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3内蒙古申论热点:北京村庄社区化管理显成效
2013内蒙古申论热点:北京村庄社区化管理显成效
在我们的脑海里,电子化的社区只存在于现代化的都市社区。北京2010年就率先启动了村庄社区化管理项目,并作为重点进行全市推进。现在,朝阳区村庄面貌焕然一新,电子化的社区管理提升了安全度,也增加了村民生活的幸福度。现在,北京村庄社区化管理已经开始显现成效,并逐步实现全覆盖。
【背景链接】
2010年2月,北京市全面启动50个重点村城市化工程,标志着城乡接合部建设由试点探索进入重点推进阶段。此次启动城市化工程的50个重点村,全部是矛盾最突出、问题最典型、社会影响最大的村子。
2013年9月 村口处设立治安岗亭,村里建24小时警务工作站和出租房屋管理站,村内主要路口安装“电子眼”„„截至目前,朝阳区相继在82个村庄实施社区化管理,曾经治安混乱的城乡结合部地区,如今安全度大幅提升。朝阳区综治办相关负责人介绍,82个村庄的可防性案件、安全生产案件均得到明显下降,今年上半年实施监测的50个村中,20个村的发案率为零。
村庄社区化管理连续三年被列入朝阳区“为民办实事”工程。年底前,朝阳区还将有9个乡的30个社区村庄实现社区化管理,目前已建成围墙3000余延米、治安岗亭50个、门头28个。
【标注表述】
目标:实行社区式管理,根本目标是探索建立城乡接合部村庄治安管理的长效机制。意义:实行村庄社区式管理,有利于村庄秩序更加有序,有利于减少安全隐患,有利于保护村民和流动人口合法权益,有利于村庄治安工作的机制化、规范化、长效化,有利于城乡接合部的和谐稳定和长治久安。
原因:大量的外来流动人口涌入,一方面使得对公共品的需求远远超出了地方公共品的供给水平。另一方面,地方治安也由此产生了巨大的隐患。在传统的村庄中,村民大多是相互认识的熟人社会。当外来的暂住人口成为村子的主体、原有的格局被打破后,就会产生“匿名性”,相互的信任和安全感也就很难形成。
通辽人事考试信息网:http://tongliao.offcn.com/
措施:
一、政府角度
要把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把农村社会管理放在和城市社会管理统一的高度上统筹谋划和推进。
1.要提高认识,高度重视村庄社区化管理创新工作,把社会管理作为农村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树立城乡统筹观念,把农村社会化管理提高到新的水平。
2.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坚强领导作用,提高基层执政能力。
3.要加大投入,充分利用现有科技手段提高管理水平。
4.要坚决落实责任制,充分发挥专业队伍和群众的作用,形成群防群治的合力。
5.要加强公安队伍建设,关心、爱护广大干警,加大投入,科学安排、合理配置警力。公安机关要在坚持好经验、好做法的同时,认真学习借鉴兄弟省、区、市公安机关的先进经验,使队伍建设不断满足中央要求和首都需要。
二、村组织角度
社区式管理是全面加强软硬件建设和加强治安防范、社会管理和服务的系统工程:
1.加强社区管理硬件建设。在村庄建围墙、安街门、堵路口、设岗亭,对进出村庄所有人员和车辆实行持证出入;
2.在每个村建立村庄综治中心。设立社区警务站、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站、巡防工作站和社会矛盾调处站,配备社区民警、专职巡防队员、流动人口管理员和矛盾纠纷调解员,共同做好实有人口管理、安全防范、治安管理、信息搜集和服务群众、化解矛盾等工作。
3.强化专职防范力量。在每个村按实有人口2.5‟和流动人口5‟的比例配备巡防队员和流动人口管理人员,发挥村防和“辅警”作用。
4.强化科技创安。将在各村统一安装一定数量的监控探头,在镇、村分别建立监控平台,实行24小时专人值守,实现村庄网上巡逻,加强社会面控制。
总之,社区化管理给村庄带来了新气象,农村社会管理成为了政府社会管理的重点项目,让村民们直接受益,这样的项目值得赞赏,希望政府能够多为群众谋福利,把农村与城市建设的更加美好。
通辽人事考试信息网:http://tongliao.offcn.com/
第二篇:村庄社区化管理成效总结
XX村村庄社区化管理成效总结
随着我镇经济快速发展,流动人口大量增加,给城市管理带来了许多新难题。为了减少安全隐患,保护居住在村内村民和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进一步规范城乡结合部农村的村庄秩序,为广大流动人口和村民创造一个更加平安和谐的生活工作环境,在镇党委、政府的积极谋划和统一安排下,东区16个村社全部实行了社区化管理。
目前,XX村的社区化管理进程正在有序开展和推进,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管理的各项制度,社区民警、村庄专职巡防队员、流动人口管理员已全部到岗工作。实践证明,实行村庄社区化管理有效改善了村庄环境,规范了社会秩序,村民生活的安全感不断提升,我村的村庄社区化管理取得了初步成效。
综合来看,我的村庄社区化管理取得了四大成效。一是创新管理模式,提高了村庄管理水平;二是采取多种措施,大大降低了治安案件发案率,提高了社会治安水平;三是有效改善了村庄环境,实现了农村治安管理网格化、农村保洁专业化、村民文化生活多样化;四是村民的安全感和满意度大幅提高。我村实行的社区化类似于城市居民区的小区化管理模式,既是对村庄、居民更加规范的管理,同时更加保证了所有居住在村庄内的人员安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可能存在的治安隐患。短期看来,村民及
流动人口觉得出行受到了限制,出示出入证很麻烦,但是从长远来看,出于村庄安全考虑,在实行了村庄社区化管理后,村内治安状况明显改善,秩序井然,得到了村民及流动人口的广泛好评。
在稳步推进社区化管理的同时,相关制度措施正在不断完善。在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我村建立了以警务站、流动人口服务站、专职巡防站、民事调解室的“三站一室”为主的综治工作中心,建立了巡防队、流管站、环卫队三支队伍,并投资在村口修建了治安岗亭、值守哨卡、围墙等,实行村庄的立体化管理,同时,通过公开招考的方式为三站一室注入了新鲜力量,又对村巡防队、流管站的工作人员进行了统一的集中培训,提高业务素质,规范工作规程,真正做到人性化服务村庄发展,服务全村百姓。
同时,镇政府也派出专职督导组,长期驻村,指导我村的社区化管理工作,在督导组的指导下,我村的社区化管理工作顺利通过了上级验收,也为我村下一步村庄社区化管理的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XX村
201X年XX月XX日
第三篇:一毛钱处方、村庄社区化管理
一毛钱处方
武汉市民王争艳从医25年,平均单张处方不超过80元,直到退休前还常开两毛钱的处方。2009年年9月25日,经过36000多名市民无记名投票,她从20000多名医生中脱颖而出,当选“武汉市人民满意的好医生”。她的事迹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被群众爱称为“小处方医生”。
2010年6月,江苏常州一位市民在常州市第七人民医院为孩子看拉肚子时,一位叫徐莉的医生只开了5片一毛钱的药,孩子的病就痊愈了。这个一毛钱处方被誉为“世界上最便宜的处方。”
小处方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既映射出制度的健全、管理的到位,也映射出医者的赤诚之心,此乃是医德和良知的体现。在医院走上“产业化”的道路后,不少医院为了能“创收”,采用“以药养医”的制度,把医生是否多开药多开检查作为医生合格的考核。而常州第七医院提倡“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对医生的业绩考核注重的是工作量、服务质量等方面的综合考评,而对医生用药不作考核。
医疗问题是公认的重大民生问题。我国的卫生体制、机制还不完全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卫生事业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优质资源过度向大医院集中,城市大中型医院集中了大量高新医疗设备和优秀医护人才,而基层卫生资源严重不足,这是造成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一,通过医疗保障建设“减负”。在农村要进一步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确保参合人数稳定在高位;提高筹资标准,提高补偿比例,力争使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达到60%左右。在城镇要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医保和城镇居民医保,加快覆盖就业人口以及老人、残疾人和儿童;改进城乡基本医疗保障服务,简化报销手续,制定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做好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城乡医疗救助各项制度之间的衔接工作。
第二,通过基本药物制度“减负”。要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对治病优先需要的基本药物进行统筹管理,从制度上保证其价格的稳定性和可及性。在所有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机构实行药品价格零差率销售,通过实行公开招标采购,统一配送,使群众用上安全、放心和价廉的药品。目前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已经发布,确立了307种基本药物;通过试点使得许多地方基本药物价格降低了25%—50%,且全部纳入医保报销范围。
第三,通过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减负”。公立医院作为我国医疗服务机构的主体,承担着为广大群众健康服务的重要职责,必须坚持公益性方向。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形成规范合理的政府投入机制,确保公立医院真正姓“公”。改革“以药补医”机制,逐步取消药品加成,切断医院与药品销售之间的利益链条,改变过度依赖药品销售收入维持运转的局面。适当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减少“大处方”和过度检查,进一步降低药品、医用耗材和大型设备检查价格。公立医院由此减少的收入或形成的亏损通过增加政府补贴、增设药事服务费等途径解决,药事服务费纳入医保报销范围。
第四,四是通过强化规范监管“减负”。要对非国家基本药物加强监管,严格市场准入和药品注册审批,大力规范和整顿生产流通秩序,促进药品生产、流通企业的整合,尽快建成高效率、低成本、符合国情特点的药品流通供应保障体系。加强产供销各环节的监管,杜绝旧药“高价复出”。充分发挥行政监督、技术监督和社会监督的作用,坚决治理医药购销中的商业贿赂。加强对公立医院财物收支、业务开展、资源布局的规范,开展对公立医院的绩效评估,吸收患者和群众参加对公立医院管理的监督,使得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落到实处。
总之,要想真正搬掉“看病贵”这块大山,新医改不仅要大力推动“医药分家”制度的落实和实施,同时也须加大对廉价药的扶持力度,给予医院适当的补贴,让医院爱采购廉价药,让医生爱开廉价药。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群众“看得起”病的愿望。
村庄社区化管理
2010年2月,北京市全面启动50个重点村城市化工程,标志着城乡接合部建设由试点探索进入重点推进阶段。此次启动城市化工程的50个重点村,全部是矛盾最突出、问题最典型、社会影响最大的村子。
北京大兴区对自然村进行社区化管理,村庄建围墙、安街门,封闭不常用的路口,人员和车辆持证出入。
大兴区推行的村庄社区化管理模式,是北京在城乡统筹发展、城乡一体化进程中进行的积极有效探索。这一模式取得了四大成效:一是创新管理模式,提高了村庄管理水平;二是采取多种措施,大大降低了发案率,提高了社会治安水平;三是有效改善了村庄环境;四是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大幅提高。
实行社区式管理,根本目标是探索建立城乡接合部村庄治安管理的长效机制。
实行村庄社区式管理,有利于村庄秩序更加有序,有利于减少安全隐患,有利于保护村民和流动人口合法权益,有利于村庄治安工作的机制化、规范化、长效化,有利于城乡接合部的和谐稳定和长治久安。
大量的外来流动人口涌入,一方面使得对公共品的需求远远超出了地方公共品的供给水平。另一方面,地方治安也由此产生了巨大的隐患。在传统的村庄中,村民大多是相互认识的熟人社会。当外来的暂住人口成为村子的主体、原有的格局被打破后,就会产生“匿名性”,相互的信任和安全感也就很难形成。
第四篇:申论热点:社区管理
申论热点:社区管理
【热点案例】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结构的改变,原有的以“单位制”为基础的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被打破,越来越多的困难群体、特殊群体汇聚到城乡社区,越来越多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事项沉淀到城乡社区,越来越多的居民生产生活需求集中到城乡社区,城乡社区日益成为社会建设的着力点和党在基层执政的支撑点。而原有的管理体制机制以及方式严重不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迫切需要我们改革和创新基层社会管理的模式和方式,提高政府管理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
“十二五”规划纲要强调,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全面开展城市社区建设,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考点分析】
1.当前社区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矛盾有:
第一,社区服务的性质定位不清楚。社区服务在本质上是属于福利服务还是盈利服务,或者它在服务项目上如何进行区分。
第二,社区服务功能普遍薄弱。目前社区普遍存在经费不足、硬件设施不齐全等问题,导致社区服务功能不能满足群众需求。
第三,社区服务的队伍建设问题。
第四,体制不顺,权责不明;
第五,社区服务的行政化问题。
注意:实际考试中务必结合给定资料中具体问题进行概括与分析,不能盲目作答。
2.解决好社区管理与服务中的各项问题,具有重大的意义:
第一,有利于社会发展战略的调整。即由经济增长型转向社会全面进步的发展观格局;第二,有利于国家工业化转向社会现代化的发展。
第三,有利于社会管理体制的转轨和城市管理重心的下移,赋予社区管理以充分的条件。
3、基本对策:
第一,推进社区社会保障服务。
第二,推进社区救助服务。
第三,推进社区文化、教育和体育服务。
第四,推进社区流动人口管理服务。
第五,推进就业服务。
第六,支持社区居委会协助城市基层政府提供社区公共服务。
第七,支持社区开展自助和互助服务。
【精彩论述】
胡锦涛同志指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在社区。这是对这些年社区工作在城市基层所发挥作用的充分肯定。社区工作的前景是无限的,社区工作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第五篇:北京社区工作者申论热点:人文之城建设
北京社区工作者申论热点:人文之城建设
背景链接
2017年5月,上海市委书记韩正在中国共产党上海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人文之城公正包容、更富魅力。中外文化交相辉映,现代和传统文明兼收并蓄,建筑是可以阅读的,街区是适合漫步的,公园是最宜休憩的,市民是尊法诚信文明的,城市始终是有温度的。
文化是体现城市竞争力的核心资源。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着力提升核心价值观感召力、理论成果说服力、宣传舆论影响力、文化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城市软实力,努力为城市发展进步提供思想引领、精神力量和人文滋养。“铜牌保护”的“优秀历史保护建筑”巨鹿路888号老洋房,在2015年被一个90后海归女孩以8380万元的价格买下之后被业主私自拆除。在老洋房原址上,立起了一座金属混凝土结构的未完成建筑物。巨鹿路888号除了自身深具价值之外,这栋老洋房对于上海也极具历史人文价值。它虽然没有外滩建筑群那么高调张扬,但是蕴含着上海深厚内敛的另一面。走在巨鹿路的梧桐树下,走进一条条弄堂深处,细细品味马路沿线的历史建筑和人文景观,人们更能触摸到上海的细微肌理和生活温度,感受她深藏不露的悠远韵味和隽永魅力。如此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被拆除得荡然无存,其造成的文化伤害和心理冲击可想而知。综合分析
[内涵] 城市的出现,是人类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标志,也是人类群居生活的高级形式。它既是人类文明的主要组成部分,也逐渐伴随人类的文明与进步共同发展起来。马克思主义认为,“城市的发展,把居民从偏僻的、落后的、被历史遗忘的穷乡僻壤拉出来,卷入现代社会生活的漩涡中,提高了居民的文化程度和觉悟,使他们养成文明的习惯和需要。”并指出,“城市是经济、政治和人民的精神生活的中心,是前进的主要动力。”任何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精髓和灵魂,也都有着属于它自己的独一无二的印记。它蕴藏着这座城市自建立之初就沉淀下来的历史,展示这这座城池政治、文化、经济等综合叠加起来的精神的风貌,最终汇聚成了独属于一个城市独有的气质和灵魂。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城市的本质不是政治,也不是经济,而是文化。一个城市形象的塑造,不仅仅表现为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繁花似锦的经济繁荣,更表现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魅力。快速的经济增长幅度、强劲的经济活力固然能够博得关注与喝彩,而丰富的文化底蕴、独特的文化魅力则更能赢得青睐与向往。正是因为它需要一种独有的人文的精神的塑造和培育才能支撑起城市继续迈进的动力,所以,才更需要用长期的历史积淀和人文精神的塑造,来使得一座城市变
得更加人性、有温度、富有内涵、让所有在城市中生活的人找到同他自己的精神产生共鸣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原因意义] 未来的上海将更加美好,这不仅是停留在纸面上的设计蓝图,更是即将到来的现实之境。而尤为让人耳目一新的是,党代会报告鲜明地提出了“人文之城”的建设目标,“建筑是可以阅读的,街区是适合漫步的,公园是最宜休憩的,市民是尊法诚信文明的,城市始终是有温度的”。诗一般的语言第一次出现在党代会报告这样的重要文件之中,让广大市民心生向往、争相传播。而能充分滋养和丰富这些诗意内涵的,毫无疑问,是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的人文魅力。
“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的力量,在城市历史进步的过程中发挥了潜移默化的巨大推动作用。“文化是体现城市竞争力的核心资源”“上海到了必须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关键时期”“文化软实力不提升,城市就没有竞争力”
一个城市的文化特色,是其区别于其他城市最为显著的标识,也是“人文之城”的魅力之源。开埠以来,上海的文化发展经历了不同历史时期的传承与累积,形成了自身鲜明的文化特色,其深沉的历史底蕴与五彩斑斓的形态共同构成了丰厚的国际大都市风采。上海的文化积淀源远流长。早在6000多年前,生活在上海的先民就已经创造和积累了灿烂的古文化,成为江南文化的源头之一。作为“五四”新文化的一个重要发源地,上海在现代中国的发展过程中滋养了现代文化传统的诞生,肯定个体自我的价值、法制的观念、重视科学等现代理念和意识已经深入人心,直接推动了上海的现代化进程。
“人文之城”的魅力,来源于城市文脉的历史积淀与时代更新。而更为直观的体验,则是上海文化建设带给居民或游客的“可获得感”,以及上海文化对外影响力的有效提升。五年以来,上海不仅建成和开放了一大批重大的功能性文化设施,中华艺术宫、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上海电影博物馆、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国际舞蹈中心、世博会博物馆等文化地标的名单不断刷新,同时,在基层文化设施的完善方面,也倾注大量心血,构建完成了市、区、街镇、居村四级文化服务网络,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生活于上海的居民可以轻松找到适合自己文化趣味的文化空间。在硬件完善的基础上,如何用多样的优秀文化产品不断丰富上海文化的内涵,更是上海文化建设的着力所在,京昆越沪淮评弹等传统戏曲发展生机勃勃、上海电影勇立潮头、历史风貌保护力度空前、国外经典文艺作品轮番上演、网络文学占据国内大半份额……正如党代会报告提出的“推动代表中华传统文化、上海本土文化、世界优秀文化的艺术根植上海、竞相展演,让市民文化生活更丰富多彩”。参考对策
第一,强化公共文化服务,让城市有温度。物质生活充裕后,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追求期望值越来越高,体现在市民身上,就是参与文化体育活动的需求非常旺盛。许多城市面对百姓日益增长的需求,把增加居民文体活动场所列为民生实事,有
针对性地增加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供给,用足一切可提供的公共设施,提升设施与百姓需求的契合度。上海积极打造“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让市民享受到实实在在的公共文化服务。这次党代会报告提出“有温度的城市”,特别是“完善文化体育设施功能布局,让市民更好参与文体活动”,契合了市民的愿望,让市民充满了期待。
第二,改革激活文艺体制,让城市有温度。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要激发文艺创作的活力,为市民提供营养丰富的精神食粮。勿庸讳言,创新不足,是整个文艺界面临的危机,文艺创作的创新力不足,症结在于体制因素的制约。上海向改革要活力,连续打出组合拳,全面铺开“一团一策”改革,“对症施药”让曾经“嗷嗷待哺”的18家国有文艺院团迅速焕发神采。改革措施落细落实,创作灵感集中涌流,人才活力竞相绽放,引得文化艺术“繁花”竞放、春色满园。改革激发了城市文化创造的新生命,在赢得市场的同时,也加快了中华文化的全球传播,提升了国际影响力。上海出品的京剧《霸王别姬》等搬上3D银幕,折桂国际影坛;在国际顶级大赛中,上海芭蕾舞团、歌舞团、杂技团等,再度擦亮新中国文艺的“金字招牌”。
第三,以价值观涵养文明,让城市有温度。人是城市的灵魂,把“市民是尊法诚信文明的”被列为城市未来愿景,意在用人文精神浇灌城市,更体现了城市文明的内涵。以文化涵养城市文明,重在围绕弘扬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常抓不懈,不断上层次、上水平。我们看到,覆盖全城、贯通全年的上海市民文化节,将古诗词大赛、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大赛、语言文字大赛等带到每个家庭、每个市民身边,再通过“乡土”“乡贤”“家风”“校训”教育,为这座人文之城“绣花”般的精细化管理洒露添香。同时,制定发布《上海市民文明居住行为规范》《上海文明交通三年行动计划》等,将倡导诚信、文明与法治紧密结合,为做尊法诚信文明的市民奠定了基础,创造了环境。
第四,加强强保护、修缮与利用传统风貌街区,是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传承城市文脉、提升城市品质的重要举措。要既重“形”更重“神”,既重视“面”也重视“点”,坚持科学规划、保护为先,决不能借改造之名搞大拆大建,造成不可逆损伤和历史信息灭失。同时,要赋予传统风貌街区新的功能,在保护的前提下适度合理开发利用,充分发挥传统风貌街区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