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话党恩,缅怀先烈
话党恩,缅怀先烈的心得体会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又一个清明节,又一个缅怀先烈的日子。2011年4月12日,我在党组织的组织活动中,我们的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一起来到了方志敏革命烈士的墓前,我不禁的肃然起敬,祭奠长眠在这里的先烈的英灵。革命英雄方志敏为了民族独立和国家尊严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方志敏顾全大局、舍己忘我,他始终把个人的安危荣辱与祖国、民族的利益相维系,并为之奋斗一生。
看着方志敏的事迹,让我不禁想起了很多的革命先烈们,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险时刻,是你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长城,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进行着拼搏;是他们把对国家、对劳苦大众的爱化作战斗中同敌人拼杀的精神力量,不怕牺牲,勇往直前,刻,又是你们抛去了个人的一切,毫不犹豫,挺身而出,把宝贵的生命无私地献给了祖国和人民。正是因为有了你们这些无数的革命先烈,有了你们的崇高,有了你们的无私才有了今天的和平环境,才有了祖国的繁荣昌盛。方志敏面对着清贫的现实意义体现在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上。物质层面的清贫,要求人们在创造财富时不畏艰难,能吃苦耐劳。精神层面的清贫,则要求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中永葆锐意进取、顽强拼搏的精神风貌,永远牢记“两个务必”,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不奢侈浪费,不骄奢淫逸,树立上饶干部清正廉洁、清贫朴素的整体形象,永葆革命本色,甘当人民的“服务员”,甘为群众的“勤务兵”。让我们认识:能够为党工作,为党斗争,那是十分宝贵的。”
虽然方志敏的事迹已经过去了很多年、尽管时代在变、条件在变,但方志敏的奉献精神仍然是我们共产党人做人、做事的准则。也让我深刻的体会到了我们的党员领导干部要始终像他那样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始终保持舍己忘我、甘于奉献的胸襟;始终坚持立足大局,无私奉献的信念,要讲积极的奉献观和正确的大局观。做大做强中心城区,需要服从规划的大局,服从发展定位的大局。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要正确处理个人和集体、局部和全局关系,把自身工作融入大局当中,共同为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在方志敏身上,我们感受着令人敬仰的崇高品质。
同学们,让我们继承先烈的遗志,为家乡的建设、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共创美好明天!
第二篇:缅怀先烈,话理想
缅怀先烈,话理想
冬去春来,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再次到来了,这天下午天上下起了蒙蒙细雨,浓厚的气氛,令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了那些为革命付出生命的烈士们。
董存瑞是八路军烈士的一员。在解放隆化城的战斗中,他带着战友连续炸毁了敌人三个炮楼、五个地堡,当打开隆化中学的外围工事之后,敌人隐藏在围墙外河道上桥形暗堡的机枪突然开火,部队遭到了严重的伤亡,突击受阻,而派去爆破的战友也一个个在中途倒下,董存瑞自告奋勇,前去爆破,他在战友的掩护下冲到桥下,可这时他的左腿已经被机枪打断,但离暗堡还有一段距离,他两次安放的炸药都未成功,炸毁暗堡,为了不让更多的战友受到伤害,他毅然用身体做支架,左手托起炸药包,右手拉燃了导火索,随着天崩地烈的巨响,红旗也插进了隆化中学。
董存瑞用自己年仅19岁的生命为部队的胜利开辟了道路,由此成为人民解放军最英勇的烈士之一。
黄继光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中的一员。他在上甘岭战役中,他参加了攻坚小组,战斗中,两位战友牺牲了,他也连中四枪,昏迷过去。敌人的机枪把他惊醒,他不顾一切用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黄继光用他年仅20岁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前进的道路,他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这些烈士们为中华民族解放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用自己宝贵的生命换来了我们今天幸福生活,我们一定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好
好学习,学好本领,长大把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
这时,我想到了自己,我希望能当一名医生,救死扶伤,治愈病人的病痛。和妈妈一样把欢乐留给他们,让他们不再受到痛苦,摆脱病痛的折磨,使他们能够与家人快快乐乐、幸福安康地生活在一起。
实现我的理想必须要付出时间、汗水,甚至像那些革命烈士一样付出生命,我要为了理想去奋斗,我相信,我一定可以做到。
第三篇:缅怀先烈,话理想
缅怀先烈,话理想
他们的眼睛,像一种燃烧的火焰,它们控制着时央,灼烧着朝阳。用焚烧的云朵保卫着这蓝天下的土地。
又来到了先烈们的石像前,原本迷茫在眼中的雪雾弥撒开来,重新展现的,是他们硬朗的脸庞。仿佛又回到了那残忍的战场上。
漂逐的雪花从脸颊两侧徐徐的飘过。
耳边是他们厮杀,如同撕裂的天空般的嘶吼,眼前,是那尸体遍布,血流成河的残酷场面!那些早点死去的人,眼睛还未完全闭合,那深黑的如同俱寂的夜晚般眼眸中,映射着遥远的地平线,正缓缓坠落的夕阳。
此时此刻的安宁,全部都是先烈们用血,用肉,用灵魂换来的。在那生死的交点处,他们想着的是百姓,是国家,是中华未来的和平。
我俯身问一个稚气未脱,却亦又是老成的男孩,你觉得他们像什么?
他笑了一下,像寒冰融化。
像一团火,一团给人以温暖,和平的火,像黎明升起时的温柔。又像一种给人以力量,愤慨的旋律。
我惊异于童言精湛的话语,又慢慢思索他话中的含义。你的理想是什么? 像他们一样,保卫祖国。
大多数人梦寐以求的梦想,莫过于得到一份好的工作,平凡的生活,最后被埋葬在和谐的土地中。可又有多少人想到和平昨日的泣血悲歌?又有多少人为国家的未来而着想过呢?
不追求你有多么伟大的理想,但那个理想,必须是对国家有用的,对人民有所帮助的,否则,你将对不起那些为今日的和平在战场上嘶吼的先烈战士们。
我要力争成为一名科学家,为国创造,为国奋强。为国奉献自己短暂的一生。
因为,我们脚下所站立的,是先贤们曾用血染红的土地,我们抬头仰望所看见的,是曾经被战士们的吼声撕破的天空。
你要记住,我们是先烈的后代,身上,有延续了数千年的龙族血统,要对得起那些曾经为我们抛头洒血的先烈战士,用理想,去装点新的中国。
第四篇:红色经典忆党史,缅怀先烈颂党恩
红色经典忆党史,缅怀先烈颂党恩
——庆祝建党86周年观《地道战》有感
中华民族是一个充满着智慧的民族,从古至今,从古代的万里长城到现在的载人航天,有多少智慧的结晶在熠熠生辉,闪烁着智慧的耀眼光芒。
当我再一次重温了《地道战》这部红色经典电影后,我仿若身临抗战岁月,深刻地体会到了祖国今天的繁荣景象与革命先烈无畏无惧的流血牺牲是分不开的。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里,重温革命影片别有特殊的意义。
地道战,这是我国抗日战争史上的一个奇迹,同时也包涵着人民群众无限量的智慧。说地道战是奇迹,我觉得冀中平原的劳动人民更是奇迹,因为是他们创造了地道战,神出鬼没地打击了敌人。地洞内什么气孔、孑口、岔道等等一系列独特的作战方法,无论敌人怎么使出残酷的法子,他们总是想办法克服!那独特的联络方式也叫人惊叹不已!一提起这,我就情不自禁地为人民群众的智慧拍手叫绝。冀中人民们那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也是值得我学习的!面对着日本鬼子的“烧光、杀光、抢光”政策,他们临危不惧,坚贞不屈,仍然英勇奋战,赶走了侵略者,保住了冀中平原,保住了自己的土地。敬佩智慧勤劳勇敢的冀中人民,他们利用地道战不但坚持了生产,还粉碎了敌人毒辣的“大扫荡”,有力地打击了敌人,在我国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要记住那一段历史,记住那一段在中国历史上到处是腥风血雨的日子,不忘铁蹄下山河沦陷的苦难,不忘硝烟弥漫下战争留下的创伤。
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我更应以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真正做到把学习理论与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结合在一起,学习和发扬先烈们崇高的革命品格和大无畏的献身精神。在革命年代,共产党人时刻面临着生与死的考验,只有牢固树立和保持高尚情操与革命气节,才能真正做到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在现在的和平年代,我更要深刻地学习和发扬先烈对共产主义理想坚定不移的精神。理想贵在崇高,信念贵在坚定。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理论指导,确立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信念,矢志不移为之而奋斗。
这次的重温红色经典,使我再一次受到了深刻的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的教育,使我的思想得到一次新的洗礼和升华。我要继承革命先烈的遗志,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努力工作,不断进取,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用实际行动报效祖国。
第五篇:缅怀先烈
缅怀先烈-
很多时候我们不会想到电视频目上的一个小镜头,会让那些传媒工作人员,包括导演,见习记者,再到灯光师,忙上一个钟甚至大半天,他们对观众的负责体现在对追求工作的完美,从摄像,灯光,到拍摄,每一个动作,细节……
在每声振耳欲聋的枪声,炮响中,你仿佛置于那场残酷,愈烈的战争中:是什么样精神可以让他们不顾个人安危,激昂向前?又是什么样的信念可以让他们直面生死? 在采访那些幸存者身上,你会发现对他们的景仰是油然而生的,天下是他们打下来的,而那些英雄就在镜头前,就在你面前,你会作何感想?
经历过战火的洗礼和岁月的磨励,他们更懂美好生活的不易,半个多世纪的光阴似乎并没有消退他们的记忆,年迈的他们有点一段记忆由新,永远无法磨灭的那段血的历史……
对于生活在现代的我们,战争是那么久远的事情,他们讲的对我们而言只是故事,更是传奇,但也就在他们的上半辈确是真的经历过出生入死,他们的生命在随时会在那个时候消失,而十年,二十年,半个世纪,他们也将不能再见证这段真实的历史,是的,那时也真的只是历史了……
有的人死了,但他们还活着,是的人不可能永生。在那一个个丰碑面前,能否让我们这些后人记起那些曾经同我一样年轻的生命?又如何去理解战争同牺牲?
也许只有穿上军装,身为战士,才能深圳意识到这份责任……
生与死的距离一直都是人们在探讨潜在而深刻的话题,也许那些英雄们并不知道生与死的意义,也没有考虑孰重孰轻,但他们用热血,用生命,用牺牲去诠释了永生的涵义,诠释了生存的特殊一面……
我不相信有鬼魂的存在,但是现在我真的希望有天魂保佑他们:安息!
《大决战2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临城(今枣庄市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第二个战略性进攻战役。淮海战役也是三大战役中解放军牺牲最重,歼敌数量最多,政治影响最大、战争样式最复杂的战役。
在辽沈战役打响的同时,刘伯承、邓小平、陈毅遵照中央军委的示指,着手策划淮海战役。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临城(今枣庄市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第二个战略性进攻战役。淮海战役也是三大战役中解放军牺牲最重,歼敌数量最多,政治影响最大、战争样式最复杂的战役。
1948年11月6日,淮海战役打响。华东野战军及时切断向徐州收缩的黄百韬兵团的退路,并将其包围在徐东碾庄地区。同时,中原野战国攻战了军事重地宿县,切断了徐州刘峙集团的陆上退路。
蒋介石调杜聿明回徐州作战,敌人几路兵团云集逼近徐州,淮海战役形势异常严峻。国共双方统帅斗智斗勇,频频调兵遣将,经过十几天的激烈战斗,黄百韬兵团被歼,杜聿明集团被围困,黄维兵团全歼。蒋介石虽多方设计救援杜聿明集团,但因军无斗志,终致全军覆灭,具有决定意义的淮海战役大获全胜。
其实,去年大家就在电影《建国大业》里看到过关于淮海战役的情节片段,战役结束后,我们在影片中看到了人民鸣锣鼓舞欢心庆祝的场面,中央首脑也高唱国际歌喜极而泣,窗外一位小女孩似懂非懂的看着那一刻......。
要是相对来讲,我们其实大多也是“小孩子”,我们很多都不明白关于淮海战役及其他许多关于战争的事情。在《淮海战役》中,涉及很多关于战略与战术还有历史及政治等方面的问题。20年前最初看《大决战》的时候,我们不少人就连提问可能都不知道怎么个问法,我便是如此啦。不过当时与现在,我们对有几段的情节始终应该没有过太多疑问,因为这几乎可以讲是中外都非常知晓的历史事实。那几个影片情节在《建国大业》中其实也描述的较为到位。其中一段就是当时的财务部长陈布雷之死所反映出的当时的历史事实——四大家族敛财,孔氏在蒋介石政府面临崩溃之时仍在上海囤积大批库存以抬高物价,片中蒋经国也以吸血蚊虫之类来比喻那些人。民心在当时来说可以用尽失来形容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三民主义与国民党政府当时的状况相比应该算是一个很大的讽刺。在片中,陈布雷也不得不就“民心”而提出一些所谓“荒谬”的想法从而惹恼了蒋介石。还有一段于《淮海战役》中,群众运输队冒生命危险为解放军运粮的片段也是非常经典的。正如刚才说了,小孩子不懂,但过来的长者对很多事情都要心中有数:一位运粮队中的老大叔,在车架上刻下了很多记录队伍行径路线的记号以备往后回顾,但不久他便牺牲在趁夜偷袭运输队的飞机炮弹下。影片中的这种情况其实还属描绘得相当简捷的了,在片中具体介绍过,当时先后有数百万人民群众支援淮海前线,一共出动过的牲口运输车、人力车、扁担、布匹、衣鞋等物品都是数以几十万上百万计的。以至于,国民党反动派竟然动用飞机去轰炸阻止这样大规模的援助行动。可是这依然无法阻止淮海战役的战局发展,“六十万”与“八十万”的这场被国外名校列入教科书的浩大战役之胜者还是前者。片中也说过,用后来陈毅元帅的话来讲——“淮海战役的胜利是老百姓用小车推出来的”。同时,这数百万的人民群众是各省的自发力量,具体的数据影片中都有向世人汇报。这一来,影片中来自河南的,本是作小贩的邱清泉集团通讯兵丁小二那段由国军转投解放军的描述便不难理解了;解放军后勤文艺团演出“白毛女”时,台下观众群情激昂愤然的那一幕也不难理解了。仔细想想,这以上的情节片段也可以不再太认真的去研讨对应的电影中具体的战局细节问题了,因为《淮海战役》描述的应该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会战,要细致的话,可以具体出很多很多的情节内容,我想这个说法不算夸张,不要忘记这场战争的主角其实是人民。一个反动势力,也许对人数不占优的反抗之的对手会有所乎视大意,但当其面对几百万、数千万,甚至数亿的世人声讨之时,若不及时悬崖勒马,那等待着不合理事物被消亡所需耗用的时间定会是指日可待。影片中毛主席讲过的那番话也正是同样的道理:两种力量真正交上手了,斗争的规模会以几何式的速度来增长,随着冲突的激烈进程发展,渐渐白热化了,由量变到质变了,不得不燃烧了„„。这些说法是在研究战局的情节中出现了,刚写的不是原话,只是用理解后的表达啦。但也可以讲本片不是主要用心在于教会后人怎么去战略用兵,而实际是在提示人们这样的一个不变的道理。片中不需过多的以战术的角度去作欣赏,甚至只需听而不需看着图像也足够,完全可以‘听’明白一个因果关系的历史进程之必然结果。
只是说,如果作为外国人的话,那还是见意其看看咱们中国的大片中那众多非电脑效果制作出来的浩大场景,且都是来源于全世界人们都知道的史实事件与人物,而不是某几位大导演的丰富想像力。说到这里,我们自己也应做到知足与珍惜,因为拥有五千年文明的华夏之文化历史实在是为咱们提供了太多太多的学习空间,不去正确的利用反要怨天尤人等等的话也未免太过冤枉不值。
当然,本片描述的是一场战役,不能完全摆脱看待战争的态度。《淮海战役》是大决战中的决定性一战,其胜利结束也意味着解放战争的基本宣告胜利,大家知道影片的长度就是不用多讲的啦,长达210分钟有多,是一般电影长度的两倍有多,这当然不是想观众受累,而是为了尊重历史必须将重要的情况交待给所有国内外观众,且像这种类型的“重量级”影片在多年后都要时不时的亮相银屏,基于长远考虑也要仔细打造这部大片经典,马虎不得。好比是双方将领的言行了,我们似乎可以发现一个明显的不同点和相同点。不同点是蒋介石与其
部下之间的‘不协同性’处处可见,尤其是蒋与主要指挥人物杜聿明之间的矛盾分歧甚为明显。而解放军方面就从毛主席发的一份电报中所明确的,会战中除主要原则已确立外其他在作战中所产生的情况不需个个请示而直接由刘、陈、邓统一指挥。而且华东野战军的粟裕将军也被许多后人认为是立了淮海战役的大功。而粟裕还是当时解放军指挥前委中年龄最小的司令。而恰好相反,当时连美方的‘军事顾问团’也都跟着非常有意见的正是蒋介石总是插手作战部署,除其可谓正兵败如山倒外,还与其不得人心‘心中无数’有着必然的关联。这可谓双方最主要的不同点之一了。影片中也可以说花了很多手法加以描述,其成分可谓要比起“战火”方面花的心事还要复杂还要多。
另外双方也有相类似的一些态度与倾向,这样举个例子吧,这个问题没有直接赋予大段的情节及描述,要认真观看思考才可有所体会。就像我们以前在历史书中学习的一样,其实当时国民党的很多很多官兵们都并非一心要作战到底,这点从影片中的国军方司令杜聿明的言语中可以读出其一二,还有国军一些部队的起义也说明了问题。
而解放军指挥部的几位将领,还有广大的解放军将士们也在影片中或直接,或间接的流露出对伤亡的尽可能避免,不希望损失过大等态度。所以,这些都在告诉我们后人,永远要去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与和平——那是前人用了无数实践与牺牲才换来的,我们如果忘记那众多的过去,就与背叛无二了。喜欢电影的朋友们都会‘心中有数’,除了《淮海战役》以外,不知道还有多少的中外影片已经或正在提醒着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