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文物普查简报浒关等镇

时间:2019-05-13 13:01: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苏州市文物普查简报浒关等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苏州市文物普查简报浒关等镇》。

第一篇:苏州市文物普查简报浒关等镇

文物普查简报第29期苏州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 领 导 小 组 办 公 室2008年8月14日

市普查办组织专家现场踏勘浒关等镇

新发现的文物点

近日,市普查办分别组织有关古建筑、考古和村镇规划等方面专家,赴高新区浒关镇、横塘街道等地,就普查中新发现的文物点进行现场踏勘。

浒关镇位于苏州高新区北部,京杭大运河由北向南穿越古镇区。明清以来,它是江南繁华的工商业重镇,也是我国最大、历史最悠久的蚕种生产基地。8月初,以苏州博物馆考古部主任丁金龙为组长的普查组,受高新区普查办的委托,全面开展该镇区地面、地下不可移动文物的实地调查工作。经初步调查,已新发现众缘桥、张广桥、南将桥3座古桥梁,以及江苏省浒关蚕种场原种分场、三分场(天远蚕种场)、蚕桑学校旧址(西陵堂、绿叶楼)和慈云庵等一批古建筑、近现代蚕桑业生产教育场所和代表性建筑。其中:

众缘桥,位于镇区青灯村新乐自然村,与新建的前步桥并列横跨在十图巷港上。桥面呈弓形,由整块武康石做成,两侧刻有“众缘桥”三字,两端还雕刻有忍冬纹。枕石也为武康石。桥墩由花岗岩条石和部分青石垒砌而成。桥全长9.1米,桥面长4.88

米,宽0.9米,高1.5米,保护情况较好。专家认为,该桥始建于宋代,明清两朝多有修缮,桥虽小,却不失精巧优美,这在水乡苏州地区也不多见。

江苏省浒关蚕种场原种分场位于浒关古镇区,西邻京杭大运河。该种场始建于民国时期,俗称浒关蚕种场,全盛时附近还有天远蚕种场等4个分场,所产的优质蚕种远销我国大江南北和东南亚地区。场区内现存1栋二层仿罗马式办公楼和6幢民国至上世纪九十年代的蚕种养殖房,规模较大,保存较为完整,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本次文物普查,市普查办还通过苏州文物信息网和普查热线电话,接受群众申报文物新线索。位于横塘街道梅湾村的章珏墓,就是由其后人向市文物局提供相关线索资料的。章珏是近代著名的校勘学家、藏书家、教育家,也是从苏州走出去的文化名人,卒后归葬于横塘街道梅湾村。接报后,市文物局很快组织有关古遗址、古墓葬专家赴现场踏勘,并走访看墓人和所在村村委会,了解相关情况,并将处理意见书面告知申报人。

本期发至:

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组长、副组长、成员

江苏省文物局、省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市委宣传部、市人大科教文卫工委、市政协文教卫体委、市委办公室综合五处、市政府办公室综合四处

各市(县)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各市(县)区文物主管部门

第二篇:文物普查简报昆山市野外文物调查工作

文物普查简报第31期苏州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 领 导 小 组 办 公 室2008年10月6日

昆山市已全面完成野外文物调查工作

9月24日,昆山市圆满完成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野外实地调查的全部任务,提前三个月完成了本普查工作任务。共普查文物303处,其中,复查文物183处,新发现文物点120处,新发现达到复查总数的65.6%。

2008年2月,昆山市召开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动员大会,全面启动普查第二阶段野外文物实地调查工作。以昆山市文管所为基础,借助苏州博物馆考古部、退休老教师和所辖镇(街道)文化站网络等力量,昆山市有计划地推进地上、地下不可移动文物的全面普查。在市文管所所长、普查队队长赵坤元的带领下,普查人员克服困难,早出晚归,加班加点地进行野外普查。即使在7、8月高温季节,普查员们顶着烈日,冒着酷暑,深入到各个镇、村,走街访户,坚持开展野外文物调查,实现了行政村调查到达率100%,自然村调查到达率98%。各镇、村干部及其普查联络员积极配合普查工作,在实地调查开始之前,他们根据有关档案资料,向普查组提供当地的文物线索,有效提高了野外普查

工作效率。普查人员对每一个文物点进行认真勘查,并按照此次文物普查的规范要求进行测量、绘图、摄影和其他有关信息的采集、登记。

此次文物普查新发现了不少重要文物遗存,如:汉代的金城遗址,明代的王宅,清代的多座古桥,以及民国时期的工业遗产陆家浜米厂、五丰德记面粉厂旧址等都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通过这次文物普查,摸清了家底,全面掌握了昆山市文物资源的基本情况和保存状态。这为建立完善全市不可移动文物信息管理系统,实现文物标准化和动态化管理打下了扎实的工作基础。

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组长、副组长、成员

江苏省文物局、省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市委宣传部、市人大科教文卫工委、市政协文教卫体委、市委办公室综合五处、市政府办公室综合四处

各市(县)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各市(县)区文物主管部门

第三篇:湖北省潜江市浩口镇文物普查情况简述

浩口镇文物普查情况简述

根据国务院(国发[2007]9号)《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通知》精神,2008年5月,潜江市区、镇、场、办事处文物普查工作正式展开。这次文物普查是在继1956年和1981年之后进行的第三次全国性文物普查。

这次普查的主要任务是重点调查核实曾被忽视的和新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原先价值未被发现、未能列为保护对象的文物,诸如工业遗产、乡土建筑(宅第民居、店铺作坊、池塘井泉、工业建筑及附属物、金融商贸建筑、中华老字号、水利设施及附属物、交通道路设施等)、文化线路;历史上各时代的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代表性实物等可移动文物。具体时间安排是2008年5月至2009年12月进行实地普查调查,2010年进行资料整理、汇总,建立普查档案,评估文物价值,并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申报。2011年进行全面总结验收。

沪蓉通道—汉宜高速铁路过境潜江,根据文物普查先行一步的要求,2008年5月14日,市博物馆罗副馆长率领博物馆工作人员在铁路沿线用洛阳铲进行有重点的实地勘查。考古工作人员在我镇田湖村陈家岗(铁路桩号DK174+3至DK174+5)勘探并发掘出宋代土坑竖穴单棺墓葬三座,出土釉陶罐、瓷碗、瓷盏、瓷盘、玉耳环、银钗等文物10余件,经研究,这批文物下葬年代约在北宋晚期,距今已有900多年。在潜江范围内,宋代墓葬还是首次发现,据清代潜江县志记载,墓葬发现地的田湖村属于汉关帝屯兵处遗址,这次宋代墓葬的发现,为研

究潜江乃至江汉地区的历史文化,提供了更加珍贵的实物资料。对铁路沿线重点实地勘查工作完成之后,2008年12月25日文物普查工作队伍再次进入浩口镇域,在文化站的密切配合下对浩口境内展开了一次全面的文物普查,截至2009年3月初浩口境内的普查工作基本结束。

这次普查涉及31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和1个原种场,共计170.9平方公里。经普查,浩口境内共发现古遗址10处(其中新石器时期1 处,东周时期3处,西汉时期1处,明代3处,清代2处),古墓葬8处(其中唐宋代1处,明代3处,清代1处,待定的3处),明代石刻1处,近现代革命纪念地1处,合计具有文物价值的地方共20处。普查中,文物工作人员发现并收藏了散存于浩口的大量实物,打破了浩口地区无文物的传统说法,使浩口一跃成为继龙湾、张金、积玉口之后的全市文物大镇。

田湖九组黄家台新石器(石家河时期)遗址分布面积达到数万平方米,这一发现说明远古人类很早以前就已经在这里繁衍生息,奠定了浩口地区人类早期文明的基础。

田湖六组百花庙台遗址,为东汉至宋、明代遗址。另有曹家台遗址为明末遗址。

西湾村二、三组交界处的陈家庄是东周至汉代的遗址,其文化堆积层有1米多厚,最薄的也有0.5米,河对岸西湾一组(窑场西南)王化寺遗址,大部分是汉代(西汉)和战国晚期遗址。田湖七、八组的田家新台和王化寺差不多,同属于汉代和战国晚期遗址。

西湾三、四组交界的忠诚观发现一处墓葬,其时代关系尚未最终确定,现疑为东周时期墓葬,其墓葬直径为25米,在文物考古方面属于中型墓葬等级。

柳洲村三组(四组的东北)的蒋家窑原有八口窑,现仅存两处,为清朝早期窑址,文物考查部门在该地发掘并收藏了大量的各种类型的窑砖(包含各种城墙砖和各种涵道用、民居建筑用砖)。

洪场老街遗址是明清两代时期的民居遗址。

苏港二至三组交界处的老苏家港为革命纪念地遗址。

全市将在第三次文物普查结束后,进行资料整理和申报工作,相信届时浩口将会成为全市新兴的文物大镇。

第四篇:关于江镇、赣州、南通、成都等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考察报告

关于江镇、赣州、南通、成都等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考察报告

赣州、南通、成都等地在新农村建设方面率先探索,积极实践,取得了初步成效,其中赣州、成都被国家建设部列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最近,我们赴三市进行了专题考察学习。

一、三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情况

(一)赣州市新农村建设基本内容。赣州自去年9月开始部署启动新农村建设,基本内容是“五新一好”,即建设新村镇、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组建新经济组织、塑造新风貌和创建好班子,涵盖了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各个方面。

(二)南通市新农村建设基本内容。南通在今年年初提出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以建设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启动新农村建设,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富民强村、村镇规划、人居环境、文明程度和组织建设等五个方面。

(三)成都市新农村建设基本内容。成都去年底提出城乡一体,加快新农村建设,基本内容主要包括村庄规划、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素质提高、组织建设等六个方面。

二、三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做法

(一)尊重农民意愿,发挥农民主体作用。赣州市把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贯穿于新农村建设的全过程,在开展新农村建设活动伊始,就把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放在首位。主要利用标语、传单、广播、电视、板报、宣传车、宣传画、宣讲团等形式深入宣传,层层发动,使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意义、基本内容、奋斗目标和政策措施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开辟专栏,及时报道工作进展情况。各级宣传部门采取歌谣、韵文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群众、发动群众、教育群众,引导和动员广大群众自觉地投身到新农村建设中。通过政府引导,把农民主体作用具体化,落实到行动中,让群众去做群众的工作、群众去办群众的事情。积极组建村民理事会,理事会的理事长和理事完全由村民民主投票选举产生,他们在村中一般都是德高望重的宗族老人或农村致富能手,享有较高的威信。在新农村示范点建设中,广泛推行申报制,实行动态管理,并充分发挥农村理事会和农村“五老”作用,对新农村建设中的大小事务,都经过村民理事会自主讨论决定,多数地方都是从农民最关心、最容易看得见的茅草房屋改造开始。在新村管理方面,重点强化村民自治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建立巡察制度,加强督促检查。

(二)积极整合涉农资金,多渠道加大建设投入。赣州市一方面加大投入,捆绑使用各种涉农资金,鼓励各乡镇充分利用省、市挂点单位和社会各界力量,多方筹集资金。他们还积极争取国债项目新建农村基础设施,市、县财政按项目管理标准对建制镇给予足额配套资金补助。截至目前,赣州新农村建设累计投入4.9亿元,其中市捆绑专项资金1.2亿元,市财政安排600万元,县(市、区)财政投入5700万元,吸引农民和社会投入3.1亿元。另一方面,积极改进原来资金使用办法,把补助每个乡镇的1万元资金,全部改用实物补助,以县(市、区)为单位采取公开招标给每个乡镇补助水泥,招标后把中标单位报市新农村建设办公室,由各县新农村建设办公室直接与水泥厂结算。南通市为全面推进全市新农村建设,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加大财政、税收等方面的扶持力度。两年内每个示范村每年补贴100万元,具体按照各示范村建设工程实际完成质量和数量进行补贴。市级示范村建设资金安排大致为:村镇1/3,县(市)1/3,市1/3。加大规费减免力度,凡涉及新农村建设工程收费的,原则上能免则免,能减则减,对土地管理费、城镇基础设施配套费予以全免。鼓励基层综合运用村镇土地资本、地域空间和其它经济要素,建立多类型、多形式、多渠道的投融资机制。成都双流县明确规定从2005年起,县财政拿出100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新农村建设,今后5年,每年还将按1000万元的速度递增。

(三)因地制宜,科学做好规划。赣州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逐步到位”的原则,凡是已经有建设规划的村镇,国土部门严格按照建设规划要求审批农民宅基地;未作出规划的村镇,应按要求完成规划编制,在规划编制尚未完成前,暂缓宅基地和建房审批。引导鼓励建新拆旧,纠正一户多宅现象。凡到规划区内建新房的农户,必须拆除老宅基地上的旧房,老宅基地由集体统一收回或流转;凡不愿拆除旧房的一律不准在新宅基地建房。各地村镇建设严格实行“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个法”的制度。在户型设计方面,他们设计一批农民需要、造价低、具有赣南客家风格的住宅图纸和宣传挂图,汇编成《新农村建设农民住宅推介图集》,免费提供给乡镇,并对凡“空心村”改造和农民建新房采用率达到70%以上的,给予适当的奖励。南通市已经全面完成村镇布局规划的编制工作,正在着手编制居民点建设规划(目前已完成13个示范村的村庄规划论证和审批工作),共确定2473个居民点,平均每个村1.3个居民点。村庄规划坚持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三集中”,启东市汇龙镇东郊村科学划分农村居民集中区、农业园区、工业集中区、商业区,集中居住区新规划住户689户,以多层公寓为主,占地也由原来的400.5亩减少到233亩。

(四)积极推进试点引导,分阶段分步骤实施。南通市把新农村建设分成四个步骤:第一步,调查摸底。时间为2005年1—3月,成立新农村建设领导机构,组织有关部门深入调研,研究制定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和试点标准。由乡镇对照有关标准申报,经市领导小组审批,确定试点名单。第二步,启动试点。时间为2005年4—8月。修订完善村庄布局总体规划,重点抓好示范村规划编制。第三步,推进实施。时间从2005年9月开始,跨度为3—5年。总结试点经验,全面实施新农村建设。第四步,考核验收。按照序时进度,建成一批验收一批,同时建立起建管并重长效机制。赣州市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量力而行,有多少钱办多少事,不增加乡村债务,不增加农民负担,从农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改水、改路、改厕等惠民工程中去;克服急躁冒进的情绪和急功近利的思想,从最简单、最容易办到、最关乎群众的切身利益的事情做起,着力在建立机制、制定规划、致富农民、提高农民素质和建设班子上下工夫,及时总结推广行之有效的工作模式,促进新农村建设工作有效、稳步推进。

(五)各部门齐抓共管,加大政府推动力度。赣州市成立了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正副组长,市委常委、农工部长担任办公室主任。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同时,还制定科学的目标考核体系,并列入目标责任考评,具体由组织部门负责,农业部门参与。在宏观上加强督察调度,每季度进行一次,通报新农村建设进展情况。每年召开一次流动现场会,总结经验,推广典型,鞭策后进,并对新农村建设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协调解决。组织、农业部门还不定期进行督导,对工作不到位、进度慢、成效不明显的,责令限期整改,并给予通报批评。南通海门市开展市直部门与示范村结对共建活动,结对部门下派精干力量驻村工作,目前全市共下派了17名干部,直接参与新农村建设。成都双流县为确保新农村建设顺利推进,制定《全国新农村试点白果村村庄整治行动方案》,并在试点设立新农村领导小组办公室、宣传组、经济发展组、规划拆迁建设组、基础设施建设组、文化休闲旅游开发组和维护稳定组,全面负责试点建设具体事务。

(六)积极推进农村建设用地复垦整理。成都市积极创新土地政策,把新农村建设与整村搬迁结合起来,加大对“空心村”和散居村庄改造力度,把“空心村”和散居村庄的农民通过整体搬迁,按照人均占地120平方米的标准迁到中心村(中心村农民耕地半径一般在1-2公里以内),然后再把“空心村”和散居村庄建设用地复垦整理成高标准基本农田。同时,他们还大幅提高农村旧宅基地的复垦整理的补偿标准,一般每亩2.5—2.9万元,对补偿资金实行专款专用、“封闭”运行,主要用于支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旧宅基地复垦成本和搬迁农民房屋建设补贴等。2005年,双流县永安镇共复垦整理农村建设用地1000多亩,为新农村建设筹集资金近3000万元,极大的调动了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南通市港闸区龙潭镇充分利用近郊优势,坚持“三集中”原则,在征得农民同意的基础上,把全镇近3万人全部集中到2个集中居住点,对耕作不便的农民按照耕地远近实行不等的一次性补贴(最高限额5000元)。把离城区较远的原农村宅基地复垦成高标准农田,再把这些指标拿到城市来用,近城区的原农村宅基地加以平整,随时满足城市扩张需要。

三、三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主要成效

(一)农村面貌变化较大。截至目前,赣州市共启动2628个村庄整治试点,已经完成了264个圩镇总体规划和2986个村庄建设规划,“空心房”改造面积达308.93万平方米;拆除废弃牛栏、猪圈、茅厕1.2万处,完成了6718个村庄改水,改厕6万座,完成通村公路1500多公里。南通市启动13个小康示范村,累计完成道路建设107.16公里,桥梁19座;河道治理130条,完成土方量112.5万立方米,配套设施88座;村庄河道绿化50.1公里,道路绿化50.23公里;修建垃圾箱474个,配备保洁人员123名,改厕4275座。

(二)人居环境明显改善。青山、碧水、整齐而有特色的村居、通村达户的水泥路、柏油路让人耳目一新。“旧貌换新颜墙白院宽空气清新、环境大变样整洁卫生身体健康”,这是我们在赣州考察时看到一户农家新房的门联。大余县新城镇埠背村,是赣南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典型,他们在村后的一处荒坡上规划了50亩新村,可容纳建房户102户,一期建设20亩,已安置40户建房,并完成420米的主干道路和300米的水沟硬化。成都市双流县永安镇白果村,白墙、青瓦、池塘,万亩良田深处,特色的川西民居错落有致。

(三)农村资源集约利用。成都市把那些破旧不堪、杂乱无章的村庄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使人口向小城镇和中心村集中、住宅向社区集中,通过人口积聚,一方面促使部分农民从第一产业脱离出来,进入农村二三产业,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和农村产业结构升级初显端倪,推动农村人力资源的集约利用,降低农业生产人力成本。另一方面通过把原有的农村宅基地复垦成良田,增加单位人口的耕地面积,推进农村土地资源的集约化利用。

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点启示

启示一,要突出规划先导。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要先行。村镇规划要在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高度,按照“特色鲜明、内涵全面、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的要求,实行城乡统一规划,因地制宜,适度超前。高度重视城市化进程、发展布局、农村自然和文化发展脉络需要,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同时,按高中低档为农民免费设计各种符合本地风俗习惯、地方特色的户型,使新住宅与自然景观相得益彰,避免一代人建几次房子的现象,从根本上解决村庄建设杂乱无章问题,彻底改变“有新房,没有新村”的状况。

启示二,要尊重农民意愿。农村建设,农民是主体。农民的意愿决定新农村建设的正确走向和持续发展,各级要紧紧围绕尊重农民意愿这个前提,按照“政府引导,农民主体;政府出钱提供农村村镇规划、农村基础设施、农村社会事业等公共产品,农民自主申报建设房屋”的模式建设新农村,这既能顺应形势的需要,又能顺乎民心,合乎民意,可以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在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广泛征求并听取农民的意见建议,严禁借建设新农村之名,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增加农民负担。

启示三,要找准切入点。我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把农村建设用地复垦整理作为切入点。按照现行新增耕地每亩补助2—3万元的标准,全市20万亩农村建设用地复垦整理潜力就可为新农村建设注入40—60亿建设资金。同时又能推进农村土地集约利用,降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成本,改变村庄布局杂乱无章和农村落后面貌。最近,我省被国家列入首批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试点,这意味着我市今后可以通过整理复垦农村宅基地的办法,把农村建设用地指标拿到城市来用,从而有效缓解城市发展对土地大量需求和供给不足的矛盾。

启示四,要发展产业支撑。发展产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强力支撑。只有产业发展了,农民富裕了,新农村建设才能得以持续地进行下去,才能从根本上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改变农村落后的面貌。按照各地资源禀赋,根据产业基础、区位特点和市场需求,科学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科技推广,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按照工业的理念抓农业,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坚持“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大力发展农村块状经济,走规模化、产业化经营的路子,壮大区域主导产业。加强农业设施建设,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启示五,要多渠道投入。作为欠发达地区,开展新农村建设,资金是最大难题,化解资金难题,政府加大投入必不可少。各地要紧密结合当地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加快建立公共财政,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整合支农资金,优化资金投向,重点对农村村镇规划、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加大投入。加快机制创新,积极探索综合运用村镇土地资本、地域空间和其它经济要素,建立多类型、多形式、多渠道的投融资机制。

启示六,要加强组织领导。抓好新农村建设关键在领导。搞好新农村建设必须领导重视,成立一个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建立一支完整的工作机构和队伍,配备专业人员,形成新农村建设的组织领导机制和指挥体系,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推行目标管理责任制,运用行政、经济手段,督导新农村建设活动落到实处。只有领导到位,才能思想到位、措施到位、工作到位,新农村建设才能“一张蓝图绘到底”,新农村建设活动才能实现由量变到质变。

下载苏州市文物普查简报浒关等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苏州市文物普查简报浒关等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