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书育人何其难
教书育人何其难
一名语文教师,往往兼职于品德、纪律、卫生等多项工作,真可谓任重而道远,也可见能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显然很不容易。
平日里精心设计每一课教案,认真上好每一节课,尽量做到“像辛勤的园丁一样培育着祖国的花朵”,可那六七十张小脸中,总有那么几张时不时给你捣乱生事。那么在处理这些事件的过程中难免会生气发火,言辞之中也难免会有过激之词,就有大作家写于书中,斥责你没树立尊严,怎可为人师表?好像你作为一名教师,就得是一个集仁慈、礼仪、贤明、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等所有美德于一身的圣人,稍有违背这其中任何一条的,就被斥为有负师表。
其实,换个角色,也许我们作为家长,如果看到自己的孩子挨训,心里肯定也不是个滋味。这么一理解,写书的人说的也在情理之中:“为人师表的最高境界是以个人魅力动人、服人”。“最高境界”何其难?但是,说出这种话似乎也像一个捣乱的学生,怎么办?努力向“最高境界”攀登呗!
第二篇: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研究性学习”进课堂何其难
“研究性学习”进课堂何其难
“研究性”地学习是学生“主动”地学习的进一步深化,开设“研究性学习”这门课程,其目的也是如何使它进入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南。语文科对“‘研究性学习’进课堂”的研究、探讨有较多的优越性,语文教师在教学上开展“研究性学习”本应如鱼得水,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研究性学习”进课堂还有一段漫长的路要走。
一、遭遇“滑铁卢”
高一时,我在教学上贯彻“学生为主体”是做得比较好的。首先我把预习放到课堂上。据调查,90%的学生课前都没有预习,如此一改,就能面向全体学生,加上教师的指导,预习的效果出奇的好。其次我淡化了篇章结构的分析,把学生的精力放到文章内容的探讨、鉴赏上。这是新教材的要求,也是贯彻学生学习主动性的要求。经过一年的努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基本调动起来了。
上高二了,我准备把“研究性学习”引进课堂,然而却是当头一捧,把我弄得晕头转向。开学之始,我备课相当充分,在上第一课《沁园春·长沙》时,我搞了个自认为是精彩的开场白,对课文作了简略的整体把握后,就把自己精心设计的,供学生进行研究、探讨的几个问题亮出来。这些问题分为两部分:
(一)、“整体把握”有——(1)找出上下片各一个关键词;(2)上下片各有什么意象?(3)上下片的最后一句的设问句,其之间有什么联系?
(二)、“局部理解”有——(1)找出有领起作用的字;(2)上片的写景与“谁主沉浮”的发问如何联在一起;(3)写秋景不写“悲秋”而写“乐景”的用意。这样安排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思考。我布置学生去准备,自己就悠然自得地在想象着第二天学生争得脸红耳赤的场面。这一节就要过去,我环顾一下,学生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好象挺投入的呢。第二天,我自信的走上讲台,闲话少说,马上转入正题,提问一位学生,希望他能引起一场“文斗”,没想到他说“没有准备”,再问下一位结果亦如此,我不甘心,提问一位学习成绩名列前茅的学生,她说的还是那句话。检查那些要他们作书面表达的研讨话题,全是空白。终于,我泄气了。是什么原因?我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并对学生进行摸底调查,原来学生不知道怎么去准备研究话题,辩论自然就无从谈起。学生对新颖的教法不适应,自己操之过急。部分学生还停留在被动学习的学法上,不会主动性地学习。诸多原因凑在一起而造成了冷场。无可奈何,“‘研究性学习’进课堂”在现阶段只能搁浅。
二、“如今迈步从头越”
“‘研究性学习’进课堂”暂时行不通,并不等于我放弃了对它的探索和研究。在接下来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中,我特别注意“研究性学习”在教学中渗透,一有机会让学生论辩。
接下来的日子,我基本是走回高一的老路,即先进行整体把握,然后是老师把问题逐个提出来,学生逐个解答。但是我要他们思考、讨论才回答,而不是由老师讲解。紧扣语文教学形象思维、多向思维的特点。比如,我在《离骚》这篇课文中是这样引导学生的:(1)文章运用“花草禽鸟”的用意是什么?(2)文中有哪些句子引起了你的共鸣?你最喜欢哪两句诗?(3)屈原的爱国思想对我们有什么启示?这些问题虽然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但总感觉是老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离“研究性地学习”相去甚远,这不是我的初衷。于是我又萌生了改革的念头,把开学初的做法稍作改动,叫做“研究性地学习语文”,重在探讨、研究,而不去计较什么圆满的答案。比如在《故都的秋》中只提三个问题开展“研究性地学习语文”:(1)作者以什么情怀贯穿全文?各个层次所表达的情怀又有什么不同?(2)北国之秋与南国之秋相比较的用意如何?(3)“清、静”与“悲凉”能否成为一体?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饶有兴趣地进行了探讨和发言。
正当我兴致勃勃的时候,却遭到学生的抵触和非议,怎么回事?
用心爱心专心 1
三、遭受难言之苦
这样的教学,酷似裁剪,学生能接受吗?难!不久就有学生投诉了。反映最大的是跳跃性大,不适应这种教法。一位学生的道白暴露了现今语文教学的流弊:“你讲课跳来跳去,我都不知道你讲什么,我以前的老师都是一段一段讲下去的。”我恍然大悟,我们的学生经过多年的重篇章结构分析的教学“熏陶”,我来了一个急转弯,学生又如何能受得了呢!我想,新编教材中“轻篇章结构分析,重能力提高”的指导思想如不能在教师中很好地贯彻,以至从小学到中学仍以结构分析为重点,到了高中阶段学生肯定还会质问老师的。
学生的意见是中肯的,结构分析还得进行,因为学生还得有个适应过程。但是不是又会到老路呢?我肯定地回答——不!我对课文作整体把握后,重点还是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当然,我还是十分注意教学过程中的衔接和过渡,纠正自己不足的地方。
四、“敢问路在何方”
“‘研究性学习’进课堂”是我们必走的路,我们义无返顾,但我们怎么走?路,究竟在何方?你会说——路就在脚下。不错,敢于探索,勇于开拓是我们必备的要素,可我们得付出多大的代价呢?学生能谅解吗?学校领导能谅解吗?高考成绩不理想谁能谅解你呢?一句话,现有的升考试题模式是“‘研究性学习’进课堂”拦路虎。升考试题模式不改,“‘研究性学习’进课堂”恐怕还是遥遥无期。我在一篇论文中,对考试改革的途径作了详细的探讨,简单地说,就是升考语文试题应该从读写两方面整体去考虑。试题内容就分“读”“写”两部分:
第一部分:阅读。选现代文和文言文各一篇,放开学生的手脚自由去评论,去赏析,写成有见解,言之成理的分析文章,真实地考查出考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和文字表述能力。第二部分:写作。缀词成文,即列出几百个字词,要求考生连缀成文。这能真实地考查出考生的文字功夫和独创精神。
如果升考语文试题采用这个出题思路,用这根新的指挥棒指挥中小学的语文教学,那么教师学生都会在“读”“写”方面下功夫,教师才有可能花精力去进行“研究性地学习语文”的探讨。也才能够胆量去尝试,语文教学的现状才有可能彻底的改观,“‘研究性学习’进课堂”才是真正找到了出路。
用心爱心专心 2
第三篇:生命何其不易美文
牛必须老老实实拉犁,才能在人这里混口饲料吃,一旦年老力衰,或一病不起,就被宰掉成为红烧牛肉,成为我们的皮带和皮鞋。肉牛不用拉犁了,被养着,好像自在,但它的更不幸的结局就摆在那里,它的每一部位的皮、肉,包括内脏,都被商家标了价钱,预付了订金。
狗命稍好,又能好到哪里去?狗对主人的忠诚已近乎奴颜婢膝,若不这样,谁会要它养它?谁会喜欢一只特立独行、高风亮节、有哲学意识、叛逆意识的思想家之狗?即使狗遵照人的意图修炼一生,到最后也不会成为别的,仍不过是一条老狗。觉悟早一点的,或许已经闻见狗肉馆飘出的不祥肉香,闻见又怎样?猜想着自己下锅了,也可能是那味道?
猪就不用说了,它似乎生来就是人的祭品,人的食物。我们哪一个人,不是猪的谋杀者?为了我们活,猪时时都在赴死,世界为我们牺牲了全部的猪。但猪在我们这里连一点尊敬和感谢都没有赚到,得到的全是轻蔑和挖苦:蠢猪!笨猪!混账猪!猪狗不如!等等,没有一句好话,句句不堪入耳,多亏猪不懂人语,落个耳根清净。
兔子胆小、乖巧,毛鲜、肉嫩——完了,具备以上特点,人不吃它,吃谁?难道吃自己乎?几乎所有的兔都在人的笼子里关着,在刀的附近认真吃草,茁壮长肉。极少量野兔在山林里出没,偶尔偷吃点庄稼,骚扰一下人类,多数都会被人抓捕,在农家乐菜馆里开膛破肚,剥皮剔肉,成为一盘野味。
一只羊、一群羊,只是在成为毛衣、羊皮袄、烤羊肉之前,它们是羊,很快,它们就不是羊,而是毛衣、羊皮袄、烤羊肉。羊为我们而生、而死,世界的草场上,全是向我们走来的羊,最后,羊,全在我们这里消失了。老谋深算的世界,瞒着一群又一群天真的羊。
鸡,已非“犬吠深巷里,鸡鸣桑树颠”那诗意之鸡,在陶渊明诗里鸣叫的那些幸福的鸡,如今已经统统关进集中营——在现代化养鸡场里,鸡们被囚禁在无法转身的逼仄空间里,没有嬉戏的自由,没有追逐的快乐,甚至连转个身、扯个懒腰的权利都被剥夺了。它们吃着充满激素、抗生素的毒药般的饲料,按照化学和商业的指令,快速下蛋、快速长肉,快速为折磨、摧残它们的人类源源不断提供脂肪和蛋白。
还有:我每天走路要踩死多少无辜蚂蚁?
我每次野外行车要碾死多少蚯蚓、蛐蛐?
我脚下的实木地板,曾是山中绿树;多少鸟儿家被捣碎,成全了我的居住品位。我脚下踩着的何尝不是生灵哭泣?
我也剖鱼,经常不小心碰破了鱼的苦胆,那个苦啊,是的,生命的秘密一经揭开,便苦不堪言。
……
由此,我的真实嘴脸暴露无遗:我这个似乎还算同情生灵的人,细检点,每日竟然杀生无数。
生命何其不易,它们何其不幸。
我该好好检点、自省,我该好好想想了:该怎样对自然、对其他生命多点仁慈和善行,来减轻我们自觉和不自觉加给它们的伤害和痛苦,来忏悔我们的对生命犯下的罪孽,以帮助自然愈合伤口,恢复她本有的生机。其实,有一位伟大榜样——敬畏生命的伦理学创立者和实践者阿尔贝特·施韦泽,他如此做,也如此教导我们:
“如果你在任何地方减缓了人或其他生物的痛苦和恐惧,那么你做的即使较小,也是很多。”
“受制于盲目的利己主义的世界,就像一条漆黑的峡谷,光明仅仅停留在山峰之上。只有觉悟了的人,能够认识到敬畏生命,能够认识到休戚与共,能够摆脱其余生命苦陷其中的无知。”
“只有当人认为所有生命,包括人的生命和一切生物的生命都是神圣的时候,他才是伦理的。”
第四篇:浅谈教书育人
谈谈教书育人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为人师者。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古代《礼记》记载“师者,教之以亊而喻诸德也。”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 从。”可见古代育人以德为先,提倡以“德”服人;以“德”育人;以“德”而成亊。到了近现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教书育人有了新一层含义:是谓“教书” 与“育人”, 教书即传授学生专业文化知识, 使其能够通过专业技能自食其力, 并取得一定的专业成就, 这是教学任务的“硬件”。“育人”是指从德育上培养学生的道徳认识能力、自我认识能力、社会认知能力,使其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这是教学任务中的“软 件”。
大学一般把“教书、”“育人”当作两项任务来抓,于是乎一些大学教师在尽心尽力淮备教学任务的同时,往往在课堂上忽视了“育人”。其实,教书育人虽然从构调形式特别是语义分析上看,确实是一种并列关系,这可能也是不少人对教书肓人产生一种误解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从教书育人的内在逻辑特别是本质内涵上看,教书育人是一个完整的不可分割的统一的整体,因而它们不是并列的、同一个层次的问题,更不是两种工作或两项任务, 教书只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教书和育人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是人类社会教育过程中所共有的特征,也是教育规律的客观要求。教学活动不是随意性的,而是根据一定社会所确定的教育目的和任务的要求,教师按规定的教学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掌握一定知识,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成为一个社会所需要的人。如果将教书和育人割裂,只顾教书,不管育人,这不仅是淡忘了自己的社会角色,缺乏职业道德,而且是对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教师神圣职责的亵读。
可见,对教师而言,很本不存在只教书不育人或教书与育人相互脱节的问题。但是,这并不是说,凡是教师都能完成教书育人的使命,凡从事教书育人的人都能获得理想的育人效果。教育实践表明,教师的道德品质、治学态度、工作作风、生活态度,乃至一言一行,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的心灵。正因为言传身教这种特殊的育人效用,使为人师表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和途径。因此培养人才的素质主要取决于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
在教育工作中,无论是脱离了育人的教书,还是脱离了教书育人,都是不完整的教育过程。只讲教书不讲育人,则教出来的学生,即使是知识渊博无所不懂 ,但是很有可能缺乏了做人的最基本技能,严重的甚至出现偏差。诸如此类的例子,马加爵、药家鑫、刘海洋等,举不胜举。而只讲育人不讲教书.则丢失了作为教师最基本业的职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是不可想象的, 因为这样的方式就不能被成为是教育了。因此,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业道德中的核心内容,在教育过程中应该得同等的重视,应该同时进行。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江泽民总书记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一文指出:“教育是一个糸统工程,要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育水平,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知识教育,而且要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而且要育好人。”
而目前我国的教育对教书育人的认识仍然存在误区,不能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糸,这就是,重智育,轻德育。这是当前教学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颗。这势必影响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求教师,从认识根本改变这个误区,再从实践中,贯彻教书育人。
首先,教师为了在课堂上教书育人,必须有意思地把要求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内容结合教材融化到教学活动中,从而取得预期效果。其次,教师应当给合学生的特点进行教育活动,这是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教书育人的指导思想-定要突出时代性,适应培养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多种渠道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采取适合于学生心理特点的措施加以诱导,使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思想观点, 明确学习目的和任务。针对学生特点多开展一些健康教育有益的课外活动, 把学生吸引到正面来,寓教育于各种活动之中。如经常开展纪律法制教育,增强他们的纪律法制观念, 使他们懂得遵纪守法的道理。再次,教书育人能否收到实效,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在学生心目中塑造好自身形象,真正起到为人师表的作用。教师要在学生心中树立崇高的威信, 首先一点就是要其有渊博的知识和严谨的冶学态度,要千方百计组织好教学,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学生、用无限的激情感染学生,学生只有佩服你,才能尊重你,信服你,主动接近你和求教你,才有教书育人的效果。爱是人类的情感之一, 情感就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个人需要而产生的态度及情绪体验,有爱就有教育,师爱是师德的灵魂 ,关爱每位学生,每一位学生都蔼望得到老师的爱,特别是生活、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学生, 这就要求教师真诚相待, 热情鼓励, 耐心帮助, 让我们鼓足面对困难的勇气, 在关爱中接受接育,它在教育过程中具有巨大的作用。
总而言之,教书育人统-性原则是教师职业道德本质属性的核心内容,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应当给两者同等重视,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的知识获得,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利于学生的成功,培养出符合新世纪要求的新人才。
督导员 李细毛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师徳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这和教师具有的高尚的师德是密不可分的。
占_"\点把“教书”、“育人”当作两项任务来抓,于是乎一些大学教师在尽心尽力淮备教学任务的同时, 往往在课堂上忽视了“育人”。其实, 教书育人虽然从构调形式特别是语义分析上看,确实是一种并列关系,这可能也是不少人对教书育人产生误解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从教书育人的内在逻辑特别是本质内涵上看,教书育人,是一个完整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因而它们不是并列的、同一个层次的问题,更不是两种工作戓两项任务,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教书是为育人服务的,育人是教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作为一个大学教师要在课堂上讲授知识的同时,时刻注重学生的德育培养。这首先就要求我们教师,应当具备专业的知识技能。教书专业化,是一个由来己久,但是到目前为仍未实现的问题,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这里不再赘述。要做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必须具有高尚的师爱,有爱就有教肓,师爱是师德的灵魂。优秀教师共同的特点是热爱教育、热爱学生,教师这个职业,是个需要爱心的职业 ,没有爱心的人做不了也就做不好教师的。做学生的好老师,首先要爱学生,要把学生当作自已的亲生孩子一样对待。用慈毌般的心情去教育、去关怀每一个学生, 去爱护和培养每一位学生。伸出温暖的双手,献出真诚的情和爱,扶持他们一步步长大。教师的工作是平凡的,毎天都在做着一件又一件平凡的亊情,然而这些亊情却连`着千家万戸 ,`连着祖国的末未来。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江泽民总书记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一文指出:“教育是一个糸统工程,要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育水平,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知识教育,而且要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而且要育好人。” 而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肓对教书肓人的认识仍然存在误区 ,不能正确处理两者之间间关系,这就是重智育,轻德育。这是当前教育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这势必影响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求教师,从认识根本改变这个误区,再从实践中,贯彻教书育人。首先
树立良好时师德形象、用自巳的訁行影响学生、用无限的激情感染学生。其次,规范文明行为。孔子日:“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需要从小亊做,作出表率,以高尙的人格感染人、影响人,以和蔼的态度对待人,以丰富的学识引导人,以博大的胸怀爱护人。再次,关爱每位学生,每一位学生都谒望得到老师的爱,特别是生活、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学生,这就要求教师真诚相待,热情鼓励,耐心帮助,让我价们鼓足面对困难的勇气、在关爱中接受教育。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作为一个高校教师,我们应该时刻以自已神圣的取职业教肓为骄傲,要真正做到学而不厌、开拓进取、热爱教肓、献身教肓、热爱学生、诲人不倦、以身伙则,为人师表,只有这种中国高尚教育的水平才能在我们的努力下不断的提高,我们的努力才能得到升华。
教书和育人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是人类社会教育过程中所共有的特征,也是教育规律的客观要求。教学活动不是随意性的,而是根据一定社会所确定的教育目的和任务的要求,教师按规定的教学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掌握一定知识,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所以,教书只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教书和育人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是一条最基本的教育规律。将教书和育人割裂,只顾教书,不管育人,这不仅是淡忘了自己的社会角色,缺乏职业道德,而且是对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教师神圣职责的亵读。每个教师都要遵循教育规律,不仅要做好专业知识的传播者,还要自觉当好正确政治方向的引导者和高尚心灵的塑造者,才不愧为合格的人民教师。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
可见,对教师而言,很本不存在只教书不育人或教书与育人相互脱节的问题。但是,这并不是i兑,凡是教师都能完成教书育人的使命,凡从事教书育人的人都能获得理想的一育人效果。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育实践表明,教师的道德品质、治学态度、工作作风、生活态度,乃至一言一行,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的心灵。正因为言传身教这种特殊的育人效用,使为人师表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和途径。因此培养人才的素质主要取决于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
第五篇:教书育人
教育中的“教”字涵意为传授知识,“育”字的涵意为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教中有育,育中有教。也就是说:既教书又育人是教育的本质要求,也是师德的基本要求,更是教师的责任和义务。所谓的教书育人,是指教师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自觉地把教学和教育结合起来,尽职尽责,既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又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
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美好而积极的情感,它能促使学生内心产生积极的情绪,教师这种呕心沥血、诲人不倦的精神,能诱发学生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激情,并影响学生的理想、志趣、爱好和毅力,从而使师生之间产生一种默契,在感情和心理之间架起一座互相信赖的桥梁。对教师敬业精神和行为的崇敬,会使学生对教师的举止、言谈,以及内在的气质、信念、生活态度都进行自然的模仿。教师的教导会像春风一样吹进学生的心田,使他们感到温暖、欢乐和幸福,从而激起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这样,教师的爱作为一种外部情感因素,就转化为学生自身的道德动机,转化为推动自己进步的内部动力。在日常教学中,对学生不仅要有责任心,更要有热情和爱心。对学生要尊重他们,体谅体谅他们,爱护他们,关心他们,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真诚和关爱,人心都是肉长的,谁能不为之动容呢?
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育人,教育以培养真正的人,培养全面、完整的人为己任。对于教师来说,教学是中心工作,但它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在教学中不仅要教授专业知识,更要教授学生做人,做事的道理。为了能够更好的起到育人的作用,在平时要给学生起到表率的作用。常言道“己不正,何以正人”,为此在日常工作中,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本人先要去做好,此外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下功夫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让学生从心里服气,认可教师的水平,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做他们的良师益友。当师生之间在心理上的距离拉近后,对他们的言传身教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课上和课下的德育工作会收到良好的成效。
以上就是我在教学实际中,对教书与育人工作相结合的一点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