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2年5月大学生思想汇报《向沈浩同志学习》
敬爱的党组织:
沈浩在小岗村住下来了,一住就是几年。处处为村里谋规划、办实事,大年三十还泡在村里,几年来一直租住在村民家中。2006年底,沈浩在小岗村任职三年届满,村民强烈要求把沈浩留下来,起草了一份言辞诚恳的挽留信,应用按下红手印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愿望。98颗鲜红的手印,感动了组织,也感动了沈浩。村民派了十个代表,按下手印到安徽省组织部、财政厅要求沈浩留在小岗村,再带领他们干三年。2004年到小岗村工作以来一直为小岗村的发展兢兢业业,先后为村里修了公路、为散居的二十六户村民集中盖了住宅楼并在村里成立了大包干纪念馆。办工业、兴商贸、科学种田,以市场经济的头脑发展种植、养殖和高效农业……六年来,沈浩为带领着小岗村做了太多的事。农家乐生态游促进小岗村振兴发展,“大包干”纪念馆每年接待各地游客万余人次……
2006年,小岗村跻身2005年度“全国十大名村”,2007年初,小岗村被授予“安徽省乡村旅游示范点”称号,一个美丽、和谐、富裕、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小岗重新向世人展示着它独有的魅力。
但是就是这样一个人民的好干部,党的好儿子,却在2009年11月6日因操劳过度而去世,年仅46岁。一时间江河悲痛,整个小岗村都沉寂一片哀痛之中。我们要向沈浩同志学习。学习他始终以党和人民的事业为重,立足岗位,恪尽职守,奉献才干,努力在服务人民、报效祖国的过程中实现人生的崇高价值。
学习沈浩同志,就要像他那样,视群众为亲人,把自己当公仆,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把赤诚的心捧给群众,把无限的爱献给百姓,呕心沥血,鞠躬尽瘁,以模范行动践行了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用生命代价诠释了***员的真谛所在。
学习沈浩同志,就要像他那样,牢记“两个务必”,保持优良传统,埋头苦干,扎实工作,不计名利,不谋私利,真正做到为民、务实、清廉,始终保持***人的政治本色和浩然正气。学习沈浩同志,就要像他那样,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不断提高科学发展能力,创造性开展工作,积极探索适应时代要求、符合本地本部门实际的新思路、新办法、新举措,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政绩。
align='center'>[1]
第二篇:向沈浩同志学习-思想汇报2010(12)
为祖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而努力
爱的当组织:
看完先进党员沈浩的事迹,我感触很深,他把一名优秀党员的品质演绎的淋漓尽致,而让身为预备党员的我们深知自身所欠缺的,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我要以沈浩同志为榜样,现将自己的一点感受归纳如下。
很佩服他能在短短的三年将贫困的小岗村改头换面,但是仔细看他的事迹,又不得不相信像他这样的人是真的可以做出成就来的。因为他具备扎根基层、服务农村的奉献精神,他具备艰苦奋斗、开拓创新、锐意改革的精神。六年来,他一直为小岗村的发展兢兢业业,帮助小岗村群众修公路、办企业,带领小岗村农民科学种田、发展高效农业,促进了小岗村振兴和发展,提高了小岗村民的人均收入。沈浩同志生前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勤勤恳恳、忘我工作,做出了出色的成绩,赢得了广大干部群众的信任和拥护。他的先进事迹是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我们选派干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生动教材。6年来,沈浩同志始终怀着一种重任在肩的使命感,保持一种昂扬向上的精气神,克服种种困难,扎根农村,尽职尽责,辛勤耕耘。他一心扑在工作上,既不能在年迈的老母身边尽孝,也难以为心爱的妻子助力分忧,更无暇顾及年幼女儿的学习生活。选派期满时,面对小岗村民以摁手印方式的真诚挽留,面对组织上的殷切期望,沈浩同志毅然作出了留在小岗村、继续干下去的决定。这6年,沈浩同志为小岗、为群众贡献了很多,对家庭、对自己却亏欠了很多,他这种舍小家、顾大家,扎根基层、全心投入的奉献精神,生动展示了***员的无私情怀。我们学习沈浩同志,就要像他那样,始终以党和人民的事业为重,立足岗位,恪尽职守,奉献才干,努力在服务人民、报效祖国的过程中实现人生价值。
如何做一个让人民群众离不开的好干部?沈浩同志就是一个很好的榜样,他心系百姓、一心为民爱民,6年来,沈浩同志始终与小岗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把赤诚的心捧给群众,把无限的爱献给百姓。村里的五保户生病住院,他自己掏钱为其治疗;村民家庭生活困难,他想方设法帮助解决;村民住房出现危险,他连夜冒雨动员搬迁。只有真心付出,才有衷心爱戴。我们学习沈浩同志,就要像他那样,视群众为亲人,把自己当公仆,一心想着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尽心竭力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始终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们要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想信念,努力进取扎实工作,提升自己的工作业绩,以沈浩同志为榜样,同心同德、顽强奋斗,为祖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而努力。
第三篇:向沈浩同志学习
“向沈浩同志学习”主题班会
活动时间:2010年
活动地点:合肥师范学院锦绣校区 一教503教室
活动目的:通过以主题班会的形式,为班级成员播放关于沈浩同志事迹的视频,让全体同学更加了解沈浩,并积极参与到向沈浩同志学习的队伍中来,提升全体同学的精神境界,身体力行的向沈浩同志学习。
活动过程:看有关沈浩同志在凤阳县小岗村工作的视频,还有记者对小岗村人民和他的朋友的采访,看完后大家自己谈感想并写自己的感受及启发。
活动意义:为积极响应学院号召,我班也掀起向沈浩同志学习的热潮,为此,我们班召开了“向沈浩同志学习”的主题班会,在这次学习活动中,我们班的同学结合实际情况,充分发挥班干领导带头作用,大力宣传向沈浩同志学习的重要意义,目标任务,使全体同学对这一学习有明确的认识和正确的态度,以学习为动力,提高全体同学的思想觉悟。在这次班级活动中,同学们认真学习,积极参与其中,认真听讲解,踊跃发言,撰写学习心得。班会上我们了解并体会到;沈浩不愧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代表,不愧是基层干部的优秀楷模,不愧是选派干部的先进典型,沈浩同志身上闪耀的光辉品质,值得我们一生学习。他曾放弃了省城的优越工作、生活条件,欣然接受党组织的安排,前往小岗村任职,六年里,他始终怀着一种重任在身的使命感,保持一种昂扬向上的精、气、神,尽职尽责,心情耕耘。他一心扑在工作上,既不能再年迈母亲身边尽孝,也难以为心爱的妻子助力分忧,更无暇顾及年幼女儿的学习生活,这种舍小家,顾大家,扎根基层,全心投入的奉献精神,生动的展示了共产党的无私情怀,充分彰显了对人民群众的无私关爱。通过学习沈浩同志的先进事迹,让全体同学的心灵都受到了一次震撼和洗礼,大家都被他作为一名党的领导干部的高尚情怀和个人魅力所深深感动,并一直深刻认识到他心系百姓,把群众利益挂在第一位,与群众打成一片,时刻把群众的冷暖记在心上,淡泊名利,不图虚荣无私奉献,他的先进事迹令人感动,催人奋进。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必须要认真学习他的先进事迹,学习他牢记宗旨,一心为民,开拓进取,踏实干事,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从他的精神实际中汲取营养,从他的无私追求中寻找动力,从他的价值取向中把握方向,真正从自己做起,认真对待每件事,每件工作,我们应积极向沈浩同志学习,将来步入自己的工作岗位,就要像他那样始终以党和人名的事业为重,立足岗位,恪尽职守,奉献才干,努力在服务人民,报效祖国的过程中实现人生价值。通过这次主题班会,我们班的全体成员,不仅仅更多的了解了沈浩的先进事迹,感悟到他的精神品质,高尚的道德情操,更重要的是他的光辉事迹洗礼了我们的思想,为我们当代大学生树立了牢固的榜样,引导并激励我们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以实际行动继承并发扬沈浩的高尚精神品质。
第四篇:向沈浩同志学习
生命的赞歌
————向沈浩同志先进事迹学习的学习心得
2009年11月6日,这个被称为“中国改革第一村”的小村庄小岗村,因为一个人的猝然离世,再度成为新闻媒体关注的焦点。他就是任小岗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六年的沈浩。六年,在一个人生命的长河中只是短暂的时光,而沈浩却用这短暂的人生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信念、理想和追求。
刚一进村,沈浩就用30多个日日夜夜,起早贪黑将全村100多户走访了两遍。最终,他把小岗村的发展路径归纳为“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加快设施建设、发展旅游业,跳出小岗求发展、着力办好工业园”。
六年时间里,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他带领乡亲修路打井、推塘筑坝;为提高村民生活水平,他带领百姓盖居民小区、建敬老院、成立幼儿园、修文化广场;为转变“小富即安,不富也安”的思想观念,他带领党员干部、群众代表和“大包干”带头人到大寨、南街、华西等名村考察学习;为发展特色农业,他带领村民扩大优质葡萄种植面积、搭建179个双孢菇培植大棚;为发展旅游业,他带领村干部兴建大包干纪念馆、办农家乐,打造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为办好工业园,他说服群众搞土地流转,四处招商引资、引进工业企业。六年时间里,沈浩和村民们“摸爬滚打”在一起,和他们一口锅里吃饭、一个杯子喝水、一个床上睡觉,他把自己真正融入了小岗这片土地,融入了每一个父老乡亲的心里。六年时间里,沈浩在家的时间不超过一百天。每逢大年三十,他都先陪五保户、孤寡老人过年,然后再赶回合肥或萧县和家人团聚。六年里,除了给母亲的赡养费和零花钱,沈浩没有给家里“交”过一分钱,却为小岗村垫付了二十多万元的差旅费,至今尚未报销。就连家里的桑塔纳也被他开到小岗当了三年的公车。六年里,他由白净的小伙变得黑瘦,染发剂也遮不住因操劳而斑白的发丝。一双沾满泥的黑棉鞋和一件藏蓝色的旧棉袄是他最后留下的衣物。
六年之间,他的壮志、他的情怀、他的心血全部给予了小岗。他为了小岗,把最亲的老母、女儿都送回了老家。而小岗人继1978年包产到户又两次按下手印,只为留住他。沈浩同志的突然离去让每个人心痛不已,有人常见他习惯趴着睡觉,有人以为他每年都参加财政厅组织的体检,有人听他说过心脏不舒服、但没时间去医院检查。小岗人第一次按手印,是为了吃饱饭而“要地”;这两次按手印,是为了致富而“留人”。而第二次终究没能留住。但这一切,已来不及了„„
追踪报道小岗村三十年的作家温跃渊听沈浩说过:温老,小岗人要让我干,我就要干一辈子,将来死后埋在这里。一语成谶,他最终留下了,这也是共产党员沈浩自己的愿望。
沈浩,一个从繁华都市选派到偏僻农村的基层干部,用45年的短暂生命书写了一个普通“村官”的大写人生。
人生因有为而有意义,生命因奉献而崇高。沈浩走了,但他的精神永存,他是基层干部的光辉典范,展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崇高境界。
感动在传递,责任与使命在升华。身为一名大学生、一名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我对肩负的责任有了更深的理解。岗位有别,职责有异,但只要以党和人民的事业为重,就能创造出一流的业绩,表现出一名共产党员的优秀品质。沈浩在省财政厅先后只担任过副主任科员、主任科员、副调研员等非领导职务,到了小岗村后担任最基层一级组织──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可以说,只是一名普通的基层干部,整天面对的都是村里的群众,处在一个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一干就是6年。回顾沈浩同志的先进事迹,他所做的每一件事,在常人看来,又很平常,没有惊天动地的业绩,做的都是一些平常工作,但又都是很多基层干部能做到,却又往往忽略去做、不屑去做,甚至没有去做的事。所以他的事迹看起来平凡,但又不平凡,感人至深的。同样,作为一名大学生,学习知识是关键,注重平时每一个小细节,对一个很平
凡的事情都能够认真对待,累积起来,便会形成严谨、务实、认真的人生态度。这不论是在我们学习、生活还是在今后的工作中,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或者成为自己相较于他人的优势。当然,也只有学好了知识,有了这个有利的武器,才能更好的服务人民。试问,如果沈浩同志没有这个能力,又怎能让小岗人两次按手印挽留,又怎能让他在刚来时全村人均收入只有2000元、低于全县平均水平、村集体欠债3万元、人心涣散的村,转变成人均纯收入6600元、村容村貌发生巨大变化的新村,改变了小岗“一夜越过温饱线,二十年跨不过富裕坎”的状况。
2006年底,沈浩任期即将届满时,在小岗村98户农民强烈挽留下,沈浩义无反顾地选择继续留任,成为当时全省唯一连任两届的下派干部。为什么村民们自发地在请愿书上按手印,一再挽留沈浩书记继续留任,去世后又都发自内心对沈浩如此怀念、如此赞誉呢?这缘自他把为民办事作为人生的最高境界,一心一意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视群众为亲人。群众心里都有一杆秤,只要是真心实意为群众办了实事,群众心里就会惦记你的。而我作为班级的班干和预备党员,为同学服务是我的宗旨,我需要更好地联系他们,多多交流,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和对班级,对学校或个人的意见和建议,积极反映到上级组织。并尽我的能力帮助有困难的同学解决问题。
什么样的人生才是美好的、充实的?沈浩给了我们一个圆满的答案。乐于奉献的人生才是美好的人生。他无疑是和焦裕禄、周国知、曹发贵等无数忠贞的共产党员和优秀领导干部队伍中的一员,45岁的年纪,正是一个男人人生成熟、事业辉煌、前程似锦的时段,生命却戛然划上了休止符。尽管沈浩去世已过去一段时间,但当地的干部群众仍然一如既往,深情地怀念他,崇敬他。这证明一个朴素的真理:群众永远不会忘记那些乐于奉献、造福百姓的干部,永远不会忘记那些具有伟大情怀和高风亮节的共产党人。还在学校学习的我,或许还称不上要怎样奉献,但在我校进行评建的关键时期,我更要以身作则,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做好模范带头作用,同时积极引导同学们端正态度,做好自己的工作,为我校评建工作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感人肺腑的事迹,撞击着每个人的心灵;感人至深的叙说,让每个人深受震撼和激励,满怀敬佩之情。斯人已逝,精神永存,沈浩同志的先进事迹将激励我不断前进,不断成长,坚定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
罗慧娴
2010-1-3
第五篇:向沈浩同志学习什么
向沈浩同志学习什么
学习他一心为民、服务群众的宗旨意识;
学习他解放思想、锐意改革的创新精神;
学习他扎根基层、埋头苦干的实干作风;
学习他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
学习他团结农民、带领百姓的群众工作能力。
学习沈浩同志忠于人民、必系群众、甘为公仆的坚定信念; 学习沈浩同志牢记宗旨、无私奉献、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 学习沈浩同志忘我工作、扎根基层、鞠躬尽瘁的敬业精神; 学习沈浩同志勤俭节约、克己奉公、严于律己的优良作风; 学习沈浩同志解放思想、求真务实、与时俱进的时代品质。
要学习他自觉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政治品质;
要学习他心系群众、服务人民的公仆情怀;
要学习他锐意改革、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
要学习他扎根基层、勤奋敬业的务实作风;
要学习他舍已为公、无私奉献的崇高境界;
要学习他严于律己、清正廉洁的高尚品德。
沈浩同志扎根基层、服务农村的奉献精神,感人至深; 沈浩同志心系百姓、一心为民的公仆精神,令人敬仰; 沈浩同志锐意改革、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难能可贵; 沈浩同志艰苦创业、勤政廉政的奋斗精神,令人钦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