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书笔记《倚天照海花无数》
本文版权归张得午所有,未经原作者许可,严禁抄袭翻版,违者必究
倚天照海花无数,高山流水心自知
——读《曾国藩全书》后记
张得午
曾国藩者,晚清第一中兴名臣也。6岁入塾读书,8岁能读八股文、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同年参加长沙的童子试,成绩列为优等;此后锐意功名,一心求学,及至28岁赐同进士出身,十年之内,连跳七级,37岁便官居二品,这是他做大官的学问。他学习西方文化,整肃政风,匡救时弊,心存高远,使晚晴出现了“同治中兴”;道德彪炳,文章一流,廉服人心,远权避祸,重礼慎法,编织了最结实的关系网;知人善任,量才器使,推荐保举下属千人之多,其中,官至总督巡抚就有40余人,实现了儒家知识分子修身治国平天下,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大事业,能有此殊荣,清代仅此曾国藩。这是他做大事的学问。中山先生曾说过,青年人要立志做大事,而非做大官,“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曾国藩生活在清王朝由盛转衰、内忧外患的动荡岁月里,他既无家学,也无根底,却以一介儒生,仅凭自己的刻苦努力,在封建科举制度下考取了功名,踏上仕途,建功立业,做出了该有的贡献,也实现了人生的价值。此中种种,引人遐思,兴致盎然下,便想一探究竟,以解求知之渴。《曾国藩全书》计十二卷四册,105万字,全书分“霸志箴”、“挺经箴”、“忠信箴”、“居官箴”、“兵韬箴”、“仁敬箴”、“《冰鉴》箴”、“治学箴”、“谋略箴”、“处世箴”、“修身箴”、“齐家箴”等十二编,站在历史的角度,全方位、多视角真实地反映了曾国藩的一生。自2010年3月底买回,4月份初阅,11年10月复读,12年11月再读,13年3月—6月忍不住再次看了一遍。前后四次,每每读之便心志盎然,豁然开朗,遇到感触深刻的章节,奋笔疾书,所作笔记万余字。现借此机会,将读后对于我思维、身心、志趣有所影响的重要心得体会整理如下,盼与老师和同学共飨。
首先是为人处世方面。诚如师长所言,做一切事,首先做人。曾国藩认为,人生在世,不过短短几十年,大凡有志向的人,无不希望生前建功立业,死后万古流芳,而立志是为人处世成功的基础。光立志还不够,立志还需砺志,砺志以自强,因此他日日反省,天天自新。他的一生可以说就是不断砺志,不断追求的一生,砺志以用世,为维护当局统治的稳固立下了汗马功劳,进而实现了自己建功立业,闻达天下的梦想。做事已属不易,做人尤其艰难。近日刘志军落马被判刑之际忆及宋平“60岁才懂得做人的道理”之言,终于明了是时恩师的一番教诲。一介平民,官居省部,一招不慎,满盘皆输,可惜可叹之余,引人深思遐想。曾国藩认为,做人首推一个“诚”字——诚实、诚信、与人为善、待人至诚、拙诚而至善。而要做到心诚至善,首先要紧的是修身,勤俭廉劳,修身律己,又有八字要诀,曰“慎独则心泰、主敬则身强、求仁则人悦、思诚则神钦”。另一方面,他认为一个人无论出身低微贫贱,还是出身显赫,都需要砺志不止,自强不息,要求做人、做事必须要矢志不渝,持之以恒。“荷肩担道义,立志贵以恒”,亦即所谓“生活有了方向,人才会变得充实”。反求诸己,多有立志不坚,了无恒行,自入大学以来,愈发疏懒,事多懈怠,以至课业少成,思之念之,心中有愧!
“牢骚满腹无济于事,身体力行才是上策”,曾国藩告诫后人,志高还须力行,否则即便是满腹经纶的才智之士,也会壮志难酬终了一生。这边体现了很强的务实精神,教导我们要积极入世,一步步踏实稳健,开拓进取,通过修齐治平,内则建成功业,身心俱修,外则造福一方,功德圆满。而如果此间偶厌世事繁多,凡事因缘而动,顺其自然,无为而无不为1,其实倒也无妨。入则柔弱,出则强矫,出世与入世同体,阳刚与阴柔并济。湘广一带,自古重视“经世致用”,日常如此,治学尤甚,由此也养成了那一带尚用、务实的风气。曾国藩作为晚清时期湖湘一带的杰出师表,其影响不可不谓深远,以致后来的谭嗣同、陈天华、黄兴、毛泽东等皆受此风气熏染。
其次是求学治学方面。正如全书开篇有一句,“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需要的学问就越多”。人生要想达到一定的高度,不断更新和积累学识太重要了。读书可以励志明理。曾国藩之所以成为晚晴显赫一时的人物,究其根本,应归于他一生的勤学苦读。他认为读书贵勤,贵有恒,贵在理解,读书时要勤做笔记,但不必苦读强记,强调读书是为了学以致用,而非仅在于功名富贵。这点之于当1 读《老子》,始知其义实为:“可以这样做而不去做”,通过“顾左右而言他”,旁敲侧击的方式达到自然而然的目标。这点《鬼谷子》也有论及,即通过捭阖、反应、内楗、抵戯、飞箝之术,“揣情”“磨意”“造势”“任形”,追求无欲无为、无生无极,而后功到自然成。
时尤显难能可贵,而对于现代人士来说也是十分重要!首先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带来了新媒体日新月异的发展,相应的对于人的学习要求就更高了,知识技术在不断更新换代,要求人的大脑思维也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其次是现在学习的途径更多了,巨大的信息流量,物欲横流、光怪陆离的现代生活,极易使人陷入迷茫,遁入虚无,失去自我,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生活闲暇之余,偶尔静下心来,品一茗好茶,读一本好书,练一手好字,存一丝纯真念想,留一份清闲自在;可选择的学习方式多了,反而要求我们要提高甄辨能力,从而真正的得到知识熏陶。再次则是读书的思想观念问题,面临当前经济社会的剧烈转型,人很容易心浮气躁,受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金钱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盛行,读书也往往沦为求取功名、获得升迁甚至一夜成名的敲门砖。所有这些都不应成为读书的应有之义,求学当为经世致用,所谓“君子为学,明道经世”;“勤恒兼治,无坚不摧”。
曾国藩说“自古圣贤豪杰,文人才士,其治事不同,而其豁达光明之胸,大略相同。吾辈既办军务,系处功利场中,宜刻刻勤劳,如农之力穡,如贾之趋利,如蒿工之上滩,早做夜思,以求有济。而治事之外,却须有冲融之象,二者并进,则勤劳而以恬淡出之,最有意味。”大概是强调读书贵勤,而治学须则需讲究方法,即他所提倡的为学四法:读书当求迅速,读书的速度快起来了,就能比别人读得多;温习旧书应该追求熟悉,反复阅读,大抵真正的知识都从复习中来;练字要持之以恒,“学不可以已”;作文当苦思冥想,“吟成一个字,捻段数根须”。此外,治学则有“一要”和“一忌”:一要是虚心。曾国藩认为在你身边总可以碰到一两个或自以为是,或恃才傲物,或自我吹嘘之人,这种人往往有一技之长,或者一孔之见,或者一时之利,于是往往通过夸大其词,或者以己之长来攻击他人所短,或者通过哗众取宠来显示自己的优势。“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所以在求学治学中,永远不可以有的就是骄傲自大,这点对于年轻气盛的同龄人来说,知易行难,往往会陷入其中无法自拔。孔子也提出了所谓“三戒”亦即来告诫世人,其实永葆一颗求知若渴、大智若愚、虚怀若谷之心来待人处事,未尝不是一种高尚的人生境界。
最后是修身齐家方面。修齐治平乃是儒家之于个人的一整套人生规范。曾国藩在熟读诸子百家的基础上,提出品行圆融,清明内心是一个人为人治学,明理
通达的基本。所谓“心无染者,欲境是仙都,心有系恋,乐境成苦海”。对于欲望无穷而平日系恋不断,我笔记此处,将其理解为:“盖其事出有因,前者忠厚天性使然,以后断其种种虚荣心态,而绝邪念之象;后者平日学而不恭,知识庞杂而乱,自信不足以趋足。当以一切英武果敢,对于人事得失皆然,不怕不悔为上。”不怕不悔之言得益于《武经七书》里面的一个小故事,简要概括意即人之一生,前半生不要怕,刚强进取;后半世不需悔,谦让隐退云云。用曾国藩的话讲就是注意给自己留一片闲适。
此外,修身方面还要严以律己,诚以待人,平时要求少说话,多做事,所谓“修德不求报,能文不求名”,从而培养淡远之志,养成一股浩然正气。这里虽然有教人隐忍退让,明哲保身之嫌,其修身思想大体上还是值得提倡和学习的。齐家方面,他从几十年的军旅生涯中也悟出了常人所未识见的一个普通道理,简要一个字,苦练“静”字功夫。持家一道,孝敬为先。要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敦条睦邻,自己必须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努力营造良好的家教氛围。而要敦睦乡里,则应通情达理,以理服人,主持公道。凡事做到清醒冷静,淡看得失,绝不趋之若鹜,人云亦云,提醒自己要多向平实处用心,与人为善,团结众人,用军事上的经验就是谨记“论功则推以让人,任劳则引为己责”,从而不但藏身,更实现藏心的理想效果。
掩卷深思,感慨良多,只从以上三个方面作为后记内容,必然是不够全面的,其余种种,留存心间,兹不赘述。诚然,以上诸如他所谓“砺志用世”、“匡时救弊”、“道德文章”、“修身处事”等等方面,归根到底,实际上是为维护以满清统治的代表的地主阶级的利益而服务的,但他的智慧、他的思想、他的为人品行以及治家哲学等对后面几代中国人的影响来看,称他为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应该是当之无愧的。甚至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促进西学东渐,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并积极实践第一人”——陈君慧语),假如以人物来断代的话,把曾国藩称作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最后一人,近代历史上的第一人”,也未尝不可。
实现价值,创造历史,千秋功过,后人评说。古人身上有太多的精神品质值得后人细细品味,慢慢学习。我们读书,也不仅仅停留在感受的层面,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将所学所得融之于里,内化于心,或许这才是此间最大的追求吧。
2013-6-28凌晨·于寝室
第二篇:压题2004高考福建满分作文_照海倚天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 is getting increasingly mature, and gradually infiltrated into all kinds of industries.Network information-seeking is an important way for people to search information.However, as there is a mass of information on internet。
2004高考福建满分作文:照海倚天
历史被如沙的时光悄悄地掩埋,当我们回首时,已了无痕迹。然而当我们真正回首去聆听和抚摸这尘封的记忆时,却总有那一串串的姓名在大漠的鸣沙中突兀,回荡。
如烟往事,似水流年,却带不走这样一个熟悉的名字,一个为人所倚赖,为人所唾弃,为人所敬佩,为人所鄙薄的名字———曾国藩。
数峰无语立斜阳,也许曾国藩本人留给后人的,也是一块默默的无字碑。一个年少时就才学出众的天才,一个二十多岁就考取进士的少儒,一个当清政府在太平天国打击下内忧外患,风雨飘摇之时挺身救驾的勇者。他曾在官场上春风得意,官至极品,也曾饱受倾轧,郁居乡里;曾在战场上带甲百万,挥斥方遒;也曾一败涂地,差点投水自尽。这截然不同谜一般的身世,也许也正是他一生将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格融合在一起的折射吧。
内圣外王,不错,这正是国藩一生孜孜以求的人生境界。翻开《曾国藩家书》,翻开《冰鉴》,翻开属于国藩内心的那一页,我为之所震惊,这难道就是扬名政坛,决战沙场,坚忍果断的清廷柱石?不!不像啊!湿润隽永的文辞,语重心长的告诫,诚挚由衷的认错;一派慈和,一派忍让,更有一份曹植的“烈士多悲心”。我不由惊叹,我不由折服,我不由反思。历览前贤,有秦皇汉武的风骚,有唐宗宋祖的文采,有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弯弓和大雕。可又有谁,能像内圣外王的曾文正一样,为官则清正无私,举贤若渴,为将则机智沉稳,步步为营,奇正相佐,为儒则谦和内敛,毫无文人的狂傲之气,为父为兄则严于律亲,不使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曾国藩是一个永远让人无法读明白的人,是一个文人,是一位儒将,是一个好官。也许也只有毛泽东主席的评价最中肯:“曾国藩是地方阶级里最厉害的人物。”
无可奈何花落去,毕竟人无完人,安庆城破,大辟三日;天京陷落,大辟十日;投靠外国……这些是事实,不知是有意,还是不得已。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流年似
水,时光如电地过去,也许,只有历史才能让“无字碑头镌字满”,也许也只有历史,才能最好地诠释曾国藩在天京城破,黄袍欲加身之时写尽生平心境的一句话: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
第三篇:倚天照海处 流水高山境——读《曾国藩传》有感
职业发展规划大一下期末作业
倚天照海处 流水高山境
——读《曾国藩传》有感
近年来我们常常会提到一个新的概念:学者型官员。著名学者、教育学家胡哲敷认为,“五百年来能把学问在事业表现出来的‘儒雅风流人物’,当首推曾国藩一人”。伟大领袖毛主席也盛赞,“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公一人”。
他是中国人眼中的“古今第一完人”。
他是美国人眼中的“远东华盛顿”。
后人在写有关于他的文字时,涉及了 “政治”、“军事”、“人格修炼”“家庭教育”等等关键词。然而愚以为,“人格修炼”乃是他一切成败得失的“关键词的关键词”。
有常乃第一美德
苏东坡有言:“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根据古人对曾国藩的评价及记载的关于他的轶事来看,曾国藩在前者上并不占优势,资质并非出众。幸而,他在后者有自己的态度和作为。
“人生唯有常是第一美德……可见年无分老少,事无分难易,但行之有恒,自如种树畜养,日见其大而不觉耳。”这是曾国藩于“作字”这一小事上习得的金科玉律。他将此运用于他的自我修为,一以贯之。
他信奉“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在早年即为自己制定了日课十二条:
一、主敬:整齐严肃,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二、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1 / 7
职业发展规划大一下期末作业
三、早起:黎明即起,醒后不沾恋;
四、读书不二:一书未完,不看他书;
五、读史:念二十三史,每日圈点十页,虽有事不间断;
六、谨言:刻刻留心,第一工夫;
七、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
八、保身:节劳,节欲,节饮食;
九、日知其所无:每日读书,记录心得语;
十、月无忘其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的多寡,养气之盛否;
十一、作字:饭后写字半时。凡笔墨应酬,当作自己课程。凡事不待明日,取积愈难清。
十二、夜不出门:旷功疲神,切戒切戒。作为晚清政坛举足轻重的人物,曾国藩区别于其他政客最为显著的地方,即是细致而微、从一而终的自我修为。他终身以“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的座右铭自勉。心怀的既是“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愿,又何必拘泥、贪恋于高高官厚禄?每晚临睡前,他还会不分大小的记录自己当天所为之事,然后扪心自问:今天所作的哪些符合正人君子的行径?哪些不符合正人君子的要求?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这一习惯他一直保持到临终前一晚。
在追求自身的修养之外,他的家庭教育也是独树一帜,成效显著。
在他著名的《诫子书》中,他提到了四个方面的修为:一曰慎独而心安,二曰主敬则身强,三曰求仁则人悦,四曰习劳则神钦。
/ 7
职业发展规划大一下期末作业
而同为成功的军事家、政治家的诸葛亮同样有流传后世的《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慆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相比之下,诸葛亮的《诫子书》局限于单一的向内探求,看重自身的才学与德行的双重修养。而曾国藩的《诫子书》,包含了向内、向外两个向度,既强调内在的自我修为,也重视处世时的恭敬之态、仁爱之心。而这两点,于后世我们的个人修养,于我们的和谐社会的建设,都是大有裨益的。
事实证明,曾国藩的思想与教育对其子孙后世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其子曾纪泽在曾国藩死后才承荫出仕,从事外交;曾纪鸿一生钻研数学;孙子曾广钧中进士后,终老翰林;曾孙、玄孙辈中大都出国留学,曾氏后代子孙没有一个加入到行伍之列,甚至也极少有人出仕。曾家后裔恪遵先祖遗言,远离尔虞我诈钩心斗角的政界、军界,洁身自好,大隐于世,实现了曾氏“长盛不衰,代有人才”的遗愿。
反观当下,搭乘着高铁加速发展的社会,随之加快的生活节奏,繁复的社会万象,或多或少蛊惑着我们的心智,我们的灵魂渐渐跟不上浮躁的躯体。有多少人能如曾子每日三问?有多少人能自主地把“人格修炼”作为一门人生必修课?有多少人把自我修为变成一种习惯?
坦诚地说,至少我不是,但我会努力,向曾国藩看齐,重视并完善自己的内在修为,力求将“内外兼修”贯穿生命始终。
宁牵黄犬,逐狡兔 古有李斯竭忠为秦,然而受到陷害,临刑之前,他悲叹:“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
/ 7
职业发展规划大一下期末作业
逐狡兔,岂可得乎!”便父子相对大哭。
历史上因贪富贵而取祸的官员不胜其数。
曾国藩偏偏特立独行。他认为“为人须在一‘淡’字上着意”。他身居高位,却坚持着如“牵黄犬,逐狡兔“一样平淡的生活。
于交往方面,他坚持,“凡事不可占人半点便宜。不可轻取人财”。
于处世方面,曾国藩认为,“处此乱世,愈穷愈好”。身居高官,“总以钱少产薄为妙”。“不特富贵功名及身家之顺逆,子姓之旺否悉由天定,即学问德行之成立与否,亦大半关乎天事,一概笑而忘之”、“功不必自己出,名不必自己成”、“功成身退,愈急愈好”,诸如此类的思想都是身居高位者对于钱财之物难能可贵的淡漠。
权力方面亦然。攻克天京平定太平天国后,曾国藩裁撤湘军,自剪羽翼,以明心志。要说龙袍加身对曾国藩没有半点儿诱惑,肯定是一句假话。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他的内心也必定有着浓厚的帝王思想,只是一生谨小慎微、临事如履薄冰的曾国藩,最终还是放弃了。作为理学家的曾国藩最终采取的策略,连保存实力的意图也没有,而是大刀阔斧地自剪羽翼。以他的本意,原想将湘军全部裁撤掉,后经人劝谏提醒,才保留了约两万嫡系精英,一则北方捻军正盛,湘军还有可用之处;二则只有以实力作后盾,才能真正保住自己的利益地位不受侵犯、身家性命免遭伤害。拥有重兵之人,要么问鼎皇权王位,要么被人打败击溃,像曾国藩这样主动裁剪、自行解散,自古以来还比较少见。他的高风亮节与不同凡响也为他在朝廷赢了信任与放心,赢得身后名。
早在几千年前,司马迁就看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我们又能不能守住内心的净土,即使身在都市,也做到心如止水?恰如林徽因所言:“真正的平静,不是远离喧嚣,而是在心里修篱种菊。”
/ 7
职业发展规划大一下期末作业
群居守口,独居守心
《论语》中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意思是中庸把一切道理都说尽了。不得不说,自近代以来就被政界人物奉为“官场楷模”的曾国藩应该是解其精髓一二的——升官最快,政绩最好,保管最好。否则,他是无法在当时动荡的时代里,偌大的江湖中,能优容自如,最大化地无伤于尘世的斧钺。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曾国藩功成名就后,趋炎附势者多了起来。对此,曾国藩倒是淡然处之,但他的一个手下却每每反感,总想找机会教训一下那些溜须拍马之人。这天,机会来了,这个手下在批阅信件时,将一位拍马的官员狠狠讽刺了一番。曾国藩看过批阅后意味深长地说:“人各有各的生存方式,有人就靠这样做来生存。你如此批阅无疑是夺了他们的生存之道。他们将来得了势,可能会想办法置你于死地。”
中势者的中庸,在于吃准人性、看透一切,自然而然地处世,无往而不利地生活,不会无端地为自己设置藩篱、埋设地雷。
至于“独居守心”,即可概括为“慎独”二字。
《礼记·中庸》有载:“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清朝金缨在《格言联璧·持躬》中表明,内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君子所以慎独。
这一点于“自我修为”那部分是一致的,故不再赘述。
然而,身处新时代的我们需要辩证地看待曾国藩明哲保身的处世方式。为自保,曾国藩那般“含雄奇于淡远之中,含刚强于柔弱之中”的以柔克刚的太极式的手法,是极其实用而有效的。
/ 7
职业发展规划大一下期末作业
但如果我们现实的社会背景下,在崇尚民主和自由的年代,人人还都死守“群居守口”的生存法则,这个社会只会集体失语。为了祖国建设,为了社会进步,为了人民幸福,为了集体和谐,为了自身发展,新时代的人在坚持基本原则的前提下,需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有担当的勇于发声,既不逾越做人底线,也是对处世原则的升华。
梁启超精辟地阐述了曾国藩一生成功的法则。
第一、“自拔于流俗”,说明了曾国藩不甘于平庸,有自己的追求,这样才能有坚定的意志。
第二、“而困而知,而免而行,历经千艰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铢积寸累,受之以虚,将之以勤,植之以刚,贞之以恒,帅之以诚,勇猛精进,坚苦卓绝。”说明了曾国藩历尽艰辛,愈挫愈勇,屡败屡战,勤勉自新,知行合一,不急功近利,虚怀若谷,才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那么,从职业规划的角度,从一位从政的毁誉参半的古人那里,我又悟得了什么呢?
曾国藩的成功在我看来可以借助的外界力量几乎可以忽略,他本就处于国势衰微的晚清,家中也没有坚实的背景和实力。正如他的故居的名字“富厚堂”一样,他唯一能做的就是让自己各方面变得“富厚”。
而说起我的职业规划,首要当是做好一名经济工作者,把几年来的所学所得灵活用于工作中。前三年,熟悉本职工作,做一名称职的员工;后三年,再接再厉,力争做一名优秀员工;六年后,积累经验,加强反思,在自己工作的领域有一定的建树;十年后,锐意改革,勇于创新,善于总结,竭尽全力做自己所在行业的领军人物。“人生唯有常是第一美德”,为了实现目标,我会坚持不懈地奋斗。也许在前行的路上,要经历太多的坎坷,我有心理准备。我知道,真正
/ 7
职业发展规划大一下期末作业 的强者,是擦干眼泪继续奔跑的人。
从一个湖南湘乡平凡的农家子弟到最终封侯拜相,曾国藩完全凭靠自己的坚韧与毅力,建构了这六十一年的缜密而完美的人生脉络,他可谓是做到了中国文人所追捧的“三立”:“立德、立功、立言”。他的成就,首先源于他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自我的人格修炼。
在本可以黄袍加身时及时抽身逐步,他只丢下一句“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真真“有史以来”、“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
/ 7
第四篇:《花凋》读书笔记
《花凋》读书笔记 书名:《花凋》 作者:张爱玲
出版社: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江苏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年12月第一版 字数:30万
阅读时间:2015年2月
《花凋》是一本集合了我国著名的现代作家张爱玲作品的中短篇小说集,包含了《沉香屑 第一炉香》、《沉香屑 第二炉香》、《茉莉香片》、《心经》、《倾城之恋》、《金锁记》、《花凋》、《鸿鸾禧》、《红玫瑰和白玫瑰》、《连环套》、《色.戒》、《相见欢》这十二篇中短篇小说。文学作品是作家依据一定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社会生活进行的艺术创造,具有认识性,蕴含着作家对社会生活的认识。所以通过阅读这本张爱玲所作的小说集,可以看出张爱玲的爱憎偏向和性格特点。下面我将谈谈我看过这本小说集的一些感受和看法。
一、人物设定和题材选择
首先,在这几篇小说中,作者讲述的大多是男女之间的故事。比如葛薇龙和乔琪、白流苏和范柳原、川娥和章云蕃、霓喜和她的丈夫们、王佳芝和易先生等等。更多的是人物的婚姻生活和经历,我记得比较清楚的是霓喜经历过三次婚姻,也是比较悲惨,但是我觉得也是她自己咎由自取,自己“不安于现状”。
再者,读完这一本书,我总的感觉这些人物大多是生活在大家族里,生活条件比较富足,那些太太小姐们都是穿金戴银的,吃穿都有仆人伺候,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王佳芝的翡翠戒指在那些太太面前是拿不出手的,更是上不得台面的,阿歇太太根本就不正眼瞧。葛薇龙在进入她姑妈家后,游走在各大交际场所之中,更是穿金戴银,涂脂抹粉。玉清结婚也是要上档次,购置好货。传庆是一个聂家的小少爷,虽说也没有得到好的待遇。罗杰也是华南大学的教授。振保也是一个外商染织公司的高管,有学历,有能力。放到现在来说就是这些都是生活在社会中上层的人物,当然也有写小人物的悲欢离合。
我想这些人物的设定可能也和张爱玲的生活环境有关,虽说她家后来没落,但曾经也是一个大家族,所以说她对上流社会的一些社交场合和社交礼仪有所了解的。还有她从她父亲那里跑出来,逃到母亲那里,跟随母亲生活,进入学堂学习,接受教育的这些经历有关。
最后,就是这些故事大多是发生在上海和香港这两个地方,可以说是她的上海、香港情节。比如振保在上海遇到了王太太(娇蕊),他们之间发生“爱情”的故事。还有葛薇龙在香港交际圈的发展。还有王佳芝、白流苏在上海和香港之间来回。张爱玲出生在上海的公租界,在他离开父亲之前都是住在上海的,对上海市相当了解。张爱玲在这儿出生,在这儿度过了她的童年,并且最后又把她的豆蔻年华埋葬在这里的,也算是故乡情结吧。上海是她生命的原乡,也是她写作的原乡,远离上海也就是离她写作的源泉越来越远。所以她后来在美国写的作品都没有她年轻的时候写的有味道,深刻。还有她因为战乱不能赴伦敦大学读书,就在香港大学就读,对香港也是比较熟悉的。
二、浓郁的悲剧色彩
张爱玲的小说,无论结局是好还是坏都给人一种悲凉,凄切的感觉。就《倾城之恋》中的开头“胡琴咿咿呀呀拉着,在万盏灯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说不尽的苍凉故事——不问也罢!”就只剩苍凉二字。让我记忆较为深刻的就是离婚女人白流苏和范柳原的故事,暂且把它称为爱情故事。白流苏离了婚就回到娘家生活,几年了,没有再嫁,生活还算平静。但是有一天,传来了她前夫去世的消息,打破了表面上的平静,掀起了几层浪。她娘家的人劝她回去守孝,白流苏不肯,不想回到那个伤心的地方。她娘家的哥哥嫂嫂就说她拖累了他们,给他们添了很多麻烦。看到这里的时候,我真的不懂,这样做还有亲情二字可言吗?本是一家人,还在这种时候说出这样伤人的话,做出这样不近人情的事,真是看了让人寒心,真的为白流苏的遭遇感到悲哀。还有,尽管最后白流苏和范柳原在一起了,但却是两个经历过战乱的人对未来的迷茫和对生命难以把握的感悟的结果。不知道他们所谓的爱情是否还存在,还是说是经历过战乱的孤寂和无助的余韵,才让他们选择在一起,来逃避孤独的追击。这样看似好的结局是否就是充满了幸福和快乐,还是沉淀下来的悲哀、凄凉。还有罗杰和他年轻的新婚妻子的事,本该是好好享受新婚蜜月的,最后却落得了孤独自杀的结局。《金锁记》的七巧嫁给了一个残疾人,育有一男一女,前半生就这样在伺候人的日子里度过,没有幸福的婚姻生活,这自身就是一个悲剧。在加上她后来让她的子女抽烟,阻碍他们单独活动。最后因为自己的私心而毁了她的亲生儿女。小说中说“三十年来戴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然而“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人还没完——完不了。”剩下的就是完不了的悲凉。王佳芝本是利用美人计,接近汪精卫政府掌握情报的要员——易先生夫妇,最后却意外的爱上了“特工”易先生,在计划的最后关头放走了易先生,自己却被无情的杀害。这就是赤裸裸的悲剧了。
张爱玲的作品主要写于她20-30岁之间,不知道为什么张爱玲的作品大多是悲剧。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她自己与胡兰成的婚姻生活不幸福,所以这段时间的作品中的女主人公大多婚姻不顺,生活充满荆棘和坎坷。当然啊,这只是我个人的猜测。
三、讽刺的语言风格
她用辛辣讽刺的语言来批判人性的虚伪和冷漠。比如《花凋》中描写郑先生的就是“有钱的时候在外面生孩子,没钱的时候在家里生孩子。”好似他只想着怎么生孩子。“郑先生是连演四十年的闹剧,而他夫人则是冗长单调的悲剧。”都是笑话。“为门第所限,郑家的女儿不能做女店员,女打字员,做`女结婚员`是她们唯一的出路。”女人除了结婚生子就没有其他的价值了,想必那就是那些陈旧的观念所致使的,女子不应跑头露面,不能读书习字。除了嫁人还是嫁人,没有一点自由可言。“女儿的大学文凭原是最狂妄的奢侈品。”在那个时候,女子能够读书时一件难事。“郑夫人对于选择女婿很感兴趣,那是她死灰的生命中德一星微红的炭火。”无聊的人生。其他作品中也有很多,在这里就不一一例举了。一般说来,往往坏的,负面的东西更能吸引别人的注意。所以说在文学作品中运用这些具有讽刺性的语言,可以给读者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
四、比喻等多种表现手法
张爱玲的小说中多应用比喻、反讽、对比等多种表现手法。比如《花凋》中说“郑家这样的大黄狗有三只,老而疏懒,身上生癣处毛皮脱落,栏门躺着,乍看就仿佛是一块敞旧的棕毛毯。”“她爬在李妈背上就像一个冷而白的大白蜘蛛。”“她的脸像骨架子上绷着白缎子,眼睛就像是缎子上落了灯花,烧成两个炎炎的大洞。”对大黄狗、川娥额描写都很入微,刻画的很形象,尤其是那个打败蜘蛛,既道出了川娥苍白无力的健康状况,也写出川娥的精神状况。还有《金锁记》里写道:“她到了窗前,揭开了那边上缀有小绒球的墨绿样式窗帘,季泽正在弄堂里往外走,长衫搭在肩上,清甜的风像一群白鸽子钻进他的纺绸裤缝里去了,哪儿都钻到了,飘飘拍着翅子。”这是人物处于阴沉压抑的环境中,爱情终归破灭的情境。没有大段的铺张描写和渲染,文字精练动人,却将那种伤感表现的非常深入,自然灵动。这样的例子真是不胜枚举。
我以前没接触过太多她的作品,只是听老师说过一些,这次读了这本小说集,对张爱玲的写作风格和写作技巧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也算是一种进步。众口难调,文学作品也是一样,张爱玲的小说被很多人推崇,也有人说她的小说难登大雅之堂,因为她小说的题材大多是男女之间的爱恨纠葛。既然张爱玲的小说被人推崇就有它的可取之处,但是就我个人而言,我不是很喜欢她太过于浓郁的悲剧情怀,感觉不到一点的快乐和幸福,只剩下悲凉,甚至是凄惨的印象.人存在于这世界上相对于宇宙时间来说就那么一瞬,当下快乐就好,悲切似乎不是那么流行。
班级:13级汉文2班
学号:3120131704216 姓名:郭娟
第五篇:读书笔记邓成花
读 书 笔 记
邓成花
为了充实我的暑假生活、我在假期读了一些关于人生之类的书籍、收获 最大的是以下三本
读《活着》有感
我喜欢看书,喜欢看各种各样的书,看的很杂,文学名著,流行小说都看,只要作者的文笔不是太差,总能让我从头到脚看完整本书.只不过很多时候是当成故事来看,看完了感叹一番也就丢下了.一个很偶然的机会看了余华写的小说《活着》,《活着》讲述的是一个叫徐福贵的老人一生的故事,这是一个历尽世间沧桑和磨难的老人.作者的笔触很平静,没有刻意去烘托一种跌宕起伏的气氛,随着作者平实的叙述中,经历着主人公的一生苦乐哀愁.看完后掩卷沉思,内心沉重,感觉有说不出的悲——悲凉,悲哀,悲伤„„似乎人生所能经历的不幸都降临到了主人公身上.想着主人公的经历,禁不住疑问:活着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徐福贵出生富贵,却是个地道的败家子,从小到大干尽了荒唐事,嫖娼,赌博生生让自己从一个阔少爷变成了个穷光蛋.这期间,他唯一做对的事就是娶了家珍做老婆.这个同样出生富贵的富家千金没有一句怨言的包容了迷途丈夫,撑起了日后苦难的天空.从地主到赤贫,徐福贵也不是没有恨过,恨这个,恨那个,最后恨的还是自个,有道是自作孽不可活,怨谁 他活着,接受了自己新的身份.是啊,就如他娘所说:“人只要活得高兴,穷也不怕.”活着的意义并非只是富贵.自从做了佃户,也许劳动是能改变一个人,不,应该说是生活,为了活着,一家人的活着,徐福贵努力劳作,再不若从前的荒唐,活着也似乎有了目标.用书中的话说就是:日子过的又苦又累,心里反到踏实了.他想着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他们徐家从小鸡变成鹅,鹅变成羊,羊变成牛,慢慢的重新发起来.只是世事难料,他被抓壮丁上了战场.在战场上历经生死,成了俘虏后面对解放军是选择留下还是领了盘缠回家时,他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回家,那一刻,对家庭的牵挂也许是他活着的唯一理由吧.只是现在想想,如果那时他选择的是留下,也许人生会有所不一样吧,就如那同样成了俘虏选择留下参加解放军的春生.读《童年》的有感
童年每个人都经历过。童年是美妙的,童年是快乐的,童年是幸福的,童年是值得回忆的„„而高尔基的童年却那么的恐怖,悲惨,令人不敢去回想。
可怜的高尔基3岁丧父,失去了亲切的父爱,跟着母亲和外祖母,来到了外祖父的一个小染坊。从此,黑暗的生活降临到高尔基的头上。外祖父的脾气十分的暴躁,经常打外祖母和高尔基,使高尔基幼小的心灵出现了阴影。
这“一家子蠢货”外祖父卡什林性情暴躁、乖戾、贪婪、自私;俩个舅舅米哈伊尔和雅科夫也是粗野、自私的市侩,连小孩也与他们一起热烈地参加了一份。只有善良、和蔼,富有感情的外祖母让他生活在这种环境下有一丝丝的安慰。
我喜欢文中的外祖母,她似乎有种特殊的亲和力,她有讲不完的故事。而且她是那么爱她的子女。即使是米哈伊尔和雅科夫这两个大坏蛋,她也并没有请求外祖父怎样严厉得处罚他们。一个善良的人,又怎会喜欢在家里发生战争呢?面对外祖父毫无人情的打骂,她也是一忍再忍。
高尔基的童年除了一些教育和友谊,没有什么再值得回忆!在欢乐中,在悲伤中,在爱与恨的交织中,他的童年就这样匆匆而过。在阅读中,我发现他的爱,寻思他的恨,品味着冥冥之中黑暗的光明。
我们现在丰衣足食,要什么有什么,又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心肝宝贝” 哪能和高尔基那悲惨的童年相提并论,年代的不同就是这差别,一个是天堂,一个是地狱 ;一个充满阳光,一个到处黑暗。我们现在的童年来之不易啊!
读《围城》有感
《围城》是我认为我有史以来度的最快的一本书了.但,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它的人物性格和很鲜明,它的内容很和我的胃口(可能含有贬义,不知是否有人会骂我早熟之类的),甚至主人公方
鸿渐的一些经历和我颇有相似之处(关于这一点,我会在文章中向大家慢慢道来).我一开始,只是把这书当作一本普通的小说来看的,只是为了图个乐子,也并没想写什么读后感.于是,我迷迷糊糊地,一口气地读到了本书的200多页(全书共有335页).这时,我十分纳闷——我一般读小说,200多页会读上近半个月.于是,我诧异地顿了顿,把书合了起来.这时,我看到了本书的题目——《围城》.我惊呆了.当时,我凭题目感觉《围城》这本书应是写一些抗战时期的事情——“围城”吗!即八路军把日本鬼子围在一座孤城里无路可逃,被迫投降一类的事.但是,内容和我先前的所思所想根本对不上号.它倒是讲了一个上海的青年,出国留学后骗来了个博士学位,回国时候和回国后发生的事情.于是,我整天担惊受怕,怕被别人耻笑.但,我的老师,家长对待我就像当时苏文纨对方鸿渐一样.不过,我的心里想着玩就像方鸿渐在想唐晓芙.我于是暗下决心:无论做每件事,都要像鸿渐最初对待唐晓芙一样对待它们.不知我是否做到了,也不知我是否能做到,但,然我立下了决心,就尽最大力来将它实现吧.2013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