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村在林中建 人在画中游——礼泉县西张堡沿村文明生态村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村在林中建 人在画中游
——礼泉县西张堡沿村文明生态村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沿村位于礼泉县西张堡镇西北、泔河南岸,全村7个村民小组,450户,1870人,耕地面积3900亩,其中果园2500亩。2005年以前,该村属渭北典型的贫困村,大部分群众房屋破旧、院墙残缺,“禽畜满街游、臭水随处流,三堆处处有”是这里的真实写照。开展新农村建设以来,村上请回了关心家乡发展的原户县县委书记、年逾七旬的退休老干部吴孝先老人担任村荣誉党支部书记。在他的策划和组织带领下,全村上下共谋发展,使沿村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如今,走进沿村,一条宽阔的水泥路穿村而过,路旁街道是整齐的风景树和绿草红花。一排排砖瓦结构的民宅在一片片果园林带的掩映簇拥下,构成一幅村在林中建、人在画中游的美丽景观。一个座落有序、环境优美、具有现代生态文明气息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已初步形成。
一、主要做法
1、抓基础,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村上确定“立足村情、旧村改造、基础突破、生态立村”的发展思路,以“四化”(硬化、绿化、美化、净化)、“四通”(水泥路、自来水、光缆、有线电视)、“四清”(三堆、杂草、残墙断壁、违规建筑)、“四改”(改厕、改灶、改圈、改水)为切入点,努力改善人居环境。村上先后投资130万元,其中群众筹资投劳60多万元,新修水泥路面4500米;村上统一规划设计、农民自建街道排水设施及门前绿化带7200米,栽植各种绿化树5300多棵;实施“一池三改”工程,发展沼气、改厕200多户;新打深机井一眼,完成自来水续建工程到户98户,使全村98%的农户用上了自来水;投资20多万元,完成了全村高低压线路整改,实现有线电视、数字光缆进村入户,街道全部实现水泥化,路灯达到全覆盖;投资15万元,建成村组织活动场所和占地3300平方米的生态休闲广场,配套建成党员活动室、计生服务中心、农民培训基地、和谐书屋、数字家园、警务室、医疗室、农资综合服务中心等社会化服务设施。
2、壮产业,夯实经济发展基础。随着县域产业结构布局的不断升级优化,沿村以“四大关键技术”推广应用为突破,按照现代农业标准化生产的要求,对果园实施优化改造,建成百亩标准化产业示范园6个600多亩,带动发展优质果品2500多亩。年产优质果品达1500万斤。近年来,随着沿村内部环境和对外形象的不断提升,引进800多万元的产业投资项目落户沿村:一是投资500万元,占地500多亩的陕西省优质苗木基地建设项目,并以基地为依托,带动群众发展苗木生产。二是投资300多万元的苹果脆片生产线加工项目正在实施,有效延伸了产业链条,带动支柱产业实现多环节增值,有效的带动农民增收。三是投资3万元引进省食用菌研究所平菇生产项目,组织村民利用树枝变废为宝生产平菇,既有效解决果枝乱堆等环境问题,又形成新产业给群众带来实惠。
3、抓管理,彻底改善村容整治。村上成立了环境卫生创建领导小组,制定了创建规划、卫生示范户标准和评选办法。同时实行门前卫生“三包”、垃圾清运值日户制度,各户门前设立垃圾箱(桶),各家门前屋里自己打扫,自产生活垃圾必须进垃圾桶。村上设立垃圾掩埋处理场,每天由值日户负责清运处理各户垃圾,对值日户实行挂牌管理,明确职责范围,夯实工作责任。对于公共场所的环境保洁管理,村上成立了老年人协会,把协助村上搞好环境卫生写进协会章程,组建“五老”义务清扫队,村内路段或中心广场分段划片包干管
理,分别负责清扫保洁管护。现年71岁的村民吴孝天老人每天清晨就拿着塑料袋子和夹子,巡视村里街巷检拾遗漏垃圾。同时,村上通过评定卫生示范户、环卫标兵,使讲文明、讲卫生、讲环保成为沿村的共识。
4、抓教育,树立文明新风尚。围绕“新农村、新农民、新风尚”的基本要求,沿村坚持用正确的舆论引导农民,用积极向上、文明健康的活动引领农民,通过组织引导农民开展各项有益的活动,凝聚人心,教育群众,形成共识。村上组建锣鼓队、秧歌队、秦腔自乐班、舞蹈队等,利用劳动间歇和喜庆节日,开展各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娱乐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占领农村文化阵地。引导群众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新风尚,远离低级趣味和不良习俗。同时村上建立完善了共青团、妇联等各种村级组织,按照各自职责配合村上完成中心工作任务。注册成立了全县首家村级老年协会,按照章程开展各项工作,抓好青、老年两支队伍教育管理。特别是老年协会把村上280多名老人组织起来,义务承担建校、修路、植树等项工作中的必要劳动,弥补了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而导致的劳动力不足问题,既节省了开支,又使老年人生活丰富多彩,为群众为集体发挥了余热。
二、几点思考
1、因地制宜,选准发展路子是前提。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沿村群众生活水平也越来越高,在温饱问题已总体解决,开始向小康社会迈进的这个“临界点”上,农民对改变陈旧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如何在现有经济条件和社会背景下建设新农村成为我们各级必须面对和深思的重要问题。沿村党支部、村委会在深入调研、充分论证的基础上,认识到农村改革发展不可超越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现实,盲目规划建新村,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从广大群众最需要、反映最强烈的地方做起。从2005年起,创造性地开展了生态文明村创建活动,以“经济发展、生活富裕、精神充实、环境友好、生态优化”为目标,改造农村人居环境、改变农民生活方式、发展农村生态经济,提升农民群众生活质量,提高农村文明程度,改善农民生活水平,由于这一系列决策契合了农民最迫切的需要,因而赢得了广大群众的支持和响应,一场以全面建设绿色、文明、富裕、和谐新农村的运动在沿村不断掀起高潮。
2、问计于民,发挥农民群众主体作用是关键。文明生态村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有赖于人们综合素质和生态立村理念的提升。根除陈规陋习,树立良好风尚,更需要全村每个人的参与和配合,沿村是一个有1800多人的大村,各户经济基础、文化程度、认识水平、文明程度各不相同,怎样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广泛征集广大群众的意见和建议,问计于民成为关键。党支部、村委会一班人调动了全村老中青各级及离退休老干部等各层次人员的积极性,通过开展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活动凝聚人心,形成共识。
3、能人治村,坚强有力的村级班子是保证。沿村的经验重要的一条就是请回了原县委书记当村官,成为村级班子的主心骨和“智囊团”。谋发展观念新,确立了“生态立村”的新理念;搞建设站得高,提出适合本村实际的文明生态20字标准;抓工作措施实,建立了村级服务管理新机制。农村基层班子是党联系广大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处在“三农”工作的前沿阵地,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必须注意选用农村贤能之人,选用 “自富能力强、领富能力强、奉献精神强、政治素质高”的人,充分发挥离退休老干部、企业家、创业成功者的优势和重要作用。
4、全面提升,正确处理“二十字”方针是根本。新农村建设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针涵盖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等方面。在实践中,必须全面完整地理解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和要求,既全神贯注地抓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又要着力抓好乡风文明、民主管理,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培
养新型农民,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全方位多层次提升农村整体建设水平。只有新农民才有新农村、新村貌、新风尚。西张堡沿村就是很好的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