、入党、学技术、立功受奖、选改士官等基层“热点敏感”问题,要监督党支部严格按程序办事,严格按原则办事,对违纪违规的要严肃处理。
三是要把关键点放在提高抓落实的能力素质上。“千招万招,不抓落实都是虚招。”基层是部队的基础,上级的命令指示,部队的每项工作,最终都要在基层得到落实。因此,对基层党支部来讲,抓落实是极为重要、非常关键的能力。提高基层党支部抓落实的能力,领导机关要突出“三帮”:一帮吃透上级精神,理工作思路。这是确保工作落实的前提。上级指示特别是工作、综合工作、重大任务等指示下达后,机关要及时了解基层党支部的学习理解情况,看他们领会上级党委意图是否透彻、全面,对不到位的要及时校正。二帮掌握基本套路,教工作方法。重要工作或是有新要求的工作展开前,领导机关要及时通过专题集训、以会代训、观摩学习等多种形式组织辅导、培训,使党支部成员对展开步骤、重点环节、注意问题、考评标准等做到胸中有数。三帮搞好总结提高,学经验教训。善于总结,才能不断提高,但是有些单位往往忽视这项工作。有的任务完成了就完了,不注意总结有哪些成功的经验、需要吸取哪些教训;有的出了问题费劲琢磨报不报、怎么报,个别的甚至在区分责任上较劲,而在剖析发生的原因、研究整改措施上下功夫不够。对于这些问题,领导机关都应注意帮助纠正。机关要始终坚持检查指导工作走全过程的工作作风,不仅要看任务完成得怎么样,更要及时指导搞得总结;基层发生了问题,要把重点放在查找原因和整改上,做到原因不查准不走,措施不订实不撒手。
对如何加强基层党支部建设的几点思考
加强基层党支部建设,这既是《纲要》规定的经常性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带动和促进其它工作落实的重要保证。基层中队在加强基层党支部建设中应突出抓好“一个班子、两支队伍”的建设。
一、抓好党员队伍建设。基层中队党支部既是中队建设的领导核心,也是中队团结凝聚的核心。只有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党支部建设得很坚强,充分发挥基层中队党支部的核心领导作用、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才能使中队始终保持强大的凝聚力。当前,影响中队凝聚力的因素,很大程度上与一些单位的党支部软弱涣散、少数党员的模范作用不好有关。有的党员精神不振,斗志衰退,工作得过且过,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有的名利思想严重,搞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甚至说一套、做一套;有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思想滋长,贪图享受,以权谋私,甚至贪污受贿,走上违法犯罪道路。这些问题如不下大力克服,势必影响基层中队党支部的号召力,削弱中队的凝聚力。因此,要把加强中队党支部建设作为增强中队凝聚力的关键环节来抓。
二、抓好支部班子建设。许多先进单位的经验表明:“基层自身建设如何,重点是干部,关键在支部。干部强,支部就强;支部强,中队就旺。”可见,基层党支部“一班人”任何时候都对中队建设起着主导和决定性的作用。“一班人”心齐风正,整体素质好,对中队工作的领导就坚强有力。当前要努力纠正重视支部班子的调整配备,忽视经常性建设;重视从行政上抓个人,忽视从组织上抓集体;重视抓班子建设上有形的、外在的东西,忽视解决深层次问题的倾向。加强基层支部建设,核心是抓好干部尤其是主官。从一定意义上说,抓住了主官,就抓住了班子,正副书记是党支部日常工作的组织者和主持者,党支部班子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正副书记的强弱和作用发挥得如何。
三、抓好干部队伍建设。基层中队干部队伍作为基层中队建设的组织基础,是加强党支部建设的重点。从一定意义上说,抓基层就是抓干部,抓住了基层干部,就抓好了基层。当前,在基层中队干部队伍建设上,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一些基层中队干部事业心差、工作能力差、自身形象差,新任主官按纲建队的素质弱。因此,政治机关帮助指导基层中队抓干部队伍建设,要把着重点放在解决上述问题上。首先要配强主官,稳定队伍。其次要加强基层干部的教育管理。一是要加大对干部的思想教育力度,突出抓好基层干部理论学习和“四个教育”,提高政治理论素养,联系实际解决人生观、价值观上存在的问题,自觉讲政治、讲大局、讲奉献,打牢爱岗敬业的思想基础。二是要广泛开展知官活动,通过组织考核、谈心交心,切实摸清每个基层干部的政治思想、业务能力、兴趣爱好、婚姻家庭等方面的底数,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工作,帮助解决实际困难,使他们在其位、谋其政、尽其责。三是要加大基层干部管理的力度,严格落实条例条令,坚持定期讲评干部、民主评议党员和干部述职制度,引导和督促党支部切实发挥党管干部的效能,使基层干部人人、时时、处处在条例条令约束、群众监督和管理之中。
基层党支部提高自建能力需要把握的问题
基层党支部作为基层单位的领导和团结的核心,能否协调发展、有序运行,不仅反映了一个单位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否端正,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基层党支部领导部队建设的艺术和水平。因此,基层党支部必须牢固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在工作中不断提高自身能力素质,要牢牢把握以下问题。
一、要不断加强党支部班子建设。党支部提高自身能力,解决自身问题,特别要建设一支坚强的支部班子。班子强,单位才强;班子弱,单位建设肯定受损。有的班子看上去素质不错,但支部集体却没有较好的形成领导核心,出现了“指头硬,拳头软”的局面。大家都知道,只有强有力的领导集体,才是基层单位长远发展的组织保证。尤其是对一些重大问题,热、敏感问题,必须按照程序办事、按原则办事,以组织的名义去做工作,让战士体会到组织的重要作用;碰到困难和矛盾,要善于运用集体的力量解决,让官兵感受到组织的温暖。加强班子建设,一是要严格落实组织生活制度。组织生活制度落实好了,就能使党支部工作走上正规化、规范化、经常化的轨道。二是要强化党内生活的原则。“一班人”在一起共事,由于经历和性格不同,难免在工作中产生这样那样的分歧,这就要求支部成员以积极的工作态度,在坚持制度的前提下,用基层建设这个大局,增强班子的向心力。在这个问题上,不能持消极思想,搞你好我好,一团和气。三是要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教育干部自觉接受党组织和群众的监督,切实在部队中树立良好形象。四是要建立一支模范作用好,相对稳定的党员队伍,积极慎重地做好党员培养和发展工作,使发展的党员人人过硬、人人先进,注意做好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加强党员的党性锻炼,使党员树立标杆意识,切实成为名副其实的先进分子。
二、要处理好抓全面与抓重点的辩证关系。基层工作千头万绪,涉及到基层建设的方方面面,它们之间互相联系,互相作用,哪一项不落实,就影响单位建设协调发展。但基层组织在实践操作中,却有两种倾向:一种是抓工作不分主次。不善于从本单位的实际出发,形成一个时期、一个阶段的工作重点,而是眉毛胡子一起抓,使单位建设长期在低层次徘徊。另一种是突出单项发展,忽视全面建设。有的喜欢搞“拳头产品”,不善于做固强补弱的工作,用“一招鲜”代替全面建设;有的重有形,轻无形,把精力用在那些比较容易出名挂号的事情上,用在比较容易提高“知名度”的活动上。这样做工作,从表面上看似乎有声有色,但实际上部队的基础不牢固,整体建设发展不平衡。作为基层党的组织,就应该在思想上明确,部队建设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项工作都有其内在的必然联系,抓部队建设既要找准“突破口、切入点”,把带根本性、基础性、全局性的重点工作凸现出来,又要围绕“主旋律”,弹好“协奏曲”,真正达到“纲举目张”的效果。既要抓“拳头项目”,又要抓整体协调;既要抓“名优产品”,又要抓基础工程;既要抓好硬件建设,又要抓好软件管理。基层党组织只有把方方面面、大大小小的工作都做好了,全面、整体上才有可靠的保证,才能体现党支部的能力水平。
三、要明白抓长远与抓眼前的实际效果。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是我党工作的基本方法和取得成绩的有力保证。而一些基层支部办事情、想问题往往偏离这个指导思想。抓工作只注重眼前利益,喜欢搞一些出名挂号的速成事,不愿在抓经常、打基础上下功夫,说到底,这就是一种功利主义的短期行为,是完全要不得的。作为党的基层组织,应该看到,当前工作是后续工作的基础和积累,后续工作又是当前工作的延续和提高。这就要求我们抓工作、搞建设必须把阶段性计划与长远规划结合起来,把近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结合起来,把短期效果与长远效益结合起来,做到想问题、办事情、抓工作,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一点一滴打牢部队建设基础,靠日积月累的平日之功,促进部队建设稳步发展,增强党支部抓工作的实际效果。
四、要树立抓建设与保安全的正确意识。当前,一些基层支部抓工作的指导思想不端正,工作着力点偏移,不是把工作的标准定在提高部队战斗力上,而是想方设法、绞尽脑汁在不出事上做文章。也有的支部认为只要不出事就万事大吉,把消极保平安等同于工作政绩,把全年无事故定位于争先创优。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抓工作缩手缩脚,谨小慎微,不求有功,但求无“事”。为了避免部队不发生事故和问题,该抓的工作不敢抓,该训的科目不敢训,致使工作无声无色、平平沓沓,部队建设没有一点士气,支部工作开展没有生机,甚至发生问题后还捂着盖着,恐怕让上级知道挨批,恐怕做过的工作被一票否决。应当肯定,防事故本身没有错,但如果一级党的组织单纯地因为防事故而防事故,把全部心思放在不出事上,那么还有什么发展可谈。作为一级组织,我们应该提倡靠全面建设的扎实功底来实现部队的安全稳定,在正视和解决问题中防事故。党的基层单位必须明确,事物都是在对立统一中不断运动的,没有问题就不会有发展的机会。关键是对待问题要头脑清醒,既不能等闲视之,也不能看得过重。在认清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树立正确的建设观和安全观,强化党支部认识问题的能力。
五、要坚持反复抓与抓反复的工作思路。做任何事情都不可能一次成功,基层建设的整体推进也是一样,必须靠滴水穿石、铁棒磨针的耐心和韧劲,要经过来来回回多个回合才会见成效。因为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就会出现,今天的工作做过了,明天很可能就会出现反弹。比如政治教育,仅仅靠上几堂课、谈几次心是不行的,尽管表面上看战士的思想境界提高了,问题解决了,但过上一段时间,问题仍旧会随着客观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只有在多次教育中,对受教育者进行慢慢引导,潜移默化,他们的思想觉悟才会有所进步、有所提高。所以,基层党支部在实践中,无论哪项工作都不能一蹴而就,必须注意保持工作的连续性;更不能存在今天抓了,明天就产生喘口气、歇歇脚的思想,必须把抓工作的过程当作循环往复、循序渐进的过程,反反复复抓下去,认认真真抓到底。
六、要认清上级帮与自身建的本质区别。基层党支部在抓工作的过程中,不能离开上级党委机关的帮助指导,但最直接、最重要、最根本的还在于自身要有抓工的主观能动性。大家都知道,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客观条件,要使自身建设和抓工作上质量、上水平,必须注重提高自建能力,在充分调动全体官兵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上下功夫,从根本上提高自我造血功能。武警部队点多面广、高度分散的特点告诉我们,上级帮也只是教方法,传经验,帮建的目的还是提高基层单位的自建能力。因此,基层党组织应当充分认识自身在抓部队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找准自己的位臵,树立强烈的“主角”意识和义不容辞抓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有了这样的工作姿态,内在的驱动力就会增强,工作积极性就会高涨,就会在工作的实践中学到方法、积累经验,就会在实践中主动发挥主观能动性,解决好各类问题。
对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的几点思考
基层党支部是党在军队中的基层组织,是基层单位统一领导和团结的核心。本文依据中央军委《关于加强军队党的建设的决定》,对如何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的问题谈几点认识。
一、牢固确立党支部在基层单位的核心领导作用
中央军委在《决定》中明确指出:“要继续把支部建设作为基层全面建设的关键来抓,努力使基层党组织有一个坚强的支委会,有一名称职的党支部书记,有一支模范作用好的党员队伍和干部队伍,成为解决自身问题能力和领导连队全面建设能力的坚强战斗堡垒。”这一论述,再一次明确了基层党支部的核心领导地位和作用,对于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提出了新的要求。基层党支部虽然有的是连队党支部,有的是机关性质的党支部,但坚持“核心领导地位”的原则是肯定的,只是在具体工作上需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如中队性质的党支部,要强调中队建设的重大问题必须经党支部集体讨论决定,由中队长、指导员按照分工组织实施。中队长、指导员要带头执行党支部决议,定期向支部大会报告工作情况。机关性质的党支部,重点是抓好支委和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组织纪律和作风建设,在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中发挥党员的先锋队作用。在实际工作中,基层党支部要特别注意防止行政领导代替党支部领导和党支部工作事务化的倾向。《党章》和《政工条例》对各类党支部的主要任务都作了明确规定,各级党委要加强检查督促,使支部召开的会议严格按规定的议题和程序进行,让党支部真正做到属于支部自己研究决定的问题由支部来定。党政“一肩挑”的支部书记,既要在行政上大胆负责地工作,又要始终不能忘记支部“一班人”的作用,属于党支部研究的问题要提交支部会议集体讨论决定,对有关重大工作任务应先在党内进行动员布臵,并善于集中委员们的正确意见,形成科学正确的决定。上级党委要尊重基层党支部的意见,由党支部决定的战士立功、入党、考学、当骨干、学技术等问题,上级机关任何人不得随意干预,以保证党支部正确行使权力,充分调动支部“一班人”的积极性,发挥好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二、要切实增强层党支部的原则性和战斗性 增强基层党支部工作的原则性和战斗性,总的要求就是要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在基层具体化。一个支部是否坚强有力,主要看能不能有效地解决好自身存在的问题和出色完成各项任务。有的支部遇到问题能及时解决,上级交给的各项任务都能出色完成,就显得很有战斗力。而有的支部“好人主义严重”,对存在的问题视而不见、躲躲闪闪,支部成员不团结,要闹到领导机关那里去解决;有的把干部、战士这样那样的思想和实际问题,责任都推到上级机关。实践告诉我们,党员和干部中的许多问题,基层党支部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靠党支部集体力量和党员群众的能动性来解决本单位存在的问题,往往容易触动党员干部和战士的思想灵魂,形成解决问题的良好氛围,往往具有独特的效果。各级党委要注意帮助指导基层党支部练好“内功”,使支部“一班人”敢于正视和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敢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积极稳妥地把各种棘手问题处理在萌芽状态。要注重提高落实组织生活制度的质量,维护制度的严肃性。上级党委要定期进行检查指导,及时针对基层支部在不同时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搞好调查研究,抓好典型引导,要注意研究基层如何坚持好民主生活会、党员思想汇报、民主评议党员、报告工作等制度的落实,以制度化保证支部建设的原则性和战斗力,充分发挥党支部在改造思想、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中的核心领导作用。
三、不断提高党支部领导基层全面建设的能力 中央军委在《决定》中强调,党支部要加强对基层全面建设的领导。目前,少数党支部在领导基层全面建设中存在领导意识不强、思路不清、领导能力弱等问题,削弱了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各级党委抓支部建设,要特别注意帮助他们提高领导基层全面建设的能力,始终把 “五句话”总要求作为领导基层全面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制订规划,明确责任,拿出措施,坚持以基层全面建设、整体提高为目标,经常进行检查指导。要从基层完成工作任务的情况,看党支部组织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效果;从基层风气和官兵士气,看党支部领导思想政治工作的水平;从党团组织和军人委员会发挥作用的情况,看党支部依靠群众组织开展活动的意识和成效等。在基层建设取得成绩的时候,首先要从党支部集体领导中总结经验;基层建设上不去或发生了重大问题的时候,要首先从支部工作中查找原因和教训。上级党委机关要做到有重大事项找支部,解决问题靠支部,树立和维护基层党支部的权威和地位。给基层布臵任务时要注重指导党支部始终站在讲政治的高度,实施坚强的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保证基层建设的正确方向。要下大力帮助基层党支部解决自身难以解决的新情况、新问题,从而不断提高基层党支部领导基层全面建设的能力,使基层整体建设水平不断跃上新的台阶。
四、要重视加强党支部书记队伍的建设
支部书记、副书记是党支部建设组织者和领导者,其素质和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的质量和效果。目前,在基层党支部书记中,能力和素质不适应的现象还比较普遍,特别是一些新上任的书记和副书记,不懂不会的问题亟需解决。当前,由于改革开放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深化,党员干部和官兵的思想非常活跃,基层党支部要不断面对和解决部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就要求基层党支部书记、副书记要不断通过学习实践提高自身的政治觉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首先,支部书记、副书记自己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立足本职,勤于学习,勤于动脑,开拓创新,大胆工作,在实践中迅速提高组织领导支部工作的能力。其次,上级党委机关要坚持每年对党支部书记、副书记进行集中培训,通过培训使基层党支部书记、副书记准确掌握组织开展支部工作知识和技能,讨论解决在新形势下基层支部建设遇到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再次,各级首长机关要利用检查指导和蹲点机会,对党支部书记、副书记进行面对面、手把手的传帮带。第四就是坚持利用军队院校进行短期培训的方法,系统学习各类党支部、特别是连队党支部开展工作的知识和技能,不断夯实基层党支部书记的能力和素质,使基层党支部始终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和领导核心,打牢部队政治思想和组织基础,带领官兵出色地完成党和人民交给的各项任务。
加强基层党支部建设应着重把握的三个问题
党支部是基层单位统一领导和团结的核心,是带动和促进其它工作落实的组织保证。目前,绝大多数基层党支部解决自身问题、领导单位全面建设的能力和带领官兵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强,广大党员精神面貌好,在完成以执勤、处突为中心的各项任务中表现突出。但也程度不同地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因此,还需要进一步把党支部这个“龙头”搞坚强。结合当前基层党支部建设状况,我认为,当前加强基层党支部建设需要把握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加强基层党支部建设必须认真贯彻落实民主集中制原则
贯彻落实民主集中制,是党支部领导基层全面建设和加强自身建设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实践证明,要坚持好这一重要原则,需要正确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
一是要正确处理好坚持少数服从多数与尊重少数人意见的关系。从调查掌握的情况来看,目前绝大多数基层党支部能够正确处理好这一关系,促进了基层建设水平的逐年提高。但客观地讲,个别基层党支部对这一关系处理的不是很好,主要表现是:有的基层主官把行政身份带到党内,搞个人说了算;有的以保留个人意见为借口,不认真执行按少数服从多数原则形成的党支部决议;也有的对少数人的意见甚至是正确意见也一概不予尊重和采纳,我行我素。少数服从多数,是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则之一。支部集中决定问题,不论是支委还是正副书记都必须自觉坚持少数服从多数。特别是个人或少数人意见被否决之后,不允许在行动上有任何反对的表示,有丝毫马虎应付的行为。但这并不是说少数人的意见可以不受尊重,臵之不理。少数人的意见通常也有不正确、不够正确但其中有不少合理的部分。对错误意见,其他支委可以提出批评,但不应当歧视,而应当允许人家保留。问题的关键是,对正确意见不能简单地认为是“少数”而予以否决。具体运作过程中,支委特别是两名书记要有尊重少数人意见的意识,对少数人的意见要认真对待,如果予以否决要有理有据。一时把握不准是正确还是错误意见时,可以暂缓形成决议,特别是涉及敏感问题时更要慎重决策,避免失误。对少数人的正确意见未被多数人认识和接受时,两名书记要引导大家通过讨论形成共识,最后形成决议。
二是要正确处理好议事决议程序与议事决议质量的关系。议事决议程序就是议事决议的规矩。不按规矩办事,议事决议的质量就难以得到保证。这个道理大家都明白,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有的却仓促开会,搞临时动议,会前不下“安民告示”,甚至正副书记之间也不通气,想议什么议什么,议到什么程度, 算什么程度 ;有的议事多议政少,对加强班子自身思想政治建设和对加强基层思想政治领导等重大问题,该上会的不上会,该掌握的情况不掌握,需要弄清楚的问题弄不清楚;有的会上不让大家充分发表意见,有分歧的意见不做统一思想的工作,没有把握的意见不做论证的工作,动不动就采用举手、投票等简单表决的方式。这样形成的决议,程序挑不出毛病,但前提是错误的,结果造成决议失误也就在所难免。处理好坚持决议程序和提高决议质量之间的关系,要严格执行议事决议程序,该拿到支委会上集体讨论决定的重大问题必须上会,不能先定“调子”,搞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坚持议事决议程序要防止图省事、怕麻烦,搞简单化。要加强学习,特别是加强对新《党章》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筑牢大家的思想基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实事求是,使大家有共同的认识基础;搞好调查研究,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使大家有共同的群众基础;强化政策法规意识,使大家有共同的原则基础。要坚持原则,特别是正副书记要把好第一关,做到错误的议题不上会;把握不准的问题,不轻易“拍板”。
三是要正确处理好积极参与和接受党支部集体领导与分工负责的关系。正确处理好这一关系是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的重要前提。从基层党支部建设的现状来看,大多数单位能够坚持集体领导,但也有个别支委在党支部会议上,在讨论决定问题时,只当“陪会”、“表态”角色,不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和主张,特别是一些新进支部班子的支委,有话不敢说,只当“受领任务”的一员。还有一些单位简单地把民主集中制理解为议事决议制度,对支部形成的决议、决定,不按分工负责制的要求去抓落实,讨论决定问题很认真,决议落实却很马虎,要么以对支部共同负责为由,首长分工负责不落实,决议形成后谁去负责抓落实责任不明确,发生了问题板子打不到具体人头上,看似大家共同负责,实际上谁也不负责;要么以分工负责为由,个人凌驾于组织之上,不把支部决议当回事,执行过程中想怎么搞就怎么搞,有章不循,循章不严,事后既不报告情况,也不接受监督。参与和接受支部集体领导与分工负责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分工负责以坚持支部统一的集体领导为前提;加强支部集体领导,落实支部决议要通过“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责”的首长分工负责制来具体实现。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首先要强化集体领导意识。每个支委既要积极参与支部集体领导,遇事有主见,有意见敢发表;又要自觉接受组织监督。再就是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抓支部决议落实,书记要对支部、副职要对正职高度负责。还要有“一盘棋”的思想,加强支部工作的协调。无论是议事决议,还是支部决议落实,功夫都在会外。支委之间特别是书记与支委之间平时要多谈心,遇事要多商量,情况要多沟通,感情要多交流,这样才能容易形成齐心协力抓落实的局面。
二、加强基层党支部建设必须提高民主生活会质量 民主生活会制度,是党内政治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制度,是解决班子自身矛盾、加强党内监督、提高班子凝聚力和战斗力的一项重要措施。而“批评难”是影响支部民主生活会质量的症结所在。实践证明,一个支部班子民主生活会质量如何,关键是看“批评难”问题是否得到真正解决。在解决“批评难”上应着重抓好以下几点:
一要破除思想障碍。由于个别同志受功利主义、好人主义和个人主义等思想的影响,批评上级怕穿小鞋,批评同级怕伤和气,批评下级怕丢选票,批评自己怕丢面子。因此,有些单位出现了自我批评谈情况,批评别人提希望,造成缺少原则、一团和气的现象。为了克服和消除这些思想影响,“一班人”应坚持从提高思想认识入手,学习党的三代领导核心关于民主集中制建设重要论述,认真学习上级有关文件,从而提高大家对开好民主生活会重要性的认识,懂得“难得是诤友,当面敢批评”,真正使大家破除思想障碍。
二要提倡书记带头。“批评难”难在开头,解决“批评难”,正副书记必须带头。因此,民主生活会上,正副书记在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时应特别注意这个问题,自觉做到带头讲真理不讲面子,带头讲原则不徇私情,带头讲正气不搞庸俗关系,对班子内部和部队建设上存在的问题,敢于承担责任,不争功诿过,不护短遮丑,不避重就轻,不避实就虚,只要书记、副书记带头开展批评,就能调动起“一班人”开展批评的积极性,使班子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
三要抓住关键环节。人们常说的“批评难”,主要是指书记批评一般支委易,一般支委批评书记难;自我批评易,互相批评难;批评工作中的失误和问题易,批评思想品德修养方面的缺点难;批评一般性的问题易,批评敏感性的问题难等等。因此,要解决“批评难”,就必须抓住关键环节,注意在解决这些“难点问题”上下功夫,做到批评和指出问题直呼其名、直言其事、直点其过,见人、见事、见思想,通过解决“难点问题”,达到切实提高民主生活会质量的目的。
四要讲究批评艺术。要增强批评的实效,还必须讲求方式方法。这就需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以理服人,不把一般问题说成严重问题,不把认识问题说成思想问题,不把偶然的、个别的问题说成一贯的错误问题,不压制被批评者说明情况或反批评;注意区别对象、场合,掌握分寸,把握好“度”,与人为善地开展批评,心平气和地化解矛盾,遵守“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把关心爱护融于批评之中,及时沟通和消除同志间思想上的隔阂。正确处理原则性与灵活性的辩证关系,做到“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在方式方法上,坚持运用“讨论式、启发式、交谈式”等方法,对班子成员思想修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只要不是重大原则问题,坚持做到能个别处理的,不集体处理;能会下解决的,不会上解决;能启发自我批评的,不公开批评指责。
五要营造良好氛围。坚持把能否开展批评作为衡量一个党支部原则空气是否浓厚和一个党员党性观念是否坚强的重要标志,同时,努力创造一种敞开心扉,畅所欲言,能讲真话、讲心里话的良好环境,批评时言之有物,不扣帽子;被批评时,闻过则喜,不记小帐,形成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思想氛围,使民主生活会质量不断提高。
三、加强基层党支部建设必须树立支部“一班人”的形象
归纳所有标兵基层和先进基层的经验,最重要的是他们特别注意树好基层党支部“一班人”的“三种形象”。
一是树立团结协作的形象。团结是加强党支部建设的一个永恒主题。党支部“一班人”团结与否,直接关系到班子的战斗力,进而影响到整个基层的全面建设。要搞好基层党支部的团结,“一班人”需注意做到“四要四不要”:要在合作工作中交流感情,不要盯着别人的失误“拆台”。感情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感情深了,即使一个人在工作中出了点问题,“班子”的其他支委也能谅解,为之“补台”;否则,即使是工作上的矛盾也容易拉开相互间的距离,合作共事就失去了牢固的基础,甚至是只盯着其他支委在工作中的失误,幸灾乐祸。要认真履行自己在班子中的重要责任,不要争地位、争权利。反思一些支部班子不团结的原因,多与他们摆不正自己在集体中的位臵有直接关系。有的以行政职务高或“老资格”自居,喜欢说三道四,对别人指手划脚;有的总认为自己的观点正确,听不进别人意见,损害了与其他支委的关系。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要摆正自己在“班子”中的位臵,特别是正副书记既要敢于大胆负责,起统揽班子的领导责任,又要履行好普通支委的义务。其他支委在履行好自己在班子中重要责任的同时,多在公开场合和群众当中,宣扬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在成绩面前,充分肯定他人的作用;在问题和失误面前,要主动承担责任。要注意正确鉴别群众的议论,不要“听风就是雨”。对来自群众中的各种议论能否作出正确的鉴别和反应,同样也能影响班子的团结。对此,常常有两种不正确的态度。一种是对群众的反映充耳不闻,听之任之;另一种是听到风便是雨,未经核实便信以为真。这两种态度都是有害的。正确的态度是,对群众的意见,既要出于公心地调查核实,又要注意方式方法,防止事实不清却搞得满城风雨。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根据不同情况作出不同的处臵。对一些积极有益的批评或建议,要虚心听取,耐心接受,即使有时批评的意见有些尖刻,也不要计较。而对一些无事生非的闲言碎语则要提防,不能听之任之。要敢于正视问题、大胆揭露矛盾,不要“捂着”、“盖着”。五人支委在一起共事,难免会有工作中的分歧,甚至发生矛盾,在这种情况下,各支委要从班子和部队建设者的大局出发,注意调整自己的视角和心理。要以积极客观的态度对待存在的问题,通过坦诚交心来消除分歧、化解矛盾,防止把矛盾扩散到群众中去。同时,对有些问题也不能操之过急,简单草率,而要讲究解决问题的策略,既有耐心,又能容人容事,真正把动机和效果统一起来。
二是树立求真务实的形象。总的来讲,绝大多数基层党支部工作是务实的,作风是良好的。但用高标准来衡量,个别基层党支部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有的作风漂浮,热衷于玩“虚招”、玩花架子,有的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单位出了问题不如实上报,直至上级派人去查,还不认帐。这些虚假作风的实质是名利主义作祟,懒惰思想作怪,对基层建设有百害而无一利,必须坚持铲除。各基层党支部要努力发扬求真务实的作风,摆脱名缰利索的困扰,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认真去做那些不能“出名挂号”,但对基层建设却十分有利的事;努力去干那些一时难以见成效,但有益于基层长远建设的事;要坚持做到反映情况、汇报工作不报喜藏忧,总结经验、宣扬典型不随意拔高,以党支部扎实的工作作风带动本单位建设的全面发展。三是树立公道正派的形象。党支部能否公道正派处事,直接涉及到党支部在群众中的形象和威望。党支部处事公正,就能广泛赢得人心,受到人们的敬佩和爱戴;相反,处事不公,拿原则作交易,就会失去人心。党支部要树立公道正派的形象,首要的就是要出于公心,有“士兵至上”的观念,心里时刻装着群众,做任何事情,处理任何问题,都要先在心里掂量掂量:是否符合党的要求和上级的规定,是否符合群众的利益,是否有利于基层的全面建设。其次,要对各类战士一视同仁,与广大战士建立友爱、平等、纯洁的同志式关系,不能有亲有疏,厚此薄彼,特别是要正确对待与自己同乡的战士,自己身边的战士,曾经犯过错误的战士,以及那些爱提意见或顶撞过自己的战士等;对战士关注的入党、考学、转改士官等切身利益的问题,要增加透明度,把标准和名额交给群众,征求方方面面的意见,在民主评议的基础上再行集中,防止个人说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