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杜甫人文精神的构成要素
论杜甫人文精神的构成要素
摘 要:杜甫人文精神的构成要素,以积极入世为主线,包括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即:悲天悯人的仁者、无私勇猛的批判者和至真至纯的有情者。研究和学习杜甫的人文精神,对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设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杜甫;人文精神;积极入世;仁者;批判者;有情者
以立德、立功、立言为宗旨,期求青史留名的积极入世精神,是杜甫一生人文精神的主线。杜甫的这种精神,历尽艰辛而百折不挠、自强不息,体现为顽强奋斗、毫不妥协的积极有为的乐观情操,而且是很纯粹的、不带功利之心的积极入世。积极入世的精神,是21世纪人们不可或缺的一种素质,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周易·乾》卦曾有“飞龙在天”的意象,其象解释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此后,这条在天空翱翔的巨龙就成为自强不息的君子的象征。杜甫的积极入世则是令人崇敬的,他的“致君尧舜上”,自比稷与契,是为了“再使风俗淳”,或许在初期也有一些功名心、自私自利的欲望存在其中,不过后来就升华成为完全利他的、大公无私的人生理想。杜甫表白自己是“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一直“上感九庙焚,下悯万民疮”。在“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的家庭悲剧中,杜甫却能推己及人,想到一般平民的生活,想到失业者、远戍卒,并为他们更为困苦的生活感到悲辛。杜甫自家的茅屋被秋风吹破,大雨淋漓,无处藏身,但是他没有为自己忧虑,而是联想到天下大批的寒士,希望为他们建造“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千万间广厦,使他们欣喜得露出欢颜。在他漂泊无依、濒临绝境时,仍然能够想到“减米散同舟,路难思共济”,“盘飱老夫食,分减及溪鱼”。即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杜甫念不忘的依然是“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的残现实。这种至死方休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之乐而乐”的赤子之心,身处逆境,而情系国家、民的宝贵情操,是中华民族最可珍贵的人文精神。除了积极入世的主线外,杜甫人文精神的构要素还应该包括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即:悲天悯的仁者、无私勇猛的批判者和至真至纯的有情者。杜甫继承的是以孟子学说为核心的早期儒家想传统,即主要是先秦儒家思想。他曾经以明确语言,体认了孟子的心学精义。孟子说:“无恻隐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也”。实际上,“无恻之心”,即“塞而不通”的心(皆见《孟子》)。杜甫一首诗直契孟子心源:“和风引桂楫,春日涨云岑回首过津口,而多枫树林。白鱼困密网,黄鸟喧音。物微限通塞,恻隐仁者心。瓮余不尽酒,膝有声琴。圣贤两寂寞,眇眇独开襟。”(《过津口》)们仔细读这首诗,会发觉“津口”这个地点特有的景与当时的天气、鱼与鸟、诗人与圣贤种种之间都某一点关系,诗人在这里想得深。物有通有塞,但 不能如人那样常存通而不滞、扩充而无止域的恻之心———即“仁者心”。这或许是老杜的一念明悟得感悟。而诗句中写出来的只有十之二三,余的那一部分,需要我们去反复体味。此外,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以及儒家“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对杜甫有着积极的影响。杜甫在《送顾八分文学适洪吉州》一诗曾有“邦以民为本”的句子,可谓直接表明了自己有着民本的政治思想。他热爱人民,关注人民的生活,把人民放在首位,为人民的苦难而歌、而呼、而忧心忡忡,“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正是他诗歌的一条主线。如安史之乱前的《兵车行》,从兵役、租税两个方面反映了人民百姓的苦难。安史之乱后,人民更加陷入水深火热的深渊,杜甫此时的《三吏》、《三别》、《羌村三首》、《悲陈陶》、《悲青坂》、《病橘》、《枯踪》等诗就广泛地反映了人民的痛苦生活,几乎每一首诗都是一出悲剧。对于人民的灾难、统治者及其爪牙的暴行,杜甫不是有见必书,而是有闻必录,更不管对方是胡人还是汉人军官。例如《三绝句》之一:“殿前兵马虽骁雄,纵暴略与羌浑同。闻道杀人汉水上,妇女多在军官中。”“况闻处处鬻男女”(《岁晏行》),“哀哀寡妇诛求尽,恸哭西原何处村”(《白帝》)等。这些当时社会发生的情况,在所谓的“正史”中是看不到的。由此可见,诗人的耳朵是属于人民的,诗人的笔触也是属于人民的。他还以犀利的目光,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封建社会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的阶级对立这一根本矛盾,写下了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富家厨肉臭,战地骸白骨”、“高马达官厌酒肉,此辈杼柚茅茨空”等揭露阶级矛盾的诗句,体现出对人民百姓的深切同情。此外,他还大声疾呼,为民请命:“谁能叩君门,下令减征赋!”(《宿花石戍》)“众寮宜洁白,万役但平均!”(《送陵州路使君》)他的这种愿望,有时又出现在梦境中,“安得务农息战斗,普天无吏横索钱”。(《昼梦》)杜甫具有民胞物与、推己及人的情怀,只要想到人民的痛苦便忘怀了自己的痛苦,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来减轻人民的痛苦。正如前面所提到的,他能在“入门闻号啕,幼子饿己卒”的家庭悲剧中,“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杜甫的这种“宁苦身以利人”的博大胸怀和高尚人格,使他成为悲天悯人的仁者典范,更是后世传统文人学习的楷模。杜甫的仁者胸怀也表现在热爱祖国,密切关注国事的发展,这已经超越了封建社会知识分子“忠君”的范畴,上升到对国家社稷的关怀,并将之诉诸笔端,用诗歌全面、深刻地表现时代的重大主题,他的诗被称为“史诗”,是因为其可以证史,亦可以补史之不足。例如《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悲陈陶》、《悲青坂》、《哀江头》、《北征》《洗兵马》等诗,继承了《诗经》、《离骚》重视兴寄爱国忧民精神,又发展了两汉乐府民歌“写时事”优良传统,以时事入诗而饱含热泪深情,反映了安之乱前后的几乎所有国家大事,展现了战火中社生活的广阔画面。就连《月色》、《月夜忆舍弟》、《秋兴八首》、《登高》、《岳阳楼》等写景抒情的诗也是系国事,把个人的遭遇融于国家的命运中。这些作,可谓家愁与国恨互为因果,因国恨而使家愁愈深重,因家愁而将国恨具体化,从而家愁、国恨一落到实处。杜甫始终关注着国家的安危,他的喜哀乐总是和国家命运的兴衰紧密相连。如《春望》《闻官兵收河南河北》、《收京》等诗就反映了诗人时代的脉搏一起跳动,与祖国的安危息息相连“向来忧国泪,寂寞洒衣巾”、“安危大臣在,不必长流”等渗透着爱国血诚的诗句读来感人肺腑,人泪下。由此,一个忧国忧民的仁者形象就呼之出了。与其仁者形象密切联系的,就是他作为一个会、时代的批判者,不存有个人的私心,完全站在家、人民的立场发表自己的见解,喊出自己的愤怒正因为对国家和人民倾注了满腔的热爱,杜甫对治阶级的罪恶怀着强烈的憎恨,并对之进行了激而深刻的批判,这种憎恨与批判是为了重建一“风俗淳”的理想社会,既不像某些人是为了哗众宠,也不是为了邀功得利。杜甫首先把批判的矛对准了最高统治者———皇帝,这是极其难能可贵的尽管杜甫也有过忠君的阶级属性,“葵藿倾太阳, 性固难移。”(《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就是的自我表白,但是他并没有一味愚忠。只要君主错失,政策失误,祸国殃民,他一样感到恼怒,并勇大胆揭露与抨击。如“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意未已。”(《兵车行》)就是以汉武帝指代唐玄宗,刺他穷兵黩武给人民百姓造成了无穷无尽的痛苦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首长诗中,杜甫惜笔墨描绘了玄宗君臣在骊山行宫的荒淫生活“君臣留欢娱,乐动殷胶革。赐浴皆长缨,与宴非褐„„中唐舞神仙,烟雾蒙玉质。暖客貂鼠裘,悲逐清瑟。劝客驼蹄羹,霜橙压香橘。”诗人还把统者这种穷奢极欲的荒淫生活,和人民的贫困、国家命运联系起来,明确指出正是统治者导致了人民贫困,导致了国家的危亡。《秦州杂诗》第20首,杜甫弃官客居秦州时,写给在京的旧日同僚的一诗,该诗开头就说:“唐尧真自圣!野老复何知?”刺唐肃宗的昏聩无能,更是显而易见。在《忆昔》诗中,杜甫还嘲讽了唐肃宗的惧内,说“张后不乐上为忙!”这里根本没有为君忌讳的束缚。面对唐肃宗、唐代宗父子宠信鱼朝恩、李辅国、程元振一班宦官,使他们执掌兵权,杜甫痛斥道:“关中小儿坏纲纪!”(《忆昔》)以为只有杀掉他们,国家才有转机:“不成诛执法,焉得变危机?”(《伤春》)在怒不可遏而又不胜讽刺的情况下,杜甫有时也会破口大骂:“攀龙附凤势莫当,天下尽化为侯王!”(《洗兵马》)“自古圣贤多薄命,奸雄恶少皆封侯!”(《锦树行》)这种直接讥刺皇帝,揶揄万乘、蔑视权贵的精神,对一个生在封建社会的文人来说,是多么的不易。杜甫不但把批判的矛头直接对准了最高层的统治者,而且他的批判还具有深刻性。尽管由于历史时代的局限性,杜甫不可能有明确的阶级与阶级斗争的观念,但他的确是在有意识地反映社会上存在着食人者和食于人者两部分人,反映着劳逸、贵贱、贫富、苦乐诸方面不平等的社会现象,并对之进行深刻的责难和控诉。如前面提到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
百字》)等揭露阶级矛盾的诗句。这种面对面的对比手法,就已经鲜明地表达了诗人的态度。另外杜甫诗集中分别表现二者悬殊对立的诗句,比比皆是,此不赘述。杜甫不但揭示出这个对立,还进一步一针见血地指出统治者的肆意挥霍、欺凌压榨,是造成此种不平等的根本原因,他们奢侈浪费的正是人民百姓的血汗:“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原来统治者就是依靠鞭挞之威,敲骨吸髓,来养活自己的。《甘林》一诗写得更为具体:“时危赋敛数,脱粟为尔挥。相携行豆田,秋花霭菲菲。子实不得吃,货市输王畿。尽添军旅用,迫此公家威。”基于这种认识,杜甫对那些鱼肉人民的地方军阀、达官贵人、贪官污吏之流深恶痛绝、恨之入骨,直接揭示出他们禽兽的本质,甚至于比虎狼还要凶残:“群盗相随剧虎狼,食人更肯留妻子!”(《三绝句》)“万姓疮痍合,群凶嗜欲肥!”(《送卢十四侍御史》)而且,杜甫还认识到这些食人者是不会给人民以仁慈的,所以他喊出了“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新安吏》)这样决绝的言辞。在《遣遇》一诗中,杜甫又以反诘的口吻表达了相同的意思:“贵人邮局不仁?视汝如莠蒿!”他还明确的指出所谓的“盗贼”,都是官逼民反造成的:“不过行俭德,盗贼本王臣!”(《有感》)可贵的是,杜甫还为此提出了一些解决的办法,如希望统治者注意节俭,惩治贪官污吏,减免租税等等。与其仁者情怀、批判精神密切相关的,杜甫还是一个至真至纯的有情者,是人们心目中的性情中人梁启超先生称杜甫为“情圣”,并以《情圣杜甫》为说他是:“中国文学界笃情圣手,没有人比得上他所以我叫他做情圣。”(《杜甫研究论文》辑)[1](P256)从杜甫的生活道路以及诗歌创作来看,的确当得起这个称号。杜甫非常热爱生活,虽然生坎坷,却始终对人生充满理想,对大自然的山川物,对自己的亲人朋友怀着真挚热烈的感情,对广人民更是念念不忘。杜甫不是纯粹的山水诗人,他却写作了大量山水诗,而且颇具特色,《望岳》《清明》、《雨晴》、《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田舍等诗就是诗人对祖国山水风光的吟咏,渗透着浓的感情。再如《绝句二首》其一:“迟日江山丽,春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卧鸳鸯。”把那鸟语花的春天,写得有声有色,生意盎然,而诗人热爱大然的愉快心情也就随之流露出来了。再如《岳麓道林二寺行》:“一重一掩吾肺腑,山花山鸟吾于”,更是把花鸟看成兄弟,把自然风物视同一了。杜甫还热爱大自然的生物,如《花鸭》、《舟前鹅儿》、《缚鸡行》、《春夜喜雨》等就是歌咏它们的品,表现了诗人博大的爱心和不泯的童心。杜甫善良、真诚,对妻子、儿女、弟妹、邻居、朋都充满着真挚的爱。他将这种火热的感情融于端,写下了著名的《月夜》、《月夜忆弟》、《羌村首》、《北征》、《同谷县作歌七首》、《春日怀李白》《寄李十二白》、《赠李白》、《梦李白》、《不见》等多优秀的抒情诗。如《月夜》:“今夜鹿阝州月,闺中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这首诗从对落墨,把诗人在战乱期间对妻子儿女的牵肠挂肚刻骨铭心的思念抒写得淋漓尽致。再如《月夜忆弟》:“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乃未休兵。”这是他惦记着生死未卜的弟弟。而“ 台隔三江,风浪无晨暮。郑公纵得归,老病不路。”(《有怀台州郑十八司户》)是他想念贬谪在 畔孤城的好友郑虔。对于志同道合的诗友李白,管他们二人相处仅仅一年时间。杜甫更是从来没有停止过思念,他的诗集中谈到李白的有15首之多。他推崇李白诗歌,称扬说:“白也诗无敌,飘然思群”(《春日怀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但是对于李白的不足,他也提诚恳的规劝:“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赠李白》);对李白获罪,流放夜郎,杜甫非常切,后来因为不得消息,相思成梦:“故人入我梦,我长相忆”,“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梦李白》)对于李白的不幸遭遇,杜甫十分怜悯,高喊:“世人皆欲杀,我意独怜才!”(《不见》)杜甫对国家人民怀有深厚的感情,“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他的生活实践以及诗歌创作都可以证明,他关心人民的热情在任何处境下都从未有冷却过。安史之乱后,诗人面对国家的残破,人民的疾苦,伤心得对三春花鸟而泪珠四溅:“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7年后,当杜甫闻知战乱平息,他又为国家的中兴、人民能够安居乐业而激动得泪满衣裳:“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
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闻官兵收河南河北》)该诗号称杜甫生平第一快诗,那手舞足蹈、欣喜若狂的神态,千载而下,犹然还在人们的眼前。《春望》与《闻官兵收河南河北》两诗,虽然一喜一悲,仿佛情感不同,但是他对祖国、人民的炽热感情,却是一致的。综上所述,杜甫人文精神的构成要素应该以极精神入世为主线,包括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即悲天悯人的仁者、无私勇猛的批判者和至真至纯 有情者。也就是说,只有这四者结合起来,才是杜完整的人文精神,缺一不可。只有认识到这一点,能完整、准确的理解杜甫崇高的思想境界,明白他中国文学史、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才能清楚地看杜甫对中华民族传统精神形成的重大意义,以及今天进行的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文史哲研究所·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第二卷
[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7·
On the Composition ofDu Fu'sHumane Spirits WANG Fu-qing(ShaanxiRadio andTVUniversity, Xi'an710068, China)
Abstract:Led by the spiritofactively involving in life, Du Fus' humane spiritconsists of three correlated aspec.i e.the benevolentgentlemenwho are indignantatthe depravity of the society andmisery of the people;the imptial and courageous critics;and the affectionate and true lovers.The understanding ofDu fu s' humane spirit give us insights into themodern construction of spiritual civilization.Key words:Du Fu;humane spiri;t actively involve in life;the benevolen;t critics;lover
第二篇:师德构成要素
师德构成要素
师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中必须遵守的基础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操,道德意志和道德品质等。似的的构成要素主要有:
1.师品,是指教师的思想觉悟和品格素养。教师必须具有为祖国培养现代化人才的责任感,要忠诚教育事业,爱岗敬业,尽职尽责;坚守高尚情操,遵纪守法,廉洁从教;发扬奉献精神,甘为人梯,教书育人。“身正为范”,教师高尚的师品具有榜样的力量。
2.师爱,是指教师对教育事业,对学生的热爱。教师只有热爱教育事业,才能热爱学生,才能面向全体学生,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师爱是师德的核心。教师应该注意不断培养自己真诚的师爱,使学生由“亲其师”而“信其道”,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3.师能,是指教师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的才能。教师必须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广博的相关领域知识,掌握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技巧和教育技术,具备过硬的业务能力。积极开展教育和科学研究,在耕耘中拓展视野,在执教中提炼师艺,升华师技。
4.师风,是指教师的学风,教风和作风。教师必须具备学而不厌,严谨治学,刻苦钻研的优良学风;具备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文明端正,求实创新的良好的教风和工作作风,言传与身教相结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既学到知识,又学会求知,做事,做人。
师德的核心内容与最基本的要求是什么
爱岗敬业是对一切职业的共同要求,教师职业自不例外。所谓干一行,爱一行就是此意。没有爱岗敬业的精神,教育就无从谈起。因此,爱岗敬业是师德的基础。教书育人是对教师这一特殊职业的专门要求,它是教师工作的具体内容,如果失去了教书育人,或者只是教书不育人,教育就失去了意义。所以它是师德的载体。而为人师表是社会对教师这一职业,所承担的职责具有的特殊性而提出的比一般职业道德更高的要求,如果失去了教师的人格、品行所具有的感召力,教育就是苍白无力的。故为人师表是师德的支柱。
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就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了似的的核心内容,同时是对教师的最基本的要求。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这三个方面缺一不可。他分别侧重于师德的三个不同方面,从而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是师德的三个不同维度。
第三篇:企业文化的构成要素
企业文化的构成要素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给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中,为求得生存和发展,在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自觉形成的企业员工的群体意识及行为规范。
1、企业宗旨
企业宗旨是企业的发展方向和理想,对企业经营战略、经营方向发挥着导向作用。
2、企业的价值理念
企业价值理念集中体现了员工群体的价值评价和取向,企业精神的核心。通常表现为员工对劳动、为人、处世、辨别是非、善恶、好坏的价值评价。
3、企业道德行为准则
企业的道德行为准则规范了企业员工的行为模式。
第四篇:传播的构成要素
传播的构成要素
传播主体——传播者
传播客体——受传者(或受众)
传播信息 ——内容
传播渠道——媒介
传播效果——反馈
大众传播的定义
专业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五大先驱
拉斯韦尔的贡献:提出传播的五“W”模式提出“社会传播”的概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传播的三功能说倡导并亲身实践了内容分析法
卢因的贡献:首创了“场论”和“群体动力学”,强调群体对个体的影响和作用 提出了著名的“把关人”概念
拉扎斯菲尔德的贡献:创建了“舆论领袖”和“两级传播”理论 倡导并确立了实地调查法 霍夫兰的贡献 系统研究了“劝服传播与态度改变” 倡导并确立控制实验法
施拉姆的贡献:归纳、总结、修正并使之系统化、结构化,形成了传播学,不断著书立说,推进传播学壮大,大力推进传播学教育
传播学的两大学派
美国经验学派:经验学派,顾名思义是主张从经验事实出发、运用经验性方法研究传播现象的学派。所谓经验性方法,是一种运用可观察、可测定、可量化的经验材料来对社会现象或社会行为进行实证考察的方法。
欧洲批判学派 批判学派是在社会科学的法兰克福学派的影响下,以欧洲学者为主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派。批判学派注重从宏观上研究传播和社会制度、政治经济结构的关系,对资本主义体制下的政府和传播持严厉的批判态度。
两大学派的比较
经验学派VS批判学派
研究内容:如何传播VS为何传播②研究方法:经验事实VS价值判断、思辨全面 ③研究取向:只知拜佛VS只想拆庙
我国传播学研究的现状
1.中国传播学人才培养方式与传媒市场的需求不匹配
文化创意产业: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中获取发展动力的企业,以及那些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可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
传播学人才培养方式:应试型为主,应用型为辅;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课程的安排脱离市场需求,与社会接触少难以得到真正的锻炼
2.中国古代文化传播的继承和发扬
①儒、释、道三足鼎立
以佛养心,以道养身,以儒治国。
3.本土化的传播学理论研究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如:中国古代的传播思想
当代中国媒体应保持的传播态度
社会主义政治背景下传播的核心
第五篇:品牌设计的构成要素
品牌设计的构成要素
来源:品牌设计
品牌设计就是对一个企业或产品进行命名、标志设计、平面设计、包装设计、广告设计及推广、文化理念的提炼等等,从而使其区别于其他企业或产品的个性塑造过程。上知品牌设计公司为大家揭秘品牌设计有哪些构成要素。
一、产品形象产品形象是品牌形象的基础,是和品牌设计的功能性特征相联系的形象。潜在消费者对品牌设计的认知首先是通过对其产品功能的认知来体现的。一个品牌设计不是虚无的,而是因其能满足消费者的物质的或心理的需求,这种满足和其产品息息相关。当潜在消费者对产品评价很高,产生较强的信赖时,他们会把这种信赖转移到抽象的品牌上,对其品牌产生较高的评价,从而形成良好的品牌形象。
二、品牌文化形象品牌文化形象是指社会公众、用户对品牌所体现的品牌文化或企业整体文化的认知和评价。企业文化是企业经营理念、价值观、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等企业行为的集中体现,也体现一个企业的精神风貌,对其消费群和员工产生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品牌文化和企业的环境形象、员工形象、企业家形象等一起构成完整的企业文化。品牌背后是文化,每个成功品牌的背后都有其深厚的文化土壤,都有一个传达真善美的故事。
三、品牌标识系统品牌标识系统是指消费者及社会公众对品牌标识系统的认知与评价。品牌标识系统包括品牌名、商标图案、标志字、标准色以及包装装潢等产品和品牌设计的外观。社会公众对品牌的最初评价来自于其视觉形象,是精致的还是粗糙的、温暖明朗的还是高贵神秘的……通过品牌标识系统把品牌形象传递给消费者是最直接和快速的途径。
四、品牌信誉品牌信誉是指消费者及社会公众对一个品牌信任度的认知和评价,究其实质来源于产品的信誉。品牌信誉的建立需要企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产品、服务、技术一样都不能少,并注重按合同规定的交货期交货以及及时结转应付账款等。品牌信誉是维护顾客品牌忠诚度的法宝,是品牌维持其魅力的重要武器,由此可见,品牌信誉和品牌设计对一个企业来说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