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苏教版《朱德的扁担》教案设计
朱德的扁担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8个生字只认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
成的词语
3、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悟革命领袖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
贵品质
教学重难点:
1、生字词的学习和理解
2、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悟革命领袖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贵品质,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挂图、投影片
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3个生字,理解生字词
2.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课文的一二两个自然段。
3、指导书写生字:守、攻、必、教学重难点:
学习本课的生字词。
教学准备:
课前预习:圈出生字,描红,并认读。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1.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出示扁担图,谁知道这是什么?教读:扁担的“担”是轻声你见过扁担吗?扁担是干什么用的?
(2)、仔细看这根扁担,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扁担上写着“朱德记”三个字
(3)、“记”就是记号、标记,现在你知道这根扁担的主人是谁吗?对了,就是“朱德”(出示朱德像)朱德爷爷与毛主席、周总理一样,是我们老一辈的革命家。他当过红军军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总司令,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深受人民的爱戴。
(4)、听了老师的介绍,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什么疑问呢?
(5)朱德爷爷干吗要在扁担上写上“朱德记”三个字呢?朱德爷爷是一位总司令,他还要扁担干什么呢?
小朋友真会提问题,就让我们来读课文,从文中来找一找答案吧
2、听老师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自由读课文;
要求:读准生字词,读通课文。
遇到不理解的地方用“?”标出。
4.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词,根据学情,指名同学做“小老师”领读几个重点词:井冈山根据地、粉碎、储备、同志、山高路陡、斗笠、翻山越岭、劝
(2)四人小组轮读课文,同学间互相正音。
(3)通过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
(4)、生交流自己读懂的;
A、我知道因为井冈山上生产的粮食不多,所以朱德同志也跟战士们一起去挑粮;
板书:挑
B、我了解到战士们怕朱德累坏了,就把他的那根扁担藏了起来板书:藏
C、我知道了朱德同志连夜又赶做了一根扁担,并写上了“朱德记”板书:做
(5)、小朋友们真能干,通过自己读书就能获得这么多的知识!你觉得课文哪一段写的最有意思、读下来让你脑中的问题最多?(引导学生质疑)
(6)、指名读第3段,其余人边听边想:读了这段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生可能会质疑;A:大家为什么要把朱德的扁担给藏起来呢?B:朱德同志为什么连夜又赶做了一根扁担?
C:朱德同志为什么要在自己的扁担上写上“朱德记”三个字?
5、以学生提出的问题为切入口学习课文1、2自然段:
(1)、要想知道朱德同志为什么坚持要和大家一起挑粮,为什么要在扁担上作记号?咱们就必须要来仔细读一读课文的1、2自然段
A.自由读第一段,看看读了这一段,明白了什么?
(2)、根据生的回答,随机讲解“会师”(并随及简介背景);
井冈山在我国江西省,周围500多里都是高山,地势险要。1927年,毛主席带领红军在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革命根据地。这儿就是指朱德同志带领的队伍与毛主席带领的队伍会合在一起了。这时队伍壮大了,战士们多高兴呀!
(3)、引读第二句:读了这一句,你看出什么来了?
(红军所处的位置很危险)
(4)、想象一下:山上的红军会遇到哪些困难呢?
指名学生说。
B、学习第二自然段:
(1)、边读第二自然段,边用“——”画出描写去茅坪挑粮所遇到困难的句子,可在重点词下做记号。
(2)、指名交流:抓住“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难走”
(3)、想象一下:“五六十里”会有多远?
联系生活:我们去城北公园玩,大约走2里的路,五六十里,要走30次城北公园这么远的路。
“山高路陡”:师在黑板上画出“高山”的简笔画,让生体会山的高、险。
想象一下,山有多高,山路会怎么陡峭,红军战士在这样的山路上挑粮行走时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呢?
出示想象练习:烈日当空时,红军战士们;下雨天,红军战士们走在山路上,有时;弯弯曲曲的山路上,荆棘遍布,一不小心,红军战士们„„
(4)、指导感情朗读第2自然段第二句
(5)、路那么远,又山高路陡,可是每次挑粮(引读)-----
从这句话中,你看出红军战士怎么样?(团结、不怕吃苦)你是从哪个字上看出来的?
对呀,一个“争”字就告诉我们大家了。
(6)、齐读第二段,读出条件的艰苦,大家的热情。
6.小结:通过学习这二段,我们知道山高路陡,挑粮路上困难重重,但红军战士们却无所畏惧。今天,小朋友们通过自己认真读书,已经解决了自己原先一些不明白的地方,剩下的不懂处咱们下节可再来学习。
7、学习3个生字
守、攻、必、重点:“必”的笔顺及占格情况
8、完成课堂作业,书写生字
第二课时
课时教学目标:
⒈了解朱德同志和红军战士一起挑粮的生动事迹,体会革命领袖以身作
则,与群众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培养热爱革命领袖的思想感倩。
2.仿照例句,把有“更加”一词的句子补写完整。
3.能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段。
4、学写生字:攻、必、产、劝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第3段。
教学难点:理解朱德同志为什么在扁担上写上“朱德记”三个字。教学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1.复习:
课文1、2自然段讲了什么?
因为井冈山生产的粮食不多,所以()。
虽然山路又远又险,可是()。
2.教学第3自然段:
(1)(看插图)看,这就是当年红军战士们挑粮的情景。
①走在最前面的是谁?
谁能看图用“一块儿”说一句话。
②朱德爷爷是怎样挑粮的?谁能看图用自己的话说说。
(先指名有一句说一句。再指导学生按顺序说:先说穿着,再说动作。)
③书上是怎么写的?读1、2句。
朱德爷爷当时已经40多岁了,工作又忙,可他也跟战士们?(一块儿挑粮),而且穿戴和战士们?(一样)挑的粮食也跟战士们一样?(满满的)。这些都说明了什么?
④指导用敬佩的语气读。(强调“一块儿”、“满满的”。)
(2)朱德同志为什么在扁担上写上“朱德记”三个字呢?
①轻声读后面的课文。划一划,哪些句子告诉我们答案?
②谁能用上这些词,用自己的话说说。
大家想、太累、劝、藏、因此、又、找来
③指导朗读。
“不料”可以换成什么词?(没想到)
指导读出后面“不料”的语气。
④引读:大家见了——
大家心里怎么想?
口头填空:大家见了,心里想:()。从此,更加敬爱朱德同志了。
(3)是啊,朱德同志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精神,极大地鼓舞了大家,当时井冈山流传着这么一首歌谣:(投影出示)(齐拍手念)
朱德挑谷上坳,粮食绝对可靠。
大家齐心协力,粉碎敌人围剿。
(4)有感情地朗读第3段。
(5)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3.课堂练习:
指导书写有关生字::攻、必、产、劝
第三课时
课时教学目标:
1、指导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复习生字词,进入课内练习。
教学过程:
1.复习:
(1)比一比,再组词:
带()记()桃()
戴()纪()挑()
(2)听写词语:
2.朗读全文,总结课文:
(1)一起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总结填空:
这个故事主要讲了,朱德带领部队和毛泽东的部队在井刚山会师,朱
德和战士们一块儿()的事。赞颂了朱德爷爷()的高尚品质;我们()。
3.指导背诵第3段:
(1)自由读第3段,想想哪几句话写了同一个意思?
(2)同桌互相讨论课堂作业本第3题。
(3)根据第3题的提示,自由试背第3段。
(3)指名检查,齐背。
4、把句子补充完整:
朱德同志和战士们一块儿去挑粮,大家更加___________________。朱德同志和战士们一块儿去挑粮,大家更加敬爱朱德同志,同志们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指导完成作业:
课堂作业本第4题:
(1)读题,三个句于里都有一个什么词?“更加”可以换什么词?表示程度怎么样?
(2)你能用更加说一句话吗?
板书:
朱德的扁担
挑
五六十里(路远)
穿草鞋挑粮戴斗笠
山高路陡(难走)满满
做
藏 连夜 赶
第二篇:朱德的扁担教案设计参考
教学目标:
1.会认18个生字,会写8个字,自主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课文,感悟朱德同志以身作则,与群众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个谜语,想猜一猜吗请听:生在树上,落在肩上,干活躺下,休息靠墙.(这是扁担)出示投影。现在我国的农村,有的地方山路崎岖,还有很多东西如水,粮等需要用扁担来挑。在科技不发达的旧中国,更是离不开肩挑手提。说起扁担,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呢!
二、揭题:
朱德的扁担 板书 生齐读课题。
三、备学:
1.我能有感情地流利地表演读课文。
2.我会认知生字词。
朱德 扁担 担子 队伍 部队 抽出 抽查 茅坪 山高路陡 敬爱 尊敬
会师 研究 心疼 不料 料事如神
3.我会写生字,还会组词。
朱 扁 担 队 伍 敌 抽 敬
朱()()扁()()担()()队()()伍()()敌()()抽()()敬()
4.内容问题:
为什么朱德又找出一根扁担写上“朱德记”?
四、填写备学评价表。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听写生字,指名学生朗读课文。
二、出示内容问题:
为什么朱德又找出一根扁担写上“朱德记”?
三、交流:
教师:指名一名同学读课文,大家带着问题仔细听朗读,认真思考:别人为什么藏朱德的扁担?从文中哪里看出的?指导朗读。
生:我是从二三自然段中一些句子中看出的,认真读相应的句子。
教师作相应的句子的朗读指导:将山路的难走体会出,将条件的艰苦体会出。将朱德的辛苦体会出。
生:认真朗读。
教师:条件这么艰苦,路又这么难走,朱德为什么还要找扁担写上自己名字与大家一起挑粮?他是有什么样品质的一个人?
生:他是一个能和群众同甘苦,他不把自己放在特殊的位子上的一个人。
四、提升:
当你是一个班干部时,在班里你该怎么做?
第三篇:朱德的扁担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朱德的扁担》这篇课文,给我的感想很多。老一辈的革命家,以生作则,不怕辛苦,不怕牺牲,和战士们翻山越岭,去挑粮食,朱德爷爷工作非常忙。战士们怕把他累坏了,把那根扁担藏了起来。
朱德爷爷却又做了一根扁担,刻上了自己的名字,每天和战士们去挑粮食。
他穿着草鞋,带着斗笠,挑起满满一担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从这件事我想到了:山路上有许许多多尖尖的石头,穿着草鞋,一不小心脚就会被石头扎破,况且还挑着满满一担粮食,更容易把脚扎破,一不小心还会从山上滚下来。可见朱德把休息、安全留给了战士们,把劳作、危险留给了自己。朱德很勇敢、坚强,真是个好领导啊!
我们的革命先辈,不怕吃苦,不怕牺牲,为了我们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让我非常感动,同时感到肩上应该担负起历使命和责任,应该为祖国的安定团结,繁荣昌盛,而努力学习,提高知识,长大后,努力工作,为祖国的建设,贡献出自己应有的力量。
第四篇:朱德的扁担说课稿
《朱德的扁担》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朱德的扁担》这篇课文讲的是为了坚守井冈山根据地,粉粹敌人围攻,朱德同志和红军战士一起挑粮的生动故事.全文虽没有一句对话,但却通过人物的行动和心理,真实生动地反映了革命队伍中官兵互敬互爱,同甘共苦的场面。课文以“朱德的扁担”为题,以小见大,于细微处见精神,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可以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红军指挥官的形象,而且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表现出革命战士对朱德同志的敬爱之情。
二、说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结合课文的句子理解词语的意思。
2、了解朱德同志和红军战士一起挑粮的生动事迹,体会革命领袖以身作则,与群众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培养尊敬热爱革命领袖的思想感情。
三、说教学重难点
1、知道挑粮路途遥远、山高路陡,体会挑粮的艰辛。
2、第3自然段是全文教学的重点。要从中体会朱德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贵品质和战士对朱德的敬爱之情。
3、理解朱德同志为什么在扁担上写上“朱德记”三个字。
四、说教法、学法
(一)、想象拓展,发展学生认识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自己的身边去发现,去对比,加强对当时革命状况的了解,从而引发对革命事业的崇敬之情。
(二)、创设情境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创设一个特定的情境,把学生置身于故事所在的背景中,使得学生把自己当作是故事中的一员来参与,参与其中的艰辛,参与其中的心理过程,这样不但有助于教学的开展,而且也可以让学生能够更加的感同身受,激发学生对革命领导人的尊敬与热爱。
(三)、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在解决教学难点的过程中,始终从重点内容入手,一开始从课文中的遣词中明白了挑粮的艰难,需要的是年轻力壮的战士才能胜任。朱德年纪大了,工作繁忙可是依然坚持要去。另一个重点就是“扁担”,始终抓住“扁担”,从战士的“藏”,到朱德的“做”,并且刻上“朱德记”三个字,层层递进,把难点一步步的剥离,突破。
(四)、精读领悟 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方法:齐读、小组读、师生读、表演读、配乐读,让读成为情感体验的快乐过程。通过多读来揣测人物的行动和心理。把握、理解课文的重难点。
五、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在第一课时,结合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我讲述了本文的时代背景,并通过学生的自读,教师的点拨明确了此时红军所处的严峻形势,即“红军在山上,山下不远处是敌人。”坚守阵地相当的困难。第二课时,在这个基础上,我主要完成二、三自然段的教学。导入时主要是复习一下上节课的内容,为接下来的教学做准备。
教师提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只要说出当时坚守阵地困难重重即可)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导入第二自然段的学习。当时真的是形势严峻,红军战士们在这个情况下要坚守阵地真的是非常困难。
二、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一)解读第二自然段
(有因才有果,正是因为粮食是一切的根本,所以才会有这个故事的来源,所以首先要学生明确粮食的重要性。)
1、出示“红军要坚守井冈山根据地,粉碎敌人的围攻,必须储备足够的粮食。”学生自由读后,老师介绍:由于遭到敌人地方武装的封锁,红军战士在井冈山时期的生活十分艰苦。从中让学生明白粮食当时是很紧张的,挑粮是必须的。
2、出示“井冈山上生产粮食不多,常常要抽出一些人到茅坪去挑粮。”
问:“抽出”什么意思?(即挑选的意思)
如果你是红军的领导你会抽出哪些人去?(身强力壮、力气大)为什么?
3、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句子:“井冈山到茅坪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难走。”
(师讲解来回一百多里的距离,可以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来确定,大概是来回太远的距离)
问:“山高路陡”和“山高路远”意思一样吗?突出一个“陡”字。问:你们爬过山吗?感觉怎样?你们空身爬山都觉得累,那再挑上一担粮食,走那么远的路又会怎么样呢?(很辛苦)
(不仅如此,在这里还可以联系第一自然段中当时的形势,让学生明白不仅是距离遥远,地势条件差,而且还面临着敌人攻击的危险。)在这个基础上指导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充分体会这个路途的艰险。第二自然段的重点、难点是让学生体会挑粮食路途艰难。通过让学生进行角色转换,体会去挑粮食的一定是身强力壮的人,这是因为路途艰辛。这样学生已经体会到了挑粮食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接着再联系他们平时爬山时的感受:自己空身爬都很累,担上粮食就更艰难了。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思维,情感体验使这个难点很好地解决了。这么艰难的事情,为什么大家都争着去做呢?从这里学生就能体会出红军战士不怕苦难大无畏的精神,这个就是红军的精神。指导朗读,把战士们争着去挑粮的那种感觉读出来,进一步体会战士们的精神。从这里学生就能体会出红军战士不怕苦难大无畏的精神,这个就是红军的精神。指导朗读,把战士们争着去挑粮的那种感觉读出来,进一步体会战士们的精神。
(二)、感悟第三自然段
1、(出示图片)这就是当年红军战士们挑粮的情景。问:大家看谁走在最前面?(朱德)看着这幅图片你能在课文中找到用来描述的句子吗?出示句子: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满满的一担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让小朋友看看朱德的装扮与其他战士们有没有不一样?并体会“满满”这个词语说明了什么?(这个时候我介绍当时朱德同志的年龄,以及当时的职务是红军的军长,初步感知朱德与大家的不同之处。)
2、朱德爷爷当时已经40多岁了,工作又忙,可他也跟战士们?(一道),而且穿戴和战士们?(一样),挑的粮食也跟战士们?(一样,满满的)。这些都说明了什么?要求学生说出朱德同志也跟战士们一道去挑粮,他是把自己也当作一名普通的红军战士。(在这个基础上指导朗读)小朋友看到朱德爷爷这么辛苦觉得心疼吗?战士们也是和大家一样。设计说话练习:如果你是红军战士,你会怎么劝朱德?听听朱德会怎么回答?
(劝说的时候可以适当点拨,点拨小朋友结合第二自然段中的地势条件说说路途的艰辛以及险恶。并且结合上一句“战士们想,朱德同志工作那么忙,还要翻山越岭去挑粮,累坏了怎么办?”来说。)之后出示这句话:战士们想,朱德同志工作那么忙,还要翻山越岭去挑粮,累坏了怎么办?
指导朗读,体会其中战士们对朱德的关心。(可是朱德同志却不听大家的劝说,他依然要去挑粮)
3、出示扁担图
看,这就是朱德挑粮食用扁担。仔细看看,你发现了什么?(朱德记)
(1)理解“记”是记号的意思。
(2)朱德同志为什么在扁担上写上“朱德记”三个字呢? 轻声读后面的课文。联系上文劝说内容继续。
(3)战士们劝说不成之后,是怎么做的?(板书:战士 藏扁担)为什么要这么做?(板书:尊敬热爱)朱德又是怎么做的呢?(板书:朱德做扁担)为什么这么做?(板书:同甘共苦)这个自然段的重点是让学生体会朱德与战士同甘共苦、以身作则的精神。学生主动学习比被动的学习更有效。通过让学生了解双方的行为意图,从每个角色角度来思考问题的形式,让学生在自然而然中体会到战士对朱德的敬爱,以及朱德同志的精神,这样有了换位思考的答案,比教师填鸭式的说教要好多了。
4、引读:大家见了,——(1)大家心里怎么想? 口头填空:大家见了,心里想:()。从此,更加敬爱朱德同志了。
通过填空,加深刚才体会的精神。
(2)是啊,朱德同志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精神,极大地鼓舞了大家,当时井冈山流传着这么一首歌谣:(投影出示)(齐拍手念)朱德挑谷上坳,粮食绝对可靠。
大家齐心协力,粉碎敌人围剿。
三、拓展延伸
1、讲一个朱德的故事。
2、讲一个革命领袖或革命英雄的故事。
这样的课后练习的设计可以使学生以这堂课的学习为起点,积累更多的知识。这也是语文教学要达到的目的。
六、说板书
13、朱德的扁担
战士 藏扁担 尊敬热爱 朱德 做扁担 同甘共苦
《朱德的扁担》说课稿
丰 盛
坝 完
小
第五篇:朱德的扁担说课稿
《朱德的扁担》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朱德的扁担》这篇课文讲的是为了坚守井冈山根据地,粉粹敌人围攻,朱德同志和红军战士一起挑粮的生动故事.全文虽没有一句对话,但却通过人物的行动和心理,真实生动地反映了革命队伍中官兵互敬互爱,同甘共苦的场面。课文以“朱德的扁担”为题,以小见大,于细微处见精神,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可以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红军指挥官的形象,而且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表现出革命战士对朱德同志的敬爱之情。
二、说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结合课文的句子理解词语的意思。
2.了解朱德同志和红军战士一起挑粮的生动事迹,体会革命领袖以身作则,与群众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培养尊敬热爱革命领袖的思想感情。
三、说教学重难点
1.知道挑粮路途遥远、山高路陡,体会挑粮的艰辛
2.第3自然段是全文教学的重点。要从中体会朱德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贵品质和战士对朱德的敬爱之情。
3.理解朱德同志为什么在扁担上写上“朱德记”三个字。
四、说教法、学法
(一)想象拓展,发展学生认识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自己的身边去发现,去对比,加强对当时革命状况的了解,从而引发对革命事业的崇敬之情。
(二)创设情境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创设一个特定的情境,把学生置身于故事所在的背景中,使得学生把自己当作是故事中的一员来参与,参与其中的艰辛,参与其中的心理过程,这样不但有助于教学的开展,而且也可以让学生能够更加的感同身受,激发学生对革命领导人的尊敬与热爱。
(三)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在解决教学难点的过程中,始终从重点内容入手,一开始从课文中的遣词中明白了挑粮的艰难,需要的是年轻力壮的战士才能胜任。朱德年纪大了,工作繁忙可是依然坚持要去。另一个重点就是“扁担”,始终抓住“扁担”,从战士的“藏”,到朱德的“做”,并且刻上“朱德记”三个字,层层递进,把难点一步步的剥离,突破。
(四)精读领悟
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方法:齐读、小组读、师生读、表演读、配乐读,让读成为情感体验的快乐过程。通过多读来揣测人物的行动和心理。把握、理解课文的重难点。
五、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在第一课时,结合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我讲述了本文的时代背景,并通过学生的自读,教师的点拨明确了此时红军所处的严峻形势,即“红军在山上,山下不远处是敌人。”坚守阵地相当的困难。第二课时,在这个基础上,我主要完成二、三自然段的教学。导入时主要是复习一下上节课的内容,为接下来的教学做准备。
教师提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只要说出当时坚守阵地困难重重即可)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导入第二自然段的学习。当时真的是形势严峻,红军战士们在这个情况下要坚守阵地真的是非常困难。
(二)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1.解读第二自然段
(有因才有果,正是因为粮食是一切的根本,所以才会有这个故事的来源,所以首先要学生明确粮食的重要性。)
联系第一自然段中当时的形势,让学生明白不仅是距离遥远,地势条件差,而且还面临着敌人攻击的危险。在这个基础上指导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充分体会这个路途的艰险。
第二自然段的重点、难点是让学生体会挑粮食路途艰险。通过让学生进行角色转换,体会只有身强力壮的人才能担任挑粮食的重任。接着再联系学生平时爬山时的感受:自己空身爬山都很累,担上粮食就更艰难了。调动学生的主动思维、情感体验,使
-这个难点很好地解决了。
这么艰难的事情,为什么大家都争着去做呢?从这里学生就能体会出红军战士不怕苦难大无畏的精神,这个就是红军的精神。指导朗读,把战士们争着去挑粮的那种感觉读出来,进一步体会战士们的精神。
2.感悟第三自然段
(1)(出示图片)这就是当年红军战士们挑粮的情景。问: 大家看谁走在最前面?(朱德)你能在课文中找到用来描述这幅图片的句子吗?出示句子: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满满的一担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让小朋友看看朱德的着装与其他战士们一样吗?并体会“满满”这个词语说明了什么?(这个时候我介绍当时朱德同志的年龄,以及当时的职务是红军的军长,初步感知朱德与大家的不同之处。)
(2)朱德爷爷当时已经40多岁了,工作又忙,可他也跟战士们(一道),而且穿戴和战士们(一样),挑的粮食也跟战士们(一样),(满满的)。这些都说明了什么?要求学生说出朱德同志也跟战士们一道去挑粮,他是把自己也当作一名普通的红军战士。(在这个基础上指导朗读)小朋友看到朱德爷爷这么辛苦觉得心疼吗?战士们也是和大家一样。设计说话练习:如果你是红军战士,你会怎么劝朱德?听听朱德会怎么回答?
(劝说的时候可以适当点拨,点拨小朋友结合第二自然段中的地势条件说说路途的艰辛以及险恶。之后出示这句话:战士们-4-想,朱德同志工作那么忙,还要翻山越岭去挑粮,累坏了怎么办?)
指导朗读,体会战士们对朱德的关心。(可是朱德同志却不听大家的劝说,他依然要去挑粮)
(3)出示扁担图
看,这就是朱德挑粮食用的扁担。仔细看看,你发现了什(朱德记)
①理解“记”是记号的意思。
②朱德同志为什么在扁担上写上“朱德记”三个字呢? 轻声读后面的课文,在读中感悟。
③战士们劝说不成之后,是怎么做的?(板书:战士藏扁担)为什么要这么做?(板书:尊敬、热爱)朱德又是怎么做的呢?(板书:朱德做扁担)为什么这么做?(板书:同甘共苦)
这个自然段的重点是让学生体会朱德与战士同甘共苦、以身作则的精神。学生主动学习比被动的学习更有效。通过让学生了解双方的行为意图,从每个角度来思考问题的形式,让学生在自然而然中体会到战士对朱德的敬爱,以及朱德同志的精神,这样有了换位思考的答案,比教师填鸭式的说教要好多了。
(4)引读:大家见了,——
①大家心里怎么想?
口头填空:大家见了,心里想:()。从此,更加敬爱朱德同志了。通过填空,加深刚才体会到的精神。
②是啊,朱德同志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精神,极大地鼓舞了
-大家,当时井冈山流传着这么一首歌谣:(投影出示)(齐拍手念)
朱德挑谷上坳,粮食绝对可靠。
大家齐心协力,粉碎敌人围剿。
3.拓展延伸
(1)讲一个朱德的故事。
(2)讲一个革命领袖或革命英雄的故事。
这样的课后练习的设计可以使学生以这堂课的学习为起点,积累更多的知识。这也是语文教学要达到的目的。
六、说板书
13、朱德的扁担
战士
藏扁担
尊敬热爱
朱德
做扁担
同甘共苦
丰盛坝完小
2015年4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