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际经济法概论知识点总结 第四章 【最全】【共10章】
第四章 国际服务贸易法
学习本章的目的和要求 理解和掌握国际服务贸易的基本概念和主要框架,领会GATS的宗旨、结构、适用范围、具体承诺表、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条款等方面的规范.了解WTO新一轮服务贸易谈判的基本进程。考核目标与具体要求识记国际服务贸易的基本概念;WTO服务贸易法的基本框架;GATS的基本结构及其主要内容。领会理解GATS的宗旨、结构、适用范围、具体承诺表、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条款等方面的规范。应用应用上述知识,分析WT0新一轮服务贸易谈判的可能走向。历年考点 1.国际服务贸易的基本概念 2.GATS的基本结构及主要内容 3.理解GATS的宗旨、结构、适用范围、具体承诺表、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条款等方面的规范
第一节国际服务贸易法概述
一、服务
服务的特点
二、国际服务贸易
1.跨境提供:从一成员境内向任何其他成员境内提供服务;
2.境外消费:在一成员境内向任何其他成员的服务消费者提供服务;
3.商业存在:一成员的服务提供者在任何其他成员境内以商业存在提供服务;
4.自然人流动:一成员的服务提供者在任何其他成员境内以自然人存在提供服务。
三、国际服务贸易法
四、WTO服务贸易法
GATS是WTO服务贸易法的基本规范和核心规范,但并不是唯一规范,WTO体制中还存在着其他调整服务贸易的法律文件,主要包括:(1)《关于金融服务承诺的谅解》;
(2)GATS的四个《议定书》;(3)《电信服务:参考文件》;(4)新成员的《加入议定书》中的相关内容;(5)WTO体制内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法律规范。
(一)《关于金融服务承诺的谅解》
在乌拉圭回合谈判中,加拿大、日本、瑞典和瑞士提出了关于金融服务谈判的一份建议,主张有能力和有意愿的部分国家可以在金融部门的开放承诺上自愿采用“否定清单”方式,其他成员则仍可以按照GATS的规定采用“肯定清单”方式。《关于金融服务承诺的谅解》就是这种主张的产物。
《关于金融服务承诺的谅解》的主旨在于设定较GATS规定更高水平的自由化服务,主要表现在:
1.更为自由化的具体承诺;
接受《关于金融服务承诺的谅解》的成员必须按照“肯定清单”方式作出国民待遇和市场准入的具体承诺;产生的具体承诺应在最惠国待遇基础上实施;对具体承诺设定的条件、限制和资格应限于现有的不一致措施。
2.更高水平的市场准入义务;
3.更广泛的国民待遇。
(二)GATS的四个《议定书》
GATS的四个《议定书》并没有任何实体性的权利义务条款,只是各成员通过谈判对
在乌拉圭回合结束时列明的具体承诺表所作更新而已。
(三)《电信服务:参考文件》
《电信服务:参考文件》的目的在于确定电信监管框架,保障和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但它对WTO成员并无普遍约束力。
(四)新成员的《加入议定书》中的相关内容
《加入议定书》是处理某新成员和其他成员之间贸易关系的重要法律依据。
第二节《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规范提要
一、GATS的宗旨
1.希望建立一个服务贸易原则和规则的多边框架,以期在透明和逐步自由化的条件
下扩大此类贸易,并以此为手段促进所有贸易伙伴的经济增长和发展中国家的发展。
2.几点注意:
(1)服务贸易自由化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促进所有贸易伙伴的经济增长和发
展中国家的发展。
(2)服务贸易自由化是一个“逐步的”过程。
(3)在服务贸易自由化进程中,应给予发展中国家特别关注。
二、GATS的基本结构
(一)主体规范:
1.范围和定义;
2.一般义务与纪律;
3.具体承诺;
4.逐步自由化;
5.组织条款;
6.最后条款。
(二)附件(共8个,分三类):
1.对GATS规范适用的除外性规定;
2.针对具体服务部门或服务提供方式的特殊情况作出的概要性规定;
3.对具体服务部门后续谈判的进一步安排。
(三)各成员的具体承诺表
三、GATS的适用范围
(一)服务
GATS并未给“服务”下任何定义,只笼统规定“服务”包括何部门的任何服务,但
在行使政府职权时提供的服务除外。
(二)服务贸易:跨境提供;境外消费;商业存在;自然人流动
(三)成员的措施
成员措施包括:
1.中央、地区或地方政府和主管机关所采取的措施;
2.由中央、地区或地方政府或主管机关授权行使权力的非政府机构所采取的措施。
(四)影响
该协定适用于各成员影响服务贸易的措施。
四、GATS的具体承诺表
(一)具体承诺表的法律意义
GATS相当数量规范的适用范围是“因人而异”、“因表而异”,离开各成员的具体承
诺表就无法对GATS适用范围全面具体把握。
(二)具体承诺表的内容
1.市场准入的条款、限制和条件;
2.国民待遇的条件和限制;
3.与附加承诺有关的承诺;
4.在适当时,实施此类承诺的时限;
5.此类承诺生效的日期。
(三)具体承诺表的法律特征
就义务承担方式而言,GATS兼采“肯定清单”和“否定清单”方式,以前者为主。
五、GATS的非歧视待遇
1.最惠国待遇
最惠国待遇义务的承担不是绝对的,GATS本身又为其设定了数项重要例外,包括边
境贸易例外、经济一体化例外,以及各成员的“自我豁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各成员的“自我豁免”。
2.国民待遇
因具体承诺表内容不同,所以国民待遇的实际约束程度也因人而异,参差不齐。
六、GATS的其他重要规范
1.透明度
除非在紧急情况下,否则各成员应迅速公布涉及或影响GATS实施的所有相关措施,包括其所参加的相关国际协定;各成员方若出台有关服务的新的法律、法规或行政规定,或对旧法规加以修改,以致严重影响到GATS项下有关服务贸易的特定义务时,应立即或
至少每年向服务贸易理事会提出报告;各成员方还要建立有关的咨询机构,以便应其他
成员方的请求提供资料。
2.国内法规
GATS第6条规定:凡是成员方在某一服务部门作出了具体承诺,承担了特定义务,则应确保有关服务贸易法规在该部门中得以合理、客观、公正地实施。
(1)该规定的规制对象是那些不具有歧视性,对国内和国外服务提供者统一适用的国内法规;
(2)事实上只适用于成员方已作出具体承诺的服务部门;
(3)这条规定主要起的是一种政策宣示作用,基本上不具有可操作性,也很难说
会对成员方产生多大的实质性影响。
3.特殊与差别待遇条款
与WTO的规定相似,GATS也规定了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特殊规定,统称为“特殊
与差别待遇条款”。
4.一般例外
第三节WTO新一轮服务贸易多边谈判概况
一、WTO新一轮服务贸易多边谈判的基本进程
2000年2月25日,在全面的新一轮多边谈判尚未开始之前,WTO服务贸易理事会
就按照GATS第19条第1款的要求,正式启动了新一轮服务贸易谈判。
2001年11月召开的WTO多哈部长会议决定正式发起新一轮贸易谈判。
多哈回合谈判启动以来,波折不断,且数度陷入僵局和停滞,原来预定的谈判期限
早已成空。但在谈判过程中,仍然达成了数份重要文献,其中都涉及了服务贸易的问题。
(一)《多哈工作议程》
2004年WTO全体成员以总理事会决定的形式就多哈回合的谈判主题达成了一份框
架性协议——《多哈工作议程》。
(二)香港《部长宣言》
2005年WTO在香港举行了第六次部长级会议,发表了《部长宣言》。
(三)“2008年7月一揽子方案”
二、WTO新一轮服务贸易多边谈判的基调
(一)谈判的目标和原则
逐步自由化是促进所有成员方经济增长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手段;应承认成员
方具有对提供服务进行管理和制定新规则的权利。谈判应通过致力于减少和消除对服务
贸易有着不利影响的措施以提供有效的市场准入,并达到逐渐取得更高的服务贸易自由
化水平的目标;谈判应致力于在互惠的基础上促进所有参加方的利益和确保权利和义务的全面平衡。
(二)谈判的范围
《指导方针和程序》强调,不应预先将任何服务部门和服务提供方式排出在谈判议
程之外。应对发展中国家具有出口利益的服务部门和服务提供方式予以特别关注。
(三)谈判的方式和程序
谈判应在GATS理事会定期召开的“特别会议”上进行,并应根据总理事会的决定,定期向其汇报。应通过双边、复边和多边谈判来推动自由化。
三、对WTO新一轮服务贸易多边谈判的基本评估
第二篇:国际经济法概论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最全】【共10章】
第一章 绪论
学习本章的目的和要求:理解国际经济法的基本含义;国际经济法产生和发展的简
略过程;国际经济法的范围及其与相邻诸法律部门之间的交错关系;源远流长的中国对外经济交往的历史概况以及其中所蕴含的基本法理原则;学习国际经济法对于贯彻中国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重大意义。
考核目标与具体要求
识记(1)国际经济法的基本含义;(2)国际经济法产生和发展的简略过程;(3)区分平等、不平等两大类双边国际商务条约的主要标准及其现实意义;(4)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国际经济秩序和国际经济法破旧立新的大体进程;(5)经济全球化明显加快与国际经济法面临的新挑战;(6)中国对外经济交往的历史概况及其中所蕴含的基本法理原则;(7)中国对外开放基本基本过程是中国对外经济交往优良历史传统的自觉继承和重大发展;(8)国际经济法与相邻诸法律部门之间的交错关系。
领会(1)学习国际经济法学对于贯彻中国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重大意义;(2)当代国际经济关系中的“南北矛盾”在国际经济法中的主要体现。
应用 结合上述知识点,并结合当前重大实际问题,分析国际经济法在当代国际经济秩序新旧更替进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及其发展的趋向。
历年考点:国际经济法产生和发展的简略过程
第一节 国际经济法的产生和发展
一、国际经济法的产生
1、定义:国际经济法泛指调整国际经济关系的各种法律规范,是调整国际经济关系的各种法律规范的总称。(识记)
2、国际经济关系的产生和发展是国际经济法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3、国际经济法是巩固现存国际经济秩序的重要工具,也是促进变革旧的国际经济秩
序、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的重要手段。
二、国际经济法的发展
1、在国际经济和国际经济法的发展过程中,始终贯穿着强权国家保持和扩大既得经济利益、维护国际经济旧秩序与贫弱国家争取和确保经济平权地位、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
2、国际经济法的发展阶段
(1)萌芽阶段的国际经济法
早在公元前,地中海沿岸各国之间就已经出现出了比较频繁的国际经济交往和国际
贸易活动。在长期的实践基础上,经过各国商人的约定俗成,逐步形成了处理国际商务
纠纷的各种习惯和制度。这些商事法规或商事习惯法,实质上是国际经济法的最初萌芽。
(2)发展阶段的国际经济法
17世纪以后,国际经济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3)转折、更新阶段的国际经济法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国际经济关系逐步发生重大转折,出现新的格局,国
际经济法的发展逐步进入“除旧布新”的重大转折时期。
三、发展阶段的国际经济法1、17世纪后,世界资本主义市场逐渐形成,各民族国家经济交往日益频繁,国际
经济法也进入崭新的发展阶段。从17世纪到20世纪40年代,大量国际条约、习惯、国
内立法出现。
2、双边国际商务条约:区分为平等的和不平等的条约
如果缔约国双方都是主权完全独立、国力大体相当的国家,缔约时双方都完全出于
自愿,条款内容是互利互惠的,这就是平等条约。反之,如果缔约国双方的国力存在巨
大的强弱悬殊,其中一方主权并不完全独立,因屈服于各种威胁或暴力而被迫缔约,条
款内容是片面特惠的,这就是不平等条约。
3、近现代国际习惯或惯例:始终贯穿着“弱肉强食”的恶法精神
先占,被移植到国际法上,指的是国家可以占取无主地,取得对它的主权。而所谓
“无主地”,是指当时不属于任何国家的土地。在国际实践中,主要是指当年亚洲、非洲、美洲广大的部落地区,只要尚未建成国家,西方“文明”国家就可以随心所欲地按“先
占”原则对它抢先占领,实行统治,“合法地”攫取一切自然资源。
4、多边国际商务专题公约:专门针对国际经济事务之具体问题
1883年《保护工业产权的巴黎公约》
1886年《保护文学艺术作品的伯尔尼公约》
5、多边国际专项商品协定:针对“商战”激烈的专项商品
6、近现代国际商务惯例:为提高效率、减少误会而归纳的习惯做法
7、近现代各国商事立法:法国首先开始国内商事立法
四、转折、更新阶段的国际经济法
时间段:从1945年二战结束至今。
(一)布雷顿森林体制和关贸总协定
历史背景是二战后美国为援建欧洲,也为了控制世界经济,巩固自己地位。先后签
订了《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关税及贸易总协定》,以此为契
机促使国际贸易自由化,从此国际社会进入以多边国际商务条约调整重大国际经济关系的阶段。
以《关税及贸易总协定》为例,它要求各缔约国在国际贸易中无条件实行互惠,完
全对等地大幅度削减关税,逐步实行国际贸易自由化。
以上述三协定为支柱的国际经济体制仍是旧秩序的延续,而非新时代新秩序的开始,不能认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二)创立国际经济法新规范的斗争
1、第一次亚非会议(万隆会议)
1955年4月,包括中国在内的28个摆脱了殖民统治的亚洲和非洲国家在印度尼西
亚的万隆集会,第一次在没有殖民国家参加下,讨论了弱小民族的切身利益问题,并以
《亚非会议最后公报》的形式,向全世界宣告了亚非弱小民族共同的奋斗目标和行动准
则。
2、《关于自然资源永久主权的宣言》
由于摆脱了殖民枷锁的广大亚非拉国家迫切的要求在经济上也实现真正的独立,所
以在1962年,在这些国家的推动下,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关于自然资源永久主权的宣言》。
3、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许多发展中国家以及欧洲的南斯拉夫在1964年联合组成了“77
国集团”。
4、《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宣言》以及《各国经济权利和义务宪章》
1971年,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三)多边国际商务专题公约的发展
(四)区域性或专业性国际经济公约的出现
(五)国际商务惯例的发展
(六)各国涉外经济法的发展
(七)经济全球化明显加快与国际经济法面临的新挑战
第二节 国际经济法的含义
一、狭义说:国际经济法是国际公法的新分支
1、观点:国际经济法是国际公法的新分支。认为国际经济法只是调整国家政府之间、国
际组织之间以及国家政府与国际组织之间经济交往关系的法律规范。随着国际经济交往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专门用来调整国际经济关系的新的法律分支,即国际经济法。
2、此观点将国际经济事务的主体限定为国际公法的主体,而认为调整涉外民商事关
系的国际私法、各国国内涉外立法实质上是国内法,非国际经济法。
3、代表人物:英国的施瓦曾伯格、日本的金泽良雄、法国的卡罗等人。
二、广义说:国际经济法是调整国际(跨国)经济关系的国际法、国内法的边缘性
综合体
1、观点:国际经济法是调整超越一国国境的经济交往的法律规范。它所调整的对
象,不限于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以及国家和国际组织之间,而且包括大量的分属于
不同国家的个人之间、法人之间、个人与法人之间以及他们与异国政府或国际组织之间的各种经济关系。其内涵和外延大大突破了国际公法单一门类或单一学科的局限,而涉
及国际私法、国际商法以及各国的经济法、民商法等,形成了一种多门类、跨学科的边
缘性综合体。
2、代表人物:美国的杰塞普、斯泰纳、瓦格茨、杰克逊、洛文菲尔德以及日本的樱
井雅夫等人。
三、对以上两大学派观点的分析
1、狭义说严格划分国际法与国内法、“公法”与“私法”界限,从理论上而言,此
说具有界限分明、避免混淆的长处。但衡量当今国际交往的客观情况,却存在着不切实
际的缺陷。不能不承认个人、法人(特别是跨国公司)也是国际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
2、持“广义说”的学者的基本研究途径是沿着学以致用、切实有效地解决现实法律
问题的方向进行的,从解决现实问题的现实需要出发,认识到并顺应了国际经济法的边
缘性、综合性和独立性的特征,对它进行跨门类、跨学科的综合探讨,从方法论上看,是面向实际、有所创新和可资借鉴的。但某些学者的基本立场却不是无可非议的。更倾
向于广义说。
第三节 国际经济法的范围及其与相邻法律部门的交错
一、国际经济法与国际公法的联系和区别
1、大体而言,用以调整国际经济关系的国际公法规范,属于国际经济法范畴;用以
调整国际政治关系以及其他非经济关系的国际公法规范,不属于国际经济法范畴。而有
些综合性的国际公约,既用以调整某方面的国际政治关系,又用以调整某方面国际经济
关系,其中涉及经济领域的有关条款,属于国际经济法范畴。
2、国际公法中涉及经济方面的行为规范是国际经济法的重要渊源;国际公法中与经
济无关的行为规范并非国际经济法的渊源;但国际经济法的渊源并不局限于国际公法中
涉及经济方面的行为规范。
二、国际经济法与国际私法的联系和区别
1、国际私法指的是在世界各国民法和商法互相歧异的情况下,针对含有涉外因素的民法关系和商法关系,指定或确定应当适用哪国法律的法律。它所调整的主要是各国涉
外的私人之间的关系,而不是国家之间的关系,并且是间接调整。
2、国际私法中涉及经济方面的冲突规范是国际经济法的渊源,国际私法中与经济无
关的冲突规范并非国际经济法的渊源。两者是既有密切联系、又有明显区别的、各自独
立的法律部门。
三、国际经济法与内国经济法的联系和区别
1、各国国内经济立法中用以调整涉外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当然是国际经济法的重
要组成部分。
2、在经济立法“涉外涉内统一”的场合,某些法律规范既适用于内国某种经济关系,又适用于境内同类的涉外经济关系。那些同时用以调整经济领域中内国关系以及涉外关
系的国内法,既属于内国经济法范畴,同时也属于国际经济法范畴。
3、在经济立法“涉外涉内分流”的场合,某些法律规范只适用于内国某种经济关系,而不适用于境内同类的涉外经济关系;或者相反,只适用于内国某种涉外经济关系,而
不适用于内国同类的经济关系。那些单纯用以调整经济领域中内国关系即非涉外关系的国内法就不属于国际经济法范畴。
四、国际经济法与国际商务惯例的联系和区别
1、国际商务惯例指由各种国际性民间团体制定的用以调整国际私人经济关系的各种
商务规则,是由跨越一国国界的经贸活动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的。当然
属于国际经济法的有机组成部分。
2、国际商务惯例的独特之处(掌握)
(1)其确立并非基于国家立法或国家间的缔约。
(2)它对于特定当事人具有的法律约束力,并非直接源于国家的主权或其他强制权
力,而是来源于当事人的共同协议和自愿选择。
(3)当事人订立合同时,对其可以全盘采用,也可以有所增删。
(4)对特定当事人的约束力,虽然一般并非直接来源于国家的主权或其他强制权
力,但其约束力的实现须借助国家的主权或其他强制权。
第四节 源远流长的中国对外经济交往及其法理原则
一、中国现行的对外开放国策是中国历史上优良传统的发扬光大1、1978年12月以来坚定地实行经济上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并已取得显著的、重大的成就。而实行这一国策不但有着充足的现实根据,而且有着久远的历史渊源。
2、中国对外交往阶段
(1)古代中国至1840年
(2)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至1949年
(3)社会主义新中国时期,即1949年至今
二、古代中国对外经济交往
1、秦代以前诸侯与王室的“贡、赐”并非近现代科学意义上的国际贸易。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家之间的经济交往日益频繁,而且开始出现同海外欧洲国
家之间的贸易往来。
2、秦统一后对外经济往来有所发展,但秦朝存续时间甚短,无重大进展。
3、汉代与众多国家展开了经济往来。北方开辟丝绸之路,南方开辟海路。
4、汉朝以后,历经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陆路受阻,南方海道则仍然畅
通,海上贸易有了新的重大发展,商船远至东南亚。
5、经过隋朝进入唐朝,对外经济文化交往空前兴旺发达。除了不断拓展和延伸陆上
国际商道、扩大通商地域范围外,唐朝还着重发展了海上贸易。对外影响极为深远。
6、宋、元延续隋唐对外开放,政府对外贸很重视。
11世纪制定宋代市舶条例,在世界贸易立法史上显然具有开创性的历史价值。
7、明初对外经济交往有重大发展,出现郑和下西洋的壮举。
8、明中后期与清代,闭关锁国,对外经济交往停滞不前。
三、古代中国对外经济交往的法理内涵(简答)
1、古代中国对外经济交往,是国内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也是生产力进一步发展所必
需。
2、古代中国对外经济交往,主要动因根植于社会生产力发展,自身具有强大的生命
力。
3、古代中国长期对外交往中,基本体现了自主自愿和平等互利的法理原则。
4、古代中国对外交往受到历史和阶级的局限,其规模和意义都难以与近现代的对外
经济交往相提并论。封建社会后期,随着这种生产方式内在活力的不断衰退,对外经济
交往也就相应地曾经陷于停滞,甚至走向没落。
四、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对外经济交往及“法理”内涵
1、列强侵略,夺我权利,割我土地,掠我资源,使中国国弱民穷。无权自主、无权
选择、无权管理;人低一等、货贱多级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培育了大资产阶级和
买办资产阶级。
2、法理内涵:弱肉强食,理所当然,法所维护。
弱肉强食的原则,不仅被列强推崇为“文明”国家的正当行为准则,而且通过国际不平等条约的缔结和签订,取得了国际法上的合法地位和约束力。
五、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对外经济交往及其法理原则
1、国家的独立为经济对外交往独立创造了首要的前提。
2、突破重重封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但有排外情绪。
3、改革开放后,坚定不移进行对外经济开放,成果辉煌。
4、法理内涵:坚持独立自主和平等互利。
第三篇:国际经济法概论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最全】【共10章】
第二章 国际经济法的基本原则
学习本章的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近六十年来国际经济秩序和国际经济法除旧布新、破旧立新的大体历程;掌握近六十年来“南北矛盾”斗争中逐步形成的国际经济法基本原则和基本规范。
考核目标与具体要求
识记(1)当代国际经济法“立法”、“守法”和“变法”之间的辩证关系;(2)国际经济法各项基本原则的基本内容;(3)当代经济主权问题上的新争议对发展中国家的重大启迪;(4)公平互利原则的形成过程及其主要宗旨;(5)当代南北矛盾的根源和南北矛盾的实质;(6)南北矛盾和南南联合自强的历史轨迹:“6C”律及其特点;(7)南南联合与南北合作的联系和区别;(8)南南联合在南北平等对话和南北互利合作中的重大作用;(9)中国在南北合作、南南联合、推进国际经济新秩序中的战略定位;(10)有约必守原则的基本内容、前提和限制。
领会(1)国际经济法基本原则在解决“南北矛盾”和促进“南北合作”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2)经济主权、公平互利、全球合作、有约必守诸原则之间的相互制约以及发展中国家对这些原则的全面理解和综合运用。
应用 应用上述知识,观察、分析和判断当代国际经济法律关系中不断出现的新动态和新问题,思考中国在这些问题上的基本态度和对策。
历年考点:
1、国际经济主权原则的主要内容
2、公平互利原则的形成过程及其主要宗旨
3、有约必守原则的基本内容、前提和限制
4、国际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在解决南北矛盾和促进南北合作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
第一节 南北矛盾与国际经济法基本原则的演进
一、国际经济法向来在南北矛盾中逐步演进
南方国家是指广大的不发达的发展中国家,如非洲国家、拉美国家,包括亚洲南方地区的国家;北方国家指工业化的发达国家,如欧洲国家、北美国家。
1、在长达2、3百年的历史时期,制定或创立国际公法规范和准则的权力为欧美列强垄断,由此而生的国际经济秩序,势必反映列强的利益,充满了殖民主义和强权政治的色彩。
2、二战后数十年间,众多新主权国家兴起,逐渐形成发展中国家聚合的第三世界,使国际社会内部结构和力量对比产生重大和深刻变化,创立国际公法规范和准则成为所有主权国家的共同任务。
3、近六十年来,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加速,使各国经济互相依存,互相影响日益强化和不断加深。
4、第三世界的各国日益崛起,它们在制定或各自制定各类国际经济法行为规范的过程中,希望对传统国际经济法规范逐一审查,凡是符合改造旧秩序,建立新秩序的予以沿用、重申和强调,反之,则改订、废弃或破除。
二、国际经济法的立法、守法和变法
1、数十年来,世界经贸立法体制的三大弊端
(1)少数大国暗箱操作
(2)旧的立法表决制度很不公平
(3)超级大国双重标准
2、变法的必要性
(1)改革现行的经济秩序是弱势群体奋斗目标
(2)现存体制有众多不公,不符合公平的法律理念
(3)二战后迄今,改革的运动从未停止
(4)目前“南弱北强”,弱势群体变革不可能一蹴而就,但也不应无所作为,更忌各自为政,而应团结一致,踏实前进。
第二节 经济主权原则
一、经济主权原则的提出
二、经济主权原则基本内容及形成过程1、1952年1月,联合国大会6届会议通过《关于经济发展与通商协定的决议》,第一次肯定了各国享有经济自决权,这种规定虽然比较模糊和空泛,但毕竟是个良好开端。2、1952年12月,联大7届会议通过《关于自由开发自然财富和自然资源的权利的决议》,将自然资源问题与主权相联系起来,大大助长了第三世界国家的志气。
3、1974年12月,联大29届会议通过了《各国经济权利和义务宪章》,明确肯定了发展中国家对关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各项基本要求,其中最核心的就是维护经济主权的正义主张。
4、国家经济主权原则内容
(1)各国对本国经济事务,有完全充分的独立自主权利,不受任何外来干涉
(2)各国对境内一切自然资源有永久主权
(3)各国对境内外国投资及跨国公司享有管理监督权
(4)各国对境内的外国资产有权收归国有或征收
(5)各国对世界性经贸大政享有平等参与权和决策权
三、单边主义和WTO多边主义的交锋
1、新争议的缘起:乌拉圭回合与世贸组织
WTO的前身——关税贸易总协定(GATT)采取重大举措是要求全体一致,到乌拉圭回合时,通过谈判磋商,协调各方一致,达成共识,签订“一揽子”的多边国际条约。在谈判磋商过程中,要求在何种范围、何种程度上限制他国的经济主权,愿意在何种范围、何种程度上限制本国的经济主权,就成为讨论和争执的核心和焦点。
2、新争议在美国的折射:“1994年主权大辩论”:
3、美国的“主权大辩论”与“301条款”:
301条款的主要内容是:如果美国贸易代表确认外国的某项立法或政策措施,违反了该国与美国签订的贸易协定,或虽未违反有关协定,但却被美国单方认定为“不公平”、“不公正”或“不合理”,以致损害或限制了美国的商业利益,美国贸易代表便有权不顾
国内其他法律以及国际条约准则作何规定,径自依照美国贸易法“301条款”规定的职权和程序,凭借美国经济实力上的强势,采取各种单边性、强制性的报复措施,以迫使对方取消上述立法或政策措施,消除其对美国商业造成的损害或限制,或提供能令美国官方和有关经济部门感到满意的赔偿。
(1)“301条款”是美国的霸权立法;
(2)大辩论结论是“301条款”不许改变;
(3)WTO在对待美国“301条款”上暧昧模糊,留下祸患。
4、美国的“主权大辩论”与“201条款”:
201条款的主要内容:如果美国确认外国进口的某项物品,其数量增长到足以对美国国内生产同类物品的产业造成严重损害,或使其面临严重的威胁,则美国总统有权采取一切适当和可行的措施,包括在一定时期内对该有关进口物品加征外关税或限制进口数量,借以帮助和促进美国国内产业针对进口产品,开展竞争。
201条款是美国保护国内市场的规定,违背WTO规则,在诉讼中美国败诉,多边主义小胜,单边主义依然故我。
5、单边主义与多边主义交锋依然持续
四、经济主权之争对发展中国家的重大启迪
1、增强忧患意识,珍惜经济主权
2、力争对全球经贸大政决策权实行公平的国际再分配
3、善用经济主权保护民族利益,抵御霸权欺凌和其他风险
4、警惕理论陷阱,摒除经济主权“淡化”论
第三节 公平互利原则
一、公平互利原则的形成二、新的平等观
1、对于经济实力相当的国家,公平互利有助于对原有平等关系的维持。
2、对于经济实力悬殊的国家,公平互利原则有助于纠正原来貌似“平等”实则不公的关系,以及创设新的实质公平关系。
3、落后国家有权单方面获得特惠待遇以实现真正的、实质的“平等”。
三、关于“普惠制度”的认识
《宪章》规定:为了加速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消除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鸿沟,发达国家应当尽可能在国际经济合作的领域给予发展中国家“普遍的、不要求互惠的和不加以歧视的待遇”。同时,责成发达国家根据国际关税主管机构的决定,针对发展中国家出口的产品,积极推行“普遍的、不要求互惠和不加以歧视的关税优惠制度”。前者通常简称“非互惠的普惠待遇”或“普惠待遇”,后者是前者的原则在关税体制中的具体运用,通常简称“非互惠的关税普惠制”、“关税普惠制”、“普惠关税制”或“普惠制”。
1、实施非互惠的普惠制度,并非发达国家恩赐,也非发展中国家的乞求,其实质为历史旧债的部分偿还。
2、所谓“非互惠”并不尽然准确,实际上给惠国仍从受惠国获得重大回报和实惠。
3、当今国际市场由发达国家人为操纵价格,压低发展中国家基础产品价格,“普惠待遇”充其量是部分纠正,而非“过分要求”。
4、在现代科技条件下,各类国家经济互相依存,发达国家给予发展中国家普惠待遇也有利于拉动自身经济发展。
第四节 全球合作原则
一、全球合作原则的中心环节:南北合作
1、南北关系是全世界政治经济关系的主要矛盾,是主纲
2、南北矛盾根源在于世界财富的国际分配严重不公
3、南北矛盾的实质是发达国家力图维护国际经济旧秩序,而发展中国家力图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4、南北合作的根据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的存在及其密切的互相依存和互补关系
5、南北合作的主要阻力是美国。南北合作的主要成果是四个《洛美协定》和《科托努协定》
二、南北合作初步实践之一例:《洛美协定》
1、《洛美协定》的全称为《欧洲共同体——非洲、加勒比和太平洋(国家)洛美协定》。
2、内容
(1)非加太地区国家的全部工业品和99、2%的农产品进入欧共体可享受豁免关税和不受数量限制的优惠待遇;而欧共体国家向非加太地区国家出口商品时只要求最惠国待遇,而非互惠;
(2)非加太地区国家向欧共体出口的12种重要产品价格跌落到一定水平以下时,可向欧共体设立的专门基金中获得补贴以保证收入;
(3)欧共体5年内向非加太地区国家提供约42亿美元财政援助。
三、《洛美协定》以及《科托努协定》的生命力
1、实施《洛美协定》30多年来,参加缔约的南北两类国家总数不断增加;
2、南北合作的内容和范围不断扩大,每一个新版协定都较老版协议的优惠条件有所改善;
3、每次续订协定谈判虽然艰难,但总能达成对发展中国家更有利的新协议;
4、每一个新的南北协议,从总体上看更有利于双方在各个领域谋求更全面的合作,建立更稳定、更合理的国际经济关系。
四、《洛美协定》以及《科托努协定》的局限
1、在南北国家的贸易交往中,依然存在着严重的不等价交换;
2、关税上的普惠待遇往往伴随着种种非关税壁垒的重重限制;
3、用以稳定非加太地区国家出口收入的补贴和援助虽有增长,但与这些贫弱国家实际需求相距甚远;
4、由于在殖民地时代形成的“畸形经济”积重难返,许多非加太地区国家不得不接受外来指令继续发展单一经济,难以彻底摆脱经济落后状态。
五、南南合作
1、南南合作的基础
(1)相似的历史遭遇,大体相同的国际地位,共同的现实利害使得各国在一系列的世界经济和政治问题上有共同语言,这是南南合作的政治基础;
(2)第三世界各国独立后经济结构的变化和经济力量的增强,是南南合作的良好经济基础;
(3)南南合作实质是弱者联合对国际经济旧秩序的反抗;
(4)南南合作在实践效果上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六、南南合作的伟大战略意义
1、现行的国际经济体制,是在经济实力基础上形成的,要改变它也需要实力,南南合作可以发展和壮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实力;
2、历史表明,经济上依赖发达国家并不利于第三世界国家发展民族经济,加强南南合作,联合自强才是第三世界国家增强经济实力的可靠途径;
3、实行南南合作,联合弱小国家,对提高第三世界国家在南北对话、南北谈判中的地位具有现实意义;
4、南南合作从一开始就是建立在弱者互助互济、公平互利基础上的。本身就是国际经济新秩序的一种体现;
5、南南合作并非意味着与北方发达国家割断联系,更不是要取代南北合作,而是为了更公平的促进南北合作,实现世界各类经济的普遍繁荣。
七、多哈回合(DDR)
1、2001年11月10日,WTO于卡塔尔首都多哈通过《多哈宣言》,决定:以全球发展普遍面临的发展问题为中心,全面启动新一轮的全球性多边贸易谈判,以便对现有的WTO体制和规则,即现有的国际经济立法,加以必要的改善和更新。宣言中特别强调要把发展中国家的需要和利益放在中心地位,并明确规定,依据本宣言设定各项议题进行新一轮的多边磋商,应当在2005年1月1日以前结束。
2、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中,首屈一指的议题和难题是农业问题,这也是长期以来南北经济利害冲突的焦点和核心,也是南北经济合作的主要领域。
3、许多发达国家对本国市场采取一系列保护主义措施,对发展中国家农产品在“市场准入”上设置重重障碍,同时对本国农业给予多种国内资助,对本国农产品出口给予各种出口补贴。扭曲了农产品国际贸易的秩序,严重损害了众多发展中国家的权益。
八、“坎昆会议”与“20国集团”
1、以巴西、印度和中国为首的20个发展中国家经过协商协调,并于WTO第五次部长级会议在墨西哥坎昆召开之前8天,向WTO秘书处总干事提交了一份有关全球农业贸易改革的联合提案:《关于农业问题的框架建议》。
2、《建议》的内容有:(1)削减国内资助;(2)放宽市场准入;(3)消减和取消出口补贴。
3、会议所有分歧归根到底是发展中成员与发达成员之间带根本性的利害矛盾和冲突。最后大会无果而终,但影响深远,展示了南南联合在南北对话中的地位和作用。
九、“香港会议”的积极成果: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1、2005年12月13—18日,在香港召开了WTO第六次部长级会议,继续开展多哈回合的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
2、在香港会议上,除了在撤除“出口补贴”方面发达国家开出了8年后才可能兑现的远期支票外,在“市场准入”和“国内资助”上,发达国家仍不予认真放松或撤除。
3、以美国和欧盟为首的发达国家更进一步要求发展中国家对来自发达国家的非农产品,更大幅度开放国内市场,作为发展中国家农产品进入发达国家国内市场的交换条件。
十、“香港会议”后南北谈判的断而复续与僵局的再现1、2006年7月28日,WTO总理事会正式批准总干事拉米的建议,全面停止多哈回合所有议题的谈判。
2、2008年7月29日,由南北30多个代表性国家举行的小型部长级会议谈判再度破裂,原因是在发展中国家的“农产品特殊保障机制”上难以达成一致。
3、2009年9月4日,WTO小型部长会议在印度新德里召开,与会方一致同意在2010年以内结束以发展为核心的多哈回合谈判。11月30日第七届部长级会议于12月2日正式决定于2010年内完成多哈回合谈判。
十一、从五十年来南南联合自强的历史轨迹展望DDA和WTO今后的走向
1、南北矛盾是螺旋式发展,始终存在:(1)南北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势必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里,持续存在;(2)在南北矛盾与冲突中,南北力量对比上的“南弱北强”,也势必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里,持续存在;(3)在南北角力的进程中,南南联合自强者务必树立起“持久战”的战略思想;(4)五十多年来,南北矛盾依然始终是同时存在的。
2、多哈发展回合谈判的成功:舍韧性的南南联合自强,别无他迹可循
十二、关于南南联合、推动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几点结论及中国的定位
(一)结论
1、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是全球弱势群体数十亿人口争取国际经济平权地位的共同奋斗目标和战略理念。
2、南南联合自强的战略思想正在全球范围内日益深入人心,成为国际弱势群体力争获得和维护国际平权地位的主要手段之一。
3、南南联合自强的战略目标始终聚焦于反对任何国际霸权和国家强权,聚焦于力争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性经贸大政问题上享有公平合理的发言权、参与权和决策权。
4、南南联合自强的根本宗旨,始终不渝地瞄准与推动国际经济秩序逐步实行弃旧图新的全面改革,改变当代全球财富国际分配严重不公的现状,逐步实现全球财富公平合理的国际再分配,实现全球经济的共同繁荣。
5、匹兹堡发轫之路更新和增强了“二十国集团峰会”这一南北对话的新平台,略微强化了弱势群体的话语权。
6、南南联合自强的战略目标和根本宗旨不可能在短期内“大功告成”,其实现过程不但需要“戒躁”,尤其需要“戒骄”。
7、中国既是全球弱势群体的一员,又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
中国积极参与和努力推动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应属当然不让、责无旁贷。
(二)中国的在南南合作、推进国际经济新秩序中的战略定位
第五节 有约必守原则
一、有约必守原则的基本内容
1、“有约必守”指的是当事国一旦参加签订双边或多边经济条约,就要在享受该项条约赋予的国际经济权利的同时,也受到该条约和国际法的约束,即信守条约的规定,实践自己作为缔约国的诺言,履行自己的国际经济义务。
2、“有约必守”原则已经被正式载入国际公约,并在第29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各国经济权利和义务宪章》中重申和强调。
3、“有约必守”原则已经为众多国家的国内经济立法所接受。
二、对“有约必守”原则的限制
1、合同或条约必须是合法、有效的;
2、合同或条约往往受“情势变迁”的制约。
如果由于不可预见的情势变迁或事态变化而使国际条约中所规定的某项义务,危及缔约国一方的生存或重大发展,该缔约国一方应当有权要求解除这项义务
第四篇:国际经济法概论知识点总结 第五章 【最全】【共10章】
第五章 国际技术贸易法
学习本章的目的和要求 理解国际技术贸易的概念;了解国际技术贸易的标的、主要方式以及国际技术贸易法的主要渊源;掌握如何签订国际技术许可合同;深刻理解和运用国际技术贸易中的知识产权保护规则;了解我国技术进口和技术出口的管理制度。
考核目标与具体要求
识记国际技术贸易的基本特征及主要方式。
领会国际技术贸易中的知识产权保护与限制规则;国际技术贸易与知识产权保护的互动关系;新的世界贸易体制下的知识产权保护规则;我围技术进出口管理的原则和具体内容。
运用确定和分析国际技术许可合同的主要条款以及应当排除的限制性条款;解决国际贸易领域内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
历年考点
1.国际技术贸易的概念
2.国际技术贸易的基本特征及主要方式
3.我国技术进出口惯例的原则和基本内容
4.国际技术许可合同的概念和种类
5.确定和分析国际技术许可合同的主要条款以及应当排除的限制性条款 6.解决国际技术贸易领域内知识产权保护问题
第一节 国际技术贸易法概述
一、国际技术贸易的概念
(一)技术
1.技术:是指制造某种产品、实施某种工艺或提供某种服务的系统知识。
2.技术可以分为公有技术和专有技术两大类。作为贸易标的的技术通常限指专有技术,即具有专有权属性的“私有”技术。
3.具有商品属性的“私有”技术一般可分为专利技术和非专利的专有技术。
4.专利技术为被授予专利权的发明、实用新型或外观设计。
非专利的专有技术为不具备专利权的但具有专有属性的技术,包括:已因申请专利而公开但尚未被授予专利的技术,具有保密性、实用性和价值性的商业秘密中的技术秘密,以及英文表述为“known-how”的技术(技术诀窍)。
5.普通技术在法律属性上既不属于专利技术,也不属于非专利专有技术,一般是由超过专利权期限的原专利技术和已被公开的原专有技术构成的系统方案。
6.计算机软件可以分别纳入专利权和著作权的保护。
7.我国技术进出口活动中以权益表现的“技术”主要限指专利权、专利申请权和技术秘密。
(二)技术转让与技术贸易
1.技术转让是指技术所有人将自己的技术转移给他人的法律行为。
2.根据技术转让是否有偿,技术转让可分为有偿转让和无偿转让。
3.国际技术贸易中的技术贸易一般为狭义概念,即仅指具有商业性的技术转让。通常情况下,国际技术转让仅是指供方就某项技术向受方发出使用许可证而进行的活动。
4.我国“技术进出口”概念:以技术进出口为目的的交易行为包括专利权转让、专利申请权转让、专利实施许可、技术秘密转让、技术服务和其他方式的技术转移。
(三)国际技术贸易
1.国际技术贸易具有跨国性或国际性。
2.国际技术贸易关涉因素复杂,国家行为的干预明显。
3.虽然技术贸易本质上是供需双方商业交易,性质上属于民事行为,但因涉及国家的社会发展战略、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发展,被纳入国家政策考虑范围。
二、国际技术贸易的标的
(一)专利技术
(二)技术秘密
1.不为公众所知悉,即具有秘密性。
2.能给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
3.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了合理的保密措施。
(三)计算机软件
三、国际技术贸易中的知识产权保护与限制
(一)国际技术贸易中的知识产权保护
1.知识产权是以特定知识信息为对象的一种私权,是指对创造性智力成果和识别性工商业显著标记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
2.国际贸易领域内的知识产权保护主要分为两类:(1)在国际有形货物贸易或国际无形服务贸易中的知识产权保护;(2)在国际投资或国际技术贸易中的知识产权保护。
就前者而言,知识产权制度作为处理国际社会公共政策的一种工具,事实上已经成为国际贸易自由化的一种新障碍。
(二)国际技术贸易中的知识产权限制
1.权利用尽原则:又称为“权利穷竭”原则,指专利权人制造或许可他人制造的专利产品首次出售而进入市场后,专利权人对这些产品的使用和再销售不再享有任何意义上的支配权,即他人的使用和再销售可以不经专利权人许可,也不须向专利权人付费,而不视为侵犯专利权的行为。
2.强制许可制度:又称为“非自愿许可”,指由国家主管机关按照法定条件和程序,以颁发强制许可的方式允许知识产权人以外的他人使用或实施知识产品的制度。
3.对许可合同中反竞争行为的禁止。
对许可合同中反竞争行为的禁止,指在国际贸易合同中禁止采用限制性商业条款限制技术受方的正当竞争行为的制度。
第二节 国际技术贸易的法律框架
从法律渊源上看,国际技术贸易法可以分为国内法和国际法两个层面。
一、国内法
(一)国内相关基础性法律规范
1.国际技术贸易基础性法律规范包括专利法、计算机软件保护法、商业秘密保护法等直接或间接地与国际技术贸易活动相关联的法律。
2.英美法系国家,权威法院的判决作为先例,对于其本身和下级法院日后处理同类案件具有约束力。
(二)技术进出口管制的国内法律
1.发展中国家对技术进口管理体现两种方式:一是制定管理技术引进工作的专门法规,主要是颁布技术转让管理条例;二是将管理技术引进工作的内容作为外国投资法或工业产权法的一部分。
2.根据各国立法的具体实践,政府对技术进口管制,注意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1)对技术进口项目管理审批;(2)对技术转让合同的管理
3.各国对技术出口的法律管制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对出口技术实行类别管理,制定特别的技术出口管制清单,禁止或限制某些技术的出口;(2)对出口技术实行国别管制,即禁止或限制技术向某些特定国家或地区出口。
二、国际条约等
(一)联合国体系下关于国际技术贸易专门法律文件等
1.目前世界上关于技术转让方面的专门条约与协定并不多。已经正式签订的只有几个区域性协定。
1978年10月《国际技术转让行动守则(草案)》提交联合国讨论,但南北分歧严重,迄今未获得通过。
除草案外,联合国体系下其他有关国际技术贸易的法律文件还有《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宣言》、《联合国海洋法》、《人类环境宣言》等有关环境保护的宣言或条约、《跨国公司行动守则(草案)》等。
其中《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等公约具有法律约束力;各种宣言通常被认为是一种“软法”,其法律约束力一直存在争议;至于作为讨论对象的法律性文件,则是有待国际共同确认的某些原则和规则,对有关国家不具实质约束力。
(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框架下与国际技术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国际条约
目前,与国际技术贸易相关的世界性国际条约主要是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国际条约,其中,由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管辖的国际条约包括《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专利合作条约》、《保护文学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世界版权公约》、《集成电路知识产权保护条约》、《版权条约》、《表演和录音制品条约》。
(三)世界贸易组织框架下与国际技术贸易有关的协定或规定
1.《知识产权协定》(TRIPS)。
2.除TRIPS外,世界贸易组织框架下的其他协定如《贸易技术壁垒协定》(TBT)、《贸易服务总协定》(GATS)、《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定》(TRIMS)等,均有涉及技术转让和技术援助的相关规定。
第三节 国际技术贸易的方式
一、概述
1.国际技术贸易主要分为两类:(1)以独立的与技术有关的权利的转让或实施许可方式进行的技术转移;(2)以技术为出资或投资等方式所进行的技术转移。
2.我国国际技术贸易合同分为6类:(1)专利权转让合同;(2)专利申请权转让合同;(3)专利实施许可合同;(4)技术秘密转让合同;(5)技术服务合同;(6)其他方式的技术转移合同。
二、国际技术贸易的主要方式
(一)国际技术许可
1.国际技术许可也称“许可证贸易”,是使用最广泛的一种贸易方式。技术许可是指技术供方以技术许可协议方式,将自己有权处置的某项技术许可技术受方按照合同约定的条件使用该项技术并获得一定的使用费或者其他报酬的一种技术转移方式。
2.通常情况下,国际技术贸易是以技术许可的方式进行的。技术许可包括专利技术实施许可、技术秘密等非专利的专有技术实施许可。单纯的商标许可或版权许可不属于技术许可的范畴。
(二)国际技术咨询服务
1.技术咨询服务定义:是指当事人一方用自己的技术和劳务,为他方完成一定咨询服务工作,并以此获得一定报酬的活动。若此种咨询服务是跨越国境提供的,即构成国际技术咨询服务。
2.国际技术咨询服务特点:(1)它不是普通劳务,而是具有相当技术水平的劳务;(2)所涉及的“技术”通常是享有知识产权保护或以保密措施维护的专有技术以外的一般技术经验。
3.我国《合同法》将技术咨询服务合同分为技术咨询合同和技术服务合同。
(三)国际技术投资
国际技术投资是指营业地或国籍位于不同国家或地区的自然人、法人及其他经济组织以技术作为资本相互进行跨国投资。
1.合资经营:指外国投资者和东道国投资者共同投资经营某一项业务的活动,因此成立的企业称为合资经营企业。
以合资经营方式实现的国际技术贸易一般有两种类型:(1)技术的资本化,即供方将技术作为出资,以技术使用权益折价作为其投资资本的一部分;(2)以投资者为供方,以合资企业为受方的技术转让。
2.合作经营:指外国投资者和东道国经营者根据合同的约定,合作经营某项投资活动,因此成立的企业称为合作经营企业。以合作经营方式实现的国际技术贸易,一般是以合作经营合同中技术条款体现的。
3.独资经营。
国际投资中的独资经营一般表现为设立外商独资企业。外商独资企业是全部资金由外国投资者投资而在东道国境内设立的企业,它往往是外国公司(母公司)在东道国设立的子公司。以独资经营方式实现的国际技术贸易,一般仅表现为由外**公司所有或持有的技术在设在东道国子公司使用或实施。
(四)国际合作生产
1.国际合作生产,通常指两国企业通过相互提供或由一方向另一方提供技术和产品部件,由另一方或双方共同生产组装某种机器、设备或产品。
2.在实施国际合作生产过程中,作为合作一方的外国企业向另一方即本国企业提供合作生产中使用的技术,在实际上产生跨越国境的国际技术贸易。
3.在国际合作生产中涉及技术实施问题的,一般在合作生产协定中订有技术许可条款,或在合作生产协定主合同以外另行签订技术许可合同。
(五)国际工程承包
1.跨越国境而提供的工程承包称为国际工程承包,因此而签订的协议称为国际工程承包合同。
例如:中国承包“坦赞铁路”的建设
2.按照承包人承担责任的不同,国际工程承包合同可以分为分项承包合同和“交钥匙”工程承包合同。
在“交钥匙”合同中,由承包人全程建设,涉及技术许可环节
(六)国际补偿贸易
1.补偿贸易指一方(设备出口方)向另一方(设备进口方)提供先进机器设备或技术,另一方以一定期限内的使用该设备或技术而生产的产品或收益偿还设备价款或技术使用费的一种贸易方式。
2.国际补偿贸易两个特点:(1)补偿贸易是技术的供方和技术的需方用设备或技术与该设备或技术生产的产品或所得收益的交换,具有以货易货属性;(2)补偿贸易具有延期支付的性质。
(七)国际BOT
1.“BOT”意即“建设—经营—移交,国际BOT投资方式是国际私人资本直接投资于基础设施或公共工程的一种综合性国际投资方式。
2.以BOT方式进行的国际技术贸易主要体现为以国际投资方式所进行的技术引进。
3.以国际BOT方式进行的国际技术贸易主要体现为以国际投资方式所进行的技术引进。具体地表现为两方面:一是在BOT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发生的技术服务、咨询和培训;二是协定期限届满后包含与建设项目有关的技术在内的整个基础设施项目向东道国政府或其指定的机构的移交。这种技术贸易一般不以单独的技术许可合同来体现,而是包含在东道国政府或其指定机构与项目公司间的特许协议中。
第四节 国际技术许可合同
一、国际技术许可合同的概念和种类
(一)国际技术许可合同概念
1.国际技术许可合同,指跨越国境的当事人一方准许另一方使用自己所有或持有的技术并收取使用费,另一方获得该项技术的使用权并支付使用费的书面协议。
2.特点:(1)国际技术许可合同发生在跨越国境的当事人之间;(2)国际技术许可合同的贸易对象为无体的技术;(3)根据国际技术许可合同,被许可方取得某项技术的独占性或非独占性的实施或使用权利,并受合同约定的地域和期限的限制;(4)与一般技术合同相比,国际技术许可合同条款多,涉及面广,对于技术输入国和输出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关系重大。
(二)国际技术许可合同的种类
国际技术许可合同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做不同的分类。学理上,一般根据供方授予受方的技术使用权的内容和范围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独占性许可合同
在一定的地域和期限内,受方对受让的技术享有独占的使用权,供方和任何第三方在规定的期限内都不得在该地域使用该项技术制造和销售相关产品。
2.排他性许可合同
在一定的地域和期限内,受方对受让的技术享有排他的使用权,供方在规定的期限内不得在该地域再将该项技术转让给任何第三方使用,但供方自己仍然保留在该地域内使用该项技术制造和销售相关产品的权利。
3.普通性许可合同
在一定的地域和期限内,受方对受让的技术享有使用权,同时,供方在该地域内不仅自己有权继续使用该项技术,制造和销售合同相关产品,而且还有权将该项技术的实施再许可给任何第三方。
4.分售性许可合同
受方从供方获得的技术,除自己使用外,还有权在约定的地域和期限内将全部技术或部分技术的使用权转让给任何第三方使用。
5.交叉性许可合同
技术许可合同的双方当事人相互许可对方使用自己的技术,双方技术价值相当的,互不支付费用;双方技术价值不等价的,一方向另一方支付一定的补偿费用。
二、国际技术许可合同的主要条款
(一)序文
1.序文是国际技术许可合同的开头部分,是合同必不可少基本条款。
2.序文包括合同名称、当事人名称和法定地址、签约日期和地点以及鉴于条款。
(二)关键性词语定义条款
为了避免在履行合同过程中发生歧义,相互推诿责任,酿成纠纷,就需要在合同中对所使用的一些关键性词语,“如合同产品”、“技术情报”、“基本技术”、“净销售额”、“销售地区”等的含义做出明确规定,作为双方当事人履行合同和解决合同争议的依据。
(三)项目条款
1.合同项目实际上就是供方转让技术的范围和内容,是合同的中心内容,包括供方许可受方使用的对象和提供技术的途径,供方授予受方权利的范围和合同区域等。
2.项目条款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合同的对象范围;二是授权条款。
(四)合同的价格和支付方式
1.在国际技术许可合同中计价的方法通常有统包价格(或称固定价格、总付价格)、提成价格、初付费(或称入门费)加提成费(又称为固定与提成相结合价格)三种形式。
2.国际技术许可合同中还应规定计价、支付使用的币种,一般使用同一种货币,如需使用多种货币,就要规定这些货币之间的兑换率或兑换依据。
(五)技术资料交付和产品考核验收条款
1.技术资料既是表达、体现、说明供方转让技术内容的文件,又是受方得以实现引进技术项目目的的依据。如果供方不交付技术资料,也就无法实现技术转让。
2.产品考核验收,是指考核验收受方按供方提供的技术资料制造的产品是否符合合同规定的产品技术性能指标。是保护受方利益的一项重要条款。
(六)技术服务和技术培训条款
1.在国际技术转让中,技术服务和技术培训是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受方单靠技术资料是不够的,需要供方派遣有关技术人员到受方处所进行实际操作,传授技术,培训受方的技术骨干以掌握受让的技术。
2.受方人员的培训通常有两种方式,一是将自己的人员派往供方处所实习培训;二是供方派有关技术人员到受方处所讲授,指导实际操作,进行现场培训。
(七)关于技术改进成果的归属和分享条款
1.国际技术许可合同是一种长期的协定,在合同有效期内,双方对合同项下的技术都有可能取得新的改进和发展,因此,对合同项下的技术改进成果应归属哪一方所有,以及双方是否有互相交换技术改进成果的义务及其交换条件等,都应在合同中做出明确规定。
2.关于技术改进成果的所有权,一般应规定属于做出此项改进的一方所有。至于双方交换技术改进成果的条件,一般应按互惠或对等的原则,采取互相许可的办法,即规定任何一方应无偿地将自己所取得的技术改进成果提供对方使用,这是一种公平合理的办法。
(八)保证和索赔条款
1.在国际技术许可合同中,保证和索赔条款主要是保护受方的利益,防止供方在履行合同时以次充好,以假充真或者对履行其合同义务采取不认真和不负责任的态度。如果供方违反这些保证,受方有权向供方索赔。保证条款就是合同中规定供方对其提供的技术及其所拥有的权利做出担保的条款。它包括技术保证和权利保证两方面的内容。
2.技术保证包括对技术资料的保证,即供方应当保证其所提供的技术或文件资料的完整、准确、有效,能达到合同规定的技术目标,技术文件交付的时间应当符合受方工程的计划进度要求。
3.合同中必须明确规定,供方保证自己是所提供技术合法拥有者,或保证自己有权转让或许可该项技术的使用权。
(九)保密条款
1.保密条款只适用于以转让非专利的专有技术使用权为内容的国际技术许可合同,在转让专利技术或附带转让商标使用权的国际技术许可合同中不存在保密问题。
2.在技术转让中如涉及专有技术和其他保密性技术情报资料使用权的转让,供方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往往要求受方承担保密义务。
3.在国际技术转让过程中,保密是双方当事人的共同责任,不仅受方对供方提供技术中尚未向社会公开的秘密部分负有保密义务,而且供方对受方提供的合同工厂的有关情况也应承担保密义务。
(十)违约及补救办法条款
1.在国际技术许可合同签订后,双方当事人应依照合同规定认真履行义务,若一方当事人不按约定履约或不完全履约,违约一方应承担违约责任,受损害一方当事人有权采取相应的法律救济措施。
2.在国际技术许可合同中,对各种违约情况及补救办法,都应有具体规定,可以在有关条款中分别加以规定,也可单独列为一个条款集中加以规定。
(十一)不可抗力条款
1.不可抗力是指在国际技术许可合同签订后,由于不能归责于任何一方当事人的主观过错的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以致于一方当事人不能履行或不能如期履行合同。遭受此种客观情况影响的一方当事人可以免除不履行合同或延迟履行合同的责任,另一方当事人也无权要求其履行合同或赔偿损失。
2.不可抗力条款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不可抗力的范围;(2)发生不可抗力时应采取什么措施;(3)确定不可抗力所引起的法律后果。
(十二)争议解决条款
在履行国际技术许可合同过程中,由于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双方当事人之间难免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争议,因此,在合同条款中应当规定发生争议时的解决办法。当前在国际技术许可交易中,解决争议的办法通常有四种:
1.双方当事人友好协商解决;
2.由双方当事人指定一名与该项国际技术许可合同无利害关系的第三方进行调解;
3.提交仲裁机构仲裁。
4.通过司法程序解决。
具体采用哪一种办法,由当事人自行商定,在合同中订明。
(十三)法律适用条款
1.有些国家,特别是西方工业发达国家主张国际技术许可合同应适用供方所属国法律或由双方当事人自行选择处理合同争议所适用的法律。
2.有些发展中国家主张适用受方国家法律。
3.我国允许双方当事人选择处理合同争议所适用的法律,但应适用的法律为外国法律时,如果适用该外国法律违反我国法律基本原则和我国社会公共利益的,则不予适用,而应适用我国相应的法律。
(十四)合同的生效、有效期限、终止及其他
1.我国法律规定,合同自依法成立时生效,不以登记为合同生效的条件。
2.国际技术许可合同的终止条款一般涉及终止的条件和终止后的处理两方面内容。
3.国际技术许可合同一般应规定合同终止后的处理办法。
三、国际技术许可合同中的限制性条款
(一)限制性商业惯例与限制性条款
1.限制性商业惯例是指企业下述行动或行为:通过滥用或谋取市场力量的支配地位,限制进入市场或以其他方式不适当地限制竞争,或通过企业之间的正式或非正式、书面或非书面的协定或其他安排造成了同样的影响的一切行动或行为。
2.当限制性商业惯例或限制性贸易做法被具体地订入国际技术许可合同,则被称为“限制性条款”。
3.我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规定,知识产权权利人有限制性条款且危害对外贸易公平竞争秩序的,国务院对外贸易主管部门可以采取必要的措施消除危害。
(二)限制性条款的主要内容
1.搭售条款
即技术许可方要求被许可方从许可方或其指定处购买被许可方不需要的技术、设备、产品或服务,以此作为被许可方获得技术许可的条件。
2.限制竞争条款
即不合理地限制被许可方获得与许可技术类似或具有竞争性的技术,以维护许可方独家经营之垄断。
3.限制技术产品的生产或销售
即不合理地限制实施许可技术而生产的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包括限制产品的生产数量、品种和价格、销售渠道以及出口。
4.限制合同期限
即许可方强迫被许可方接受较长的合同期限以达到保证合同长期有效之目的,从而可能导致被许可方为过时的不再具有技术价值的技术继续付费之事实。
5.限制被许可方正当使用许可技术
即许可方不合理地要求被许可方在专利技术的专利期满后或保密性技术信息泄密后仍承担继续付费的义务,或者其他限制被许可方在该技术进入公共领域后继续使用该技术。
6.限制被许可方改进或发展许可技术
即许可方限制被许可方对许可技术进行研究、改良和发展,或者禁止按照当地实际情况的需要吸收、消化和改进许可技术,或者限制被许可方从事相关新产品、新工艺及新设备方面的研究和开发工作,或者虽允许被许可方对许可技术进行改进,但是规定被许可方的“回授义务”,即规定被许可方在对许可技术做出改进后,有义务通知许可方,并将该改进部分及其所有权转让或回授给许可方或许可方指定的企业享有,且许可方无须给任何的补偿和承担互惠义务。
7.限制被许可方的商标使用以及广告宣传等商业行为
许可方要求被许可方必须在其产品上使用许可方指定的商标、服务标记或厂商名称等,或者要求被许可方在进行相关技术产品的广告宣传时,应当事先征得许可方的同意。
8.限制被许可方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
即许可方迫使被许可方提供合股资本与许可方共同经营,或者向被许可方派出董事长、总经理等经营管理人员从而实际参与或控制被许可方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以此作为技术许可的先决条件。
9.限制被许可方使用技术的技术人员范围及技术使用范围
即不合理地要求被许可方在一些关键性生产部门必须使用许可方指定的技术人员而不得任用被许可方自己的技术人员操作、使用该技术,甚至要求被许可方在合同期满后的相当时间内仍继续使用许可方指定的技术人员。或者不合理的限定被许可方实施、使用技术的范围,要求被许可方不得扩散和传播许可技术,不得擅自扩大该技术的使用范围。
10.限制被许可方就许可技术的有效性提出异议
许可方要求被许可方不得就许可方所提供的技术的有效性提出异议,不得就该技术的有效性提起诉讼或协助他人进行诉讼,也不得就许可方取得的其他权利表示异议。
第五节 与国际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保护
一、国际贸易领域内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方案
(一)美国的立场态度及其对国际社会的影响
1.美国是最先将知识产权问题引入贸易政策的国家。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经贸危机”是导致美国政府将知识产权保护上升到国家战略考虑的最为主要和直接的原因。
2.伴随着对“经贸危机”的不断反思,美国知识产权政策也在不断地调整,而这其中的发展与演变一直是围绕着知识产权保护“最大利己”原则进行的。
3.美国把“301条款”所辖的“不公平贸易做法”扩展到知识产权保护领域,专门针对美国贸易伙伴是否给予美国知识产权以足够的保护而设立一种新的贸易制裁措施,这就是所谓的“特别301条款”。
4.知识产权保护问题被认为事关美国在全球经济竞争中的地位和在高科技产业上的利益。因此,美国不仅将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引人本国对外贸易法律或政策,不仅采取双边措施,还注重通过缔结多边协定,以谋求美国知识产权在全球获得保护。
(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及《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签订
1.1992年,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三国签订了《北美自由贸易协定》。
2.该协定的签订目的除了取消三国间的贸易壁垒、促进商品与服务的跨国流通、增加投资机会和创造更好的公平竞争环境外,另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保护知识产权。
3.该协定于1994年1月1日生效,这就意味着北美自由贸易区内的区域性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形成。
(三)南北国家的分歧及《知识产权协定》的最后形成1.《知识产权协定》于1994年4月15日正式签署。
2.协定强调了知识产权保护对国家贸易发展的推动作用。
3.《知识产权协定》进一步扩大了知识产权保护范围,增强了保护力度,同时也考虑了发展中国家具体情况而给予必要的差别待遇,从而调和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彼此在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上的对抗情绪。
4.该协定还使关贸总协定基本原则在日益增多的知识产权贸易以及与知识产权有关的有形商品的国际贸易中得以体现,建立了与原有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另一新的知识产权保护原则。
5.有助于全面解决现存国际贸易领域内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从而有利于国际贸易的健康发展。
二、WTO组织体制下的知识产权保护规则
(一)世界贸易组织体制下知识产权保护的特点
1.世界经济一体化决定了知识产权保护国际化的进程加快;
2.知识产权国际保护的范围扩大、标准提高、具体措施更加完善;
3.知识产权保护在国际贸易领域得到普遍承认、贯彻和改善;
4.世界贸易组织在知识产权国际保护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确认并不断强化;
5.注重知识产权保护的有效执行以及有关的国际争端的解决。
(二)《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的基本原则
1.国民待遇原则和最惠国待遇原则;
2.充分尊重知识产权国际公约,以求多边贸易体制与知识产权国际公约相接轨;
3.限制知识产权的滥用。
(三)《知识产权协定》在世界贸易组织范围内确立了提供知识产权保护的对象及其保护标准。该协定的实体部分的主要内容包括:
1.著作权及其相关权利保护;
2.商标权保护;
3.地理标记保护;
4.工业品外观设计保护;
5.专利权保护;
6.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保护;
7.未公开信息保护。
(四)《知识产权协定》还就知识产权保护的实施制度等问题作出规定,主要包括:
1.实施知识产权保护的一般义务;
2.知识产权的民事和行政救济程序;
3.知识产权保护的临时性措施;
4.与知识产权保护有关的边境监管措施;
5.知识产权的获得与维持程序;
6.知识产权纠纷的预防和解决。
三、后TRIPS时代知识产权国际保护体制的变革
可以说,后TRIPS时代知识产权国际保护体制的变革主要是围绕着解决知识产权的扩张与限制、相关利益平衡和分享的矛盾与协调这一发展目标进行的,具体的主要涉及知识产权与保障公共健康的关系、地理标志保护的扩大适用、《知识产权协定》与传统资源保护(包括遗传资源、传统知识、民间文学艺术保护)的关系三方面的问题。与之相对应,发达国家则进一步强化了技术性贸易壁垒,国际贸易领域内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演化为一系列的制约性措施而具有实质性意义。
第六节 我国技术进出口管理
一、技术进出口管理原则
1.国家统一管理原则;
2.符合国家政策原则;
3.自由进出口和例外管制相结合原则。
二、技术进口管理
1.进口技术项目管理
我国政府鼓励先进、适用的技术进口,但同时也对一些技术规定禁止进口或限制进口。
2.限制进口的技术的进口许可审批
对限制进口的技术进口许可申请的审查内容包括:(1)贸易审查。审查内容包括:是否符合我国对外贸易政策,有利于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的发展;是否符合我国对外承诺的义务。(2)技术审查。审查内容包括:是否危及国家安全或社会公共利益;是否危害人的生命或健康;是否破坏生态环境;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有利于促进我国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有利于维护我国经济技术权益。
3.外商技术投资管理
设立外商投资企业,外方以技术作为投资的,该技术的进口,应当按照外商投资企业设立审批的程序进行审查或者办理登记。
4.限制性条款管制
三、技术出口管理
1.出口技术项目管理
国家鼓励成熟的产业化技术出口,但也对部分技术的出口采取禁止或限制措施。
2.特殊技术的出口管制
目前,国家对核出口、核两用品及相关技术出口、军品及警用设备出口、生物两用品及相关设备和技术出口、有关化学品及相关设备和技术出口等特殊技术出口实行管制。商务部委托商务部配额许可证事务局统一管理、指导全国各发证机构的两用物项和技术进出口许可证发证工作.
第五篇:国际经济法概论案例
国际经济法概论案例
一、案例分析:
厦门某外贸公司(以下简称厦门公司)与香港某公司于1990年12月签发了一份购销鱼粉的合同。合同规定,由香港公司向厦门公司提供自委内瑞拉的鱼粉5000吨,合同货物分两 批交付,每批分别为2500吨,采用信用证支付方式。第一批货物交付期限为1991年2月中旬,厦门公司应于1991年2月1日或之前,开出信用证,第二批交货期限为同年8月底,厦门公司应于8月20日或之前,开出信用证,厦门公司依约于2月1日开出信用证,第一批货物于2月14日运抵福州港,厦门公司请当地商检部门检验,商检结果合格。但厦门公司于5月初向香港公司提出鱼粉生虫,要求退回已付货款的1/2。香港公司没有同意,厦门公司遂向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香港公司承担违约责任。随后,厦门公司没有依约开出第二批货物的信用证。结果香港公司亦诉至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要求厦门公司承担违约责任。问:厦门公司与香港公司谁违约?法院应如何处理?为什么?
答: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将两案合并审理,经庭审后认为,厦门公司关于第一批鱼粉生虫的主张证据不足,已由当地商检部门出具了合格的商检证书。而厦门公司因此不开具第二批鱼粉的作用力证,致使买方不能按期装运并交货,显然是根本违约行为。因此,对厦门公司的诉讼请求予以驳回,而对香港公司的诉讼请求予以支持。判令厦门公司赔偿因违约而给香港公司造成的损失。
二、案例分析:
中国X进出口公司与外国Y贸易公司签订了一份买卖合同。合同规定,Y公司向X公司提供8000只计算器,价格条件为CIF广州。Y公司依合同规定的时间将合同项下的货物运抵广州。经广州进出口商品检验局对计算器进行品质检验,证明计算器存在严重质量缺陷。X公司遂与Y公司达成索赔协议,要求Y公司在2个月期限内将质量合格的计算器发运给中国X公司。但Y公司交来的货物仍不符合合同规定。中国X公司经再三考虑,要求Y公司提交替代物,Y公司表示同意。问:X公司是否具有要求Y公司实际履行的补救方法的权利?为什么? 答:中国X公司具有要求Y公司实行履行合同的补救方法的权利。
本案中,Y公司所提交的计算器存在严重质量缺陷,已严重损害了X公司所期待的经济利益,在被允许推迟履行合理期限内仍未准确履行合同义务,显然属于根本违反合同。根据《联合国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的规定,中国X公司享有救济权利有:一是卖方实际履行;二是减少价金;三是解除合同;四是损害赔偿。在本案中,中国X公司选择实际履行的补救方法是可行的、合法的重要方式,也是X公司享有的补救权利之一。
三、案例分析:
上海A出口公司与香港B公司签订一份买卖合同,成交商品价值为418816美元。A公司向B公司卖断此批产品。合同规定:商品均以三夹板箱盛放,每箱净重10公斤,两箱一捆,外套麻包。香港B公司如期通过中国银行香港分行开出不可撤销跟单信用证,信用证中的包装条款为:商品均以三夹板箱盛放,每箱净重10公斤,两箱一捆。对于合同与信用证关于包装的不同规定,A公司保证安全收汇,严格按照信用证规定的条款办理,只装箱打捆,没有外套麻包。“锦江”轮将该批货物5000捆运抵香港。A公司持全套单据交中国银行上海银行办理收汇,该行对单据审核后未提出任何异议,因信用证付款期限为提单签发后60天,不做押汇,中国银行上海分行将全套单据寄交开证行,开证行也未提出任何不同意见。但货物运出之后的第一天起,B公司数次来函,称包装不符要求,重新打包的费用和仓储费应由A公司负担,并进而表示了退货主张。A公司认为在信用证条件下应凭信用证来履行义务。在这种情况下,B公司又通知开证行“单据不符”,A公司立即复电主张单据相符。问:本案应如何处理?为什么?
答:在本案中,双方争执的焦点是其成交合同与信用证的规定不相符合,处理本案争执的关键是依合同还是依据信用证。根据《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UCP500)的规定,信用证“单单相符、单证一致”的支付原则,卖方上海A公司依据信用证行事是合法、合理的,应给予支持。因为在给付时,开证行和受益人只依据信用证行事,而不看重合同的规定,而对买方香港B公司的主张证据不足,不予支持,因为本案处理是依据信用而不依据合同。
四、案例分析:
1985年4月3日,福建省厦门经济特区物资供应公司(下称原告)与香港华润艺林有限公司(下称香港公司)在香港签订了钢材购销合同,由香港公司向原告提供钢材。合同规定由卖方向买方提交空白背书全套已装船提单,提单应注明“运费已付”字样。原告按合同规定如数将货款汇至香港公司帐户。1985年5月31日,货物在联邦德国汉堡港装上N.V欧洲——海外班轮公司(下称被告)所属“美女星”轮,被告签发了已装船清洁提单。提单正面记载:线材809件,螺纹纲1119捆。背面载明:适用《海牙规则》及《维斯比规则》的有关规定。承运人对货物的丢失及损坏所负的责任,每件或每吨不超过500美元。1985年8月14日,“美女星”轮抵达中国厦门港卸货。发现短卸43捆钢材,对此船长在“货物溢短单”和“货物残损单”上签字确认。经厦门进出口商品检验局检验,出具的商检证书也确认:短少43捆,重量短少10202吨,系发货前漏装所致。原告据此向被告索赔,被告迟迟不答复。1986年6月13日,原告向上海海事法院起诉,要求被告赔偿短交43捆所造成的货损及利息。请分析,原告要求是否合理?为什么? 答:原告要求被告赔偿短交43捆所造成的货损及利息是合理的。
因为:本案中,承运人签发的是清洁提单,而收货方(原告)收到货物短少43捆,重量短少10202吨,且有承运人在“货物溢短单”和“货物残损单”签字确认,由厦门进出口商品检验局出具的商检证书予以证明之,本案短缺43捆系发货前漏装所造成的,这种漏装在装船过程中承运人是可以发现的。但是,承运人签发的是清洁提单,为此,被告应承担短交43捆钢材所造成的货损的一切责任。
五、案例分析:
我国某公司按CIF条件向国外出口坯布300包,并投保了水渍险,货物在运输途中因船舱内淡水管道有滴漏,致使其中的30包浸有水渍。问:保险公司是否对此损失予以赔偿?为什么? 答:(1)保险公司对此损失不予以赔偿。
(2)理由:保险公司可以适用保险人营业地国家的法律。该案中,卖方在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投保,应适用中国法律。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承保的水渍险的责任范围包括货物在海上运输过程中,由于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造成货物的全部或部分损失。而该案中的30包浸有水渍是在海上运输过程中,因船舱内淡水管有滴漏而造成的,显然该水渍损失不在水渍险承保的范围之内。所以,保险公司对此损失不应予以赔偿是符合法律规定的。
十四、案例分析:
某货轮从天津新港驶往新加坡,在航行途中,货舱起火并蔓延到机舱,船长为了船货的共同安全,决定往货舱是灌水灭火。火虽被扑灭,但由于主机受损无法继续航行。于是船长决定雇佣拖轮将货船拖回天津新港修理,检修后重新驶往新加坡。事后调查,此次事件造成的损失有:(1)1000箱货被火烧毁;(2)600箱由于灌水灭火受的损失;(3)主机和部分甲板被火烧坏;(4)拖船费用;(5)额外增加的燃料和船长、船员工资。问:上述各项损失中,哪些是共同海损?哪些是单独海损?
答:属于共同海损的有(2)(4)(5),属于单独海损的有(1)(3)。
六、案例分析:
1996年,加拿大安大略省以本省境内销售的可回收不可重复利用的易拉罐啤酒包装不利于环保为理由,决定对境内这种罐装啤酒征收捐税,事实上市场销售的罐装啤酒几乎都是德国A厂生产的,本地啤酒都是瓶装。另外本地的罐装饮料、罐头不属于征税范围。A厂认为安省此举违背了WTO货物贸易原则和规则(德、加均为世贸组织成员),安省认为其采取的与标准有关的措施属于GATT第20条一般例外范围,不受GATT约束,双方发生争议。问:1.双方争议应由哪些WTO货物贸易规则调整?
2.请运用相关规则反驳安省的主张,并说明其措施是否合适? 3.A厂如果认为其利益受损害,它应采取何种救济措施? 答:1.双方争议应由以下贸易规则调整:A.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 B.《争端解决规则和程序的谅解协议》 2.安省采用的措施不合适
GATT第20条第1款规定了一般例外范围,其中规定了为保障人民、动植物生命健康所必需的措施。也即一国政府只有为了保障人民、动植物生命健康而采取措施,但前提是对其国内的本国生产者与外国生产者以同等待遇,也就是对后者以国民待遇,但是现在安省只对德国A厂罐装啤酒征收捐税,而对本地罐装饮料不征收捐税,其行为已属歧视地实施产品标准,违反了WTO的相关规定。
3.A厂可以在加拿大起诉安省的征税行为,A厂还可向其本国报告,请求政府通过WTO机制的《谅解协议》的规定解决双方纠纷。
七、案例分析:
中国甲公司与乙国某公司签订了一技术引进合同,由乙国公司抽中国甲公司转让某项技术,合同期限5年。合同规定,在合同期内,中国公司制造产品的原料应向乙国公司购买。其产品不得反销乙国市场,中国公司不得改进该引进的技术。合同期满后中国公司不得继续使用该技术。问:该合同是否存在问题?
答:该合同存在以下问题:根据我国《技术引进合同管理条例》及《实施细则》对限制性商业条款作了专门规定。合同不得含有下列限制性条例:1.限制受方向由选择从不同来源购买材料、零件或设备,本案中乙限制中国公司制造产品原料应向乙公司购买违反了以上规定。2.限制受方发展和改进所引进的技术,本案中乙方限制中国公司不得改进所引进的技术违反了以上规定。3.禁止受让方在合同期满后继续使用引进的技术,本案中乙公司不准中国公司在合同期满后继续使用该技术违反上述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