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宣传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山歌
宣传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山歌
(熊天木编)
妹:正月里来是新年,我来歌场把歌盘,若凡你哥对得上,我陪你哥玩一天。
哥:正月里来是新年,我来陪妹把歌盘,若凡哪点对不上,立马回头把家还。
妹:几时开的十八大?选出哪人领中华?
选出哪人当总理?二人造福送哪家?
哥:二0一二十八大,习近平来领中华,李克强来当总理,二人造福百姓家。
妹:十八三中几时开?什么政策出台来?
哪人提出什么梦?哪人笑得最开怀?
哥:三中全会九号开,深化改革出台来,主席提出中国梦,人民笑得最开怀。
妹:深化改革有几条?你最喜欢哪一条?
你最喜欢哪几点?哥哥你来表一表。
哥:深化改革十六条,我最喜欢第六条,我最喜欢有四点,哥哥我来表一表。
一是能够转土地,转了土地做生意,转了土地把工打,找得钱来造华居。
二是加大财产权,保障屋基使用权,若是搬家坐城镇,房子屋基买成钱。
三是同工又同酬,居民农民一样同,农民种田补贴大,哪人当得农民工。
四是城乡得公平,农民能变城镇人,农民能到城镇坐,不久超过城镇人。
正月里来是新年,快和哥哥玩一天,快和哥哥把家转,同心协力建家园。
第二篇: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宣传标语
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宣传标语
1、坚定信心,凝聚共识,形成合力,汇聚起推进改革的强大正能量
2、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
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4、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
5、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
6、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7、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8、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
9、大胆实践探索,凝聚改革共识
10、锐意进取,攻坚克难,谱写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历史新篇章
11、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12、掌握发展主动权、赢得发展新优势
13、以思想的新解放开辟改革的新境界
14、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
15、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
16、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17、全面深化改革,关键要有新的谋划、新的举措
18、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19、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20、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21、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
22、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23、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第三篇: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新一轮改革大幕,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深刻剖析了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全面阐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和未来方向,鲜明提出了改革的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科学描绘了改革的新蓝图、新愿景、新目标,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深化改革的“宣言书”和“动员令”。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肩负新的时代使命,我们要学习好、领会好、贯彻好、落实好全会精神.披荆斩棘,正道沧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其独特的创造和无可比拟的优越性,缔造出一幅丰富生动的发展图景。九十多年奋斗积累,六十多年建设发展,三十五载锐意改革,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日益清晰鲜明地展现在世人面前。根本政治制度不断夯实,基本经济制度不断完善,各项制度建设不断加强,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从贫困到温饱再到小康的巨大跨越。中国的“制度优势”成为一个个奇迹最贴切的注脚。
改革的实践在基层,基层改革者任重道远。人们不会忘记,30多年前的改革开放之初,是安徽小岗村农民对包干到户的大胆探索,掀起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中国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正是建立在这样许许多多基层改革者的探索之上。如今,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仍然需要千千万万的基层改革者去主动作为,积极探索,不断细化、完善、落实会全会的一项重要要求。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引起高度关注,其规模、风险、未来发展轨迹、治理思路都将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审慎处理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以及可能诱发的风险,十分必要。
实践证明,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没有改革开放,也就没有中国的未来。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号角已经吹起,让我们以更大的勇气去继续探索深化改革的道路与模式,以更坚定的信心去践行改革开放的理念,用新的姿态迎接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
第四篇: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关于自然资源方面
十八大三中全会精神关于自然资源方面内容
一、推进生态文明 建设美丽中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各地各部门全力破解日益突出的资源环境问题,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蓬勃展开,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1、不简单以GDP论英雄,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大范围雾霾天气在我国中东部地区持续数日,影响面积达上百万平方公里,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污染最重。严重的水污染威胁着人们的饮用水安全,“镉大米”事件则引发了人们对土壤污染问题的关注。高速发展30多年后,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日益积累的环境问题也集中显现,环境总体恶化的压力还在加大。在GDP增长的同时,巨额的“生态赤字”出现。传统污染问题和新环境问题交织。如果不能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我们的环境形势将面临巨大挑战。
在频频出现的环境事件面前,单一的经济增长考核指标苍白无力。数据显示,我国已是世界上能源、钢铁、水泥等消耗量最大的国家。2013年全国能源消费总量37.4亿吨标准煤;十大流域的704个水质监测断面中,劣V类水质断面占8.9%。如果继续沿袭粗放发展模式,建设美丽中国的梦想将难以实现。
实现中国梦、建设美丽中国,必须更加重视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总书记2013年5月24日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
十八届三中全会已确定,对限制开发区域和生态脆弱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取消地区生产总值考核,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中央组织部近日印发的《关于改进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完善政绩考核评价指标,不搞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长率排名。在明确取消相关地区生产总值考核的同时,通知要求对限制开发的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分别实行农业优先和生态保护优先的绩效评价;对生态脆弱的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重点考核扶贫开发成效。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列为发展的红线和高压线,就是把资源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把群众评价作为考核干部政绩的重要参考尺度。蓝天白云、绿水青山是民生之基、民心所向。良好的生态环境本身就是生产力,就是发展后劲,就是核心竞争力。
2、探索路径日渐清晰,生态红线呼之欲出
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了推动区域科学发展的重要位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区域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保护相协调的重要抓手,系统谋划生态文明建设工作。
重庆市:按照全市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禀赋、人口承载力不同,将全市划分为都市功能核心区、都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和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五大功能区”,配套相应政绩考核、财税金融保障机制,推动区域差异化、联动式发展。为确保功能区战略落到实处,重庆市正在建立各有侧重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
海南省:将划定生产、生活、生态开发管制边界,健全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对自然资源实行最严格的保护措施。建设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对水土资源、环境容量和海洋生态资源超载区域实行限制性措施。
北京市: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创新城市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区域生态环境合作机制,破解首都环境建设难题。
贵州省:7项改革措施,如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开展自然资源资产领导干部责任审计试点,推进环境税费改革,扩大生态补偿改革试点,探索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等。
环境保护部提出了构建以生态功能红线、环境质量红线和资源利用红线为核心的国家生态保护红线体系,今年将完成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任务,指南的发布标志着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进入全国整体推进阶段。
3、搞好顶层设计,用制度和法律保护生态环境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修改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土壤污染防治法等已列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用生态文明的理念来看环境问题,其本质是经济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问题。要从宏观战略层面切入,搞好顶层设计,从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全过程入手,制定和完善环境经济政策,形成激励与约束并举的环境保护长效机制,探索走出一条环境保护新路。要实行最严格的资源环境管理制度,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国家有关部门将制定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体系,将生态空间、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生活、生态制度和生态文化等内容纳入其中;深化环评审批制度改革,调整和简化建设项目环评分类管理,简化审批流程;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着力推进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完善排污许可制度和企事业单位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加快出台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工作指导意见。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文/张高丽
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反映人与自然和谐程度的新型文明形态,体现了人类文明发展理念的重大进步。建设生态文明,不是要放弃工业文明,回到原始的生产生活方式,而是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为目标,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社会。
我国经济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叠加阶段。我们用几十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国家几百年的发展历程,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各种矛盾和问题也开始集中显现。我们党把握规律,审时度势,及时作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第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一直以来,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的基本国情。现在还应看到,能源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不强也已成为我国的基本国情。经过30多年快速发展,粗放的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我们必须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变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重的增长模式,努力走出一条代价小、排放低、效益好、可持续的发展路子。
第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坚持以人为本,首先要保障好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人民群众过去“求温饱”,现在“盼环保”,希望生活的环境优美宜居,能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清新的空气、吃上安全放心的食品。民之所望,施政所向。我们必须下大气力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以实际效果取信于民。
第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拥有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想,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美丽中国正是承载着这一美好愿景。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第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生态文明既关系民生福祉,也关系民族未来。大自然哺育了我们的祖先,给予了我们生存与发展条件,还将养育我们的子孙后代。“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我们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把资源利用好、环境治理好、生态保护好,切实维护大自然对人类的永续供养能力,让大自然能够更好地休养生息,给子孙后代留下更大的发展空间。
第五,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必由之路。当前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维护生态安全日益成为全人类的共同任务。中国已与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我们必须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尽自己所能承担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更好地彰显负责任大国形象,为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形势
立足战略全局,运用底线思维,注重宏观思考,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全面认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才能激发强烈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进一步坚定信心,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
(一)世界生态环境保护的趋势
一是生态环境保护已成为各国追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全世界对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已达成共识,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一起成为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三大支柱。
二是生态环境保护已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手段。一些发达国家为维持既得利益,保持全球竞争的领先地位,通过设置环境技术壁垒,打生态牌,要求发展中国家承担超越其发展阶段的生态环境责任。
三是绿色发展已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大趋势。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许多国家希望通过绿色发展,既保护生态环境,又推动经济复苏,进入强劲可持续增长轨道。
(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就
邓小平同志把环境保护确定为基本国策,强调要在资源开发利用中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江泽民同志将环境与发展统筹考虑,把可持续发展确定为国家发展战略,提出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胡锦涛同志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把建设生态文明确定为国家发展战略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强调发展的可持续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习近平同志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明确提出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
在这些重要理论和战略思想指导下,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初步建立了能源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资金投入力度持续加大,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不断加强,取得了明显成效。过去五年全国财政用于节能环保投入累计达1.14万亿元;2012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五年前下降17.2%。
(三)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根本扭转。主要表现在:一是能源资源约束强化。人多地少、水资源紧张的问题日益突出,保障能源和重要矿产资源安全的难度越来越大。二是环境污染比较严重。我国相当部分的城市达不到新的空气质量标准。全国江河水系、地下水污染和饮用水安全问题不容忽视,有的地区重金属、土壤污染比较严重。三是生态系统退化问题突出。我国森林覆盖率不高,水土流失、沙漠化土地、退化草原面积比较大,自然湿地萎缩,河湖生态功能退化,生物多样性呈现下降趋势。四是国土开发格局不够合理。总体上存在生产空间偏多、生态空间和生活空间偏少等问题,一些地区由于盲目开发、过度开发、无序开发,已经接近或超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极限。五是应对气候变化面临新的挑战。我国温室气体的排放总量大,减排任务繁重艰巨。六是环境问题带来的社会影响凸显。一些企业违法排污造成环境污染,群众和社会反响比较大。
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思路和主要任务
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必将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大动力。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作风,坚定信心,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务必抓出成效。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总体上要把握六个重要原则:一是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动力。二是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基本理念。三是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基本要求。四是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基本方针。五是坚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基本路径。六是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多方参与、全民行动的基本工作格局。
(一)以主体功能定位为依据,加快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要根据我国国土空间多样性、非均衡性、脆弱性特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统筹人口、经济、国土资源、生态环境,科学谋划开发格局,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一是坚定不移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推动发展,完善与主体功能区规划相配套的法规和政策,加强规划实施监督,在推动科学发展中形成各功能区的区域特色和竞争的比较优势。
二是大力提高城镇化集约智能绿色低碳水平。城镇化蕴含着巨大的需求潜力,只要规划好、布局好、建设好,就可以有效促进集约开发、均衡协调发展。
三是大力建设海洋强国。我国是海洋大国,保护海洋、经略海洋不仅涉及我国发展空间,也涉及国家战略安全。
(二)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为抓手,有效减轻经济活动对资源环境带来的压力
从源头上缓解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必须抓好转方式、调结构、促转型,加快形成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现代产业体系。
一是下大决心化解产能过剩。要严控增量,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必须按中央要求,严禁核准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新增产能项目,违规项目尚未开工建设的不准开工,正在建设的项目一律停工。
二是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是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发展空间巨大。要通过深化改革,探索新机制、新方法,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到节能环保领域中。
三是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支撑作用。科技创新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要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减轻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三)以全面加强资源节约为突破口,推动资源利用方式转变
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必须在全社会、全领域、全过程都加强节约,采取有力措施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等资源消耗强度,努力用合理的资源消耗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一是狠抓节能减排降低消耗。二是狠抓水资源节约利用。深入推进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和重点污染源治理行动,继续推进节能改造、节能技术产业化示范、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等节能减排重点工程。要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把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三是狠抓矿产资源节约利用。要建立健全覆盖勘探开发、选矿冶炼、废弃尾矿利用全过程的激励约束机制,引导所有环节的生产企业自觉节约利用各种资源,进一步提高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综合利用率,提高废弃物的资源化水平。四是狠抓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和粮食安全底线。
(四)以加强污染治理为着力点,切实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和水平
一是坚决治理大气污染。把加强大气污染防治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着力点,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具体行动,及时研究出台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明确提出经过5年努力,全国空气质量总体改善,重污染天气较大幅度减少。把环境治理同经济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同创新驱动发展结合起来,突出抓好重污染城市治理、能源结构调整、机动车污染减排、高污染行业及重点企业治理、冬季采暖期污染管控等重点工作,努力走出一条以治理污染促进科学发展、转型升级、民生改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多赢”的新路子。
二是大力治理水污染。要加强饮用水保护,全面排查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准保护区及上游地区的污染源,强力推进水源地环境整治和恢复,不断改善饮用水水质。
三是加紧治理土壤污染。要着力控制污染源,严格执行高毒、高残留农药使用的管理规定,在抓好现有重污染企业达标排放的同时,对土壤环境保护优先区域实行更加严格的环境准入标准,禁止新建有色金属、化工医药、铅蓄电池制造等项目。
四是切实保护生态系统。良好美丽、功能强大的自然生态系统是生态文明的重要标志。要在重要生态功能区、陆地和海洋生态环境敏感区、脆弱区划定并严守生态红线,下决心退出一部分人口和产业,降低经济活动强度。
五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我国已经向世界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左右,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
(五)以健全法律法规、创新体制机制为核心,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一是进一步健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法规。要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严格监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独立进行环境监管和行政执法,提高执法工作的权威性。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责任者严格实行赔偿制度,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二是进一步完善发展成果考核评价体系。管理必须有标准。要按照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将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指标全面纳入地方各级党委政府考核评价体系并加大权重。
三是进一步健全市场体制机制和经济政策。对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生态空间进行统一确权登记,形成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健全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加快自然资源及其产品价格改革,全面反映市场供求、资源稀缺程度、生态环境损害成本和修复效益。坚持使用资源付费和谁污染环境、谁破坏生态谁付费原则,逐步将资源税扩展到占用各种自然生态空间。坚持谁受益、谁补偿原则,完善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补偿机制,推动地区间建立横向生态补偿制度。发展环保市场,推行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制度,建立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生态环境保护的市场化机制,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
(六)以促进绿色、低碳消费为重点,加快形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
必须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全社会树立生态理念、生态道德,构建文明、节约、绿色、低碳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把生态文明建设牢固建立在公众思想自觉、行动自觉的基础之上,形成生态文明建设人人有责、生态文明规定人人遵守的良好风尚。
一是加快培养生态文明意识。要建立制度化、系统化、大众化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做好国情认知教育,普及环境科学和环境法律知识,大力宣传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危害性,让群众认识到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紧迫性、艰巨性和长期性,充分理解和支持生态文明建设,为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奠定广泛、坚实的社会基础。要努力使生态文明成为主流价值观并在全社会普及,通过让生态文明知识理念进课本、进课堂、进校园,提高青少年对节约资源、保护环境重要性认识,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和道德观。
二是积极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改变不合理的消费方式。当前,要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为契机,坚决反对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引导居民合理适度消费,鼓励购买绿色低碳产品,使用环保可循环利用产品,深入开展反食品浪费等行动,使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氛围更加浓厚。
三是有效发挥公众监督作用。公众对生态环境的监督最直接、最有效。要主动及时公开环境信息,提高透明度,更好落实广大人民群众的知情权、监督权,积极发挥新闻媒体和民间组织作用,自觉接受舆论和社会监督。
第五篇: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全会科学回答了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明确了改革的方向,开启了新的改革窗口,对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里程碑意义。这为新时期财政工作的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路径,提出了鲜明要求。
一要结合财政实际,认真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当前,全市财政系统要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准确全面严谨地理解全会精神,尤其是关于财政改革的重要论述,迅速兴起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全会精神的热潮。要认真学习宣传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科学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基本原则和重大部署,结合市情和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利用党组会议、局长办公会议和周五全体职工集体学习时间,认真学习、自觉学习、主动学习,研判形势,把握走势,把学习落实在全力推进各项工作上。要树立强烈的“四争”意识,把学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与转变作风见行动我为“四争”作贡献主题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主动作为,自觉落实。要在做好全会精神宣传的同时,深入学习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更好推动讲话精神深入职工、凝聚人心,形成做好各项财政工作强大的思想武器。要认真总结近年来全市财政工作好的做法和经验教训,理清思路,明晰方向,为财政改革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坚持科学理财,倡导发展财政、民本财政、绩效财政、诚信财政和务实财政,为全市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财力支持。
二要结合财政工作,切实把握财政改革方向。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必须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要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完善税收制度,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这为下一阶段中国的财税改革确定了新的基调和战略目标。作为财政工作者要正确把握这一科学论断,深刻理解财税改革与国家治理、财税改革与制度建设和财税改革与政府、市场关系,特别是公共财政的三大制度—税收制度、预算制度和政府间财政关系,对深化财税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为此,作为市级财政部门要发挥承上启下作用,突出财政工作重点,体现财政职能,重新定位市级财政目标,拓宽财政发展空间,理顺财政管理体制,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做实财政增长基础,确保财政增长有序、财政支出行为合规、财政环境明显改善,社会公众基本满意。同时,加强债务管理,体现融资能力,有效防范债务风险和财政风险。理顺财权与事权关系,建立新的市县区财政管理体制和机制,探索适应园区发展的财政运行模式,集约财力,集中资金,支持大企业、大项目发展,积极培植财源,建立健康、稳健、可持续的收入结构,增加地方可用财力。优化支出结构,加强支出管理和绩效评价,在整合专项资金的基础上,盘活存量,用好增量,发挥财政资金使用效益,逐步建立符合我市市情的现代财政制度。
三要结合财政惠民,主动发挥民本保障作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必须加快社会事业改革,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更好满足人民需求。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财政部门作为经济社会发展事业的综合部门,要从实际出发,坚持民本财政理念,从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就业、社会保障、住房、养老和残疾人服务、法律服务等领域入手,集中财力开展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性、公益性服务。主动深入社会、深入群众,征集民意民情,制定较为完善的民生工程项目采集目录,将更多资金惠及城乡居民的现实需要。要改善民生,发挥民生工程的牵头作用,组织实施好35项民生工程,开展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问政于民,把现有的民生工程工作落实好,把前瞻性民生需要谋划好,把急需解决的民生项目安排好,少安排一些不切合实际的项目,把有限资金用在刀刃上,做到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要建立好“保基本、兜底线”的机制,把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托起来,做到资金有绩效,群众能满意,民生工程有效果,知晓率明显提升。
四要结合财政实践,突出履职尽责基本要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根本之策。必须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廉洁政治,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要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制约和协调机制,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作为财政部门要自觉建立和健全各项工作制度,完善工作流程,明晰工作要点,开门预算、上门预算,会商预算单位,实施财政绩效管理和差异性财政政策;要严格财经纪律,按制度和程序办事,杜绝关系财政、人情财政,谨慎花钱、节约花钱;要公开财政信息,坚持公开是原则,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和审计监督;要突出重点、难点和死角,有针对性、有选择地开展创新试点工作,争取有所突破,并取得阶段性成果;要树立过紧日思想,坚持以收定支,统筹预算执行,压缩一般性支出,公开“三公”经费支出,增强预算监督力;要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创建机关精神文明、行业文明和系统文明,加强政风行风建设和廉政建设,加强风险防控,提高工作效能,增强工作预见性、操作性和规范性。要更加注重财政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增强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要按照“雷厉风行、言行一致、严谨创新、勇于担当”的要求,认真做好新时期财政的各项工作,为实现“四争目标”做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