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诗化语文课堂,活出教学精彩 - 四川省成都西北中学欢迎您!
诗化语文课堂,活出教学精彩
成都市学科带头人西北中学 :王启多
有句话说:不是每个人均能享受恒在的欢乐,不是每个人都能有发自内心的醉心的忆念。
尤其是在战火硝烟般日甚一日着大容量,抢占中高考制高点,恨不得一小时等同一百天的教
学疆场上,如何化深入为浅出,化古奥为神奇,化久远为眼前,化枯燥为活鲜,化厚重为凝
聚的瞬间,让语文课堂之内外充分展示出师生的才艺,享受生命释放的欢快,并在无时不在的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和谐中,让师生共同进入想象和创造的乐园,情不自禁的呼唤着让
记忆永存这一刻,让生命律动在今天,天天阳光、天天进展,这是考验每一个在内忧外患(一
些晚生慢国文而横竖挑眼,更有门生只见ABC,而忽悠母语的话语权)的夹缝中求生存的中学语文老师的当务之急。加之在中学语文遭受当下一些并非理性地来自多方面的急功近利之累,虽部有评价《规范》而难见“规范”,素质教育与应试本可在循序渐进相互
融合的道路上绽放精彩,却可能在企求“一招致敌”似的众目睽睽的着眼点下举步维艰。此
时此刻,如何彰显国文博大精深又流光异彩的奇趣和魅力,还师生一个如痴如醉流连其间,师生唱和而心照不宣的生机勃勃的课堂空间,让学生思维,语言;想象,创造,潜滋暗长,厚
积薄发。近能得到实惠(可应考可再塑),远可增“劲”发展(可持续可迁延),是摆在当下
每一个中学语文教师身边的大课题。
笔者,披卦上阵于中学语文教学前沿十六届(截止当下的高2009级。初中两届,高中
十四届),眼前飞扬着学生一个个鲜活的笑脸,课堂上闪耀着一个个开心的镜头和画面。回
望自己期待跨越的每一个瞬间,胸中难以自持,热血和激情突突翻卷。有谁看过为保持身心
愉悦和学习高效,老师引领学生将校园长跑变为齐刷刷晨练陈氏太极拳;有谁体悟过老师在学生的观战助阵中,师生临时 邀约在一起,去夺标50米的游泳抢滩;有谁实践过拿出一周的高中语文正课,引领学生吟唱《红楼梦》电视剧长腔片段,掌声连连,引得窗外驻目观看;
有谁不打招呼,甘愿放权,在上课钟声刚敲响时,老师竟一直默默地站在自己的语文课教室
之外,让刚分班后的一个披着齐耳短发的高二学生,背对着讲台,无视同学喊“老师来了”
“上课了”的呼声,任其专注于教室后的黑板上,用粉笔竖行默写出白居易的《长恨歌》的百余字片段反乐得老师带头拍手称赞;有谁看过高三后期的三月底,接二连三的语文课堂,老师不露痕迹地和同学们一起倾听着,前后容十九个男女同学,让他们一个个奔上讲台绘声
绘色绘情地向同学们渲染着那接受艺术特长、人文素质、如即兴编演之一幕幕人生经验的幸
福瞬间;有谁瞧见过二十一世纪高考在即的五月的某一天下午,高三语文课前还是按学号让
学生展示才情,竟有这样一个理科同学,大大方方地走向讲桌,允自选的在安放好录音机中
播出《春江花月夜》的曲子的同时,让唐朝张若虚的该篇旷世杰作和着那优美动听的旋律,在该生的如痴如醉、如倾如诉的动情而抑扬顿挫的背读中,刷新了将课前演讲或吟诵最好不
超过三分钟的记录,延到了八分钟,师生们如整体迷失于空谷幽兰,如花前月下的江岸,不
知不觉、留连忘返;有谁见过高考前一个60余人的理科普通班面对来自全川容坐400余人高三老师莅临的由省中语会主持的校大礼堂,师生们大大方方、热热火火地将听说读写思的实验操作展示得有声有色有味,令人咋舌惊叹;有谁听说过,高三让学生随老师一起在课堂手舞足蹈和乐吟诵强记《琵琶行》之后,老师再让每个学生依据黑板上“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的摘句,即兴用铅笔创造想象勾画出两句诗融情于景的画面„„本已经游离于当堂与学生共评共赏每一个学生的作品一个多月后的高考完毕(9号)的第二天,竟还有一个姓谭的学生(该生考到华东师范大学,她本人不是学艺体的,后一直在读研究生后继续深造„„),问讯到当时自己并非班主任的校园里的简陋的宿舍,恭恭敬敬的捧上自己重做的题诗画,要求老师对比指点与课堂上她自己即兴描画的得失。“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示特长,老师聚灵感,目标一致,师生翩跹,就可演出一幕幕教与学生活化艺术化的精彩而成果自不待然。想必不少同道于此都大有同感吧?!
沧桑不改忠诚(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岁月难解风采(时光流逝,风采依然)。只要认真
学过、做过、引领过、反思过,参悟过,那一坛坛珍藏于内心的与其云是陈窖,毋宁说是财富。它怎会不历久飘香,历久弥鲜,保值增值,促使人引以为乐,难舍教鞭呢?孟子云:集天下英才而教之;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而诗意语文,不正演绎着诗意人生么?
有这样一段话,很耐人寻味:生活从来都是美好的,如果你感觉不到,只是你没有用正确的方式去体验.我们不是生活的智者,但我们传达生活的智慧.我们不妄图简化你的生活,我们只希望简化你的烦恼.我们不妄图增加你的分数,但我们只希望增加你的欢乐.你选择的路线也许是遥远偏僻的,但旅途绝不会是单调陌生的.我们也许没有能力让整个世界都有你的家,但我们可以让整个世界都有你的朋友.每一个人都渴望行走,渴望远游,渴望更丰富多彩的人生.我愿你收集所有的渴望,给每一种安排无数种实现的方向.你了解 “会心”的含义吗?昨天我只是我,今天你只是你,变成“我们”,这就是一起„„.忽然想到而信笔为文,谨以此愿引玉抛砖,与各位同道共勉。
【作者简介】小引:真情为准,行事条陈;突发奇想,拙试骈文。
王名启多(55岁,1994年初,评为中学高级教师),源自竹中(川东省八所首批重点之一,原达县地区11县高考十连冠),辗转棠湖(成都双流县1991年率先招聘改革的学校之一),雪泥鸿爪,行在西北(60年代成都市省红旗学校,1982年为省首批重点之一)。醉心语文教学,14届学子如愿:最奇高考陈某,理科语文称雄(2001年语文考142,省单科第一)。
入围市中心组数届,交流,研讨,命题,发言;同道唱和,业绩初显。
暇时舞文弄墨,意在吐丝结茧。国家省市报刊,拙文时有可见。独著两部,六部参编;探究自主高考,06、07年已版。
托校搭台,同仁添缘。04年市学科带头人,08年上教育部“全国教育科研优秀教师”名单。
总为教海无涯,总忙教有遗憾。捧出一份真来,不带半点狭隘。学习,实践,奖掖,充电;白天,晚上,阴晴,缺圆。祈望乐在教坛,不负孟子贤言;渴盼师生有缘,不负“实、活”理念。传承,弘扬,创新;共生,共荣,共前。强我校园,唱响明天!
联系地址:成都市武侯大道建国巷1号(南区)西北中学高中部
邮编:610041
电话:(028)66479438
第二篇:《游褒禅山记》教案 - 四川省成都西北中学欢迎您!
《游褒禅山记》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重点字词,一词多义、活用、通假、虚词等。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
2.学习结合语境揣摩语言,背诵课文。
3.理清文章写作思路,学习课文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方法。
4.学习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过程和方法
诵读、翻译、理解、感悟、背诵。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认识作者“深思慎取”“尽吾志”的思想,明白其在现实中的借鉴意义。(治学、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四、重难点:
1.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2.理解作者深思慎取”“尽吾志”的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3.学习本文将情/景/理浑然融合的写法;
五.教学设想
1.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疏通文意;
2.引导学生学习本文的重点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
3.多种表达方式的恰当运用是本文学习的重点.
六.教学方法诵读法、串讲法、讨论法
七、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
八、教学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导入,介绍游记和相关资料,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前我们写游记主要写哪些内容?
学生答:旅游的时间地点和谁一起去,然后写所见,抒发对大自然的热爱或者抒发对古代文明遗迹的赞美,对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赞颂以及由此引发的作为炎黄子孙的民族自豪感等等,可这篇游记却不是如此,它通过作者的亲身游历探险,发幽微之思,阐发深邃的哲理,那么作者为我们阐发了那些哲理呢?他的观点给我们那些思考呢?好,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这篇文章。(板书课题,然后通读全文)
二、简介作者并解题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晚号半山。神宗时,曾推行变法,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我执政一日,新法便推行一日”。后因保守派反对失败后,退居江宁,封舒国公,旋改封荆,也称荆公,卒谥文。其散文雄建峭拔,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作品今存《王临川集》等》。
记是一种文体,可说明、议论、描写、叙述。游褒禅山记,是游褒禅山后所记,所以它是一篇游记。(题目中有“记”不见的就是游记。)
三.相关山水资料。
(1)褒禅山与慧空禅院
褒禅山旧名华山,今称褒山,位于含山城北十五里的褒山境内,海拔二百零四米,相对高度一百八十米左右,山顶东面稍高,其余处则平而长。现在除罗汉洞外皆湮没无闻,大小塔也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炸掉了。当地农民在清理塔基时,发现一盒藏于中空的大石中,内 1
有不少“开元通宝”铜钱,可见这座塔确是唐代的建筑。
大石塔的西南坡下为褒山寺旧址,即王安石所谓“慧空禅院”。褒山寺在一九五二年前仍香火不绝。前殿匾额题有“褒山禅寺”四个镏金大字。当时的褒山禅寺亦是文人墨客所喜爱的游憩处。今天这些碑刻已荡然无存。
(2)华阳山与前洞
从褒山寺向东行三里即达华阳山,旧名兰陵山,海拔二百三十米,相对高度一百九十米左右,山坡平缓,两侧几乎等高,山顶平而长。华阳山下有一洞,当地人叫华阳洞,亦称碑洞,即文中的前洞。由于“其下平旷”,因而引起一些争论:有人认为“其下”是指山下,有人则认为“其下”是指洞下,其实洞口与山脚齐,洞前就是稻田,洞下平旷就是山下平旷。
(3)马山与后洞
华阳山上有三个洞,下面为前洞,前洞的右上方为天洞,左上方为后洞。后洞距前洞约五十米,状似石罅,浅而窄,人缩身以入,匍伏约二米即达尽头,与王安石所记的后洞毫无共同之处。景色稍胜的是天洞,洞口为一陡坡,有巨石当洞口,口径极小,洞内高约三米,西上方为一大裂缝,从顶端透进亮光,当地人称一线天。进洞约五米,又有石壁挡道,中有一孔,径约一尺许,钻进后另是一番洞天,洞高十余丈,白色的钟乳石倒垂而下,道前溪水湍急、寒气逼人、阴森恐怖。马山北洞在前洞的东北五里处,与王安石所说的“后洞”距离、方位皆相同;马山是含山北境最高的一座山,地处偏僻,人迹罕至;北洞的形状、景色与王安石所记的后洞相吻合。这洞也非常深邃。现在只能前进到洞内的二百多米处。洞内石壁有多处石刻,因长年腐蚀,多不可辨。所以我们认为马山的北洞就是王安石所云的后洞。
四.熟悉课文
1.请学生朗读课文,尽量做到声音宏亮,句子流利.
2.读准下列字音:
庐冢(lú zhǒng).卒(zú)仆(pū)独其为文犹可识(shí)
瑰(guī)怪褒禅(bāochán)山窈(yǎo)然
咎(jiù)无物以相(xiàng,)之何可胜(shēng)道也哉
庐陵箫君圭(gūi)君玉余弟安国平父(fǔ)
3.再读课文,疏通字词,4.学生默读课文,借助注释,初知文意。
5.教师点拨,学生初步掌握课文各段内容.
6.从表达方式考虑,课文共五段,各段表达方式有何不同。
明确:这是一篇记述与议论相结合的散文,与一般游记不同,独具特色。本文虽以游记命题,但所写重点却不在于记游,而在于写作者在游览中的心得和体会。
第一段叙述,介绍褒禅山的有关情况;记述褒禅山命名的由来。
第二段叙述,从“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至“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记叙游览褒禅山后洞的情形;
第三段议论,从“于是余有叹焉”至“此余之所得也”,写未能深入华山后洞所产生的感想和
体会;
第四段议论,从“余于仆碑”至“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写由于仆碑而引起的联想;
第五段,从“四人者”至篇末,记同游者姓名和写作时间。
四.作业1.熟读全文,翻译全文,背诵前第2段。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检查复习背诵情况,讲析第1—3段。
教学过程:一.检查复习
1.默写生字词;2.请生朗读1-2段.
二.学习第一、二段.
1.根据课文注释及课下预习,翻译第一段.
2.重点词语及句式
⑴ 实词: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下--舍,筑舍定居,名词用如动词.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名,命名,名词用作动词.
⑵虚词
盖音谬也--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有"大概"的意思
盖余所至--发语词,也含有大概之意.
⑶句式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者也式判断句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概音谬也-- 者也式 判断句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始舍于其址,即,始于其址舍,介宾短语后置.
(一).分析第1段
①“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哪一个是本名?(华山。)哪一个是别名?(褒禅山。)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此前不叫褒禅山;“有碑仆道……曰„花山‟”——可见“花山”是古名,“花”后来讹音为“华”。)
②“唐浮图慧褒……名之曰„褒禅‟”——这句说别名来由。下句“今所谓……庐冢也”作补充,证明此说正确。③“距其院东五里……名之也”——“华山洞”,这里是指前洞还是指后洞?(后洞,下文可证。)这句介绍华山洞名由来。
④“距洞百余步……曰„花山‟”——“有碑仆道”中有省略成分吗?(“仆”后省“于”。)说碑“距洞百余步”,却没有说出方位,据你判断,碑应在洞的哪一面?(西面。作者以慧空禅院为参照物,再去前洞,正是向东走,先见碑而后见洞,可见碑在洞的西面。)①为什么要先点出洞名?(下文主要记游华山洞经过,又由此生发议论。)
②为什么说“华(huá)山”是“音谬”?(古文无“花”字,“花”小篆中像花之形;“花”是后起字,有此字后,“花”“华”分开。)
③“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在现代语中应是两句话:因为它在华山南边,(所以)这样称呼它。“名之”是下半句,表示结果。
4、提问:作者在此山总共去了哪些地方?(板书)
明确:褒禅山——慧空禅院——华山洞——碑文
(二)研读第二段
1、二段略写什么?详写什么?运用了哪些对比?有哪些作用?提示:略写前洞(19字),较详细地写了后洞特点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这一段中有那些对比:
①前洞的平旷与后洞的幽深对比;“其下平旷”——“有穴窈然,入之甚寒”
②前洞“记游者甚众”与后洞“来而记之者已少”、“其至又加少”对比;
③“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相比;
④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相比。作用是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
2火足以明也,却随之出,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实意在说明自己意志不坚定。以“悔“结束记游,为下文抒发议论作铺垫。
(三)指导背诵:
师生共同讨论本段层次划分:
第一层(开头到“遂与之俱出”)记游洞经过;
第二层(“盖余所至”至段末)追记后洞中所见并表示遗憾心情。
前洞(平旷、记游甚众)——后洞(窈然、寒、深)——进入(深、难、奇)怠——俱——追记洞中所见(盖余所至……又加少矣”)——追记自身,伏“悔”字(方是时……火尚足以明也”)——以“悔”结束记游(既其出……游之乐也”)
三.重点研读第三段
1.请生翻译本段.
2.掌握下列文言知识:
⑴ 字词
于时--在这里是文意上的承前启后,可译作"对于这件事".
⑵ 句式
古之人观于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倒装句,介宾短语后置.
.3.此余之所得也--判断句.
四.讨论:
1、在这一段里,作者一开始就指出古人浏览观赏,呢?
答: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2、作者引出古人观赏有得的目的是什么呢? 答:借托古人引出自己的观点.
3、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象古人那样探究思考的广泛而深入呢?作者从哪些方面来发挥的?讨论归纳:
从五方面阐述:
⑴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突出"志"的重要性;
⑵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说明"力 "的重要性;
⑶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说明"物"的重
要性;
⑷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在己为有悔--物、力都足以至而未至,则有"悔";只有"
尽吾志也,可以无悔也"--强调"尽吾志"的重要性.
通过以上议论,说明要"求思之深而无不在",要有--志、力、物;但一切事物都可能存在其不足之处,当力和物难求时,只有"尽吾志",才能做到"无悔"、无"可讥".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略讲第4,5段;总结全文
教学过程:
一、第四段,作者从仆碑发生联想,指出对待传闻应该采取深思慎取的态度. 这一段有写到仆碑上的文字,和第一段中的有关仆碑的描述相应。(前面的描写为后面的议论埋下伏笔。)写这些仆碑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治学必须“深思慎取”)
思路:作者从第一段的“有碑仆道,其文漫灭”,联想到“古书之不存”,从“音谬”联想到“谬其传”的情况不可“胜道”,自然地得出治学必须“深思慎取”的结论。
二、最后一段补叙同游者的籍贯、姓名和作记时间等,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这是写游记常用的格式。这种格式的好处在于:(1)古代游记大多是借山水、景物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所以在文章主体部分中不出现同游者姓名;即便在记游踪时不能不涉及同游者,也只用泛称,如本文中的“四人”“怠而欲出者”“或”等。(2)这样写可以节省许多笔墨,使行文简练。
.三.总结全文
1.请生根据课文内容概括本文主题思想.
作者记叙游览褒禅山,抒发秘书的感想: 无论治学处事,都要有百折不挠的意志,才能无讥无悔,也应该有深思慎取的态度.从今天来看,对我们仍有借鉴意义.
四、合作探究
1.本文由“不得极夫游之乐”生发出“尽吾志”的观点,又由“仆碑”生发出“深思慎取”的观点,这两个观点彼此有联系吗?
明确:作者游褒禅山,本来是一次平常的游历活动,但却从中悟出了人生哲理──从前洞后洞游人的多少悟出“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从“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悟出“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由此再引申一步,就得出了“非有志者不能至”的结论。然后将这次游山而未能“极夫游之乐”的教训升华到理论上来,具体分析了“至”的几个条件,最后得出“尽吾志”的观点──这正是“求思之深而无不在”的结果。由此可见,“尽吾志”的观点跟“深思慎取”的观点是有联系的:“尽吾志”的观点是在“深思慎取”的基础上产生的;有了这个观点,又能反过来促使人们“深思慎取”,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作者强调的是“尽吾志”的观点,将它置于主要位置,只是在文末略提“深思慎取”的观点,这种布局方式是恰当的,既突出了全文的主旨,又不忽略它的次要方面。(“古人之观于天地……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这句话,即可看出上述两个观点的联系。)
五.写作特点。
明确:
(1)因事说理,叙议结合的内容只是说理的材料和依据。文章以记游的内容为喻,生发议论,因事说理,以小见大,准确而充分地阐述一种人生哲理,给人以思想上的启发,使完美的表现形式与深刻的思想内容和谐统一。
文章前面记游山,后面谈道理,记叙和议论结合得紧密而自然,并且前后呼应,结构严谨,行文缜密。文中的记游内容是议论的基础,是议论的事实依据;议论是记游内容在思想认识上的理性概括和深化。前面的记游处处从后面的议论落笔,为议论作铺垫;后面的议论又处处紧扣前面的记游,赋予记游内容以特定的思想意义。记叙和议论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2)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本文的主旨在于阐述要“有志”“尽吾志”的观点,另外也涉及“深思而慎取”的观点,因此,文章的选材、详略无一不经过精心裁定,紧扣这两个观点。记游部分就写景来看似乎平淡无奇,实际上是深思熟虑、刻意安排的。第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从略;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经过从详。前者又详记仆碑文字,其余从略;后者又记前洞和后洞概况从略,记游后洞经过颇详。记前洞和后洞概况,又前洞略,后洞详;记游后洞,又写经过略,补叙经过、写心情之“悔”详。议论部分对应记叙部分,也有侧重。议游华山洞的心得甚详,借仆碑抒发感慨从略。议游华山洞的心得,又议“志”较详,议“力”“物”从略。
(3)文笔简洁,语言凝练
本文的记游部分,除为说理之外,没有多余的文字;议论部分,说理充分而有节制,没有无用的笔墨。全篇行文严谨,用墨极为简省,语言精要得当,以致文字难以增删改换。文中的一些句子,如“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都是平实而深刻、言简而意丰的警句。
六.讨论完成书后练习二,掌握"其'的用法及特点.
关于"其"的几种用法:
"其"的用法主要有两种:作代词和语气助词.具体用法如下:
1.用作代词:
(1)代第三人称: 可译作 “他的” “他” “他们” “它” .
例: 安求其能千也?<马说>
(2)作物主代词, 表领属关系,可译作 “他(它)的” “他(它)们 的” .
例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3)又作指示代词,表近指,译作"这""这些";远指,可 译作"那""那些". 例: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4)用在数词之前,表示"其中的"意思.
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2.用作副词.
(1)表示推测、估计,可译作"大概""或许".
例:圣人之 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2)表示诘问,可译为"难道""怎么".
(3)表示祈使,可译作"一定".
例: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4)表示未来,可译作"将""将要".
例: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3.用作助词,表示加强语气.
七.讨论完成练习三,学习掌握"观、名、文、求"等实词的用法.
八.课后作业
1.完成练习五.
2.完成同步练习各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