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张爱玲生平简介
张爱玲、席慕容、李清照生平简介
张爱玲,不只是上海滩的传奇,而且是文学史的传奇。这位自嘲有个恶俗不堪的名字的文学才女,不管现在或是将来,她都会是中国文学史的一部分。
张爱玲是名门之后,她是清朝重臣李鸿章的曾外孙女,也许是由于对家族的纷繁变迁的不满,她宣称自己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小市民。这是对张爱玲性格的突出体现。她的魅惑如流言,她的一生是传奇.显赫的家世,到了她这一代已经是最后的绝响了,张爱玲的童年并不快乐,父母离婚,再加上与胡兰成一段不幸的婚姻。1995年,张爱玲于洛杉叽去世,当时身边没有一个人。看过许多她的散文,她悲天怜人,时时洞见芸芸众生可笑背后的可怜。因此,有人说她的性格聚集了一大堆矛盾。而我,却偏爱她的这种性格。她不是那种哭哭啼啼的小女人,从不迎合别人,也不要别人迎合她。
同时她的童年也是黑暗的,生母流浪欧洲,剩下她和弟弟在父亲和后娘的监管中成长。或许这是导致她后来的作品充满悲观跟势利的主要原因。她笔下的女性是实实在在的——自私、城府,经得起时间考验。就是这些近人情的角色的永恒性加重了她文字里苍凉的味道,反复地提醒着我们所有现今的文明终会消逝,只有人性的弱点得以长存于人间。至于她本人亦是斤斤计较的小女人——摸得到、捉得住的物质远较抽象的理想重要。后来,张爱玲离开了父亲逃到了母亲那里,母亲给了她两条路,让她选择:“要么嫁人,用钱打扮自己;要么用钱来读书。”张爱玲毅然选择了后者,然而,母亲的经济状况一直不好,而母女间的矛盾也在一天天间慢慢地、以一种不易察觉的形式在激化。张爱玲说:“这时候,母亲的家亦不复是柔和的了。”
中学时期的张爱玲已被视为天才,并且通过了伦敦大学的入学考试。后来战乱逼使她放弃远赴伦敦的机会而选择了香港大学。在那里她一直名列前茅,无奈毕业前夕香港却沦陷了。关于她的一切文件纪录尽数被烧毁。对于这件事,她轻轻地说了几句话:“那一类的努力,即使有成就,也是注定了要被打翻的罢?„„我应当有数。”大有一种奈若何的惋惜。
此后张爱玲返回上海,因为经济关系,她以唯一的生存工具——写作,来渡过难关。《第一炉香》和《第二炉香》是她的成名作,这两部作品的出世向上海文坛宣布了一颗夺目的新星的来临。继之而来的《红玫瑰与白玫瑰》、《倾城之恋》、《金锁记》等等更奠下她在中国现代文学之林中的重要地位。就在她被认定是上海首屈一指的女作家,事业如日中天的同时,她却恋爱了。偏偏令她神魂颠倒的是为大汉奸汪精卫政府文化部服务的胡兰成。张爱玲为这段恋情拼命地付出,她不介意胡兰成已婚,也不顾他汉奸的身份。战后人民反日情绪高涨如昔,全力捕捉汉奸,胡兰成潜逃温州,因而结识新欢范秀美。当张爱玲得悉胡兰成藏身之处,千里迢迢觅到他的时候,他对她的爱早已烧完了。张爱玲没能力改变什么,她告诉胡兰成她自将萎谢了。然而,凋谢的不只是张爱玲的心,她惊世骇俗的写作才华亦随之而逝。往后的日子纵然漫长,她始终没再写出像《金锁记》般凄美的文章。在1945年出版的《文化汉奸罪恶史》中,张爱玲榜上有名,这多多少少拜胡兰成所赐。张爱玲与胡兰成相识于1944年,分手在1947年,只有短短三年,但这却是张爱玲一生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此后张爱玲在美国又有过一次婚姻,她与第二任丈夫赖雅相识于1956年,对方是个左派作家,两个人同年结婚,直到1967年赖雅逝世。
关于她的作品,主要是从女人内含的悲剧性质去说明,文字一寸一寸都是女性的感觉。她了解女性的全部弱点,因此使她的作品也拥有女性的细腻与古典的美感。小说《金锁记》作为张爱玲的经典之作,是让我们感受她的作品语言圆通滑润、婉转有韵的一个范本。张爱玲可以说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作家,她有着美妙的文字,她使用文字的能力鲜少有人能出其右。其实,每个人都是一个故事,有的故事索然无味,有的却让人读得兴趣盎然!也怪不得有人会说,文坛寂寞得恐怖——只出一名这样的女子!张爱玲又是世俗的,但是世俗的如此精致却除此之外别无第二人可以相比。读她的作品你会发现她对人生的乐趣的观照真是绝妙!她的才情在于她发现了并写下来告诉你,让你自己感觉到!她告诉你,但是她不炫耀!她最有名的一本集子取名叫《传奇》。其实用传奇来形容张爱玲的一生是最恰当不过了。她是一个善于将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享乐主义者,她悲天怜人,时时洞见芸芸众生“可笑”背后的“可怜”,但实际生活中却显得冷漠寡情;她通达人情世故,但她自己无论待人穿衣均是我行我素,独标孤高。她在文章里同读者拉家常,但却始终保持着距离,不让外人窥测她的内心;她在四十年代的上海大红大紫,一时无二,然而几十年后,她在美国又深居浅出,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以至有人说:“只
有张爱玲才可以同时承受灿烂夺目的喧闹与极度的孤寂。”
张爱玲既写纯文艺作品,也写言情小说,《金锁记》《秧歌》等令行家击节称赏,《十八春》则能让读者大众如醉如痴,这样身跨两界,亦雅亦俗的作家,一时无二;她受的是西洋学堂的教育,但她却钟情于中国小说艺术,在创作中自觉师承《红楼梦》的传统,新文学作家中,走这条路子的人少而又少。
说张爱玲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异数”当不为过。文字在她的笔下,才真正的有了生命,直钻进你的心里去。喜欢张爱玲的人对她的书真是喜欢,阅读的本身就能给读书的人莫大的快感。阅读的快乐只有在她那里才可以得到,至少对我是这样。读别的书你或许能知道道理,了解知识,得到震撼,但是只有读张爱玲的文章你才是快乐的。即便是有点悲剧意味的《十八春》依然如此!
席慕蓉
席慕蓉的全名是穆伦·席连勃,意即大江河,“慕蓉”是“穆伦”的谐译。1943年公历10月15日生于重庆城郊金刚坡,祖籍内蒙古察哈尔盟明安旗,1949年迁至香港,幼年在香港度过,后随家飘落台湾,13岁时在日记中写诗,1956年入台北师范艺术科,1964年到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进修,入油画高级班。1966年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1969年以萧瑞为笔名,在台湾《中央副刊》发表作品。七月回台湾,任教新竹师专美术科。其后数年间应邀参加多次省级及国际性之美展。并以萧瑞、漠蓉、穆伦·席连勃等笔名投稿,作品多为散文。1970年以穆伦为笔名,在《联合副刊》发表作品。1977年10月在皇冠杂志上开设《诗的画,画的诗》专栏。1981年,台湾大地出版社出版席慕蓉的第一本诗集《七里香》,还有著名的散文集《芊芊芳草》1989年九月前往父亲及先母的家乡,初见蒙古高原。1987年一月诗集《时光九篇》由尔雅出版社出版。1990年7月散文集《我的家乡在高原上》由圆神出版社出版,同时亦出版编选之蒙古现代诗选《远处的星光》。1997年散文集《生命的滋味》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席慕蓉十四岁起致力于绘画,曾任台湾新竹师范学院教授多年,至今仍视之为主要职业。作为专业画家,席慕蓉曾在国内外个展多次,曾获比利时皇家金牌奖、布鲁塞尔市政席慕蓉
府金牌奖、欧洲美协两项铜牌奖、金鼎奖最佳作词及中兴文艺奖章新诗奖等。写诗只是作为累了一天之后的休息。她写诗,为的是“纪念一段远去的岁月,纪念那个只曾在我心中存在过的小小世界”。一个“真”字熔铸于诗中而又个性鲜明。在她的诗中,充满着一种对人情、爱情、乡情的悟性和理解。著作有诗集、散文集、画册及选本等五十余种,读者遍及海内外。近十年来,潜心探索蒙古文化,以原乡为创作主题。2002年受聘为内蒙古大学名誉教授。新作《席慕蓉和她的内蒙古》即用优美的文字和亲手拍摄的照片,记录了席慕蓉自1989年与“原乡”邂逅后,17年来追寻游牧文化的历程。剖析自己写诗的历程,席慕蓉对记者说:“年轻时因寂寞而写诗,或许是一种对美的渴望;年纪稍长,因无法平抚心中的骚动而写诗;初老时,因惆怅而写诗,人也因此变勇敢了。”席慕蓉流连在诗的国度,“一首诗就是一个自给自足的世界”。对于时间的流逝,对于生命的感动,还有许许多多生活中难于表述却又感怀于心的东西,席慕蓉觉得只能以诗来表达。“诗能说清楚的事情,平时却怎么也说不清。”写《七里香》时,正是席慕蓉一生中最安静的时刻,那是读书,恋爱,结婚,生子及只有一点点乡愁的年岁,感觉灵敏而纯粹,是生命最清灵的时刻。《七里香》诗中的白描插图,也是她哄孩子睡觉时画的。一支钢笔、一本本子,搁在床边,随时随地地画。小孩子们也特别安静,看到他们的妈妈拿着笔,就很满足地睡着了。一直到现在,回头再看自己的旧作,席慕蓉仍然为自己感到庆幸。“幸好我在36岁的时候写出了《七里香》,我庆幸在我要写的时候写了出来。不少人都会悔其少作,但我没有,我觉得幸运的是,在我走过来的路上,留下了《七里香》。”记者问席慕容,当初写下这些诗,是因为生命的富足,还是对爱的渴望?席慕蓉一脸满足:“应该是生命的富足。” 大事年表
代表作品:
【诗歌】:《七里香》《戏子》《一棵开花的树》《无怨的青春》《时光九篇》《边缘光影》《迷途诗册》《我折叠着我的爱》《河流之歌》《时间草原》《水与石的对话》 《我》
;李清照(1084~1155?)
宋代女词人。自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今属山东)人。父格非,官至礼部员外郎、京东路提点刑狱。出自韩琦门下,又曾以文章受知于苏轼,学识渊博,尤用意于经学,在齐、鲁一带颇负盛名。后因列于元□党籍而被罢官。平生著述较多,现仅存《洛阳名园记》一卷。母王氏,是状元王拱辰孙女(《宋史·李格非传》),一说为汉国公王准孙女(庄绰《鸡肋编》),也知书善文。
生平李清照一生经历可以宋室南迁为界,分作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 李清照早年随父住在汴京、洛阳,受过较好的文化教养。她工书,能文,兼通音律,“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王灼《碧鸡漫志》)。在元符三年(1100)左右,写有《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受到当时人们的好评。建中靖国元年(1101)18岁时,与吏部侍郎赵挺之幼子赵明诚结婚。明诚当时21岁,在太学当学生,喜好收蓄前代石刻。婚后不久,新党蔡京当政,赵挺之升任尚书右丞。他们极力打击旧党,“籍记元□党人姓名,不得与差遣”。李格非时为提点京东刑狱,竟因在党籍而被罢官。李清照当时曾献诗给赵挺之试图救援其父,诗中有“炙手可热心可寒”的话,可见在她婚后李家曾经遭到政治上的不幸,她对赵挺之的行事是有所不满的。
约在崇宁二年(1103),赵明诚开始出仕,曾任鸿胪少卿。他们夫妻志同道合,“有饭蔬衣练,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金石录后序》)。经他们的搜求寻访,日积月累,其所藏蓄的亡诗逸史、古今名人书画和古器物,逐渐增多。大观元年(1107),赵挺之死于京师,赵家随即也遭受了政治上的灾祸。当时蔡京为左仆射,由于忌恨赵挺之而对赵家进行诬陷。但因查无实据,所以只追夺了赵挺之的官职。赵明诚弟兄可能即因此而失官。李清照便和赵明诚回到了青州(今山东益都)赵氏的故里。
赵明诚屏居乡里的时间在10年以上。他们“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更加努力地访求古碑、文物。大约在宣和三年(1121),赵明诚又重新出仕。先是出守莱州(今山东掖县)。任满后,改守淄州(今山东淄博市),又授直秘阁。这一时期,他们开始编写《金石录》,并继续搜集古物、碑铭,一同鉴赏、考订,在学术上取得了很大的成绩。靖康元年,金人围攻汴京。次年,赵明诚母死于金陵,明诚携书15车南下奔丧。随之,北宋亡。高宗即位后,明诚起知建康府。这时北方大乱,赵家青州故第十余屋的书册什物被焚。李清照只携小部分文物随人群逃难,从此开始了她在南方的苦难生活。
后期 建炎二年(1128),李清照怀着国破家亡之痛南逃至建康。她极关心国家命运和当时的政治形势,写有“南来尚怯吴江冷,北狩应知易水寒”,“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的诗句,表达了对于南宋朝廷苟且偷安的极大不满。次年,赵明诚移知湖州(今属浙江),他驻家池阳(今安徽贵池),只身驰赴建康受命,不幸病倒。当清照从池阳乘舟赶到建康时,明诚已经病危,不久死去。她怀着极大的悲痛敛葬了丈夫。这时金兵又大举南侵,建康形势紧急,朝廷已开始疏散、逃亡。李清照派人先将书册、金石刻送往洪州(今江西南昌),准备去那里投奔赵明诚的妹丈以避乱。但洪州又失陷,道路不通。并且大部分文物又在战乱中散失。在赵明诚病重期间,他的朋友张飞卿曾携一玉壶来看望他。这件事竟被人传成是他们夫妻以玉壶颂金,并听说有人已向朝廷告发。这样的政治陷害使李清照大为惊恐,她决定将家中所有的铜器等物品进献朝廷,以求得洗刷和解脱。于是,她便追随着高宗逃难的路线辗转避乱,从越州到明州,经奉化、台州入海,又经温州返回越州。最后,在绍兴二年,又从越州移居杭州。这期间她不但承受着政治上的压力,而且大量书画、砚墨被盗,孤独一身,各地漂泊,境况极其悲惨。据《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等资料记载,李清照曾经改嫁,但后来学者对此颇有争议。
这一年冬,金人南犯,她又自临安避乱金华,次年才返回临安。关于李清照晚年的生活情况缺乏资料记载,但她曾写诗送韩肖胄、胡松年使金,曾作《打马图经》及“自序”,还曾携前人墨迹访米友仁求题跋。这说明她一直在关心国家大事,并且一直在从事文学创作和学术活动。
创作 李清照工诗,能文,更擅长词。从艺术成就上看,她的词超过了诗和文。从总的情况看,她的创作因她在北宋和南宋时期生活的变化而呈现出前后期不同的特点。
从李清照北宋时期创作的为数不多的诗、文中可以看出,她的生活领域和精神境界是比封建社会一般女子宽阔的。基于对北宋王朝现实政治的清醒认识,在《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中,她提出“夏商
有鉴当深戒,简策□青今具在”,主张吸取唐王朝天宝之乱的历史教训。宣和三年写于莱州的《感怀》诗,表达了对于官场庸俗生活的厌恶。另外,在早年她还写过一篇《词论》,提出词“别是一家”的说法,认为词分五音、五声、六律,又分清浊轻重,因称晏殊、欧阳修、苏轼的词,“皆句读不葺之诗尔”。又称柳永词,“变旧声作新声”,“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是宋代的重要词论。总之,她的诗、文讲历史,谈世事,论文艺,题材范围比较宽广。李清照前期的词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如〔如梦令〕二首,活泼秀丽,语新意隽。〔凤凰台上忆吹箫〕、〔一翦梅〕、〔醉花阴〕等词,通过描绘孤独的生活和抒发相思之情,表达了对丈夫的深厚感情,宛转曲折,清俊疏朗。〔蝶恋花〕《晚止昌乐馆寄姊妹》写对女伴们的留恋,感情也极其真挚。她的词虽多是描写寂寞的生活,抒发忧郁的感情,但从中往往可以看到她对大自然的热爱,也坦率地表露出她对美好爱情生活的追求。这出自一个女作家之手,比起“花间派”代言体的闺怨词来要有价值得多。王灼说:李清照“作长短句,能曲折尽人意,轻巧尖新,姿态百出。闾巷荒淫之语,肆意落笔。自古缙绅之家能文妇女,未见如此无顾籍也”(《碧鸡漫志》卷二)。这种批评正说明了李清照词的意旨在客观上是违背了封建规范的。
到南宋时期,李清照的作品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变化。她的诗文的思想性提高了,表现出密切关怀国家命运的高度爱国精神。如《咏史》诗和《夏日绝句》,通过对嵇康“至死薄殷周”、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行为的赞扬,批判了伪楚政权,指责了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政策,表达了自己坚持民族气节的决心。绍兴三年(1133)写的《上枢密韩公诗》,表现了作者对北方的家乡和人民的怀念,并勉励使者充分估计使命的艰劬,勇敢地维护朝廷的尊严。她在绍兴四年写的《打马图经自序》和《打马赋》,真实地记录了人们在战乱中的“流离迁徙”,表现了主张秣马砺兵、抗击金人、恢复中原的爱国思想。这一时期她创作的很多诗、文都是针对时事发表自己的意见的,具有很强的现实性。
李清照南渡后的词和前期相比也迥然不同。国破家亡后政治上的风险和个人生活的种种悲惨遭遇,使她的精神很痛苦,因而她的词作一变早年的清丽、明快,而充满了凄凉、低沉之音,主要是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在流离生活中她常常思念中原故乡,如〔菩萨蛮〕写的“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蝶恋花〕写的“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都流露出她对失陷了的北方的深切怀恋。她更留恋已往的生活,如著名的慢词〔永遇乐〕,回忆“中州盛日”的京洛旧事;〔转调满庭芳〕“芳草池塘”回忆当年的“胜赏”,都将过去的美好生活和今日的凄凉憔悴作对比,寄托了故国之思。
她在词中充分地表达了自己在孤独生活中的浓重哀愁,如〔武陵春〕通过写“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感慨,〔声声慢〕通过写“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处境,表达了自己难以克制、无法形容的“愁”。又如〔清平乐〕中“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的悲伤,〔孤雁儿〕中的悼亡情绪,都是在国破家亡、孤苦凄惨的生活基础上产生的,所以她的这部分词作正是对那个时代的苦难和个人不幸命运的艺术概括。
李清照词的艺术成就很高,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她的《词论》极重视词的特殊格调和协律性,所以能够独辟门径,在丰富词的表现手法上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李清照是抒情的能手,她创作了不少优秀的抒情词,真实地反映了自己的闺中生活和流落异乡的思想情感。她巧于构思,常常选取一些生活片段写入词中,极具体、细致地展现自己的内心世界。如〔武陵春〕通过“也拟泛轻舟”和“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的矛盾,来表现自己的痛苦处境。她又善于运用白描手法,通过写具体的行动或事物,将抽象的内心活动形象化,如〔永遇乐〕中以“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写自己情怀之恶;〔一翦梅〕以“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情状来写相思之深。她的抒情既委婉、含蓄,又极其自然,毫无矫揉造作的毛病。她的词的风格以婉约为主,但也偶有豪放之作,象〔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即被称赞为“浑成大雅,无一毫钗粉气”(黄了翁《蓼园词选》),很值得重视。
李清照词的语言更是独具特色,优美、精巧,却不雕琢求工。她在遣词造句上很有创造性,象她笔下的花树是“宠柳娇花”,“绿肥红瘦”;天气是“浓烟暗雨”,“风柔日薄”;又以“黄花瘦”比人,都十分新颖、清丽。她还常常以“明白如家常”的方言口语入词,如“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信手拈来,便增添了许多新鲜生动的情味,正像彭孙□所说:“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金粟词话》)。这种语言对于北宋末期华贵典雅的词风无异是一种冲击。李清照的词富有音乐美,她极注意“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词论》)。还讲究舌、齿音的交错和叠字的连续运用,像〔声声慢〕的开头一连用了14个叠字,其独创性为历来评论者所盛赞。李清照的词被称为“易安体”,从南宋起就不断有人学习
和效仿。
作品集 李清照的文集在当时就曾刻印行世。《直斋书录解题》载《漱玉集》1卷,“别本”分5卷。黄□《花庵词选》称有《漱玉词》3卷。《宋史·艺文志》载有《易安居士文集》7卷、《易安词》6卷。都久已不传。现存的诗文及词集是后人所辑。四印斋本有《漱玉词》1卷,李文□编的《漱玉集》5卷,辑录的作品最多。但其中所收词多有赝品。近人赵万里《校辑宋金元人词》中的《漱玉词》收有60首。今人孔凡礼《全宋词补遗》中有新发现的李清照词。王仲闻有《李清照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排印本。
第二篇:生平简介
生平简 介 各位亲朋、各位来宾,同志们:
意外遭际实堪伤,致使英魂返故乡。春寒料峭祭亡灵,泪雨纷飞痛断肠。我们将永远铭记着2012年2月26日这个令人悲伤的日子,因为就在这一天,我们大荔县质监站退休干部,优秀建筑工作者王新生同志因交通事故不幸遇难。
今天,我们大家聚集在这里,寄托对逝者的无限哀思。在此,我谨代表大荔县质监站全体干部职工向王新生同志表示深切的哀悼,向王新生同志的亲属表示最诚挚的慰问。
王新生同志的一生,是不懈努力,追求进步的一生;勤勤恳恳,克己为人的一生。他于1939年7月5日出生在大荔县石槽乡孙家村一个普通的劳动者家庭,如火如荼的时代,勤诚厚朴的民风,尚礼崇德的家庭教育,涵养了他勤勉自强、正直勇敢的品格,坚定了他爱党爱国,奉献社会的人生理想。王新生同志于1961年9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西安冶金建筑学院,1966年8月至1986年12月,在陕西省第四建筑公司工作;1987年1月至1988年12月,在渭南洛惠局工作;1989年1月至1990年1月,在大荔县设计室工作;1990年2月至1996年6月,在大荔县建筑公司工作;1996年7月至2000年7月;在大荔县质监站工作;2000年8月退休。
王新生同志很热爱自己的家乡,他把这份爱寄托于自己的工作。从走上建筑工程岗位的第一天起,他就把潜心本职工作,服务地方建设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工作期间,王新生同志主要承担施工业务,为业务总负责人,多次获得“建筑科技先进工作者”称号。参与编写《现浇与预制装配相结
合的框架结构施工技术》一书,在“建筑科技”等杂志发表论文十篇,其主要成果录入《大荔县志》科技成果篇。王新生同志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与他朝夕相处的同事都称赞他的吃苦耐劳,他的宽厚,他的善良。王新生同志是一个积极上进的人,从普通的农家子弟,成长为一名高级工程师,这路很长,但王新生同志凭着坚韧的毅力走过来了。即使在退休后,他仍克服各种困难,为城乡建设奉献着自己的聪明才智。七十余年人生路,他风雨兼程,顶天立地。他奋斗了一生,耕耘了一生,精彩了一生。
王新生同志十分重视个人修养,他对自己严格要求,对同志、乡邻以让为先,关爱有加。对家庭,他是一位真正负责任的人。作为儿子,他忠孝双全,堪为表率;作为丈夫,他与妻子相扶相携,共历风雨;作为父亲,他教女有方,宽严适度,为孩子们的成长倾注了无尽的心血。现在,令我们欣慰的是,孩子们都已成家立业,正在不同的岗位上,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王新生同志永远的离开了我们。悲伤不是他希望留给我们的礼物,他留给我们的是一种精神,一种看似平凡实则崇高的精神。就让我们以崇敬的心情来瞩目这颗闪亮的流星,来纪念这位如夏花之灿烂,如秋叶之静美的长者,但愿每一个睹物思人的瞬间,不是生者的悲痛,而是逝者的安慰。
王新生同志,安息吧!
第三篇:关羽生平简介
关羽简介
关羽(160-220),汉族。生于东汉桓帝延熹三年,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良人(今山西运城市)。一直是历来民间崇祀的对象,三国时期蜀汉著名将领,前将军,汉寿亭侯,军事家。死后受民间推崇,又经历代朝廷褒封,被人奉为关圣帝君,佛教称为伽蓝菩萨,尊称为“关公”。三国时期蜀国名将。被后来的统治者崇为“武圣”,与号为“文圣”的孔子齐名。后人称赞关羽:三国时期蜀国杰出的军事家和战略家,有“千里走单骑”“单刀赴会”“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的佳话。此外,关羽还被台湾同胞视为恩主神。
关羽作为东汉末年驰骋疆场的猛将,作为刘备集团的核心成员,作为蜀汉基业的创始人之一,由于他身上闪耀出忠肝义胆的伟大品格,被后代封建统治者所推崇,也因为这种品格与劳动人民维护自己权益的意愿相拍和,关羽成为中华民族海内外儿女一致崇敬的大英雄。可以说,关羽身上表现出的对主之忠、克己之正、处世之义、作战以勇,已成为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在形成中华民族精神和鼓励后人注重品行、舍利取信、舍生取义等社会公德方面显示了巨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
关羽一生是叱咤风云的一生。他生于古解梁地,发轫于涿郡,战于徐州,殁于荆州,威武不屈,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彰显了巨大的人格魅力。一生追随刘备,戎马生涯,转战南北,忠君报国,为义而动,为天地正气抛家,困苦面前不皱须眉。他从出生地解县杀恶霸亡命出走,先到卢奴贩粮度日,后到涿郡三杰相识,投在刘备麾下。在参与围剿黄巾军时历经涿郡、巨鹿郡、南阳郡,因匡辅汉室立功,在中山国安熹县任职;又先后在北海国下密县、平原国高唐县、平原县暂时驻足;在诸侯兼并割据期间,辗转于青州、豫州、幽州、兖州、徐州、冀州、扬州,最后功败垂成在荆州。他执掌荆州帅印六年,发动襄樊战役达到一生为之奋斗事业的鼎盛时期,创造了辉煌的战绩,显示了文韬武略的超群绝伦风姿。遗憾的是惨遭魏、吴两大巨头的南北夹击,在内忧迭起、盟友毁盟偷袭下,败走麦城;英雄末路,战殁于南郡临沮章乡。可以说关羽一生戎马倥偬,踏遍了今山西、陕西、河北、山东、河南、江苏、安徽、湖北、四川、湖南十省。论武勇,为三国时顶尖上将;论智谋,让被世人称为智慧化身的诸葛亮称赞。特别是其忠于刘备不二,在事业最低潮时,面对曹操的金钱、美女、爵位,不为所动,与刘备的君臣契合,与同僚的肝胆相照,危难困苦时恒心不泯,确实感人至深。当然,他参与围剿农民兄弟的历史局限性,性格上的狂妄骄横这些弱点也暴露得非常充分。他执掌荆州帅印,而痛失荆州,使刘备失去一统天下的机会。但千百年来人民没有挑剔这位英雄人物,而是溢美之词一浪高过一浪,成为后来的武圣,并演绎了许多神话故事,以至满清一朝,关羽庙宇遍布海内外华人生活的地方。
关羽的地位
千百年来,经过历代统治者的封谥,和戏曲、文学的演义描述,一个“对国以忠、待人以仁、处事以智、交友以义、作战以勇”,代表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完美的关公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他由“万世人杰”上升到“神中之神”,成为战神,财神,文神,农神,是全方位的万能之神,为历代统治者和百姓万民,华夏神州与东瀛海外,中外同奉,上下共仰。
历代封建统治者尊崇关羽自不必说,就是李自成、张献忠、洪秀全等农民起义领袖,也把关羽奉为膜拜的英雄。
不仅如此,除了在华夏大地,在日本、东南亚以及海外华侨中,对关羽的膜拜之风也历历不衰。
在拥有二千余万人口的台湾,关公信徒多达800万众,几乎各家各户都为关公设香案,立牌位,挂圣像。台湾的关公画像年销售量,远远超过了他们最崇奉的神祗妈祖。
美国的“龙岗总会”是一个以拜关公为祖的民间组织,各地分会有140多个,遍布华人居住的世界各地。
东南亚各国竞相立庙拜求关公,最盛者当数泰国。
在日本,早在清代就有关帝庙;前些年还新建了一座关庙,据称是海外建筑规模最大的关庙。
美国圣地亚哥加州大学人类学系教授、芝加哥大学人类学博士Davidk jordan(汉名焦大卫)先生曾说过一段很有意思的话;“我尊敬你们的这一位大神,他应该得到所有人的尊敬。他的仁、义、智、勇直到现在仍有意义,仁就是爱心,义就是信誉,智就是文化,勇就是不怕困难。上帝的子民如果都像你们的关公一样,我们的世界就会变得更加美好。”这位美国学者的话是颇有见地的。
凝聚在关羽身上而为万世共抑的忠、义、信、智、仁、勇,蕴涵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道德、理想,渗透着儒学的春秋精义,并为释教、道教教义所趋同的人生价值观念,实质上就是彪炳日月、大气浩然的华夏魂
在香港,警察与三合会成员是对立的。三合会早期是一个道教反清的帮会,所以会拜祭道教大神关羽。而警察崇拜关帝的习惯是源于1930年代的油麻地警署某位华探长,其后扩展至各个纪律部队,如消防、海关等。他们同样地推崇、尊敬关羽,称他为“关二哥”、“关公”、“关帝”、“关二爷”等,因两方都相信,关公是会保卫尽忠尽义之人,所以双方都不认为存在信仰上的冲突。
香港许多商店都供奉关羽,希望能保佑店铺。而香港也建有不少的祠庙供奉关羽,香港荷李活道的文武庙就十分有名。
关羽还被民间封为文武财神中的武财神,文财神是比干。
第四篇:葬礼生平简介
吉振宇同志生平简介
吉振宇同志出生于1951年12月21日,汉族,山西襄汾人。自2005年5月检查出患运动神经元病症以来,同疾病进行了顽强的斗争,终因病情不断恶化,经多方医治无效,于2008年10月19日21点40分不幸在唐都医院逝世,终年57岁。
吉振宇同志1972年5月参加工作,先后在长庆油田机械厂铸造车间当工人、721工人大学、西安石油学院学习,取得大学本科学历。1984年起在厂技术科从事技术工作,1988年12月获工程师职称,1996年6月获得机械高级工程师职称,1997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2年9月任机械厂技术科副科长、1995年7月任技术科科长。1996年4月任机械厂总工程师,2001年1月任机械制造总厂总工程师,2006年3月因病不再担任总工程师职务。
吉振宇同志一生忠诚党的事业,热爱长庆油田,热爱专业技术工作,爱岗敬业,为了长庆机械的发展、机械制造总厂的发展奉献了他全部精力和智慧。他是石油钻采机械的设计和制造专家,特别在抽油机设计和研制方面有独特专长。他潜心设计的C Y J Y 4 —1.5 —9 H B 四型抽油机,填补了国内空白。设计的C Y J Y 8 —3 —3 7 H B 八型抽油机以及后来发展的十型抽油机,将常规型游梁抽油机设计改造为异相曲柄平衡的节能型抽油机,节能效果达3 0 %左右。为机械制造总厂抽油机研制形成系列化奠定了基础。为满足长庆油田三低油藏特点对抽油机产品的需求,在他主持下,先后将各类异相曲柄平衡抽油机改造成为复合平衡抽油机,又进行了摆轮抽油机、弯梁变矩抽油机、低冲次抽油机的设计开发,使抽油机产品形成多系列多品种的可喜局面,很好地满足了油田对多品种抽油机的需求。他潜心设计的系列抽油机系列产品分别获得局科级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多项。其中弯梁变矩复合平衡抽油机获得国家专利。他本人也因业绩突出,于1992年2月获得长庆石油勘探局“优秀中青年专业技术干部”称号。2003年12月获得长庆石油勘探局“技术专家”荣誉。
吉振宇同志对工作认真负责,任劳任怨,他严于律己,平易近人,不管是做技术工作还是管理工作,他都能够以高度负责的态度,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在全厂的生产组织、新产品研发、质量管理、技术监督等多项组织管理工作以及抽油杆、钻机改造等新项目中无不渗透着吉振宇同志倾注的大量心血。由于他的努力,吉振宇同志1994年获得长庆石油勘探局“先进工作者”,1995年获得长庆石油勘探局“劳动模范”。多次获得厂级“先进工作者”等光荣称号。
吉振宇同志出生贫寒,但是性格坚毅,胸怀鸿志。他乐于奉献,怜爱世人。吉振宇同志在企业是一位好党员、好工人、好干部、好领导,2005年上半年,他在病情不断加重的情况下,还坚持上班工作,特别是到7月份行动已经不便,还坚持边检查病情边由爱人搀扶着上班,在他外出治疗和在家期间,还坚持用电话指导所分管的各项工作。吉振宇同志在家是一位好儿子、好丈夫、好父亲,他孝敬长辈、珍爱妻子、关爱晚辈,是家族的楷模。他心地善良,乐于助人,在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后,他在病情非常严重的状况下,还委托家人缴纳特殊党费,为灾区奉献爱心。他的做人做事,深受周围同事、亲戚、朋友的尊敬和爱戴。
第五篇:邓小平生平简介
邓小平生平简介(1904 ~ 1997)
少年时代
当历史跨入二十世纪的时侯,中华民族止处分深重的苦难中。为了把祖国从危难中拯救出来,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活动在酝酿中.全国处于大变革的前夕。邓小平就诞生在这个大动荡的年代。邓小平的家乡是四川省广安县协兴乡牌坊村。他的祖居是一所传统的三合院,邓小平祖上三代都住在这个林木掩映的瓦舍内。一九零四年八月二十二日,他出生在这里。邓小平的父亲邓文明,清末就学于成都法政学校、以后长期在外谋事。母亲淡氏,不幸早年去世。继母夏氏,是嘉陵江船工的女儿。邓小平是长子,有三个弟弟、一个姐姐和两个妹妹童年时候的邓小平名叫邓先圣,学名邓希贤。他五岁开始读书,先进私塾发蒙,七岁时转入新式小学。高小毕业后,考入中学。一九一九年,重队开办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他考入了这所学校。少年的邓小平已经有了朴素的爱国思想。五四运动后,他同全校同学一赵参加了抵制日货活动。他当时对救国的想法,还只是在学生中流行的“工业救国”的思想.只是满怀希望能到法国去一面做工、一面求学,学点本事回国。就这样,他开始走上了探索人生的道路。
出国留学
一九二零年夏,邓小平在重庆留法预备学校毕业。抱着满腔的热望,他和八九十位同学一起乘轮船赴法(坐的是四等舱,即船上装货的地方),于十月抵达法国马赛。那时邓小平刚满十六岁,在同学中是最年轻的。邓小平到法国后,情况同他的愿望相反,大部分时间只是做工,而且是学不到多少技艺的苦力工。到法国后两个月,他去克娄梭钢铁厂做杂工,以后又在巴黎比扬古雷诺工厂当过钳工,在火车上当过司炉.还到饭馆里做工,收入刚够糊口。只有短时间在贝页中学、夏蒂荣中学等校学当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刚结束、欧洲在战争中遭到严重的破坏。法国的经济十分萧条,就业格外因难。中国人即使是到那些较好的大工厂去的,工资也只有普通法国工人的一半。邓小平家中已无力寄钱给他,他只能艰难度日。冷酪的现实,使邓小平原来出国留学时的理想化为泡影。但是,一种新的革命思想强烈地吸引了这个年轻人。当时的法国,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影响下.工人运动蓬勃发展,马克思主义和其他各种社会主义思潮广为流行,一批先进的中国留学生先后接受了马克恩主义而走上革命的道路。在较年长的赵世炎、周恩来等人影响下,邓小平积极学习马克思主义,进行各种政治宣传活动。一九二二年参加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后改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一九二四年下半年成为小国共产党党员,并担任青年团旅欧总支部的领导成员。第二年,他在里昂做工的时候,党组织又委派他担任里昂区党的特派员,领导里昂地区的党团工作和华工运动。邓小平从十六岁到二十一岁,在法国生活了五年多、由一个爱国青年成长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这是他革命生涯的开端。当时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组织有一份油印出版的《赤光》杂志,是帮助在法国、比利时和德国的中国同志学习理论的。邓小平既参加编辑.撰写文章,又要刻蜡纸、油印。后来,在欧洲的中国党团员有很多人分批转赴苏联学习。一‘九二六年初,邓小平离法赴苏,到了莫斯科。他先进东方大学,不久转入中山大学。这所大学以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名字命名,为中国革命培养人才。那时,国内建立了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在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下,大批有志青年去中山大学学习。邓小平记得在他们年级中有两个人是最年轻的,一个是冯弗能(冯玉祥长女),一个是蒋经国。邓小平在中山大学学习一年。他专心读书,钻研马列主义基本理论。这时,控制着中国西北地区的国民军领导人冯玉样到了苏联。他正准备参加国民革命、要求派一批中国同志到他的部队工作。邓小平是被选出的二十几个人中的—个。他途经蒙古,穿过沙漠.在一九二七年春回到祖国。
回国初期
邓小平回国时,国共两党的合作已处在走向破裂的前夕、政局动荡他接受党分配的任务,一九二七年三月到西安,在中山军政学校工作。这是他在国内从事革命实践活动的第一个场所。这所学校隶属于冯玉祥的国民联军总部,实际上由刘伯坚等几位共产党人筹建。邓小平担任政治处处长兼政治教官,并任该校中共党组织书记。这所学校培养出一批有革命觉悟的初级军官和党政工作干部,并向国民联军驻陕总司令部政治保卫队输送了一批毕业生,逐步组建了一支出中国共产党掌握的武装力量。这为后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陕西渭华起义创造了条件。陕北红军的一些将领,就是从这所学校里出来的。一九二七年四月,中国政局发生突变。六月间,冯玉详下令要所有在他部队工作的共产党员集中到开封.名曰训练,其实是“礼送出境”。邓小平根据党组织的安排、离开西安转赴当时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汉口。
他到了汉口后,就留在中共中央工作,担任秘书。这时,国内的政治局势继续恶化。不久,武汉政府公开反共,严酷的白色恐怖笼罩全国,中国共产党被迫转入地下。为了适应秘密环境,他从这时起改名为
邓小平。八月七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批判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邓小平列席会议。中共中央秘密迁到上海后,二十三岁的邓小平担任了中央秘书长,主要管理中央机关的文书、机要,交通、财务等工作。“九二八年中国共产党在莫斯科召开六大,他作为中共中央秘书长协助留在国内的李维汉、任弼时处理中央的日常工作。
创建红七、八军
蒋介石、汪精卫相继发动反革命政变后,轰轰烈烈的大革命遭到失败,中国共产党为了挽救革命,发动了一系列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武装起义。一九二九年夏,刚刚掌握广西军政大权的李明朗、俞作柏酝酿反对蒋介石。中共中央派邓小平以中央代表身份,同张云逸、叶季壮等先后前往广西,领导当地党的工作,准备武装起义。这是他独立担负一个地区领导重任的开始。邓小平到南宁后,化名邓斌,同俞作柏、李明端接洽,并发展革命力量。十月,俞、李公开反蒋失败,邓小平、张云逸把中国共产党掌握的三支部队拉出南宁,转移列左江右江地区。月底,邓小平被任命为中共广西前敌委员会书记。十二月,他同张云逸、韦拔群等发动百色起义,创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和右江苏维埃政府,他任红七军政治委员、前委书记。次年二月,他又同李明瑞、嵛作豫等发动龙州起义,建立红军第八军和左江苏维埃政府,他兼任红八军政治委员。同月,邓小平曾秘密回到上海,向中共中央报告工作。中共中央决定由李明瑞担任红
七、红八两军总指挥,邓小平为政治委员。他们在右江地区广泛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进行土地革命,建立各级革命政权,使红军发展到七千人,红色区域扩及二十多个县,拥有一百多万人口,成为当时较大的革命根据地之一。这时的中共中央领导发生“左”倾错误。—九三零年十月,中央代表到达广西传达了立三路线,大讲全国革命向潮已经到来,指令红七军(红八军因受挫已并入红七军)立即出动,离开根据地打到柳州、桂林、广州去。邓小平认为要打下这些城市是没有把握的,提出了不同意见,但多数人主张服从中央代表的指示,他只得随军行动。后来因为部队作战连连受挫,伤亡很大,才不得不放弃攻打大城市的计划。中央代表离开尼,部队进行了整编。兵力己个足四千人。前委决定部队转向江西、同中央革命根据地红军会合。一九三一年二月,红七军占领江西祟义县城,前委决定派邓小平赴上海向中共中央汇报工作。他到上海后写了《七军工作报告》详细叙述了红七军的情况,总结了起义前后。
长征前后
—九三一年夏,经中共中央批准,邓小平前往以江西南部和福建西部为中心的中央革命根据地。达时红军正在进行第三次反“围剿”、斗争形势尖锐复杂。不久,邓小平担任了瑞金县委书记。当时,瑞金是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后方。邓小平到任后,迅速为前一时期经受过冤屈的干部和群众平反,召开了全县苏维埃代表大会,广大群众的积极性提高了,局面大为改观。一九三二年冬,他调任会昌中心县委书记,领导会昌、寻乌、安远三县的工作。半年后,又调任江西省委宣传部长。
就在这个时候,推行“左”倾冒险主义的中共临时中央从上海迁入中央革命根据地。邓小平同毛泽覃、谢唯俊、古柏等一直坚持从实际情况出发,执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他们反对“城市中心论”,主张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广大农村发展;反对军事冒险主义,主张诱敌深入;反对用削弱地方武装的办法来扩大主力红军,主张两种武装力量都要发展;反对“左”的土地分配政策。临时中央开展了一场对邓、毛、谢、古的斗争。邓小平被撤销省委宣传部部长的职务,受到党内最后严重警告的处分,派到边远的乐安县属的南村区委托当巡视员。当时的红军总政治部主任王稼样、组织部长罗荣桓,对邓小平是了解的,把他调到总政治部当秘书长。不久他又被分配到总政宣传部,负责主编总政机关报《红星》报。《红星》报先后开辟了十多种副刊和专栏,在艰苦的战争环境小从未中断、被称为“红军党的工作指导员”。一九三四年十月、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中央红军被迫进行长征。遵义会议前,邓小平第二次出任中共中央秘书长,参加了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有伟大转折意义的遵义会议。在红一、四方面军会合后,他任红一军团政治部宣传部长。到达陕北后,他又陆军东征。东征结束,任红一军团政治部副主任、主任,直到抗日战争爆发。
在抗日战场
一九三七年日本帝国主义向中国发动全面的侵略战争。为了全民族的利益,经过中国共产党的努力、实现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开创了团结抗日的新局面。按照双方的协议,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开赴抗日前线。邓小平先任八路军政治部副主任、不久调一二九师任政治委员,师长是刘伯承。一二九师深入日本侵略军占领区的后方,以太行山为中心,依托山区,向平原发展。太行山古称“天下之脊”,纵贯晋冀豫三省边界,山高势险,易守难攻,在华北素为兵家必争之地。邓小平和刘伯承率部在太行山站稳脚跟后,分兵发动群众,组织抗日武装.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很快就创建了晋冀豫抗日报据地。
接着,又率部越过平汉铁路,东下冀南平原,开辟了冀南抗日根据地,还先后建立了太岳和冀鲁豫抗日报据地。随着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抗日阵营内部情况出现了变化,国民党内一部分顽固派在敌后不断制造磨擦,袭击八路军的驻地,杀害八路军的干部使八路军处于两面受攻的艰险地位。一九三九年十二月起,国民党顽固派发动了抗日战争期间的第一次反共高潮。在这次反共高潮中,国民党第九十七军军长朱怀冰等部向八路军总部和一二九师所在的太行地区发动大规模军事进攻。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一九四零年三月,刘邓指挥部队,在晋察冀军区部队的配合下,奋起反击,经过四天战斗,全歼朱怀冰部和其他游杂武装—万余人。这次反共高潮的被击退,使八路军有可能在敌后集中力量对付日本侵略军和建设抗日根据地。同年八月起,刘伯承和邓小平率领所部三十八个团(未包括地方部队)参加“百团大战”,进行大小战斗五百二十九次,给了日、伪军很大打击,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信心。一九四一年以后,华北敌后的抗战进入了最艰苦的阶段。这时,日本侵略军将侵华重点转到敌后,在华北推行所谓治安强化运动,实施三光政策、闪笼政策,到处设立据点。连续不断的“扫荡”,加上连年灾荒,敌后抗日根据地面临着严重的困难。一九四二年九月,邓小乎兼任中共中央太行分局书记。彭德怀、刘伯承回延安参加整风后,他于—九四三年十月代理中共中央北方局书记,并主持八路军总部的工作,在艰苦的条件下,扔负起领导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的重任。他本着面向敌占区、面向交通线、改进我进的方针,积极主动地开展游击战争,指挥部队粉碎日、伪军一次又一次的残酷“扫荡”,并领导全区进行建党建军建政活动,进行整风、精兵简政、减租减息和大生产运动,取得很大成绩。邓小平从实际情况出发.发表厂许多富有创见的文章和讲话,显示了他作为战略家统揽全局、处理复杂问题的领导能力。他提出了对敌斗争的一系列具体的政策和策略,制定了从各方面积蓄力量、为战略反攻和战后建国作准备的有远见的方针。他在北方局党校的整风动员会上作报告,对党的领袖毛泽东作了高度的评价,系统地阐述了毛泽东思想即中国化的马列主义、指出党的事业要以毛泽东思想作指导。抗日战争时期,邓小平曾短期回延安三次:一九三八年九月,参加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扩大会议、一九三九年七月,参加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八月同卓琳结婚,一九四五年六月,参加中共七届一中全会(他在中共七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在多年的戎马生涯中,邓小平同刘伯承亲密合作,前后共事达十三年。两人感情非常融冶,工作非常协调,“刘邓不可分”被人传为佳话。邓小平这样说过:“人们习惯地把‘刘邓’连在—起,在我们两人心里也觉得彼此难以分开。与伯承一起共事,一起打仗,我的心里是非常愉快的。”
决战岁月
日本投降后,国民党反动派不顾全国人民要求和平建国的强烈愿望,想用武力消灭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力量,挑起了大规模的内战。在毛深东指挥下,解放区军民奋起还击。这就是在中国民主革命历史上具有决战意义的解放战争。
蒋介石在发动全面内战前,一方面同共产党进行和平谈判,一方面加紧战争准备,并不断挑起局部战争。那时,邓小平正但任晋冀鲁豫中央局书记兼军区政治委员,军区司令员是刘伯承。晋冀鲁豫解放区宜中原,有乎汉、津浦、同浦三条铁路纵贯其间,正堵住国民党军队向华北、东北解放区进攻的道路,是军事上的战略要地。国民党军队的进攻矛头首先就指向这个地区。
一九四五年九月,在刘伯承和邓小平的指挥下,在晋东南的长治地区进行了著名的上党战9,全歼入解放区腹地的阎锡山部队十三个师、三万五千多人,巩固了晋冀鲁豫解放区的后方。接着,移师东进,阻击沿平汉铁路北犯的国民党军队,在邯郸战役中歼敌两个军,争取一个军起义,共消灭国民党军队四万人。这两次战役的胜利,有力地遏制了国民党军队对解放区的进攻,大大加强了中国共产党在重庆谈判中的地位,对停战协定的达成起了重要作用。
一九四六年六月国民党撕毁停战协定,发动全面内战。刘邓率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在陇海铁路南北开展运动战,大踏步进退,连续作战,进行了陇海、定陶、巨野等九次较大规模的战役,大量歼灭国民党军队的有生力量。
解放战争进入第二年时,局势依然严重。那时候,国民党军队虽然受到很大削弱、总兵力仍比人民解放军多出将近一倍.武器装备更占着明显的优势;他们气势汹汹地从山东和陕北这两翼发动重点进攻,力图将战争继续引向解放区,进一步破坏和消耗解放区的人力物力。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根据整个战局发展的情况,决心不等敌人的进攻被完全粉碎,不等人民解放军在数量上装备上超过对方,立刻内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敌人兵力簿弱的中原地区为主要突击方向,实施中央突破,转入外线作战,直插敌人的战略后方,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从而改变整个战争态势的格局。根据中共中央的部署,刘伯承和邓小平指挥下的及冀鲁豫野战军主力,首先担负起这个艰巨的任务。一九四七年六月底,刘邓率领十二万大军,以突然的行动,强渡黄河天险,在鲁西南地区,经过二十八天的连续作战,歼敌五万六千余人,打开了南下的通路。接着,出人意料地疾速南进。他们不采取逐城逐地推进的方式,而是下决心不要后方,长驱直入,跨过陇海铁路,穿越宽达三十多里、遍地积水淤泥的黄泛区,抢渡沙河、汝河和淮河,以二十多天行程,从几十万敌军前堵后追中杀开一条血路,千里跃进到长江北岸、位于鄂豫皖边界的大别山地区。刘邓大军进入大别山,东慑南京;西遏武汉,南临长江,直接威胁国民党在长江以南的广大统治区,迫使国民党军队调动主力回援。围困大别山地区的敌军增加到三十多旅、约二十万人。而刘邓大军由于连续行军,极度疲劳;部队在南方作战缺少经验;刚到新区,政权还没有建立,群众还没有充分发动起来,粮食、服装和弹药奇缺。于是,刘伯承率一部分兵“力跳出圈外,向淮西—线展开,扩大根据地。邓小平和中原军区副司令员李先念率领精干队伍在大别山顽强坚持。邓小平激励部队说:一副担子,有重的一头,有轻的一头,我们在大别山背重些,其他部队和地区就能大量歼灭敌人和深入开展工作,这对全局极为有利,我们再削弱再吃苦也要坚持住。他们与战士同甘共苦,风餐露宿,数日不得一饱。夜以继日地同敌军周旋。他们采取分兵的办法,以纵队或师(旅)为单位,分工包干,消灭敌方保安团队,从事地方工作;而当敌方重兵将要到达时,集中一部分主力,积极、灵活地打击敌人。同时,放手发动群众,向封建地主恶霸进行斗争,组建地方武装和民兵,创立巩固的大别山根据地。
国民党军队对大别山地区的重兵轮番“进剿”被粉碎了。刘邓大军同相继南下的陈毅、粟裕和陈赛、谢富治两支野战大军,在江淮河汉之间布成“品”字形阵势,互为犄角,牵制吸引了敌人南线一百六十多个旅中约九十个旅的兵力,把战线由黄河南北推进到长江北岸,使中原地区由国民党军队进攻解放区的重要后方变成了人民解放军夺取全国胜利的前进基地。这是一个对战争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胜利。一九四八年五月,中共中央决定邓小平担任中原局第一书记、中随着辽沈、淮海、平律三大战役的相继发动,解放战争终于进入决定性的阶段。一九四八年十一月,历时六十五天的淮海战役开始了。淮海战场,以徐州为中心,东起黄海之滨,西至豫皖边境,北自陇海铁路两例,南达淮河。这里是长江的屏障,也是国民党政府首都南京的大门。济南解放后,国民党政府收缩兵力,将它在南线所能集中的嫡系精锐部队全都调集徐州地区,先后共有五个兵团和三个绥靖区的部队八十余万人。中国人民解放军方面,参战的有中原野战军(后改称第二野战军)七个纵队、华东野战军(后改称第三野战军)十六个纵队和地方部队共六十余万人。支援前线的民工达五百四十余万人。他们用小车、挑子、船只这些工具运送了四亿多斤粮食、一千四百多万斤弹药和其他军需物资这是一场波澜壮阔、规模宏伟的·人民战争。负责淮海前线一切事宜、统一指挥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的总前委,由邓小平担任书记,其他成员是刘伯承、陈毅、粟裕和谭震林。他们根据中共中央的战略意图和毛泽东的一系列重要决策,及时作出正确的部署。每项作战计划决定后,邓小平又承担起大量的组织实施和前敌指挥工作。淮海战役中,先后集结在这个地区的国民党军队在兵力上超过人民解放军参战部队,在武器装备上更占有巨大的优势。因此,在作战指导上采取将敌军的重兵集团多次分割,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加以歼灭的办法。淮海战役一开始,担任国民党军队第三绥靖区副司令长官的中共秘密党员何基沣、张克侠率领两个军突然在阵前起义。华东野战军主力立刻穿越他们的防区,迅速切断正由运河以东向徐州靠拢的黄百韧兵团的退路,将它紧紧包围在碾庄地区。接着,总前委又提出建议,经中央军委批淮,由中原野战军采取果断行动,插入敌人侧后,强行攻占泽涌铁路线上的战略要地——宿县,一举切断徐州同它后方之间的交通,使集结在徐州周围的大量国民党精锐部队顿时陷于孤立,断绝了退路。黄百蹈兵团被歼后,对下一步的行动,总前委建议,首先消灭由豫南远道来援、兵疲粮缺而又孤军突出的黄维兵团。中共中央军委立即答复“完全同意先打黄维”,并指出“情况紧急时,一切由刘、陈、邓临机处置,不要请示”。在华东野战军一部的配合下,中原野战军主力将黄维兵团合围在会河和涡河之间的双堆集地区。经过二十多天的激战,全歼了敌军的这个精锐兵团。接着,华东野战军又一鼓作气全歼了由徐州突围西逃的邱清泉、李弥、孙元良等三个兵团,取得了淮海战役的完全胜利。这样,中国人民解放军经过六十五天的分阶段作战,终于在淮海战场上取得了歼敌五十五万五千人的巨大战果。毛泽东后来称赞道:淮海战役打得好,好比一锅夹生饭,还没有完全煮熟,硬被你们一口一口地吃下去了。从此,国民党军队在南线的精锐主力已被消灭,南京门户洞开,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己指日可待了。
一九四九年四月,以邓小平为书记的总前委,继续统率第二和第三两支野战军,进行渡江作战。在西起九江东至江阴长达五百余公里的漫长成线上,百万雄师一举突破国民党长期苦心经营的长江防线,浩浩荡荡渡过长江,解放了南京、上海及苏、皖、浙、赣等省广大地区。南京的解放,宣告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渡江作战前夕,邓小平又兼任华东局第一书记,负责接管国民党政府原来的统治中心——华东地区。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邓小平参加了开国大典。随后,又和他的战友们一
起踏上了解放大西南的征途。
解放西南
中国的大西南,包括云南、贵州、四川、西藏以及当时的西康,总面积达二百三十多万平方公里,是国民党逃离大陆前最后控制的地区。中国人民解放军对解放西南采取大迂回、大包围的方针。刘伯承、邓小平率第二野战军,贺龙率第一野战军一个兵团,分南北两路开进,迅速解放了除西藏以外的西南全境,把国民党反动统治势力最后逐出中国大陆。
西南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地域辽阔,人口众多,交通不便,国境线长,民族关系复杂。大陆解放前国民党在这里集结了九十多万军队,散兵游园很多,土匪特务活动猖撅,封建势力根深蒂固,社会残破,经济萧条,人民生活痛苦不堪。
邓小平在西南工作期间,担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西南军区政治委员。他同刘伯承、贺龙等在指挥部队坚决追剿土匪顽敌的同时,注意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人,分化原来敌人营垒中一切可能分化的人;谨慎稳妥地消除历史遗留下来的民族隔阂,促成了各民族的团结;广泛发动群众,顺利完成了土地改革和其他各项社会改革,加强了各级政权的民主建设,在西南地区创造了稳定的新局面。
他们迅速着手恢复西南地区的工农业生产。在百废待兴的情况下,作出了兴修成渝铁路的决定。一九五二年七月一日,成渝铁路全线通车,四川人民数十年来梦寐以求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邓小平等还担负起领导解放西藏的任务,进行了艰巨的工作。一九五一年西藏和平解放,他们所领导的一支部队把五星红旗插上世界屋脊。
邓小平在西南工作还不到三年,那里的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呈现出大地回春、欣欣向荣的蓬勃景象。任总书记
一九五二年七月,中共中央调邓小平到中央工作,开始了他的革命生涯中又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
他先任政务院常务副总理兼财经委员会副主任,放任过政务院交通办公室主任和财政部长。一九五四年,出任中共中央秘书长、组织部长,还担任国务院副总理、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一九五五年,在中共七届五中全会上,被增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一九五六年九月召开党的八大,邓小平在会上作了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随即在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这时他刚满五十二岁,同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领导人。邓小平整整当了十年总书记,主持书记处的工作。邓小平后来说:“在我的一生中最忙的就是那个时候。”
从一九五六年九月到一九六六年五月的近十年,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中取得很大的成就,积累了重要的经验,同时也有过严重失误。邓小平一直处在第一线协助党的主席、副主席处理中央的日常工作,参与党和国家的重要决策。他在许多方面授出过重要的正确主张,如关于加强党的建设、整顿工业企业、改善加强企业管理、实行职工代表大会制等。
邓小平在党的八大报告中,深刻地论述了执政党如何加强自身建设的问题,指出党面临新的考验,必须经常警惕脱离实际和脱离群众的危险,要求全党继续坚持群众路线和民主集中制,要健全各级党组织的集体领导,避免个人专断和个人决定重大问题。根据八大提出的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一九五七年是建国以来在经济工作方面效果最好的年份之一。但在一九五八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后,“左”的错误发展起来。接着出现三年困难时期。为了总结经验,纠正错误,邓小平和中共中央许多领导人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提出纠正的措施,制定了应遵循的工作条例。邓小平亲自领导作农村调查,在食堂、供给制等问题上提出了纠正错误的意见。邓小平在纠正过去的错误时,强调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他在一九六二年指出,生产关系采取什么形式,要看什么形式是群众愿意接受的,是能较快地恢复和发展生产的。在邓小平主持下,还制定了《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草案)和《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
一九六二年中共中央召开有七千人参加的中央工作会议,邓小平在会上作了讲话。他针对前几年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强调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他提出对过去运动中受到错误处理的干部要甄别平反,部分错的部分平反,完全错的完全平反。在这次会议上,邓小平代表中央书记处作了严肃认真的自我批评。邓小平担任总书记期间,同国际共产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