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干领路富民众 真情为民动山村(共5篇)

时间:2019-05-13 15:36: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实干领路富民众 真情为民动山村》,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实干领路富民众 真情为民动山村》。

第一篇:实干领路富民众 真情为民动山村

实干领路富民众 真情为民动山村

——XX县XX乡川果园村党支部书记XXX先进事迹

XXX,男,现年49岁,1992年3月入党,现任XX乡川果园村党支部书记。

川果园村,几匹大山,又高又陡,二条长沟,又深又窄。十年前,经济发展慢,群众收入少,上交款欠得多,公路不畅通,为鸡毛蒜皮的蝇头小事邻里不和……。93年,唐四荣从一名小组长被推到村支书的位置上,唐四荣走马上任后,看看眼前的穷境,望望期盼的目光,他焦急万分,怎么办?就这样拖下去吗?无数次凝惑最终拗不过责任的驱使:要干就干出样子,要做就做出名堂。十年的热情和斗志,铸就了川果园村崭新的今天:农民人均收入3410元,一幢幢洋楼耸立在青山绿丛之中,一处处人群生活在桑的海洋之中,一条条公路通往家门口,电网改了,闭路通了,电话安了……。

选好产业带民富

唐四荣上任后,首先拿“穷”开刀。号召全村规模栽桑养蚕。村民积极性很高,大面积栽桑,户户建园,人人栽桑700株,村民一下子富了起来。可是随着国际市场的影响,茧价持续走低,蚕农怨爹骂娘,不少村民准备开始砍桑挖树,养蚕积极性一落千丈。面对非常时期,唐四荣冷净分析,最终还是确定在大力发展栽桑养蚕上。这更招来了不少非议:“唐书记,现在茧子卖不到钱,硬是还喊我们栽桑养蚕,这不是把我们往火坑里推吗?安的啥子心哟,是不是有点神经病?”越是这样,他越冷静了。带领村两委一班人,一方面进社入户宣传市场规律,一方面着手怎样做给群众看,以便(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带着群众干。2001年,他毅然租赁本村的6、7、8社的荒山坡地80亩,成片栽桑6万株,实现了一步成园。2002年养蚕10张,2003年养蚕30张,纯收入1.2万元。这一铁的事实,让村民信服了:“唐书记就栽了这么多桑,养了这么多蚕,挣了这么多钱,我们还看什么呢?”去年冬天,全村再次掀起栽桑新高潮。全村累计育苗34亩,新栽桑17万株,全村460亩旱地,共栽桑50多万株,全部实现了桑园化。俗话说:锅中有米,心里不慌。近几年来,茧价虽然一直下跌,群众通过算帐还是比单种粮食强多了,今年全村共养蚕500多张,创收20万元,仅此一项,村民人均收入就达250元。村民拿着大把大把的钞票,心里可乐坏了:“还是唐书记有眼光,不光看得远,而且还带头做给我们看,村里就是离不开这样的致富当家人”。在他的带领下,村民富了,有5户社员也当起了业主。

真情温暖群众心

部分群众富了仅仅是唐四荣实现的最初目标,要让全村父老乡亲共同富裕才是他的最大愿望。看着部分群众在他的带领下富、发了,他喜在眉头,但是,时常挂在唐四荣心坎上还有23户困难群众,他们家中或有老有弱有病有残有呆,怎么也过不上好日子。如何让他们迅快脱贫也就成了唐四荣的一块心病。97年,村里向村干部各借10000元,办起了砖厂,年产砖80万匹,年纯利1万余元。看到红火的砖厂,忙碌的工人,唐四荣猛然醒悟:何不把村里这些特困户也用上呢?于是,砖厂里共安置了14名体弱、身残、智呆的劳力进厂务工。这些人,农忙赶农活,农闲到砖厂,每年他们都从厂里挣回了二三千元的工资。2001年,唐四荣租赁承包了80亩荒山和旱地栽桑养蚕,他又以每天10元的工资把村里老、弱、病、残的妇女共11名吸收到他的业主园区里,每年她们又可净收2000元。就这样,把村里的特困户也不再穷了,村里率先实现了无贫困户的目标。

没有了贫困户,按道理唐四荣应该松口气了,但是装在他心里的民情日记又一桩桩的冒了出来。村民饮水成问题,他又带领队伍打起了人饮机井160口,解决了群众的用水困难;群众反映信息闭塞,他又冒着酷暑组织安装了电话76门,便捷了群众的相互联系和信息了解;弱劳户群众农活忙不走了,他又亲自带领16名干部投入到了助耕战斗之中;村民交粮困难了,他又找车将粮运到粮站,自己偷偷支付运费……一件件实事、一份份真情,赢得了村民的敬佩和支持。在这几年的群众评议中,唐四荣得分最高,评价最好。在他的影响下,全村无一户欠国家和集体任何税费,村上各项工作走在全乡前头。

单眼浇铸水泥路

产业发展起来了,蚕桑、广柑等产品也就多了,需要运进运出的东西也就多了。这两年里,为了先缓解这一难题,他发动村民愿出力的出力,愿出钱的出钱,新修社道公路2条6公里多,连续晴天,汽车通行没问题了。按理说,这样的条件对于一个全县偏僻的乡镇来说也不是很差的,可是有一件事却坚定了他要干一件原来想也不敢想的事:今年上半年,正是广柑俏销的时候,已经和客户谈好了价格,装了箱打了件,却遇上了半个月绵绵雨,使运广柑的汽车进不了村,为此,全村烂掉广柑3万多斤,其中,烂得最多的是唐元友家,唐元友来到村委会,哭丧着脸说:“唐书记,咋个办哟?我屋里的广柑烂了3000多斤,好几千块钱就没了!”听到痛惜不已的哭声,他的心象刀绞一样:都是因为村上没有一条象样的公路造的孽呀!治穷先治路,要干就得干出样子来,哪怕千辛万苦,也要为村上修一条水泥路(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决心下定,力气用够,办法想全。村里要修水泥路了,一时间,全村一片沸腾,有人说长,有人道短,修水泥路要投资五六十万元,一个人的力量不行,得要全村人民的齐心协力,每家每户都要捐上好几百元甚至上千元钱,真的每个人都没有怨言吗?这是不可能的。他决心要做通每一个村民的思想工作,这谈何容易!但是众望难违。于是,他带领村两委班子,进村入社到户做工作,对个别人一次不通,又做二次、三次,直到做通为止。令人难忘的是,今年六月的一天深夜,他做完3社几户群众的工作后,在回家的途中,因天黑路滑,加之97年因群众用电排危戳坏了一只眼睛,跌下了3米多高的岩坎,脚摔伤了。第二天,3社的群众得知唐四荣跌倒在岩下的事情后,愧疚不已,感动万分,纷纷表示哪怕是家里再困难,阻力再大,也一定要支持村上修好致富路。细致耐心的思想工作不仅赢得了群众的理解,同时,也获得了上级组织的大力支持,县交通局免费为其勘测、设计和预算。他们实行公路资金村民自捐,土地村民自调,工程村民自管,分三年付清工程款,8月4日,2.2公里的水泥路成功举行了奠基仪式,当天,村民及社会各界便捐款达12万元,建筑方看到村民的热情和期盼,看到干部的真诚与艰辛,被感动了,当即表态:决不摆摊子,放心垫票子,保证质量,保证进度。近几天,又收到武警西藏总队医院唐荣科同志为家乡公路建设捐资1万元的汇票,这更让全村村民受宠若惊,极大地增添了村民、干部、工人的建设激情。目前,已挖土方4600多方,铺压连沙石1400多方,铺水稳层800多方,年底前,这条投资近70万元,长2.2公里,村民捐资修建的村道水泥路将顺利竣工通车。这也正如一位年事已高的老百姓所说:“看到这条路,就看到了我们未来的幸福……”

第二篇:环卫工人节演讲稿—一心为民动真情洒遍社区皆是爱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大家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一心为民动真情,洒遍社区皆是爱

一走进天原社区,你就有一种回家的感觉!这里的环境真优美、这里的气氛真温馨、这里的居民真热情。无论你遇到什么困难,都会有一只温暖的手向你伸来;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会有人亲切地告诉你:“我们社区有个范妈妈,一心为民动真情,洒遍社区皆是爱!”

一提起范妈妈,人们都知道她是我们社区的党支部书记范成芳同志,今年50多岁了,是个灿烂优雅的女人。这种灿烂与优雅缘于她一身无悔的追求,在她的人生字典里,满篇都书写着关爱他人、真情奉献。她常说:“要让群众满意,就要多为群众办实事。”社区成立之初,面对天原这样一个远离城市的单位型社区,业余文化生活十分单调、枯燥。范妈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七千多人啊,几乎都是离、退休职工和家属,难道就让他们在麻将桌上虚度、在街头巷尾说长论短吗?如何丰富社区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占领思想文化阵地,成了她的一块心病,多少个夜晚,她彻夜难眠,挑灯书写一个个方案,寻找开展工作的切入点。这时,恰逢党的81周岁生日,她想办一台大型文艺晚会,以此把社区居民组织起来,广泛参加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为了办好庆“七一”文艺晚会,她就像一部高速运转的机器,50多个日日夜夜啊,她吃饭想着的是如何挑选、动员演员,睡觉想着的是如何使节目达到“高、精、新”,为了让天原职工能看到天津快板重现舞台,范妈妈冒着酷暑,一次又一次地登门拜访曾经表演过此节目的魏师傅和董师傅,汗水和泪水常常湿透了她的衣衫,有几次爬高楼时,她都差点中暑晕倒,看着她发胖的身体艰难地上、下楼梯时,和她一起组织节目的小唐心疼地说:“范书记,我们就放弃这个节目吧?”她摇摇头,一句话也没说,默默地敲开了魏师傅的家门,浸着眼泪说:“魏师傅,我知道您患有高血压,请您出来,我实在不忍心,但几千天原人盼着看我们这个节目啊!您对我们的支持,我难以言表,只能给您鞠个躬了。”魏师傅含着热泪说:“范书记,您这样做,我什么都豁出去了!”天津快板终于亮相了、男士舞蹈登场了、京剧也别有风味地上台了,当天原三千多观众交口称赞,这台晚会的质量达到了天原历史最高水平时,又有谁知道范妈妈为之付出了多少心血啊!在她的带动下,天原社区的舞蹈队、健身队、曲艺队等十多个文体宣传队掀起了一股健身热潮,范妈妈灿烂地笑了。

为了解除在岗职工的后顾之忧,她千方百计组织离退休职工和社区居民开展各种送温暖活动。社区有个退休职工刘文明,妻子、儿子、儿媳均无职业,一家人靠着刘文明微薄的退休金过日子,偏巧儿媳又生下了一对双胞胎子女,望着嗷嗷待哺的婴儿,全家人一筹莫展,范妈妈知道后,心里急得吃不下,睡不着,她把女儿买给自己补身子的奶粉送到刘文明家中,安慰他们道:“别着急,面包会有的,牛奶也会有的,我们一起来想办法吧!”这时,刚参加工作的女儿远在雅安打来电话,哭着说:“妈妈,多年来,您一心扑在事业上,我对您从没什么奢望,现在我躺在病床上,多么想您来看看我呀!”范妈妈心如刀割,耿咽着对女儿说:“林林,妈妈又何尝不想陪在你身边呢,但这里的居民更需要妈妈呀!”挂断了女儿的电话,她收起眼泪,多方奔走,四处考察市场,终于办起了社区竹根水直销点,把这项业务交给了刘氏父子经营,她还不放心,又亲自到天原公司各分厂、处室宣传、推销,帮助刘氏父子打开销路,使他们走上了致富路。刘氏全家充满感激地说:“范书记,您不仅是‘三个代表’的实践者,更是我们的贴心人啊!”

这一声声发自肺腑的赞叹里,处处演绎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平时,哪家有家庭纠分了、邻里不和了、小夫妻闹矛盾了,范妈妈都要主动上门调解,苦口婆心劝说,耐心细致开导,直到每个人都露出灿烂的笑容,她才觉得心里踏实了。当她一次次地顶风冒雨,把退休职工的医药费送到千家万户时,当她深入困难居民家中问寒问暖时,当她不辞辛苦,为待业青年寻找出路时,你难道不觉得她就是一个灿烂优雅的女人吗?多年来,她用自己有力的臂膀,挽起了一个个团结奋斗的群体;用自己宽厚的胸怀,为无数奋进的青年铺出了一条条通向成功与辉煌的道路;用自己的真情实爱,滋润过无数受伤的心灵。和她在一起,再苦再累都会升华成诗一般的境界。

大家都说“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在范妈妈的带动下,天原社区人人争做文明市民,户户争创五好家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之花已在这块土地上开出了红硕的花朵,2006年,天原社被区委、区政府授予了区级精神文明社区的光荣称号,范妈妈也被评为市经贸委表彰的优秀党务工作者。在鲜花和荣誉面前,范妈妈始终保持着一个灿烂优雅的女人平静的心态。因为她知道,“成功”这个字眼意味着全心全意,意味着倾情奉献!

朋友们,如果每一个社区都有范妈妈这样的书记,一心为民动真情,洒遍社区皆是爱,在建设小康社会的路上,我们的明天必将是: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苍海!

我的演讲完了,谢谢

第三篇:真情关爱育留守 实干奉献谱新篇

真情关爱育留守实干奉献谱新篇

——铜梁县白羊镇浙商爱心小学关爱留守儿童优秀群体事迹介绍

铜梁县白羊镇浙商爱心小学古伟尊敬的××、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各位同仁:

大家好!我是来自铜梁县白羊镇浙商爱心小学的古伟,站在这里,我很激动,因为我要给大家讲述的不是一个人的故事,而是一个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群体的故事。我讲述的题目是《真情关爱育留守 实干奉献谱新篇》。在关爱留守儿童项目试验工作两年时间里,真可谓百感交集!

两载风雨程,两年辛酸路,伴随着关心、呵护,白小人一路走来,咀嚼过辛酸,品尝过喜悦,更用爱心与执着诠释了教师这一普通的职业。白小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昂首跨入了以关爱留守儿童品牌打造为突破口,建“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一切为了孩子”的探索历程.干群同心,齐心协力,在这幅博爱善思的奋进群像画卷中,请让我为你们介绍这样一些人。

校长——点亮灯塔的领航人

火车快不快,全靠车头带。学校任何一项工作的成功都离不开校长的重视、关心、支持。在学校关爱留守儿童特色品牌打造的工作进程中,我校高校长用行动告诉大家什么叫真正的重视、关心、支持。

2010年秋期为了搞好启动工作,他亲自带领班子成员及骨干教师到县内其他兄弟学校等地学习取经,先后邀请县关工委、教委、白羊镇党委政府等领导来校专题调研会诊留守儿童关爱工作。

为了工作顺利开展,他先后组织实施了两项重点工作:一是加强

教职员工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思想认识。开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行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关系家庭和谐、社会稳定、民族发展的大事。因此要求全体教职员工用奉献的精神与实际行动做好做实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工作。二是加大硬件建设工作,学校先后实施了班班通工程、美化了教室宿舍、硬化了操场、绿化了校园、更换学生铁床;购买了热水器、浴霸,保证留守儿童在学校能洗上热水澡;在教学楼、宿舍楼安装饮水机,保证留守儿童不论是白天或者夜间都有开水喝;自筹资金在每层楼设立两个开放的图书柜,鼓励留守儿童把自己的课外书放在里面相互借阅;在教学楼楼梯间设置开放的体育用品柜,购买了篮球、羽毛球、乒乓球、跳绳等体育活动器材,方便留守儿童课间参加体育锻炼,让留守儿童找到了“家”的感觉。同时亲自参与、指导、督促落实各项活动开展。各种活动他都挤时间参与,鼓励、问候教师、谈感受、提建议,解决问题,难怪连孩子们都说,只要看到高校长,我们心里就非常暖和。在他的带动下,学校行政班子齐心合力、各担其责、各施其职,倾心谋划、尽心打造。

教师——实干奉献的开拓者

我校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走过了一条艰辛跋涉、努力进取的历程,项目实施以来,老师们始终用饱满的激情和真诚的微笑去关爱学生,用无微不至的关爱让留守儿童感受到家的温馨。说累,谁不累!在完成教学的同时,他们还要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项目常规工作的策划与实施上;说苦,谁不苦!每项活动,组织老师都有压力,可以说,自接到项目任务起,老师们就没有闲下来,每项活动的构思创意,前

期准备,事情纷繁复杂,头绪繁多。在学校,想的是“四加一”,回到家,想的是“四加一”,走路、吃饭时的谈话,都是“四加一”。

难忘2010年11、12月,为了作好2011年元月5日铜梁县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现场会在我校召开的准备工作,要在较短时间里完成对校园硬件的布置以及开展相关工作,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短短两个月,县教委分管留守儿童工作副主任、德体艺卫科长及科室成员先后六次到我校督促检查指导,要求从校长到行政班子和全体老师把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当作政治任务完成,压力之大,可想而知。在这两个月里,从学校领导班子和全部老师就没了假日,甘愿做“义工”对校园、班级、宿舍进行美化,增加、改建关爱留守儿童设施设备,共同用爱为留守儿童共建温馨的“家”。为了一个更加完美的方案,行政班子讨论至深夜二三点钟是常事,甚至是凌晨;2011年新年第一天,全体老师本该在家休息,可都在学校忙碌„„。期末结束时,我校骨干老师苏老师走到校长办,刚一坐下,眼泪就默默地流下来,然后提出下期不再担任班主任,因为有了四加一工作太累了,而自己在家一个人既要照顾年迈的双亲还要抚养年幼的孩子,每天都是天不亮就出门,天黑了才回家,回到家自己都累得瘫到沙发上,想起这些,苏老师总觉得心里深深的感到愧疚。可一开学,苏老师还是义无反顾地继续担任该班班主任。

从2011年4月开始,我们开展留守儿童行为养成教育从学校延伸到家庭这项活动,周执行长、片区督导与志愿者以及学校全体教师利用周末时间去家访。遇到瓢泼大雨,我们就把皮鞋当雨靴穿;遇到炎炎烈日,我们就尘灰满面与大汗淋漓。在一次家访时,王老师面色

蜡黄、沉默不语。原来他自己正患着胃炎,母亲卧病在榻,孩子正发着高烧,可他却说再怎么样能丢下工作不做吗?

2010年6月学校成立了贫困留守儿童救助基金会,在募捐行动中老师们纷纷解囊,不但踊跃捐款,很多女老师还把自己孩子穿旧的衣物或是购买新衣物送给班上的贫困儿童。2010年12月基金会对孙小美、赵善中林、周航等 14名贫困留守儿童实施帮扶资助;2011年12月学校动用基金为13名贫困留守儿童发放一套冬装。

这就是我们可敬的领导,这就是我们可亲的老师,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他们用奉献的精神与实干的行动践行着“博爱善思”的校训,用炙热的青春激情关爱着孩子们,当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但他们无怨无悔!

我校成为中国•重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模式推广试验项目学校以来,在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中,一些部门、企业、社会团体纷纷为留守儿童们献爱心:重庆市委办公厅会联处、重庆市浙商基金会、“郭明义爱心团队·重庆大学分队”、铜梁县教委、铜梁县财政局、白羊镇党委政府、铜梁县电信公司„„在这里,我还要代表我校留守儿童们最应该感谢顶新国际集团和顶新国际集团公益基金会副秘书长周淑祯女士。

近年来经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学校被评为铜梁县示范小学、铜梁县一级三等学校、铜梁县“小篮球”传统项目学校、铜梁县文明单位、铜梁县爱国卫生先进单位、铜梁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铜梁县关爱留守儿童示范学校;2009、2010、2011年铜梁县中小学办学综合督导评估一等奖„„在一年多时间里,先后有重庆卫视、辽

宁卫视、重庆日报、重庆商报、重庆晚报、华龙网、铜梁电视台、铜梁日报等媒体到我校对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进行采访与报道。最难忘的是2011年9月21日,顶新国际集团副总裁叶东峰、顶新公益基金会执行长滕鸿年、上海餐饮群资深经理邵恬宜以及福建、安徽、河北、青海6所学校的8位负责人,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公益时报、中国台湾网、中华网、新京报、中新社等媒体一行23人在周秘书长的陪同下到我校指导了我校留守儿童关爱工作。通过这次活动,来宾和领导们增进了对我校留守儿童关爱工作的了解,对孩子们的表现给予了积极的评价,对学校留守儿童关爱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面对荣誉与称赞,我们不骄不躁。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正是由于得到各级政府与社会爱心团体和人士的关爱,我校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才有如此成绩,白羊镇浙商爱心小学能有今天,这不仅是我们的光荣,这更是我们的使命。成绩已属过去,未来需要开拓。我相信,明日的白羊镇浙商爱心小学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必将迎来更加五彩斑斓、美轮美奂的海兰云天!

谢谢大家!

第四篇:勇立潮头创大业 造福为民献真情

勇立潮头创大业 造福为民献真情

——记铜陵县呱呱叫生态养殖公司总经理罗志风景秀丽的西联乡东湖村,有条不起眼的小路,峰回路转,路的尽头竟别有洞天,宛如世外桃源。远望白墙黛瓦,一座典型的徽派建筑映入眼帘,走近却发现是一座四合院,徽派建筑与四合院完美融化,在这里我们见到了主人公罗

志。罗志就像这座建筑,外表内敛含蓄、内心激情澎湃。

罗志,铜陵县顺安镇农民。这位当初名不见经传,只有

初中文化的青年农民如今已是响当当的农民企业家、创业排头兵。通过17年的发展,这位憨厚、朴实的农村青年从当初的汽车修理工一步一步创办了资产500W的铜陵县呱呱叫生态养殖公司。他个人和他经营的企业近年来多次荣获县、镇表彰:2009年,当选铜陵县青年创业者协会理事,2012年被评为青年创业之星。

乍一看来,罗志的光环很多,业绩也很迷人,但其成功的背后更令人钦佩的是他艰苦执着的创业精神,走向市场挑战极限的创业信念和致富思源造福为民的人格魅力。

1996年,17岁的他初中毕业,第一次站在人生的十字

路口,罗志在深思熟虑后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学修理,经过一年多的刻苦钻研,1998年他终于有了自己的第一个事业,开了一家修理铺。罗志说他有种与生俱来的敏锐的直觉,做了一年多,他觉得修理这个行业发展空间有限,所

以他毅然的放弃了这份事业,决定外出打工,到外面见见世面。

1999年他只身一人去了浙江,外面的确实世界很精彩,在浙江的一年多时间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了很大的转变,长了很多见识,也给了他很多灵感,小小的工厂已经容不下他的创业雄心。经过一番思考,他为自己绘制了一幅宏伟的蓝图——回家承包公交路线。雷厉风行是罗志的又一个优良品质,2000年他回家学了驾驶,由于资金有限,所以他先买了一台中巴车,计划一年增加一台,这样慢慢的把路线承包下来,但理想和现实的差距还是很大,2003年正在罗志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努力的时候,有人捷足先登,承包了路线,并收购了他的汽车。他的创业遇到了低潮,但倔强的他并没有因为失败而退缩。

2004年,罗志结婚了,在这期间他没有闲着,而是开了一家超市,并自己买了一部车跑出租。这样他的空闲时间多了,很多朋友也来找他玩了,自己不想去,不去又觉得不给面子。但成功的人总是能经得起诱惑的,罗志认为自己正在事业上升期,他还要继续打拼。所以他决定去接触比他出色的人,于是他去给私企老板开车。在给私企老板开车的一年半时间里,他接触了很多出色的人,亲眼目睹了很多优秀老板的成功经历,这为他再次创业铺设了一条坚实的道路。

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的。2007年,当农业经济的大潮

席卷而来时,罗志凭着“勇敢”直奔潮头,经过11年的磨砺,罗志再次出手,他揣着东拼西凑的20万在钟鸣镇办起了养殖场。由于是农业项目,国家大力支持,有贷款而且免税,罗志积累的人脉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罗志的事业像插上了两只翅膀,一飞冲天。这期间,他也经受了巨大的考验。没电怎么办,自己架;没技术怎么办,自己学。罗志日夜不离鸡场,终于在2008年他的事业步入正轨,但是突如其来的一场龙卷风和一场雪灾,给了他沉重的打击,可是他没有胆怯,没有放弃,而是认准一条路坚持到底。在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罗志仍然不忘学习,并在鸡场安装了电脑,信息时代,谁掌握了信息谁就掌握了财富。在网上他认识了很多同行,并且把生意做到了马鞍山、南京,最远的做到了福建。

2010年,京福高铁正好贯穿他的鸡场,鸡场面临拆迁,怎么办?好不容易建起来的鸡舍和闯出的基业即将被连根拔起。是机遇,还是挑战,罗志心里清楚,要想干事业,就要把挑战变成机遇,方能成就一番大事业。于是,他把目光瞄准了西联乡东湖村的这片500亩荒山。罗志知道,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人们对生活的质量要求也大幅提高。要想继续搞养殖,具有敏锐眼光的罗志决定要改变观念,走自己的特色养殖之路。于是他抽时间去山东考察,学习别人的新进模式,并适时改变自己的经营方式,从普通肉鸡转向草鸡,从圈养转向放养。罗志计划投资500万元建设集旅

游、运动、休闲于一体的呱呱叫农庄。2012年,呱呱叫农庄一期工程已经建成集餐饮、娱乐、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性宾馆一座,面积1500平米,计划于今年8月试营业,9月正式营业。鸡舍3栋2000平米,蔬菜基地20亩,精养鱼池10亩,并大胆发展大雁、火鸡等特种农业种植,走产业化道路,通过多样化的品种吸引顾客,建成公路1公里。整个农庄分生态农业观光区、休闲度假区、娱乐区、垂钓区、农家生活体验区等五区建设,所有产品自产自销建成后可安排30余人就业。罗志说,下一步他将建造渡假别墅,扩建1500平米鸡舍,增加500平米猪圈,引进鳄鱼、蛇等新品种。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企业壮大了,罗志富了、出名了,但他却没有停步,没有像社会上有些老板那样财大气粗,不可一世,他总谦虚的做人,谨慎的做事。他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的今天,没有党的好政策也不会有呱呱叫,可以说,经营这么多年来,我受党的教育比受父母的教育更多更深,是社会容纳了我,给了我创造财富的空间,只要有机会,我愿意尽自己所能,为社会做一点有益的事”。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除了建设现代农庄这支大手笔外,在参加社会救助和结对帮扶活动的时候,他也从来不“小气”,敬老院、学校、社区,留下了他的身影,生活物资送去了,资助款送去了,人们眼中,罗志已经不再是一个普通的生意人,而是一个新时期的创业标兵。

追求无止境。罗志说,作为一名农村青年、创业之星就要更多地为农民作想,为群众谋利益,为国家作贡献......生我养我的是农村这块广袤的大地,我要把根深深地扎在这块热土上,用实际行动践行自己的诺言。

第五篇:誓斩“穷根”栽富根——驻泸溪县洗溪镇深度贫困宋家寨村工作队队长张碧桃真情扶贫先进事迹材料

誓斩“穷根”栽富根

——驻泸溪县洗溪镇深度贫困宋家寨村工作队队长张碧桃

真情扶贫先进事迹材料

张碧桃,女,苗族,生于1965年5月,中共党员。现任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泸溪县就业服务管理局局长,系驻大山深处的泸溪县洗溪镇深度贫困的宋家寨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张碧桃率驻村扶贫队员和本单位全体干部职工经过近4年的艰辛努力,强啃脱贫攻坚“硬骨头”,用真情和行动把汗水洒在了村里,浇铸了一座耸立藏于村民心中的丰碑。2017年,宋家寨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600元,同比增长10.5%,2016年,宋家寨村被评为“湖南省脱贫攻坚示范村”。国务院扶贫办调研组三次蹲点式调研宋家寨村,从结对帮扶实、危房改造好、政策落地到位、公路通村、小径通户、路灯编组、泉水到宅、危房改善、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群众满意度高等方面充分肯定该村的精准扶贫脱贫工作。经过近4年的努力,宋家寨村贫困发生率由46.2%降至20.2%。

四年来,张碧桃带领扶贫工作队员在脱贫攻坚战中,保持定力、扬长优势,确保了扶贫项目如期落实、落细、落地。实现了农村公路提质改造、安全饮水、综合服务平台、易地扶贫搬迁、危房改造、农电网升级改造对贫困村、贫困群众实现“六个全覆盖”;村集体经济,确保年收入达5万元以上。同时,张碧桃还积极组织本单位党员、干部、职工开展“下基层、解难题、办实事、促脱贫、惠民生”活动,及时组织干部职工深入扶贫村开展大入户、大走访,进一步畅通群众的利益诉求渠道,为困难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从而使产业扶持、转移就业、教育帮扶、健康扶贫、危房改造、社会保障兜底等扶贫政策不折不扣执行到位。

四年间,张碧桃坚持把扶贫与扶志、扶智深度融合,教育引导群众克服“等、靠、要”思想,进一步激发勤劳致富、脱贫光荣的内生动力。2017年,宋家寨村村民人均收入达5600元,同比增10.5%,被评为“湖南省脱贫攻坚示范村”。国务院扶贫办调研组三次蹲点式调研该村,从结对帮扶实、危房改造好、政策落地、公路通村、泉水到宅、危房改善、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群众满意度高等方面充分肯定村里的精准扶贫成效。在国家、省级党报党刊和官网多次报道国该村在扶贫经验和成果。特别是,今年4月2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发了题为《瞄准深度贫困地区,瞄准贫困人口集中的乡村——脱贫攻坚抓关键》的3000多字长篇通讯,重点报道了张碧桃驻泸溪县洗溪镇宋家寨村的县就业局扶贫工作队的扎实工作作风。扶贫工作队进村前,全村贫困发生率高达46.2%。张碧桃率就业局扶贫工作队自2015年入村以来,坚决按照“五个一批”“六个精准”要求,用真心和真情大力推进精准脱贫工作,使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深山苗寨发生巨变,让人刮目相看,得到国家扶贫办的肯定。2017年,宋家寨村村民人均 可支配收入达5600元,同比2014年增长48%,将于2018年整村脱贫。

在推进扶贫脱贫攻坚进程中,张碧桃,始终坚持把好事、实事办实,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成亮点频现,倾力发展铁骨猪养殖等产业,村民增收310万元,人均增收0.4万元。2017年,为全村贫困家庭劳动力转移就业劳动力556人,全村实现劳务收入2335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800元,同比增11.5%。该村扶贫脱贫成果到了村民满意和各级党组织的充分肯定。2015年至2018年,村党支部被连续4年被评为全县先进基层党组织,2016年被评为全省100个“脱贫攻坚示范村”之一,2016年、2017年国家、省、州、县考核检查组均对村里扶贫工作成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张碧桃本人先后多次评为县优秀共产党员及获政府嘉奖;今年3月被湘西州人民政府评为脱贫攻坚优秀个人奖等荣誉。

攻坚克难,做扶贫脱贫的引路人

宋家寨村位于泸溪县洗溪镇西北部的高寒山区,辖3个村民组、7个自然寨,262户1359人,建档立卡贫困户165户628人,贫困发生率46.2%,列为泸溪全县深度贫困村。

近四年来,该县就业服务管理局局长张碧桃迎难而进,率驻宋家寨村工作队强啃贫困“硬骨头”,用真情和汗水浇铸了一座耸立于村民心中的丰碑。

2017年,宋家寨村村民人均收入达5600元,同比增10.5%,被评为“湖南省脱贫攻坚示范村”。国务院扶贫办 调研组三次蹲点式调研该村,从结对帮扶实、危房改造好、政策落地、公路通村、泉水到宅、危房改善、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群众满意度高等方面充分肯定村里的精准扶贫成效,全村贫困发生率由46.2%降至20.2%。

宋家寨村地处偏远,贫困落后,村民开始对脱贫致富信心不足。

自2015年3月,扶贫工作组进驻村后,张碧桃把村当作自己的第二个“家”,全身心投入到村里的脱贫攻坚中。

扶贫先扶志,面对村民们消极心理,张碧桃和扶贫工作队员从树立信心、鼓劲着手,挨家挨户了解民情、宣传政策,把脉问诊,找准发展思路后,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为抓手,增强村民消除贫困的信心和内生动力。

进村仅三个月时间,张碧桃领导的工作组就描绘了脱贫攻坚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并认真组织实施,用“绣花”之功斩穷根。2017年,宋家寨村脱贫人口82户365人,2018年预脱贫74户251人,激发了村民脱贫内生动力。

四年来,张碧桃85%的时间吃住在村里,走村入户与村民共同商脱贫致富大计,几乎没度过周末和节假日,踏遍了全村的山山水水,贫困村民夸她是“工作狂”,社会广泛称他是攻克深度贫困堡垒“铁姑娘”。

苦干巧干,做脱贫攻坚的带头人

思路清了,干字当头。张碧桃带领工作组多次到相关部门协调,争取资金项目,把扶贫规划一一落实落地。

四年间,基础设施建设风生水起,累计投资3500万元,其中,基础设施投入2307万元,产业发展770万元,社 会扶贫423万元。完成了14.3公里通村公路和8.8公里通组公路“窄改宽”改造、12000米的村间道路硬化、7个自然寨的安全人饮、7个自然寨174盏太阳能路灯的安装与60户的危房改造,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大改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产业扶贫亮点频现,倾力发展铁骨猪养殖、光伏发电等产业,发放扶贫猪仔1315头,投放鱼苗21700尾,村民增收310万元,人均增收0.4万元。

就业扶贫高潮迭起。2017年,为全村贫困家庭劳动力免费培训249人次,转移就业劳动力556人,全村实现劳务收入2335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800元,同比增11.5%。

该村扶贫脱贫成果到了村民满意和各级党组织的充分肯定。2015年至2018年,村党支部被连续4年被评为全县先进基层党组织,2016年被评为全省100个“脱贫攻坚示范村”之一,2016年、2017年国家、省、州、县考核检查组均对村里扶贫工作成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真情奉献,做贫困村民的贴心人

关乎民生,真情奉献。张碧桃还带领工作组积极开展“一进二联三访”活动,解决贫困村民及子女的就医就学等生活困难。为全村249名贫困学生发放各类教育补贴26.4万元,让每一个贫困家庭的孩子都上得起学。

健康扶贫实打实。做到贫困群众住院报销80%以上,实现贫困群众病有医;为全村178名贫困群众发放医疗救助金19.5万元,医疗补助40.2万元;特困户、兜底对象 获救助金17.4万元;为29名五保户、残疾人等帮扶资金7.2万元;为65户贫困户发放危房改造补助金228.6万元,实现贫困户住有所居。

同时,张碧桃还联系省政协港澳委员在村里开展“三个一”帮扶活动,为贫困户帮扶资金171万元;联系深圳天恩狮子服务队来村开展爱心助学活动,为贫困家庭子女、留守儿童发放助学金、书包等。

此外,建党日开展走访困难老党员活动,送慰问资金3.8万元,捐献价值258万元237件服装,现场捐献钱物达131万元,受益贫困百姓赞不绝口。

率先垂范,做严于守纪的清廉人

在平日工作中,张碧桃常常提醒告诫自己和身边人:“没有规矩之外的个人,没有规矩之外的权力。不越雷区,守住底线,从严履职,扎实工作。”她用铁的纪律约束自己,要求他人,为宋家寨村的精准脱贫系上了“安全网”。

精准扶贫斩穷根,倾心筑建小康梦。张碧桃带领工作队在宋家寨驻扎的4个春秋,用心、用情、用力扶贫,办了一桩桩好事、一件件实事,大大提升了贫困村民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扶贫路上,张碧桃不辞辛劳、不畏艰难,为铺好宋家寨老百姓脱贫致富付出了潺潺心血。使这个穷得叮当响的深度贫困村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如今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村里78岁的杨忠富老人情不自禁地开怀唱起了山歌:“精准扶贫暖人心,拔掉穷根栽富根;幸福生活步步高,党的恩情比海深;脱贫摘帽勤致富,全面小康路上行。”

下载实干领路富民众 真情为民动山村(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实干领路富民众 真情为民动山村(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