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创建两型机关为两型社会作贡献

时间:2019-05-13 14:53: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积极创建两型机关为两型社会作贡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积极创建两型机关为两型社会作贡献》。

第一篇:积极创建两型机关为两型社会作贡献

积极创建两型机关为两型社会作贡献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也是贯彻党中央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根据《区“两型”机关建设实施方案》的精神及《区“两型”机关建设考核评定标准(试行)》的要求,按照区委、区政府关于建设两型机关的部署,积极组织开展了创建节约型、环保型机关活动,各顶工作已全面启动,现将具体情况总结如下:

一、多种形式,深入发动,营造“两型机关”建设良好氛围 宣传发动既是搞好“两型机关”建设的前提,也是贯彻活动始终的一项重要工作,街办事处通过各种形式,多种途径,进行广泛的宣传发动,先后召开了两次干部学习讨论会,为使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观念进一步深入人心,在街道专栏举办了“两型社会”专题板报一期,动员全体机关干部建言献策,为我街“两型机关”建设献计献策。深入学习了国家、省、市关于建设两型社会的有关文件精神,向机关广大干部职工印发了区委有关文件,倡议机关干部认真学习,使之对“两型”机关创建的要求入耳、入脑、入心,并转化为实际行动,促进实际工作。通过加强学习教育,引导全机关人员牢固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观念,营造“人人讲节约、事事讲环保”的良好氛围,积极为建设两型机关、两型社会做出奉献。

二、加强领导,建章立制,建设两型机关

为切实加强对建设两型机关的领导,坚定不移地推进节约型机关建设,街道领导高度重视,在工委会上重点强调,并进行了专题研究,传达了上级关于创建两型机关的文件精神,成立了街创建两型机关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 街创建两型机关工作方案》。在工作上,坚持领导带头、以人为本、科学管理、协调发展的原则,结合本机关实际,既要从宏观上加强管理,从大处着眼,更要注重从微观上入手,从平时最容易被忽视、看起来微不足道等最细小的环节抓起,把节约的着力点放在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在节水方面,加强了对上下水管道的维修,严格控制“跑、冒、滴、漏”现象。把机关的后勤管理工作和食堂进行了服务外包,既节约了机关办公经费,又改善了机关办公环境。建设两型机关,制度是保证,为此,街办事处建立了机关后勤管理工作制度,以制度管事,以制度管人,有机地把提高认识与狠抓落实结合起来,把认识变为人人行动的动力,把制度措施变为全体干部职工的自觉行动,真正收到建设两型机关的实效。

三、加大硬件投入,打造节能环保新机关

充分利用因长江隧道工程,机关办公用房拆迁的机遇,在新的办公楼建设中广泛应用资源节约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节约能耗。一是照明实行分区控制,每层楼道设两到三个控制点,有效减小照明用电;二是利用采光井进行自然照明,在楼梯道和顶层走道的楼顶铺设阳光瓦,增加自然采光,有效减小照明灯光;三是广泛使用节能灯具;四是使用节能水箱,节约用水;五是窗户使用彩色铝合金封闭,部分使用双层窗户;六是装修广泛使用新环保材料,如墙面使用环保

乳胶漆,部分墙体分割使用石膏板等环保轻质材料等。搬迁后还拟对办公垃圾实现分类管理,设立可回收和不可回收两种垃圾容器,实现垃圾无害化处理。

加快机关办公自动化建设,配合街机关网站建设,在新办公楼建成后,建立街机关内部政务网络,实现机关无纸化办公,与辖区武汉市信息产业局联系,争取市机关信息现代化建设专项资金支持,建设 街政务办公平台。大力提倡网络办文,减少纸质文件印发,不需纸质传阅的文件,原则上不用纸质传阅;尽量在电子媒介上修改文稿,减少重复清印次数,提倡双面用纸,注重信封、复印纸的再利用。

四、多法并举,开源节流,有效节约行政成本

一是利用办公楼搬迁之际,将原在外办公的街城管科和街城管执法中队搬入与机关一起办公,清退临时用工人员,将机关物业管理服务工作外包给武汉市穗园饭店,预计第年可节约开支2万元;二是利用国家整合电信资源之际,将机关和社区的电话服务商转为中国网通,实现局部虚拟网通信,预计每月可节约电话费三分之一强;三是利用辖区资源,将机关食堂服务外包给武汉市中心医院,每年可节约开支3万元;四是整合社区资源,将机关打字文印服务外包给扬子社区服务中心,每年可节约开支近2万元。

五、加强机关干部的教育,培养良好的节能环保习惯

机关干部形成好的工作生活习惯是建设两型机关的重要内容,也是两型机关创建的有力保障。引导机关干部养成随手关灯习惯,离开办公室、下班时必须关灯,杜绝白昼灯、长明灯。办公室、会议室

等要尽量使用自然光,室内亮度足够时,不再开灯。下班后应及时关闭电脑、复印机、打印机等用电设备电源。由于工作需要不能关闭计算机的,应设置为不使用时自动进入低能耗休眠状态,尽量减少待机能耗。要合理设置空调温度,办公室夏季空调温度设置不得低于20摄氏度,冬季不得高于28摄氏度,做到无人时不开空调,开空调时不开门窗。在节水方面,要加强用水设备的日常维护管理,严禁跑冒滴漏,坚决避免长流水现象的发生。

对照《区“两型”机关建设考核评定标准(试行)》,我街虽然做了一些工作,但离标准还有一定的差距,下阶段,我们将重点在机关干部的学习教育和建设良好的办公环境上下功夫,确保两型机关创建达标。

二○○九年二月十日

第二篇:两型机关创建工作总结

区老龄办2009年创建“两型”机关工作总结

建设节约型机关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必然要求,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优良传统的具体体现,是加强机关自身建设的重要内容。区老龄办按照区“两型”机关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和要求,积极开展了“两型”机关创建活动,收到了好的效果。

一、领导重视 责任落实

2009年,区老龄办将“两型”机关建设纳入2009年工作重要议事日程,进一步加强了“两型”机关创建的学习教育,及时召开会议研究、解决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带头转变观念、理清思路、更新知识、提升水平,紧密结合工作实际,采取有力措施,带领机关工作人员完成好本单位所承担的“两型”社会建设任务。部门制定了2009年创建工作方案和工作目标。成立“两型”机关建设领导小组,部门主任方三勤为组长,刘文安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日常的监督检查和协调。建立健全创建活动岗位责任制,落实登记、公示、管理、监督等措施,每季度定期对公用经费、水、电、油消耗情并进行分析,开展经常性的检查活动。牢固树立勤俭节约意识,要求部门工作人员树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科学的消费理念,从身边点滴事情做起,自觉养成节约一度电、一张纸、一分电话费等良好习惯,形成“人人节约、事事节约、处处节约”的良好风尚。

2009年,区老龄办在老年活动中心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有宣传栏、宣传标语、醒目处张贴有节电、节水、节油和环境保护的宣传公约。部门工作人员积极参加领导小组组织开展的各项活动,部门主要负责人时时处处带头遵守各项制度,部门全体工作人员对创建“两型”机关形成了良好的共识。

二、建章建制 杜绝浪费

2009年,区老龄办以建设节约型机关为目标,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为中心,以节水、节电、节油、节气为重点,认真贯彻落实部门创建两型机关工作方案,紧密结合“两型”机关、文明机关建设,先后制定并完善了节约用水制度、节约用电制度、部门公车管理制度、办公经费节约使用制度、接待及差旅费用节约制度等。进一步规范了公车管理,部门车辆不得用于办理私事。严格车辆保养制度,每月(定期)对车辆检查保养一次。核定月度单车油耗,指定专人每月定期到规定的加油站充值,并逐次逐项如实填写《江汉区各机关公务用车单车油耗日常登记表》,并同加油发票复印件保存备查。进一步做好办公经费的节约使用工作,一是大力推行无纸化办公。撰写部门各种文稿,尽可能直接在电脑上操作。对上级部门及区有关部门报送材料,对街道、社区及相关单位发送文件、资料均通过电子传送的方式进行,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推行无纸化办公。二是不得擅自购买或超计划购买,部门办公用品实行集中管理和领用登记制度。三是必须用纸报送的文件和材料,纸张必须两面用。做到废物回收,物尽其用,对往来使用过的文件袋、信封进行反复使用无特殊要求的文件均采用双面印刷,复印纸、草稿纸均双面使用。四是实行旧材利

用,打印机无墨,墨盒能用的,尽可能灌墨水,切实做到硒鼓、墨盒等办公耗材要修旧利废。带头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提倡使用可更换笔芯的书写用笔,不使用木制铅笔或一次性签字笔。进一步做好本部门及老年活动中心的水电节约使用工作,在活动中心每层楼的电梯口悬挂节约使用公约。工作人员离开办公室之前必须做到“四关”,即关电脑、关电器、关电灯、关电源。随时关好水龙头,及时修理或更换已坏的阀门,严禁长流水。严格控制办公电话私用。

严格实行节约用电、用电制度,老年活动中心使用空调,执行夏季不低于26度,冬季不高于18度的标准。下班提前15分钟一律关闭空调;无人时不开空调;提倡夏季用电高峰时,少开一小时空调、晚开半小时灯;节假日或少数人加班时尽量不开空调。计算机设置为不使用时自动进入低能耗休眠状态,减少待机能耗;工作完成后及时关闭计算机、打印机、复印机等设备,下班后无待机现象。部门工作人员杜绝长明灯,养成随手关灯的好习惯。老年活动中心严格实行节约用水制度,加强设备巡查维护,及时修复故障,全年无“跑、冒、滴、漏”和长流水等现象。

加强对公务车辆的管理,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严禁公车私用。落实对公务车辆节油、维修等管理措施,严格实行车辆定点定车加油,建立单车每月燃油消耗台帐,实行车辆定点维修和定期保养。公务用车单车耗油量在2007年的基础上节约5%以上。倡导实行绿色交通,每年开展一天无公车日活动。部门公车已超过使用年限,部门及时提出了报废、按照国家规定有限选用节能环保型车辆的报告,并已获批准。2009年,加强了驾驶员操作技术的培训,确保车辆安全使用。

按照《关于进一步强化措施认真贯彻执行厉行节约八项要求的通知》(江纪发〔2009〕4号)文件精神,2009区老龄办公用经费支出控制在预算的95%以内,公务接待费支出比去年削减10%;公车运行费在近三年平均数基础上降15%。

三、营造良好人文环境 创建环境友好型机关

2009年,区老龄办全面贯彻区委、区政府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部署要求,紧密联系我区老龄工作实际,以“坚持科学发展,创新老龄工作”为主题,牢固树立“老年人满意不满意,是衡量我们工作的标准”的工作理念。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工作中心,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老龄事业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和党员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着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提高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努力把部门党员建设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坚强堡垒,把干部队伍建设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骨干力量,全面提高老龄干部的思想素质、文明素质、业务素质,全面增强领导班子的驾驭能力,增强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和行

政执政能力,切实解决制约老龄事业发展的突出问题,为推动老龄事业科学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做到措施具体,落实到位,较好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加强机关建设,提高机关工作人员综合素质,营造了团结协作、友好相处、和谐共事氛围。工作人员仪表大方,待人热情,言行举止文明得体。2009年,结合创建“三模”社区,积极参与“两型”家庭、“两型”社区等创建活动。部门的办公环境整洁、方便、物品摆放有序,设施完备良好。有固定的办公垃圾堆放点,做到及时清理,无卫生死角。老年活动中心的厕所为无害化卫生厕所,保洁到位,无异味,有洗手等卫生设备。在公共办公区内做到严禁吸烟。老龄办的复印机、打印机均放在通风处,并保持空气流通、减少辐射。保持电话机、传真机等物品整洁,做到定期进行清洁消毒。

总之,2009年区老龄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经过部门全体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在“两型”机关建设工作方面,取得了好的成绩,这些成绩来之不易。我们决心做到持之以恒,继续奋斗,为“两型”机关的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江汉区老龄办

二0一0年元月十二日

第三篇:两型社会材料

定义

两型社会指的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整个社会经济建立在节约资源的基础上,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核心是节约资源,即在生产、流通、消费等各领域各环节,通过采取技术和管理等综合措施,厉行节约,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尽可能的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发展模式。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其核心内涵是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

资源节约型包含了探索集约用地方式、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区、深化资源价格改革;环境友好型则囊括了建立主体功能区,制定评价指标、生态补偿和环境约束政策和完善排污权有偿转让交易制度等。

“两型社会”提出的背景是什么?

“两型社会”是在党的第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明确提出来的,是从我国国情出发而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资源利用效率比较低。据统计,中国的GDP占全球4%,而煤、铁、铝等资源的消耗占世界的30%以上。近年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给环境与资源带来很大压力。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将有助于解决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

“两型社会”包括哪些内容?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包括资源节约观念、资源节约型主体、资源节约型制度、资源节约型体制、资源节约型机制、资源节约型体系等。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必须努力做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产权制度、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制订和完善战略性资源的中长期开发和利用规划、发展循环经济、加强法制建设等方面工作。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由环境友好型技术、环境友好型产品、环境友好型企业、环境友好型产业、环境友好型学校、环境友好型社区等组成,主要包括:有利于环境的生产和消费方式;无污染或低污染的技术、工艺和产品;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无不利影响的各种开发建设活动;符合生态条件的生产力布局;少污染与低损耗的产业结构;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人人关爱环境的社会风尚和文化氛围。与资源节约型社会相比,环境友好型社会更强调生产和消费活动对于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

哪些地方正在进行“两型社会”建设试点?

2007年12月14日,国务院批准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国家发改委在《关于批准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改革配套实验区的通知》中称,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综合配套改革要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从各自实际出发,根据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要求,全面投入各个领域的改革。同时,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大胆创新,尽快形成有利于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切实走出一条有别于传统模式的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新路,为推动全国体制改革实现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发挥示范和带头作用。

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被国家确定为“两型社会”试验区并被赋予先行先试的政策创新权,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方面,“两型社会”建设对集工业、能源、农业和交通优势于一体的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具有很高的试验价值。以“两型社会”试验为突破口,将全面提高两 1 大城市圈的整体素质,对湖北、湖南两省探索如何按主体功能区要求,根据资源环境承载条件进行科学合理开发、综合利用、集约使用资源,把中心城市发展同周边城市腹地开发与保护生态结合起来,统筹城乡发展逐步实现区域公共服务均等化,从而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矛盾提供可资借鉴的解决方案。

另一方面,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都位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作为国家重要的能源产出地区,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极为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在中部的改革试验区提出“两型社会”建设目标,是一种具有全局意义的战略考虑,它对中部地区和全国其他区域需解决类似的问题有着积极的示范意义。

十七大之后,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被国家确定为“两型社会”试验区并被赋予先行先试的政策创新权。这方面集工业、能源、农业和交通优势于一体的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无疑具有很高的试验价值,以“两型社会”试验为突破口,将全面提高两大城市圈的整体素质。长株潭城市群位于湖南省东北部,湖北、湖南均以湖泊众多闻名,东湖、梁子湖、洪湖以及大别山地区是武汉城市圈两大生态板块,环洞庭湖地区和湘西地区是长株潭城市群两大生态板块,两地共有近900公里的长江防洪堤。长株潭城市群南北之间以及武汉与周边城市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经济发展结构差异,东西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经济发展梯度差。比如,武汉与黄冈人均GDP相差近5倍,武汉拥有良好产业基础和科教研发实力,周边城市腹地则拥有较为宽松资源和较低开发成本。

如何按主体功能区要求,根据资源环境承载条件,进行科学合理开发、综合利用、集约使用资源,如何把中心城市发展同周边城市腹地开发与保护生态结合起来,如何统筹城乡发展逐步实现区域公共服务均等化,从而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矛盾,既是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需要及时面对、寻求突破性破解的重大问题,也是湖北、湖南两省乃至中部地区和全国其他区域需要共同探索的重大问题。湖北湖南被确定为两型社会的优先试验区,湖南湖北毗连一区,有丰富的资源优势,经济发展方式相同点众多,互补性强大,交通区位优势明显,一系列的国家改革政策的制定更加确立了湖南湖北两型社会,即资源节约性,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立!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均根据区域发展现状、发展要求及承载能力,按主体功能区要求划分禁止开发、限制开发、远景开发、规划期内可建设和已建成五类区域进行有序开发,按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进行分类管理。

强调集约

如长株潭摒弃了传统的摊大饼模式,按照紧凑布局、生态隔离的组团式、友好型、集约化发展的新理念,将核心区规划为以长沙为主,株洲、湘潭为副,相关地区保留大片绿地的“一主两副环绿心”结构,构成组团特色鲜明、内在联系紧密的大都市区。

追求和谐

按照城乡统筹、人地协调的和谐理念,突出了城市生态和城市环保,提出了一套高品质人居环境建设的指标体系。

加大节能减排力度

武汉、株洲等均属传统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偏重,节能减排压力大、任务重,工作比一般城市更难,也因此更具试验价值。

成功案例

2007年12月14号,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全国“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短短两年间,圈内城市积极主导,地方政府倾力推动,中央部委殷切支持,大型企业激情投身,先行先试的武汉城市圈建设,在荆楚大地呈现勃勃生机。

2008年8月,国务院批准武汉城市圈建设总体方案。从重大项目到部省合作,从一体化探索到体制机制创新,短短两年间,武汉城市圈按照 “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总体要求,在“两型”道路上迅速起步。

机制创新,奠定可持续发展根基

两年间,武汉城市圈以体制创新为突破口,以大东湖生态水网、梁子湖生态保护等工程为重点,率先在中部开展排污权交易试点,创新环境保护机制;以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武汉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为重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发挥引领与示范作用。

两型社会

一体化,迈开对接脚步

两年间,城市圈九城市主动融合,圈域产业优化整合风生水起,从武汉出发,4条城际铁路全面开工,一小时经济圈呼之欲出;商业企业上山下乡,农超对接,连锁经营,城乡现代流通一体化,科教文卫资源联动共享,武汉城市圈在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城乡建设、区域市场、环境保护“五个一体化”全力推进。

重大项目,托起城市圈建设新景

两年间,在湖北省联合发展投资公司这个崭新的投融资平台上,政府部门、大型国企、民间投资共同奏响城市圈建设的新乐章,以此为依托,城际铁路、武汉新港、大东湖生态水网、花山生态新城等一个个响当当的大项目纷纷启动。在全国7个综改区中,武汉城市圈重点项目投资额度之大、投资节能环保产业项目之多、投资项目进展之快可圈可点。

部省合作,在全新平台上聚合能量

两年间,先后有67个国家部委与湖北展开省部共建,密集签订的协议表明,国家力助武汉城市圈走“两型”道路。

湖北省武汉城市圈综改办专职副主任 王培锦:"武汉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全面展开,在重大项目全面开工,在五个一体化方面,城市的融合度进一步提高,这个就为武汉城市圈的发展,乃至全省经济的发展,推进“两圈一带”战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是重视规划。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均根据区域发展现状、发展要求及承载能力,按主体功能区要求划分禁止开发、限制开发、远景开发、规划期内可建设和已建成五类区域进行有序开发,按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进行分类管理。

二是强调集约。如长株潭摒弃了传统的摊大饼模式,按照紧凑布局、生态隔离的组团式、友好型、集约化发展的新理念,将核心区规划为以长沙为主,株洲、湘潭为副,相关地区保留大片绿地的“一主两副环绿心”结构,构成组团特色鲜明、内在联系紧密的大都市区。

三是追求和谐。按照城乡统筹、人地协调的和谐理念,突出了城市生态和城市环保,提出了一套高品质人居环境建设的指标体系。

四是加大节能减排力度。武汉、株洲等均属传统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偏重,节能减排压力大、任务重,工作比一般城市更难,也因此更具试验价值。

意义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节约、环保、文明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让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成为每个企业、村庄、单位和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也就是说,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必须建立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和保护环境的基础之上。那么这样的“综改区”,也就是以节能降耗、保护环境为核心要素的改革试验区。在这方面,武汉城市圈的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一体化规划已经很好地体现了这个核心。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由环境友好型技术、环境友好型产品、环境友好型企业、环境 友好型产业、环境友好型学校、环境友好型社区等组成。主要包括:有利于环境的生产和消费方式;无污染或低污染的技术、工艺和产品;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无不利影响的各种开发建设活动;符合生态条件的生产力布局;少污染与低损耗的产业结构;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人人关爱环境的社会风尚和文化氛围。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资源利用的效率依然十分低下。据统计,中国的GDP占全球4%,而煤、铁、铝等的消耗占世界的30%以上。而近年来,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带给地方环境的压力相当大。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在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是从我国国情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决策。

“两型社会”的定义于房地产行业而言,同样意味着几个发展方向的衍生:住宅节能标准将被加强,节能建筑将成为楼市发展主流;七成用地集中于民生的土地政策,或将得以有效推进,即包括经济适用房、廉租房、限价房(限面积房)、普通商品房等开发速度和比重将逐步加快、加大;高档别墅用地将受到一定限制,高档别墅供应将逐步放缓;土地浪费等问题将被摆上政策战略性位置;住宅配套设施建设标准将从严,建筑成本或将随之上涨。

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源的约束越来越突出,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证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我们国家经济结构要面临转型,即从过去那种“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的模式向“低投入、低能耗、低污染、高产出”转变。中部地区作为国家重要的能源产出地区,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在全国来说显得更加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在中部的改革试验区提出“两型社会”建设目标,是一种具有全局意义的战略考虑。两个中部试验区的获批,将成为“两型社会”的重要示范基地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的突破口。

怎样建设

一、把握实质、深化认识,将“两型社会”建设摆上更加突出、重要的战略地位

本世纪以来,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党中央从人类文明转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总体布局的角度,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从社会发展模式的角度,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不难看出,资源环境问题既是生态文明和“两型社会”理念提出的起因,又是生态文明和“两型社会”建设的主线,也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和内在要求。建设“两型社会”,首先要把握中央提出建设“两型社会”的精神实质,提高对“两型社会”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水平。

(一)“两型社会”建设是我国全面解决资源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

首先,从人类社会解决环境问题的历史进程看,建设“两型社会”是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实践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最新认识成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产物。

其次,从环境问题背后深刻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根源来看,建设“两型社会”是全面解决环境问题的整体性方法。环境问题是一个多层面、多维度、多因素、非线性的复杂问题,是自然的问题,也是经济问题、社会问题、政治问题和技术问题,是文化观念问题。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既是我们全面解决资源环境问题的综合平台,又是从经济、政治、文化和技术等多角度采取措施解决问题的系统方法。

(二)“两型社会”建设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平台

“两型社会”建设必须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的指导思想。要妥善处理好“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和“需要什么样的环保、怎样环保”这两大问题,促进环境与经济的高度融合,实现清洁发展、节约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两型社会”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观。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两型社会”由人民共建,为人民共享。

“两型社会”建设必须坚持统筹协调的根本方法。统筹兼顾,就是要总揽和筹划“两型社会”建设的全局,兼顾和协调各方关系,妥善处理经济、政治、社会、文化、资源环境等之间的重大关系,做出适当安排,搞好平衡。

“两型社会”建设必须符合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使“两型社会”建设沿着人民群众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经济社会永续发展的方向前进。

(三)“两型社会”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实现方式和形态

如果说生态文明的理念、观念是一种远大理想的话,“两型社会”则是现阶段我们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结果和外在体现,是具体的实现方式和形态。实际上,生态文明理念在生产体系、生活体系、经济体系、技术体系、金融贸易体系、分配体系和民主体系等方面的不断展开就是实现“两型社会”的过程。

二、在“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中,要率先探索中国特色环保新道路

率先探索中国特色环保新道路,建设“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必须正确处理好六个关系:

正确处理环境与经济的关系,不断推进历史性转变。推进历史性转变必须把环境保护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与经济社会发展统筹考虑、统一安排、同时部署;要积极推进科学民主决策,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历史性转变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困扰本区域环境保护长远发展的突出问题;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步伐,着力构建充满生机、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历史性转变的体制机制。

正确处理全局与局部的关系,制定与本地基本情况相适应的环境保护宏观战略体系。建设“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必须把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融入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与经济结构调整、城乡建设等重大的战略任务结合起来,统筹考虑环境问题,切实建立本区域的宏观环境战略体系。

正确处理预防和控制的关系,建立健全“全防全控”的防范体系。要从再生产的全过程制定环境经济政策,将环境保护贯穿于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各环节。要将保护环境的要求体现在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建筑、服务等各领域,落实到政府机关、学校、科研院所、社区、家庭等社会组织的各方面,建立起全面覆盖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保护体系。

正确处理成本和效果的关系,健全高效的环境治理体系。要从根本上建立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与和谐。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运用自然规律,给予江河湖泊和重要的生态系统人文关怀,让其休养生息。同时,要实施高效的环境治理,科学地修复和改善自然,在更高的层次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正确处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完善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政策法规标准制度体系。必须全面分析本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走势,通过适时调整和完善环境政策法规和标准,保护先进的生产能力,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使环境保护真正成为引领先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航标。

正确处理政府主导与公众参与的关系,构建完备的环境管理体系。要不断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环保部门综合管理、有关部门协调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环境管理体系。

三、在“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中,要深入研究,积极创新,提升水平

(一)要建立健全有利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和体制

要积极推行绿色新政,突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在“两型社会”建设全局中的主线地位和带动全局的作用,逐步形成“两型社会”建设的新体制,构建政府、企业、社会相互合作和共同行动的环境保护新格局。通过市场机制完善和推行环境经济政策,完善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逐步建立企业保护环境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要充分发挥环评制度的宏观调控作用。以国务院发布的规划环评条例为契机,率先积极推进区域环评、规划环评和战略环评。

(二)深入研究“两型社会”建设中的一些重大问题

第一,要积极探讨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的有效途径。要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不 断研究将休养生息政策全面渗透到重点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各环节的具体措施,推动重点流域污染防治,努力让江河湖泊焕发生机和活力。

第二,要研究主要污染物减排与环境质量改善的关系。积极探索减排目标着眼环境质量、减排任务立足环境质量、减排考核依据环境质量的责任体系和工作机制。

第三,研究统筹推进区域与城乡环境保护的政策措施。尊重自然规律,进一步研究制定区域环境管理的政策,落实全国生态功能区划配套政策措施,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把城市环境和农村环境作为有机的整体,坚持城乡环境保护协同推进,稳步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促进城乡环境质量全面改善。

(三)抓住应对金融危机的历史机遇,提升“两型社会”建设的水平

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为我们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倒逼机制。“两型社会”建设综合改革试验要有全球视野和未来的战略眼光,要紧紧把握住国际绿色潮流和可持续发展的历史规律,结合当地实际,抢占先机,培育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产业和经济增长点,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期综合竞争力,提升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能力,为我国“两型社会”建设探索出能长期管用并可广泛借鉴的经验和模式。

十七大报告指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这是党代会报告中首次提到“生态文明”理念,报告并把以建设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为核心的生态文明作为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之一。对“绿色”发展路线——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强调,将有利于着力解决中国发展新阶段面临的突出的资源环境问题。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以下简称“两型”社会)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保护资源、节约资源,而是应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建设“两型”社会是一项庞大系统工程,涉及生产、消费、流通等领域,涉及发展战略选择、观念更新、制度变革等因素。培育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需要政府、企业、居民、非政府组织等行为主体的积极作为与协作,需要各领域相关政策的支持和制度保障。

建设“两型”社会,首先要转变发展观念。中国长期以来遵循了增长优先的发展战略,这一发展战略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对促进中国经济发展起了很大推动作用,但与此同时也付出了很大的资源环境代价。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这就要求我们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遵循“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战略,走人力资本密集化的发展道路,以此引导政策层面的调整。

建设“两型”社会,离不开政府的政策驱动。由于资源环境问题存在外部性,完全依靠市场无法达到资源配置最优状态。解决资源环境问题,需要将负外部性的社会成本内部化,以降低污染排放和资源滥用;将正外部性的社会收益内部化,使具有正外部性的环境友好产品和服务达到社会最优的供给水平等等。由于传统市场机制无法通过看不见的手解决外部性问题,因此,在“市场失灵”情况下,我们必须依靠政府的制度安排实现外部性的内部化。解决 6 资源和环境外部性可供选择的政策工具有很多,既有强制性法律法规,如排污费、碳税、燃油税、排污标准和强制性技术标准等,也有市场化导向的排污权交易、可再生能源配额制(绿色电力)、生产者延伸责任制等政策工具。

建设“两型”社会,要加强制度能力建设。所谓制度能力是一个社会有效实施法律、规定或政策的能力,制度能力是推行资源和环境政策的保障。现实生活中,许多好的政策在实施后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这与我们缺乏将此类政策推行下去的制度能力有很大关系,因制度能力贫弱而导致资源或环境管制失败的案例并不鲜见,如废电池回收、垃圾分类等。因为资源环境问题综合复杂,单纯依靠政府,难以应对为数众多、分散甚至是流动的管制对象。对此,要重视把市场和社会力量引入管制体系,形成政府、市场和社会结成伙伴关系共同应对挑战的治理结构,为此就有必要改变弱市场与弱社会现状,一方面,动员市场和社会力量参与管制,另一方面,也要靠提升民众的生态意识,促使其自觉遵守各种生态规则,积极配合各种生态政策的实施,从而降低各种生态友好制度的运行成本。

转变发展观念、设计出各种生态友好的政策,并借助强大的制度能力推行下去,才能使人们正确感受到资源和环境的稀缺性,越来越多地用人力资本替代自然资本来创造产值和效用,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结构与发展方式,引导可持续消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中部“两型社会”试验区五问

中国政府近日批准位于中部腹地的武汉城市圈和长沙、株洲、湘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探索在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的趋势下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为中部经济的崛起打造新引擎。

一问:国家对中部建设“两型社会”的部署,赋予试验区怎样的历史使命?

深圳是我国最早的改革试验特区,刚刚从深圳市委书记之职调任湖北省委副书记、代省长的李鸿忠接受半月谈记者采访时,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进行了一番说文解字的全面解析。

李鸿忠(湖北省委副书记、代省长):国务院批准武汉城市圈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两型社会”建设是其根本指导思想,具体内容就是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网上很多朋友称之为“新特区”。新在哪里?就在于其内涵是科学发展。

“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八个字里面,“综合”是指全面,比如区域经济一体化、城乡一体化、产业布局等都要考虑,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全面发展。“配套”是说不能单向推进,内容涉及产业、体制、机制、基础设施等方方面面,武汉城市圈建设就提出了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市场体系、城乡发展、生态环境“五个一体化”。“改革”两个字价值万金,这是试点最深刻、最根本的内涵。机遇、挑战摆在眼前,要实现综合配套试验区的目标,我们唯一的道路,就是改革;要改革就要解放思想,这是制订具体实施方案的逻辑起点,也是推进机制体制创新的逻辑起点。“试验”,这是给我们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最大的“权力”。只要有利于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体制机制,我们就要大胆试验,率先突破。

2005年8月,胡锦涛总书记来湖北视察时,特别嘱托湖北要加快发展,要在中部崛起中起到战略支点作用。这次中央把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两型社会”试点的平台给了 7 湖北,就是要让湖北起到这个战略支点作用。

二问:建设“两型社会”,在试验区有何现实针对性?

国家发改委给国务院的关于设立“两型社会”试验区的建议指出,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中部地区将成为承接发达国家和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重要区域,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的趋势短期内不会改变,中部地区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能否走出一条有别于传统发展模式的新路,对“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和国家“十一五”规划的落实至关重要。

龙正才(武汉市发改委主任):面积不到全省1/3的武汉城市圈,集中了湖北省一半的人口、6成以上的GDP总量,不仅是湖北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也是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自2003年湖北省委、省政府作出建设武汉城市圈的重大战略决策以来,区域一体化的发展态势已经形成。

武汉城市圈发展虽然取得明显成效,但是要跃上“两型社会”的发展轨道,还面临一些体制机制的困难。武汉城市圈进一步发展面临着差异性大、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趋同,资源、环境压力增大,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体制机制性障碍尚未实质性破除的严峻挑战。在产业发展方面,由于地方政府考虑到GDP、财政收入及担心税收流失等等,城市圈内存在一定的低水平竞争,产业结构上既重复布局,又缺乏配套性、延伸性。在自主创新方面,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科教资源整合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机制、风险投资机制,以及高新技术企业的成长促进机制,都有待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在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方面,武汉市及周边部分城市属于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偏重型化,经济增长方式较粗放,能耗较高,排污压力较大,节能减排的任务重。

这些问题,除了归因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外,更主要是由行政区划经济导致的。通过设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借助国家层面的力量化解“两型社会”建设中的体制机制瓶颈,将为我国以城市圈建设带动“两型社会”建设的区域统筹协调发展积累经验。

三问:试验区构建“两型社会”,重点应在何处发力?

与以往的改革试验区都在同一个行政区划范围内进行不同,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改革试验都将在若干个不同行政区划范围内进行,因此要突破行政区划为基础的土地使用、财政、税收、投资等各种体制机制障碍,寻求解决市场体系建设难以统一、社会资源难以整合、教育科技以及基础设施的区域共建共享的机制难以形成等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问题,这项改革试验将比以往更为艰难和复杂。

赵凌云(湖北省社科院院长、经济学教授):“两型社会”建设意味着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发展道路,意味着告别“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寻求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新路。

目前湖北已初步提出了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总体目标和基本任务,通过综合配套改革试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整体协调,完成“七个探索”,包括探索建立统筹区域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探索建立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体制机制、探索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体制机制、探索建立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和公共资源合理配 8 置的体制机制、探索建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体制机制、探索节约和集约用地的新型城市化发展模式、探索城乡统筹发展机制。这“七个探索”就圈定了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重点、着力点。

更重要的探索是传统城市化发展模式向新型城市化的转变,这是对试验区的根本要求。所谓“新型城市化”,与传统的城市化发展模式有四点不同:第一,传统城市化道路是以制造业等第二产业为龙头;新型城市化更强调以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龙头。第二,传统城市化吸附周边农村的优质资源,如劳动力、资源和环境,却没有带动农村发展;新型城市化是要带动农村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第三,传统城市化是单体城市化,不注重城市之间的协调、分工、合作;新型城市化要力图在城市之间建立以产业链和价值链为基础的分工协作,错位发展,共同发展。第四,传统城市化是高能耗、高污染、高成本的发展,而新型城市化则为节约型、内涵式的发展。

四问:建设“两型社会”会不会付出经济发展速度放缓的代价?

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具有“双刃剑”的效应,它扩大了城市圈的改革空间,但在现有的体制框架、发展模式下,客观上也约束着湖北的发展空间,比如东部地区很多产业特别是双高产业不能承接。

李鸿忠(湖北省委副书记、代省长):沿海地区和中部地区在资源拥有、发展阶段方面不平衡,这是客观实际。但是,无论沿海地区,还是中西部地区,都要实现科学发展,不能有例外。如果说东部沿海地区走的是由粗放到集约的路子,中西部地区则必须在科学发展上一步到位。

当前,全党、全国都在按“两型社会”的要求,谋划发展的思路和举措。我们无法再像当年沿海地区那样,从数字上看GDP增长,而要根据党中央的部署又好又快地发展,因此必须转变发展的观念和方式。作为领导干部,必须要转变政绩观。打个比喻,假如我们能够实现50%的增长,但走的是粗放型的老路,那就不如科学、集约地实现15%的增长。科学的发展,才是真发展;粗放的发展,必然以资源破坏为代价,最终正负相抵,得不偿失,得到的结果可能是负数。

五问:建设“两型社会”,一方百姓会得到什么样的实惠?

袁善腊(武汉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武汉城市圈的发展围绕“两型社会”建设的宗旨,会让城市圈内广大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变化。目前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总投资100亿元的8条出口快速路基本建成,武汉和8个城市可在1小时内通达。在产业布局优化方面,城市间错位发展、共同发展的局面已经初显。在城乡统筹方面,在武汉市务工的农民工达到100多万人,其中近半数以上来自周边8市,在武汉市就读的农民工子女享受了平等受教育的待遇。

可以预见,随着“两型社会”建设的推进,城市之间、城乡之间户籍、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体制障碍也将逐步得以清除,城乡一体的户籍制度,就业、社保、教育、卫生城乡一体化的公共服务体系,覆盖城乡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等等,将让城乡居民共享发展成果。(半月谈记者 皮曙初)

节约型社会内涵的再认识

学术界有关节约型社会内涵问题的研究,基本可归纳为两类:一种观点认为节约型社会更应强调的是消费型节约。如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院士指出节约型社会包涵两个内容,一是要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二是全体社会成员要有新型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他认为人们有花钱的自由,但是任何人都没有随意浪费社会公共资源的权利,建议制定奢侈品的标准,开征购买奢侈品的高消费税,在经济上限制奢华的不良风气。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马凯认为,建设节约型社会,从根本上说就是要着力构建节约型的消费模式,在全社会形成崇尚节俭、合理消费、适度消费的理念,用节约资源的消费理念引导消费方式的变革,逐步形成文明、节约的行为模式,形成与国情相适应的节约型消费模式。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余源培认为构建节约型社会除了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还需要倡导消费观念的转变,应当扼制人无尽欲望的膨胀,引导并确立合理、文明的消费观。如上例举的观点侧重于消费型节约,反对奢侈性消费,并认为这种不良消费倾向有扩大和蔓延的趋势,应积极制止。

另一种观点认为节约型社会应强调生产型节约。如经济学家梁小民认为节约型经济的实质不是消费的节约,而是生产的节约,认为开个排气量大的车,甚至点两只龙虾,吃一只扔一只,都算不上什么巨大浪费,最大的浪费是在生产中。有学者甚至认为“一个铜板掰两瓣花”的理财方式,是一种在物质财富匮乏,生活水平低下的历史条件下,人们不得不采取的生活态度或者说是生存方式,因而,那种节约是产品的节约,是对消费的限制式节约;如今,物质产品越来越丰富,传统的节约精神仍然需要,但节约的重点不再是产品,消费不仅不应限制,反而应该受到鼓励。认为比起窝头、咸菜和补丁衣服,餐饮业、服装业以及家电、住宅、汽车等产业不断扩大的生产和消费,更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也更符合人的本质需求。

纵观理论界对节约型社会已有的研究成果,更多地集中于“为什么要构建”以及“如何构建”节约型社会,而对节约型社会的相关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仍显不足,比如在节约型社会的概念界定、内涵、特征等方面,令人信服的系统研究就显得明显不足。

笔者对前面述及的两类观点均不完全赞同。我认为,强调消费型节约似乎符合绝大多数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但可能会影响经济持续增长;而强调生产型节约似乎有深厚的经济学根据,但又有可能滋长消费主义。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击碎了“供给自行创造需求”的萨伊定律,他认为在通常情况下,有效需求因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流动偏好等原因总是不充足的,市场机制又偏偏不能解决这个问题,所以他建议通过政府干预来扩大有效需求。近几年,我国政府在宏观调控的过程中也运用了“需求管理”。无论是扩大政府投资支出,还是多次降息刺激消费需求,对推动中国经济的增长都发挥了一定作用。于是,刺激消费的舆论一浪高过一浪。但这种消费需求的膨胀一定要严防“商品拜物教”性质的奢侈性消费、炫耀性消费,即消费主义。如果说消费可以带动经济增长,那么,消费环节的浪费同样会助长生产环节更大的浪费。这样的经济增长难道就真可以救世济民吗?

笔者认为,节约型社会是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在内的社会再生产全过程的节约,通过采取市场、行政、思想政治工作等综合性措施,提高包括人、财、物在内的全要素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使人民享受到最优的社会福祉,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赢的经济形态。

首先,节约型社会在节约的范围上,是全部再生产过程的节约,而不是特指某一环节的节约。依据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节约型社会在其节约范围上要求社会再生产全过程节约,即生产领域节约、交换领域节约、分配领域节约和消费领域节约,尤其是消费领域的节约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两方面。因此,“节约”不只是生产型节约或消费型节约。如果只偏重某一领域的节约,而忽略了其他领域的节约,势必会事倍功半,达不到节约型社会的奋斗目标。这里讲到的节约消费也不是不消费,而是提倡一种更符合中国国情的合理健康的消费模式。我国当前真正应刺激的消费是尚未得到满足领域里的需求倾向,比如农村市场的消费需求严重不足等,而非那些奢侈性消费、炫耀性消费。

其次,节约型社会在节约的内容上,是全部生产要素的节约。经济学家普遍认为劳动、资本、土地、企业家才能都属于生产要素,其中企业家才能是灵魂性的要素;人们通常从自然形态理解的生产要素包括:人力资源、天然资源、知识技术资源、资本资源和基础设施,一般被通称为人、财、物;迈克尔·波特“钻石体系”理论中的第一个关键性要素即“生产要素”,分为基本生产要素、高级生产要素和专业生产要素三个层次。基本生产要素主要包括天然资源、气候、地理位置、非技术工人、资金、基础设施、基础教育等内容;高级生产要素主要包括现代通讯、信息、交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力资源、研究机构等内容;专业生产要素主要包括高级专业人才、专业研究机构、专业技术、专用软、硬件设施等内容。通常情况下,高级和专业生产要素的培养获得的周期长,需要在人力资源和资本上大量而持续地投入,所以很难从外部获得,必须立足于自己来创造、培养。无论从哪一种生产要素概念来理解,节约的内容都应是广义的全要素的节约。既包括自然资源的节约,还应包括人力资源、货币资本的有效使用;既包括对基本生产要素的节省,还包括对高级生产要素和专业生产要素的开发和保护。“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生产要素是财富的源泉,生产要素又普遍稀缺,两方面的结合导致了人们迫切地占有生产要素的强烈欲望,拥有的同时就更加要求节约生产要素。

第三,节约型社会在节约的目标上,是要形成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社会。节约型社会的终极发展目标应是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赢的社会,即资源的使用效率最大,生态环境优化、人民生活福祉最大。其近期目标与我国“十一五”期间的奋斗目标完全一致。国家已明确提出“十一五”期间落实节约的具体指标,既要实现2020年GDP翻两番的经济发展目标,又要保持现有的环境质量,资源生产率就必须提高4-5倍;如果要进一步明显改善环境质量,资源生产率就必须提高8-10倍。指标的具体落实是为了保证真正做到“物尽其用、财尽其利、人尽其能”。

第四,节约型社会在节约的路径选择上,是要构建循环经济系统。实现节约型社会,在路径选择上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走新兴工业化道路,构建循环经济系统。国家在“十一五”规划中已指明必须转变现行的发展模式,走以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的循环经济之路。循环经济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遵循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原则,以生态经济系统的优化运行为目标,强调“资源利用——清洁生产——资源再生”的循环发展,最终实现“最优生产,最适消费,最少废弃”。节约型经济系统的构建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当前必须加快发展低耗能、低排放的经济,严格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和浪费资源的产业发展。制定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价格和收费政策,调整财税政策,建立完善的循环经济法规体系,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第四篇:两型机关建设

益阳电业局创建“两型”示范机关实施方案

为响应市委、市政府的号召,进一步动员我局全体干部职工积极参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积极配合我市创建国家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等中心工作,根据《<益阳市开展“两型”社会建设示范单位创建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益政办发[2011]3号)的文件精神,结合实际,现制定《益阳电业局“两型”机关建设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两型社会建设要求,把节约资源和环境友好的观念渗透到机关,组织引导我局广大干部职工从我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倡导文明、厉行节约、加强环保,积极参与到“两型社会”建设的实践中来,做“两型社会”建设的实践者、先行者和受益者,树立机关的良好形象。

二、创建目标

“两型”机关考核评定总得分在98分以上为达标,机关建设符合“两型”社会要求的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团结和谐、节约环保的各项要求。

三、创建内容

(一)建设资源节约型机关

1.节约用电。应合理布局照明设施,在保证亮度的前提下,裁减灯管,尽量使用自然采光,推广应用智能调控装置,对于走廊等公共区域的照明安装节能灯,安装声控或光控等自动控制开关,改造局 1

机关大院的路灯照明系统,推广使用可再生能源路灯并试行间隔开灯,杜绝白昼灯和长明灯。充分实行空调节电措施,最大可能的利用自然通风,抓好空调开启和温度,引进变频节能技术,一般情况下空调开启要在30℃以上或10℃以下,空调温度控制做到冬天不超过20℃,夏天不超过26℃,下班前15分钟关闭空调,每年夏季,除重大外事活动外及有特殊要求以外,公务活动一律着便装,提倡在夏季用电高峰期事段每天少开一小时空调。工作完成后,及时关闭电脑、打印机复印机等设备,下班后这些设备不许处于“待机”状态,同时关闭办公设备电源插线析总开关或拔下电源插头。电梯系统实行智能化控制,四楼以下原则上停开电梯,非高峰时段昼减少运转台数,短距离上下楼层不乘电梯,尽量减少电梯使用。

2.节约用水。制定相关制度,加强设备巡查维护,及时修复“跑、冒、滴、漏”等故障。采取降低水管水压和减少水龙头出水供应量的方法来节约用水。尽量使用感应水龙头、红外线遥感冲厕箱,绿化浇灌全部取消自动喷淋并将水管直冲式改为节能花洒式,采用其它的节水型洁具等。提倡采用循环用水法,设置剩水回收桶,反复循环使用。

3.公务用车。加强对公务车辆的管理,严禁公车私用;落实公务车节油、维修等管理措施,严格执行公务车配备标准;按国家规定优先选用节能环保型车辆,科学合理地确定车辆使用年限。倡导每周少开一天车;提高驾驶员的业务操作技术,确保车辆安全使用。

(二)建设环境友好型机关

1.绿化环境。办公楼院内设立垃圾处理设施,保持机关院内整

洁、优美,张贴各类温馨提示,设立无烟会议室、吸烟区,保护生态环境,扩大机关绿化覆盖率,建立护绿、保绿制度。

2.绿色办公。推动“数字益阳”系统工程建设,机关日常办公、信息收集与发布、公共管理等事物在数字化、网络化的环境下进行。推动网络无纸化办公,开通局域网,所有的材料、通知等全部实行网络化。纸张选择再生纸张或重复利用纸张,同时设立定期回收办公废纸制度。

3.绿色行政。认真学习、宣传、执行环保法律、法规,自觉抵制破坏环境保护的行为,各职能部门在制定各项制度以及生产计划时要优先考虑环境保护的内容,采取切实可行的节能、减排、降耗的管理措施与技术措施。广泛征求机关干部及其职工对开展创建活动的意见和建议,增强全员参与意识,为创建工作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4.绿色采购。机关采购要有利于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全面落实“两型”产品采购政策,促进“两型”产品采购的标准化、规范化,优先购买国家认可的、环境标志产品认证机构认证的节能产品,鼓励和引导购买使用能效标示2级以上或有节能产品认证标志的空调、冰箱等电器产品,严禁采购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高消耗、低效率设备和产品。采购办公设备、办公用品、办公用车时,要优先考虑符合国家标准的绿色产品。新购置的办公设施不使用以柚木、红木为材料的产品,同时兼顾资源的再利用。

5.绿色消费。抵制一次性用品,机关人员饮水使用玻璃杯或瓷杯,严格执行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有关规定,提倡使用布袋

子、菜篮子,重复使用节能环保购物袋,积极抵制过度包装产品,鼓励和扶持使用太阳能、天然气等清洁能源。

四、工作步骤

(一)建立工作机构

成立由刘约军副局长任组长,陈健君、刘东来任副组长,机关各部室主任为工作组成员的局“两型”机关创建工作组。工作组下设办公室,由物业公司刘东来任办公室主任,杨伟星、邹志力为办公室成员。

“两型”机关办公室工作职责:拟定创建计划,起草工作组总结,加强创建宣传;对局机关各科室创建日常工作进行检查和指导,及时向市两型社会创建办报送创建动态信息;依照“两型”机关考评标准组织对创建单位的考评和验收。

(二)宣传发动

采制作宣传展版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使干部职工对“两型”机关的要求入耳、入脑、入心,并转化为实际行动,促进实际工作。组织我局全体干部职工学习《益阳市创建“两型”示范机关实施方案》和《益阳市“两型”示范机关建设标准及考核评定标准》,使广大干部职工明确节能降耗、保护环境、创建“两型”机关的目标、任务和要求,了解和掌握相关的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了解和掌握节电、节油、节气、节水、节材的基本知识,自觉成为创建“两型”机关的宣传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充分利用国家电网内部网络以及宣传展板等形式及时宣传、推广建设“两型”机关的做法、经

验。开展 “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主题讨论活动,发动全局干部职工查找工作理念、工作标准、工作质量、工作效率等方面的差距,提高创建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三)组织实施

根据本实施方案,我局于9月起开始全面启动创建工作。一是要针对问题抓整改,抓出效果,创出经验;二是创新载体,丰富形式,抓出特色;三是以创建工作为抓手,推动中心和全局工作。

(四)检查考核

领导小组办公室采取不定期抽查和组织集中检查考核的方式,了解掌握创建“两型”机关情况,集中检查考核方式分为各部室自查、综合考评、结果运用三个阶段:

——部门自查。各部门对照《益阳市“两型”示范机关建设标准及考核评定标准》进行自查,并准备相关材料,做好迎检准备。

——综合考评。依照考核评定标准,领导小组对局属各部室进行考核评定。

——结果运用。一是在全局范围内通报评定结果,二是将考核评定结果纳入对各部门的绩效工作目标考核。

五、工作要求

(一)提高思想认识

开展“两型”机关建设工作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各部室积极参与共同实践。各部室领导和干部职工要充分认识开展“两型”机关建设对我局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把“两型”机关建设作为“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组织部分,作为当前的重要工作,扎扎实实抓好落实。把

“两型”机关建设的要求转化为价值追求和工作理念,每一件工作都从节约、环保做起,确保“两型”机关建设落到实处。

(二)明确工作责任

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并明确职责,分工协作,要求各部室干部职工严格落实在创建“两型”机关工作中的责任,加强对“两型”机关创建问题的调查研究,解决好工作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三)建立齐抓共管机制

全局上下要切实增强“两型”社会建设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把创建 “两型”机关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列入重要工作议程,把服务“两型”社会建设要求贯彻到电力安全生产工作的各个方面,落实到履行职能的各个环节,不断增强工作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实效性。

(四)抓好总结验收

要研究探索电力安全生产工作服务“两型”社会创建工作的切入点和服务的方式、方法、途径,努力形成一批见解独特、思路明确、措施具体的研究成果,为电力安全生产工作更好地服务“两型”社会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和支持,努力为服务我市“两型”社会建设贡献力量。

益阳电业局

二0一一年八月二十六日

第五篇:全区“两型”机关创建工作总结

创建有序展开 效果不容乐观 ——全区“两型”机关创建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区“两型”机关办(设在区直机关工委)按照市、区关于“两型社会”建设试验改革的工作要求和区委、区政府的部署,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联合区纪委(监察局)、区机关事务管理局、区财政局、区审计局召开三次调度会,对全区 79 家机关事业单位开展“两型”机关创建工作情况,进行督促检查,了解情况,总结成绩,发现问题,现将有关“两型”机关创建工作总结报告如下: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提高节能意识。全区参与“两型”机关创建的党政机关、人民团体和大型企事业单位共 79 家,多数按照《**区“两型”机关建设实施方案》的要求,建立了“两型”机关建设创建活动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区检察院、区法院、区城管局等单位召开领导班子会议,学习传达全区“两型”机关建设工作要点及考核评定标准,先后有 55 家单位向区“两型”办报送了实施方案。不少单位还召开了干部职工动员大会,宣传“两型”机关重要意义,目标任务和考核标准,动员群众广泛参与。区机关更新了“两型”机关创建公约,制作了宣传展板。区城管局等单位在机关办公室和卫生间等公共场所张贴随手关灯、节约用水的标语,提醒机关干部和职工注意日常节约,民权街工委书记伍学平带头抓,实行水、电、燃油能耗日公示制,培养机关干部职工的节约意识和主人翁意识。二是健全管理制度,增强节能实效。

下载积极创建两型机关为两型社会作贡献word格式文档
下载积极创建两型机关为两型社会作贡献.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两型社会演讲稿

    XX年4月7日,湘潭电机股份有限公司与铁姆肯(香港)控股有限公司在湖南湘潭设立合资企业“铁姆肯湘电(湖南)轴承有限公司“,这标志着世界上最大的圆锥滚子轴承和无缝合金钢管制造公司铁......

    两型社会演讲稿

    建„两型‟社会,做„两型‟青年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好!我是来自六(2)中队的肖穂卿,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建„两型‟社会,做„两型‟青年。21世纪的我们是社会的接班人,21世纪......

    两型社会工作总结(范文大全)

    保福中学“两型”学校创建 工 作 总 结 学校全面贯彻落实《区教育局关于“两型”学校建设的实施意见》,以“绿色校园”活动作为提高学生素养和改进校园环境的切入点,积极创设......

    两型社会建设范文

    中国的循环经济建设的提出和具体成就 骆梅 (湘潭大学 外国语学院 10级对外汉语班 2010310119) 摘要: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涵及我国建设两型社会工作的提出过程。......

    两型社会调查报告

    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的社会调查报告八院一队 刘庆松背景现状两型社会是指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资源节约型包含了探索集约用地方式、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区、深化资源价......

    两型社会倡议书

    港下中心幼儿园创建“两型社会”倡议书 亲爱的家长,你好! 港下中心幼儿园正在创建“两型社会”建设示范幼儿园。“两型社会”指的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我园充......

    两型社会汇报材料

    益阳市三益有机农业专业合作社 两型社会创建汇报材料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大战略......

    积极创建两型学校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创建“两型”校园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株洲市第十三中学 创建“两型”校园,既是株洲市探索建设两型社会、推进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工作的需要,也是校园切实提升师生素质,全面推进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