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调研报告
这是一篇关于调研报告的范文,可以提供大家借鉴!
步加强农村社会化服务工作、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对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意义重大而且紧迫重要。按照省委党建办的部署和要求,我们及时组建调研专班,采取座谈了解、实地走访、查阅资料等方式,详细调查了解我市新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在此基础上,就调研中所反映出来的全市新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基本状况、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思考,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新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发展现状
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深化农村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是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促进农村生产发展的一项战略措施。近年来,我市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发展壮大,服务功能逐步完善,服务领域逐步拓宽,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和广泛的活跃性。
1、政府主导作用日益凸现。在充分认识构建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重要作用的基础上,积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大力营造良好环境,引导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健康发展。一是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坚持以政策引导为核心,鼓励和引导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特别是在税费收取、信贷支持、资金扶持等方面对各类服务组织实行优惠政策,将支农资金增量部分主要用于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和服务组织发展。如采取“银行+协会+农户”捆绑式信贷模式,为镇40多户养鸡户贷款320万元,有力推动了该镇养鸡业的快速发展。二是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通过开辟专栏、专题等方式,大力营造关心、支持“三农”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舆论氛围。同时,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及经纪人典型进行表彰奖励,发挥导向和激励作用。三是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服务环境。按照市有行政服务中心、镇有便民服务中心、村有便民代办点的目标,构建了三级便民利民服务网络。各镇办场园统一将计生、民政、劳动和社会保障、农村合作医疗等社会服务类部门,农技、水利、财政等农业服务类部门,城建、国土、规划、房产等村镇建管类部门,纪委、司法等综合调解类部门集中到便民服务中心办公,实行一个窗口审批办证、受理举报、矛盾调处和咨询服务。各村建立村(居)便民代办点,由村干部担任代办员,为群众代办有关事项,提供咨询服务。全市已建立市级行政服务中心1个,镇办便民服务中心15个,村便民服务点116个。
2、民间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方兴未艾。按照“民办、民营、民受益”的原则,围绕畜禽、水产、蔬菜三大特色农业产业,大力发展农村各类专业合作组织。截至底,全市共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61家,带动农户12万户,年营销额达13.6亿元。一是组织形式逐步规范。自《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正式颁布实施以来,我市广大农产品生产经营者走正规化发展道路,争取市场地位、争取国家政策扶持的意识逐步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在形式上不断取得新突破。先后有市盛世佳人绿色果蔬专业合作社、杨林尾裕波兴隆棉花专业合作社、彭场禾丰水产专业合作社等26家专业合作社经工商部门注册成功。此外还有昌湾养殖协会、大武牧业协会等一大批农业协会,也在积极筹备注册专业合作社相关工作。二是服务内容不断拓宽。不再局限于以前的种植、养殖营销服务,而是逐步扩展到种子、农药、化肥、农机等方文秘范文面,为农民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务。镇今年新成立的金汇农机合作社,共有8个农技大户入社,从购种、育秧、耕整到施肥、病虫害防治、收割,为农户提供一条龙式全机械化服务,既解决了农机散户各自为阵、小打小闹的问题,又降低了农机服务价格,还大大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三是服务主体实现多样化。在尊重农民意愿、坚持以农民为主体的前提下,服务组织参与主体进一步多样化。如盛世佳人绿色果蔬合作社不仅有种植户的参与,也有运输、销售大户的参与;金汇农机合作社既有农机大户的参与,也有乡镇农技服务中心人员参与,还有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金汇化工有限公司的参与。服务主体的多样化,进一步完善了企业与基地、农户的利益连接机制,扩大了生产基地的规模,实现了农企双赢。
3、农业支撑与保护体系得到加强。一是农业政策保护体系不断强化。始终以农业为基础,视“三农”工作为重中之重,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基本方针,落实惠农政策,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我市从彻底取消了农业税,现在农民负担只剩下灌溉水费一项,去年全市负担总额1900万元,亩平仅14元。在严格控管农民负担的基础上,认真落实中央惠农补贴政策,去年全市共发放农村各项惠农补贴23项,共计2.62亿元。其中发放水稻良种补贴1369万元、油菜良种补贴696万元、农机补贴440万元、粮食直补1529万元、农资增支补贴6002万元。从减轻负担不让农民“掏腰包”,到发放补贴政府给农民“送红包”,农民切身感受到党的政策越来越好,种田的积极性越来越高。二是农业投入不断增加。过去是一个水患比较突出的地方。这几年,在中央和省委重农惠农政策的支持下,我市筹资8亿多元,综合整治东荆河、汉
江,更新改造排湖泵站、沙湖泵站等大中型排灌设施,同时采取“林水结合、以林养渠”的模式疏浚农村中小沟渠,彻底改变了过去“沙湖沔阳州,十年九不收”的局面;筹资3.1亿元,全面改造农村电网,做到了通村通组通户,实现了城乡同网同价;筹资3.4亿元,新建高产农田11.8万亩,新增耕地8000多亩,土地产出能力大幅提升;筹资4亿多元,完成通村公路建设1680公里,全市通村公路通达率达98%,有效解决了长期困扰农民出行难、农产品运输难的问题。三是新农村建设力度不断加大。积极抢抓省委省政府在仙洪线开展跨区域新农村建设试点的机遇,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整合项目、整合力量,加快推进仙洪试验区片产业发展、交通建设、村庄整治、集镇改造以及改水改电等各项工程建设,目前已投入各类建设资金3.5亿元,试验区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在仙洪试验区的示范带动下,全市新农村建设整体推进,已累计完成农村安全饮水工程311个村,惠及50.8万人;开通有线电视677个村(居),实现了村村通目标;建成户用沼气池7.5万口,卫生改厕2.4万座;建成甲级村卫生室440个;建成农家书屋115个,农村文化中心户721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参合率达96%;全市3万名农村特困对象整体过渡纳入农村低保范畴;血吸虫疫情发病人数由的4.1万人下降到1.7万人。
4、基层党组织社会化服务能力逐步提高。以专业合作社为主要载体,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领办、创办社会化服务组织。一是由党支部牵头引办。采取“支部+合作社+农户”的运行模式,其特点是发挥支部党员双带作用,利用“双建双带”基地的辐射功能,引导党员干部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统一生产、统一服务、统一营销。张沟镇先锋村网箱养鳝协会,就是在网箱养鳝产业做大做强的基础上,通过张沟镇党委的引导,由先锋村党支部牵头,依托网箱养鳝“双建双带”基地建立的。二是由农民党员能人创办。由农民党员能人牵头发起,采取“合作社+种植、养殖户”的运行模式,其特点是依托种植、养殖大户的管理经验及资金、技术、销售等优势,带动农户抱团发展,共同致富。镇天利养鸡合作社由共产党员致富能手印家斌牵头创办,短短3年的时间内,发展为集饲料、疫苗、种鸡、药品、服务于一体的专业合作社,年产种鸡500万只、年销售额8000万元、带动农户220多户。三是依托核心企业联办。积极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利用企业的资金、信息、技术、管理优势,联合建立产业合作社,做大做强相关产业。郑场镇引进的北京挑战饲料有限公司,在带动全镇玉米、小麦等农作物种植大面积增加的同时,也推动该镇养猪业的迅速发展。该镇党员程远虎依托该公司,成立了郑场养猪专业协会,专业从事牲猪生产及流通,年销售额达万元。
二、我市新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与发展现代农业、建设和谐新农村的新形势相比,与现阶段农民需要的社会化服务是全方位、多层次的新要求相比,我市现行的服务体系还有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仍然存在一定的现实反差。
1、当前的社会化服务与农民的客观需求存在现实反差。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的分工分业越来越突出,现行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已经很难满足广大农民的新需求,主要表现为:服务内容比较单一,绝大多数服务仍停留在生产经营阶段,难以满足农民对项目资金、市场信息、风险防范、司法维权、精神文化等多层次的需求;服务缺乏针对性,有些部门或组织提供的服务脱离“三农”实际和缺乏操作性,难以满足农民在生产、生活和社会保障等多领域的需求;服务力量薄弱,导致服务体系断层,服务数量有限,服务时间滞后,服务效果总体上欠佳;服务管理不够规范,缺乏有力的长效监管措施,特别是少数服务组织过于倾向商业化,在经济利益冲突时,有牺牲农民利益的现象发生,不利于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2、农村综合改革目标与公共服务职能的发挥存在现实反差。长期以来,涉农部门的社会化服务是以纵向领导体制为主的网络,主要职能是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综合服务,且侧重于技术服务。尽管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但在实际运行中,由于种种原因,尚未形成有效工作合力和发挥整体公共服务职能,也很难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紧密结合起来。
3、各类组织服务愿望高涨与服务手段不足存在现实反差。与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相同步,以专业协会、龙头企业为主体的各类组织服务“三农”的热情空前高涨。而“三农”社会化服务涵盖的范围广、内容丰、环节多、时效强,必须通过运用市场经济规律并辅以必要的政策、资金等扶持手段,否则就会心有余而力不足。但由于长期的、历史的原因,当前对“三农”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投入仍显不足,特别是投向农民专业协会、农业龙头企业的政策和资金显得严重不足,导致各类服务组织规模偏小、条件落后、发展缓慢、服务功能较弱,陷入了想做事情却又没有手段的两难境地。
4、农业市场化进程加快与服务主体发育缓慢存在现实反差。发展现代农业和农业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客观上需要比较健全发达的“三农”社会化服务体系。在现有的农村服务体系中,综合配套的服务少,服务主体的功能与农民的需要相差甚远。各类服务主体之间缺乏统一组织和协调,除各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外,其它大部分民间服务组织特别是各行业协会尚处于起步阶段,开展服务工作也是各自为政,缺乏同其他组织联手服务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三、完善我市新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对策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现有经济基础、资源条件和新农村建设实际,积极探索构建行政性、公益性、商业性和互助性等“四大”服务体系,着力提高基层党组织社会化服务水平,加快“三农”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进程。
1、以转变职能、便民服务为重点,加快构建行政性服务体系。建立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离不开政府的引导与推动,离不开政策的支持与保障。一是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始终把解放思想置于万事之先,充分认识加强“三农”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将其作为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项战略性举措,坚持以创新的思维超前探索、寻求突破,推动“三农”社会化服务由服务传统农业为主向服务现代农业拓展和延伸,形成以政府公共服务为主导,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主体,以农业龙头企业服务为骨干、以其它公益组织服务为补充的新型“三农”社会化服务体系。二是推进部门资源整合。加大农业、科技、商业、交通、财税、金融等有关涉农部门资源的整合力度,引导其自觉参与服务体系建设“大合唱”,同心协力把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好。具体来讲,就是要把单项服务拓展为综合性、系列性服务,把产前生产资料、生产资金供应、产后销售、加工、贮藏、运输等环节有机地联结起来,并在税费收取、信贷支持、资金扶持等方面,对各类服务组织实行优惠政策,切实为“三农”服务。三是加快信息网络建设。以农业农村工作网为载体,围绕农村信息需求多样化的实际,加强数据库建设,重点建设农业批发市场行情、农业科技成果、农村综合信息、科技人才、农业资源、农业企业、农业政策、项目开发、招商引资,以及气象、水文、抗旱防汛等数据库,及时发布符合农民需求的信息资源。
2、以服务均等、成果共享为目标,加快构建公益性服务体系。“三农”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急不得,也慢不得,等不得。应从群众最急迫、受益最直接而又力所能及的事情抓起,从投资少见效快、看得见摸得着的事情做起,积小变为大变,积小胜为大胜。一是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牢固树立农业基础设施先行意识,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充分发挥仙洪试验区的示范效应,重点建好百里网箱养鳝经济圈、4万亩优质稻和1万亩吨粮田三大特色板块,以特色板块促进农民增收。围绕三大板块建设,抓好高产农田土地整理、现代农业综合开发、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以及水产基地建设,力争形成比较完善的产业配套体系,把产业板块的现代格局做出来。加强产业通道建设,把仙洪线打造成对外大连通、对内大循环的经济大动脉。二是公共事业向农村覆盖。坚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进一步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鼓励和支持农民自主创业,通过提供创业培训、放宽市场准入和经营场所限制、提供小额担保贷款,以创业带动就业。大力实施“阳光工程”、“温暖工程”、“雨露计划”和“技能就业计划”等转移培训项目,做好市内缺工企业与返乡农民工岗位对接和就业服务工作。开展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做好农民工工伤保险工作。同时千方百计争取国家政策和项目,大力发展教育、文化、卫生等农村社会事业,让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三是加强生态环境专项治理。把农村污染问题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上来。一方面,大力推广农业新科技和标准化生产,解决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我市、张沟等地的水产生产就做到了“养殖过程有记录,投入品有规定,养殖程序有规范,销售产品可追溯”,产品免检进入韩国市场,成为出口备案基地。另一方面,加大小城镇污染处理设施建设力度,严格控制城镇污染向农村排放和扩散,积极探索多元化筹资渠道,扶持全市各个乡镇逐步建设污水处理厂。
3、以市场动作、活跃流通为手段,加快构建商业性服务体系。大力加强农村现代商业性服务体系建设,改善广大农村流通不畅的现状,让现代商业走进农村。一是发展农产品流通服务。在改造现有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基础上,加快建设一批设施先进、功能完善、交易规范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同时切实落实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改善农民进城销售农产品的市场环境。依托富迪、丰联等农村流通龙头企业,加快建设“万村千乡”、“双百市场”等工程,形成布局合理、设施先进、功能完备、运行规范、竞争有序的现代农产品流通网络。大力支持供销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经纪人、龙头企业等提供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构建农户、生产基地、批发市场、配送中心、连锁超市紧密联结的流通链条。二是创新农村金融服务。金融是经济的血液。当前,国家加快扩大内需的方针已经确定,金融信贷政策已经放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新的机遇。积极支持商业金融机构在农村布局设点,大力发展村镇银行,创新农村金融贷款担保抵押方式,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和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提供多渠道的资金支持。三是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加快建立全社会参与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鼓励各种社会力量参与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多元投入。
4、以互助合作、利益联结为纽带,加快构建互助性服务体系。积极培植多层面、多功能的专业合作组织。一是扶强龙头企业牵头组建的专合组织。培育壮大一批以龙头企业为主导的专合组织,以“协会+实体”、“公司+基地+农户”等模式,实行订单作业,既为农民提供培训、标准化种养等经费保证,又通过公司做好产品精深加工、包装、营销,拉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利益联结机制不紧密的问题。二是优化由专业大户和农村党支部带头领办的专合组织。对由种、养、经销大户联合举办或由农村党支部牵头创办的专合组织,通过业务指导、人才培训、利益协调、资金扶持等措施,促使其向健康持续的方向发展。三是扩展适应新时期农村需要的专合组织。对市场或农民生产生活需要的专业组织,加大支持力度,如社区综合服务社、留守老人帮扶组织、农村法律援助中心等。
5、以改革创新、强基固本为核心,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社会化服务水平。以农民专业合作社党建工作为抓手,强化措施,加强引导,稳步推进,不断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社会化服务水平。一是建立组织,延伸党的触角。以市委名义出台推进合作社党建工作的相关意见或政策,用政策手段激励农村党组织引办领办合作社,通过党建工作引领合作社健康科学发展。如在对乡镇党委党建工作进行考核时,将农村基层党组织扶持合作社发展情况及合作社党建工作情况纳入考核重要内容,实行硬帐硬结。二是加强指导,激发组织活力。切实加强对合作社党建工作的指导力度,为每个合作社选派1名机关干部作为合作社党建工作联络员,指导合作社党支部按照上级党组织要求,有计划地开展党建工作,激发党支部活力,实现党建工作和经济工作的有效结合。同时,严格按照《合作社法》指导合作社合理设置内部组织机构,理顺合作社党组织和合作社理事会之间的关系,共同围绕合作社的生产经营、技术指导、产品销售等各个关键环节,明确内部分工,让合作社党员能力在岗位上提高、作用在岗位上发挥、形象在岗位上体现,充分发挥合作社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三是强化教育,提高能力素质。大力实施“党员素质”工程,围绕产业发展需要,采取远程教育站点培训、聘请专家授课指导、社员能人现场指导、示范基地实践等方式对合作社党员进行教育培训,让合作社党员通过不同形式的学习,树立带头攻克技术难关、带头开拓市场的先锋意识,提高带头致富的本领。
第二篇:新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调研报告
新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调研报告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事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局性、关键性的基础工程之一。《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了“建设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而当前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定位不准确、结构不合理、功能不完善已成为影响新农村建设的重大现实问题。进一
步加强农村社会化服务工作、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对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意义重大而且紧迫重要。按照省委党建办的部署和要求,我们及时组建调研专班,采取座谈了解、实地走访、查阅资料等方式,详细调查了解我市新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在此基础上,就调研中所反映出来的全市新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基本状况、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思考,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新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发展现状
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深化农村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是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促进农村生产发展的一项战略措施。近年来,我市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发展壮大,服务功能逐步完善,服务领域逐步拓宽,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和广泛的活跃性。
1、政府主导作用日益凸现。在充分认识构建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重要作用的基础上,积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大力营造良好环境,引导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健康发展。一是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坚持以政策引导为核心,鼓励和引导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特别是在税费收取、信贷支持、资金扶持等方面对各类服务组织实行优惠政策,将支农资金增量部分主要用于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和服务组织发展。如采取“银行+协会+农户”捆绑式信贷模式,为镇40多户养鸡户贷款320万元,有力推动了该镇养鸡业的快速发展。二是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通过开辟专栏、专题等方式,大力营造关心、支持“三农”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舆论氛围。同时,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及经纪人典型进行表彰奖励,发挥导向和激励作用。三是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服务环境。按照市有行政服务中心、镇有便民服务中心、村有便民代办点的目标,构建了三级便民利民服务网络。各镇办场园统一将计生、民政、劳动和社会保障、农村合作医疗等社会服务类部门,农技、水利、财政等农业服务类部门,城建、国土、规划、房产等村镇建管类部门,纪委、司法等综合调解类部门集中到便民服务中心办公,实行一个窗口审批办证、受理举报、矛盾调处和咨询服务。各村建立村(居)便民代办点,由村干部担任代办员,为群众代办有关事项,提供咨询服务。全市已建立市级行政服务中心1个,镇办便民服务中心15个,村便民服务点116个。
2、民间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方兴未艾。按照“民办、民营、民受益”的原则,围绕畜禽、水产、蔬菜三大特色农业产业,大力发展农村各类专业合作组织。截至底,全市共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61家,带动农户12万户,年营销额达13.6亿元。一是组织形式逐步规范。自《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正式颁布实施以来,我市广大农产品生产经营者走正规化发展道路,争取市场地位、争取国家政策扶持的意识逐步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在形式上不断取得新突破。先后有市盛世佳人绿色果蔬专业合作社、杨林尾裕波兴隆棉花专业合作社、彭场禾丰水产专业合作社等26家专业合作社经工商部门注册成功。此外还有昌湾养殖协会、大武牧业协会等一大批农业协会,也在积极筹备注册专业合作社相关工作。二是服务内容不断拓宽。不再局限于以前的种植、养殖营销服务,而是逐步扩展到种子、农药、化肥、农机等方面,为农民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务。镇今年新成立的金汇农机合作社,共有8个农技大户入社,从购种、育秧、耕整到施肥、病虫害防治、收割,为农户提供一条龙式全机械化服务,既解决了农机散户各自为阵、小打小闹的问题,又降低了农机服务价格,还大大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三是服务主体实现多样化。在尊重农民意愿、坚持以农民为主体的前提下,服务组织参与主体进一步多样化。如盛世佳人绿色果蔬合作社不仅有种植户的参与,也有运输、销售大户的参与;金汇农机合作社既有农机大户的参与,也有乡镇农技服务中心人员参与,还有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金汇化工有限公司的参与。服务主体的多样化,进一步完善了企业与基地、农户的利益连接机制,扩大了生产基地的规模,实现了农企双赢。
3、农业支撑与保护体系得到加强。一是农业政策保护体系不断强化。始终以农业为基础,视“三农”工作为重中之重,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基本方针,落实惠农政策,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我市从彻底取消了农业税,现在农民负担只剩下灌溉水费一项,去年全市负担总额1900万元,亩平仅14元。在严格控管农民负担的基础上,认真落实中央惠农补贴政策,去年全市共发放农村各项惠农补贴23项,共计2.62亿元。其中发放水稻良种补贴1369万元、油菜良
种补贴696万元、农机补贴440万元、粮食直补1529万元、农资增支补贴6002万元。从减轻负担不让农民“掏腰包”,到发放补贴政府给农民“送红包”,农民切身感受到党的政策越来越好,种田的积极性越来越高。二是农业投入不断增加。过去是一个水患比较突出的地方。这几年,在中央和省委重农惠农政策的支持下,我市筹资8亿多元,综合整治东荆河、汉
江,更新改造排湖泵站、沙湖泵站等大中型排灌设施,同时采取“林水结合、以林养渠”的模式疏浚农村中小沟渠,彻底改变了过去“沙湖沔阳州,十年九不收”的局面;筹资3.1亿元,全面改造农村电网,做到了通村通组通户,实现了城乡同网同价;筹资3.4亿元,新建高产农田11.8万亩,新增耕地8000多亩,土地产出能力大幅提升;筹资4亿多元,完成通村公路建设1680公里,全市通村公路通达率达98%,有效解决了长期困扰农民出行难、农产品运输难的问题。三是新农村建设力度不断加大。积极抢抓省委省政府在仙洪线开展跨区域新农村建设试点的机遇,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整合项目、整合力量,加快推进仙洪试验区片产业发展、交通建设、村庄整治、集镇改造以及改水改电等各项工程建设,目前已投入各类建设资金3.5亿元,试验区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在仙洪试验区的示范带动下,全市新农村建设整体推进,已累计完成农村安全饮水工程311个村,惠及50.8万人;开通有线电视677个村(居),实现了村村通目标;建成户用沼气池7.5万口,卫生改厕2.4万座;建成甲级村卫生室440个;建成农家书屋115个,农村文化中心户721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参合率达96%;全市3万名农村特困对象整体过渡纳入农村低保范畴;血吸虫疫情发病人数由的4.1万人下降到1.7万人。
4、基层党组织社会化服务能力逐步提高。以专业合作社为主要载体,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领办、创办社会化服务组织。一是由党支部牵头引办。采取“支部+合作社+农户”的运行模式,其特点是发挥支部党员双带作用,利用“双建双带”基地的辐射功能,引导党员干部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统一生产、统一服务、统一营销。张沟镇先锋村网箱养鳝协会,就是在网箱养鳝产业做大做强的基础上,通过张沟镇党委的引导,由先锋村党支部牵头,依托网箱养鳝“双建双带”基地建立的。二是由农民党员能人创办。由农民党员能人牵头发起,采取“合作社+种植、养殖户”的运(来源:好范文 http://www.xiexiebang.com/)行模式,其特点是依托种植、养殖大户的管理经验及资金、技术、销售等优势,带动农户抱团发展,共同致富。镇天利养鸡合作社由共产党员致富能手印家斌牵头创办,短短3年的时间内,发展为集饲料、疫苗、种鸡、药品、服务于一体的专业合作社,年产种鸡500万只、年销售额8000万元、带动农户220多户。三是依托核心企业联办。积极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利用企业的资金、信息、技术、管理优势,联合建立产业合作社,做大做强相关产业。郑场镇引进的北京挑战饲料有限公司,在带动全镇玉米、小麦等农作物种植大面积增加的同时,也推动该镇养猪业的迅速发展。该镇党员程远虎依托该公司,成立了郑场养猪专业协会,专业从事牲猪生产及流通,年销售额达万元。
二、我市新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与发展现代农业、建设和谐新农村的新形势相比,与现阶段农民需要的社会化服务是全方位、多层次的新要求相比,我市现行的服务体系还有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仍然存在一定的现实反差。
1、当前的社会化服务与农民的客观需求存在现实反差。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的分工分业越来越突出,现行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已经很难满足广大农民的新需求,主要表现为:服务内容比较单一,绝大多数服务仍停留在生产经营阶段,难以满足农民对项目资金、市场信息、风险防范、司法维权、精神文化等多层次的需求;服务缺乏针对性,有些部门或组织提供的服务脱离“三农”实际和缺乏操作性,难以满足农民在生产、生活和社会保障等多领域的需求;服务力量薄弱,导致服务体系断层,服务数量有限,服务时间滞后,服务效果总体上欠佳;服务管理不够规范,缺乏有力的长效监管措施,特别是少数服务组织过于倾向商业化,在经济利益冲突时,有牺牲农民利益的现象发生,不利于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2、农村综合改革目标与公共服务职能的发挥存在现实反差。长期以来,涉农部门的社会化服务是以纵向领导体制为主的网络,主要职能是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综合服务,且侧重于技术服务。尽管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但在实际运行中,由于种种原因,尚未形成有效工作合力和发挥整体公共服务职能,也很难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紧密结合起来。
3、各类组织服务愿望高涨与服务手段不足存在现实反差。与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相同步,以专业协会、龙头企业为主体的各类组织服务“三农”的热情空前高涨。而“三农”社会化服务涵盖的范围广、内容丰、环节多、时效强,必须通过运用市场经济规律并辅以必要的政策、资金等扶持手段,否则就会心有余而力不足。但由于长期的、历史的原因,当前对“三农”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投入仍显不足,特别是投向农民专业协会、农业龙头企业的政策和资金显得严重不足,导致各类服务组织规模偏小、条件落后、发展缓慢、服务功能较弱,陷入了想做事情却又没有手段的两难境地。
4、农业市场化进程加快与服务主体发育缓慢存在现实反差。发展现代农业和农业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客观上需要比较健全发达的“三农”社会化服务体系。在现有的农村服务体系中,综合配套的服务少,服务主体的功能与农民的需要相差甚远。各类服务主体之间缺乏统一组织和协调,除各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外,其它大部分民间服务组织特别是各行业协会尚处于起步阶段,开展服务工作也是各自为政,缺乏同其他组织联手服务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三、完善我市新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对策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现有经济基础、资源条件和新农村建设实际,积极探索构建行政性、公益性、商业性和互助性等“四大”服务体系,着力提高基层党组织社会化服务水平,加快“三农”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进程。
1、以转变职能、便民服务为重点,加快构建行政性服务体系。建立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离不开政府的引导与推动,离不开政策的支持与保障。一是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始终把解放思想置于万事之先,充分认识加强“三农”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将其作为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项战略性举措,坚持以创新的思维超前探索、寻求突破,推动“三农”社会化服务由服务传统农业为主向服务现代农业拓展和延伸,形成以政府公共服务为主导,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主体,以农业龙头企业服务为骨干、以其它公益组织服务为补充的新型“三农”社会化服务体系。二是推进部门资源整合。加大农业、科技、商业、交通、财税、金融等有关涉农部门资源的整合力度,引导其自觉参与服务体系建设“大合唱”,同心协力把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好。具体来讲,就是要把单项服务拓展为综合性、系列性服务,把产前生产资料、生产资金供应、产后销售、加工、贮藏、运输等环节有机地联结起来,并在税费收取、信贷支持、资金扶持等方面,对各类服务组织实行优惠政策,切实为“三农”服务。三是加快信息网络建设。以农业农村工作网为载体,围绕农村信息需求多样化的实际,加强数据库建设,重点建设农业批发市场行情、农业科技成果、农村综合信息、科技人才、农业资源、农业企业、农业政策、项目开发、招商引资,以及气象、水文、抗旱防汛等数据库,及时发布符合农民需求的信息资源。
2、以服务均等、成果共享为目标,加快构建公益性服务体系。“三农”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急不得,也慢不得,等不得。应从群众最急迫、受益最直接而又力所能及的事情抓起,从投资少见效快、看得见摸得着的事情做起,积小变为大变,积小胜为大胜。一是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牢固树立农业基础设施先行意识,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充分发挥仙洪试验区的示范效应,重点建好百里网箱养鳝经济圈、4万亩优质稻和1万亩吨粮田三大特色板块,以特色板块促进农民增收。围绕三大板块建设,抓好高产农田土地整理、现代农业综合开发、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以及水产基地建设,力争形成比较完善的产业配套体系,把产业板块的现代格局做出来。加强产业通道建设,把仙洪线打造成对外大连通、对内大循环的经济大动脉。二是公共事业向农村覆盖。坚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进一步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鼓励和支持农民自主创业,通过提供创业培训、放宽市场准入和经营场所限制、提供小额担保贷款,以创业带动就业。大力实施“阳光工程”、“温暖工程”、“雨露计划”和“技能就业计划”等转移培训项目,做好市内缺工企业与返乡农民工岗位对接和就业服务工作。开展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做好农民工工伤保险工作。同时千方百计争取国家政策和项目,大力发展教育、文化、卫生等农村社会事业,让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三是加强生态环境专项治理。把农村污染问题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上来。一方面,大力推广农业新科技和标准化生产,解决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我市、张沟等地的水产生产就做到了“养殖过程有记录,投入品有规定,养殖程序有规范,销售产品可追溯”,产品免检进入韩国市场,成为出口备案基地。另一方面,加大小城镇污染处理设施建设力度,严格控制城镇污染向农村排放和扩散,积极探索多元化筹资渠道,扶持全市各个乡镇逐步建设污水处理厂。
3、以市场动作、活跃流通为手段,加快构建商业性服务体系。大力加强农村现代商业性服务体系建设,改善广大农村流通不畅的现状,让现代商业走进农村。一是发展农产品流通服务。在改造现有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基础上,加快建设一批设施先进、功能完善、交易规范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同时切实落实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改善农民进城销售农产品的市场环境。依托富迪、丰联等农村流通龙头企业,加快建设“万村千乡”、“双百市场”等工程,形成布局合理、设施先进、功能完备、运行规范、竞争有序的现代农产品流通网络。大力支持供销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经纪人、龙头企业等提供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构建农户、生产基地、批发市场、配送中心、连锁超市紧密联结的流通链条。二是创新农村金融服务。金融是经济的血液。当前,国家加快扩大内需的方针已经确定,金融信贷政策已经放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新的机遇。积极支持商业金融机构在农村布局设点,大力发展村镇银行,创新农村金融贷款担保抵押方式,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和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提供多渠道的资金支持。三是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加快建立全社会参与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鼓励各种社会力量参与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多元投入。
4、以互助合作、利益联结为纽带,加快构建互助性服务体系。积极培植多层面、多功能的专业合作组织。一是扶强龙头企业牵头组建的专合组织。培育壮大一批以龙头企业为主导的专合组织,以“协会+实体”、“公司+基地+农户”等模式,实行订单作业,既为农民提供培训、标准化种养等经费保证,又通过公司做好产品精深加工、包装、营销,拉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利益联结机制不紧密的问题。二是优化由专业大户和农村党支部带头领办的专合组织。对由种、养、经销大户联合举办或由农村党支部牵头创办的专合组织,通过业务指导、人才培训、利益协调、资金扶持等措施,促使其向健康持续的方向发展。三是扩展适应新时期农村需要的专合组织。对市场或农民生产生活需要的专业组织,加大支持力度,如社区综合服务社、留守老人帮扶组织、农村法律援助中心等。
5、以改革创新、强基固本为核心,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社会化服务水平。以农民专业合作社党建工作为抓手,强化措施,加强引导,稳步推进,不断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社会化服务水平。一是建立组织,延伸党的触角。以市委名义出台推进合作社党建工作的相关意见或政策,用政策手段激励农村党组织引办领办合作社,通过党建工作引领合作社健康科学发展。如在对乡镇党委党建工作进行考核时,将农村基层党组织扶持合作社发展情况及合作社党建工作情况纳入考核重要内容,实行硬帐硬结。二是加强指导,激发组织活力。切实加强对合作社党建工作的指导力度,为每个合作社选派1名机关干部作为合作社党建工作联络员,指导合作社党支部按照上级党组织要求,有计划地开展党建工作,激发党支部活力,实现党建工作和经济工作的有效结合。同时,严格按照《合作社法》指导合作社合理设置内部组织机构,理顺合作社党组织和合作社理事会之间的关系,共同围绕合作社的生产经营、技术指导、产品销售等各个关键环节,明确内部分工,让合作社党员能力在岗位上提高、作用在岗位上发挥、形象在岗位上体现,充分发挥合作社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三是强化教育,提高能力素质。大力实施“党员素质”工程,围绕产业发展需要,采取远程教育站点培训、聘请专家授课指导、社员能人现场指导、示范基地实践等方式对合作社党员进行教育培训,让合作社党员通过不同形式的学习,树立带头攻克技术难关、带头开拓市场的先锋意识,提高带头致富的本领。
第三篇:新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调研报告[模版]
新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调研报告
进一步步加强农村社会化服务工作、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对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意义重大而且紧迫重要。按照省委党建办的部署和要求,我们及时组建调研专班,采取座谈了解、实地走访、查阅资
料等方式,详细调查了解我市新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在此基础上,就调研中所反映出来的全市新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基本状况、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思考,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新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发展现状
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深化农村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是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促进农村生产发展的一项战略措施。近年来,我市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发展壮大,服务功能逐步完善,服务领域逐步拓宽,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和广泛的活跃性。
1、政府主导作用日益凸现。在充分认识构建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重要作用的基础上,积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大力营造良好环境,引导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健康发展。一是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坚持以政策引导为核心,鼓励和引导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特别是在税费收取、信贷支持、资金扶持等方面对各类服务组织实行优惠政策,将支农资金增量部分主要用于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和服务组织发展。如采取“银行+协会+农户”捆绑式信贷模式,为镇40多户养鸡户贷款320万元,有力推动了该镇养鸡业的快速发展。二是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通过开辟专栏、专题等方式,大力营造关心、支持“三农”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舆论氛围。同时,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及经纪人典型进行表彰奖励,发挥导向和激励作用。三是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服务环境。按照市有行政服务中心、镇有便民服务中心、村有便民代办点的目标,构建了三级便民利民服务网络。各镇办场园统一将计生、民政、劳动和社会保障、农村合作医疗等社会服务类部门,农技、水利、财政等农业服务类部门,城建、国土、规划、房产等村镇建管类部门,纪委、司法等综合调解类部门集中到便民服务中心办公,实行一个窗口审批办证、受理举报、矛盾调处和咨询服务。各村建立村(居)便民代办点,由村干部担任代办员,为群众代办有关事项,提供咨询服务。全市已建立市级行政服务中心1个,镇办便民服务中心15个,村便民服务点116个。
2、民间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方兴未艾。按照“民办、民营、民受益”的原则,围绕畜禽、水产、蔬菜三大特色农业产业,大力发展农村各类专业合作组织。截至底,全市共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61家,带动农户12万户,年营销额达13.6亿元。一是组织形式逐步规范。自《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正式颁布实施以来,我市广大农产品生产经营者走正规化发展道路,争取市场地位、争取国家政策扶持的意识逐步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在形式上不断取得新突破。先后有市盛世佳人绿色果蔬专业合作社、杨林尾裕波兴隆棉花专业合作社、彭场禾丰水产专业合作社等26家专业合作社经工商部门注册成功。此外还有昌湾养殖协会、大武牧业协会等一大批农业协会,也在积极筹备注册专业合作社相关工作。二是服务内容不断拓宽。不再局限于以前的种植、养殖营销服务,而是逐步扩展到种子、农药、化肥、农机等方文秘范文面,为农民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务。镇今年新成立的金汇农机合作社,共有8个农技大户入社,从购种、育秧、耕整到施肥、病虫害防治、收割,为农户提供一条龙式全机械化服务,既解决了农机散户各自为阵、小打小闹的问题,又降低了农机服务价格,还大大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三是服务主体实现多样化。在尊重农民意愿、坚持以农民为主体的前提下,服务组织参与主体进一步多样化。如盛世佳人绿色果蔬合作社不仅有种植户的参与,也有运输、销售大户的参与;金汇农机合作社既有农机大户的参与,也有乡镇农技服务中心人员参与,还有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金汇化工有限公司的参与。服务主体的多样化,进一步完善了企业与基地、农户的利益连接机制,扩大了生产基地的规模,实现了农企双赢。
3、农业支撑与保护体系得到加强。一是农业政策保护体系不断强化。始终以农业为基础,视“三农”工作为重中之重,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基本方针,落实惠农政策,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我市从彻底取消了农业税,现在农民负担只剩下灌溉水费一项,去年全市负担总额1900万元,亩平仅14元。在严格控管农民负担的基础上,认真落实
第四篇:县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县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社会调研报告
社会调研报告
根据县政府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调研的安排部署,近日,我们调研组一行深入农业局、林业局、供销社等有关部门和部分乡(镇)、村,开展了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调研。在收集汇总相关情况资料的基础上,形成了我县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调研
报告。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
农业社会化服务是伴随着农业生产由分散的、孤立的、自给自足的小生产方式转变为分工细密、协作广泛的商品化社会生产而产生的,是农业产业化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县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逐步健全。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建立了一个服务功能比较健全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县级设立农业局、林业局,并成立了农科所、果树研究所、良种场、林业科技推广中心等农业科研机构以及农学会、种子学会、植保学会、食用菌学会、畜牧兽医学会、水产学会等涉农学会。在2002年的乡镇机构改革中,每个乡镇成立了农业服务中心,由原来的乡镇农技站、农机站、经管站、畜牧水产站、经作站、水利工作站合并组建,由乡镇党委、政府管理,县直相关部门负责业务指导。每个乡镇(除水南镇外)设立林业站,实行林业局与乡镇政府双重管理。全县现有农林专业技术人员251人,其中大学本科25人、大专34人、中专110人;高级职称7人、中级职称44人、初级职称140人。从2005年2月起,对全县138个村选聘配备了村级农民技术员411人,其中农业136人,林业139人,畜牧水产业136人。二是培育了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全县现有市级龙头企业5家(惠民食用菌公司、恒鑫木业公司、腾荣达制浆公司、黄潭蔬菜加工厂、菌草灵芝公司),同时,我县还制定了县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标准,初步认定了烟草公司、威山牧业公司等10家县级龙头企业。三是组建了一批中介组织。自2001年以来,我县先后成立了早芋协会、柑桔协会、食用菌协会、养猪协会等专业协会27个,其中食用菌协会被评为市级中介组织。四是涌现了一批农民经纪人。各乡镇都有一定数量的农民经纪人,他们都是当地的“能人”,主要从事笋竹、食用菌、水果等农产品的营销活动。五是建立了农资、金融等服务机构。在农资供应方面,以将乐县龙得宝农资有限公司为主渠道,该公司以11个基层供销社原有的农资经营网络为依托,构筑了城乡批零一体化营销服务网络。此外,我县其它单位或个人从事肥料、农药经营的有53家,从事兽药和饲料经营的有45家,从事菌种和原辅材料经营的有25家,从事种子经营的有60家,基本上能满足农民群众对农资的需求。在农村金融服务方面,我县主要是农村信用社,通过推广农户小额信贷、农户联保贷款、个体协会贷款等业务,有效地缓解了农业生产资金紧张的问题。
(二)农业社会化服务领域不断延伸。农业社会化服务领域由产中服务向产前和产后服务两头不断延伸。产前服务:创办了农产品信息服务中心,做到每月编发一期信息刊物,为广大农户和生产经营单位提供农产品供求信息和技术咨询服务;大力实施“种子工程”,为农业生产提供优良种子。产后服务:培植了黄潭蔬菜加工厂、惠民公司等一批加工龙头企业,成立了食用菌协会等一批专业协会,为农产品加工销售提供配套服务。产中服务:随着乡镇农业服务中心的建立,推动了农业生产技术指导不断朝纵深方向发展。
(三)农业社会化服务形式丰富多样。一是搞好农业155服务。从2001年6月县农业155服务中心成立,并开通“969155”免费服务热线以来,农业155服务中心共接受农民电话咨询2000余人次、来访咨询500余人次,提供现场指导180余人次,得到广大农民的普遍欢迎。同时,认真抓好“将乐农业155”服务网站的建设,加大农产品供求信息的搜集、采编和发布。二是开展“村会协作”活动。到目前,县食用菌学会、茶果学会、畜牧兽医学会已与31个村(场)或种植大户建立了村会协作关系。三是强化农民科技培训。充分利用农广校、农函大、“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绿证培训及举办培训班等形式,抓好农民科技培训工作,据统计,自1996年以来,全县农民参加各类技术培训人数达15万余人次,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科技素质。此外,我县还先后组织开展了“农艺师在行动”、“双培”、“联户扶农”、“创大户”、“农技干部与农民结对子帮扶”等活动,为解决广大农民在生产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四)农业科技推广成效显著。据不完成统计,近年来,全县共有4项农业技术推广成果荣获部、省、市科技进步奖、丰收奖,80多人次分别获得国家和省市的表彰。引进推广了一批粮油、蔬菜、水果、畜禽和水产等新品种,使我县的农
第五篇:富民县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富民县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根据昆明市农业局《关于组织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调研工作的通知》精神,我们围绕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等内容开展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富民县农机事业的发展情况
(一)组织机构情况。富民农业局下辖局农机科、县农机安全监理站、县农机管理服务总站(含农机化学校、农机推广站、汽车培训站)及5镇1街道农机管理服务机构,有人员编制50人(不含原大营镇5人、原勤劳乡5人、原者北乡4人;按照历次机构改革精神,全县应有各类人员编制64人),实有人员43 人(含乡镇招聘干部6人)。其中:局农机科纳入行政管理、有公务员编制3人(实有人员2人),县农机安全监理站为参公管理事业单位、有人员编制4人(实有人员3人),县农机管理服务总站还有自收自支人员2名,其余人员为财政供养的事业单位人员。
(二)2011年全县农机事业的发展现状及特点
1.农机拥有量稳步增长。全县农机总动力达到11.95万千瓦,拥有各型拖拉机2141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400台,小型拖拉机1734台,各型拖拉机配套农具742部;耕整地机械344台,农用排灌动力机械1177台,田间管理机械75台,农副产品加工动力机械2301台;机动脱粒机719台;田园管理机械75台;农用运输车376台;塑料大棚43万平方米,农业机械原值达7034万元。
2.农机推广工作成效明显。完成中央财政农机购置补贴资金29.5752万元人民币。其中,钢架连体大棚5户,总面积16666平方米,耕整地机械9台,手扶拖拉机1台,挖掘机械1台,受惠农户共37户;开具农机购置直补超市购机证明68份,向农户印发相关法律法规资料190余份,邀请市农机校技术员对农户进行针对性技术培训2期、168人次,联合省市农机主管部门检查农机销售网点两家,没有查出销售伪劣农机具现象,也没有农机产品质量事故投诉。
3.强化农机培训,提升作业水平。教练场地标准化建设工作通过验收、正式投入使用。县农机化学校通过了云南省县级农机培训机构办学水平A级评估,全年培训拖拉机驾驶人232人,农机修理工204人,农机操作工297人。县乡农机人员下乡10205人次,农机手6560人次参加农机农田作业,检修农机具2090台,投入拖拉机2090台,配套农具742部,排灌机械1849 台次,完成机械耕地面积120000亩次,机械植保面积38000亩次,机械浇灌面积35000亩次,机械脱粒粮食135000吨,初加工农产品108500吨,农机运输作业量1935万吨·公里。
4.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质量。全县有农机经销点和经销企业17个(含国营农机经销企业1个)、年销售额450 万元;有农机维修点35家、从业人员70人。其中,专业维修点6 家,农村从事农机维修的非营业性专业技术人员40人。富民款庄镇农机管理服务站拥有、并经营农机供油点1个。
5.农机安全监理工作制度化、经常化。办理新车落户148台,专段号牌10台;过户转籍拖拉机12台,其中转入5台,转出7台,检审拖拉机1576台,已换拖拉机驾驶证50本。全年共出动人员98人次,深入村社120个次,开展了拖拉机道路交通专项整治、“六月安全生产月”等活动,参加警示教育的拖拉机驾驶员、学员2500人,发送《致全县农机使用者的提示信》、《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2500份,发“遵章守法、平安和谐”宣传光碟98张,同机手签订《农机驾驶员承诺保证》1626份,签定率100%。协助市农机监理所开展拖拉机培训审批、监考,3批、234人。
二、存在问题和不足
近几年来,虽然我县的农机推广、农机服务、农机安全管理等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随着产业化发展和新机具、新技术的综合推广应用,也逐步暴露出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人员编制限制、农机队伍出现断层
1.基层农机服务机构在履行工作职能的同时,还要参与当地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人员流动性大,上级农机惠农政策不能及时迅速地传达到农户和农机手中,新机具新技术推广、社会化服务等工作难以得到很好开展。
2.县、镇(街道)机构改革和人员编制等因素限制,县、镇(街道)农机管理服务机构存在空编现象(局农机科空编1人,县农机安全监理站空编1人,县农机管理服务总站空编3人,散旦镇、赤就镇、东村镇的农机管理服务机构由镇农科站工作人员兼职、代管)。人员得不到及时补充,增加了基层农机管理服务机构的工作压力,也导致基层农机管理服务机构工作人员的年龄结构不合理,中、青年专业技术人员缺乏,农机队伍出现人员真空和断层。
(二)服务需求难以满足
1.基层农机队伍建设只到镇(街道)、没有延伸到村(居)委会一级,镇(街道)农机管理服务机构直接面对基层具体事务,存在人少事多、顾此失彼的现象。
2.农机维修网点设备简陋,不能满足社会化服务需求。农村长期从事农机操作和维修工作的社会化专业技术人员,身份得不到明确,无法落实专业技术职称、生活待遇,一定程度上制约农机事业的发展。
3.燃油税改革后,柴油价格持续走高,时常出现断油现象,农机用油的扶持政策落实不到位,严重影响农机作业服务,农民利益得不到有效保护。
4.基层农机管理服务机构虽然纳入财政供养,除工资以外、仅有1200元/人·年的办公经费。工作经费严重不足,基层农机管理服务机构缺乏必要的办公条件、工作举步维坚。特别是县农机管理服务总站不仅要承担2名自收自支人员的经费开支,每年还要上缴县财政10万元,农机科技入户、试验示范推广等工作难以开展。
(三)扶持政策不够配套
1.当前,农机作业服务主要是农田作业、农用物资运输,农副产品加工,科技含量较高的精、深加工所占比例很少。农民想发展新的服务领域,或扩大生产、或添置先进的机具设备,都苦于资金不足,而政府的购置补贴对机具类别和补贴度比例都有比较严格的限制。
2.机具不配匹,动力机械多,而缺少配套机具,大中型机具跟不上发展需求,服务单一,范围较窄。
(四)农机化培训机构工作难度大
1.县级农机化学校缺少技术人员(仅有3人拥有拖拉机驾驶员培训资格),管理人员整体素质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受教练场地和油料价格上涨的制约,拖拉机驾驶员培训工作,难以满足基层需求。
2.在基层操作农业机械的多属留守老人或青少年,农机操作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多数农机操作手不重视农机技能培训,加之经费比较紧张,农机管理、科研推广、培训工作不能很好开展,一些新机具及现场演示不能组织实施,影响了推广力度,示范引路力不从心。
3.汽车驾驶员培训实行承包经营后,培训安全管理工作难度大,一定程度上留下安全隐患。
(五)执法力度依然欠缺,农机安全生产仍有隐患
1.随着农机购置补贴的实施,基层农机拥有量不断增加(全县仅农用拖拉机就有2178台/套),且点多面广、增加监管工作难度。
2.农村通行条件的制约,特别是乡村道路硬化以后,山高、坡陡、弯急、路窄的现象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留下安全隐患。
3.人员、装备、设施等制约,农机安全监理工作缺乏必要的手段和载体。
4.脱检2年以上的拖拉机得不到及时处理,农机违章作业、拖拉机无牌无证行驶、拖拉机载人等现象依然存在。
三、工作措施及建议
农业的出路在农业机械化,机械化作业是促进农业规模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的有效途径,针对当前农机工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现就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提出如下工作建议:
(一)切实加强基层农机队伍建设
1.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法促进法》、《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精神,按照经济区域、农机拥有量、土地面积、人口等因素,因地制宜设置区域性农机管理服务机构。按农机总动力每6000-7000千瓦配备1名编制,力争镇(街道)配备2名以上专职农机管理服务员,行政村配备1-2名兼职农机安全员。
2.进一步理顺管理体系、明确职能,把公益性职能与非公益性职能分开。公益性职能人员的编制、工资关系统一归县级农机主管部门管理。非公益性职能在编在职人员,逐步建立完善工资、福利、医疗和养老等社会保障,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对农村农机操作能手或非营业性维修人员,通过“农民专业技术职称”评聘等工作,逐步落实相关待遇。
(二)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精神,加快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1.大力发展各类形式的农机作业服务队,支持乡村农机作业服务队以承包服务为主要形式,投入机耕、机插、植保、排灌、机收等农机作业服务市场,努力提高机械使用效率和经济效益,增强自身服务功能和实力。
2.扶持股份制、合作制和农机专业合作社成长壮大。对这些新兴的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要给予政策扶植,特别是要注重发挥农机专业大户的示范带动作用,以加快农机服务组织市场化、专业化和社会化进程。
3.创新农机社会化服务模式,打破地区、行业及经济所有制性质等限制,使农机社会化服务为解决“三农”问题出力,为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作贡献。
4.农机购置补贴、农机田间作业用油综合直补等政策向农机大户、农机作业服务队和农机协会等农机作业服务组织倾斜,帮助其发展壮大,银行应优先对固定资产多、管理规范、服务与效益好的农机专业大户和农机作业服务组织给予贷款,逐步建立起政府扶持、银行支持、群众自筹、集资入股等多渠道多形式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大对农机作业服务组织和农机大户的扶持力度。
5.发展农机中介服务组织、农机经纪人,建立农机协会或农机服务协会,推进农机服务专业化、社会化、产业化、市场化。
(三)在技术推广上要有新举措
1.以政策、法规宣传为引领,以技术推广为先导,以技术培训为平台,通过考察、论证、争取项目、选择机型、搞好示范,将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的主要参数等编制成资料或教材,以传单、宣传册或电视讲座等形式直观地传达到农民、农机手当中,通过演示示范增强直观效果。
2.将无证机手、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机大户作为培训重点,根据农村经济发展新形势、新特点,把新技术、新机具推广、安全生产、经营管理、保护性耕作、法律知识作为重要内容创新培训方式,做到集中与分散、现场演示与实地操作、市场管理与入户培训、课堂传授与送教下乡相结合。适时采用广播、网络、短信、电视、横幅、标语、《致农机手的一封信》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广泛宣传推广。
3.通过学习培训等方式提升教职员工培训资格、资质,逐步改善办公条件、教练场地及教学设备设施,加强农机培训机构能力建设。
(五)加大对农机推广和安全监管工作的投入
1.加大政府投入力度,逐年增加投资,形成以国家投入为导向,以乡村集体为动力,以农民自筹为主体的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投入机制。
2.政府在实行费改税政策时,要制定出农田作业和农业加工机械农用油料的补贴政策,以保护农机户的的利益。
3.各级政府要增加农机管理、试验、推广、教育培训机构的事业经费, 为县、镇(街道)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开展经常性的宣传教育、隐患排查治理、源头管理、执法监控等工作提供经费保障。允许县、镇(街道)农机管理服务部门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利用现有条件,开展有偿服务弥补事业经费不足。
4.减免县农机管理服务站每年上缴县财政的10万元经费,并把县农机管理服务站2名自自支人员纳入财政供养。
(六)切实加强农机安全监督管理
利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深入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促进法》等法律法规,宣传正反两方面的典型案(事)例,增强广大农机手安全意识、落实防范措施、规范牌证管理,做到监督管理法制化、业务管理规范化、行政管理制度化。以创建“平安农机乡、村”为载体,开展“优质服务,文明监理”等活动,构建农机安全生产的源头管理、执法监控、宣传教育三大防线,协调整合公安、交通、安监等部门力量,开展隐患排查治理等工作,实现农机安全生产全程监督管理,杜绝各类农机事故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