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存在问题及其主要原因
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存在问题及其主要原因
近几年来,我国积极进行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探索与创新,并取得了初步成效。然而,由于理论的不成熟以及在实践探索中的不深入,加之许多现实因素的影响,各级政府在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过程中仍步履维艰。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理念偏差
“服务已经成为2l世纪政府行政管理的本质,服务精神是2l世纪政府行政的灵魂。”⑥对于服务型政府来说,顾名思义,服务是最为基本的主题。然而,过之由于受长期传统观念影响,一些政府部门及工作人员往往从“官本位”的角度来看待手中的权力,不同程度的存在着重权力轻责任、重管理轻服务的现象。归根究底,在于其自身的服务理念没有得到及时的转变,尤其是在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服务理念的重新确屯,对处于转型时期的我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第一,实现从“官本位”到“民本位”理念的转变存在着一些有待解决问题。尤其对于从事大量公共事务的公务员来说,不仅要克服管制型政府体制所形成的无所不能的思维惯性及与此相符的管制行为方式,而且对于“服务,而非掌舵”的角色转变要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实现“民本位”意味着他们将面临承担更多的责任,而“官本位”丢失,则意味着他们“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砸自己的铁饭碗”,从经济人假设的观点出发,这无疑是有悖常理的。第二,我围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民众参与意识不强。尽管也有一些地方政府设置了公民参 1
与的途径,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关键在于对服务型政府与公民参与的本质以及内在逻辑认识不足”⑦。首先,认为公民参与仅仅局限在参加“选举”这样的政治层面上。其次,认为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代表性不够,存在被特殊利益集团利用的危险。然而,必须强调的是,在服务型政府的治理模式下,不能把公民参与作为点缀善政的工具,必须明确保障公民参与是政府的责任,参与行政过程是公民的权利。
(2)职能定位模糊
纵观发达国家正在进行的“政府再造”运动,莫不以反省政府在治理过程中应扮演的角色、持续定位政府职能为首要。因此,在我国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中,政府职能定位首当其冲。改革开放以前,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大背景下,政府丰要是执行政治职能,同时按照适应计划经济的管理手段和方式,对微观经济社会事务进行全面直接的管理,其结果是政府规模过度膨胀,机构臃肿,效率低下,财政旧难,更重要的是由于政府对市场的过度十预,妨碍企业的经营自主权,使公正、有效的市场秩序难以建立。改革开放以后,政府的职能重心转向经济领域,然而却忽视了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社会职能,这也许是我国先后进行6次机构改革失败或成果不明显的原因所在。可见,政府职能定位不清、角色不明已成为政府管理的“软肋”,政府职能不清就必然导致政府管理上的“越位”、“缺位”、“错位”,角色不明就使得政府职能转变小可能根本不到位”。所以,在日前情况下我们必须从深入研究行政角色入手,解决政府职能的合理定位问
题,又要善于借鉴、总结围外的经验,对政府职能定位的方方面面,都要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
(3)具体制度建设不健全
任何理念都要有完备的制度与体制使其固化才能达到保障的目的。而我国在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进程中,作为理念外化的制度建设方面明显存在缺失。一是“软”制度尚未形成。即关于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非正式制度还没自形成系统的习惯观念和主流思想深入人心,成为政府机构、企业和个人行为的内在约束。二是服务型政府建设中的主体机制即公务员的素质尚待加强和提高。虽然近些年来我围公务员的整体素质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可是距离服务型政府的要求还有很人的差距。三是政府信息公开透明机制尚小健全。尤其在我国政务公开层次低浅,范围有限,暗箱操作的空间没有完全消除。近些年来,政府官员“灰色收入”事件的频频曝光便是例证。除此之外,相应的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估机制、责任追究机制也必须同时推进。而建立健全服务型政府建设中的民众参与机制以及完善保证公共服务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拓宽公民在泫律制度的保护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服务型政府建设的伟大工程中的各种渠道,也是我们当前需要努力的方向。
第二篇: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改善
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改善
服务型政府也就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用政治学的语言表述是为社会服务,用专业的行政学语言表述就是为公众服务。它是在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理念的指导下,在整个社会民主秩序的框架中,把政府定位于服务者的角色,并通过法定程序,按照公民意志组建起来的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以公正执法为标志,并承担着相应责任的政府,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政府管理领域的具体体现。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一、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意义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了全面部署,强调要建设服务型政府,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这是我们党首次在党的文件中提出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明确要求。
第一,建设服务型政府,从根本上说是由人民政府的性质所决定的。我们的政府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政府的基本职能和本质特征。党的宗旨和政府的性质决定了政府所做的一切,必须也只能是为人民谋利益,为人民服务。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政府传统的管理模式越来越不适应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迫切需要加快政府改革,转变政府职能,不断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水平。
第二,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出发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对政府改革和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建设服务型政府。在我国,各级政府拥有很大的权力,掌握着大量公共资源,在和谐社会建设中承担着主要责任。构建和谐社会,要求政府既要履行好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的职能,促进经济健康发展,为促进社会和谐创造物质基础;更要履行好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和公共事业,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不断加强社会管理和建设,切实维护社会公正、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而后一方面恰恰是当前政府职能的薄弱环节,因此迫切要求通过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来改善和加强。
第三,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需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和政府各有分工,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是市场;政府的职能定位更主要的是为市场主体提供服务和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包括法制环境、信用环境和市场环境等,通过经济调节弥补市场失灵带来的弊端,而不是用行政手段去直接干预经济运行。如果政府在市场活动中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就很难保证市场活动的公正。当前,我国的政府管理体制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比如,政府缺位或越位的现象仍带有一定的普遍性;繁琐的行政审批带来的效率低下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政府部门职能交叉、不能依法行政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等等。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迫切要求政府从“越位”的地方“退位”,在“缺位”的地方“补位”,把不该管也管不好的事交给市场、企业和社会组织,把该管的事不折不扣地管好,尽快实现向服务型政府转型。
第四,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加强政府自身改革和建设的客观需要。服务是政府的基本职能。近年来,虽然政府在自身改革和建设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比如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科学民主决策,推行依法行政,加强行政监督,加大反腐倡廉力度等,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政府自身建设的任务依然艰巨。很多地方政府机关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不正常现象,甚至还有一些政府工作人员违法违规,滥用权力,贪污腐败,失信于民,严重损害了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这些都与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背道而驰。归根结底,是因为我国现在仍处于体制改革的攻坚阶段,行政管理体制的一些弊端还没有根本消除。此外,随着广大群众法制意识、参政意识、维权意识的不断增强,对政府的期望必然越来越高,这也要求切实加强政府自身的改革和建设。
二、建设什么样的服务型政府
一服务型政府是以人为本的政府。政府的权力来自人民,必须服务于人民,接受人民的监督。过去,由于长期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一些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往往更多的是从“官本位”的角度来看待手中的权力,来对待群众,不同程度地存在重权力轻责任、重管理轻服务的现象。其实,服务型政府从本质上更应该是一个“服务员”角色。在政府这艘大船的航程中,是人民的意志而不是政府的意志决定着航向,怎样提供服务、提供什么样的服务以及什么时候提供服务都是由人民来决定。政府出台的每一项政策,制定的每一个举措,都应该尊重人民意愿,体现人民要求,为人民利益服务;衡量政府一切工作的尺度,都要看人民群众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只有时刻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首位的政府,才是服务型政府。
二服务型政府是透明政府。经历过非典等各类灾难事件后,人们发现,在这个社会生活深刻变革、各种矛盾相互交织的时代,只有政务公开透明才能进一步实现政府与民心、民意、民情的联动,保障人民政府为人民服务。近年来,我国在政务公开方面确实迈出了坚实的步伐。比如,我国的立法法、行政许可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等80多部法律、行政法规等对相关政府信息的公开做了规定,使政务更公开更透明。其实,人民的政府,没有自己的利益,只有人民的利益,行使权力时就应当是透明的。政府透明了,人民知情权才有保障,才能随时观察政府是不是在为实现人民利益努力;政府透明了,人民才会积极参政议政,充分表达民意,防止不当决策损害人民利益;政府透明了,政府官员才不敢懈怠,注重体察民情,顺应民意,接受监督,人民群众才会增强对政府的信任和信心。近年来许多事实表明,群众知情有助于化解疑虑,政务公开有利于处理危机。因此,一个服务型政府,必然也是透明政府。
三服务型政府是法治政府。所谓法治政府,主要是指政府根据人民意志依法组建而成;必须依法行政,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职权、履行职责;必须保障人民依法享有各项权利和自由;必须接受人民的监督;行政违法必须承担责任。简单说,政府必须依法产生、受法律约束、依法律办事、对法律负责。而这些恰恰是一个政府成为服务型政府的必要条件。试想,如果一个政府不是按照人民意志和法律程序组建而成,不能依照法律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不能保障人民权利和自由、不接受人民监督,就不能保证它对人民负责,就不能保证它的权力用来为人民服务,它也就不可能成为一个服务型政府。
四服务型政府是责任政府。问责制度是建设服务型政府一项必不可少的制度。近几年,“引咎辞职”、“问责制”逐渐为人们所熟悉。从2003年非典事件、中石油开县天然气井喷事故,到2004年吉林市中百商厦特大火灾,再到2005年松花江污染事故,一些负有责任的人有的被免职、有的引咎辞职,承担了应有的责任。人们深有感触地说,再也没有“太平官”可当了。正所谓有权必有责,政府的权力和责任始终是一对“孪生”兄弟,每一份权力都连带着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以前人们往往认为,“当多大官就有多大权”,现在更认识到,“当多大官就有多大责任”。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因不作为、乱作为或不当作为而造成不良后
果的,都要给人民一个“说法”,都要严肃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实践证明,服务型政府必然也是一个责任政府。
三、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措施对策
一要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有人把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形象地称之为“加减改法”。简单地说,所谓“改”,就是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最重要的是继续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中介组织分开,进一步规范政府权力。这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所谓“减”,就是进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行政审批事项,该取消的审批项目坚决取消,该下放的项目尽快下放。据统计,近几年,国务院和地方政府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超过了一半,而且还将进一步规范政府权力,继续清理、减少行政审批项目。所谓“加”,就是一方面要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社会提供更多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另一方面要加快健全市场体系,发展和规范民间组织,积极支持民间组织参与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
二要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在我国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况下,传统的社会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已不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发展的需要。只有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提高社会管理水平,才能使整个社会既充满活力又保持安定有序。比如,加强城乡社区建设;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预防和化解矛盾;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建立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打击各种犯罪活动等。通过建立政府与各类社会组织分工协作的社会管理机制,建立健全新型的基层社会管理体系,提高社会管理水平,更好地履行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
三要着力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是公共服务的主要提供者,其中既包括公共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文化等社会事业,也包括公共交通、公共通信等公共产品和公用设施建设,还包括解决人的生存、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所需要的社会就业、社会分配、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社会秩序等公共制度建设。这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提供,是政府调控社会群体之间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社会安定有序的有效手段和机制。当前,我国在公共服务领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公共服务发展滞后、总量供应不足、公共投入短缺、分配不平衡。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就是要逐步完善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按照均等化的原则,既不断增加公共服务的总量,向社会全体成员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又着力优化公共服务的结构和布局,努力扩大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覆盖范围,以发展社会事业和解决民生问题为重点,注重向农村、基层、欠发达地区倾斜,逐步解决公共服务总量不足和分配不均衡的问题,让公共服务的阳光普照共和国的每一寸土地、每一位公民。
四要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和制度。在现代社会,公共财政是公共体系运作的血液,是政府提供有效公共服务的基础。目前我国的财政支出格局还带有比较浓厚的“建设财政”特点,财政支出被大量用于那些本该由市场发挥作用的领域,经济建设支出过高,公共服务支出偏低。因此,要发挥政府在公共服务中的主体作用,必须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加快公共财政建设步伐,加大财政支出中用于教育、卫生、就业、社会保障、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等社会公共服务项目的比重;进一步明确中央和地方的事权,健全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税体制,建立规范化、法制化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五要坚持依法行政。依法行政是现代政府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建立合理的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人民关系的前提。近年来,我国先后推出《行政许可法》、《国务院工作规则》、《公务员法》等一批法律法规,在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方面取得明显进展。但也应该看到,一些政府机关和工作人员在依法行政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等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特别是在土地征收征用、城市建设拆迁等方面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还比较突出。这些问题如不尽
快解决,就会严重影响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因此,要进一步加强行政立法,提高行政立法水平;改善行政执法,促进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和文明执法;继续坚持各种行之有效的民主监督制度,确保公共行政权力的有效运行。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我们相信,随着服务型政府建设的不断推进,党和政府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会更加职能化、制度化,政府与老百姓会越来越近,干群关系会越来越好,我们的社会也会越来越和谐
第三篇:浅谈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
浅谈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一个转型国家,一个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家。服务型政府是一种全新的政府职能模式,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选择。
一、什么是服务型政府?
(1)服务型政府是以人为本政府。
所谓以人为本,就是理解百姓、挚爱百姓、体恤百姓、帮助百姓;真正做到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做到心里时刻装着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切实对群众负责。深入农村,深入社区,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的意愿,凡是涉及群众具体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再小也要竭尽全力去办,务求落实;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我们对群众的具体利益满足程度的根本尺度。
(2)服务型政府是法治政府。
公共行政权力来源于人民,受人民监督。政府在行使公共行政权力的过程中,必须依法行政,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职权、履行职责;必须保障人民依法享有各项权利和自由。政府府机关依法行政,本来就是法制国家的政府在行使行政权力时所必须遵循的准则,政府是人民代表大会的执行机关,必须按照法律的规定行使行政权力,才能体现人民意愿。如果一个政府不是按照人民意志和法律程序组建而成,不能依照法律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不能保障人民权利和自由、不接受人民监督,就不能保证它对人民负责,就不能保证它的权力用来为人民服务,它也就不可能成为一个服务型政府。
(3)服务型政府是透明政府
所谓透明,就是实行政务公开,接受社会监督。政府的各项政策措施,特别是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行政事项,除涉及国家机密、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以外,都应向社会公开,给人民群众以更多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增强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只有建立起政务公开的制度,才能把政府和政府官员置于公众的监督之下。政府透明了,人民的知情权、监督权才能落实;政府透明了,人民才能积极参政议政,充分表达诉求,防止不当决策损害人民利益;政府透明了,政
府官员才不敢懈怠,人民政府才会增强公信力。建设服务型政府,必须落实人民群众的知情权,保证信息在政府与人民之间的双向畅通。
二、为何要建设服务型政府?
随着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日益凸显。以中央高度集权和社会泛政治化为根本特征的传统政府模式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建设服务型政府是突破政治现代化困境的关键所在。在当代中国为什么要构建服务型政府?我认为,主要基于以下原因。
第一,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政府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构建服务型政府是近年来全球范围内推进政府自身建设发展的重要趋向。我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管制型政府,长期以来由于过于强调自身管治的政治职能,而弱化和忽视了社会服务职能,造成政府大量越位、缺位、错位。因此,政府要重新树立自己的威信,维护自己的合法性,就必须用公共管理的理念改造政府,就必须重新调整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公众的关系,政府内部组织、运作程序,变革政府治理观念、手段、方式和方法。构建服务型政府将是政府实现自身革命的一个重要载体。
第二,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实现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我国政府长期以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主要任务,这是由我们的特殊国情所决定的,但是,从改革的要求和整个进程来看,这只能是一个过渡。政府的终极目标是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实现效率兼顾公平的可持续发展。政府长期以经济建设为主,极易导致政府变成经济发展的主体,只是一味的追求GDP的增长,很容易忽视本该由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从而造成经济社会不能协调发展,进而造成跛足发展的局面,特别是,当前阶层之间、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贫富不均,两极化倾向严重,如果不能对之及时纠偏和调控,将严重影响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第三,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执政为民,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我们党是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我们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坚持执政为民是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要求。这就决定了政府所做的一切,必须是也只能是为人民谋利益、为人民服务。
总之,服务型政府建设任重而道远,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同时更要聆听老百姓的需求和呼声。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最终是要建设让老百姓满意的政府,因此,只要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渐而稳妥的向前推进服务型的建设,我们的政府一定会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第四篇:浅谈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
摘要:服务型政府是以“服务”为核心的、致力于社会公正和社会发展的责任政府。服务型政府是透明的和负责任的,它的结构是扁平的,它是一个有限的政府又是一个法治的政府,它应具有参与性和回应性等特征。
关键词:服务型政府;服务;政府管理
一、服务型政府的内涵
何谓服务型政府?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说法,有人认为,所谓服务型政府,就是提供私人和社会无力或不愿提供的却又与其公共利益相关的非排他性服务的政府。有的学者认为服务型政府是指政府由原来的控制者改变为兴利者和服务者,意味着施政目标由机关和专家决定到由民众希望和合法期待来决定,政府以控制管理为要务转变为以传输服务为要务,管理目标由经济领域转移到公共服务领域。不管怎么说,从上述定义来看,服务型政府主要是针对我国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政府大包大揽和以计划指令、行政管制为主要手段的管制型政府模式而提出的一种新型的现代政府治理模式。与管制型政府相比,它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含义。
1.从理念上看,服务型政府要求各级政府和官员必须树立“民本位、社会本位、权利本位”的思想,即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政府的权力来自于人民的让渡,政府为人民服务是天职,人民的利益至上,政府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实现社会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与此同时,政府还必须从一味强调按章办事和对特定“功能”权威“结构的服从到强烈的当事人取向和对“使命”公众和“成效的认同,充分考虑公众的具体情况和需求(而传统管制型政府的理念则停留在”官本位、政府本位、权力本位的基础上,政府利用公共权力主要是维护统治秩序和对社会实施管制,公众和社会的主导性和自主空间很少。
2.从政府的职能范围来看,管制型政府是适应计划经济的需要而建立,因此对市场和社会的介入是无孔不入,共服务是服务型政府的主要体现。职能也无限膨胀,职能设置上的不合理使政府管了许多不该管、管不好、管不了的事,而服务型政府要求政府职能是有限的。政府要还权于社会,还权于市场,政府主要是做市场和个人不能做、不愿做或做不好的事情,即主要是提供维护性的公共服务和社会性的公共服务。维护性的公共服务主要包括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保护财产权利和公民权利、保卫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全,这是服务型政府的基石(社会性的公共服务主要是指完善的社会福利体系和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包括教育、医疗、卫生、环境保护、公共事业和社会保障等。社会性公共服务是服务型政府的主要体现。
二、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意义
建设服务型政府不仅是一个口号的提出,更重要的是,它将要求政府从施政理念、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管理方式、手段等各个方面,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和变革。因此,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提出不仅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还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具体的说:
1.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应对全球化趋势,适应加入WTO新形势的迫切需要入世最大的挑战是对政府的挑战。
2.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政府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构建服务型政府是近年来全球范围内推进政府自身建设发展的重要趋向。
3.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实现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
4.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执政为民,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
5.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
《浅谈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由网友提供或由论文115于网络收集与整理,其版权属于原
作者。
三、构建我国服务型政府的基本策略
服务型政府是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政府的宗旨,依据服务需要确定政府的主要职能和机构设置,设计运行机制和程序,以公民对服务的满意度来评估政府绩效,寻求社会公正主导下的社会效率并突出政府责任的一种公共行政范式,其实质是以服务为核心构建的,致力于社会公正和社会发展的责任政府。服务型政府具有以下特色,他们是构建服务型政府的过程中应该坚持的基本方向:
1.建设一个透明的政府。透明是指政府秉承信息公开的原则,使公众清晰地知道政府在干什么、怎样做以及效果如何。
2.建设一个参与的政府。公民参与和实现行政民主化的程度标志着一个国家的民主化程度。服务型政府本质上要求政府必须是公民参与型的,因为政府服务的对象是公民,只有在公民参政的过程中、政府才能了解公民需要什么,要求政府提供何种服务,以及如何有效提供这种服务。
3.建设一个有限政府。政府的有限性体现在政府能力和政府权力两个方面。从政府能力方面看,随着万能政府的失败,人们认识到,正如存在市场失灵一样,实际上也存在着政府失灵。
4.建设一个负责任的政府。政府责任是指政府滥用权力以及没有履行或者没有很好地履行服务义务时所应承担的责任,包括道德责任,行政责任和法律责任。
5.建设一个回应性的政府。回应性是指公民偏好与实际政策及公共供给之间的一致性。
6.建设一个法治的政府。当前的紧要任务是制定和实施《行政程序法》来规范政府的行为,同时便利公民对政府的监督。
7.促进政府组织结构的扁平化。扁平组织结构是一种高度分权的组织类型,它是服务型政府在体制上的特征。
四、结语
服务型政府范式以服务作为其核心概念,并把服务贯穿于政府过程的各个方面和环节。政府围绕“服务”开展工作,也以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来评估政府活动的绩效。服务型政府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它具有社会公正、责任性和社会发展三个基本内涵,它体现了政府服务的价值导向和公民对政府的最终控制。
参考文献:
[1]张康之:限制政府规模的理念[J].人文杂志,2001,(3):55—59.[2]张成福:责任政府论[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2):75—82.[3]刘国权:国际竞争力理论及其发展[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1,(2):39—41.
第五篇:论服务型政府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论服务型政府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以榆林市文明城市建设为例
内容摘要: 当前,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不断推进,以榆林市文明城市建设为例,在榆林市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实践过程中,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环节,都存在许多问题,政府对服务型政府的含义的理解不全,政府自身角色定位存在缺陷,行政权力异化,缺乏有效的监督与制约,政府部分公务员素质较低,政府机构较多,一些部门职能交叉,工作效率低下等问题突出。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建立以“内部控制”机制促进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的深入地发展,为铸就服务政府铺实道德之路的行政伦理的制度,是当前完善榆林市文明城市,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必要途径。
关键词:服务型政府
民本
行政伦理
制度化
引言
所谓服务型政府,就是为任命服务的政府,服务型政府是在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管理的指导下,在整个社会秩序的框架下,通过法定的程序,按照公民意志组建起来的,以为公明服务为宗旨,实行服务职能和才承担服务责任的政府。榆林市文明城市创建过程也是榆林服务型政府的建设过程,自2008年以来,榆林文明城市创建也已有四年多的时间,总的来说,榆林市民对于榆林市政府服务于民的水平的满意度提升了。但是文明城市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有许多。
问题的关键在于找到其发生的根源,找到其根源就可以找到其根本的解决对策。可以看到,社会人、社会组织和社会团体的各种行为活动,以及这些行为的方式方法都源自于人的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对于政府这样的社会组织,其行为以及其行为方式方法,及最后的效果自然是源于政府组织及其组织成员的行政精神,行政伦理的建设成效。政府部门的行政精神,行政伦理建设制约影响着政府部门的行为活动,效果。从行政精神,行政伦理的角度出发,探索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成效与问题及建设路径是极具现实意义的。
一、榆林文明城市之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基本现状
(一)榆林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探索和成效
1.制度日趋完善
出台的《榆林市人民政府规则》,对政府的重大事项决策、政策文件制定、会议议事、行政监督、依法行政、勤政廉政等做出了具体的规定;积极推进了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2010榆林市出台了《榆林市党政领导和领导干部绩效考核与管理办法(试行)》,进一步完善考核方式。到2011年止对行政许可事项进行了四轮清理。
2.政务公开全面推行
全市各级政府大力推行“阳光政务”,166个乡(镇、街道)有151个建立了政务中心,市本级及浏阳市先后背评为“全国政务公开先进单位”,榆林县政务中心成为全国政务公开示范点,政务公开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网络化已经基 本实现。
3.公共服务力度明显加大
政府对公共服务领域财政投入逐年增加,2003—2007年,全市总人口人均社会事业支出从376增加到1180元,使民生问题得到了较大程度的解决。GDP和公共财政收入虽有一定差距,但在推进公共服务方面却从不甘人后。从义务教育率先实施“两免一补”到养老实行政府补贴,再到公园免费开放以及今年暑假政府埋单免费向全市中小学生提供定点游泳场所等。
4.社会管理职能逐步增强
积极培育和发展各类社会组织,重视发挥其促进社会公益事业、方便群众生活、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的作用;扎实推进城乡社区、村为主的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强化基层自治组织的社会管理功能;注重运用调节手段化解社会矛盾,创新联动机制处理突发事件,构建大防控格局维护社会治安,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逐步增强,有力地推进了和谐榆林建设。
(二)榆林市服务政府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政府对于服务型政府含义的理解不全面深刻
在榆林市创建文明城市过程中,市政府进行各项工作时盲目地追求效率,追求政绩工程,为文明城市而建文明城市,诸如,对于因为政府要对榆林城进行城市面貌的重整,所以市政府决定必须将榆林城区的棚户区予以拆迁,改造。根据许多当事人的介绍,那些政府的拆迁组织在面对当事人时,态度恶劣,坚决执行上一级下发的所谓的拆迁政令,无论当事人如何阻拦。而且,在政府执行这些拆迁活动时,往往产生暴力冲突,政府派遣的拆迁队往往是置人民的利益不顾,甚至人民的生命也不顾。据某些媒体报道,在近几年来关于榆林城区棚户区的拆迁问题,有数量不小的人员遭到了人身攻击,还有一些受到迫害。一些不满拆迁,想要上访的群众,多次遭到与政府相关人员的突然拦截和威胁。政府相关部门面对这些负面新闻时,多是持否认态度,声称棚户区的拆迁是榆林市文明城市的建设的必要措施。文明城市建设之目的是想要达到使生活在这座城市的民众们能生活在一座文明和谐舒适的城市里,然而政府却因为要建设文明城而牺牲百姓的利益,甚至做伤害百姓的事情。这不是服务型政府建设的要求。
2.政府机构较多,一些部门职能交叉,工作效率不高
目前,国务院组成部门为28个,我省是25个,而榆林市至今仍是39个。虽然榆林在2010年启动了政府机构改革,进行职能整合探索大部制,但是政府部门大部制改革还是处于探索阶段,没有实质性的突破。部门之间、部门内各处室之间职能交叉的情况仍然有存在,妨碍了政府职能有效地发挥。在行政审批制度方面,减少了部分行政审批项目,虽然对于行政许可事项的清理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但是市本级行政许可项目还有差不多200个,相比于其他同类城市来说,还是比较多。部门之间或内部职能交叉,加剧了程序繁杂程度,行政成本居高不下,没办法降低,导致财政资源的浪费。如基建项目审批环节达到七十多个,特别是基建项目在报建过程中需规划、建设部门重复审批,耗时多,效率较低。据 统计,榆林市行政审批时间平均为71.2天,个别项目审批时间最长达到18个月。如此长的耗时给榆林市的群众带来了很多的不方便,对于榆林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产生了不利的影响,灭减了创业者的积极性。这样的政府组织始终都是处在一种低效能的状态,与服务型政府高效,精简相比还有较大的距离。
3.政府错误的角色定位,包揽事务过多,“全能政府”现象严重
榆林市政府仍然以管理者的身份地位而不是以服务者身份定位自己在社会管理中的角色。强制权威硬性管理是现阶段榆林各级政府社会管理的主要特征,政府管理者总是处于高高在上的领导者的地位,政府部门存在着一种,只要政府向其行政管辖范围内的社会个人、团体提供了公共服务,那这便是在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错误思想。从“找政府官员办事要看他们脸色,看心情”“我们是在求政府部门帮我们办事”“对待领导要笑脸相迎,必须电话头哈腰。”这些民众思想中便真实间接地反映了政府错误的角色地位。同时,政企不分,政事不分、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不分问题比较突出,政府包揽了不少本应该由社会组织来办的事务。65个全市性行业协会尚有48家与政府职能部门没有脱钩,一些中介机构在政务大厅办公和收费,部分职能部门让中介机构代收各种行政事业费、将收取经营性服务与行政审批挂钩。而且,政府部门的规划、调控、监督角色过弱,执行角色过重,有的热衷于管钱物、管项目。政府一直都向着全能政府的方向发展,不给与社会团体,自治组织,第三部门一定的权力和机会参与社会管理工作。
4.依法行政的统一性和透明度不高,部门存在利益集团化倾向
近些年,我国在对行政权力的制约监督方面采取了不少的措施,力度日益加大,但目前制约监督机制仍不健全。依法行政的统一和透明度不高,一些部门存在利益倾向,有的部门要收费权,许可权、处罚权,把执法异化成了创收。有的部门凭领导的重视程度、自身兴趣甚至利益,对国家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上级要求,合意的就执行,不合意的就不执行,或者乱执行。2008年榆林市5个区都成立了户外广告领导小组,对城区违法违规户外广告进行整顿。但在实际整顿过程中,某些部门为加大力度,凸显成效,滥用行政权力,不论户外广告是否合法,均采取“一刀切”的方式进行拆除。此外,同样是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榆林市政府在对旧城区改造时,榆林市政府设计了“政府主导,吸纳社会资本投入棚户区改造”的融资模式,与土地开发商合作,强征土地,利用手中的行政权力获取丰厚利润。政府为进行文明城市的创建,进行旧城改造,征收土地,这些行为看似合情合理,实际上政府却利用这样的机会,非法滥用握在手中的行政权力与土地开发商进行黑箱操作。
5.部分公务员素质较低,难以适应为民服务的要求
有的公务员思想道德素质不高,缺乏坚定的理想信念,缺乏为公众服务的热情,在诸多时候,即使是在公务员上班时间,当有群众因某些求救于某些公务员同志的时候,这些公务员经常是爱理不理。在大街上,城市管理人员,或是警察对待社会公众的态度多是恶劣,目中无人,敬岗敬业精神不强,责任意识淡薄。有的公务员作风不良,群众多发现一些公务员在闲假日,吃喝嫖赌。榆林市某区 纪委经过调查,向区委常委会提交一份内部报告,将干部作风问题概括为懒、空、浮、软、散、贪、奢、滑十个方面。有的公务员不是运用权力为民造福,而是将权力当成了谋取私利的工具。这样的人虽为数不多,但分布较广,在行政许可、处罚等各个领域都有;影响比较恶劣且深远,严重损害党和政府形象,损害党群干群关系,阻碍服务型社会的建设,文明城市的创建。
二、榆林文明城市之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基本现状原因分析
榆林市文明城市创建,服务型政府建设,取得今天的成果有其特殊原因,同时,榆林市服务型政府建设过程中各种问题的存在也有其重要的制度,道德伦理根源。且用相关的伦理价值角度来针对于榆林市服务文明建设的问题进行分析。
(一)榆林服务型政府取得重要成绩的原因
1.全国各级政府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大环境的推动。
2.中国主权在民,为人民服务思想的建设要求
3.榆林市创建文明城市的必要要求
(二)榆林服务型政府建设过程中各种问题出现的原因
1.政府以人为本的价值定位意识严重缺失
韦伯设计的科层制组织模式,力求把非理性因素从行政过程中剔除出去,建立一个纯理性的组织运行机制,以提高组织运行效率。但人们日益认识到“人”的属性是客观存在的,纯理性的组织结构很难实现。服务型政府是对传统行政模式的超越,它承认行政管理必须考虑人的因素,公共行政的对象、主体都是理性与感性兼具、个人属性与社会属性兼有的人,他们的思想、态度、感情、认知等本身会对行政过程造成影响,同时也是行政过程的一部分。服务行政模式在认识到人的属性客观存在后,下一步自然地要求将行政主体与客体看做现实的人的集合体,而不是行政机器上的齿轮或是一群“‘匿名的’符号”。在具体伦理准则方面,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就要求行政主体具有权利意识,尊重并保障公民的合法权利,重视公民的主体地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彰显“人民政府”的根本性质。
事实上,榆林市政府并没有将以人为本的根本价值观植入政府组织的管理文化,活动准则中,政府的“官本位”思想严重,政府始终不能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其公民,很难做到为市民切身利益考虑,没有行政成本的节约思想,不能够将纳税人的钱花在刀刃上。在其文明城市的创建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与服务型政府要求相违背的行为,对于服务型政府深刻内涵不了解,角色错位,行政机构的繁冗,行政成本的居高不下,行政效率的低下,行政权力的滥用等等。直接造成在榆林文明城市建设过程中对部分地区市民进行的非法强制危及生命安全的拆迁活动,对城区部分户外广告进行越权非法整顿,严重损害了市民,企业的合法权益。
2.政府的公共精神与公共行政理念的缺乏
“公共性”是公共行政的应有之义,是公共行政的基本价值内涵与本质所在。首先,公共权力源于维护公共利益、公共秩序的需要,其权力属性具有公共性; 其次,政府面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其职能产出具有公共性;并且,公共性中所蕴含的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也是政府追求的价值目标。而服务型政府 是尤其强调公共性的一种治理模式,人们认识到传统行政模式和新公共管理模式在效率追求上的偏差,因此在服务型政府模式中突出强调公共精神对与政府治理的重要性。甚至有学者指出,“在公共行政理论视域中,公共精神的内容涵盖了包括民主、法治、公平正义、服务、责任、和谐等几乎所有具有普世价值的理念及服务型政府应当具有的品质。”在榆林服务型政府的创建中,政府部门没有将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放到最重要的地位,在公平正义和经济增长以及政绩建设成果中的选择中,政府选择了后者。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必须要求公平正义价值的公共精神的实现。漠视公共正义成为了榆林服务型政府建设始终不能达到预期效果的重要因素。
3.政府关于信任关系的构建意识不高
这里的“信任”既包括行政主体之间的信任,也包括行政主体与公民之间的信任。信任是一个组织可以有效活动的基础,缺乏信任的组织极易造成组织之间、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规范的失效,也就无伦理可言;而信任资本充盈的组织,则可以降低运行成本,提高运行效率,形成诚信和谐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服务型政府就是要通过明确政府角色定位,在行政组织之间、行政组织与公民之间营造和谐顺畅的互动环境,在协调合作中培育信任,以信任推进合作的开展,最终形成运转协调的行政管理体制。服务型政府应把信任、合作的价值理念纳入到政府整合机制之中,“人际间的信任与合作关系是服务型政府„„与管理型政府的实质性区别”。
在这一方面,榆林市政府做得很不到位,文明城市的建设应该是全市人民共同参与的建设活动,是政府领导全市的市民共同建设文明榆林,但事实是,文明城市的建设完全是市政府自导自演的政绩工程建设,政府想怎么建设文明榆林就怎么建设,文不文明一切由政府说了算,不管市民,社会的反映如何。市民很难参与到具体的决策,实践中。建设过程中,政府与市民,企业及社会产生了多种利益冲突与矛盾。市民不信任政府,政府漠视甚至侵犯市民的基本权益。政府和公民以及企业之间的互信程度不断降低。最后政府与市民,社会之间的关系不断恶性循环,政府行政管理效率越来越低下,各种政策,建设计划因为得不到群众的支持在执行中困难重重,文明城市的建设也在某种程度上演化为劳民伤财的运动。与服务型政府的建设道背道而驰。
4.政府官员责任意识,职业精神有待提高
服务型政府必须是负责任的政府。责任包含三层涵义:行政主体要做好份内应做的事;行政主体对其行政对象负有为其服务,助其发展的积极义务;行政主体应充分考虑自身行为的后果,对自己的失职行为要承担相应责任或履行相应强制性义务。责任意识是民主政治时代的一种基本价值理念,是世界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它与服务理念并不矛盾。树立责任意识,是为了更好地践行服务理念;在服务理念规引下的责任意识才能真正把责任落到实处。正如学者龚祥瑞所言: “负责就是为人民服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只有这样,才能取得人民及其代表的信任。”可见,责任意识是服务型政府的伦理资源之一和道义支持基础。
所谓职业精神,就是与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精神。树立行政主体的责任意识与培育其职业精神是一致的。只有具备职业精神,才能 切实地负起责任,并有助于形成以公共利益为指向,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依归的公共行政风格。如前文所述,“责任”具有三层涵义,其相应的职业伦理准则就是要求行政人员在组织内,完成上级指示,分配下级任务并确保其执行;在组织外,对人民负责,维护公共利益,提供公共服务;在行政过程中,要充分考量自己的行政行为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并清楚自己会对这一后果负积极义务或消极义务。
总的来看,榆林政府官员的总体的责任意识,职业精神还是相对较低的,从政府工作人员在日常的行政管理工作中便可以看到,一味负责于上级,没有严谨的工作态度,多有倚靠自己的小权力谋取私利现象,对于市民的求助不耐烦,不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没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对待市民的态度十分恶劣,甚至还有暴力行为。这都是政府官员责任意识不强,缺乏的职业精神的表现。
三、当前服务型政府伦基本途径--理道德建设
服务型政府探索之路才刚刚开始, 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必然需要正确的行政道德伦理做支撑。行政伦理的建设是服务型政府建设取得成就的必要条件。英国阿克顿勋爵曾说: 政治生活建基于道德问题之上。可以确定,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如果不植根于行政伦理道德的土壤, 是不可能结出果实的;我们的行政工作人员如果没有对人民的责任情感和对工作的责任意识, 其他任何的努力也都终将付诸东流。行政伦理道德不只是隐藏于内心的信念, 而必定要表现为外部的行为。
在实现榆林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过程中,要实现从传统的官僚制政府向现代服务型政府转化这一基本目标,政府伦理道德建设势在必行。服务型政府伦理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浩大的社会系统工程,任务极其艰巨。在当前条件下,主要有以下基本途径。
(一)健全伦理道德法制化建设,为服务型政府建设提供良好的法治基础
在现代国家越来越多的伦理道德规则被纳入法制建设的进程中。政府伦理的法制化有利于增强政府伦理的约束力。以民为本、为民服务,以公共利益为价值取向的服务型政府在法律和制度上作为行政伦理的体制保障,德治和法治相统一的社会要求行政伦理的法制化,才能实现人的价值,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政府伦理道德作为软件,只有通过政治、法律等硬件系统的功能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否则,其很难对社会产生实际的影响。
健全伦理道德的法制化建设,不仅要在宪法、行政法和刑法等法典中完善有关政府伦理道德方面的规定,更要制定专门的政府伦理法典。如美国1978 年制定的 《联邦政府伦理法》、韩国1981 年制定的《公职人员伦理法》、日本1999 年制定的《公务员伦理法》。这些国家的政府腐败等伦理道德失范的现象相对发生得少,与其完善的政府伦理法制不无关系。而相对而言,我国虽然已有《行政监察法》、《公务员法》等相关伦理法规,但是在专门的政府伦理道德方面的法律还是空白。因此,我们必须加快政府伦理道德的法制化建设,不但要出台一部完整全面专门的政府伦理法,更要健全相配的相关法律、法规建设,以此来为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提供良好的法制基础,将服务型政府对行政人员的相关伦理道德要求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以促进地方伦理法制建设。
(二)提高制度与组织的伦理程度,为服务型政府建设提供良好的构建框架
现阶段我国出现的很多伦理道德失范问题与政府组织与制度设计的不完善有很多关系,而政府行为失范重要原因之一便是制度伦理没有建立起来。所谓政府制度伦理,“就是政府制度伦理化与政府伦理制度化的统一,是从政府制度伦理化走向政府伦理制度化。”由于组织与制度设计方面的缺陷,致使实际工作中出现很多监督与奖惩方面的漏洞,因此行政人员在实际工作中也就疏于、懒于自觉培养自身的伦理道德素养。
因此,必须提高政府组织与相关制度设计的伦理完善程度。要设立政府伦理的咨询评议机构,加大对行政人员伦理品格的监督与考核,将行政伦理道德纳入行政人员的绩效评估体系中,并做到赏罚严明,把行政伦理评议、咨询机构的伦理鉴定等直接与行政主体的任职、职位升降、奖励等挂钩,为行政人员的道德行为提供一定的内在动力与外在压力。此外,还可以建立以法律为后盾的政府机关及其行政人员的行政信用制度及信用档案,并将现代先进手段引入到信用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如“电子政府”等形式,使行政主体更好地接受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提高其行政行为的透明度,增强其行为的自律性与自觉性,为服务型政府建设提供良好的制度与组织准备。
(三)完善行政伦理道德建设运行机制,为服务政府建设创造良好的行为环境
人不断追求自我进步、自我发展的欲望,为伦理道德的完善提供了主要动力。但是,行政伦理道德建设仅仅依靠制度约束和主体自发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有一套相互配合的有效的运行机制,包括教育机制、激励机制、监督机制和评价机制等。其中,教育机制是最重要的。伦理道德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通过后天有目的的培训、教育与自修而得到提高。因此,我们必须要重视伦理道德的教育与培训机制,而且这一教育与培训应该是在全社会范围内广泛进行的,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优良高质的伦理氛围。当然针对行政人员,我们更要依据其身份特点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与教育,通过说服、启示、诱导等手段向其传输行政伦理规范,并可以通过设定科学合理、灵活多变的专门伦理培训课程,来增强行政人员的政府伦理道德认知,强化其道德自律意识,使行政人员认识到公共伦理是为政之本,从而引导其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是非观、善恶观、荣誉观、从而养成良好的伦理习惯,将其与现阶段的历史任务及本职的工作结合起来。
“如果行政人员能够具有强烈的道德责任意识,他就能够超越法律制度对他的岗 位责任的一切规定,使他的岗位责任得到最充分的履行,并在履行岗位责任过程中,使法律制度的不充分性得到补充,使法律制度的一切不适时的和不公正的规定得到纠正。”行政伦理的激励机制是社会“依据价值体系标准,对行政主体的行为进行引导、激发和调控的活动和过程。”政府的行政伦理教育与激励机制建设既要体现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又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既要保证伦理培训教育的长期性与稳定性,又要保证伦理培训教育的实用性与创新性。只有与现实相结合的伦理教育与激励才能体现出其强大的范导能量,为服务型政府建设提供优良的社会文化环境。同时,用法律约束和各种外部监督作为“刚性”约束规范行政伦理道德的“ 柔性”,还必须加强和完善行政人员的监督和评价机制,对于违反行政伦理规范的公务员予以严肃惩处。
[参考文献]
[1]石国亮.服务型政府—中国政府治理新思维[M],研究出版社,2010年版
[2]张旭.浅析服务型政府视野下的行政伦理内涵[J],法制与社会,2012,(7)
[3]夏舒燕.论我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困境及其途径[J],法治与社会,2011,(10)
[4]李玉杰 张晶 曹婷婷.建设服务型政府的伦理道德问题探析[J],党政干部学刊,2013 年第7 期
[5]白继恩 韦玖灵.行政伦理与服务型政府建设[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2011,(12)[6]毛政相 徐争鸣.着力构建服务型政府 推进榆林两型社会发展[J], 研究出版社,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