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检察机关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中的对策广饶县人民检察院曲小卫
论检察机关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中的对策广饶县人民检察院曲小卫
未成年人犯罪是目前世界各国面临的一大社会问题,因其犯罪主体的特殊性,决定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对策必须区别于成年人犯罪。为有效的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和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提供法律依据,我国先后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以下简称《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以下简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可见我国对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视。但是,近几年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仍然呈上升趋势,如何更好的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是摆在社会各界面前的一个严峻的课题。
一、未成年人范围的确定
在我国于1992年1月1日颁布实施的《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条明确规定:未成年人是指不满十八周岁的公民。该法只规定了未成年人范围的上限而无下限的要求。而根据现行《刑法》第17条的规定,承担刑事责任的未成年人是指14周岁至18周岁的人。为了弥补未成年人范围只有上限而无下限的缺陷,最高人民法院2006年1月11日颁布了《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06]1号)针对“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内涵进行了明确界定:即“被告人实施被指控的犯罪时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案件”。因此,未成年人犯罪是指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所实施的符合刑法规定的具体犯罪构成要件的行为。
二、检察机关开展未成年人犯罪检察工作的措施
检察机关要把做好未成年人犯罪检察工作作为维护稳定、构建和 1 [1]
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努力落实“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和“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办案机制,创新办案模式,注重办案效果,在矫治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坚持“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和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
从近年来检察机关批准逮捕、审查起诉情况看,未成年人犯罪呈上升趋势。与成年人犯罪相比,未成年人在犯罪动机、犯罪手段、主观恶性等方面差异很大,具有目的单一偶发性。针对当前未成年人犯罪的形势和特点,我们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的同时,应努力营造对涉嫌犯罪的未成年人教育、感化、挽救的环境氛围,做到寓教于案、寓教于审,在教育、感化、挽救涉嫌犯罪的未成年人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创新办案模式,开展对未成年人犯罪一体化试点工作 为有效落实对涉嫌犯罪的未成年人司法保护措施,探索在检察环节构建办案、教育、预防一体化的工作机制,积极进行捕、诉、防一体化办案模式试点。通过成立 “未成年人犯罪检察工作室”,专门负责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审查逮捕、审查起诉、出庭公诉、犯罪预防和矫治帮教工作,从而增强对未成年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实现了有别于成年人犯罪的办案模式。
(三)积极推行对未成年人犯罪从轻适用刑罚的原则和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
对涉嫌犯罪的未成年人适用轻缓刑事政策,注重教育疏导,有利于促使他们摆脱心理危机和困惑,激发其重新做人的信心,有利于达
2到矫治犯罪的目的。努力教育挽救他们,给他们创造出更多改过自新的机会,让失足的青少年在宽松环境中接受心理和行为矫正,实现自身的转变和回归。例如,河南省渝某强奸、盗窃、故意伤害案,因犯罪嫌疑人年仅17岁,且案发后能主动交待犯罪事实,检察院遂依法请求从轻对其判处。
(四)积极建立未成年人刑事污点限制公开制度
对犯罪情节轻微,教育考察期间表现良好,以被决定不起诉或判处缓刑的未成年人,不得将考察教育材料及其他刑事记录放入其个人档案,并限制公开,为未成年人复学、就业创造有利条件。
(五)变被动为主动,实现最佳办案效果
在办理未成年人涉嫌犯罪案件中,各级检察机关积极贯彻“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变被动为主动,实现最佳办案效果
1、提前介入公安机关对案件的侦查活动。全面了解嫌疑人性格特点、家庭环境、成长经历以及犯罪动机等,制作“品行调查报告”,再据此依法作出是否逮捕或起诉的决定。坚持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及时与公安机关沟通并取得对不捕条件的共识,以减少公安机关提请批准逮捕的数量,从而给未成年人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2、是主动协调,努力改变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是本市未成年人独享的现状。针对外事的涉嫌犯罪的未成年犯为涉嫌人营造监管、监护环境,创造不捕条件。争取最大程度降低逮捕的数量,实现对本地户籍和非本地户及未成年人犯罪嫌疑人的平等保护,维护未成年人平等的权利。
3、是积极化解矛盾,取得被害人谅解,争取对涉嫌犯罪的未成年人非羁押审理。由于未成年人犯罪绝大多数是出于好奇、他人唆使、3 [3][2]
主观恶性差的原因,检察机关在办案工作中,应积极化解矛盾,取得被害人谅解,努力促成不捕、不诉。
(六)制定帮教方案,完善帮教措施
各级检察机关应认真贯彻“教育、感化、挽救”方针,积极落实帮教、挽救措施。我们重点抓了三个环节工作。
1、是在办案环节上,坚持文明审讯、爱心审讯的方式,在宽松的氛围下,拉近与涉嫌犯罪的未成年人之间的距离,消除对立情绪。在庭审中更要以案讲法,以案讲案,法情兼顾,帮助他们树立告别过去、树立重返未来的信心。
2、在制定帮教方案上,检察机关办案部门会同涉嫌犯罪的未成年人所在学校、社区、派出所及其家长与涉嫌犯罪的未成年人签订帮教协议。定期深入所在派出所、居委会、学校和家庭进行回访,及时掌握其思想变化、现实表现,有针对性地开展帮教工作。
3、成立“未成年人取保候审考察观护站”。将因涉嫌轻微刑事犯罪、触犯、偶犯、悔罪表现明显的外地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作为考察观护对象,集中居住、学习,有检察官一对一进行考察帮教,结合他们的表现,根据案情做出相应处理决定。
4、着眼构建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的社会帮教体系。未成年人从新回到社会上,社会各组织、学校、周围群众应宽容对待、细心帮助,争取市未成年人感到社会关爱,从新走上健康、积极、正确的道路。
(七)充分发挥检察职能作用,多种形式开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宣传教育活动
1、学校应实现教育方式的真正转变,加强法制宣传作用
《未成年人保护法》第13条第1款规定:学校应当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对未成年人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以及社会生活指导的青春期教育。因此学校的职责既包括对未成年人学生进行智育教育也包括进行德育教育、体育教育、美育教育和青春期教育。因而学校应认识到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的性格和多方面的能力,真正符合 “素质教育”的要求。检察院应充分发挥检察职能作用,通过院校合作的方式到学校定期进行未成年人法制教育活动
2、优化社区环境,形成全民预防的社会风尚
社区作为基层的社会,应充分发挥其教育的功能,通过完善社区内各种文化,教育场所和娱乐设施,为未成年人开展各种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提供物质上的帮助。同时,全社会也要关心未成年人的成长,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优化未成年人生活的环境,争取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从而很好的包好社会预防这一关。
3、结合“青少年维权行动”活动,通过新闻媒体宣传法律。在《检察日报》、《东营日报》、《黄河口晚报》、东营电台、区有线电视等新闻媒体进行宣传。与此同时,各级检察机关应注重对未成年人犯罪情况的分析,针对未成年人犯罪的新情况、新特点、新手段,提出预防和减少犯罪的对策。
4、确保《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贯彻实施
全体检察干警应加大学习和宣传力度,确保《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贯彻实施,从而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提供法律依据。两部法律的实施需要全社会的努力,各单位应增强社会 5 [4]
责任感,加强对未成年人犯罪的理解认识,各负其责,做好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工作,最终达到为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的目的。
综上所述,未成年人犯罪虽然在我国已经得到广泛地重视,并且通过颁布《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来保护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但是仍应清醒地看到我国在保护未成年人权利方面存在的不足,亟需立法不断完善的迫切性。各级检察机关应充分发挥检察职能,依法做好各项工作,全面提升未成年人犯罪检察工作水平,通过全社会的协调一致,通过健全未成年人立法来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从而最终达到还未成年人一个健康、良好的成长环境的目的。
参考文献 : [1] 吴曙燕:《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新探》,《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11月第6期。
[2] 张阳峰、陈顺峰《检察日报》,2007年10月11日第2版。
[3]沈义《检察日报》,2007年10月11日第2版。
[4] 穆凯锋,穆自明:《对未成年人犯罪及预防的思考》,《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6
第二篇:论未成年人犯罪成因及预防对策
论未成年人犯罪成因及预防对策
未成年人犯罪是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严重社会问题,是公认的“世界三大公害”之一。根据我国宪法规定,已满18周岁的人为成年公民,按照刑法的规定,不满14周岁的人实施了严重犯罪行为均不视为犯罪,不追究刑事责任。因此未成年人犯罪从刑法角度而言,应当是指14周岁以上1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犯罪,但是由于犯罪学是研究犯罪问题,而不是为了定罪量刑,其研究范围在年龄上,应当从宪法的角度界定,而不是按照刑法将14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犯罪排除在外;在行为内容上,不应当仅研究犯罪行为,还应包括违法行为和不良行为。只有如此,才能防微杜渐,真正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未成年人犯罪率不断上升已是近年来我国刑事犯罪的一个特征和趋势,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为了更有效地预防和打击未成年人犯罪,有必要对未成年人犯罪的特征、原因、预防方法等作出分析,以便更加有针对性地采取切实可行的预防和打击措施。
一、我区未成年人犯罪现状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刻不容缓的紧迫性。
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日益严重已是个不争的事实,目前,在我区的各类犯罪活动中,未成年人作案已占一定比例,而且比例将越来越高,年龄越来越低。据**市公安部门的统计,近几年在捕获的刑事犯罪嫌疑人中,青少年犯罪嫌疑人占总人数的80%以上,其中未成年人犯罪嫌疑人占10%左右,这说明青少年犯罪在整个犯罪活动中已占相当比重,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比例会呈上升趋势,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因此研究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及根源,提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对策,完善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体系,已经刻不容缓。
二、我区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
(一)未成年人犯罪日趋低龄化。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未成年人身体发育成熟期有所提前,据有关资料表明,目前,我国未成年人身体发育成熟比五十年代提前二至三年,由此也带来了违法犯罪成员向低龄化发展的趋势。近几年来我区未成年人犯罪年龄也有所提前,一般是10—12岁开始有劣迹,13—14岁走上违法犯罪道路,14—18岁进入违法犯罪的高峰期,18岁以后成为犯罪的主力群体。据**市公安部门统计,近两年来**市青少年犯罪中10—14岁的少年犯占总犯罪人数的4.5%,15—18岁的青少年犯罪人数占总犯罪人数的10%左右。由此可见,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问题十分严重。(二)团伙犯罪现象突出。
团伙犯罪是未成年人犯罪最突出的特点。近年来,由于各种原因,封建社会的帮会意识在未成年人中有所抬头。再加上未成年人首次作案的胆怯和恐惧心理,使他们常常群体作案,既能相互壮胆,又能分工协作,成功率高。所以未成年人犯罪多数与同校、同院、同村、同经历、同爱好的同龄人一起做案。(三)犯罪类型以侵财犯罪为主。
全区未成年人犯罪中侵财犯罪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据近两年间的统计,未成年人实施侵财行为的人数在未成年人案件作案人数中所占的比例为85%。最近**市公安部门对未成年人犯罪做了一次调查,发现在**市各个辖区内天天都有50—60起盗窃案件发生,特别是嘎玛贡桑和西**一带。(四)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多来自于问题家庭。
所谓“问题家庭”是指离异家庭,以及家庭成员性格脾气怪异,伦理道德混乱,严重缺乏责任感的家庭。据调查,在我区犯罪的未成年人当中有近80%的人是因家庭放任或放弃对他们的教育,致使他们积习甚深,最后走上犯罪的道路。
(五)未成年人犯罪具有反复性。
重新犯罪问题在近一阶段越来越严重,其中在未成年人犯罪中重新犯罪占有一定的比重。重新犯罪的因素很多,原因也比较复杂,但其主要有两点:一是没得到彻底改造和矫治。二是释放后回归社会的问题未能解决好,未成年人没能返校学习,到了工作年龄不能及时就业。如**市公安部门抓到10—12岁未成年的盗窃犯后先拘留,找到其家长后释放。而这部分未成年人的家庭绝大部分是“问题家庭”,往往采取放任或放弃的态度,使这些孩子得不到教育和矫治而一再犯罪,当这些孩子稍大一些就唆使比自己年龄小的孩子犯罪,形成了恶性循环。三、我区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
通过对我区未成年人犯罪的调查与分析,发现他们犯罪有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具体有以下几点:
(一)家庭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影响。
家庭教育对未成年人成长关系重大,我区未成年人犯罪的家庭原因有两种情况:一是离异家庭导致孩子犯罪。家庭是一个人一生中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是其它任何教育所无法代替的。当今我区离异家庭增多,相对应这种家庭的孩子也逐年增多,以此带来的社会问题也越来越严重,离异家庭的孩子由于心灵受到创伤,易产生自卑感,随之便有学习成绩下降、迟到早退、扰乱课堂秩序、甚至旷课等不良行为出现。而离异的父母有的出于弥补心理,一味迁就孩子,有的无心或无力管教孩子,使孩子放任自流,一旦受到坏人教唆,就滑向犯罪的深渊。二是家教不当导致孩子犯罪。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有的父母过份溺爱孩子,对孩子有求必应,袒护缺点,使孩子养成为所欲为的坏习惯进而导致犯罪。第二,有的父母嫌管教孩子太麻烦,放弃了对孩子的教育,使他们流落街头,亲近不三不四的“哥们儿”,走上犯罪道路。如我区10—14岁未成年人犯行窃罪的,95%是由年长于自己的“哥们儿”唆使的。第三,在我国家庭中,充当家庭教师角色的主要是母亲,我区由于历史原因很多母亲的文化素质很低,且生活方式及情趣、爱好也很不健康,孩子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养成很多不良习惯,诱发犯罪。第四,更有甚者有的家庭父母自己没有经济来源却鼓动、唆使孩子去偷东西来满足自己的需求,使孩子直接走上犯罪道路。
(二)学校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影响。
学校是未成年人接受正规的社会化教育的主要场所。目前我国的教育体制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重智力轻德育,片面追求升学率,放松了思想政治教育。据调查发现我区至今有40%的乡村小学仍未开设《思想品德》课,全区内有的学校秩序差、教学水平低、教学方法不当,使学生感到升学无望不想上学。还有个别学校由于采取了不当手段,将有劣迹的学生开除,推向社会。如最近对20名未成年人犯案人员进行调查,其中有3人是读到初一时因违反了校规,学校实施了开除手段,使他们成为“三不管”的流浪儿,所以学校的一些不当方法和手段使有的学生厌学、失学,给社会带来了不**的因素,同时也是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率增高的原因之一。(三)社会环境因素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影响。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比较低,在市场经济中,金钱的力量暴露无遗。一部分人不择手段地捞钱,贪污受贿、权钱交易、盗窃抢劫。有了钱的,吃喝玩乐,荒淫无度。这一系列社会丑恶现象严重地薰染着未成年人:一是营业性歌舞厅、录像厅、台球室、酒吧和网吧的影响。这些地方都贴有“未成年人不得入内”的字样,但有的店主为了招揽生意吸纳未成年人入内消费。二是文化、媒体对未成年人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在文化领域一些低级、污秽的东西也夹杂进来,成为影响涉世未深的未成年人的腐蚀剂。如渲染暴力、色情、吸毒、迷信等,对未成年人的负面影响极大,**市近几年来未成年人盗窃案不仅作案手段成人化,而且常带有暴力行为,后果严重。(四)社会上一些贪图便宜行为的影响。
据犯偷盗罪的未成年人供认:他们把东西偷来后,就给社会上的一些人去卖,就因一些贪便宜的人买了赃物后,这些未成年人对此产生了兴趣,有了第一次后再想偷第二次,结果一再试法,越陷越深。(五)家庭贫困导致外出流浪的未成年人被有心之人诱骗教唆犯罪。
据**市救助站站长巴桑介绍,随着**市流动人口不断增加,未成年人外出流浪和乞讨的现象十分突出。“这其中有学校、社会、家庭等方面的原因,最主要的还是家庭比较贫困。”由于未成年人心理不成熟,自我保护意识薄弱,被成年人教唆犯罪.前几年我市公安部门破获了一起特大家族式犯罪案件,一个多为亲属关系的16人犯罪集团多年来用暴力手段先后强迫教唆10余名未成年人从事乞讨、盗窃等活动。(六)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观因素。
首先是文化层次低,不懂法。在**市公安局捕获的未成年人犯案人员中,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占56%,这部分人由于种种原因没得到系统的良好教育,文化知识贫乏,法律观念淡薄,大多不明是非,自控力差,对违法犯罪后果的严重性预见不够。其次,犯罪心理形成的主观因素:一是未成年人犯罪的动机,研究犯罪心理的学者认为,犯罪心理的形成是由犯罪动机引发的,而犯罪动机的产生以需要为核心,而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心理需要最主要的是膨胀的物质需要,这也是侵财犯罪的主要动机。此外未成年人好奇心强,逞强好胜,“哥们儿义气”等心理因素的犯罪也很常见。二是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的形成。未成年人心理发育速度明显落后于生理发育速度,这种成熟的异时性与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心理的形成关系密切。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形成的主要因素表现在:生理上,特别是性发育迅速趋向成熟,而心理发育相对缓慢,因此具有情绪不稳定、易于冲动、追求刺激的特点,这种特殊心理加上缺乏是非观和自制力,所以容易在不良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犯罪心理。四、预防我区未成年人犯罪的措施
重视和加强对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预防工作是今后一个时期内社会治安的一项重要任务,这需要动员和依靠全社会力量,齐抓共管、标本兼治、综合治理。个人认为具体措施如下:
(一)要大力开展遵纪守法宣传教育。
根据实际情况,我区在进行遵纪守法宣传教育上,应采取以学校教育为主,家庭、社会教育三者相结合的方式,从普及中小学法制教育课入手,在家庭、社会的协助下,使未成年人从小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我区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如2010年10月15日,我市召开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会议,面向重点未成年人群体,落实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各项工作。要积极推进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建设;要切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广大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大力净化社会文化环境,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创造条件;要加强基层团队建设,把广大未成年人团结在党和政府周围。另外可聘请政法战线的同志定期到学校、街道、单位作形势和法律方面的报告,利用打击刑事犯罪中的典型案例,有声有色地开展教育。(二)针对当前我区未成年人犯罪日益突出的情况,作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职能部门,各级公安机关应认真贯彻执行刑法、刑事诉讼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有关法律,积极会同有关部门,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预防、制止和教育挽救工作:一要严厉打击侵害未成年人的各种犯罪活动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司法保护。
二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大力清除毒害未成年人的精神垃圾,净化社会环境。三要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规定。四要依法及时处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件,对有一般违法行为和轻微犯罪行为的未成年人采取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但对于极少数罪行严重,屡教不改的未成年人罪犯,则坚决依法惩办,绝不姑息。这不仅有利于对犯罪的未成年人进行教育和改造,而且可以净化社会环境,防止这些行为对其他未成年人的侵蚀。五是各级公安机关应协助各部门建立健全我区少年犯教育和管理的专门机构,如工读学校、未成年犯罪管教所等专门机构的建设。(三)应建立“三结合教育网”。
所谓“三结合教育网”,就是要建立以学校为主,家庭、学校、居委会(街道、乡村)三结合的学生教育管理网络。由学校负责与家长、有关街道、乡村建立责任制和联系制度,使学生在校内外都有人管。学校方面:在对学生进行文化科学知识教育的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教育和“四观两论”教育,并系统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提高他们分善恶、辩是非、拒腐防变的能力,并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范畴。
家庭方面:应重视家庭教育,提高家庭教育质量。在我们现实生活中,错误的家庭教育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些家长认为把孩子送入学校自己就放心了、轻松了,于是减少了家庭教育。二是有的父母把孩子托付给小保姆照管,自己只顾应酬和休闲,而小保姆们大多文化程度低,没有教育知识和教育经验,自然形成落后的家庭教育。三是一些单亲家庭、经商家庭等有的无力顾及孩子;有的溺爱放纵孩子,有的采用粗暴手段管教孩子,使得家庭教育方法不当。四是有的父母嫌管教孩子太麻烦,放弃对子女的家庭教育。而家庭教育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极为重要,未成年人犯罪中有
80%是因忽视家庭教育而引起的。所以,我们不仅要重视家庭教育,而且要从家庭教育的力度、内容、方法上不断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以高质量的家庭教育配合学校教育好孩子。
基层工作方面:一要加强派出所、居委会、治保组织的建设,改变当前基层各部门、各单位遇到治安问题推、拖、怕的思想和作风,要加强政治、文化、业务培训,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思想、政策、工作水平,及时地了解掌握辖区内未成年人的思想和行为,把可能发生的问题解决在基层,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二要发挥居委会作用.居委会应发挥它的职能和作用,应为居委会内中小学生组织一些有益活动,并对居委会内犯过错误的未成年人进行监督、帮教,这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和重新犯罪都有很大的作用。
总之“三结合教育网”的建立须政府、街道给予支持和帮助。目前不少地方经过三结合教育网的试点工作,已证明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有着积极重要的作用。
(四)净化社会环境。
一是治理文化市场。公安、文化、工商管理部门要互相配合,有计划,有措施地整顿治理文化、娱乐场所,采取得力措施铲除“黄源”,坚决取缔黄色书刊、音像制品,打击制作、贩卖、传播淫秽物品的违法犯罪分子,清除精神污染,严厉禁止营业性歌舞厅、录像厅、台球室、酒吧、网吧等对未成年人的吸纳行为,实现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保护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二是治理学校周边环境。(五)开拓升学和就业门路。
一是广开职业学校,使那些升不上普通高中的学生能在职业学校掌握一技之长,自食其力,减少社会负担。二是扩大就业门路,企事业单位可通过考试择优录用,从社会上招收工人,促使更多人去学习,去竞争。三是居委会可筹集资金,为辖区内待业青年开办民族工艺品加工工场,或在第三产业中为他们寻找生活的落脚点,让他们有所事事。(六)关心未成年人成长。
一是依靠共青团、妇联、工会、关心下一代协会等组织,开展各种符合未成年人特点的、有益的、健康的文体活动,陶冶他们的情操,使他们朝着健康向上的道路前进。二是认真贯彻落实《青少年保护法》和《预防青少年犯罪法》,保证它们的法律约束力,使综合治理落到实处,更好地加强对青少年的管理教育,保障青少年的合法权益。第三篇:教师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中的职责
教师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中的职责
近几年中小学学生犯罪人数有所增加,这既有未成年人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原
因,也与家庭、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密切相关。同时,某些学校忽视法制教育等问题也是引起部分未成年人走上犯罪道路的重要原因。因此,学校和教师应把预防中小学学生犯罪作为一项重要职责抓紧、抓好。
(一)结合学校教育教学进行预防犯罪教育
学校应当将预防犯罪的教育作为法制教育的内容纳入到教育教学计划,结合常见多发的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对不同年龄的未成年人进行预防犯罪教育。同时,通过治安防范教育,培养中小学生自觉抵制不良影响的能力,懂得预防犯罪和避免非法侵害的常识。
(二)对中小学学生开展课堂教育以外的其他形式的预防犯罪教育中小学学生具有求知欲强、好奇心强、活泼好动和易接受感性知识等特点,因此,针对中小学学生的预防犯罪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教育,应当形式多样,利用报告会、社会调查等形式进行教育,提高教育的实效。
(三)对中小学学生不良行为的预防与矫治
学生的不良行为是滋生违法犯罪行为的土壤。教师应当重视对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治,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对有不良行为的学生应当加强教育管理,不应歧视。
(四)对中小学生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
教师发现学生带有违法犯罪倾向的严重不良行为时,应当及时予以制止,并
与家长会其他组织相互配合,采取措施严加管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