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材料化学专业简介专题
材料化学是我校09年新开设的专业,是材料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也是材料科学的核心部分。从化学的角度研究材料的设计、制备、组成、结构、表征、性质和应用的一门科学。它既是材料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又是化学学科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明显的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性质。并具有理工兼容,有明显的应用理科性质。
国内高校主要的专业方向有:有机高分子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金属材料和复合材料。目前我校开设了高分子和非金属材料两个专业。
主要课程: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结构化学、材料化学,材料科学基础,高分子物理,化工原理,材料分析测试技术、材料合成,材料加工工艺学,材料测试与研究方法,材料化学专业实验等专业课程。
要求掌握材料加工、材料结构与性能测定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实验技能;
还将开设电工学,高等数学、大学物理,英语,思想政治课程,体育等课程 省内的中南大学材料专业相当不错,校长黄伯云院士主持研制的高性能飞机刹车片填补了国内的技术空白,此外国防科大,湖南大学,湘潭大学的材料专业实力都还雄厚。
材料化学就业方向:整体说来,化学类的就业都还是不错的。毕业生可在化学化工,材料,医药,食品,环境,能源和分析检验等领域和行业的企业事业单位和行政部门从事研究,开发和管理工作,也可在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从事化学和应用化学方面的科研工作,专业性强,工作对口。许多高校的学生还没毕业就被签约订购,待遇相当不错。
大家好好学,前途相当不错。
第二篇:材料化学专业简介
材料化学是从化学的角度研究材料的设计、制备、组成、结构、表征、性质和应用的一门科学。它既是材料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又是化学学科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明显的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性质。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材料科学和化学科学领域的不断进展,作为新兴学科的材料化学发展日新月异。
一、业务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较系统地掌握材料科学的基本理论与技术,具备材料化学相关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及其相关的领域从事研究、教学、科技开发及相关管理工作的材料化学高级专门人才。
二、业务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材料科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受到科学思维与科学实验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运用化学和材料化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进材料研究和技术开发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 掌握数学、物理、化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 掌握材料制备(或合成)、材料加工、材料结构与性能测定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基
本原理和基本实验技能;
3. 了解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
4. 熟悉国家关于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科技开发及相关产业的政策,国内外知识产权
等方面的法律法规;
5. 了解材料化学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以及材料科学与工程产业的发展状况;
6. 掌握中外文资料查询、文献检索以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
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创造实验条件,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主干学科:材料科学、化学
主要课程: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结构化学、材料力学、材料分析测试技术、材料成型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生产实习、毕业论文等,一般安排10~20,周。主要专业实验:材料制备与合成、材料加工、材料结构与性能测定等。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理学或工学学士。
相近专业:材料物理、化学。
化学(chemistry)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化学则是人类用以认识和改造物质世界的主要方法和手段之一,它是一门历史悠久而又富有活力的学科,它的成就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材料化学(Material Chemistrty)专业一般是作为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学院中的一个专业方向。主要的研究范畴并不是材料的化学性质(尽管从字面上可以这么理解),而是材料在制备、使用过程中涉及到的化学过程、材料性质的测量。
比如陶瓷材料在烧结过程中的变化(也就是怎么才能烧出想要的陶瓷)、金属材料在使用过程中的腐蚀现象(怎样防止生锈)、冶金过程中条件的控制对产品的影响(怎么才能炼出优质钢材)等等。材料性质的测量也不同于材料物理专业的方法。材料化学专业所研究的大多跟传统产业有关,属于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论学科,因此材料化学专业研究的课题没有那么新潮和热门,但是在现实生产中,对优秀的材料化学方面人才的需求是巨大的,例如说冶金行业,在钢铁、有色金属冶炼过程中效率低、产品质量差、生产过程中浪费严重等问题,都需要用材料化学的知识来解决。中国虽然一直以陶瓷闻名世界,但实际世界上精密陶瓷(用于电子材料中,价钱非常昂贵)绝大部分是由日本制造的,就是因为我们在配料、控制烧结条件等环节技术力量太差,而材料化学正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所以材料化学专业不仅实用价值高,而且发展空间大。
材料化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主要涉及物理学、热力学、材料化学、冶金学、电化学等方面知识,特别是无机化学、物理化学。当然,由于专业方向的不同,有些专业也需要很多有机化学、生物化学的知识,像反应中的薄膜技术、胶体技术(在生产中以薄膜和胶体作为反应介质)的应用等等。因此本专业对考生的要求还是比较全面的,希望报考本专业的考生,特别是那些参加“3+X”考试的考生有所准备。本专业属于理学范畴,但是却不同于纯理学,对动手能力有一定的要求。总体来说,本专业竞争并不是很激烈,比起工程学的热门专业来说难度要小很多。在国内各高校中,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在材料化学方面的实力很强,另外,北京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水平也很高。
本专业的毕业生出国难度不是很大,不过出国之后从事的也是基础研究,比如测相图(非常繁杂琐碎),处于比热门冷、比冷门热的位置。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各专业中,材料化学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情况还是比较不错的,不过目前能去而专业比较对口的,主要还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特别是大型钢铁制造公司,有些“夕阳产业”的味道。考研的选择也不少,除上面提到的高校外,很多工科比较齐全的学校都开设了相关专业,基本上都是在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学院下面。总体看来,本专业似乎不是一个非常吸引人的专业,但也有其自身的优势,希望慎重考虑。
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是我国建立最早的化学院、系之一。她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93年(光绪十九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在汉阳炼铁厂建立的化学学堂。1896年化学学堂并入湖北自强学堂的格致门,后改为化学门。1913年国立武昌高等师范成立,设数学理化部。1928年国立武汉大学组建,正式定名为武汉大学理工学院化学系,王星拱教授担任化学系首任系主任。1953年全国进行院校调整,湖南大学化学系和南昌大学化学系并入武汉大学化学系。
1997年12月在化学系的基础上组建武汉大学化学学院。2000年8月,武汉大学、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和湖北医科大学合并,成立新的武汉大学。2001年1月,新武汉大学对院系进行学科归并,由合并的四校相关专业组建成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简称化学学院)。武汉大学化学系建系以来,著名化学家王星拱教授、曾昭抡院士曾在化学系任教,对化学学科的发展和学风建设产生了重大影响。化学学院桃李满天下,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化学业人才和优秀的科技和企业领导骨干。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中有十四位是化学学院的毕业生或教师,其中:曾昭抡、庄长慕、纪育沣、柯俊、彭少逸、陈荣悌、查全性、王佛松、游效曾、江元生、钱保功、卓仁禧十二人为中国科学
院院士;梁骏吾和张高勇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有教职工总数为188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教授62人,副教授44人,有博士生导师70人。
学院是国家“211”和“985”重点建设单位。拥有国家重点学科:分析化学;湖北省重点学科: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和高分子化学。有教育部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重点实验室、教育部生物医学分析化学重点实验室、教育部有机硅化合物材料工程研究中心和湖北省两个重点实验室:化学电源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有机高分子光电材料重点实验室。有国家计量论证合格单位:武汉大学测试中心。1998、1999年,教育部先后批准在化学学院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分析化学和电化学三个学科设特聘教授岗位。
学院化学专业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硕士学位授予点,涵盖了物理化学、分析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有机化学和无机化学5个二级学科;材料化学与物理和应用化学为博士点;化学工艺为硕士学位授予点。1985年起设立化学专业博士后流动站,接受国内外博士后研究人员。
本科生学位授予专业2个:化学(国家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应用化学。
硕士生学位授予专业10个: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化学生物学、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化学工艺、应用化学。
博士生学位授予专业9个: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化学生物学、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应用化学。
我院现有在校本科生909人,其中:基地班397人,应用化学512人(含化学类、材料科学与技术试验班、化学生物学)。在校研究生696人,其中:博士生275人,硕士生421人。在站博士后工作人员12人。外国留学生4人。
我院是国家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化学专业点之一,积累了较丰富的教学经验,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学院中心实验室的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将学院的科研方向和企业的生产难题引入本科生实验,与中国科学院和国外著名大学联合培养本科生,实验室全面向本科生开放,本科生广泛开展科学研究,已经形成我院本科生培养的显著特色。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院逐步形成和发展了一系列具有多学科交叉特色的研究方向,科研项目已涉及国防、能源、材料、环境和生命科学等领域。分析科学、化学能源、高分子生物材料有机功能材料、热化学、超分子化学、无机新材料、电厂化学等领域的研究水平走在全国的前列,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成为国内外具有影响的化学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基地。
江城多山,珞珈独秀;山上有黉,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国家“985工程 ”和“211工程 ”重点建设高校。
武汉大学溯源于1893年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清政府创办的自强学堂,历经传承演变,1928年定名为国立武汉大学,是近代中国第一批国立大学。1946年,学校已形成文、法、理、工、农、医 6大学院并驾齐驱的办学格局。新中国成立后,武汉大学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1958年,毛泽东主席亲临武大视察。1993年,武汉大学百年校庆之际,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题词祝贺。改革开放以来,武汉大学在国内高校中率先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整体实力明显上升。1999年,世界权威期刊
《 Science 》杂志将武汉大学列为 “ 中国最杰出的大学之一 ”。2000年,武汉大学与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湖北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武汉大学,揭开了学校改革发展的崭新一页。
回眸过去,筚路蓝缕,励精图治,玉汝于成。珞珈山上风云际会,周恩来、董必武、陈潭秋、罗荣桓曾在这里指点江山;辜鸿铭、竺可桢、李四光、闻一多、郁达夫、叶圣陶、李达等曾在这里激扬文字。一百多年来,武汉大学汇集了中华民族近现代史上众多的精彩华章,形成了优良的革命传统,积淀了厚重的人文底蕴,培育了 “ 自强、弘毅、求是、拓新 ”的大学精神。
武汉大学环绕东湖水,坐拥珞珈山,校园环境优美,风景如画,被誉为“ 中国最美丽的大学 ”。学校占地面积5167亩,建筑面积252万平方米。中西合璧的宫殿式建筑群古朴典雅,巍峨壮观,26栋早期建筑被列为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近年来,法学大楼、经管大楼、外语大楼、计算机大楼等拔地而起,成为学校迈入新世纪的标志性建筑。
武汉大学学科门类齐全、综合性强、特色明显,涵盖了哲、经、法、教育、文、史、理、工、农、医、管理等11个学科门类。学校设有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理学、工学、信息科学和医学六大学部36个学院(系)。有112个本科专业。5个一级学科被认定为国家重点学科,共覆盖了29个二级学科,另有17个二级学科被认定为国家重点学科。6个学科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8个一级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208个二级学科专业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296个学科专业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有32个博士后流动站。设有三所三级甲等附属医院。
武汉大学名师荟萃,英才云集。学校现有专任教师3600余人,其中正副教授2300余人,有4位中国科学院院士、8位中国工程院院士、2位欧亚科学院院士、9位人文社科资深教授、8位“973 项目 ”首席科学家(含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4位 “863 项目 ”计划领域专家、4个国家基金委创新群体、27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2位国家级教学名师。
武汉大学科研实力雄厚,成就卓著。学校有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5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还拥有7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0个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8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2000年以来,学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三大奖27项,SCI论文数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均位列全国高校前列,在第一、二、三届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中获奖数均居全国高校第三位,第四届居第二位,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教育部社科课题均居全国高校前列,并有数十项成果获得国家“ 五个一 ”工程奖、国家图书奖、中国图书奖。学校连续十次荣获深圳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优秀产品奖(成交奖)和优秀组织奖。
武汉大学积极利用自身的科技、智力资源优势,通过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方式,与企业和科研机构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合作,共同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平台,联合创办了7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也促进了学校的发展。
学校参与了三峡工程、南水北调、西电东输等国家重点工程项目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建设,在南北极科学考察、重大传染性疾病防治等科技攻关中不断取得新的突破,马协型、红莲型杂交稻、高频地波监测雷达、GPS全球卫星定位与导航、高性能混合动力电池等应用型科技成果不仅具有重大的科学理论价值,还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人文社会科学的专家学者充分发挥“ 智囊团 ”和“ 思想库 ”的作用,积极探索关系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取得了一批具有重大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的科研成果,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理论保证和智力支持。大型汉语工具书《故训汇纂》、译著《康德三大批判新译》、学术专著《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历史与现实》等成为新时期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标志性成果。
求知在武大,成才在珞珈。武汉大学率先提出 “ 创造、创新、创业 ” 教育的新理念,培养 “ 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创新型 ”复合人才,积极探索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现有普通本科生32640人,硕士研究生13170人,博士研究生7191人,其中包括港澳台侨学生586人,有外国留学生1560人。建校以来,学校共培养了30多万名各类高级专门人才,仅两院院士就有100余人,为国家建设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令人瞩目的高水平办学成就,为武汉大学赢得了广泛的国际声誉,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学校与40个国家和地区的346所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
传承百年辉煌,尽展名校风采。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武汉大学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制定了建设成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的总目标,明确了建设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大学的发展定位,致力于推动学者、学科、学术、学风、学生的协调发展,不断提高学校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各项工作在稳定中发展,在创新中前进,学校整体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崭新局面。
百余年的风雨,百余年的磨砺,百余年的辉煌。武汉大学正充满信心,豪迈地迈向美好未来!
第三篇:材料化学专业2009
材料化学专业2009-2010学年第一学期材料化学考试
一。填空
1.晶体的点对称要素有种,对称型有种,空间群的数目是种。
2.晶体中有种不拉维格子,种晶系,3.CaF2萤石结构中有
4.作出(120),(010),(321)晶面。
5.影响置换型固溶体的因素有,晶体结构类型,电负性因素,温度,场强等。
6.基片是制作薄膜时的机械支撑物,基片材料有。
7.体心格子的8个顶点位置处的结点可以统一写成8.三种点缺陷是,二。证明和计算
1.证明立方最紧密堆积结构的空间利用率为74%。
2.金属钨(W)的晶体具有体心立方结构,通过实验测得钨晶体的密度为19.30g/cm3,而钨的原子量是183.9。根据这些信息计算钨原子的金属半径。(0.137nm)
3.四个等大的圆球(半径为R)构成一个正四面体,在这个四面体中填入一个小球,如果小球恰好与四个大球都相切,且四个大球本身仍保持相切状态,试确定小球的半径r。(r=0.225R)
三。问答题
1.根据埃灵罕姆图,解释为什么在高温时碳可以还原金属氧化物。
2.二元匀晶相图的相关计算,杠杆原理。
3.半导体的分类,用能带理论解释半导体导电的原理。
4.什么是纳米材料?纳米材料一般分为几类?说出3种以上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并简述各种方法的特点。
5.结合自己学习《材料化学》的情况自己评价课程。
第四篇:化学教研组简介
化学教研组简介
化学教研组现有教师17人,其中高级教师7人,中学一级教师9人,硕士研究生一人。其中县级名优教师3人,学科带头人5人。化学教研组注重教研教改,参加了全省实验教学模具制作并获得好评,完成县级课题《新课改下的化学实验课教法探究》,完成了校本研修课题《富县水源调查》的调查工作。多名教师被省“全国奥林匹克化学竞赛”评为优秀指导教师,先后有40余名学生在“全国奥林匹克化学竞赛”中获奖,多名教师为市、县级讲课能手、优秀教师。多名教师的多媒体课件制作获市级优秀奖,多年来,老中青结合的团结的专业团体在教学中独树一帜,成为实验型、研究型的新世纪的教育工作者!
第五篇:化学学习方法简介
化学学习方法简介
化学,是一门起点高、文理兼备的学科。在我们的生活中常有许多奇妙的现象,在化学这门科目的学习中,我们便能逐渐的寻找到这些现象背后的原理。对于学好这门探究性、思维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在这里将与大家分享我个人的化学学习方法。首先,我们来谈谈化学的基本功。
在化学学习之前,老师们会要求我们背、默写元素符号、化合价、化学式。这些是化学学习的基础,就如同我们的语言一样重要。所以,在刚刚开始的这段时间里,努力记背,赢在起跑线上吧!
接下来,我们来谈谈课堂上的学习。
课堂上要认真听讲这一类的要求相信每个人都懂,那么这里就不多说了。主要说说我认为许多同学课堂上忽略的。
第一,大家通常都认为老师要求记的笔记是最重要的。的确,老师们已把这两本化学
书早早的吃透了,但大家却忽略了老师在上课时所讲的话,许多话都是老师随口而出的,但这之中一定有最近老师所见的关于这部分知识的例子,也可能是老师自己找到的关于这方面的题,而且还是记忆犹新的题,试想一下,让老师都记忆犹新的题还会不经典吗?这比自己在万千题海中求索更快捷吧!所以,多多注意老师上课说的,那根本不是废话!
第二,不要放过课堂上自己的丝毫疑问。因为它可能就是重要的考点而老师也没注意的地方。虽然只做了不到一年的化学题,但还是能肯定许多的考题都来源于我们自己的问题,许多的题目都是这样,千变万化,连老师都没法预测,但你可以。老师讲到某处,如果自己突然有了关于刚听到知识点的疑问,而且并非没有听懂。例如刚刚讲的PH试纸,当老师讲到PH试纸可以测出酸碱度而石蕊和酚酞不行时,我的问题来了:“PH试纸是否是指示剂的改良呢?还可以更精确,又是怎么办到的?还有除PH试纸以外的方法测酸碱度吗?”课后便立刻冲上讲台。看似这些问题没什么用处,但若每一个疑问都不放过,你对知识点的掌握将比其他人多很多。所以,抱着疑问的态度去思考,同时你还会发现许多时候你的问题刚刚出现,下一秒老师就帮你解答了。
然后是课后的复习。
化学的复习其实是不必花太多时间的,只需要每天回家后,翻开书、笔记本、教辅资料来翻看一下,当然是在你上课的两点做到了的情况下。若当天的内容简单,也要看一遍并且要仔细,别不耐烦,认真回顾上课的内容。若当天的内容较难,一定要仔细的梳理、对比、努力记背。力求当天的事情当天完成。
最后是作业和考试。
作业之前下复习当天的知识。考试其实只考察三点:
1、基础
2、仔细
3、综合运用
基础就是平时的多记多背,以及上课的那两点。仔细就得在平时的作业中去练习,对于题目、题干要有一种寻宝的态度去寻找你所需要的。考试时,最好勾题干。综合运用是在基础知识掌握的很好的情况下,进行综合运用,这也可以通过上课的那两点来培养(寻找问题和仔细思考的习惯),同时辅以综合的练习题来实地的训练自己的综合能力。希望大家能将此作为一个参照,再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