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村里咋发展三会说了算
村里咋发展“三会”说了算
白沙镇自开展新农村建设以来,依靠村党支部的坚强领导和村民的积极参与,仅用三年时间,就将全村的软件和硬件设施提升了一个档次,凉水井村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山村变成远近闻名的新农村样板村。
以党内民主推动基层民主
凉水井村位于白沙镇东北面,距离白沙镇4.5公里,全村共46户178人,其中党员8人。该村村民虽然少但是人心齐,党员虽然少但是干劲大。党支部和村民理事会成员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围绕决策欠民主公开、村民参与建设热情不高的难题,村党支部经过调查研究,决定以开好“三会”(即支部会、村民理事会和村民大会)的形式促进民主决策,激发村民参与建设的热情。村里重大事项通过支部大会研究提议,交村民理事会审议,支部大会和村民理事会取得一致意见后,再提交村民大会决议。整个决策过程非常紧凑,从提议到决议一般仅需2天时间。村支部会、村民理事会和村民大会三方联动,既保证了党的领导又保证了村民的自治权利,增加了决策的透明度。改变以往“少数人决策、多数人不知情”、“村干热情高、村民不关心”、“村干很努力、村民不买账”的状况。将过去的村干部要做事转变为村民主动做事的良好工作氛围。坚持开好“三会”使全村各项建设获得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党支部和村民理事会在该村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带好头,想干事,肯干事,能干事,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得到充分体现,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村里硬化村道、修建花圃、清洁卫生、整治 1
环境、兴办企业、重大接待,都通过召开“三会”的形式决定。近三年来,该村共召开“三会”50多次,既保证了党的领导又保证了村民的自治权利,充分发扬了基层民主,加强了基层组织建设。
以落实民权确保民生建设
凉水井村坚持开好“三会”,村内重大事项决策都能做到家喻户晓,村民参与各项事务的积极性高涨,通过村民的决策和选择,又促使村民积极监督各项事务的决策过程和执行结果。如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由于扩大了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激发了村民积极投身新村建设的热情,涌现出一大批积极建设新村的村民。入党积极分子蒋建诚,村长蒋元登将600平方米旧房无偿拆除;秦试球、秦桂正等村民捐献1500平方米土地用于村内建设;秦试伟、秦文艺等村民援助500多米的路沿石以及安装用的水泥、河沙,秦试海等6人的捐款超过6万元。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该村充分考虑自然景观,不推山、不砍树、不填塘,因地制宜,不搞统一模式,该村还主动将不砍村内的树木载入村规民约并严格执行,园林式新农村建设成效明显。
在充分尊重村民权利的基础上,村民决策事项的执行速度明显加快。2008年,该村通过建立凉水井清泉度假村旅游项目决议的当天晚上,村民就集资398万元,为度假村的建设提供了资金保障。2009年中秋节,该村仅用一个晚上就达成修建全村饮水工程的决议,通过村民的努力,该村已于春节前用上了统一的自来水。在全村共享的事情上村的表现出高度的热情,在个别村民有荣耀的事情上,全村村民也当作自己的荣耀,全力配合做好有关工作。2008年,凉水井代表广西接待中央慰问团;2010年,接待了赞比亚总统班达。充分展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朝气与活力。
以“五个好”促进全村和谐发展
凉水井村通过开好“三会”扩大村民“四权”,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卓有成效,全村一盘棋,形成村民争创基层党建示范村的良好氛围。
好班子引领科学发展。该村为了全面加强班子成员的素质,以民生建设为基础,开展不间断的主题建设活动,建设成效明显。班子成员工作民主公道,思想素质过硬,勤政廉洁,奋发有为,乐于奉献,核心作用增强,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好队伍奠定发展基石。该村深入开展科学发展党员示范户、党员联系户、文明户评选活动。开展了党员设岗定责活动,有意识地给党员身上压了担子,通过开展各类活动,使党员都能较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干部能发挥骨干带头作用,自觉向群众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与群众关系融洽,党员能积极完成支部交给的各项任务。同时,在发展党员上,严格按照发展党员的标准要求,重点发展有文化、能致富、能吃亏的人作为发展对象,2009年,该村已有15名优秀村民向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其中有本对夫妇同时入党,一时传为佳话。最后发展了4名预备党员。目前,全村8名党员成为村内各项事业的生力军。村民秦试和在入党时真情地说:“我入党就是为了更好地为村里多做点事。”
好机制促进全面发展。该村通过健全和完善各项制度,并狠抓制度的落实,形成了良好的工作机制。村务、党务定期公
开、规范操作。该村在做好金桔种植和石材加工的同时,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2008年,全村46户村民入股自筹资金398万元,建起集旅游、娱乐、休闲、餐饮为一体的凉水井清泉度假村,逐步探索第三产业的发展。由村民推选人员对度假村进行科学管理。度假村不但给村民带来了经济收入,同时还极大促进了新农村的建设。一方面村民形成了“村庄建得越好,村民利益越大”的共识,村民均能自觉维护公共设施,保持村容整洁,另一方面是度假村每年提取10%的利润作为维护村内设施、兴办公益事业费用,解决了新村建成后管理不到位的问题,为全村的持续发展创造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好业绩彰显建设成果。2007年以来,该村共硬化道路3500米,修建花带2400米,进行房屋立面改造26户,建设文化室1座、篮球场1座,修建饮水工程一座。全村生产生活环境明显改善。
好评价成为建设动力。该村坚持开好“三会”落实“四权”的做法,凝聚了人心,增强了活力,加快了发展,促进了村里的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共同进步。村里成立了文艺队、篮球队、汽排球队经常开展活动,丰富群众文娱生活,村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2009年,该村荣获自治区文明村荣誉村称号。2010年3月2日,该村接待了赞比亚总统班达,富有新农村气息的村庄和热情的村民,给非洲的贵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凉水井村也成为我县继兴坪渔村后的又一个接待外国元首的“总统村”。自治区成立五十周年之际,中央慰问团团长李兆焯视察凉水井后,连声赞道:了不起,是示范!
第二篇:咋们村里的年轻人诗歌
春天扬来
改革开放的风
扬洒在通往罗马之路
时代的弄潮儿
在大地翻新创造奇迹
在风中在雨里
耕耘希望
追逐梦想
她们是我的姐妹
他们是我的兄弟
她们白手起家
他们在坑坑洼洼中
艰苦奋斗
开垦荒山野岭
在大地飞歌
在土壤里播种
一个给荒芜的山林
开垦成鸡场(李方容)
一个给荒芜的野岭
变成桃园(潘知书)
一个给荒凉的山坡
开垦成绿洲的烟草之地
(李知书)
她他是时代的勇士
他们也是时代的士兵
他们更是时代的奠基人
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麦田里的浪
时代的风
在春风里走来一批
闯关之勇士
第三篇:村里的发展
关于农村现状及发展的一些想法
2011年的这个暑假,我没有像有的同学一样选择留在城市里打工锻炼自己,也不像有的同学回到自己的家乡在父母的介绍下来到某单位实习,这可能是家庭背景及自身能力性格的原因。我暑假先在河南我父母开的小饭店帮忙了二十天,然后回到山西的家里度过了暑假的大部分时光。作为一名农村来的大学生,我暑假的经历及二十年的农村生活,让我更多地思考农村的现状及发展;而作为一名学社会学的大学生,我也更有理由研究农村这个特殊且重要的人类社区。
我的小村庄叫西伍姓村。下面我就先谈谈村子的基本情况:永济市城北街道西伍姓村,位于城北东北郊,属于革命老区村。全村由三个自然村组成,分六个居民小组,村里有330户,共1360人,其中有六、七十户人家在外打工,主要以开饭店为主。村里的耕地面积为3950亩,这是绝大部分村里人的经济来源。
现在主持村里日常工作的是第八届村委会,身兼党支书和村长的惠黎川带领村干部,在市里领导的指导下,响应政策,近几年确实为村里做了几件大事:2009年响应国家的吃水安全计划,耗费十七、八万并结合农户出部分钱完成了村里的吃水工程。2010年花费四十万建成村基组织活动场所,包括村委会办公室、老年活动中心及村民 文化广场。2011年花费50万硬化村里基本道路2100米,为农民出行提供方便。2011年村里还修建了3000米的引黄渠,用黄河水灌溉成为可能,解决了村里夏秋季浇地紧张的局面,也避免了用地下水浇
地造成的土地板结、土质下降等问题。最近由村干部带头组织部分村民计划开办养羊合作社,希望能打开西伍姓村致富的大门。我去村长那里了解情况,有幸见到了他们的项目申请书及建议书(永济市金牧昌家畜养殖合作社《项目建议书》)。
建议书是整个项目的蓝图,分为七章,详细地叙述了项目建设的各个步骤及环节。第一章总论,说明项目单位及项目自身的基本情况。不仅说明项目建设单位的概况、财务状况和法人代表,也说明了项目的名称、建设性质及地点。第二章背景及必要性,包括项目区社会经济状况、相关产业发展现状、项目建设的必要性。第三章项目选址与建设条件。建议书上说明了选址的原则和准备建设的地点,至于建设条件,则从自然条件,资源、科技支撑条件,基础设施条件三方面加以详细说明。第四章讲述市场分析、销售方案以及市场风险。第五章建设方案,包括以下五部分:产品方案和建设规模、建设规划和布局、建设标准、技术(工艺)方案、主体工程方案。第六章说明投资估算与资金来源。第七章是社会效益分析。
面对详细的计划书,我感受到一股强大的力量。村干部们确实在为村子的发展、为村民的致富着想。也亲眼见证了科技兴农、走产业化道路的曙光。
不过村干部在做这一系列好事的同时,也有一些不足。比如工程运作的不透明,大部分村民不了解发生了什么事情。我认为这一系列工程的计划、实施,村干部有责任让村民了解并参与其中。这也暴露了当前社会存在的普遍的问题,即官民沟通问题。不仅在高一级的行
政单位,就是在村子最低一级的单位都存在,实在让人遗憾。村基组织活动场所的后续工程有待完善,村民共同的文化中心还没有真正地建设起来。引黄渠引发的浇地争抢有待调整。养殖合作社的建设占用村民耕地的补偿问题需要有效解决。
以上对村干部近三年做的建设活动进行了讨论。下来我想结合我村具体情况进一步讨论农村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
首先是经济方面,我村大部分村民以种棉花为主,春季播种,忙碌一整个夏季,秋天采摘收获,农民忙碌大半年得到一些收入,除去前期的投资收入并不可观,加上还要预留来年的投资费用,真正可供支配或存储的资金并不多,所以紧靠种自己家中的几亩、十几亩地是不能有效致富的。所以我们村子里有接近六分之一的人家外出打工,主要以开饭店为主。一般是夫妻二人再雇佣家乡一两个不上学的青少年,一起去外地开饭店。在饭店锻炼几年,这些青少年们掌握了开店的本领,结婚后就自立门户赚钱养家了,这好像成了村里许多人家的立家之本。很多人觉得种地不挣钱,就陆陆续续跟着亲戚朋友出去开饭店挣钱。的确,开饭店的人家比村里一般人家的家境好些。但是在外开饭店是一件很吃苦耐劳的事情,起早贪黑,在给顾客做饭之后往往自己吃不好饭,或者太累太热吃不进去饭。有时候遇见一些刁钻的顾客,还得忍受他们的脾气。生意好的话还可以,生意不好的还赔进去很多钱。他们也属于广义的农民工的范畴,因为家乡没有赚钱的机会出来闯天下。说到底是村里土地有限,而且土地收益不好,又没有村办或乡镇企业可以吸纳他们。这次村干部创办的养殖场在社会效益
一章中提到项目实施后可直接安排农村劳动力50人以上,可带动100多户农民进行养羊生产,户均收入在5万元,人均收入1.3万元。我真得希望这次养殖场的创办可以成功,可以实现预期的社会效益。让村办企业成为可能,让农民多一条致富道路。村里有三四户农民近几年搞起了葡萄种植,他们改变了以前单纯种小麦、玉米、棉花的时代,多样种植提高了收入。不过规模小,投资的财力、人力多,市场以本市为主,很少销往外地,这说明葡萄种植还有待进一步发展。
第二,我想谈谈农村的离婚现象。不得不说,农村现在的离婚现象越来越多。尤其是年青一代的夫妻,在媒人的介绍下认识结婚,后来由于不能忍受男方的贫穷,女方选择离婚,再去找有钱的或者城里的人结婚。一方面是由于村里经济的原因,另一方面还有现在越来越开放的婚姻观念,年轻人有一定的文化,接受新思想的能力较强。传统的婚恋观对他们没有约束力。第三,她们年轻,不想把大好年华浪费在农村,城市特有的吸引力使她们抛弃农村,尤其是在丈夫没有能力、不会赚钱的情况下。在现在男女比例失衡的情况下、在结婚成本越来越高的情况下,结婚是很多家庭头疼的事情。一家人辛辛苦苦攒了几万元就是为了盖房子娶媳妇。他们不会想更高的理想和意义,赚钱养家似乎就是他们的理想,就是他们活着的意义,那就是他们的生存状态。至于精神生活似乎是很遥远的事情,听起来像是笑话,是不切实际的。对于文化水平有限的农村人,让他们有深层次的见解似乎也不可能。
第三,我想谈谈农村人素质及精神方面的问题。就在这几天
(2011-8-17前后),村里一户人家的棉花被不知名的人喷了药,棉花叶子明显烧坏了,这家女主人气得在村里大骂,语气指向与她家不和的一户人家,那户人家听后,出来对骂,整件事情怎样现在还无法知晓。到地上谁喷的药也不知道。不过从中可以窥探到农村人身上的劣根性。对于赡养老人的问题,农村仍存在很大的缺陷。家里有多个儿子的,儿子成家后都不愿赡养父母,让父母住在自家老房子里或是别人不住的房子里。父母辛苦一辈子到老不能享受天伦之乐,反而沦落到连家都没有的地步。这中间掺杂着亲情与金钱以及婆媳关系等复杂的问题。现代人在利益的熏染下模糊了伦理道德,农村这个乡土社会也抵抗不了现代社会的影响。
农村中留守群体(包括妇女、孩子、老人等)问题、子女教育问题、医疗保险问题在我们村子也存在,这里不作过多讨论了。
《山西省新农村建设规划创优标准》是山西省对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指导,该文件详细地说明了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应符合法律法规和规范标准,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基本内容要求以及成果要求。并且附上了新农村建设规划说明书。可见政府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视。但是重点是政策的落实问题。
农村的经济一直是人们普遍关注的事情,上至国家及省市级领导,下至关系着他们切身利益的农民。从中央到地方都有各种关于三农的政策及计划。科技兴农是提倡了多年的口号。农业税也减免了多年。种粮直补也落实到了实处。可是普通农村如何在致富方面有进一步的发展,是一个困扰全国的问题。再宏大再美好的口号和政策只有
落实了,只有确实让农民富裕了,才是真实有用的。而难就难在落实的问题。
农业是基础,支撑着第二三产业,但是农业却是收益最少的产业。农村支撑着城市,却是脏乱差的象征。农民付出最艰辛的劳作却享受最少的利益。新农村的建设路途漫漫,需要从上到下地一致努力,期待新面貌的出现。
第四篇:先进村里看发展
先进村里看发展
——走进国家科技部钦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 步云村,紧靠炭步镇镇中心,总面积1.33公里,1100多口人,受巴江河世代不息的滋润,从六七十年代开始,这个村子就是周边村社群众羡慕的先进村。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国家不断出台的惠农政策之引导,该村群众在当地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又抢抓发展机遇,用一腔奋发的豪情,在自己脚下的这片热土上,谱写了一曲曲永不褪色的、新的先进壮歌。
调整结构,工农并济同兴村
从八十年代初,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三十年时间中,步云村历届党支部、村委会领导,都特别重视发展农村经济,因为他们知道,要让步云村从根本上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必须摆脱计划经济时代留存下来的旧观念之束缚,必须解放思想重新调整产业结构。在这种新思路的支配下,该村通过严密地审视村情,结合民意,先后对原来那些广种薄收的土地,进行了种植结构调整,宜粮则粮、宜菜则菜、宜养则养„„同时,还响应上级号召,利用本村近镇优势,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活动。活动中,该村推行了这么两种方式值得称道,一个是走出去广泛宣传步云优势,让商家通过了解步云而后走进步云;一个是引进来热情服务商家,让商家通过认识步云而后常驻步云。在这种“保姆”式服务的感召下,步云村多年来共引进各种类型企业22家,而且都是污染少、对本村发展支持较大的企业。据资料显示:2007年,步云村工农业生产总产值达到1.25亿,其中工业收入7500万元,农业收入500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500元。
科学规划,人居环境更优美
为了让步云村更加靓丽、更具吸引力,2001年,炭步镇把步云村定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并协助步云村编制了新农村建设总体方案,从村庄道路、土地利用、新村建设、旧村改造、园林绿化等各个方面都进行了详细的规划。2003年,该方案开始正式启动。2005年,该村按照新农村建设的新要求,委托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院,对2001年编制的建设规划进行了完善。今年5月份,该村又在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院的协助下,根据2005年《炭步镇步云中心村规划》,通过严密的论证,又出台了《步云村村庄改造规划》,该规划主要突出了“两规”、“三清”、“四有”、“五通”四个重点。有人说:“这四个重点,是决定步云村未来的四大步,也是引导炭步乃至花都今后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榜样。”
在这些全新思路的引领下,近几年,步云村很快完成了村庄主干道路和部分支道路的建设,同时还在这些新修的道路两旁种植了绿化树、安装了路灯。采访中该村的一位村民告诉记者:“我们步云村的发展速度之快,有时候我都不敢想象,就这么几年时间,坎坷不平的泥沙路变成了宽阔通畅的水泥路,低矮破旧的农舍变成了漂亮的小楼房,更让我们高兴的是,占地50亩的新型别墅区已经拥有了43幢小别墅,占地4000平方米的新广场也完成了建设任务,绿化美化的标准和城里的广场一样漂亮。”
在步云村,记者还看到,用老祠堂改造而成的村图书馆很有气派,规模之大,确实令人惊叹。走进该馆,你就会发现,这里不但藏书丰富,而且前来阅读参观的人也很多。听一位经常来该馆学习的村民说:“自这个图书馆建成后,我每天都来,在这里,我一方面能学到很多知识,另一方面还能从馆内的文化长廊中看到我们步云村的过去和将来。”
成绩显著,满墙奖牌树丰碑
步云村的广大干部群众,确实为振兴自己的村子付出了艰辛,党和政府也没有忘记他们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所作的巨大贡献。在该村村委办公室,记者粗略地数了一下,奖牌就有近百个,其中最惹人眼的是2004年该村被评为“广东省生态环保示范村”、“广东省文明村”、“广州市安全社区标兵”、“广州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先进村”,2005年被评为“广州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先进村”,2006年被评为“广州市文明村”、“广州市生态环境中心村”、“广州市文明示范村”,2007年被评为“广东省文明村”、“广州市文明示范村”、“广州市文明示范达标村”和国家科技部钦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点村”等。富庶步云,一村美景留人心
在步云村采访的过程中,记者每到一处都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激动,说心里话,从事记者生涯的十多年中,所采访过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少说也有几十个,但像步云村这样的建设标准、这样的建设规模、这样的建设速度、这样的建设质量,记者还是第一次看到和听到。采访结束之后,在回来的路上,一位多次来该村采访的省报记者站在炭步大桥上,望着被夕阳染成桔红的步云新村,感慨地说:“我们同样沐浴在改革开放的春风里,但我们没有步云村村民的这般福气,短短十多年时间,从稻田洗腿上岸,很快就有了自己的别墅,这样的新农村,说真心话我也想住,因为这里和城里没有多大差别,甚至有些地方要比城里好得多……”
(记者韩楚歌 通讯员谢汉升)
第五篇:村里集果业发展思考
关于加快发展果品产业的调查
村里集镇是我市的果业大镇,果品产业在该镇经济社会发展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为深入调研新的形势下我市果品产业的发展路子,进一步做大做强果品产业,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业效益,市政府办公室有关人员以村里集镇为例,进行了专题调研,形成调查报告,供领导决策参考。
一、村里集镇果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村里集镇现有果园面积9.2万亩,品种以红富士苹果为主,此外还有红将军、新嘎啦、珊夏等苹果品种,以及梨5000亩、萄葡10000亩、大樱桃1000亩、干果2.1万亩、其它品种水果5000亩。年产果品2亿多公斤,其中红富士1.6亿公斤,优质果率达到85%以上。依托果品生产发展起来的相关企业100多家,其中果品冷藏保鲜企业80家、包装企业17家、化肥厂2家、以及其它相关企业。全镇果品保鲜库库容量达13万吨,每年中转销售果品总量在20万吨以上。2010年果业总产值238765万元,农民人均果业收入11000元。
村里集因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适宜的气候条件,在果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要看到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
1、果品产业化程度低。村里集镇果品种植面积大,但规模化、产业化生产程度低,大规模果品种植基地少,现仅有王庄万亩酿酒葡萄种植基地和大刘家苹果种植基地,现正在规划大赵家、英格庄两处苹果种植示范基地约500亩。果树栽培没有统一的技术标准,现有的《红富士苹果栽培操作规范》仅起到参考教学作用,各村、各家的种植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果树培育方式受个人经验和喜好影
响较大,产出的果品质量不一,再加上受价格利益驱动,过度使用复合肥、成熟期前摘果,进一步破坏了苹果的质量。现有果树树龄偏大,平均树龄在20年以上,至少20%的果树树龄超过25年,品种呈现老化,树势整体较差,果树根系衰弱严重,病虫害抵抗能力差,果品质量和产量下降,持续生产能力减弱。
2、果品产业链不完善。村里集果品产购销体系发展已非常成熟,但距离建立完善的果品产业链条仍有很大的距离,尤其体现着果品加工企业的缺乏,至今为止尚无一家果品加工企业在村里集落户,果品附加值得不到有效提升,果农增收受到限制。现有果品收购销售企业数量多,但多数是注册资金在20万以内的小企业,资金少、实力弱,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弱,经营缺乏规范性和信誉保证,加工转化和市场开拓能力不强,没有能够带动当地果业发展的本土龙头企业。当地果农及企业家走精品化、高端化经营路线意识淡薄,进一步做大做强企业的欲望不强,满足于现状。
3、品牌宣传力度不够。村里集出产的系列果品已在国家工商局注册“艾崮红”品牌,但近年来村里集围绕该品牌进行的品牌培植和市场开发力度不大,政府以及果业协会等社会组织服务和拉动的作用没有有效施展。在同行业中,蓬莱苹果甚至村里集苹果已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但由于没有固定的品牌和相应的保护措施,假冒蓬莱苹果或借蓬莱苹果推销当地苹果的现象时有发生,市场份额的占有率与陕西、甘肃等地的苹果相比没有优势,品牌效应在开拓市场、促进农民增收方面的潜力还远未发挥。由于市场供求关系对价格的影响作用,有些果农在苹果成熟期前采摘,以损失口感的代价提高卖相,以此追求较高的价格,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村里集苹果的形象。
二、周边地区发展果蔬产业的成功经验
针对村里集果品产业存在的问题,分别对莱阳梨、大泽山葡萄、马家沟芹菜等三个地理标志产品进行调查研究,挖掘他们在产业发展壮大过程中的成功做法,通过对比分析,为下一步采取推进措施提供事实依据。
1、推进果品生产规模化、产业化,把好果品质量关 质量是产品的生命,是价值提升和市场开发的基础保证,莱阳梨等三个品牌建基地、定标准,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在提高产品质量方面取得了一致。以马家沟芹菜为例。
20世纪80年代由于不注重保护,同时学习“寿光经验”,大量引进国外品种,忽视了当地品种的保护和开发,导致马家沟芹菜面积逐年萎缩,即将被挤出市场的边缘。为保护、挖掘和开发这一地方名牌,青岛市 “马家沟芹菜品种资源保护及标准化技术研发”项目立项,按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关于土壤、灌溉用水、空气质量的要求,建立了马家沟芹菜生产示范种植基地。先后发布了《无公害“马家沟芹菜”生产技术规程》、《马家沟芹菜》两项地方标准,实行全过程标准化生产,严格农业投入品的使用,增施有机肥和生物肥料,各生产单位对所有生产环节全部进行登记备查,农技人员不定期进行抽检, 确保芹菜质量稳步提高。通过无公害和绿色食品认证、实施芹菜产品分级包装,马家沟芹菜又一次进入了精品特菜的行列,摆上了大城市超市货架,结束了传统芹菜成捆上市、地摊买卖、低价出售的历史,变成了知名农产品名牌。
2、依托区域特色文化优势,打好品牌宣传战
仅有好的产品而没有到位的宣传,仍然无法打开广阔的市场,“酒香不怕巷子深”已不适应当下市场经济。正是充分认识到了这
一点,莱阳、平度等地方政府不等不靠,充分挖掘当地传统文化,与旅游产业相结合,纷纷举办“莱阳梨文化节”、“大泽山葡萄节”等具有地方特色的节日,打响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牌宣传战。以大泽山葡萄为例。
大泽山葡萄节原为平度市大泽山区独有的民间传统节日--“财神节”,1995年正式定名为“大泽山葡萄节”,时间横跨不同品种葡萄的盛果期,游客可以品尝到各种葡萄的美味。葡萄节的举办对平度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非常积极的影响。在葡萄销售方面,2011年大泽山葡萄刚上市就卖到10元1公斤,越临近葡萄节,价格越高,葡萄节期间,优质葡萄产区的葡萄提高到20元1公斤,平均每天销售葡萄100万公斤,国庆七天销售葡萄1000万公斤,虽然2011年因为春季冻害减产40%,但群众收入比去年并没有出现大幅度下滑,全镇农民银行存款余额从节前的3.9亿元增加到4.3亿元;第三产业方面,由于葡萄节的带动,大泽山游客量比10年前翻好几番,2011年葡萄节为期2个月,前30天内接待游客30万人次,其中国庆长假七天就有20万人次,第三产业收入超过1000万元,有的葡萄园仅靠葡萄自主采摘和农家宴项目就能收入两、三万元;在招商引资方面,以2005年第十九届葡萄节为例,共接待国内外客商近500人,洽谈项目16个,意向投资1.6亿元,其中内资项目10个,外资项目6个。节日期间签订合同的项目6个,其中内资项目2个,合同利用资金8000万元人民币,外资项目4个,合同利用资金300万美元。
3、拓展延伸果品产业链条,提高果品附加值
莱阳梨皮薄、肉细、味道鲜美,富含各种有机酸、维生素等营养成分,而且具有清肺、化痰、止咳的功效。但其缺点是不易保存,通过一般的冷冻方法可保存20天左右。莱阳梨的特殊品质使其可以制成梨汁、梨干、梨脯、梨酱、梨罐头等,还可以用来酿酒、酿醋,用它制作的“莱阳梨膏”、“止咳糖浆”是治疗支气管炎、伤风咳嗽的良药。1998年,莱阳引进的山东天府集团投资120多万聘请了德国、韩国专家合力研究,解决了莱阳梨深加工中的难题,既保证了莱阳梨汁能长期储存,又保持了莱阳梨新品本身的原汁原味和特有的消炎、降火、止咳、润肺、化痰的保健功能。聘请了影视明星范冰冰为“一枝笔”品牌做形象代言人,一举推出了“一枝笔莱阳梨汁”,称为果汁业的一匹黑马。“一枝笔”的成功带动了当地物流、包装等一系列企业的发展,不仅提高了果品的附加值,增加了农民收入,而且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三、村里集镇果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围绕市委市政府“建基地、提质量、塑品牌”的工作要求,立足果品产量基础,积极发展现代果业经济,提升果业整体水平,加快特色果业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转变。
1、制定完善果品行业各项标准,提高村里集果品质量 村里集因其特殊的土壤环境,使其产出的苹果无论口感、外观还是营养价值都比周边其它地区产出的苹果要高。要牢牢抓住这一特色,优化布局,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努力实现果业由扩张种植规模向提高品质和效益转变,由分散的农户种植向形成优势特色产品种植园和产业带转变,提高市场竞争力。
一是调整优化果业生产布局。对老旧低产劣质果园进行调整更新,对高龄老树进行隔行换代,把引进新品种和培育本地优良树种结合起来,在继续发展烟富1、3号的基础上,加大品种改良研究力度,争取在提前成熟期上实现突破,进一步扩大村里集苹果的优
势。加快推广宽行密植、生草栽培等先进模式,使用矮化中间砧或矮化自根砧等脱毒苗木、免耕法、滴灌、微喷肥水一体化等先进技术,采用集约化管理方式,减少劳动力投入。由于果农受小农意识和从众思想的影响,在品种更新和新技术推广的前期阶段困难较大,可选取2-3个经济状况较好的村作为试点村,村和果农共同承担资金投入,政府给予一定补贴,以此推动更新加快进行。
二是推进种植园标准化生产。加快推进大赵家、英格庄两个示范基地的建设并运营投产,在蓬丰路以西再规划2-3个示范基地,使基地的影响范围能够覆盖整个镇域,以示范基地的规模效益和产业效益吸引拉动果农走技术改良和基地化生产之路;立足现有果园布局特点,对小果园进行区片整合,采取“村镇指导、果农管理”的模式,按照产品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经营产业化、劳动者知识化和专业化的要求,统一生产行为;以提高果品内在品质、外观质量、食品安全水平和商品率为目标,制定符合村里集当地果品行业实情的执行标准,在果园管理模式、果树培育方法、市场营销行为等各方面提出明确的要求;围绕果业生产关键技术环节,着眼于建立长效培训机制,采取行政措施推动、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社会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的办法,大规模、大范围开展实用、实效、通俗易懂的果业科技培训,增加培训班开办次数,提高果农采用新技术的意识和辨别优劣的能力。
三是营造规范和谐的市场环境。完善果业协会建制,增加协会的领导力、凝聚力和活力,使协会成为沟通内外的桥梁。建立规范统一的行业守则,构建诚信和谐的行业风气,从而使每一个企业,有后盾,有引导,有约束,有自律。重视解决好企业、基地、农民之间的利益关系,规范企业和农民的生产经营行为,通过舆论手段
对拖欠果农款项的冷库进行曝光,宣扬信誉度高的冷库,营造公平合理诚信的环境;积极探索建立企业与农民共同出资的抗风险机制,鼓励农民以成品果抵押现金的方式投资入股果品销售企业,在果品销售完毕后按效益分成,这样在市场不景气时可减少企业的损失,在市场好时也可增加果农的收入,以此达到风险公摊、利益均沾的效果;开展灵活多样的比拼活动,在果农及企业之间营造竞争进取的氛围,灌输“不进则退”的忧患意识,引导果农由重产量的粗犷型生产向重质量的精品型生产转变。
2、加大品牌宣传力度,提高村里集果品知名度
20世纪90年代,蓬莱进行了以引进红富士为主的苹果品种改良,从而带动了果品产业的迅速发展。如今,蓬莱苹果开始走上了创品牌的道路,村里集作为主要产区,开创自己的品牌是果业再次腾飞的关键,要充分发挥政府统筹规划和引导的作用,优化环境,创造条件,以推动果业产业化经营为突破口,努力构筑龙头企业带动品牌塑造的体系,利用各种媒体和现代手段,加大对村里集果品的广告宣传力度,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
一是确定推广品牌,统一标识,提高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充分发挥政府统筹规划的作用和果业协会的影响力,通过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鼓励本地销售企业使用“艾崮红”品牌进行市场开发。设计 “艾崮红”品牌专用包装箱和标签,统一提高品牌外在形象;通过补贴、评优等方式调动技术员的积极性,对果品的生产过程进行指导,确保果品品质;发挥果业协会的权威性,对果品分级、包装、销售过程进行监督;设立专业的检测机构,对成品果进行质量检测,严把质量关,对不符合质量标准的产品不许使用“艾崮红”品牌专用标识和包装。
二是借助多种媒介,拓宽渠道,提高产品市场开拓能力。政府要提高重视程度,充分认识到品牌开发对富农强镇、提高镇域经济实力的积极作用,发挥好组织协调引领的作用,通过多种方式开展品牌塑造工作。建设营销网络,在全国各大果品销售市场设立营销窗口,在蓬莱市内设立“艾崮红”苹果专卖点,与蓬莱本地景点合作,采取品牌推销点进景区、门票配苹果等方式,利用蓬莱阁、海底世界等景点的人气对村里集苹果进行宣传;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各种形式的产品展销会、博览会和推介会,费用由政府和企业均摊,每年10月底举办以果品展销和贸易洽谈为目的的文化节,邀请社会各界人士前来参加;运用产销直挂、连锁经营、网上交易、电子商务等新型营销方式,改进交易手段,扩展销售渠道,利用好村里集政府网站在果品产业发展方面的作用,开辟包含网上交易、产品推广、市场监督等内容的专栏,将村里集政府网站建设成“艾崮红”品牌推广的形象窗口。
三是挖掘潜在价值,提升眼界,提高产品市场升级能力。积极引导镇内企业走创品牌、走精品的路子,改变过去靠量大价低争市场的局面,探索出做品牌、靠质量、出精品的经营模式,对农户进一步加强果树技术培训,通过推广优质果袋、限制成熟期前采摘等办法进一步提高我镇的果品质量。引导优质果品走超市定点供应销售途径,以蓬莱本地超市为突破口设立“艾崮红”苹果专卖点,逐渐向周边县市区扩张;引导特优果品走高端销售途径,借鉴“蓬莱八仙苹果”的成功经验,对#85、#90的优质果进行精品化包装,以礼品、供果等形式出售,充分释放果品的价格潜力;帮助企业走出去,学习蓬莱泰雨祥果业、好日子合作社等的经验,协助企业加快建立种植基地,为企业办理各项手续,进行EUREP—GAP
等国际标准认证,年内确保五家以上果品企业取得进出口权,实现果品出口由零的突破向量的突破发展,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3、加快引进果品加工企业,完善果品产业链条
引进果品加工业是实现村里集产业优化、增加财政收入、提高果农收入的出路,要把果品加工业纳入新型工业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重点推动。以促进果业可持续发展为着力点,努力提高产业园建设能力、加工转化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和科技支撑能力,促进果业由生产初级产品向加工增值、开拓市场转变。
一要提高村里集政府服务水平。为弥补村里集地理位臵偏、交通环境差、征地代价大、劳动力成本高等不利因素,要积极主动为龙头企业的发展解决各种困难,千方百计为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创造有利条件。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前做好土地选址、规划审批、清表平整等工作,做好水、电、信息网络等基本生产生活设施的配套建设;与邻近乡镇政府做好沟通,打破乡镇间地域界限的限制,在土地使用、政策享受以及其他资源利用等方面提供方便,客商可将厂址设于大辛店镇,既可充分利用村里集丰富的优质果品资源,又可弥补交通不便的弱势;市镇各级领导要摒弃发展农业不能增加税收就不重视的狭隘意识,摆脱任内实现政绩思想的束缚,要从惠农、富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长远出发,制定长效机制,提高对村里集乃至全市果业发展的重视程度,积极组织考察调研活动,主动带领相关干部到省内外果业建设先进地区学习经验。
二要推动现有企业资源重组。村里集现有冷库数量已完全能够满足需求,在近两年果品销售市场不景气、竞争日趋加剧的情况下,很有可能出现大批小冷库亏损甚至倒闭的情况。在这种形势下,政府应该改变以往扶持冷库建设的做法,采取严格的审批制度,减少
新的中小型果品冷藏企业的成立,引导村里集冷藏保鲜企业由数量向实力型转变。通过制定针对大型冷藏企业的优惠政策,促使现有企业通过参股、控股、兼并、合并、租赁等形式进行资产重组整合,实现资源的有效合理利用,增强企业的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降低维护市场秩序的难度。
三要争取市级各部门政策倾斜。村里集由于受到地域和交通劣势的影响,经济发展速度缓慢,在招商引资方面比其他乡镇困难更大,市级各部门在制定政策时向村里集倾斜,有利于村里集尽快摆脱贫困局面。在制定全市招商引资计划时,增加食品加工类企业、尤其是果品加工企业的份额,促进全市果业由传统购销向加工业转变;在企业布局规划时,根据各乡镇街道的特点进行安排,食品加工类企业多向村里集安排,对于落户村里集的大型企业,市里可给予更加优惠的投资政策,帮助村里集建立果品加工工业园区;村里集交通环境如若改善,能够极大的推动包括果业、旅游业等各行各业的发展,将蓬丰路拓宽列入市重点城建项目,聘请专家对村里集—小门家、村里集—丰粟村、小门家—大辛店、小门家—枣林店等路段的拓宽进行研究,制定出合理的改造方案,最大限度的改善村里集的交通条件,以三年或五年期为限,分段动工。
果业已成为村里集调整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已经具备了依托大基地,实现大发展,形成大产业的条件,其发展正面临重大转折,处在由传统果业向现代果业迈进的新阶段。为贯彻落实市委在第十三次党代会上的报告精神,加快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使果品产业成为村里集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途径,各行各业应大力支持当地果业发展,制定积极的政策措施,帮扶村里集果业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