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031020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与企业改制相关的民事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大全
【法规标题】最高人民法院对《商务部关于请确认<关于审理与企业改制相关的民事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是否适用于外商投资的函》的复函
【颁布单位】最高人民法院
【发文字号】
【颁布时间】2003-10-20
【失效时间】
【全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对《商务部关于请确认<关于审理与企业改制相关的民事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是否适用于外商投资的函》的复函
[2003]民二外复第13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你部于2003年9月12日发给本院的商法函[2003]33号《关于请确认<关于审理与企业改制相关的民事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是否适用于外商投资的函》收悉。经研究,答复如下:
中国企业与外国企业合资、合作的行为,以及外资企业在中国的投资行为,虽然涉及到企业主体、企业资产及股东的变化,但他们不属于国有企业改制范畴,且有专门的法律、法规调整,因此,外商投资行为不受上述司法解释的调整。
此复。
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
二○○三年十月二十日
商务部关于请确认《关于审理与企业改制相关的民事纠纷
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是否适用于外商投资的函
商法函[2003]33号
最高人民法院:
2002年12月3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259次会议通过、自2003年2月1日起施行的《关于审理与企业改制相关的民事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颁布后,外国投资者对于该司法解释关于企业公司制改制后债务承担问题所确定的有关规则表示关注,担心该司法解释如果适用于外商投资,将会影响外资参与国内企业改组的顺利进行。为了创造更好的投资环境,进一步吸引外国投资,请贵院就该司法
解释是否适用于外商投资的问题予以说明并函复。
特此函达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二○○三年九月十二日
第二篇: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与企业改制相关的民事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与企业改制相关的民事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
法释〔2003〕1号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与企业改制相关民事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已于2002年12月3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259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3年2月1日起施行。
二○○三年一月三日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与企业改制相关的民事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
为了正确审理与企业改制相关的民事纠纷案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审判实践,制定本规定。
一、案件受理
第一条 人民法院受理以下平等民事主体间在企业产权制度改造中发生的民事纠纷案件:
(一)企业公司制改造中发生的民事纠纷;
(二)企业股份合作制改造中发生的民事纠纷;
(三)企业分立中发生的民事纠纷;
(四)企业债权转股权纠纷;
(五)企业出售合同纠纷;
(六)企业兼并合同纠纷;
(七)与企业改制相关的其他民事纠纷。
第二条 当事人起诉符合本规定第一条所列情形,并符合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八条规定的起诉条件的,人民法院应当予以受理。
第三条 政府主管部门在对企业国有资产进行行政性调整、划转过程中发生的纠纷,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二、企业公司制改造
第四条 国有企业依公司法整体改造为国有独资有限责任公司的,原企业的债务,由改造后的有限责任公司承担。
第五条 企业通过增资扩股或者转让部分产权,实现他人对企业的参股,将企业整体改造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者股份有限公司的,原企业债务由改造后的新设公司承担。
第六条 企业以其部分财产和相应债务与他人组建新公司,对所转移的债务债权人认可的,由新组建的公司承担民事责任;对所转移的债务未通知债权人或者虽通知债权人,而债权人不予认可的,由原企业承担民事责任。原企业无力偿还债务,债权人就此向新设公司主张债权的,新设公司在所接收的财产范围内与原企业承担连带民事责任。
第七条 企业以其优质财产与他人组建新公司,而将债务留在原企业,债权人以新设公司和原企业作为共同被告提起诉讼主张债权的,新设公司应当在所接收的财产范围内与原企业共同承担连带责任。
[注释]
三、企业股份合作制改造
第八条 由企业职工买断企业产权,将原企业改造为股份合作制的,原企业的债务,由改造后的股份合作制企业承担。
[注释]
第九条 企业向其职工转让部分产权,由企业与职工共同组建股份合作制企业的,原企业的债务由改造后的股份合作制企业承担。
第十条 企业通过其职工投资增资扩股,将原企业改造为股份合作制企业的,原企业的债务由改造后的股份合作制企业承担。
第十一条 企业在进行股份合作制改造时,参照公司法的有关规定,公告通知了债权人。企业股份合作制改造后,债权人就原企业资产管理人(出资人)隐瞒或者遗漏的债务起诉股份合作制企业的,如债权人在公告期内申报过该债权,股份合作制企业在承担民事责任后,可再向原企业资产管理人(出资人)追偿。如债权人在公告期内未申报过该债权,则股份合作制企业不承担民事责任,人民法院可告知债权人另行起诉原企业资产管理人(出资人)。
四、企业分立
第十二条 债权人向分立后的企业主张债权,企业分立时对原企业的债务承担有约定,并经债权人认可的,按照当事人的约定处理;企业分立时对原企业债务承担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或者虽然有约定但债权人不予认可的,分立后的企业应当承担连带责任。
[注释]
第十三条 分立的企业在承担连带责任后,各分立的企业间对原企业债务承担有约定的,按照约定处理;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的,根据企业分立时的资产比例分担。
五、企业债权转股权
第十四条 债权人与债务人自愿达成债权转股权协议,且不违反法律和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人民法院在审理相关的民事纠纷案件中,应当确认债权转股权协议有效。
政策性债权转股权,按照国务院有关部门的规定处理。
第十五条 债务人以隐瞒企业资产或者虚列企业资产为手段,骗取债权人与其签订债权转股权协议,债权人在法定期间内行使撤销权的,人民法院应当予以支持。
债权转股权协议被撤销后,债权人有权要求债务人清偿债务。
第十六条 部分债权人进行债权转股权的行为,不影响其他债权人向债务人主张债权。
六、国有小型企业出售
第十七条 以协议转让形式出售企业,企业出售合同未经有审批权的地方人民政府或其授权的职能部门审批的,人民法院在审理相关的民事纠纷案件时,应当确认该企业出售合同不生效。
第十八条 企业出售中,当事人双方恶意串通,损害国家利益的,人民法院在审理相关的民事纠纷案件时,应当确认该企业出售行为无效。
第十九条 企业出售中,出卖人实施的行为具有合同法第五十四条规定的情形,买受人在法定期限内行使撤销权的,人民法院应当予以支持。
第二十条 企业出售合同约定的履行期限届满,一方当事人拒不履行合同,或者未完全履行合同义务,致使合同目的不能实现,对方当事人要求解除合同并要求赔偿损失的,人民法院应当予以支持。
第二十一条 企业出售合同约定的履行期限届满,一方当事人未完全履行合同义务,对方当事人要求继续履行合同并要求赔偿损失的,人民法院应当予以支持。双方当事人均未完全履行合同义务的,应当根据当事人的过错,确定各自应当承担的民事责任。
第二十二条 企业出售时,出卖人对所售企业的资产负债状况、损益状况等重大事项未履行如实告知义务,影响企业出售价格,买受人就此向人民法院起诉主张补偿的,人民法院应当予以支持。
第二十三条 企业出售合同被确认无效或者被撤销的,企业售出后买受人经营企业期间发生的经营盈亏,由买受人享有或者承担。
第二十四条 企业售出后,买受人将所购企业资产纳入本企业或者将所购企业变更为所属分支机构的,所购企业的债务,由买受人承担。但买卖双方另有约定,并经债权人认可的除外。
[注释]
第二十五条 企业售出后,买受人将所购企业资产作价入股与他人重新组建新公司,所购企业法人予以注销的,对所购企业出售前的债务,买受人应当以其所有财产,包括在新组建公司中的股权承担民事责任。
第二十六条 企业售出后,买受人将所购企业重新注册为新的企业法人,所购企业法人被注销的,所购企业出售前的债务,应当由新注册的企业法人承担。但买卖双方另有约定,并经债权人认可的除外。
第二十七条 企业售出后,应当办理而未办理企业法人注销登记,债权人起诉该企业的,人民法院应当根据企业资产转让后的具体情况,告知债权人追加责任主体,并判令责任主体承担民事责任。
[注释]
第二十八条 出售企业时,参照公司法的有关规定,出卖人公告通知了债权人。企业售出后,债权人就出卖人隐瞒或者遗漏的原企业债务起诉买受人的,如债权人在公告期内申报过该债权,买受人在承担民事责任后,可再行向出卖人追偿。如债权人在公告期内未申报过该债权,则买受人不承担民事责任。人民法院可告知债权人另行起诉出卖人。
第二十九条 出售企业的行为具有合同法第七十四条规定的情形,债权人在法定期限内行使撤销权的,人民法院应当予以支持。
七、企业兼并
第三十条 企业兼并协议自当事人签字盖章之日起生效。需经政府主管部门批准的,兼并协议自批准之日起生效;未经批准的,企业兼并协议不生效。但当事人在一审法庭辩论终结前补办报批手续的,人民法院应当确认该兼并协议有效。
第三十一条 企业吸收合并后,被兼并企业的债务应当由兼并方承担。
[注释]
第三十二条 企业进行吸收合并时,参照公司法的有关规定,公告通知了债权人。企业吸收合并后,债权人就被兼并企业原资产管理人(出资人)隐瞒或者遗漏的企业债务起诉兼并方的,如债权人在公告期内申报过该笔债权,兼并方在承担民事责任后,可再行向被兼并企业原资产管理人(出资人)追偿。如债权人在公告期内未申报过该笔债权,则兼并方不承担民事责任。人民法院可告知债权人另行起诉被兼并企业原资产管理人(出资人)。
[注释]
第三十三条 企业新设合并后,被兼并企业的债务由新设合并后的企业法人承担。
第三十四条 企业吸收合并或新设合并后,被兼并企业应当办理而未办理工商注销登记,债权人起诉被兼并企业的,人民法院应当根据企业兼并后的具体情况,告知债权人追加责任主体,并判令责任主体承担民事责任。
第三十五条 以收购方式实现对企业控股的,被控股企业的债务,仍由其自行承担。但因控股企业抽逃资金、逃避债务,致被控股企业无力偿还债务的,被控股企业的债务则由控股企业承担。
[注释]
八、附则
第三十六条 本规定自二○○三年二月一日起施行。在本规定施行前,本院制定的有关企业改制方面的司法解释与本规定相抵触的,不再适用。
第三篇: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与企业改制相关的民事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与企业改制相关的民事纠纷案件
若干问题的规定》释解(三)
企业改制过程中故意隐瞒或过失遗漏债务的屡见不鲜,该债务谁来承担、如何承担是实践中十分棘手的问题。前面已经有过说明,企业进行股份合作制改造时,一般应先对企业资产进行评估,将原企业债务在总资产评估值中扣除后的净资产值作为量化折股的依据。职工投资入股时,其所支付的价款与持有股份的资产量相比已扣除其应承担的债务。因此其以进入改制后企业的投资为限承担原企业的债务,并无不公之嫌疑。
但对于企业改制时隐瞒、遗漏债务的问题,三种改造方式有所不同。企业进行股份合作制改造时原企业出资人隐瞒或遗漏债务,新的投资人并不知情。企业实施与职工共建式、增资扩股式股份合作制改造后,原企业出资人仍持有改制企业部分股权,作为企业股东。此时原企业隐瞒或遗漏的债务由改制后的企业承担,并无明显不公。至于改制企业因承担隐瞒或遗漏的债务,使改造时投资入股的出资人(职工)蒙受损失的,新的出资人可依据股份合作协议,追究原企业出资人的违约责任。而且,隐瞒或遗漏债务的情况下一般发生在企业实施职工买断式股份合作制改造过程中。该改造方式下,原企业出资人自企业出资人地位退出,由企业职工取而代之。如仍然一律由改制后的企业直接承担清偿责任,改制企业为此付出过高代价,即使可以向原企业投资人追偿,对改制企业以及新的投资人(职工)仍明显不公,对目前正在进行的企业改制的推进也极为不利。
第四篇:《关于审理与企业改制相关的民事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适用中的问题及对策(佚名)
《关于审理与企业改制相关的民事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适
用中的问题及对策
佚名
上传时间:2006-11-
2为建立中国特色市场经济体制的现代企业制度,我国的企业改革推进到实施战略性改组的新阶段,使大量国有企业摈弃陈旧落后的经营管理体制,重新组建了责、权、利有效结合的新的法人实体,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但是在企业改革的进程中,由于法制的不完善,管理的不规范健全,以致出现了一些违反国家政策、法律的行为,导致国有资产的流失,侵害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影响企业职工的生存利益,并引发出社会不稳定因素,以致不少与国企改制相关的纠纷相继起诉到法院,构成了司法审判中一类独立的案件类型。由于这类案件的审理缺少具体的法律规定,审理难度大,最高人民法院2003年1月出台了《关于审理与企业改制相关的民事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企改司法解释》),为规范法院对与企业改制相关民事纠纷案件审理提供了较为系统的法律根据,为深化我国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提供有力司法保障。但是,经过近二年的这类案件的审理情况表明,人民法院受理绝大多数案件不是典型意义上企业改制纠纷案件,而是企业改制后因对外债务的承担而产生的纠纷,属于司法解释所说的“与企业改制相关的其他民事纠纷”,且多为是在审理借款或买卖等其他纠纷案件时牵连出来的。这类案件的具体表现形式多种多样,表现突出的是遗漏债务甚至借改制故意逃废债务,有较大的审理难度,仍觉得该司法解释存在一些适用上的疑点和难点,有诸多法律适用上的具体问题需在思考与探索。现就《企改司法解释》适用的以下问题进行探讨。
1、对适用法律方面对适用的范围和条件把握
《企改司法解释》第一条对企业改制纠纷案件列举了七种类型,前六种类型基本是根据企业性质和改制方式确定。在具体案件审理中,当事人双方往往就改制企业的性质而对适用法律发生争议。例如企业股份合作制改造某种情形能否适用于国营小型企业出售的相关规定。
我们认为,应注意把握法律法规以及司法解释的适用范围。
由于我国的企业改制是分阶段、分类别进行的,不同时期出台的政策规章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往往是对某一种类型的企业或某种改制方式所做出的规范。不同类别的企业采用了各自不同的改制方式,法律法规也相应的做出了不同规范。只有在这些法律法规或司法解释所调整范围内的改制纠纷才能利用这些规定作为裁判的依据,不能任意突破,扩大适用范围,用这类企业改制的规则去约束另一种改制方式的企业。不能相互比照和类推。否则《企改司法解释》就不必按六种改制方式分别作出具体规定了。
2、关于国有资产行政性划拨与企业改制的关系
《企改司法解释》第三条规定,人民法院不予受理政府主管部门在对企业国有资产进行行政性调整、划转过程中发生的纠纷。
在《企改司法解释》中,对政府主管部门行政性调整、划转行为的性质不易把握与区分。因为政府行政主管部门对国有资产进行行政调整和划转的行为与企业改制中有企业分立、兼 1
并有方式和结果上的相似之处。由于行政性调整、划转属于政府行政行为,这种行为的原则、程序和方式对审判人员来讲较为陌生,即使发现行政行为不规范,法院也无权主动审查和纠正。这就使得当政府主管部门不规范操作并损害债权人利益的情况下,当事人则无法进行司法救济。有些案件虽然因其它关系而受理,但在审理过程中,仍然存在国有资产行政性划拨与企业改制的关系不清的问题,使得法院地处理中束手无策。如我院所审(2003)宜民初字第67号中国东方资产管理公司武汉办事处诉被告宜昌市粮油食品对外贸易公司、宜昌市外经局借款合同纠纷案。本院审理查明东方汉办起诉粮油公司清偿借款本息340万元,粮油公司注册资金包括房产为148万元,但其经营不善,债务较重。而宜昌市外经局2001年12月却以文件形式对将粮油公司位于宜昌市东山大道109号房产无偿调拨给宜昌市深发对外贸易公司,宜昌市深发对外贸易公司则是以房产为经营场所新成立的一家公司。但划转文件直到本院2003年7月查封后才交土地局备案。以至债权人认为该划转文件是事后用于对抗执行制作假文件。该行为显然具有抽逃公司注册资本、逃避债务的特征。
确切地讲,在审理与企业改制相关的案件过程中,法院关注的不是案件应否受理的问题,而是正确界定行政性调整和划转的内涵,对债权人要求用不规范的调整、划转行为所转移的资产用于清偿债务的诉讼请求能否支持的问题。
我们认为,行政调整和划转的资产不应影响到企业注册资本的减少,应不影响到企业承担清偿债务民事责任的行为能力。否则应按不当减少公司注册资本或《企改司法解释》第七条在规定来处理。建议最高法院通过规范性文件等方式对行政性调整与划转的行为予以明确。
3、新设公司所接受的财产范围和投资行为与逃债行为的标准
《企改司法解释》 第七条规定,企业以其优质财产与他人组建新公司,而将债务留在原企业,债权人以新设公司和原企业作为共同被告提起诉讼主张债权的,新设公司应当在所接收的财产范围内与原企业共同承担连带责任。
在《企改司法解释》中,对该条规定容易产生错误并发生争议的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新设公司所接收的财产的范围界定;二是投资与逃债的区分。
严格地讲,该条既有合理的一面,也有不足的一面。合理的一面是全面保护了债权人的利益;不足的一面当原企业转移到新设公司的财产全部用于清偿债务,因新设公司资产的减少会增加新公司经营上困难,势必波及到新设公司中的其他股东,对公司其它股东的权益构成损害。因为,新设公司中的其他股东在组建公司时并无逃债之意,也没有义务为逃债企业承担原有债务。新设公司承担连带责任实际上公司注册资本的减少。其次,原企业转移到新设公司的财产范围是较容易理解。它是指从原企业转移到新设公司的财产,而不是新设公司的所有财产;另企业财产与企业资产不同,它是企业的有形财产,而企业资产则包含债权。目前审判中难题是原企业转移到新设公司的财产,通过什么方式确定,由于案件多是与企业改制相关的案件,债权人无法举证,新企业不愿举证,审判中存在根据设备等实物折价的情形,也有根据工商登记资料确定原企事业在新设公司的股份额确定的。最后是该条未明确企业正常投资与逃债的标准,实践中存在把投资行为当作逃债行为的,也有把逃债行为误作投资行为的。
我们认为,根据工商登记所载明原企业在新设公司的财产较为简便合理。但新设公司承
担责任后的股份总额不得低于该公司设立所必须达到的最低注册资本额。另对投资和逃债作出具体区别。企业对外投资是一种常见、正常的经营行为,不能笼统地不分情况将全部对外投资行为,判令投资新设的公司承担连带责任。本条应与公司法第十二条结合起来判断。如果说投资没有使公司的注册资本减少,或者说尽管是企业的优质资产,但投资行为并不影响原企业的正常生产与经营,也即投资的优质资产在原企事业中不会产生决定性作用的影响,从一方面讲,即不影响原企业对外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则不应将新设公司列为当事人承担连带责任。当前在国企改制中,确实存在企业以全部优质资产对外投资的情形,有的是以内部的某个职能部门或分支机构为单位设立独立法人,将原企业负债资产与债务剥离后,用原企业的厂房和设备出资,形成“厂中厂”。而原企业停工停产,只留少数人留守,成为“空壳企业”。对这种特定实际上就是用一个企业的优质资产设立新的公司而将债务留给原企业的逃债行为的情形才可适用本条规定,由新公司在接受财产的范围内与原企业对债务承担连带责任。
4、未经审批的出售企业合同是否绝对不生效的问题
《企改司法解释》第十七条和三十条分别规定以协议转让形式的企业出售合同和企业兼并协议未经政府或职能部门审批的,应当确认该企业出售合同不生效的问题。
人民法院审理相关民事纠纷案件时遇有《企改司法解释》第十七和三十条条情形时,该企业出售合同是否未生效,我们认为应区别情况而定。对需要经有审批权的地方人民政府审批后才能生效的合同,只有在双方当事人发生履行争议时,也即所审案件直接涉及到该出售企业的合同效力问题或者出售企业行为尚未最终完成时,该条规定则有一定现实意义。但若所审案件属于相关纠纷,审理范围不涉及转让协议本身,或者当事人的诉辩焦点不涉及协议内容,或者企业出售行为已完成交付很久甚至若干年,则不宜认定该出售合同未生效。在通常情况下,很少有企业出售自己的,协议虽未审批,但一般是得到政府部门或相关领导许可的,只是程序和手续上不完备。对此不应认定未生效。还可以允许当事人在诉讼期间完善手续,只要在一审结案前补办手续的,应认可其转让协议有效。在《企改司法解释》中,债权人以改制没有经过相应的批准和登记手续而要求宣告改制无效的情况。对此也应该严格按照《合同法》的有关规定处理。在债权债务纠纷案件中,核心是解决的是债务承担问题,不应在债务纠纷的诉讼中否认改制的效力。人民法院一般不应以此认定协议无效。另《企改司法解释》第三十条还规定了“企业兼并协议自当事人签字盖章之日起生效”。本条规定企业兼并协议的生效要当事人签字和盖章两个条件,与合同法关于合同生效条件签字或盖章选择性条件不一致,应以合同的表述条件为准。
5、关于企业改制合同效力问题
《企改司法解释》第十八条和规定了企业出售合同的效力问题。
《企改司法解释》第十八条的规定相当于绝对无效,这对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和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是必要,但司法实践中也应区分具体情况。对所发生的争议直接涉及合同效力,对当事人双方恶意串通,损害国家或第三人合法利益的行为无法回避的,应认定合同无效外,其余则不要轻易认定改制合同无效。其次还要看合同履行程度,如果合同早已履行完毕,受让企业和兼并企业已进行投资改造并办理工商登记的,这样确认无效后,恢复原状的工作十分复杂,在客观上无法恢复到出售前的状态,政府的主管部门也不来承担此恢复责任,恢复
则产生社会生产秩序和企业财产再次不稳定。如果是在解决债务纠纷中,人民法院发现存在国有资产流失和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最好是向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提出司法建议书,由政府主管部门去纠正。另在诉讼过程中,对一方当事人以审批手续不完备而主张合同无效的,一般不予支持。对于一些确需经有关职权部门批准才生效的改制合同,责令当事人补办审批手续的,都可以认定改制合同有效,并按规定确认改制后债务承担的主体。而对于工商登记手续的办理,则属于履行改制合同的外在表现形式。即使工商机关没有进行相应登记,只要实际已经完成改制,也应当按改制合同实际履行的情况来认定改制已经完成,不能仅凭缺少登记就认为改制没有履行,更不能因此认为改制无效。
6、企业改制后原企业租赁合同如何履行的问题
企业改制后,企业原与第三人签订的租赁合同的履行争议是审判工作中一个难点,《企改司法解释》对此规定不甚明确。
“买卖不破租赁”的原则虽然在《合同法》中已有明确规定,确认房屋买卖后不影响原有租赁关系存续。但在企业改制中,对企业的改制和转让是以招标方式实现的,买受人参加竞标时早有另外的经营计划,改制后的企业基本上都不愿继续维持与第三人的租赁合同关系。《企改司法解释》在对原企业的改组、改造、分立、出售、兼并的规定中,均未涉及原企业与第三人签订的合同特别是租赁合同应如何履行。实践中,若强制要求改制后的企事业履行合同,则与其受让企业的合同目的不能实现。若不在求履行合同,则有损第三人的合法利益。
我们认为,如何既能保障国有企业改制大局的稳定,使改制后企业自主经。营和发展,以能保护第三人的合法权益,是审理与企相关纠纷案件中的难题,要从全局角度把握利益平衡关系,根据具体情况分别对待,如受让方具备继续履行合同的能力且愿意继续履行的,仅在原合同的基础上变更主体则可。如企业改制后因企业性质、生产范围等发生变化,客观上不能履行合同的,应考虑双方的合同权利义务关系,给相对方作好法律解释工作,以公平原则妥善处理。如合同在客观上可以履行,但一方当事人主观上不愿承继原合同的,应全面分析合同对双方生产经营的利益比重量以及对企改工作的影响程度,来确定合同是否解除,但应考虑给予不主张解除合同的一方适当补偿。
7、企业改制后保证合同如何继续履行
企业改制后的保证责任纠纷有两种类型,一种改制企业自身的保证责任纠纷。企业改制在作的资产评估时,一是因保证责任期尚未到来保证责任尚未发生,二是债权人在主张但到改制企事业抗辩,三是已经司法程序确认但尚未强制执行,不论哪一种情况,保证责任金额无法在资产负债表上反映出来。另一种是第三人对改制企业的保证责任承担。债权人主张改制完成后的企业承担保证责任应如何处理?改制企业往往以保证债务不在评估范围而抗辩;改制企业的保证人则以企业改制未经其同意,债务主体和债务资产状况已发生变化,以《担保法》第二十三条而抗辩。
我们认为,保证债务亦属于一般债务的范畴。原则上应由改制后的企业承担,但债权人具有《企改司法解释》第十一条规定的未在公告期申报的,则不由改制后的企业承担。
我们认为,企业改制是国家政策行为,不同于一般的债务转移,其在本质上是一种单方行为,改制的企业在本质上未发生主体和资产变化,有的甚至比改制的企业具有更强的民事
责任能力,本质上未加重保证人的重任,故保证人不强以企业改制而免除保证责任。
8、关于改制企业无形资产的估价与承继问题。
由于当前企业改制的资产评估不够规范,致使企业资产和债权债务的评估有失准确。在企业改制过程中,改制的企业只注重对房产、设备等固定资产的评估,而忽视对企业的商标、专利、商号、名称资质、荣誉等无形资产进行评估,使企业多年积累的无形资产不能列为总资产总额,降低了受让人购买成本。无法将这部分的资产价值用于清偿债务,即使国有资产流失,又损害了债权人的利益。如我市所审借款合同纠纷案,某镇的三家集体建筑企业,分别改制,其场所、建筑机械、设备被企业原负责人买走,企业改制后新的投资人注销了原企业,设立新的企业,但仍占有和享有原企业的荣誉权和知识产权,如建筑资质、荣誉证书。三名受让人利用建筑资质、荣誉证书组建了有限责任公司。而他们受让并投入新公司资产额十分有限,根本无法清偿原企业的债务。而未作价值评估的建筑资质和荣誉证书则成了新公司取得更高等级施工资质的重要基础。
我们认为,像建筑公司这些特种行业的企业改制,应加强对无形资产的评估。因为建筑资质的取得与升级,与建筑企业的业绩与荣誉存在密切关系,在有些情况下起着关键作用。改制后新企业如果不借用原企业的无形资产,其将进行初始登记,根本不可能在短期内取得相应较高级别的资质。在审理与企改相关纠纷案件的过程中,只要查明新设的企业占用了改制前企业的这些无形资产,且这部分资产在改制评估中未予作价,则可突破《企改司法解释》
第六条所指“新设公司所接受的财产范围”,由新立公司承担民事责任。
9、被挂靠企业改制后原挂靠企业债权、债务的享有与承担问题
在企业改制前,挂靠企业往往借用被挂靠企业的名义从事民事活动,有的甚至在名义上是挂靠企业的分支机构或内设职能部门。挂靠企业向被挂靠企业交一定管理费用,后者则将公章或企业资质借其使用。而实际上在经济上是独立核算,在行政管理上彼此不相干。在企业改制过程中,被挂靠企业改制的资产评估范围显然不包括挂靠企业的资产。当挂靠企业因债务等纠纷被债权人追索时,改制的企业应否承担民事责任,在适用《企改司法解释》过程中也存在两种不同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应由改制后的企业承担责任;一种观点认为,它不属于改制企业的债务,改制后的企业不应承担责任。
我们认为,改制企业原则上应承担民事责任,但责任的性质和范围应有所区别。这要区分企业挂靠的性质和方式,在合法挂靠(如政府主管部门所规定的汽车运输挂靠经营)的情况下,改制企业应承担连带责任,若在非法挂靠如仅出借营业执照、合同介绍信收取管理费的情况下,则在收取管理费的范围内承担过错责任。另一个问题是,当挂靠企业作为债权人主张权利时,改制后被挂靠企业有义务证明该权利的实际归属。
10、关于有关过去改制司法解释的适用问题
《企改司法解释》第三十六条规定,本规定实施前,原制定的有关企业改制方面的司法解释与本规定相抵触的不再适用。
在《企改司法解释》中,存在对过去相关改制方面的司法解释的抵触认定存在片面化的情况。如《企改司法解释》第二十八条规定的出售企业时隐瞒或者遗漏债务问题,可否适用最高人民法院2001年8月10日发布的《关于人民法院在审理企业破产和改制案件中切实防止债务人逃废债务的紧急通知》(以下简称《紧急通知》)来处理。有观点认为,《紧急
通知》规定的直接起诉出卖人与《企改司法解释》第二十八相冲突,不再适用。
我们认为,对《紧急通知》适用与否不能绝对化,要分具体情况。《企改司法解释》第二十八条规定:“企业售出后,债权人就所规定的企业出卖中出卖人隐瞒或者遗漏的原企业债务起诉买受人的,如债权人在公告期内申报过该债权,买受人在承担民事责任后,可再行向出卖人追偿。如债权人在公告期内未申报过该债权,则买受人不承担民事责任。人民法院可告知债权人另行起诉出卖人。”
从这一内容来看,是起诉买受人还是起诉出人,要依债权人是否在公告期申报而定。《紧急通知》第十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国有企业改制案件,对企业出售中,卖方隐瞒或遗漏原企业债务的,应当由卖方对所隐瞒或遗漏的债务向原企业的债权人承担责任”。可见,债权人在公告期申报债权的情况下不适用《紧急通知》,而在公告期未申报债权的情况下则适用《紧急通知》。显然,对以前企改司法解释的适用不能一刀切,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区别情况灵活处理。
以上问题的提出,多数是审判人员和当事人对《企改司法解释》的理解缺乏准确把握,有的是《企改司法解释》本身规定带有歧义或过于原则,也有些属于规定上的遗漏。在此提出,有望最高司法机关以及理论界、实务界予以关注,共同探讨与解决。
第五篇: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著作权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著作权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txt男人偷腥时的智商仅次于爱因斯坦。美丽让男人停下,智慧让男人留下。任何东西都不能以健康做交换。细览页面关闭窗口 关键词 设置书签 打印 下载正文 字体[小 中 大]
【颁布日期】2002.10.1
2【时 效 性】有效
【实施日期】2002.10.1
5【分 类 号】1***
【失效日期】
【内容分类】民事类其他
【颁布单位】最高人民法院
【文号】法释(2002)31号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著作权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2002年10月12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246次会议通过,自2002年10月15日起施行)
为了正确审理著作权民事纠纷案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等法律的规定,就适用法律若干问题解释如下:
第一条人民法院受理以下著作权民事纠纷案件:
(一)著作权及与著作权有关权益权属、侵权、合同纠纷案件;
(二)申请诉前停止侵犯著作权、与著作权有关权益行为,申请诉前财产保全、诉前证据保全案件;
(三)其他著作权、与著作权有关权益纠纷案件。
第二条著作权民事纠纷案件,由中级以上人民法院管辖。
各高级人民法院根据本辖区的实际情况,可以确定若干基层人民法院管辖第一审著作权民事纠纷案件。
第三条对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查处的侵犯著作权行为,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追究该行为人民事责任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
人民法院受理已经过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处理的侵犯著作权行为的民事纠纷案件,应当对案件事实进行全面审查。
第四条
因侵犯著作权行为提起的民事诉讼,由著作权法第四十六条、第四十七条所规定侵权行为的实施地、侵权复制品储藏地或者查封扣押地、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
前款规定的侵权复制品储藏地,是指大量或者经营性储存、隐匿侵权复制品所在地;查封扣押地,是指海关、版权、工商等行政机关依法查封、扣押侵权复制品所在地。
第五条
对涉及不同侵权行为实施地的多个被告提起的共同诉讼,原告可以选择其中一个被告的侵权行为实施地人民法院管辖;仅对其中某一被告提起的诉讼,该被告侵权行为实施地的人民法院有管辖权。
第六条依法成立的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根据著作权人的书面授权,以自己的名义提起诉讼,人民法院应当受理。
第七条当事人提供的涉及著作权的底稿、原件、合法出版物、著作权登记证书、认证机构出具的证明、取得权利的合同等,可以作为证据。
在作品或者制品上署名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视为著作权、与著作权有关权益的权利人,但有相反证明的除外。
第八条当事人自行或者委托他人以定购、现场交易等方式购买侵权复制品而了取得的实物、发票等,可以作为证据。
公证人员在未向涉嫌侵权的一方当事人表明身份的情况下,如实对另一方当事人按照前款规定的方式取得的证据和取证过程出具的公证书,应当作为证据使用,但有相反证据的除外。
第九条著作权法第十条第(一)项规定的“公之于众”,是指著作权人自行或者经著作权人许可将作品向不特定的人公开,但不以公众知晓为构成条件。
第十条
著作权法第十五条第二款所指的作品,著作权人是自然人的,其保护期适用著作权法第二十一条第一款的规定;著作权人是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其保护期适用著作权法第二十一条第二款的规定。
第十一条
因作品署名顺序发生的纠纷,人民法院按照下列原则处理;有约定的按约定确定署名顺序;没有约定的,可以按照创作作品付出的劳动、作品排列、作者姓氏笔划等确定署名顺序。
第十二条
按照著作权法第十七条规定委托作品著作权属于受托人的情形,委托人在约定的使用范围内
享有使用作品的权利;双方没有约定使用作品范围的,委托人可以在委托创作的特定目的范围内免费使用该作品。
第十三条
除著作权法第十一条第三款规定的情形外,由他人执笔,本人审阅定稿并以本人名义发表的报告、讲话等作品,著作权归报告人或者讲话人享有。著作权人可以支付执笔人适当的报酬。
第十四条
当事人合意以特定人物经历为题材完成的自传体作品,当事人对著作权权属有约定的,依其约定;没有约定的,著作权归该特定人物享有,执笔人或整理人对作品完成付出劳动的,著作权人可以向其支付适当的报酬。
第十五条由不同作者就同一题材创作的作品,作品的表达系独立完成并且有创作性的,应当认定作者各自享有独立著作权。
第十六条通过大众传播媒介传播的单纯事实消息属于著作权法第五条第(二)项规定的时事新闻。传播报道他人采编的时事新闻,应当注明出处。
第十七条
著作权法第三十二条第二款规定的转载,是指报纸、期刊登载其他报刊已发表作品的行为。转载未注明被转载作品的作者和最初登载的报刊出处的,应当承担消除影响、赔礼道歉等民事责任。
第十八条著作权法第二十二条第(十)项规定的室外公共场所的艺术作品,是指设置或者陈列在室外社会公众活动处所的雕塑、绘画、书法等艺术作品。
对前款规定艺术作品的临摹、绘画、摄影、录像人,可以对其成果以合理的方式和范围再行使用,不构成侵权。
第十九条
出版者、制作者应当对其出版、制作有合法授权承担举证责任,发行者、出租者应当对其发行或者出租的复制品有合法来源承担举证责任。举证不能的,依据著作权法第四十六条、第四十七条的相应规定承担法律责任。
第二十条出版物侵犯他人著作权的,出版者应当根据其过错、侵权程度及损害后果等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出版者对其出版行为的授权、稿件来源和署名、所编辑出版物的内容等未尽到合理注意义务的,依据著作权法第四十八条的规定,承担赔偿责任。
出版者尽了合理注意义务,著作权人也无证据证明出版者应当知道其出版涉及侵权的,依据民法通则第一百一十七条第一款的规定,出版者承担停止侵权、返还其侵权所得利润的民事责任。
出版者所尽合理注意义务情况,由出版者承担举证责任。
第二十一条
计算机软件用户未经许可或者超过许可范围商业使用计算机软件的,依据著作权法第四十七条第(一)项、《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第二十四条第(一)项的规定承担民事责任。
第二十二条著作权转让合同未采取书面形式的,人民法院依据合同法第三十六条、第三十七条的规定审查合同是否成立。
第二十三条
出版者将著作权人交付出版的作品丢失、毁损致使出版合同不能履行的,依据著作权法第五十三条、民法通则第一百一十七条以及合同法第一百二十二条的规定追究出版者的民事责任。
第二十四条
权利人的实际损失,可以根据权利人因侵权所造成复制品发行减少量或者侵权复制品销售量与权利人发行该复制品单位利润乘积计算。发行减少量难以确定的,按照侵权复制品市场销售量确定。
第二十五条权利人的实际损失或者侵权人的违法所得无法确定的,人民法院根据当事人的请求或者依职权适用著作权法第四十八条第二款的规定确定赔偿数额。
人民法院在确定赔偿数额时,应当考虑作品类型、合理使用费、侵权行为性质、后果等情节综合确定。
当事人按照本条第一款的规定就赔偿数额达成协议的,应当准许。
第二十六条著作权法第四十八条第一款规定的制止侵权行为所支付的合理开支,包括权利人或者委托代理人对侵权行为进行调查、取证的合理费用。
人民法院根据当事人的诉讼请求和具体案情,可以将符合国家有关部门规定的律师费用计算在赔偿范围内。
第二十七条在著作权法修改决定施行前发生的侵犯著作权行为起诉的案件,人民法院于该决定施行后作出判决的,可以参照适用著作权法第四十八条的规定。
第二十八条
侵犯著作权的诉讼时效为两年,自著作权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侵权行为之日起计算。权利人超过两年起诉的,如果侵权行为在起诉时仍在持续,在该著作权保护期内,人民法院应当判决被告停止侵权行为;侵权损害赔偿数额应当自权利人向人民法院起诉之日起向前推算两年计算。
第二十九条
对著作权法第四十七条规定的侵权行为,人民法院根据当事人的请求除追究行为人民事责任外,还可以依据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四条第三款的规定给予民事制裁,罚款数额可以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确定。
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对相同的侵权行为已经给予行政处罚的,人民法院不再予以民事制裁。
第三十条
对2001年10月27日前发生的侵犯著作权行为,当事人于2001年10月27日后
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请采取责令停止侵权行为或者证据保全措施的,适用著作权法第四十九条、第五十条的规定。
人民法院采取诉前措施,参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诉前停止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行为和保全证据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的规定办理。
第三十一条
除本解释另行规定外,2001年10月27日以后人民法院受理的著作权民事纠纷案件,涉及2001年10月27日前发生的民事行为的,适用修改前著作权法的规定;涉及该日期以后发生的民事行为的,适用修改后著作权法的规定;涉及该日期前发生,持续到该日期后的民事行为的,适用修改后著作权法的规定。
第三十二条以前的有关规定与本解释不一致的,以本解释为准。
***国家信息中心【国家法规数据库】提供,仅供参考***
关闭窗口 关键词 设置书签 打印 下载正文 字体[小 中 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