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诸暨市紫阆村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紫阆村调研报告
紫阆概况:
浙江省诸暨市应店街镇紫阆村。紫阆位于浙江诸暨市西北部,与杭州富阳交界,距诸暨市中心25公里,离杭州市区80公里。经应紫线可上03省道通杭金衢高速公路。紫阆总面积1539公顷,水田993.12亩,山林14468亩,住户1178户,总人口3213人,人均收入约1.2万。紫阆村姓氏以“徐”姓为主,约占全村人口的80%。紫阆历史悠久,文化昌盛,人杰地灵,徐进虹等画家就出于此。被誉诸暨市书画特色村。紫阆群山环抱,环境幽美,风景秀丽,地势由西向东倾斜,一水纵贯其中,形成北向开口通道的断隐盆地。著名五泄风景区源于此。紫阆地势险要,山林竹木,矿藏丰富,属龙门山脉丘陵区,有七山二水一分田之称。龙门山脉,主峰三界尖海拔1015、2米,是境内最高峰。山脉成浦阳江及富春江分水岭。紫阆四季分明,雨水较多,光照充足,因地势偏高,年温差大于同纬度邻地,小气候差距显著,是典型的丘陵山地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5、6摄氏度。常年平均降水量为1373、6mm.年均降水日为158、3天。年均日照约为1887、5小时。年日照百分率为45%。轻纺业是紫阆的支柱产业,占全村工业总产值的75%以上。主要经济作物有高山茶叶,毛竹,银杏等。
经济建设状况:
全村村民收入基本以纺织为主,现紫阆村有织布户约300户,平均每户纺织机在三台以上。都属于中小型规模,无大型纺织企业。紫阆村毛竹,茶叶户正逐步减少,现紫阆仍有部分村民种植出售毛竹、茶叶,规模较小,主要以零售经营。紫阆村的纺织品、毛竹、茶叶的销售主要为村民自己寻找销售渠道,政府并为提供销售渠道,或做此方面的宣传,政府也并未补贴或减轻税收以鼓励紫阆纺织业的发展,因此,政府在这方面并未做到“产—供—销”一条龙。紫阆村人均年收入约为1.2万元。其中人均年收入低的几千元(主要是在家务农的困难户),高的达到50万以上,贫富差距较大。我们还针对型的进行了访问,(例:蒋志均,紫阆人,长期在家务农,妻子因意外事故导致瘫痪,年均收入在8000~10000元左右;徐展阳,继承岳父创办的紫阆浆纱厂,主要生产棉织轴,棉纱原料来自湖
南.湖北.新疆等地,销往诸暨市内。年均收入达40万以上)。大部分人都安于现在的生活,并不想出去发展。
除纺织外,该村有部分村民从事水稻种植,为单季水稻,一般在6月份左右种植,9月份左右可以割收,其灌溉水源来源于自流水,此外村民还会种植些自给自足的蔬菜。该村村民种植的水稻等作物,多以满足自家供给,很少外销。且该村农业尚未形成机械化种植,因此农业水平及农业收入状况并不可观。
该村尚有部分村民种植茶叶,属高山龙井茶,有两个规模较大的茶叶加工厂,茶叶除部分满足该村需求外,大多数销往外地,但是在销售方面,政府并未为种植户拓展销售渠道。
此外,销售毛竹也是该村村民收入之一,每户村民都有属于自己的山地及竹林。以55年为一个周期,可以将山地及竹林传给下一代。对于毛竹砍伐,该村村民是隔年砍割,外地厂家派人来直接收购,但政府也没有为毛竹销售拓展销售渠道。
政治法制建设状况:
村委会在办公楼外设有公示栏,其村务等方面的透明度很高,利于村民了解村务信息。该村对法制方面的宣传不多,村民的参政议政的热情并不是很高,部分村民对某些法律并不是十分了解,但是从中也反映出了该村在治安方面做得很好,政府工作也处处为民,并未出现任何违法乱纪现象。因此,村民对政府的工作十分地支持和认可。在政治方面,村民所接触了解的仅限于村民选举,该村在政治法制宣传上还有待加强。
文化建设状况:
该村在文化建设上投入力度并不大,开展的文化活动较少,村里并没有经常举办一些文体活动。该村的一些活动例如腰鼓队跳腰鼓,多在于村民自发组织。村里将建设重点放在经济建设上,该村老年协会的文化活动基本限于老年人跳腰鼓,打牌,看电视等。虽然政府并未在该村文化建设上加大投入力度,但村民自发组织文娱活动,广大村民参与的积极性也很高。因此,该村广大村民的精神生活是颇为丰富的。
社会建设状况:
该村对社会建设方向的投入力度较大,该村新建医疗服务站一所,小学一所(紫阆完小),幼儿园一所(紫阆幼儿园,位于紫阆完小里),老龄协会活动室一所(正在新建中)。该村已建立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每户村民都有医疗保险及养老保险,同时政府也为困难户提供补贴及生活用品。该在卫生建设方面也有投入,其中政府出资雇佣清洁工清洁村中街道,还对卫生方面做了宣传,但效果并不明显,街头巷尾零碎的垃圾随处可见,其主要原因在于村民对于卫生意识及自身素质并不高。
该村所存在的问题:
(一)“小富即安”思想牢固,“生活宽裕”受阻碍。村民文化水平不高,综合素质偏低,思想观念保守落后,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他们普遍存在“小富即安”的思想,只满足于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而不善于寻求更宽裕、更高质量的生活。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和奋斗共进精神;不愿意大胆创新,更不愿意投资实施改善本村集体共享的生活环境。
(二)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偏低。当前,绝大多数农民的素质普遍偏低,严重缺乏农业知识,对农业技术知识、相关政策了解不足。平时所掌握的农技主要还是靠以往经验的累积。他们普遍对新研究的农业知识不太了解。同时大部分农民本身又不愿意通过自学掌握农技,从而导致接受农业知识的滞后。目前还普遍缺乏致富手段和能力。
对存在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一)加大新农村建设新形势的宣传力度。要通过标语横幅、出墙报、宣传车进村入巷等多种方式将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意义、标准和要求进行全方位宣传,在全社会营造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氛围,充分调动起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围绕中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20字”方针和“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培养造就新农民。要以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和促进就业为目标,实施失地农民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三)积极鼓励发展纺织业。纺织业作为该村经济的主要支柱,许多村民从事纺织,经济收入大大提高。因此,政府应积极鼓励该村发展纺织业,在政策上给予支持与补贴,以此全面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四)弘扬农村新风尚。要突出抓好农村精神文明和文化阵地建设。一是建设文明村,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大力开展以遵纪守法、移风易俗为主要内容的思想道德教育,推进农村和谐稳定发展。二是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构建农村公共文化体系,大力发展农村生态文化,丰富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逐步实现新农村建设“乡风文明”的要求。
第二篇: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
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
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2007-12-12 19:16:19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和国家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头等大事。镇党委、政府按照党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庄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要求,树立科学发展观,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科学、高标准地制定了伍峪坪村建设长期和近期总体规划。为了了解掌握伍峪坪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镇党委、政府组织人力于近日对伍峪坪村进行了调研。调研组通过现场察看、与村组干部座谈和深入农户走访等形式扎实
开展调研活动,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伍峪坪村座落在鄂陕交界,上津古城北麓的“三叉”地带,上湖路、郧漫路、上槐路穿境而过,因其区位独特,商贸发展迅速,民营工业不断崛起,新农村建设基础雄厚,成为上津镇的“副中心”,2005年被湖北省列为新农村建设1000个示范村行列。全村总人口3234人,796户,12个自然组,版土面积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5496亩,全村总收入千万元,人均纯收入2500元。
二、发展现状:
根据上津镇“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伍峪坪村新农村建设总体布局,该村迅速掀起建设热潮,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是居民生活区上等级形成规模。04至05年按村庄规划,在郧漫路和三叉路口集中迁移80户,统一规划建房,一律明清仿古,砖木混凝土结构三层。
二是农村基础建设发展迅速,基本
实现了“通路、通水、通电、通电讯、通电视”等“五通”。组级公路拓宽,维修杨家坡——矛盾沟15公里;新修干沟一组4公里,玉皇滩天沟洞河西路公里;八里堰渠道维修投资42000元,新做堰头,渠道水泥加固800米;人畜饮水工程,因皂素厂污染,政府拨款32000元新解决200户吃水问题;全村农网改造现在已基本实现电力全村通;电讯铺盖率达50左右,有线电视已达60左右。
三是工业园区迅速崛起,带动地方经济飞速发展。随着新农村建设,乡镇企业二次创业,农业产业化三大战略的实施,区域内玉皇滩电站亿万元工程上马,红卫堤延伸工程开始,金钱河大桥开建,集镇中心区饱和向北开发,使伍峪坪村迎来建设发展的高潮。村委会一班人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扩大招商引资,动员村民进厂打工。随着中天、百科、山东、宏盛四个皂素厂落户,陈家荣砖场、十漫高速砂料场、黄龙湾石料场不断兴起,拉动了地方经济
发展,每年有效输入当地富裕劳动力1000多人,同时工业园区建设也为商贸经济带来滚滚财源。
四是石咀子集贸市场初步成形。伍峪坪村的三叉路口位于金钱河与伍峪河的冲击扇区,地势开阔,用水方便,郧漫路、上湖路、上槐路在此交汇,交通十分便利,且紧联集镇,是古镇未来发展的拓展区,随着红卫堤延伸工程启动,80户居民聚集落户,三叉路口饭庄、旅社、商店、建材、家电、汽车维修等50多家个体经商户镶嵌周围,一个集地域商品展销和土特产展销的鄂陕边界边贸市场初步成形。
五是农业生产结构调整,转移致富能力不断增强。伍峪坪村人多地少(耕地面积人均不足5分),村委决心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带领群众转移致富:在沙盘——王家湾公路沿线建蔬菜基地100亩,充实集贸市场;在渡口背后杨家坡,退耕还林100亩,发展山羊500多只,利用王家湾和伍峪坪充足阳光和水源发
展水稻,香料烟、黄姜等产业;利用郧漫路散居户发展庭院、果园经济……
三、存在问题:
一是饮水问题:由于工业污染,水管老化,有些地点无水源,70农户饮水问题仍未解决。如:1组、3组、4组、5组、6组、7组、10组水源欠缺,1组、2组、3组、4组水质污染,解决办是:新铺管道,净化水质。
二是用电问题:虽然全村电线已通,但有些组电力电压达不到标准,无法使用。如1、10、11组有线电视也不能开通,解决办法是:增加变压器台区,铺架高压线路。
三是环境污染、卫生垃圾问题:三叉路口、集贸市场、镇中、新农村是人口聚集地带,无公厕和垃圾箱,大量垃圾无处堆放,加之工厂较多,污染严重。
四是主干道硬化、绿化和路灯问题:大桥至新农村尚未硬化、绿化,没有安装路灯,三叉路口至王家湾、石咀子至道班也需要绿化,民房“三化一通”
还未达标。
五是农业生产发展不平衡,产业调整无项目。该村土地少(人平不足5分)水田无法灌溉,原八里堰老渠几乎毁了,致使伍峪坪大片良田荒芜。
六是村活动中心建设迟缓,无村房,文化设施较落后,卫生所急需扩建。
四、发展建议:
1、广泛吸引外资,发展民营企业,在砖厂以东建千亩工业园开发区。
2、迁建加油站,在原址建交通大转盘,使三叉路口真正成为上津的交通枢纽;延伸红卫堤至伍峪坪河口两岸,建河堤桥、崖
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
第三篇:**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村是**市重要的革命老根据地之一,早在1929年该村就有200多人参加历史闻名的上梅第二次民众暴动,为建立**特别支部做出重大贡献。全村共有5个自然村,686户、2594人、1290个劳动力,其中外出务工人员460人,占总劳动力的35.66%,高中以上文化的140人、初中652人、小学1214人。耕地面积5845亩、山林地面积25000亩。2005年粮食总产量269.9万公斤,生产总值910万元,人均纯收入3050元。村财年固定收入14万元左右,集体债务己基本偿还。在本市的老区村中该村的经济发展属于中上或较好的水平。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发展,给回潭村带来了无限的生机与机遇。回潭地处“闽北经济开发区”的腹地,它与正在开发建设的浦南、武邵、宁武三条高速公路的五夫、兴田、将口等处互通口,以及横南铁路的将口站、兴田站都只有几个公里之距离,实属商家必争之地。
回潭人长期保持了革命老区的优良传统,村风文明,村民素质较好,民心稳定,干群关系密切,多年来全村没有出现过恶性案件,实现五年来全村没有在押人员。
二、当前发展现状与分析1、2006年的经济生产情况
全村的主要产业:(1)种植业以粮食、烟叶为主,今年种植烟叶面积近1000亩(目前为全市最大的烟叶村之一),平均亩产值约1500元,水稻面积4800多亩。此外,经济作物有竹荪、莲子、蔬菜等;(2)加工业。大米加工厂年加工稻谷量达2000万斤以上,其中多半数靠吸收周边乡、村的原料;(3)矿产业。萤石矿年上交村财3.5万元,上交镇财13.5万元;(4)改山造田520亩,现租赁给南平延潭公司作为育苗基地,每年村财收取租金5.5万元;(5)服务业。组建种烟专业劳服公司、机械耕作服务队、汽车运输队等;(6)积极转移剩余劳力。全年外出劳务约达500人,占全村劳动力总数的38、76%,全年可得劳务收入200万元以上。从目前农民生活水平排比来看,较富裕的约有137户,占20%;较贫困的约有205户,占30%。
2、回潭村2005农户收支典型调查对比表
单位:户、人、万元类型户数人口劳动力种养
业收
入加工
业收
入劳务
收入其它
收入总收入合计生产
费总
支出占总
产值
%全年
总支
出占总
收入
%资本积累率 %食品费用(元)占%平均/人
(元)教育费用
(元)占%医疗费用
(元)占%人均
(元)衣着费用
(元)占%人均
(元)富裕型10432123.715011.31.9187.555.7929.76111.659.5340.5663405.041542280001.5230001.5535328001.75554贫困型10
3293.5301.640.765.91.5225.75.3690.19.52020045.963145007.636006.111221003.5065.6
(紧接上表)
文化娱乐(元)占
%人均(元)交通费
用(元)占
%人均
(元)人情往来(元)占
%人均
(元)通讯费用(元)占
%人均
(元)100000.53233251001.32331276006.82954471002.510956501.102014502.54526004.481000
从上表对比可以看出,贫困户与富裕户之间的差别在于:(1)
家庭劳动力少或素质差异大。从调查结果的数据显示,同样的10户人家,富裕户每个劳力负担人口为1:2;而贫困户每个劳力负担人口则为1:3.5;富裕户平均每个劳力创造的生产总值为89273元/年(如果扣除其中的一个富裕大户,较有代表性的数额为平均每个劳力创造生产总值为20818元/年);而贫困户平均每个劳力创造的生产总值才6583元/年;(2)贫困户只靠单一性的低、小、粗的种养方式,参与工副业生产的能力也很缺乏,年收入的90%都用于当年的生活开支,资本积累率才9.5%,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而富裕户的资本积累率为40.5%。这就可以看出:贫困户将继续处于贫困线上的艰苦奋斗,而富裕户则将如虎添翼(他们已基本完成原始积累),经济发展越来越快。笔者认为这就是农村出现的两极分化现象;(3)从食品支出、教育费用、医疗费用、衣着消费的支出比例也可看出问题。富裕户组的食品总支出66340元,其恩格尔系数是5.04%,平均为1342元/年、人;而贫困组的食品总支出20200元,其恩格尔系数是45.9%,平均只有631元/年、人。教育费用总支出:富裕组28000元,占净收入的1.3%,平均651元/年、人;而贫困组的总支出4500元,却占净收入的7.6%,平均才140.6元/年、人。医疗费用支出:富裕组23000元,占净收入的1.5%,人均535元/年、人;贫困组的支出3600元,占净收入的6.1%,人均112元/年、人。衣着费用总支出:富裕组32800元,占净收入的1.75%,平均554元/年、人;贫困组2100元,占年净收入的3.5%,平均65.6元/年、人。文化娱乐费用总支出:富裕组10000元,占年净收入的0.53%,平均233元/年、人;贫困组650元,占净收入的1.1%,平均20元/年、人。交通费用总支出:富裕组25100元,占净收入的1.3%,平均223元/年、人;贫困组1450元,占净收入的2.5%,平均45元/年、人。人情往来费用:富裕组127600元,占净收入的6.8%,平均2954元/年、人;贫困组2600元,占净收入的4.4%,平均81元/年、人。通讯费用总支出:富裕组47100元,占净收入的2.5%,平均1095元/年、人;贫困组则基本为零支出。由此可见,当前老区农村的贫困农户,他们由于经济总量的收入低,所以在生活食品支出、教育费用投入、医疗费用支出、衣着费用支出、文化娱乐支出、交通费用支出等方面,虽然支出总量占自己净收入的比例都比富裕组高,但生活质量却比富裕组要低得多。还有值得一提的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人情交往(公共关系)、通讯工具等要素,富裕组的投入占到其净收入的9.3%,而贫困组则几乎等于零。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构想
回潭是建阳市委列入2006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19个试点村之一。村两委领导班子文化素质较高,是一个有理想、有目标、能团结战斗的队伍。
依据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具体规划如下:
1、生产发展:这是实现上述目标的前提。初步规划要求到2010年,即用五年的时间,实现全村生产总值翻一翻,达到1820万元。
2、生活宽裕:要求以统一的恩格尔系数计算,食品费用支出占纯收入的30%,要达到1800元/年、人。其公式为:1800除以30%=人均纯收入达到6000元,比2005年翻一翻。
3、乡风文明:坚持以胡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为准则。全村上下从党支部做起,广泛开展持之以恒的深入学习教育,充分发挥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广大干部、积极分子骨干作用,充分利用各种各样的活动形式,充分利用学校、公共活动场所为阵地,广泛声张正气,抑制邪气,使之成为全社会自觉的言行准则。
4、村容整洁:必须坚持科学规划、分类指导、循序渐进原则。必须坚持尊重民意、农民是投入主体、政府是主导、社会各界参与的原则。必须坚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踏踏实实原则。不紧迫不行,急于求成或哗众取宠的空口号或搞劳民伤财更不行。
5、管理民主:回潭是个大村,有大几百户、大几千人口,村党支部书记说:“我们对财务支出,村务活动都坚持了公开、公正、民主的原则”。他又说:“对待村民的事情,只要是依法办事、依靠明确的制度办事,大家也就没有什么异议了,好办事了。不然就会出乱子,就不能有序地工作,党支部、村两委就不能在群众中起核心作用”。我们认为只要村干部有这种见解和行为,管理民主也就一定会做得很好的了。
四、主要措施
调研组进村时,村党支部书记和村主任就拿出了一份他们自己编写的《回潭村新农村建设五年规划》,主要内容如下:
根据回潭村的实际情况,同时根据村民的需求,今后五年回潭村必需围绕以下几点计划展开工作:
(一)增加村民收入。每年以13.5%的速度递增。主要措施如下:
第四篇:**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村是**市重要的革命老根据地之一,早在1929年该村就有200多人参加历史闻名的上梅第二次民众暴动,为建立**特别支部做出重大贡献。全村共有5个自然村,686户、2594人、1290个劳动力,其中外出务工人员460人,占总劳动力的35.66,高中以上文化的140人、初中652人、小学1214人。耕地面积5845亩、山林地面积25000亩。2005年粮食总产量269.9万公斤,生产总值910万元,人均纯收入3050元。村财年固定收入14万元左右,集体债务己基本偿还。在本市的老区村中该村的经济发展属于中上或较好的水平。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发展,给回潭村带来了无限的生机与机遇。回潭地处“闽北经济开发区”的腹地,它与正在开发建设的浦南、武邵、宁武三条高速公路的五夫、兴田、将口等处互通口,以及横南铁路的将口站、兴田站都只有几个公里之距离,实属商家必争之地。
回潭人长期保持了革命老区的优良传统,村风文明,村民素质较好,民心稳定,干群关系密切,多年来全村没有出现过恶性案件,实现五年来全村没有在押人员。
二、当前发展现状与分析1、2006年的经济生产情况
全村的主要产业:(1)种植业以粮食、烟叶为主,今年种植烟叶面积近1000亩(目前为全市最大的烟叶村之一),平均亩产值约1500元,水稻面积4800多亩。此外,经济作物有竹荪、莲子、蔬菜等;(2)加工业。大米加工厂年加工稻谷量达2000万斤以上,其中多半数靠吸收周边乡、村的原料;(3)矿产业。萤石矿年上交村财3.5万元,上交镇财13.5万元;(4)改山造田520亩,现租赁给南平延潭公司作为育苗基地,每年村财收取租金5.5万元;(5)服务业。组建种烟专业劳服公司、机械耕作服务队、汽车运输队等;(6)积极转移剩余劳力。全年外出劳务约达500人,占全村劳动力总数的38、76,全年可得劳务收入200万元以上。从目前农民生活水平排比来看,较富裕的约有137户,占20;较贫困的约有205户,占30。
2、回潭村2005农户收支典型调查对比表
单位:户、人、万元类型户数人口劳动力种养
业收
入加工
业收
入劳务
收入其它
收入总收入合计生产
费总
支出占总
产值
全年
总支
出占总
收入
资本积累率食品费用(元)占平均/人
(元)教育费用
(元)占医疗费用
(元)占人均
(元)衣着费用
(元)占人均
(元)富裕型10432123.715011.31.9187.555.7929.76111.659.5340.5663405.041542280001.5230001.5535328001.75554贫困型10
3293.5301.640.765.91.5225.75.3690.19.52020045.963145007.636006.111221003.5065.6
(紧接上表)
文化娱乐(元)占
人均(元)交通费
用(元)占
人均
(元)人情往来(元)占
人均
(元)通讯费用(元)占
人均
(元)100000.53233251001.32331276006.82954471002.510956501.102014502.54526004.481000
从上表对比可以看出,贫困户与富裕户之间的差别在于:(1)家庭劳动力少或素质差异大。从调查结果的数据显示,同样的10户人家,富裕户每个劳力负担人口为1:2;而贫困户每个劳力负担人口则为1:3.5;富裕户平均每个劳力创造的生产总值为89273元/年(如果扣除其中的一个富裕大户,较有代表性的数额为平均每个劳力创造生产总值为20818元/年);而贫困户平均每个劳力创造的生产总值才6583元/年;(2)贫困户只靠单一性的低、小、粗的种养方式,参与工副业生产的能力也很缺乏,年收入的90都用于当年的生活开支,资本积累率才9.5,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而富裕户的资本积累率为40.5。这就可以看出:贫困户将继续处于贫困线上的艰苦奋斗,而富裕户则将如虎添翼(他们已基本完成原始积累),经济发展越来越快。笔者认为这就是农村出现的两极分化现象;(3)从食品支出、教育费用、医疗费用、衣着消费的支出比例也可看出问题。富裕户组的食品总支出66340元,其恩格尔系数是5.04,平均为1342元/年、人;而贫困组的食品总支出20200元,其恩格尔系数是45.9,平均只有631元/年、人。教育费用总支出:富裕组28000元,占净收入的1.3,平均651元/年、人;而贫困组的总支出4500元,却占净收入的7.6,平均才140.6元/年、人。医疗
费用支出:富裕组23000元,占净收入的1.5,人均535元/年、人;贫困组的支出3600元,占净收入的6.1,人均112元/年、人。衣着费用总支出:富裕组32800元,占净收入的1.75,平均554元/年、人;贫困组2100元,占年净收入的3.5,平均65.6元/年、人。文化娱乐费用总支出:富裕组10000元,占年净收入的0.53,平均233元/年、人;贫困组650元,占净收入的1.1,平均20元/年、人。交通费用总支出:富裕组25100元,占净收入的1.3,平均223元/年、人;贫困组1450元,占净收入的2.5,平均45元/年、人。人情往来费用:富裕组127600元,占净收入的6.8,平均2954元/年、人;贫困组2600元,占净收入的4.4,平均81元/年、人。通讯费用总支出:富裕组47100元,占净收入的2.5,平均1095元/年、人;贫困组则基本为零支出。由此可见,当前老区农村的贫困农户,他们由于经济总量的收入低,所以在生活食品支出、教育费用投入、医疗费用支出、衣着费用支出、文化娱乐支出、交通费用支出等方面,虽然支出总量占自己净收入的比例都比富裕组高,但生活质量却比富裕组要低得多。还有值得一提的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人情交往(公共关系)、通讯工具等要素,富裕组的投入占到其净收入的9.3,而贫困组则几乎等于零。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构想
回潭是建阳市委列入2006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19个试点村之一。村两委领导班子文化素质较高,是一个有理想、有目标、能团结战斗的队伍。
依据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具体规划如下:
1、生产发展:这是实现上述目标的前提。初步规划要求到2010年,即用五年的时间,实现全村生产总值翻一翻,达到1820万元。
2、生活宽裕:要求以统一的恩格尔系数计算,食品费用支出占纯收入的30,要达到1800元/年、人。其公式为:1800除以30=人均纯收入达到6000元,比2005年翻一翻。
3、乡风文明:坚持以胡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为准则。全村上下从党支部做起,广泛开展持之以恒的深入学习教育,充分发挥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广大干部、积极分子骨干作用,充分利用各种各样的活动形式,充分利用学校、公共活动场所为阵地,广泛声张正气,抑制邪气,使之成为全社会自觉的言行准则。
4、村容整洁:必须坚持科学规划、分类指导、循序渐进原则。必须坚持尊重民意、农民是投入主体、政府是主导、社会各界参与的原则。必须坚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踏踏实实原则。不紧迫不行,急于求成或哗众取宠的空口号或搞劳民伤财更不行。
5、管理民主:回潭是个大村,有大几百户、大几千人口,村党支部书记说:“我们对财务支出,村务活动都坚持了公开、公正、民主的原则”。他又说:“对待村民的事情,只要是依法办事、依靠明确的制度办事,大家也就没有什么异议了,好办事了。不然就会出乱子,就不能有序地工作,党支部、村两委就不能在群众中起核心作用”。我们认为只要村干部有这种见解和行为,管理民主也就一定会做得很好的了。
四、主要措施
调研组进村时,村党支部书记和村主任就拿出了一份他们自己编写的《回潭村新农村建设五年规划》,主要内容如下:
根据回潭村的实际情况,同时根据村民的需求,今后五年回潭村必需围绕以下几点计划展开工作:
(一)增加村民收入。每年以13.5的速度递增。主要措施如下:
1、加快农业内部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烤烟,力争到2010年达到5000担。在保证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同时扩大经济作物莲子、竹荪、木耳和其它食用菌生产。
2、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加强技术培训,努力提高劳动者素质,造就一批具有中等专业技术的人才队伍。同时做到有组织、有领导地向当地或外地二、三产业的转移。
3、注重发挥区位优势。在贯通东西南北的三条高速公路即将畅通的有利时机,在不污染环境、保护资源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吸纳引进两、三家劳动密集型企业,以解决村民的当地就业问题,增加村民收入。
(二)确保民富村也富。增加村集体财政收入,以确保公共事业举办力度。借鉴华西经验,改变目前的小农生产状态,提高生产的组织程度。坚持市场经济发展规律与法则,运用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将农业逐步推向产业化、专业化、现代化。积极稳妥地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增强村财实力。
(三)加强公益事业建设。目前确定的共有五项:(1)通过五到七年的努力,将后门山一百多亩山地建设成为一个环境优美、生态协调、管理有序的新型农村公园;(2)争取上级支持,在三年内将古娄山建设成为一个村民健身活动的体育公园;(3)新街道延伸工种,搞好河滨居民小区建设;(4)建设一个设备完全、身心健康的文化娱乐广场,提高村民素质,丰富文化生活;(5)加强环境卫生建设。五年内要建设一个较大型的垃圾堆放点、35个垃圾池、配备6名卫生保洁员。同时,每年必须种植3000棵绿化树苗,五年后每条路和空坪、荒地都将是绿树成排成林,风景优美。
(四)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稳定齐抓共管。
1、组织一个精神文明建设监督小组,建设一支能歌善舞的文艺队,为宣传新农村建设新思想服务;
2、建设一支综合治理队伍,为村平安、稳定、团结服务;
3、建设一支党员义务服务队,为老弱病残服务,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树立共产党员在群众中的威信;
4、由妇女主任牵头,组建几支妇女服务队。例如:扦秧队、采烟队、采茶队、计生服务队等,将全村“留守妇女”充分调动起来投身到新农村建设中去。
(五)加强民主管理,加快民主进程。
1、确实发挥村民代表大会的作用和权利,让村民代表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出谋出力;
2、加强民主监督小组建设,确实把敢说敢做、敢为百姓说公道话的人纳入民主监督小组;
3、加强财务管理,提高村务财务透明度,每月或每季公开一次财务收支情况,诚心诚意让群众监督。
总之,新农村建设的工作刚刚开始,村基础相对薄弱,要实现上述五年目标,必须依靠全体村民共同努力,还要根据村民的需求和意愿,经过艰苦奋斗、不断努力,把建设具有本村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事业办好。
[1]
第五篇: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和国家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头等大事。镇党委、政府按照党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庄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要求,树立科学发展观,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科学、高标准地制定了伍峪坪村建设长期和近期总体规划。为了了解掌握伍峪坪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镇党委、政府组织人力于近日对伍峪坪村进行了调研。调研组通过现场察看、与村组干部座谈和深入农户走访等形式扎实开展调研活动,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伍峪坪村座落在鄂陕交界,上津古城北麓的“三叉”地带,上湖路、郧漫路、上槐路穿境而过,因其区位独特,商贸发展迅速,民营工业不断崛起,新农村建设基础雄厚,成为上津镇的“副中心”,2005年被湖北省列为新农村建设1000个示范村行列。全村总人口3234人,796户,12个自然组,版土面积29.3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5496亩,全村总收入1.2千万元,人均纯收入2500元。
二、发展现状:
根据上津镇“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伍峪坪村新农村建设总体布局,该村迅速掀起建设热潮,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是居民生活区上等级形成规模。04至05年按村庄规划,在郧漫路和三叉路口集中迁移80户,统一规划建房,一律明清仿古,砖木混凝土结构三层。
二是农村基础建设发展迅速,基本实现了“通路、通水、通电、通电讯、通电视”等“五通”。组级公路拓宽,维修杨家坡——矛盾沟15公里;新修干沟一组4公里,玉皇滩天沟洞河西路2.5公里;八里堰渠道维修投资42000元,新做堰头,渠道水泥加固800米;人畜饮水工程,因皂素厂污染,政府拨款32000元新解决200户吃水问题;全村农网改造现在已基本实现电力全村通;电讯铺盖率达50左右,有线电视已达60左右。
三是工业园区迅速崛起,带动地方经济飞速发展。随着新农村建设,乡镇企业二次创业,农业产业化三大战略的实施,区域内玉皇滩电站亿万元工程上马,红卫堤延伸工程开始,金钱河大桥开建,集镇中心区饱和向北开发,使伍峪坪村迎来建设发展的高潮。村委会一班人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扩大招商引资,动员村民进厂打工。随着中天、百科、山东、宏盛四个皂素厂落户,陈家荣砖场、十漫高速砂料场、黄龙湾石料场不断兴起,拉动了地方经济发展,每年有效输入当地富裕劳动力1000多人,同时工业园区建设也为商贸经济带来滚滚财源。
四是石咀子集贸市场初步成形。伍峪坪村的三叉路口位于金钱河与伍峪河的冲击扇区,地势开阔,用水方便,郧漫路、上湖路、上槐路在此交汇,交通十分便利,且紧联集镇,是古镇未来发展的拓展区,随着红卫堤延伸工程启动,80户居民聚集落户,三叉路口饭庄、旅社、商店、建材、家电、汽车维修等50多家个体经商户镶嵌周围,一个集地域商品展销和土特产展销的鄂陕边界边贸市场初步成形。
五是农业生产结构调整,转移致富能力不断增强。伍峪坪村人多地少(耕地面积人均不足5分),村委决心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带领群众转移致富:在沙盘——王家湾公路沿线建蔬菜基地100亩,充实集贸市场;在渡口背后杨家坡,退耕还林100亩,发展山羊500多只,利用王家湾和伍峪坪充足阳光和水源发展水稻,香料烟、黄姜等产业;利用郧漫路散居户发展庭院、果园经济……
三、存在问题:
一是饮水问题:由于工业污染,水管老化,有些地点无水源,70农户饮水问题仍未解决。如:1组、3组、4组、5组、6组、7组、10组水源欠缺,1组、2组、3组、4组水质污染,解决办是:新铺管道,净化水质。
二是用电问题:虽然全村电线已通,但有些组电力电压达不到标准,无法使用。如1、10、11组有线电视也不能开通,解决办法是:增加变压器台区,铺架高压线路。
三是环境污染、卫生垃圾问题:三叉路口、集贸市场、镇中、新农村是人口聚集地带,无公厕和垃圾箱,大量垃圾无处堆放,加之工厂较多,污染严重。
四是主干道硬化、绿化和路灯问题:大桥至新农村尚未硬化、绿化,没有安装路灯,三叉路口至王家湾、石咀子至道班也需要绿化,民房“三化一通”还未达标。
五是农业生产发展不平衡,产业调整无项目。该村土地少(人平不足5分)水田无法灌溉,原八里堰老渠几乎毁了,致使伍峪坪大片良田荒芜。
六是村活动中心建设迟缓,无村房,文化设施较落后,卫生所急需扩建。
四、发展建议:
1、广泛吸引外资,发展民营企业,在砖厂以东建千亩工业园开发区。
2、迁建加油站,在原址建交通大转盘,使三叉路口真正成为上津的交通枢纽;延伸红卫堤至伍峪坪河口两岸,建河堤桥、崖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