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技术创新能力快速提高 我国发电设备制造企业地位劲升
技术创新能力快速提高 我国发电设备制造企业地位劲升
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我国近9亿千瓦的电力装机,有80%以上为国产机组。而在国际市场,中国制造的发电设备也越来越受青睐。
国内发电设备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如何?《中国发电设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调查与评价》课题组公布的结果显示,国产发电设备已经具备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也不断提升。该报告认为,通过自主开发、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我国发电设备制造企业掌握了世界先进技术,并根据国情加以融合和创新,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并符合中国国情的发电设备制造技术优势。其中,煤电和水电机组技术与国外先进水平相当,有些技术还优于国外。
事实也证明了上述判断。在火电机组方面,我国目前已具备了批量生产60万、100万千瓦级超临界火电机组的能力,后者的单位煤耗仅为276克,比国际通用设计值少2克,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在水电机组方面,以三峡为代表的国产70万千瓦水电机组顺利投运,标志着我国水电机组制造水平迈入世界先进行列,结束了依赖进口的历史。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重大技术装备办公室顾问孙凤鸣表示,三峡工程的32台机组,我国自主设计、制造的机组有16台,机组最高效率达95%以上,高于进口机组2个百分点,同时也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空冷和蒸发冷却技术创造性地应用到水电机组上,使我国大型水电机组新型冷却技术的创新走在世界的前列。
此外,经过技术改造,我国发电设备制造企业的加工装备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例如,在加工装备方面,已具有大型重型加工中心、大型重型数控机床等世界先进设备;在试验装备方面,已具有3000吨推力轴承试验台、高能水力试验台、大型蒸发冷却试验台、空气冷却试验台等世界先进试验设备。
第二篇:如何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如何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上海家化是具有百年历史的民族化妆品企业。改革开放以来,公司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技术创新为龙头”企业发展战略,使企业规模和经济效益突飞猛进,成为国内第一家上市的化妆品企业。公司科研力量一直位居国内同行前列。在科研投入方面,公司在过去的几年中,每年都将销售额的3—5%投入到科研活动中去,居国内同行前列。公司巨大的科研投入为公司的进一步产品研究和开发奠定良好的基础,取得了一批具有先进水平和经济效益的成果。
经济全球化,国家之间的竞争主要是以科技和经济为主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对企业而言,如何在充分发挥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新体系的同时,加强产学研结合,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成为广大企业管理者新的课题。上海家化先后与国内外多个大专院校及科研机构合作,在国内建立联合实验室6个,包括:(1)上海家化一复旦大学华山医院皮肤病学研究所光化性疾病联合研究中心;(2)上海家化一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皮肤生理与毒理联合研究室;(3)上海家化一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产品安全性动物测试基地(4)上海家化一华东理工大学化妆品流变学联合研究中心;(5)上海家化一中科院上海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细胞-1-
工程联合研究室;(6)上海家化一第二军医大学药学院控缓释经皮给药联合研究中心。同时,努力开展向国外学术机构拓展和互动的科研合作,如与法国DermaDevelopment和Exymol实验室建立了科研合作伙伴关系。一些研究成果获得
了奖项,一些已经应用于产品开发,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
通过产学研结合研发的实践,建立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
创新体系,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提高新的经济增长点的主要趋势。产学研结合所取得的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并投入市场后为公司企业带来了客观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这些也将对上海家化今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面对化妆品市场激烈的竞争形势,上海家化依靠多年形
成的人才优势和技术优势,坚持走“源于创新的发展”之路,积极面对市场,建立”以人为本”的创新机制:同时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步伐,提高上海产品的科技含量及核心竞争力,确保上海家化在国内化妆品领域的技术领先地位,力争取得更加辉煌的成绩。
第三篇:对企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调研分析
为积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效推进科技工作,明显改善企业服务,着力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我们选择我市金鑫电器等10家为代表的中小企业进行调查研究,对我国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现状进行分析,力图探索我国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径。
一、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现状
1、企业技术装备水平低。我国的中小型企业,大都是耗能高、浪费大的企业。其设备大部分很陈旧,全国中小企业1/4以上的设备超过了折旧期。目前,我国中小型企业的生产技术比国际水平落后5-10年,单位产品能耗普遍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0%以上,资源利用率低20%,成本高30%,产品可靠性和寿命低20%。
2、技术开发与吸收能力不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尚处在起步阶段,还没有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体系。从技术创新的技术源来看,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企业技术创新方法主要来源于外部(约占70%),而不是内部(约占30%)的研究与开发,表明我国企业自主技术发展能力较弱,对外部技术依赖性强,这就使得企业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技术和技术储备,在市场竞争中难形成技术优势和技术特色。多数行业的关键技术与装备基本依赖国外,在引进的过程中,将主要资金用于生产设备的进口而忽视技术专利、专有技术的引进,缺乏对引进技术的集成、创新。
3、我国科技竞争力下降。自1979年起,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的世界经济论坛每年都要发布一份全球竞争力报告。其中能够表明一个国家技术创新能力的指标是技术指数。
已公布的《全球竞争力报告2001-2002》中,中国技术指数在参评的75个国家和地区排名第53位;《全球竞争力报告2002-2003》中,中国技术指数在参评的80个国家和地区排名第63位;《全球竞争力报告2003-2004》中,中国技术指数在参评的102个国家和地区排名第65位。以上是近三年的数据表明,我国的科技竞争力还比较弱,并且落后于同为发展中大国的巴西和印度。
二、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制约因素分析
1、企业制度落后,现代企业制度尚未真正建立起来。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是公司治理结构,由于真正意义上的公司治理结构还没有建立或运作的不规范,致使企业仍然是产权不清,企业缺乏一套相对科学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其后果是使企业难以成为自主型的市场主体,也就难以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2、不健全的融资制度使技术创新资金不足。2001年由中国企业家系统进行的中国经营者成长与发展专题,对企业创新的调查显示技术创新资金主要来源于企业自有资金的投入和银行贷款,其次是政府专项资金的投入,同时针对妨碍企业技术创新的因素的调查结果显示,42.5%的经营者认为“创新资金引进渠道不畅”是妨碍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比较关键因素,该因素排在第二位。可见我国的融资制度仍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国有商业银行存在某种程度上的“贷款歧视”,如对中小企业及民营企业的投资偏好较弱,程序繁琐的审批制度也不利于推进创新;资本市场发育滞后,限制了创新资金来源;风险投资机制尚未建立健全制约高技术产业的发展;诸因素共同作用使创新资金源渠道单一,很多中小企业难以从资本市场或金融机构获得技术创新所需要的资金,无法很快进入技术创新领域。
3、技术创新市场信息匾乏。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投资大、周期长,具有很大的风险。而企业作为向社会提供产品的部门,其生产活动必然要受到市场等外部环境的制约,要化解技术和产品蕴含着的风险因素,增加成功的百分比,就必须灵敏、准确地分析和预见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动态。但是我国企业在技术信息、市场信息、政策信息、制度信息等方面反应缓慢,缺乏足够的信息支持。据调查,缺乏信息或技术和市场信息不足是阻碍我国技术创新的三个最主要的因素之一。这造成企业在信息调查、收集、处理、预测、决策、反馈等方面的滞后。企业得不到相应的信息服务,而陷入“被动创新”,即“不创新死,创新找死”。究其原因在于企业既不知创新进展,也不知竞争对手的创新谋略,而处于盲目创新状态。
4、技术创新市场中介组织不完善。技术创新过程是一种高度社会化的活动,创新资源、创新行为主体协同关系形成之前,相互之间有一个搜寻、选择与被选择的过程。许多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的某一环节或某些方面力不从心,或某类资源缺乏。这些均需要发挥中介机构综合、互动和集成的优势。
我国中介机构数量少、中介组织运作不规范、人员素质低、机构设置不合理、技术设备落后等使市场中介组织不能充分发挥在技术创新供给和需求方面的“桥梁”、“助手”作用。此外,中小企业之间协作联系薄弱,在发展过程中缺乏应有的技术、信息等方面的交流,没有建立起相应的专业化分工协作、技术与营销网络,中小企业间的交易费用高,增加了技术创新的成本。
三、提高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对策
(一)创造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的外部环境
1、建立促进技术创新的良好的政策体系。进一步建立健全科技开发贷款政策、技术开发经费成本化政策、科技人员奖励政策、减免税政策、产业政策以及融资等政策。金融机构要充分发挥信贷的支持作用,积极探索多种行之有效的途径,改进对中小企业的信贷品种,拓展担保方式,扩大科技信贷投入。解决企业技术创新的后顾之忧。
2、建立和完善技术市场、中介服务体系。国家应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市场的培育、建设和规范,形成全国统一的科技市场,实现科技创新资源、成果的全国共享与转化,用现代科技手段促进技术创新成果的快速转化。同时,我国的中小企业中介服务机构也有待完善。在美国,政府就建立了小企业管理署专门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提供一系列全方位、优质的服务。我们应学习国外先进经验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提供切实有效的条件。
3、运用政府采购等政策行为,形成政府或国家层面的技术创新需求,或者运用“购买行为”来影响技术创新。根据国际经验,政府采购和出口是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强大动力。政府部门的需求构成了一个大市场,通过政府购买自然有利于中小企业创新成果的问世。美国硅谷的许多高新技术中小企业成长壮大,都依赖于政府采购合同的支持。
(二)建立健全企业的技术创新机制和技术创新体系,使企业真正成为能开发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体
1、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公司治理结构,构建科学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使企业成为自主型的市场主体,增强创新的动力和压力。
2、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建立起科学的人才创新激励机制,提高员工的创造性。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企业家,企业家是技术创新机会的发现者和技术创新的发动者。实践表明,高速成长的企业无不是在创新型企业家的推动下发展的。
3、完善企业的管理基础工作,从创新观念、创新组织、创新规划和创新决策上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良好的微观环境。
(三)要加强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的产学研合作
积极推进企业与科研机构和高校的合作,科研机构、高校与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各有所长,不可替代。科研机构与高校偏重于基础理论与应用理论的研究,在涉及技术原理方面的创新具有明显优势,拥有更多科技发展动态信息,高校又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企业擅长工程制造、工艺、生产管理、市场营销。它们之间的优势互补有助于加速技术创新,提高技术创新水平。
(四)加强技术创新市场信息的建设
市场信息不足是阻碍我国技术创新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增强技术创新市场信息使得企业知道进行哪方面的技术创新,以及竞争对手的创新策略,不至于处于盲目的创新状态。中小企业要面向市场,建立完善的技术创新信息系统。
(五)大力培养技术创新人员
我国从事r&&d的人员的比重与发达国家相比要低许多,而且我国科技人才流失、人才断层、科学家健康状况不佳等使得企业技术创新缺乏相应的人力资源供给。因此要加快培养我国的技术创新人才。
(六)要增加技术创新的投入
要增加技术创新投入,提高研究开发水平,实现企业的持续创新,一是加大企业对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二是加大金融部门对技术创新的贷款,建立资金投入风险机制。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是一项综合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成功的创新不仅需要政府和社会加强宏观协调和指导,为其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也需要企业、科研院所、中介服务机构等携手合作,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从而从根本上提高我国中小企业的技术竞争力。
第四篇:试论提高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战略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cn
试论提高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战略对策
作者:唐守秋 高恒水 秦咏梅
来源:《科学与管理》2005年第06期
摘 要:本文阐述了技术创新的基本概念,分析了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政府支持、企业主导、社会中介的三位一体战略是提高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有效对策。
第五篇:论提高我国燃气轮机发电设计制造和运行维修的整体水平
论提高我国燃气轮机发电设计制造和运行维修的整体水平
论文作者:糜洪元
发表时间: 2004年11月29日
摘要:在形成自立开发能力,发展我国燃气轮机产业中,要努力提高我国燃气轮机发电设计制造和运行维修的整体水平。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对高温部件材料,重大部件设计制造,总能系统优化,维修技术,运行管理等方面的分析意见。
关键词:燃气轮机;急切核心技术;高温部件材料;设计制造;总能系统;运行维修管理
现代燃气轮机发电技术已进入一个高度发展的时代。各种机型及其组成的各种总能系统,以其高效的性能指标,在发电领域广泛应用。在我国,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能源结构的调整和电力市场的需求,发展燃气轮机技术已成十分急切的论题。在国家大力支持下,沿着统一组织国内市场资源,集中招标,引进技术,形成自主开发能力的道路来发展我国燃气轮机产业,我们正在迈出重要的一步。
研究发展燃气轮机发电的技术路线和重要环节,显示出燃气轮机基多项高新技术于一体。燃气轮机是一种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技术,其核心技术应包括燃气轮机重大部件的设计,制造,以及总体成套和运行管理的技术。包括高温热通道部件的材料,制造工艺,涂层保护技术,高转速机械复杂结构的组合,总能系统的优化技术,控制和信息技术,以及运行管理应用技术。
本文对各关键技术进行认真分析,为提高我国燃气轮机发电设计制造和运行维修的整体水平提出建设性意见。
1.燃气轮机高温部件的材料
透平前燃气的进口温度早期仅600-700°C,现在一般水平都超过1100°C,有些已投入商业运行的机组透平进口温度达到1288°C,高的甚至达1430°C或1500°C。由于燃气轮机初温提高,简单循环热效率已由早期的16%-25%,提高到36%,有的更达38%-39.5%。透平初温的提高主要依靠燃气轮机高温部件(涡轮,喷咀,动叶)的材料,最早一般使用GJ450,V500,In738合金材料,现发展到合金金相结构控制的材料,出现了同向结晶或定向结晶的GTD111,DS GTD111,最新的机组已使用单晶工艺。金属材料的进步还表现在涂层的应用上。涂层减轻了腐蚀和氧化,使用寿命增长了10-20倍,早期有铂铝(Pt AL)涂层,后来发展等离子保护GT-29和GT-29 IN-PLUS TM等,先进材料和涂层的应用使透平前燃气进口温度提高150-200°C左右。
高温材料学科既有其丰富的理论,又必须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分析。所以燃气轮机热部件材料开发是一个不断实验研究的过程。从选择一两个具有开发潜力的材料开始,开展大量的材料性能实验,进行长期的蠕变实验或进行拉伸,断裂,高温疲劳,低温疲劳,热疲劳,刚性,抗腐蚀/氧化性,加工性能/样品的处理和全部物理性能的种种测试工作,在实验室实验的基础上再进行实物实验,例如透平转子实物挂片实验,燃烧室实验等等。美国GE公司单材料性能实验就用20多年时间,化费1000多万美元,积累大量数据并建成数据库。GE以彩虹(Rain bow)定名开展大规模实物实验课题,对50多种不同材料进行优化筛选。
我国高温材料研究有较好的基础,也有一些成果,与国外最新技术相比的差距主要是母合金性能和冶炼铸造技术上的差距。我国有条件选定一,二种自行开发的母合金或依靠国外引进一,二种母合金开展深入的研究工作。在真空冶炼技术方面,我国尚缺乏大容量的真空冶炼,精铸设备。建议有计划地引进一些先进的定向结晶和单晶炉,争取以较短的时间为新型燃气轮机提供最高水平的高温材料。
2.燃气轮机重大部件的设计,制造
国外燃气轮机制造厂商主要有美国GE公司,德国Siemens公司,法国Alstom公司和日本MHI公司等。在燃气轮机的设计,开发,制造方面,堪称力量雄厚,水平高,规模大。例如GE公司的格林威尔工厂拥有12.1万m2的制造车间,拥有7个热态试车台(其中4个试车台可以试F级燃气轮机)和15个总装配台位。GE公司的研究开发中心有高温材料,陶瓷材料和涂层,流体力学实验,冷却,传热实验,低NOx燃烧器实验等各种实验室。GE公司还以其动力,航空和研发三个部门紧密合作,在国际上无可争辩地占有领先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四大燃气轮机制造厂商之中,三菱重工80年代中期才完全进入自主开发阶段,可以说是最年轻的成员。三菱重工60年代初生产几种功率较小的燃气轮机,后来引进美国西屋公司制造技术,这段时间与我国燃气轮机制造业的水平差距不大,但是三菱与西屋分手后,仅经过一二十年的时间成为独立研究,开发和制造技术的世界重型燃气轮机主要制造厂商,三菱重工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到创新的经验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我国自五六十年代开始引进燃气轮机发电机组,先后测绘仿制或自行设计制造过多种机型,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按国家川沪输气管线计划,曾投资建成南京汽轮电机厂的燃气轮机制造车间和实验研究基地,自行设计17.8MW燃气轮机,单机功率40MW,效率31.8%。除此之外,我国还有上汽,哈汽,东汽以及多家研究院,所,高等院校开展燃气轮机的设计制造和实验研究工作,取得不少科研成果,形成我国燃气轮机开发基础。特别是航空和造船部门的一批制造厂和科研院所在实验研究设备和型号开发等方面都已初具规模。航空部和美国普惠公司合作开发FT-8燃气轮机功率25MW,效率38.7%,我国负责制造低压压气机,动力涡轮,燃烧室,气缸成套件等,约占整机工作量的30%。我国有近十家制造厂受GE,西门子等国外公司委托生产E型或F型的叶片,喷咀,燃烧室,隔板,机壳,有的厂家年产量达40台套。机械系统的企业通过八五,九五改造,拥有大型制造厂房,大型数控加工设备和精密测试仪器。我国生产大型燃气轮机的能力缺口不大。
我国要从目前能生产中小型燃气轮机的水平,形成自主开发能力,生产高性能的大型燃气轮机,在设计,制造方面主要应该从以下方面来提高能力。
(1)在部件机加工方面要加强的是冷却叶片,喷咀加工的特种工艺技术;
(2)大型转子组装必须具有恒温或可控温度分布的转子装配坑;
(3)进一步充实多级模型压气机实验台和建设大功率驱动的整台压气轮实验台;
(4)开展空冷和蒸汽冷却的透平实验;
(5)开展低NOx燃烧室的实验研究;
(6)要建成大型燃气轮机整机试车台,并能提供液体,气体多种燃料燃烧实验。
我国现有研究院所和高等院校拥有的一批气动实验室,燃气轮机部套实验台,应该充分发挥其作用,规划和委托研究课题。在燃气轮机技术的开发过程中,必须循序渐进,一方面依靠必要的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另一方面要开展型号机的开发实验,试制和生产规模可逐步扩大,但起点要高。
3.燃气轮机总能系统优化技术
燃气轮机利用燃烧产生的燃气直接做功,完成布雷顿(Bragton)循环,不同于常规蒸汽轮机由燃烧加热产生蒸汽,蒸汽做功的朗肯(Rankine)循环。蒸汽循环参数的提高受到限制,蒸汽轮机发电效率也受限制。燃气轮机可提高燃气初温来提高效率,因此燃气轮机就有效率高,重量轻,结构紧凑,以及机动灵活等一系列优点而广为人们重视。但当燃气轮机与蒸汽轮机组成联合循环后,高品位和低品位的能量得到充分利用,因而大大提高了循环的热效率,这才形成了总能系统的概况。
总能系统还应涉及到热力循环优化的各个方面。例如Alstom公司的GT26型燃气轮机采用分段燃烧的技术,是燃气轮机简单循环热力优化的典型例子,显然能提高循环热效率,是具有发展前途的技术。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由单压发展到双压,三压,再热,同样使热力循环优化,提高总能系统热效率。燃气轮机总能系统的优化还有很多方面,有待于我们开发,研究。
美国能源部ATS(先进燃气轮机系统)计划(1992-2000年),开发具有里程碑的机组MS9001H和MS7001H,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效率接近60%,这是总能系统发展的标志性水平。ATS项目完成后,美国能源部又立即开始FY2001-2008NGGT(下一代燃气轮机)计划,和Vision21规划,提出简单循环效率至少为47%,联合循环效率达到70%。美国能源部的能源规划已包括新一代采用燃料电池联合循环的总能系统。例如美国国家能源技术实验室在30MW-150MW中等功率级燃气轮机方面提出一些新的有用的设计方案,称为CHAT电厂,其中以GE6B系列为核心机的CHAT电厂功率94MW,热效率可达52.3%,方案采用双级间冷的压气机,湿空气一级透平和二次燃烧的低压膨胀透平,以及优化的余热回收锅炉等。可见美国能源部新的能源规划正在偏重于总能系统这一方向。
从能源的有效利用方面出发,我国在发展先进燃气轮机的同时,必须重视总能系统的开发和研究,而且可以认为这一方面更加重要,更加迫切,会更快取得成效。
4.燃气轮机的维修技术
发展燃气轮机发电应该是与掌握燃气轮机的维修技术紧紧同步的。燃气轮机热通道部件使用高温优质合金,又有抗高温氧化,腐蚀的涂层,部件有复杂结构,要求精密加工制造,国内燃机电厂大部分采用进口部件。而这些部件的修复回用更有其技术上的独特性,对高温高应力下长期工作产生的裂纹,形变和腐蚀,损坏,金属材料的金相结构的变化等要经修复回用,是一门高水平的专门技术。
国外燃气轮机电厂的维修一般都与维修公司签订长期维修合同。维修公司负责制定和实施维修计划周期检查(大修,热通道检查和燃烧室检查),长期维修合同是维修专业化的一个方向。专业的维修公司可集中人力和维修装备等方面优势,对各燃气轮机电厂进行维修服务,使维修工作更规范化。电厂则可把注意力集中在运行生产上,这更有利于规范电厂维修市场。
向电厂提供的维修服务可以由维修专业队伍,也可由设备制造商及其下属的或委托授权的维修中心。维修专业队伍可以提供长年运行更换部件,及时提供备品备件,现在更普遍建立计算机网络联系的远程监测。据介绍,优质,及时的服务,使客户少买大量备用部件,及时的维修大大减少了停机处理时间。
我国燃气轮机电厂还正在酝酿维修合同的路子,主要问题是对合同双方约定的责任范围内容,以及合同价格等方面没有明确的规范。另外燃气轮机电厂期望有国内的维修公司,能提供有效,及时的服务。但国内尚缺乏足够规模的用户可信赖的维修队伍。
我们建议筹建国内维修基地可通过新建电厂设备引进同时引进维修设备和技术,但维修基地的机制最终应与电厂脱离,独立经营。维修基地可依靠国内维修公司与国外有实力的维修公司合资的方式,引进外资和国外维修技术,并得到国际上的资格认可。
5.运行管理信息技术
利用运行管理信息对电厂进行指导管理,北美电力可靠性中心(NERC)的北美发电可用性数据系统(GADS)最具有代表性。据介绍,北美及周边的12个国家参加这数据库,并分享信息管理指导。数据库对燃煤机组,核电,燃气轮机,喷气发动机,柴油机,水电,泵站,联合循环,地热发电机组,热电联供,多炉多机的电厂共11种不同类型的装置的各种运行数据进行详细的分类。对不同的燃料,运行的负荷条件,机组运行小时数,机组的供应厂商,用户所在地区等多种因素都一一进行分类,收集的信息和数据包括机组维修的周期,零部件的损坏情况,出现故障的记录,等效可用率,强迫停机率等等。一年内,进入GADS的信息可达到50万条。一旦某电厂机组要求数据库提供咨询,数据库会选出不少于7台的同类机组进行对比分析,立即提供指导性的咨询意见。北美数据库20多年的运行经验以及高水平的软件,硬件技术,可以使运行管理信息处理及时,可靠,可发挥强有力的指导作用。
我国对常规火力发电,水力发电的可靠性统计已有二十年的历史,对燃气轮机和燃气-蒸汽联合循环至今仍是空白。我国尚未建立发电可靠性数据库。为了提高运行管理水平,我们急待建立全国性的可用性数据库。我们建议现阶段可参于或部分参于如北美发电可用性数据系统,既有责任承担义务,又有权利分享数据库的咨询指导。虽然我们要付出一定的入门费或缴纳必要的费用,电厂的得益以及我国发电技术水平的提高应该是益大于支出的。以上是作为提高我国燃气轮机发电整体水平的几点意见和建议,只是初步的,尚有待进一步探讨,仅供大家参考。
(本文作者:糜洪元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燃气轮机发电专业委员会,广东 深圳 518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