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出位发展闯新路产业升级促跨越-在省上的交流材料
出位发展闯新路产业升级促跨越
——在全省农业产业化现场会上的发言
中共西充县委西充县人民政府
各位领导,同志们:
根据会议安排,现就我县有机农业发展情况作简要汇报。
西充是典型的丘区农业县,幅员面积1108平方公里,总人口72万,耕地面积54万亩,是全国粮油生产大县、辣椒百强县、四川省优质生猪战略保障基地县、蔬菜生产核心县和甜橙生产核心示范区。近年来,县委、政府以建设“中国西部有机食品基地县”为突破口,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建成有机果蔬核心示范基地3万亩,养殖有机畜禽10万头(只),36种农产品、82个品种获得有机认证,被上海世博会联合国馆授予“低碳中国行品牌建设中国西部有机食品基地县”称号。2009年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23.2亿元、农业增加值1.6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021元。
一、树立三大理念,拓展思维创新路
一是树立出位发展理念,前瞻性定位。面对自身资源匮乏、经济实力薄弱、对外知名度不高的客观现实,我们立足自然生态和农业资源优势,瞄准有机食品消费不断增长的广阔市场,主动对接国家支持有机产业发展的有利政策,积极
1抢占发展制高点,确立了建设“中国西部有机食品基地县”的发展战略,力争通过一个较长时期的努力,把西充建设成为满足现代品质生活需要的有机农产品供应基地,努力探索丘区农业特色化崛起之路。
二是树立规划先行理念,科学性谋划。聘请国家环保总局有机食品认证中心编制完成《西充〃中国西部有机食品基地县建设总体规划》和产业基地、园区建设、龙头企业发展等分项规划,计划用5—10年左右时间,新建和认证转换有机食品种植基地15万亩,打造12平方公里的多扶食品产业园和2平方公里的有机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初步建成立足成渝,面向西部,辐射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中国西部有机食品基地县。
三是坚持循序渐进理念,阶段性实施。选择基础好、品质优的果蔬、畜禽等主导产业,集中打造一批有机产业核心示范区,辐射带动优势产业规模拓展。分年度确定建设目标和内容,逐步配套完善生产体系、检测体系和营销体系,促进有机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尊重有机产业的发展规律,稳步推进无公害、绿色、有机产业梯次发展,形成接替有序、循序渐进的发展格局。
二、实施三大战略,统筹联动强支撑
一是实施园区战略,推进区域化发展。按照“四带四片一走廊”产业布局,大力实施“10+1”优质生猪、“20万亩
麻竹”等20个产业项目,重点发展观光农业、有机畜禽、充国香桃、西凤脐橙等产业带,初步形成了分区发展、连片推进的产业格局。按照“渠道不变、用途不变、各司其职、各计其功”的原则,集中资金办大事,整合农村沼气、道路建设等涉农项目资金5.9亿元,集中投向重点基地和龙头企业,建成产业道路320公路,配套灌溉渠系78公里,新建整治山平塘200余口,整治土地7800亩,建成万头生猪养殖小区18个、3000头智能化种猪场1个,最大限度发挥了项目资金的集聚带动效应。成立村级土地流转中心,出台项目配套、以奖代补等激励政策,有序流转土地15.6万亩,吸引了广丰、百科、天盛等28个农业企业入园发展,扶持培育了龙兴公司、丰慧科技等省市农业龙头企业14户,带动周边群众年均增收5000元以上。
二是实施品牌战略,推进市场化运作。坚持品牌为先,全面实行有机产品统一技术指导、统一质量检测、检后统一贴牌、统一授权营销的“四统一”模式。加强同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的交流合作,建成县、乡、校、企四方联动的技术服务体系。严格执行有机生产标准,建立县有机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实行生产企业自检、责任部门例检、质监部门抽检制度,形成以县为中心、企业为主体,县、乡(镇)、企业共同参与的产品质量检测体系。聘请专业营销公司,打造全县统一的有机产品品牌,成功注册“百科牛奶猪”、“竹娃娃”、“充国红薯”等有机产品商标28个。支持百科、龙兴等龙头企业,在北京、深圳等一线城市建立销售网点,精心组织企业、协会参加博览会、展销会、评奖评优等活动,产品畅销港澳、成渝等地高端市场,龙兴公司、丰源禽蛋、天盛竹业等4户企业分别被XX授予战略合作伙伴特许供应基地,有机牛奶猪价格高达160元/公斤,有机农业已成为西充的新名片。
三是实施互动战略,推进一体化发展。坚持以有机农产品生产带动农产品精深加工、商贸物流和生态旅游的发展,构建“以工带农、以农促工、三产互动”的产业格局。围绕农产品精深加工,启动建设12平方公里的多扶食品工业园,成功招引北京富勤、光友粉丝、恒信豆制品、天盛竹业等食品加工型企业,产值达27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58%。依托园区生态资源,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观光、有机食品体验等特色旅游,深度开发常林梨园、古楼香桃基地、百科有机种养体验馆等旅游景点,引进台湾双龙科技投资2亿元,打造中国有机生态循环第一村,带动旅游收入实现3.2亿元,初步形成以有机农产品为龙头、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县域经济支柱产业。
三、推广三大模式,利益联结促共赢
一是龙兴创业园模式。由龙头企业出资建立创业园区,提供技术指导、信贷担保、保底回购,吸纳群众、大学生免
费入园创业,创业者零投入、零风险,促进了农民增收,企业发展。目前,全县已建立畜禽养殖创业园区3个,发展年出栏50头左右专业户1200户,带动了1.2万户农户脱贫致富。
二是广丰订单贴牌模式。推行广丰公司“订单种植、贴牌营销”经营模式,企业建立示范基地,提供种苗和技术,产品实行保护价回收、统一贴牌营销,公司与农户种加效益共享、产销利益均沾,促进了共赢发展。目前,谭鑫、丰慧等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周围农户种植优质蔬菜3.5万亩,农民户均收入20000元以上。
三是合作社带动模式。按照“一个优势产业、一个龙头企业、一个专业合作社”的工作思路,成立各种专合组织90个,其中省级示范农村合作经济组织5个、市级13个,成立专业合作社,为农民提供生产、销售全过程保姆式服务,并统一组织对外销售,降低农业风险、打开产品市场、增加农民收入,有力地带动了产业发展。
各位领导、同志们,尽管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现代农业的目标和省市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我们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学习借鉴各地的先进经验,不遗余力拓展基地、培育龙头、打造品牌,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努力把西充建成“中国西部有机食品基地县”,为全省现代农业发展作出积极探索。同时也恳请各位领导和朋友
一如既往地给予关心和支持,竭诚欢迎你们莅临西充检查指导工作。
第二篇:以产业集聚促优化升级——江苏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的四大特色
以产业集聚促优化升级——江苏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的四大特色
刘 忠 郭妍琳
2010年第6期 ——他山之石
2006年,江苏确立“文化强省”发展战略,自此,江苏文化产业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江苏文化产业完成增加值795.3亿元(现价),比上年净增208亿元,按不变价计算,比上年增长28.9%,比全省地区生产总值GDP的增长速度高16.7个百分点;比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高16.3个百分点。其对全省GDP增长量的贡献率达到了4.55%。文化产业园是江苏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承载。目前,各地文化产业园经过几年的建设,形成了一大批不同主题、形态多样、功能互补的产业园区。这些具有苏南、苏中、苏北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园区,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集聚效应、窗口效应、辐射效应,优化了全省的文化产业结构。纵观江苏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主要有四个方面的特色。
特色之一:高新技术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紧密结合
文化创意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都倚重高级生产要素,都具有知识密集、资源能源消耗低、增加值高的新兴产业特征,两者的结合为促进产业繁荣提供了强大而持久的动力。按照“产业集群”现象之说,一个优势产业通常会与相关强势产业一同崛起,加强文化创意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互动能在一定程度上构建起个性化的产业模式,生成文化产业园的自身特色和产业竞争优势,进而促进区域竞争力的提升。
以常州创意文化产业基地为代表,江苏的文化产业园建设非常注重高新技术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结合。2008年底,常州中华恐龙园、常州国家动画产业基地和被认定为“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的常州软件园进行整合,形成了一个总面积达8平方公里、定位于长三角一流的生态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常州创意文化产业基地。这是一个高新技术与文化创意结合的大手笔,近400家软件和动漫企业入驻,包括日本OKI、富士通、美国芯安、和佳软件、国光软件等多家国内外知名软件企业,以及卡龙、宏图、小樱桃、仁永影视、暴雨等知名动漫和网络游戏企业。现在,常州创意文化产业基地在充分发挥技术支撑优势和行业互动优势的基础上,已初步形成了以软件、动漫、网络游戏为特色的创意产业集群。园区内,相关的文化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高密度集中,共享国家级二维无纸动漫技术、软件公共测试技术、影视动画制作技术、数字娱乐技术、教育培训中心、国际交流合作、衍生产品研发、产品产权交易、投融资等十大公共服务平台,一方面促进了产业集群的发展和产业集聚效应的产生,另一方面也促进了新兴文化业态产生及其在文化产业中比重的增加,对常州创意文化产业基地的品牌建设和长足发展,乃至常州“创意之都,动漫之城”城市目标的实现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特色之二:政府引导资金撬动民营资本跟进
在江苏文化产业园的建设发展中,伴随着政府文化产业引导资金的注入,民营资本在文化产业领域中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日益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2007年江苏省文化产业引导资金项目中接近25%为民企项目,投资额为27亿元。2009年,民企项目占47.9%,投资额超过110亿元。在文化产业引导资金的引领下,民营资本逐渐进入文化产业领域的各个方面。南京市在这方面的表现尤为突出。2007年至2008年,南京文化创意产业协会中民营企业占会员总数比例从69.2%提高到76.8%,数量由56家发展至83家。南京动漫行业协会中72.7%的会员为民营企业;南京演出市场近2亿元的投资总额中,民营资本占到了70%。南京正在建设和已经开园的42家文化产业园区中,由民营和社会资本投资兴建的占到69%,由民营资本投资兴建的企业占园区入驻企业的半数以上。民营资本已成为江苏文化产业园中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与振兴的重要力量。
特色之三:立足地域文化资源优势铸就特色品牌
江苏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各地的名胜古迹众多,根植于区域特定的文化而兴建的文化产业园区不仅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而且成为城市文化展示的一个窗口。当园区的发展与当地的人文、历史、民俗、工业遗产保护等结合起来的时候,这样的园区不仅对提高城市竞争力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也因为是当地特有、其它地方不可复制而独树一帜,吸引着众多的眼球。在这方面,江苏有许多亮点可圈可点。
苏绣历史悠久,素以“精、细、雅、洁”的艺术风格驰名中外,被誉为我国四大名绣之首。近年来,苏州市政府对苏绣实行生产性方式保护,使其不断发挥着积聚与延伸的双重作用,逐步形成了集生产、销售、展示、研究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保护基地。2006年,在国家文化部命名的第二批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中,苏绣被命名为“苏绣文化产业群”。目前苏绣的年销售额已达到近10亿元,仅镇湖街道一年的产值就有5个亿。有关苏绣的从业人员超过8万人,取得初级资格以上的各类工艺美术专业技术人员近300人,生产企业近100家,产品销往世界几十个国家。
常熟市沙家浜原来只是一个小镇,凭借一出样板戏“沙家浜”而闻名全国。2004年底,为配合30集电视连续剧《沙家浜》的拍摄,常熟市投资1500多万元,建成了沙家浜水乡影视基地。恢复了沙家浜老街、刁宅大院、春来茶馆、江南小渔村等一批遗迹,进一步提升了红色旅游的承载能力,增强了红色景点的可看性和教育性。如今,常熟沙家浜影视产业园集多种美誉于一身,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国家4A级旅游区、华东地区最大的生态湿地之一。同时,还被多家影视剧组确定为拍摄基地。
特色之四:打造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资源是文化产业发展的第一资源,是江苏文化产业发展的依托。江苏文化产业园的振兴不仅需要大批的优秀文化人才,更呼唤一批优秀的文化经营管理人才。在江苏省文化产业园发展过程中,各园区不断探索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致力于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成为江苏文化产业发展的强力支撑。
常州创意文化产业基地依托常州科教城以及常州各高等专业院校的教育资源,同时引进一批国内外的知名动画学院,为基地搭建了人才培养平台,提供了相应的人才支持。园区集动画研发制作、人才培养、动漫体验等诸多功能为一体,重点对动漫技能型、应用型人才进行培训,每年相关院校可向园区企业输送动画人才近1000人,基本能满足园内的人才需求。
无锡市以江苏文化创意产业园为龙头的10多个文化产业园区,以当地科教资源、创新型人才为依托,根据园区经济结构和产业发展特点,以技能提高为重点,建成一批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的专业群,形成了产、学、研融合的职业人才培养体系,为其打造在国际上有后劲的、有影响力的、现代化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提供了人才支撑。■
(作者单位:群众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