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心理专家杨凤池、李子勋论心理健康
心理专家杨凤池、李子勋论心理健康
心理专家杨凤池、李子勋论心理健康抑郁症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由外因导致的,这样走出心理障碍,主要靠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另外一种类型称之为内源性抑郁,这样的抑郁症必须吃药,而且吃药是有效果的。严重的内源抑郁症还有其他医学治疗方法,也是有效果的。【杨凤池】
其实所谓精神无法集中,这是一种错觉。因为你的注意力每时每刻都必须集中在一个兴奋点,或者一个对象上,所谓注意力无法集中,是你不能按照你自己的主观意志集中注意力,而有一种无意识的趋向或者无意识的对象拉走了你的注意力,你要搞清楚你当前注意的那些东西和当前不能集中注意的那些东西两者之间有些什么区别,你就应该知道意识你要想注意集中注意力的对象和无意识当中你要注意的内容,应该统一起来。这样,你就能做到集中注意力了。比如说,意识层你想集中注意力与学习,那你要想办法让自己对学习发生兴趣,有兴趣的事情你就不会刻意集中注意,这样集中注意才不会那么困难。你可以再想想。
【杨凤池】失眠是一种结果,往往是其他原因引起的,我们帮助睡眠障碍的人,通常不直接帮他们入睡,比如吃安眠药或者催眠,而是帮他寻找失眠的原因,分析并加以解决,原因消除了结果也就不存在了。这就是我们帮助失眠者的思路。【杨凤池】周期性的情绪低落,是每个人都会发生的事情。因为每个人都有一个生物钟,每个人的生理、心理活动都有其周期节律性,而且这种节律性明显的话,正说明这个人健康。
【杨凤池】 心理咨询的原则有五六条:比如说保密原则、计划性原则、单向原则、系统性原则;良好的咨访关系、讲究职业道德;综合性原则。维护身心健康的原则是:具有良好的自我意识,情绪乐观稳定,意志坚强,个性健全,人际关系协调。解决心理问题的原则主要是:帮助来访者或者当事人正确地认识自我,正确地评价情境,发现自己解决自己问题的能力,帮助他们的人格成长。【杨凤池】人际关系不协调,主要原因是过于自我中心。因为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我们喜欢一个人就跟他交朋友,跟他交朋友的时候,就得要深入他的内心,替他着想,如果你是自我中心,你老以自己的想法为重,跟其他人交往的时候,别人就没有兴趣继续跟你交往。因为人际交往要满足交往双方的心理需求,所以我觉得要想搞好人际关系,首先要破除自我中心。第二,是具体的技巧问题。比如说你善于倾听别人的谈话,别人就倾向于多跟你讲。如果你不善于倾听,人家跟你讲话你漫不经心、心不在焉,别人就不想再多跟你说。另外,如果你要是说话带有命令式,别人容易拒绝,如果带有商量的口吻,别人就容易接受。【杨凤池】最近发生的比较轻的心理问题,可以自救。如果具有历史指向性,而且障碍严重,自救比较困难。【杨凤池】
心理咨询是自己的需要,不是别人的需要,如果你认为你的朋友应该去咨询,那是你的问题,不是朋友的问题。【李子勋】心理学不从你所讲述的别人的故事来推导别人发生了什么,如果要分析,也只能分析讲故事的人。【李子勋】首先,你要知道多疑给你带来什么,有没有可能只是你认为自己有多疑的情绪,而别人却看不出来,如果别人看不出来那就不是什么问题,只是你内心世界的一种感受而已。【李子勋】心理学里有这样的观点,认为心理学的认识是建立在心理学者的主观对对象表露出的客观现象的分析,认识,但往往只能认识到表层心理妆态,深层的无法可知,专家对此怎么看? 我很同意这种观点,现在心理学已开始放弃决定论或者归因的思想,认为当事人的内心世界和问题到底是什么可能是无法真正判定的,所以心理医生往往保持一种无知的态度,注意倾听和共情并采取多种视觉,帮助当事人对他的问题产生新的感觉,由当事人自发的去寻求改变。【李子勋】最好是拒绝这些短信,尽量不要去阅读,因为有些恐惧是自己内心的,如果你认为这些短信会让你害怕,那你就会更害怕,可以用另外一种角度去理解这些短信,如果做不到就不如不读。【李子勋】我想约束自己的信息,不要让对方误解你对他的痴情行为有积极的反应,对他合适的行为给予好的反应,对你认为不合适的行为给予冷淡反应,这是一个消退技术。【李子勋】客观上讲消极情绪如果不是你强留住它,那么它表达了一段时间以后就会消失,因为情绪是一种能量,能量会根据一种递减的方式消耗,你需要思考的是你的什么行为、什么想法让你的消极情绪被保留起来?
【李子勋】 你如何宣泄和表达你的情绪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你不能伤害自己,也不能干扰他人。【李子勋】 我们看过《沉默的羔羊》这部电影,它是一个带有经典精神分析的一个影片,但是现在心理学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我们更多关注的不是对人的分析,而是对环境的分析,不再着重帮助的模式,而更着重于关怀模式,因为人和人是不一样的。【李子勋】在心理学没有真正的好坏,只有被认为的好坏,所以心理学关注的是判断好坏的标准,而非被标定为好人或坏人的人。我们的很多概念系统是文化构成,研究文
化构成我们才能知道人们内心痛苦的根源,其实大多数心理痛苦都是观念的痛苦,检视这些观念是心理学首先要做得事,一般来说心理学不允许贴标签,不认为什么东西一定是好,什么东西一定是坏,这和你说的问题是不矛盾的。【李子勋】 自卑和自信是同时存在的,他们可能会表达成一种对称关系,没有谁只有自卑没有自信,也没有谁只有自信而没有自卑,这是两种重要的内心力量,离开谁你的生活都将出现麻烦。
【李子勋】看与不看得由自己决定,心理医生无权来做这样的建议。一般来讲,看心理医生是否有效,跟心理医生的水平关系不大,跟你是否准备好改变关系更大。当你要去面对心理医生的时候,你是否做好了重新选择的准备?你是否愿意自己来承担一些责任,而不是希望别人或者环境来帮助你承担?你是否愿意接受不同的内心体验而把它们看成是人生必须的东西?这些东西更能决定你咨询是否有效果。【李子勋】没有痛苦的生活是不真实的,我们越想逃避痛苦就会越痛苦,因为我们并没有生活在一个理想的世界里,一切都在发展,所以快乐、幸福、满足只是偶然性的东西,而不快乐、压抑、不满足、不幸福却是生活的常态,我们不能逃避这个常态,去过度寻求偶然性的东西。我同意体验是最重要的,不管是什么样的经历,你有了体验你就有了收获,你的生命就有更多的价值。【李子勋】我们的观念会造成我们的内心现实,当我们来处理这些内心现实的时候,我们的精力就被浪费了,我们成了名义上的真正的病人。【李子勋】如果一件事情是无效的,为什么要重复?为什么不去寻求更多的方式?我是心理医生,但并不主张有一点问题就去找心理医生,很多问题对我们的生活和心理成长是重要的,它可能是一种有用的资源而非障碍。有关自信心的问题,可能我们受文化的影响太多,其实不自信也是很重要的,因为在我们不熟悉的环境里,我们需要用不自信来提高我们的警觉,增强我们的防御能力,减少我们可能被伤害的程度。【李子勋】
第二篇:华夏心理专家李子勋文集
华夏心理专家李子勋文集-父母该怎么对待孩子早恋?
记者:家长、老师都怕孩子早恋,而青春期的孩子不知不觉就会进入早恋。孩子早恋了,父母该怎么认识、对待呢?
李子勋:家长、老师怕孩子早恋,实际是怕孩子因早恋影响学习,或者因把握不住界限,对孩子构成伤害。但这只是一种可能,并不是绝对、一定就会出现的问题。有的家庭,儿子把女孩子带回家,父母告诉孩子:两个人在一起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做了可能会有什么后果;聪明的孩子要如何管理自己的情感,如何让双方在彼此喜欢中获得学习的动力,如何在两心相悦中促进各自的心理成长、成熟。孩子们得到了父母的理解、尊重、信任,两人的相处也许不会影响学习,不会做出格的事,反而有可能促进双方的学习,为枯燥的学生生活增添一抹亮色。
其实,“早恋”是中国人创造出来的,西方人或欧洲人从来不知道这个词,也就没有创造这样一个词来压制孩子。在中国,我们虽然不能像西方社会那样鼓励孩子早熟,或者有意暗示孩子去做那样的事情。但是,发现孩子有这种苗头的时候也请不要横加指责。女儿交了异性朋友,可以跟她讨论,但是不要制止她,把她关在家里,让她写保证。有些父母让孩子写保证,保证不跟异性来往,会激发孩子的愤怒,结果反而更糟。如果女儿受到爸爸妈妈的创伤,也许会找男孩来补偿,说父母怎么怎么她了;男孩内疚,对女孩更好,关系反倒被促进了,结果一些家长担心的事情就会发生。
很多父母反对孩子早恋,是想当然地把成人的恋爱与孩子的“早恋”画了等号,以为孩子会整天想着性爱的事。其实,孩子的早恋很像是自我认同,是挣脱自恋(喜欢不同性格的人),或寻找自恋(喜欢相同性格的人)的心理游戏,性欲的成分很少。一般初中生的早恋是过家家,小孩子的玩意儿,不爱也不恋。高中的孩子早恋是寻找学习压力的缓冲、青春期反叛、自恋体验的混合物,实质是把对同性接触的依恋经验转移到异性接触中,只恋不爱。
孩子“早恋”是青春荷尔蒙引发的对异性的好感,这并不是坏事。孩子在青春期,容易产生一些冲突性的、体验式的、情绪化的行为。即使犯了什么错也要原谅他。不能把孩子的情绪活动或者情感活动和他的学习活动对立起来。学习活动对十几岁的孩子来说的确是重要的生活内容,但不是全部。孩子要成长,发展的技能有很多,不管是行为上的技能、知识上的技能,还是情绪体验方面的技能,都需要发展。因为“成长”概念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一个孩子要成长起来,是全方位的,他的情绪或者他的喜好都必须要成长,这些成长不仅不影响学习,反而可以促进学习。
不少有早恋倾向的孩子学习很好,两人互相鼓励、促进,后来都考上了好大学。为什么会这样?因为紧张的学习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孩子总需要寻找某种发泄情绪的方式,比如上网、游戏、运动、交友等。游戏和上网容易让孩子上瘾,不是好的选择,如果交朋友交得节制,应该是不错的选择。交朋友是孩子走向社会认同、心理社会化的重要阶段,交男女朋友,同样也是孩子性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16岁以上的孩子,从心理发展需要看,应当鼓励孩子交异性朋友。危险在于不能交坏朋友。孩子如果交了一个和睦家庭的孩子、学习好的孩子,早恋对学习并没有影响,有时还会是促进。但是,如果孩子交了社会上的朋友、不爱学习的朋友,无一例外,学习都退步
第三篇:杨凤池精神分析视频讲座整理
杨凤池精神分析视频讲座整理
精神分析的创始人佛洛伊德,他生活的时代,并没有多大的声誉,后来他的弟子追随他的理论进行研究发展,现在已发展成一个庞大的理论体系。
他的主要理论是主张人的性本能是人的心理活动的主要动力。通过(杨凤池)参加中德班的培训,发现精神分析在揭示人的精神方面是比较深刻的。而且远不止是性本能的问题,它是人的精神结构,涉及到人的心理发展,涉及到人的深层的意识,最核心的理论学说,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潜意识。精神分析不关注人们在意识层经常表达的东西,而关注这种意识层表达背后的含义是什么。口误都不是无缘无故的。佛洛伊德有一句名言:人不是自己的主人。所以说,你越理性思考,越不是你自己。你放弃理性思考,停止一切理性思考,让头脑自动浮现一些场景、画面、词句,这样一些自动的浮现,反而是你真心的想法、你真心的愿望、你真心的冲动。这是发自内心深处的东西。弗洛伊德说人不是自己的主人,是说做的一些事情经常是自己不能控制的。而控制自己做一些事情往往十分费力气。如让一个不爱学习的孩子爱学习就很困难。反之,让一个爱学习的孩子不爱学习也很困难。往相反的方面转变的难度是一样的。强行转变就会陷入抑郁、紧张、焦虑之中。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帮助一个不爱学习的孩子转变。从小养成的习惯要改变,通过心理咨询改变可以节省一点时间,但必要的过程是一点也跳不过去的。
潜意识的心理动力指向某一个方向的时候,你想在意识层说两句话扭转是很困难的。心理咨询和聊天有什麽区别?心理咨询和思想政治工作有什麽区别?任何一个做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人,如果不把这两点搞清楚,没办法做好工作。
弗洛伊德通过自创的自由联想方法,从病人的口误、笔误和他的深入观察中,对许多心理、病理现象进行分析和推理,形成了精神分析学说。他的学说中引入了许多重要的概念,比如说潜意识、欲望、压抑、欲力(德文力比多)、冲动、本我、自我、超我等概念。成为说明人类心理正常或者变态的心理学理 论。
精神分析的理论和学说主要有四大部分。经典的主要有三大部分。
一、潜意识理论,在经典的精神分析学说里又叫意识分域理论。
弗洛伊德把人的精神活动分为意识、前意识、潜意识。意识是当前注意 到的心理活动,可以感知外界的各种刺激,意识活动是根据现实原则行事,即合于社会规范和各种道德观念的才能进入意识。另外一个所谓现实原则,就是根据主客观的可能性来决定自己的行动。如果我们把人的整个意识活动或者精神活动比做一个冰山,意识就是大海里漂浮的冰山的顶端。把意识活动这一部分粗略地画一个分域,意识活动在整个精神活动者中占20%到30%左右。70%~80%的都是潜意识的活动,我们不能觉察的活动。在冰山漂浮与海面的接触部分叫前意识,这一部分占10%左右。是当前没有注意到,当一经提醒或者自己集中注意或者努力回忆就会进入意识的心理活动。
潜意识的东西首先到达前意识,才能到达意识界。因此当我们试图与潜意识沟通的时候,要放松自己的身体,用舒适的姿势做好,不思考任何问题,目的在降低意识的控制作用。这样潜意识的内容向前意识过渡。当事人自己说的东西,他自己不能理解,是因为不能上升到意识层。你自己越不理解的东西,越说明是你的潜意识。凡是能用言语说的清楚的都叫意识层面的状态和内容。
前意识的作用是保持对欲望和需求的控制,使其尽可能按照外界现实的要求和个人的道德来调节。按弗洛伊德的分域理论,前意识有一种调节外界现实和自身欲望的作用。也是很重要的一块意识活动。
潜意识:在早期的精神分析翻译本中,经常翻译成无意识,现在也有很多专家采用无意识这个词。字面本无本质的区别,按音译翻译成无意识,但从语言文字的角度推敲,潜的意思更准确,因为它潜在着,并不等于没有。按意译潜的意思更准确。它是不能被人意识到的精神活动。人的日常行为都是受潜意识趋使的。潜意识的心理活动包括原始的本能冲动和各种被压抑的愿望。被压抑的愿望在我们的意识深层,实际还是有活力的,还是有动力的,这些被压抑的欲望就构成了驱动我们去做什么事情的最原始的动力。有一个人,从小缺乏父爱,长大以后,凡是对具有父亲特征的这样一些人他就会投入特殊的情感。具有母亲特征的人,往往会冷漠和忽略。到了青春期,性发育开始,性的倾向往往是父亲一类的人,会把亲情和性混淆起来。如果缺少母爱,把母爱的需求压抑下来,以后的生活里,会对那些具有母亲特征的人变得服服帖帖,百依百顺,而让做一些能让这一类人高兴和能够表扬他的事情。他是一种愿意,没有人强迫做。
二、人格结构理论
精神分析的人格机构理论把人格分成三个部分:本我、自我和 超我。
本我包括各种本能的欲望,按照享乐的原则行事。本我——与潜意识紧密联系。
自我存在于意识层,采取社会允许的方式,根据现实原则制定行为的策略。调节自己的欲望和外界的可能性。
自我——属于前意识层那部分,自我也会存在于意识,因为它是处于清醒意识状态下的活动的主体。(部分潜意识层)
超我是个体的道德良心之类的东西,按照至善原则行事,是人格中最后形成的最文明的部分。
超我——意识层,被内化的超我可以到前意识甚至到潜意识层。潜意识是本我的主要载体,自我、超我在前意识和意识。但自我和超我都有一部分深入到潜意识中来。
如果一个人的超我特别强大,甚至强大到相当大的一部分超我深入到潜意识,这个人就经常处于冲突状态,因为他每当要做自己本能的欲望要做的事情时,超我就出来反对他,所以这个人花了很大的时间和精力跟自己在进行内心的斗争,所以他注意力就不能转移到外部世界,这人就不能在社会的适应中,在完成自己人生的路程中继续前进。就会停顿下来。
森田疗法要带着症状生活。什么是症状,就是身心的不适感,真正去检 查却没有什么问题,但有不适感。有不愉快的感觉。这样的身心不适就需要我们做事情,在做事情中摆脱不适感。转移这些不适感的注意力。根据精神交互作用的原理,当感觉和注意的交互这种循环被打断的时候,我们就有好感觉。
什么原因,让一个人自己跟自己作斗争,而不去与外部现实发生关系,发展关系呢,往往是他在自我结构内部出现大的冲突。
这也与他早年生活密切相关。
三、性心理发展的阶段论
因为佛洛伊德主张幼儿也有性欲。佛洛伊德的性是个比较广泛的概念,不仅仅指成人的性欲。从这个意义上,这个性是不具备生殖特征的性。如果从性心理发展的阶段来看,人的一生可以大略分为5段:
1.口欲期(0-1岁)
现在通常比一岁短,以婴儿断母乳为标志。这时期婴儿主要快乐 的来源是嘴唇吸吮母亲的乳头这动作。即便母亲没有奶,婴儿吸吮母亲的乳头,表情和情绪看上去也显得自然、安详、惬意一些,母乳喂养的重要意义,不在于母乳的生理性营养,或者具有免疫意义上的物质,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婴儿吸吮时感觉到母亲的存在。就感觉到母亲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这一点对婴儿克服早期的分离焦虑是很重要的。因为孩子一出生,就面临着一种分离。一个人的成长就在于不断的分离。然后是独立的个体,走自己的人生道路。但是如果分离不恰当,当小孩还不能承受分离时就承受分离,这对小孩就构成创伤。当然小孩原始的初级分离焦虑并不是小孩自己选择的结果。是十月怀胎,一朝分娩,把他生出来剪断脐带的一刹那,孩子就感受到了分离焦虑。小孩在子宫里是最安全,最舒适、最好的地方,与母亲是连接的。当婴儿离开母体以后,最强烈的愿望就是重新与母体建立连系,建立连系的最佳方式,吸吮母亲的乳头。母婴连接(marthe byby conneicsion)这是相当重要的婴儿心理营养。不仅在于营养,还在于这样一种动作本身,是一个孩子心理健康发展的良好的基础。杨凤池老师中德班的报告中,个案都是由于早期分离。分离大约都在1岁以内。母亲喂奶时间短就离开了。这种个案每一个都是。反过来说,一个心理健康的 人都没有早期分离的经历,不能逆着推理。母亲对孩子的影响是重要的,因为孩子就是妈妈生的。血肉的联系。读精神分析的书有一种感觉,母亲事业有很大一部分就是孩子。这也并不等于把精力全部放在孩子身上。但是最要紧的就是孩子最初的那一年里,在延长一点就是最初的那三年里。三岁以后,一个好的母亲尽可能尊重孩子的独立,尽可能少管这孩子,能不管尽量不管。到青春期前完全放在脑后。但是现在不是这样。
怎样得病,个个个案是这样:两口子在北京,生孩子以后,孩子奶奶在河南,姥姥在四川,孩子就传来传去,孩子上学接回北京,父母就有亏欠感,要什么给什么,这孩子肯定的病。你想这孩子经历了多少次分离。初级的原始分离焦虑孩子要克服,喂了3个月的奶,送到四川老太太那里去了,孩子从母亲的脸换成老人的脸,这孩子就要解释。研究表明,生出来几小时就有反应。虽然他的意识不清晰,但他的记忆都在潜意识中,他慢慢接收这种现象,艰难的岁月在接收他奶奶、姥姥的岁月中完成了。但完了吗?上学又把孩子发回来了。这孩子已经经历了几次分离焦虑,孩子感觉到他的世界崩塌了。回来以后补偿新的溺爱,孩子还认为爸爸妈妈不爱我。潜意识中认为,你在那时候都把我扔了,对我好还能真吗?都是假的。一个人骨子里植根在内心深处的一个概念,对于表面现象或别人跟他说什么能容易的改变吗?这种改变,只有做精神分析取向的心理治疗才能改变。
杨凤池的个案:姥姥家长大的一个人。想明白了,我老觉得他们不爱我,实际上是把他们放在了不爱我的框子了。实际留心一看,我妈就对我关注的多。原来认为,她一看见我就紧张,是因为他们心虚,实际母亲也有一种负疚感。
2.肛欲期(1-3岁)
这一阶段里有很重大的事件,就是这孩子有了他自己的主观意志。到了肛欲期,小孩从不能控制大小便,慢慢变成可以控制了。在这期间,家长从小孩不能控制大小便时强烈地要求控制。而这时期,孩子快乐主要的来源来自于排泄器官的排泄活动。因为口唇期结束了吸吮动作减少了。
我们都经历过,孩子1~3岁时,大人吃饭,他就把便盆拿到桌边拉屎。其 实他把拉屎和吃饭当作一回事。通常,家长不会容忍孩子把便盆放在桌子边的。这就出现了小孩和大人争夺控制权的问题。肛欲期有过创伤的人,容易产生强迫行为。强迫症患者,追求完美,同时犹豫不决,他老是冲突的。他想起一个A来,立刻想起一个非A来,想起一个B,就有一个非B。他老在两极晃悠。这就是肛欲固著的典型表现。一个不要,一个偏要,很像强迫症患者内心的冲突状态。强迫行为严重的人,我们提示,让他回忆或了解1~3岁期间,可能发生了严重的让他导致创伤的事情。口欲期实际上是一种一元共生的状态,我吃着你的奶才能生活。到了肛欲期就是二元状态了,就是你是你,我是我。
3.性蕾期(3-7岁)
进入三元状态。3岁以后的小孩,或者不到三岁就有了意识,我为什么跟 他不一样,为什么我跟小红长得不一样,为什么我有小鸡鸡,她没有。这是最初体的问题,然后就提第二类的问题,要爸爸有什么用?这人多余。母亲与孩子因为母婴连接(marther byby)使得母亲与孩子有天然的亲和力,他把很多情感投入到母亲身上,不管男孩和女孩都是一样的。男孩投入到母亲身上以后,到了性蕾期,他意识到自己是男孩以后,他可以把最初级和原始的具有性意味的情感也投入到母亲身上。女孩也是这样,当她意识到自己是女孩时,她不光母亲和女儿的连接,也把性意味当作对象投入,突然发现不对,在这时突然转向父亲。就跟父亲接近,接近一段时间,又不对了,有的没有上升到意识层,或者在潜意识中,有的根本没有上升到行为,就没有外显,在座的各位都曾经是小男孩小女孩,可能根本就没有感觉,可能仅仅在心里有被撩拨一下的感觉,没有特明确的回忆和印象。甚至可能奇怪,我可没有这想法。其实在性发展阶段理论提出来,每一个人都在3~7岁这期间某一个时间,男孩都想娶自己的母亲做太太,女孩想嫁给自己的父亲做太太。这就叫恋父恋母情结。俄狄浦斯情结。伊拉克莱特情结。之所以我们记忆不清,之所以对我们影响不大,(以男孩为例)因为当他有了性的观念,知道自己是一男孩,知道自己长大了以后要成为一个男人,而且要娶妻生子的时候,这样他就会把具有性意味的情感投入到母亲身上去。因为在这个小男孩活动的范围里,他所认识的女人中,只有一 个最伟大、最美丽、最好的女人,就是他母亲。这小男孩就会把情感投入到他母亲身上,投入到母亲身上以后,在这一时期的小孩,大都或多或少的,或明确或模糊的看到过父母之间的性生活。看到这以后就带了很大的事情,就是说,我甭想娶这女人了,她早嫁给别人了,嫁给了他父亲。这时小男孩心里突然出现一逆转,就说我也要像父亲那样做一个男人,将来长大了也娶一个像妈妈那样的人做女人。但这里面又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父亲是个什么人,有没有这父亲,有这父亲是个什么样的父亲。所以有几种情况会导致男孩陷入俄狄浦斯情结里不能自拔,影响他以后的心理健康。对于这种男孩,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母亲跟他分离,或者拉远距离。但是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的是,母亲跟他连接的更紧密。如果有各种各样的主客观原因让他们两分离的更厉害的话,这个男孩还有可能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如果什么干扰因素都没有,让他俩仅仅贴在一起,这男孩必然将来精神疾病的患者。在什么情况下这男孩深陷俄狄浦斯情结呢?就是父亲的形象是软弱的,是怯懦的,是粗暴的,是野蛮的,是丑陋的,或者父亲形象是远离的,或者是完全消失的。在三元时期开始的时候,他的这个等腰三角形就缺一极,缺一角,这孩子即便想把情感分出一部分投入到父亲身上,也分不出去,只有紧紧跟母亲连接在一起。关系是等腰三角形:父亲、母亲,孩子。孩子对父亲和母亲投入同样的情感,父亲和母亲也以同样的关爱对这孩子,是不是这就够了呢?还不够,父亲对母亲、母亲对父亲也必须投入同样的关爱。讲这个问题时经常说从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角度来说,一个男人要娶一个女人,一个女人要嫁给一个男人,也必须以爱为基础。这时候大家一个想法,是不是单亲家庭孩子心理就不健康呀,是不是双亲家庭的孩子心理就一定健康?不一定啊。如果父母虽然没离婚,但是老打架或感情淡漠或没有任何关系,对孩子的影响一点也不必单亲家庭小。两人关系遥远,逼着孩子重新做一个困难的选择,假如母亲老说父亲坏坏坏,孩子又特别听母亲的话,父亲的形象就变低了,儿子跟父亲的关系就出了一些问题了。父亲关系就远了,等腰三角形变锐角三角形了,孩子有一个很遥远的父亲,有一个很近的母亲,本来应该投入到父亲的情感,他也投入到母亲了。这叫过强的母子联系。结果,这孩子没有办法模仿父亲做一个男人了,这孩子以后长大了呢?如果一个有远见的母亲,母亲足够健康的话,或母亲经过青少年心理咨询,这母亲就应该把这孩子推给他父亲。不是说推出去不管,是让孩子充分跟他父亲交往,不是说去要钱要东西,而是有机会让他跟他父亲在一起,让这个母亲把孩子推远一点,你别老缠着你妈,别老粘着你妈,推的具体方法不是往外推,其实就是少管。告诉他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幼儿园都会自己的是自己做,这么大了自己想。但我们实际看到的不是这样,孩子自己都想独立了,妈妈还不让,这不行那不行,使劲去控制孩子。因为这妈妈想这孩子没爸爸了,我又当爹又当娘,把这孩子全管起来。
去年咨询的一个个案,离异的妇女,带着一个男孩子,都1米8多了,面部表情跟抽了筋扒了皮似的,整个脸蛋子往下嘟噜着,眼睛说形象一点,就跟死鱼眼一样,没有任何光芒。往那一坐。我(杨凤池)说你说呀,他说,说什么呀?你想说什么说什么?您让我怎么想呀?我说,什麽原因找我来咨询?他说,我妈让我来的。你自己难道没有烦恼?我有烦恼呀。那你说说你的烦恼?那我待会出去问问我妈。都上高中了,这么高个子,你看那身衣服,整个是一身名牌,阿迪达斯的衣服耐克的鞋,书包那什么我都说不出叫什么。但你看他母亲,花白的头发,穿一蓝布汗衫,穿一双布鞋,脸上全是皱纹,憔悴的。说您知道杨老师,我可是离异的。我说,离异怎么了?!这孩子问题就是我造成的。你说这观念,我一定要尽我的全力,省吃俭用让我这孩子不能感受到离异的痛苦,比人家双亲的一点都不能差,人家有什么,我就让他有什麽。这也是跟我说的时候好像她离婚犯了很大的错误,很大的罪行,很不对,这样一种神态来跟我说的。实际上心理健康的秘诀也没有什么,就是顺其自然,我觉得森田疗法的这句话很好。你既然已经离婚了,就要承担离婚的后果,孩子也得承受离婚带来的痛苦,这就叫顺其自然。你已经离婚,非得伸出老母鸡的翅膀,让他一点都感觉不到曾经下过雨,本身就不自然。如果离异的家庭的小孩,母亲带着他过单亲的生活,母亲能把孩子推得远,哪怕不能接近他父亲,这样也接近等边三角形。所以要把他推开。离异家庭的母亲跟孩子说的不是妈妈再辛 苦、再难,也不让你受任何委屈,而是你是受人生欢迎的,尽管现在我跟你爸爸不在一起生活了,但你仍然有爸爸,你可以随时随地去找他,因为有出息的孩子不是爸爸妈妈培养出来的,是自己锻炼成长的,你不要想着让咱们家给你创造那些别人家孩子能享受到的那些东西,你要想拥有什么东西,就靠你自己创造你的未来。你这样一说,倒反而比双亲家庭的孩子有出息呢。而这孩子可能经常要求让你帮助他。妈这么着那么着,对不起,咱可是单亲家庭,这样咱满足不了你,那怎么能满足?小子,长出息。是不是男子汉?是男子汉自己好好学习,将来好好工作,自己打出个天下来。母亲如果在单亲的家庭里,以一种老母鸡大方式哺育的话,就等于扼杀这孩子。所以好的母亲是在他刚生出来的时候,给以全身心的聚精会神的照顾,随着他成长,逐渐撤、撤、撤,由前台的演员,变成幕后的导演,最后变成场记,最后变成门口收票员,最后变成没有关系,这就是好母亲。不好的母亲是刚生出来的时候交给别人,然后长熟了拉到自己的身边,然后拿大量的奶水人家不需要的时候给人家猛往里挤、灌、吃,让他长出一副婴儿的胃、身体、皮肤,无法应对现实生活。
你看说棍棒出孝子,什麽道理,母亲拿棍棒打的时候,儿子感到被拒绝了,被推远了,被推远的孩子才有出息。所以我现在有一假设,不知对否,我个人的自由联想。未来中国的精英人物和社会栋梁人才,可能就出自于那些心理健康的双亲培养的孩子,心理健康的单亲的家庭的孩子,少数民族、偏远地区、贫困地区的孩子,当然可能对社会的一些累赘也出自那些比较偏远、贫困单亲家庭里。但是只要这些地区的家长有健康的自我意识,有正确的教育孩子的方法,这些孩子成才的可能性更大。
4.潜伏期(6-12岁)
这时期孩子主要的兴趣就在培养满足自己对世界的好奇心,满足自己求知 欲望,这成为孩子的主要的乐趣的来源。在潜伏期孩子暂时对性丧失了兴趣,从性上转移开了,这一时期男孩和男孩愿意在一起玩,女孩和女孩愿意在一起玩。等到青春期开始的时候,就第五个时期。
5.生殖期(12-)12、3岁以后,女孩早一点,男孩晚一点,现在青春期发育期都有提前的 倾向。教科书上说的大约女孩12、3岁,男孩13、4岁。生殖期开始,他们重新对性萌生了兴趣,从疏远到接近,然后亲密的交往,然后建立密切的关系。从12岁开始,一直到人生的大部分的阶段,人的乐趣,人的性心理发展,人的快感获得主要通过性器官满足。前面说过口唇预期,肛门性欲期,性蕾期的时候建立起一种俄狄浦斯的关系,然后到生殖期,到生殖期以后,人的快感的来源主要就固定在生殖器。这是对大多数正常的人的性心理发育来讲的。其中,对于心理健康相当重要的三个时期就是口、肛和性蕾期。
到了性蕾期之后,有很多的问题,有可能都是现实领域的问题了。因为人从三岁开始,自我意识建立起来了,到7岁已经有了比较明确的自我意识了,能区分自己主观和客观世界,中国有句古话叫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我认为相当的有道理,就是说人的性格,你看心理学的教科书说人格发展的关键时期3~7岁。很多教科书都是这么写的。一个成人现在30岁或40岁,如果他说他的苦恼,他的现实的冲突,他的压抑,他的人际关系上的一些困难,你稍微一找就能找到在他童年时候就有一个模式建立起来了。然后现在的困难只不过是那个模式在这里的重复而已。精神分析心理学特别重视一个概念——强迫性重复,这种每个人身上也经常得到验证,就是发现自己特别不愿意做的一件事情,特别害怕出现的那种局面,这种情况不断在自己生活当中重复。这种情况下特别需要心理治疗。因为不进行心理治疗,这个恶性循环一直到他总爆发彻底的毁灭为止。像马加爵。马加爵这种行为肯定不是到了今年才出现的,他以前出现过好多次,不是很小的时候7岁还是几岁要杀他奶奶吗?7岁他就跟他奶奶说,杀了你。是什么因素让这孩子这么恨他周围的按说挺亲近的人,同宿舍的同学,在一个宿舍住过,可能成为一个重要的人生经历。他把一宿舍的人都杀了,这个人肯定有杀他母亲,杀他亲人的愿望,什麽原因呢,潜意识中一些被压抑的攻击、愤怒。所以要是用精神分析心理学的眼光来看,马加爵太应该早该治疗了。受害者家属要起诉云南大学,我觉得有些道理,云南大学还有心理系呢,还有心理咨询中心呢,都干什么去了?一个要杀那麽多人的人,不能一 点迹象都没有吧。就说大学生新生普查,我们每年新生一入学都做心里普查,至少做做UPI吧,有点问题暴露暴露。居然一个学生到了这种地步学校毫不察觉。当然了,如果不用精神分析的眼光,大家可能会觉得很奇怪,怎么可能呢?大学生,天之骄子啊。前几天政法大学的学生又干一件事,把一小偷逮起来了,不交派出所,勒索这小偷,你一人给我们多少钱,结果这法大6个学生和小偷一块进监狱了。政法大学的学生。好多事你单纯从意识层去理解这个人,这个现象,觉得很困难,因为没任何人教育你这么干。
如果我们用性心理发展阶段的理论,也可以解释一部分的社会现象,不仅仅是涉及到心理健康的深层次问题,也可以用来解释我们现在看起来有些奇怪的现象。我用这个原理在青岛给一些咨询师培训的时候解释,有为老先生提出点异议,他说,您解释的这个有些人是这样,有些人不是这样。现在连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都不能解释世界上所有的现象,更何况精神分析理论。我们只是说,不能排除这种可能性。我解释解释大家看有没有道理。比如说深陷恋母情结的小孩,长大了以后会怎样呢?那些社会适应性我就不说了,他他要是谈恋爱结婚的时候会是什么样子,大家有没有听说过,寡妇婆婆不好对付。现实生活中就这样,如果在座的有人单身就带一儿子,我觉得你听了这话不要觉得受伤害,相反值得你思考。甚至不是寡妇母亲,有父亲,但是父亲不行,这孩子不认可,或者父亲特别怪,父亲特别软,也等于一个母亲带着孩子的状态。这里头有一个很大的可能性,这孩子谈恋爱时,这母亲可能会把女人看成是孩子的一部分,根本无视这女人,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另一个三角的关系,母亲就较上劲了,这时候这孩子很难过,儿媳妇也很难过。还不算完,还有连锁的效应。这儿子找什么样的女人做媳妇呢?还要跟他母亲相似。这女人(妈)本来就喜欢控制他,又找一女人再来控制他。这两人打起来了,两个磨盘绞这儿子作为前提,也许这儿子会这么说,你忍着点,这老太太活不了多久了,这媳妇就咬牙等着这老太太归西。老太太走了就完事了吗?没完事。老太太走了以后,媳妇就完全取代了婆婆,这儿子感觉,母亲还没走时,自己就找好了一个小母亲,这母亲走了以后,小母亲就扶正可,就成了大母亲,这儿子一直是儿童的 心理状态,然后儿子要成长,儿童成长到了青春期,青春期他要谈恋爱了,为什么,因为他现在还打着光棍呢。在心理上他只有母亲。大母亲、二母亲。没有媳妇呢。现在随着老母亲的去世,小母亲的扶正,他发现他慢慢长大了,萌发了性意识了,真正的性意识。这人尽管结婚了,但不能体会到性满足,处于性压抑状态,你想一个男人跟他母亲做爱能发挥出功能来吗?能获得那种真正的愉快吗?不行。这时他就又发展出一二奶或小蜜。但是这人会不会离婚呢?不会。因为不能去了媳妇忘了娘啊。你看一生叹息,张国立演的,这个人就这样劈着,两边裂着,最后难受的不得了,他可能抛弃二奶或小蜜。回到她身边,但还可能在找一小蜜。小蜜1,小蜜2,江苏省民政厅一副厅长,包养了117个情妇,如果从党纪国法思想道德的角度这人需受处罚。但从心理健康的角度讲,这人急需做心理治疗。心理治疗中心,我建议放在色情场所周围,你先别进去,别糊涂着进去,先来咨询咨询,你是去找小蜜,找小妈,找什麽东西。我在国外学习的时候,看见一个录像片,在一个妓院里拍的,什么样的嫖客进了妓院找妓女的过程。有一段录像,有一老头,头发都掉光了,跑到屋里去嫖娼,进屋,妓女说,坐下吧,那老头往那一坐,椅子扶手还挺高,老头双手往扶手上一放,这女的二话不说,操作起来程序还很简单。带墙上取一绳子,把老头死乞白咧,结结实实把老头困一结实。然后又在上头拿一皮鞭子来,我叫你不听话,我叫你不听话,„„,就这么打那老头。老头妈妈我再也不了,妈妈我再也不了。打完了老头掏一沓钱给这妓女钱,老头收拾收拾走了。这是来嫖娼的。是不是所有嫖娼的都按我们想象的嫖啊,不一定。有的人变着态呢。还有很多嫖娼的人是因为有性压抑,他认为通过嫖娼能解除性压抑,为什么扫黄屡禁不止。有一年我们在海南开心理卫生学术研讨会,在海南省委党校开会,会场挂横幅的时候,党校里头一干部,女同志,快人快语,说,你们在这里开什么心理卫生的会呀。怎么这不能开呢?这是海南那,海南怎么不能开?海南没有性压抑。没有性压抑?我说,你怎麽建立起来的这个概念?她说我们这里性关系很随便。性关系很随便就没有性压抑呀?一个人很有可能同时嫖着娼被性压抑着。一个人可能结了婚但是性压抑着,一个人可能是又有老婆又有二奶 又有小蜜,仍然被性压抑着。不知道大家理解这个意思没有,所谓的性压抑和没有性压抑,不能以有无性生活作为衡量标准。如果一个人恋母情结极其严重,他就是娶一媳妇、再娶一妾、再娶三房、五房八姨太,他也是性压抑着呢。我这么说理解这意思吧,所以要是这么来解释,有好多那种作风不正的人急需做心理咨询和治疗。作风不正特厉害的需要下大力气做心理治疗。
我今年寒假在昆明,就是在云南大学,马加爵的学校,给他们心理咨询的研究生班讲课,做自由联想,做梦的分析,有一个学员班的熟人,也坐在墙角那听,后来这人受到触动,他说他自由联想的内容,让我一分析,分析出一堆的情人和打胎来。很受触动,说没想到心理学有这种力量。下了课就找我,说你住哪个宾馆,我要找您,我这太痛苦了。这人就是包了一个二奶,养了小蜜1,小蜜2,还有一老婆,等于在4个女人中间周旋,现在准备小蜜1、2和二奶都不要了,准备让小蜜3进来,这人职位不能说,云南省相当大规模一企业的领导人物。所以说这些人一有钱都干这事。不是一有钱都干这事,是一有钱还得有心理病态才能干这事。有好多人有钱、有权、有势,但他不一定干这事。一个社会现象单纯用社会学原理,用法律道德去解释,要大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解决不了这样的问题。
还有的人,你说人作风不正,人家是正儿八经的谈恋爱,正儿八经的结婚,结婚时间不长就打架,打架就离婚,离婚事件不长就谈恋爱,谈恋爱时间不长又结婚,结婚完了又离婚,我认识一个人,37岁,已经结了4回婚了。你说作风不正,人家全是正当的关系呀。这是怎么回事呀,这人他怎么就结了离,离了结,结了又离,离了再结,他可能就有问题了。这类问题,当然咱们也只能说是其中原因之一,不敢绝对的说,但是你卡伊考察这个人的早年生活。你会发现这样的现象。他妈生了他以后,56天就上了班了,家在外地,又不能往外送,邻居一王大妈,这人挺不错的,还退休了,就把孩子给王大妈看着,王大妈看了2月,病了看不了了,后面还一张大妈,张大妈不能看了又给了赵大爷了,这小孩在口欲期和肛欲期这种走马灯似的这么换看的人,在客体关系理论来讲,早年客体关系混乱。早年客体关系混乱的小孩,他在跟某人建立起 关系的同时,他内心里就预备着在过不了多久就不行了,我跟你打一阵交道,我觉得你特好,你就像母亲那么照顾我,我也像爱母亲那样爱你。建立起关系了,他就准备着了,不一定哪一天他就把我弄走了。也可能是人家把他弄走了,也可能人家没把他弄走,他找人家的毛病,跟你好的时候,他老看着好的东西,不好的预期来了,专门挑你的毛病。挑你毛病挑烦了,你攻击他,他就攻击你,两人就该分手了。其实一个好的夫妻是不是就没有吵闹,没有纠纷,没有冲突呀?好的夫妻可以吵、可以闹,可以吵的很厉害,闹得很厉害,但谁也不能说离婚。有一个人说离婚对方就急了。对方一急,这说离婚的一方就后悔了。因为我刚才太生气了,所以说那句话了。为什么不能离婚?因为他早年经历里就有稳定的客体关系。咱俩吵是吵,闹是闹,但咱俩是两口子,这是变不了的。对早年客体关系混乱的人来说,咱俩一吵闹那就是一个重要的迹象,你看他要跟我分手了,我们关系不行了。准备着吧,不知哪一天就完了。为什么?因为潜意识里有这样的历程,到一定时候被抛弃,到一定时候被抛弃。甚至有的人主动的打破这种关系,咱俩离婚吧,为什么?别等你说跟我离婚,我得先把你扔了。这些人是很形象很生动的能说明很多。你要单纯说这人作风不正,太委屈人家了。人家也想找一个人好好过一辈子,就是人家潜意识中没有这样的蓝图而已。
四、心理防御机制学说
心理防御的概念是弗洛伊德提出来的,而真正把心理防御机制发展成一个学说,发展成一个周密的理论是安娜·弗洛伊德建立起来的。心理防御是什么意思?心理防御机制是什么意思?就是人们在潜意识中有一种作用,它可以把人们面临的痛苦和创伤、给自己产生的消极面的影响,通过一些方法减轻,应为这些痛苦的创伤性事件的发生,是主体没有办法左右的,如果他不采取一些方法,他就会感觉到特别强烈的痛苦。他使用一些方法以后,就能把痛苦减轻。而这种减轻痛苦的方法是在无意识的使用了某种机制的情况下,在自己内心里产生一些防御作用发生的,并没有改变外部现实。如果从心理防御机制的分类来看,可以有四种类型。我是挂一漏万,提纲锲领的对心理学进行描述。可以 看一些精神分析的著作。可以作为导读提纲,是在我得理解之上讲给大家的东西,简略做一介绍:
1.自恋心理性的心理防御机制。
特点:婴儿使用的心理防御机制。精神病性否认什么意思?就是明明已经发生的事情,自己完全否认掉,就当没发生一样。婴幼
儿曾经有过这样的事情,比如说妈妈买了一个花瓶,插了一头鲜花放在柜子上,出门以前告诉他,你在家小心啊,别乱捅了弄了,把花瓶打碎,你看这花多好看呀。结果这小孩拿一小破棍子来**杵,不小心啪,把这瓶子杵地下了,一下摔碎了,母亲回来就问了,我说花瓶别摔碎了,你就摔碎了,然后这小孩可能捂着自己的眼睛说,宝宝没有把花瓶打碎,花瓶没碎。我没看见就算没有。这叫精神病性否认。明明存在的现实,完全予以否认。对小孩来说,这叫正常的心理防御机制,叫做自恋性心理防御机制。小孩经常使用这样的机制。比如一个小孩躺在摇篮里,也不渴也不饿,也没拉也没尿的时候,这时候小孩就有一种很舒服的哼哼哈哈,有几分愉快,是来自于他自己对他自己的欣赏,这叫自恋性的。他根本不取决于别人的对他怎么样,他自己在那呆着就有好感觉。当然这跟自恋性人格有区别。自恋型人格是一个成人身上出现了婴幼儿身上的那种自我欣赏的特点。婴儿你别看他什么都干不成,但他觉得他自己无所不能。你看我多伟大呀,我这一饿,我这一哭,妈妈带着她的乳房就来了,我一渴,爸爸就拿着水瓶就来了,„„小孩不认为这是别人在帮助他,他认为这是他的能力、伟大之处。他发个信号,周围就那么多东西就调动起来了。
妄想性投射。就是我把我自己内心想的那些东西,放到别人身上。根本就不是人家存在的。是我想的东西。比如说,一个小孩跟他母亲分离了,他不能解释这个现象,他就说,他自己心里想,妈妈不要我了。实际上,妈妈要去上班,必须得走,实际上她很舍不得这婴儿,但她要上班,这婴儿的解释是很荒谬的,妈妈不要我了,是婴儿自己感受到了,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
2.不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
象防御性投射。比如说,我伤害了他,我估计他可能进一步伤害 我,那我在他伤害我之前,我就用我自己心里的那一种想法告诉周围的人,他恨我,他要伤害我。因为我知道他有回击我的必要性。被动攻击是,一个人攻击别人的时候,他就有内疚感,所以他在攻击别人的时候,就要说,这人怎么怎么不好,他做了对我多么多么不好的事,然后我再攻击他,就合理了。我变成自卫还击了。
还有一种方式,就是你让我做什麽什麽事情,我就不给你做,我就给你坐坏,这也是一种被动攻击,我就被动的攻击你。主动的攻击是我直接向你发起进攻,被动的攻击是我让你的事情做不成。还有一种,如果自己有什么不好的感觉,有什麽不舒服的感觉,怀疑自己是得病了,怀疑可能患有什么疾病,这样以来就使得自己这种不好的感觉降低了。因为有病吗。所以不好的感觉也就降低了。
3.神经症性的心理防御机制。有压抑、反向形成、合理化。
压抑是最常用的方式,比如,我们现在想说什么,想做什么,但 是一考虑现实可能性,主客观可能性,我们有一些欲望很强,但是因为没有实现的可能性,就会压抑下去。压抑到意识深层,让自己认识不到,就根本没有这愿望。
反向形成,此地无银三百两,最典型的反向形成。有一个人说,我生活的特别特别幸福,那我们就很怀疑这人是不是生活得很幸福。要是私下里两个人谈知心话,我觉得我生活很幸福,那有可能。但如果我让大家上来自我介绍一下,我曾经带过的一个小组,第一步大家互相认识的时候,每一个人自我介绍一下自己,我说每个人用三分钟,用10句话,十个自我介绍你自己。然后大家一般的介绍就是,我是杨凤池,我是在首都医科大学心理教研室工作,我从事心理学教学科研,我已婚。有一小孩。我平常喜欢打篮球、打羽毛球、打乒乓球,我觉得我这个人个性比较和谐吧,愿意跟人交往,愿意与人为善,这就差不多了。就是一种我们大家相识,不把最基本的情况介绍给大家。但有一位站起来了,这么说,我叫杨凤池,今年47岁,男,我的家庭,我已经结婚,我和我爱人,那真是感情深厚,我和我爱人人家都说那真是天作地和的一对,我生活的是非常非常幸福,我们俩心心相印,我们俩是无话不谈,有无穷的共同语言要聊,最后介绍完了,我们不知道他是那个单位的,他就说了一大推跟他爱人情深意长怎么怎么着,给我们一个很深的印象,就是他在极力强调这个家庭是幸福的,其他都无所谓。但学精神分析的人就有一个很重要的预期,就是假设,在他的婚姻家庭里头,可能出现了什么问题。然后这个小组活动、活动、活动,活动到一定的时候,这个人痛苦流涕,哭的都撑不起来,最后问起来,跟他爱人的关系出现了问题。典型的反向形成。
合理化像阿Q精神,儿子打老子,狐狸吃不到葡萄说葡萄是酸的,有一个人高考落榜了,考研究生没考上,说,咳,我没考上,还省的我费那劲学呢,我现在没考上,也比学了半天学不下来,让人家再劝我退学强啊。
4.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
主要有三类:一类升华,一类叫幽默,一类叫利他。
升华,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司马迁受宫刑写史记,哥德失恋写少年维特 之烦恼,这类的事就是典型的升华作用。一个人把自己面对的痛苦变成自己投入、投向一个积极的建设性活动的动力,最典型的就是前些年我们老开追悼会,悼词,XXX„„逝世是我们党和国家的重大损失。我们悼念XXX同志,要化悲痛为力量,这就叫升华。换悲痛为力量,典型的升华语言。
幽默作用,我们都知道幽默在人际关系里的那种产生人际吸引力的重要的因素。有很多人在评价人际吸引力的因素里,都把幽默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幽默是不是等于耍贫嘴呀?不等于。幽默是不是一个人嘴里老有笑话就叫幽默,也不一定。幽默其实需要智慧、需要艺术。就你讲一个东西,这像侯宝林,他板着脸跟你一板一眼的讲,这里面有一个很智慧的东西,很哲理的东西,在他讲的当中表现出来。同时本身又很有意思,很可笑。一个恰当的幽默是需要有智慧的。而幽默专门用了化解尴尬和痛苦的局面。这种情况下是一种很好的排遣不好局面的一种方法。
利他作用,当一个人受到挫折和困难的时候,这个人可能更倾向于更愿意 去做出一些对别人有利的行为。因为一个人处在自己艰难的困境的时候,他就能以更具有同理心的心态,去理解其他处于困难当中的人。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学心理咨询的人,应该是什么人?去年10月5号,北京电视台《荧屏连着我和你》,播了一个田歌主持的访谈节目,后来丛中还把这个节目挂在他的治疗室的网上。田歌就问,杨老师,是不是搞心理咨询的人、学心理咨询的人都有病?我说,是啊,我同意。那你有没有病?我说,要是没有点什么困难、挫折和痛苦,可能也想不起来学心理学,因为原来我是学医的,转的心理学,那你同意,我明白了,有的人搞心理咨询还自杀了,说明搞心理咨询的人都有病。我说,但是,不搞心理咨询,不学心理咨询的人,并不等于没病。我说人从小到大的成长,一个人长20年、30年、40年,不可能一点创伤都没有,不可能一点压抑都没有,不可能一点挫折都没有,有一些压抑、创伤、挫折可能会发生在人生的整个脑和神经系统最脆弱的那个时候,有可能造成比较大的伤害。一个人如果觉得自己有些问题去学心理学,这人就算聪明,一个人要是不学心理学,他也不能避免他就没有那些创伤和痛苦,学心理学的人,学了以后知道自己那儿有问题,不学心理学的人自己有问题连知道都不知道,这不是更不幸吗?我说更有意思的是有的人自己病的就挺厉害,他还能看出别人有毛病,而他往往忽略了他自己的毛病,这是更不幸了。他说,你将来会不会自杀?后来播出40分钟的节目,实际录了3个小时呢。后来播出的时候,田歌把有损于他的形象的全都砍了。把有可能对我们形象造成点伤害的都留着呢。但是就那个东西弄出来以后,人家还仍然说,我碰着曾奇峰他们说老杨你舌战田歌呀,可以呀!我说他已经把我们很多锋芒都遮掉了,他们说没看出来,仍然是锋芒毕露呀。杨老师你会不会自杀?我说我不敢保证杨凤池这辈子就不自杀,我凭什么说我就不自杀?对不对。我说搞心理咨询的人从来就不把话说死。但是,我说如果杨凤池自杀了,如果有一天你听了一个报道,说杨凤池自杀了,不是杨凤池学心理咨询学的自杀了,是因为他自身的问题自杀了,如果他不学心理咨询,早自杀了。田歌他一句没话说了。后来他说杨凤池假如你在王府井大街看到一个人有心理障碍,你是不是主动过去帮助他?这你看到了吧?我说 不可以。为什么?你不是人类心灵的工程师吗?为什么不去帮助呢,人家心理有问题?我说我不可以做。是不是收不了钱啊?是不是收不了钱就不做呀?你要是看了记得我举的例子吗?我当时说,我恐怕一两句话跟你说不清楚,我给你打个比喻吧,比喻说杨凤池是一牙科大夫,去逛王府井,碰巧我兜里带着牙科的镊子、钳子、扳子,都带着呢。走着走着看见对面一人的牙该拔了,我是不是过去叫住人家,先生你的牙该拔了,就在王府井大街上打一针麻药,我就给拔牙呀。噢,我明白了、我明白了。后来有人网上点评这句话,说老杨啊,英雄呀。因为我要不举这例子,我在跟他说一堆,他说要不你没同情心,要不你就挣不着钱你就不管,我这例子告诉他,心理咨询是职业活动,可不是随便的不管什么场合、什么地点、在什么条件下都可以做的。
刚才有同学写条子问投射什么原理?投射心理认同大约是这样的。我内心里有一些东西,我老是不能接受它,我觉得很不好,然后我把这东西扔出来,我把它跟自己分离开,我找一个人,我觉得那人可能是这样的,我啪扔在这个人身上,扔到这人身上,这人还是个很好的人,我自己内心还基本能接受,或者说,大家公认这人还行,但我把不愿接受的东西放到这个大家觉得还行的人身上,这就可以了,我投射出去了。然后我在内心再把这一客体认同了,我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就这样。在举一例子说,这圈有点转的大了点(一学员说找小蜜),我觉得恰当的一个例子不敢举了。咱上外国找一个,比如说有一个人特别想跟人家乱搞男女关系,就这意思,找小蜜。但是他这事他也做了,做了以后他说,因为那教堂里有一牧师,他又跟别人通奸,你们都说他是好人吧,他还这么做呢,所以我这么做了,这叫投射认同。或者说有一学生作弊,被人抓住了,说,你怎麽作弊呀,他说,我们班班长还作弊呢!或者大家认可的。他不认可但大家认可。有的时候往往是表面看他认可,但是他扔出去的是他身体里的脏东西,他要扔给的是他不认可的人。但他不认可的这个人是别人认可的。我为什么不讲这个概念,我怕让大家觉得一圈一圈的转,转多少圈算为止呀。投射性认同是一个人认同的是他自己,是他投射出去的东西。然后他在把投射到那个人身上的那个人,在内化成他自己主体的一部分。不转这个了。精神分析学说主要是这么四部分理论和学说。这四部分理论最基础的就是潜意识理论。以后的理论跟潜意识理论有很密切的关系。其实,心理发展阶段论也就是潜意识发展的过程,人格结构理论就是潜意识和一个个体相互结合的过程,潜意识在分层过程中个体,自我的不同部分结合的过程。
第一部分到此。
精神分析疗法
精神分析疗法:实际上所谓疗法就是指的课题的《理论与技术》的技术的部分。技术方法那一部分。
弗洛伊德认为,心理疾病的根源在于早年生活的心灵创伤以及由此遗留下来的被压抑入潜意识中的心理冲突。精神分析就是要把压抑在潜意识中的童年创伤和痛苦体验挖掘出来,成为意识的东西,使病人获得情感体验的领悟。病人一旦洞悉问题的根源,就有可能去正视这些冲动和焦虑,摆脱感情的羁绊,理智的对待它们,这时症状也就消失了。我原来在学精神分析的时候,最不能理解的就是这最后一句话。就是怎么“正视了这些冲动,摆脱感情的羁绊,理智的对待它们”,后头做了什么?什么也没做,症状就消失了?这是怎么回事呀?我一直对精神分析心存疑虑,而且不太愿意学它,就因为我看到好多著作都是这么说的,只要你能够认识到潜意识的东西,症状就消失了。好像自然而然的过程。从我学习精神分析,尤其受了精神分析的训练之后,做一些个案分析以后,我自己做精神分析取向的个案,我还真真切切地发现,不止一次这种现象,就是当一个人潜意识中那种被自己真正领悟了以后,症状就自动消失了。
有人如果说,以强迫症,一天洗那么多次手,一个人焦虑症、惊恐发作,这怎麽可能用一个“正视”就消失呢?在我这还真看到这种情况。而且从一开始,从他就他的症状来找我做心理咨询,一开始我们就不跟他讨论症状,而特别有趣的是,做了10次了,做了20次了,每次我们俩都讨论的他个人的生活,他个人内心的历程。一次也没讨论他一开始要求我给他治的那个病,而这个病自然就消失了。所以精神分析的魅力就在这里头。如果你们真去做一个个案,一个人忧虑症、恐惧症、强迫症,他每天跟你不厌其烦地用大量的篇幅跟你讨论他的症状,你不仅没跟他讨论症状,跟他讨论他的成长,他的过去,他的早年经历,跟他讨论在咨询室里发生的一幕一幕真实发生的场景,结果他的症状就消失了。你立刻会感觉到精神分析的奇妙之处。而且更让我们感到诧异的是,我们用认知、我们用行为、我们用系统脱敏、我们用家庭治疗,花了好长时间做的那个,症状一直牢固地、顽固地,巩固着在那呆着不动,我们不去针对症状做工作,症状法反倒没了,特别奇怪。我现在做着4个精神分析的个案,昨天又会见了其中的三个,其中有两个已经是在结束阶段了,我们一个是一个月见一次,一个是两个月才见一次。然后我们准备四个月见一次。到今年年底就结束。这几个人。一个是人际关系有障碍;一个人害怕死亡,就一说死就恐惧的不得了,就看见花圈,看见太平间,看见追悼会这种词都不行;还有一个是焦虑症惊恐发作,来找我的时候,已经夜间用120急救车送到急救中心两次了。一周一次,连着两周被送到那儿,大家知道,这种毛病被送到那儿会立刻缓解。后来家里人都烦了,说,你太折腾人了,大晚上的。为什么说太折腾人?如果说心梗,不会说折腾人,到那一检查,做什么心肌维普,什么毛病都没有,什么异常都没有,甚至硝酸甘油都不用,根本没效,因为根本不是心脏病。昨天这几个人,见我的时候,都说这种感觉,说,杨老师,一开始我就觉得这心理咨询能不能治我的病就心存疑虑,你想我怕花圈,你给我咨询我就不怕了?多少人劝我?死谁不死呀,都得死,花圈有什麽可怕的?惊恐发作也是,你不就没事找事吗?死就当死了,不去管它,不叫120,好多人劝他,当然也找了一些人咨询过,用认知呀,你要接受这一切,顺其自然,都说了好多回了。说顺其自然我就要打急救车。人家好歹还针对我这毛病做呀,急救车也是来救我的命呀。您怎么老跟我说题外话,绕得这么老远,而且是小时候,小时候再小时候。可我觉得您没给我治,但是特别有趣的是怎么就好了。昨天下午来的这人是去年年底的时候,宣武医院的院长,急着打电话找我,说XXX人是我们正有求于人家,一定帮我们的忙。具体技术这么四项: 1.自由联想
弗洛伊德用自由联想作为精神分析的最基本的技术。这项技术是让病人把心头的一切想法都说出来,无论这些想法看起来多么荒唐、不符合逻辑、违反习俗、不雅、琐碎、愚蠢、羞愧,医生可以分析无意识的原因并且输入病人的意识层,起到治疗作用。现代精神分析师,很少采用弗洛伊德经典的自由联想。弗洛伊德经典分析的自由联想很特别。有一个躺椅。人躺在上面,治疗师坐在躺椅后面,拿一笔记本做记录。来访者看不见治疗师,治疗师要求来访者随意的说,说出现在脑子里的所有的东西。这些东西可能是一个画面,可能是一个词汇,可能是数字,这些画面、词汇、数字,他说的什麽东西,有的画面可能很荒谬,很难以描述,很尴尬,但是不管,都让他想出来,治疗师记录下来。有的时候是录音记录的,这个自由联想的记录给医生一个重要的线索去了解这个人的潜意识。如果有可能的话,这个自由联想就好长时间,经典的精神分析一做,好几百个小时,而且花费很多钱。这在现代社会市场经济或者商品意识这么强的情况下,这种做法,大多数人都排斥。你想想,就往哪一躺,每次来咨询,你想来一回,交多少钱呀,交完钱往躺椅上一躺,人、风、树叶、小鸟„„,就这么说,说完以后,站起来就走,让大家无论如何不能觉得治疗师的存在意义是什么。但这种方法是最好的了解潜意识的方法。有这么多次的自由联想,这个来访者肯定他老是局限在某一些画面、某一些词汇、某一些数字上,那医生掌握更多的、更准确可靠的信息。
现在又有第二种代替自由联想的方法叫意象分析。我在意大
利学习的时这样。叫(imagorjia意象分析)实际也是一种自由联想,但是时间比较短,两三分钟,闭上眼睛,什么都不想,完全放松,静静地观察脑子里出现的是什么。
我在云南昆明做意象分析,我让大家闭上眼,睁开眼以后,我让大家复述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有一个女士讲,她看见一片大草原,一望无际的绿色的大草原,然后有羊群,像白棉花、白雪似的羊群,有一个蒙古族的姑娘,穿着蒙古族的衣裳,骑着一匹高头大马,天特别蓝,上面有一点云彩,一轮红日当头。你们看到这样的意象,有什麽感觉?这个人内心里是宁静的,内心的空间是比较大的,她的心态是比较符合自然的,比较轻松和惬意的。
还一老头,说,我在这两分钟里头,看见一只锚(船上用的),而且是一只金锚,金黄金黄的锚,我说锚在那呢?他说,没在那,空的,就着一个锚。我说,锚连着线吗?他说没连着。有船吗?也没船。是不是船用的锚?是。你们看了这个锚有什麽感觉?我就让这个老头对这个锚做自由联想,我说由这个锚你想到了什么?由这个金锚你想到了什么?锚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这是一个在什麽地方的锚,有什麽功能的锚。然后,这老头就出现了很多意象,自由联想起来,锚具有固定作用,锚决定一定的方向,要把船固定在哪儿,不让它上哪儿,另外,金锚的金字还有含义,物质财富的含义。锚没有连线,没有船,说明缺乏方向,有某种不确定性,不安全。我说的心里,潜意识里到了一个重要的时刻了,需要做出一些方向性的选择,这种选择决定了你未来的生活是个什么框架。而这种选择可能为你带来物质财富。或者增大你的经济掌控的能力。但是你现在何去何从没法作出决定。他说他现在55岁,单位有一政策,男的55岁以上可以办内退,他说我就想,我办完内退我干什么呀?我现在学心理咨询专业,我就想,我将来是不是用这个来挣点钱,或者我不挣钱,我老了有事干我就干这个,但我心里不确定,我到底挣得着还是挣不着。我听您这样一讲,发现我这钱可能挣不着。你看潜意识里这一意象,正好是这人自身的精神活动对现实的一种反应。而这种东西是他上升到意识层的吗?意识层有很多理性的思考,而潜意识不会理性的思考,它是用画面、用形象来代表。
如果一个人能够用意识层的语言,给我们描述他以往的生活经历,就也是我们有了能够了解一个人潜意识的线索。因为所谓的潜意识,有人倾向于把它说的特别玄,特别深不可测,特别奥妙,妙不可言,我不认为潜意识有那么玄。我觉得潜意识里主要就是我们过去生活,被我们淡忘的那些对现在有影响的那些东西。当然最重要的是在我们的自我意识还没建立起来以前,我们不能回忆的那样一些经历。这是我们的潜意识。而这些东西完全可以通过我们的家 长,提问早期抚养人描述小时后的生活状态和变迁,能获得我们潜意识的很重要的一些途径。如果我们通过这样一些途径可以获得,我们就没有必要通过这么迂回曲折的方式。自由联想内容的分析,也是需要一定的经验的。
2.梦的分析
弗洛伊德认为,梦是通往潜意识的一个十分中要的途径。梦的工作十分复杂,有移置,凝缩,有梦的显像和隐义。梦对做梦者而言,总是具有特殊意义,加之它的含义不能从表面直接得出,而是隐藏早表面内容的地下,只有通过对梦的解析,揭露出潜意识的动机,才能使病人真正了解,才能被病人真正了解,达到治疗目的。
释梦是一种很有意义的活动。在我学精神分析之前,尤其是在1995年去意大利学习之前,我对梦的分析一点兴趣都没有,因为我有学医的背景,在学神经生理学时,学的睡眠与觉醒,梦的那一节的时候,在谈到梦时,生理学的书上是这么说的,梦是精神活动的、杂乱无章的副产品。是人意识丧失情况下的十分荒谬的一些精神活动的产物。或者说,大脑皮层个部分之间无逻辑的非理性联系的结果。普遍皮层抑制下,某些兴奋的孤立点之间的缺乏逻辑的暂时联系的结果。所以我认为,分析梦纯粹是对着一推垃圾做文章,没有兴趣。后来在去意大利学医、学习以后,再学了精神分析以后,发现梦的分析意义相当大。尤其是我们在面对一个个案,或者一个来访者,我们搞不清楚他潜意识的内容的时候,对那个人内心世界真正的把我和了解,就得通过梦和幻想和自由联想这样的方式。因为潜意识的表达,途径很多,但真正理解比较困难。梦呢,往往是很生动的、有情节的、有人物的,可能获得很多的信息和线索让我们去分析。其实潜意识不仅仅通过梦够获得,比如说人的口误和笔误,还有动作的失误。我刚才举的那个例子挺有意思,现在我宣布,会议闭幕。我们精神分析班快结束的时候,有一个主持人发表闭幕词,今天,咱们这一届精神分析的培训开幕了。又开幕了,都闭幕了,他又说开幕了。噢,口误呀。我说,口误也有意义。那就是大家对这个学习班希望延长点。比如过一星期以后咱们班结束了,刘华清(音)主持,现在开幕式开始,说明刘华清(音)还希望这班接着 办下去。希望大家先都别走。梦也是这样。可能有很多白天生活的印记会进入梦里,有可能早年生活的印记会进入梦里头,有可能超我的象征会进入梦里,有可能本我的象征会进入梦里。有的梦里出现了什麽东西,怎么样理解这个梦。梦和自由联想还要结合起来,不能讲完一梦就给人家分析,讲完一梦,就梦的内容让当事人自由联想。就梦的内容让当事人自由联想,我们就获得很多分析这个梦的客观的信息。
分析梦和意象和幻像,特别忌讳的有两个,一个是主观臆断,我认为它就是什么什么。这样一个符号化,大家要警惕符号化。你只要梦见蛇就是受一攻击,梦见鬼就是胆寒心虚,就是自卑感强,这样不负责任的解梦。符号化,跟查字典似的,你只要看到一个塔,就是男性生殖器的象征,你只要看到一座庙,就是女性生殖器的象征,弗洛伊德梦的解析有很多什麽什麽象征什么,什麽什麽象征什么。如果这种字典,如果标 塔就是什么什么,这样的字典最好别查,如果塔有8种解释,第一种XX,第二种XXXX,第三种 aaa abc,第四种aaa 就真像一字典似的,这样一种字典还有参考价值。凡是说某什么就代表什么的字典 来解梦,很容易陷入错误之中的。
解释梦有三条准则:
一是梦中的意象,它在现实中的功能性,这是我们要考虑的。比如说金锚,金锚有什麽用处,这很重要。
第二个就是梦中意象的因果关系。什么东西打了什么东西,什么东西和什么东西发生关系,谁撞了谁,谁碰了谁。比如有一个患者,给我讲过一梦,他说他跟他邻居关系特别不好,他做了一梦:这邻居在他下班回家的时候,邻居从他屋里出来,拿把枪对着他,他赶紧就跑,楼梯一圈一圈的,这邻居就在后面追他,跑第一节时邻居冲他开了一枪,没打着,然后他赶紧跑,拐过弯,邻居追过来,又打了一枪,彭,打后背上了,觉得热乎乎的,黏糊糊的,他说,坏了,肯定是打着我肩膀,流血了。邻居打完这一枪以后,就走了,下楼回去了,他再往上一走,他这邻居一楼,他是三楼,他上到三楼,同一层的邻居家小孩出来了,他转身拿钥匙开门,邻居家的小孩到他背上抹这些黏糊糊的东西,他想抹这些血腥的东西干嘛,他一看这孩子抹下来的东西往嘴里放,他更觉得血腥了,他说,你怎麽这样,这小孩笑嘻嘻地抹了一把,有往他嘴里放,原来是果酱。这就是梦中的因果关系在解释梦当中的重要作用了。我拿一枪,啪给你一枪,打的你浑身流血,要你的命,但我这一枪打出来的是果酱,你们想想潜意识在说明什么?就你认为你跟你邻居关系这么恶劣什么,有一些东西不一定就是那么恶劣的。潜意识在解释它的现实,意识层面的一些错误的东西。所以荣格说,潜意识中不光是本能的冲动和野蛮,还有智慧和理性。
第三个是梦中的情绪成分。XX峰(没听清)教授主张解释梦,从情绪入手给人定性是很重要的。假如有一个人做一个梦,说,一望无际的草原,上边有成群的羊群,有一个蒙古族姑娘穿着蒙古族衣裳,骑着一匹高头骏马,在放牧这这群牛羊,你看这梦透射给我们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就清新的、自然的、自由的、舒适的、放松的这样一种情绪。这样的梦很难发现病态的东西。所以当一个人给你讲了一个梦以后,你是倾向于指出这个人存在的问题,你还是倾向于给出这个人积极的鼓励,往往由梦里的情绪来进行。(问学员)有没有谁做了梦咱们分析分析?昨天晚上,刚到北京 是不是躺在那儿睡觉以后有一些感觉呀?和做一些梦啊?还是我先把这些讲完,下午再结合一些个案来讲。
哎,我突然想起一个梦例太简单的一个梦例。我们学校的一个年轻教师,在饭桌上给我讲了一个梦,杨老师,你们老搞理学的,应该会分析梦吧。我说,应该是会。她说,可咱们学校这心理教研室不是人家那心理系的心理教研室,分析梦是不是得特高深的学问?我说反正是得有些经验。她说我给您讲个梦,您给我分析分析。那你讲讲吧。她说我做一梦,我跟我爱人我们俩人到咱们学校来玩,他的办公室在三层,学校楼的结构是这样:进了大门以后有一个大厅,大厅的两侧有楼梯,我跟我爱人进了门以后,我们俩商量,到他办公室打打电话,做一些电脑之类的工作,这两个人走过来,然后我们两个人往左手转,就上楼梯,上着上着,我爱人的速度就加快了,等我这楼梯上到一半,他就上去了拐角的二层,然后我快走吧,我还跟他说,等会我、等会我,他就上到三层了,我赶紧跑去追他,结果到了三层,她爱人又从三层下来了,她到了办公室 门口,没法进去,只好又往下走,等会我、等会我,她爱人说,你快点你快点,就回到大厅了。听清楚了吗?她把这个给我讲得眉飞色舞的,高高兴兴的,这又吃着饭。我说好,这个你们俩结婚多久了,她说,一个多月,刚度完蜜月回来吗。我说,这种现象就是一暂时的现象,过了一段就好了。你呀,不要把这太当回事。她没听清楚,哎,你说我这是怎么回事呀?我说,我不是跟你说了吗。你说什么了?我说你现在说的这种现象,结婚时间不长的人都这样,过一段时间就好了。这人脸刷就红了,啊!低下头就吃饭,吃完饭就走了。因为我不能说的太多呀,在食堂里头,我觉得这也不用说得太多了。后来她见了我说,杨老师,我再也不敢给你随便讲梦了。(笑)实际上这个梦到是挺符合弗洛伊德的释梦原则。典型的性梦。多么明确的指示给我呀,这是一个什么梦。她说,你也不问问我别的,你怎麽就说这些,你难道不怕犯错误吗?我说这梦太简单、太明确不过了。这心理健康的小女孩一般就做这么明白的梦。
3.阻抗分析。
精神分析的技术手段,在自由联想进行的过程中,弗洛伊德发现,病人的联想并不自由,具体表现有说话缓慢、中断或者表现为局促不安、自称没什么可说的,回避一些问题,甚至与医生争论,不相信医生的解释,或者迟到,节缩治疗时间等。他把这些现象称为病人治疗的阻抗。并发现,有些阻抗是有意识的,有些阻抗是无意识的。在精神分析取向的心理治疗里头,有意识的阻抗比较少些,大部分是无意识。因为有意识的阻抗使来访者陷入一种自相矛盾当中。如果一个来访者有意识的阻抗的话,那可能当事人就没有求治愿望了。比如,一个孩子,他不愿意找心理医生,家长非让他来,这时候孩子很有可能会出现有意识的阻抗,凡是自动上门主动要求心理医生帮助,这样的人往往是无意识的阻抗。在意识层他很希望赶快解决他的问题。只是在无意识状态他才出现阻抗。为什么会出现阻抗呢?如果不出现阻抗,说明症状本身没有意义。大家能理解这句话吗?在精神分析取向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当中,必然会遇到阻抗。因为我们想消除一个某一个症状,这个过程不遇到阻抗,说明症状存在是没有意义的。这个来访者之所以在他的身上出现了症状,是因为这个人需 要这些症状使得他缓解自身的痛苦、压力和缓解内心的冲突。因为有这些症状,就转移了来访者的注意力。当消除这个症状的时候,来访者必须重新把注意力集中在他自己感觉到痛苦的那些个人体验上去,重新集中到痛苦的自我体验这点,就使得来访者不愿意面对这样的治疗,来访者真正能够面对自己创伤的痛苦的体验,而且能够用理智的态度对待他,症状在继续存在就没有意义了。所以治疗在进行到某一个阶段的时候,阻抗会异常的增强,而且大部分是无意识的。具体的表现就是说话慢、中断。我现在有一个个案就是这样,当然我也没有给他做真正意义上的自由联想,现在我们非经典的精神分析式的谈话,是基本上是全开放式的,完全open的一种谈话。这来访者通常会问说,大夫,您看我说点什么?我们平常怎么回应呀?想说什么就说什么,随你的便。你想你随便说一个字、词,随便说一个想法都有意义,更别说你要大篇大论大套的说什么了。说什么都行。但通常就有来访者就不知说什么好,而且说话特别慢。我现在的个案就是,你问他一个问题,他就那反应的时间就3~4分钟,反应出的内容是,一是声音特别低特别低,说话特别慢。那大家可能说,这人是不是癔症呀,这人是不是精神病呀,这人是不是表达就有困难呀?啥也不是。你只要问他的问题是云山雾罩的,外部世界,他反应特快。比如说,请你谈谈伊拉克战争,哎哟,那滔滔不绝的说的头头是道的。我说,你给我说说你对你父亲、母亲的印象,眼睛往上一翻,白眼。你听见我说的话了吗?听见了。你说呀,我想想。你看对他爸爸妈妈的印象他还要想想。就讲讲他家里过去的事吧,反应特别慢。实际上他一直在回避这样的事情。比如说,一个人在说他感觉到痛苦的事情的时候,面带微笑,一个人说他愉快的时候,眼泪流下来了,要按精神科症状这叫什么?情感倒错。矛盾情感。用精神分析的语言叫情感隔离。就他所表达的内容和情感老是不能相协调。说起来他们家谁去世了,笑嘻嘻的,或者也不能说高兴的不得了的笑嘻嘻,就是平静的很,就是隔离。为什么?他隔离了真实的情感。
阻抗,有的是防御性阻抗,心理防御的机制,阻抗以心理防御的方式表现出来。有的是移情性阻抗,通过移情反应,阻抗你进一步的深入。有人说,咱们能不能别谈那麽多学术上的东西,别老谈人生,别来谈性格,咱俩就谈谈相互之间的感受怎么样?还有人说,这咨询室这地方不太适合我谈话,我喜欢那种轻松愉快有格调的地方,有情调的地方,咨询室你瞧你这小屋子,好像对我有束缚感,有窒息感。实际上,来访者从一开始就力图把治疗引向非治疗的方面。这也是一种阻抗。
阻抗怎么处理呢?无意识阻抗肯定是更难对付。因为当事人没有意识。所以阻抗这个词,我们很少运用在临床的对话里。只有我们在学术交流和教学里用这个词。你要说人家阻抗,人家能跟你吵起来,我阻抗什么?我那么老远的我回龙观跑到首都医科大学,我还交你一个钟头100块钱,我跑到这阻抗你来了。我这想恨不得把心掏出来给你让你给我检查检查呢,我阻抗你干什么。实际意识层他是不想阻抗你,但是潜意识层里头就是不愿意让医生触及他觉得痛苦的东西。真是触及到你高级神经敏感的东西的时候,也就是治疗有了进展的时候了。这也就是让来访者最不舒服的时候了。比如说,你牙有一牙洞,牙科大夫给你补的时候,补牙第一步是拿牙科钻上牙洞里钻,如果牙科钻钻的不是你那牙洞,你会感觉还行,人家说牙科钻钻的难受,没有什麽呀,这有什麽?但是真钻到那地方的时候,难受死了。阻抗是阻抗什么?阻抗就是就怕你碰我这疼处。所以初学心理咨询的人,经常在阻抗面前望而却步,而心理咨询做常了的人,出现了阻抗,你也不会更加快马加鞭,但你知道说不定你已经接近这个人的问题了。这时候病人,可能故意晚来,可能故意记错时间,明明我约的是16号,他26号才来。然后说,您不说的是26号吗?我说我是说16号,咱还写着呢,他说,您说完26号我就写上了,您看我这也写着呢。实际那个2是他加了一点,实际写的是16。很有意思的是,如果出现阻抗,他可能记错时间,但不可能绝对不来。阻抗一般是有治疗关系,而且治疗关系建立起来的情况下才能出现。我一来就阻抗,一直阻抗到结束,没有。一般一开始不阻抗,你说我尽量配合着你,配合着你的过程中,才能出现不配合的情况。不配合是不配合,但他还不脱落,他不会说记错了,忘了,然后就不来了,不会。他还会来。因为什么?这说明你的治疗有进展他才到了这一步,到了这一步对心理 治疗有了感觉了,有了感觉了,他还舍不得就完全离开这种感觉。所以要从这一点处发,我们看到在一个治疗进程里看到的阻抗,我们应该对自己的工作有信心。说明我们做进去了。
4.移情分析。
移情是患者自己早年生活中,对某个个人通常是父母的情感或态度转移 到治疗者身上。而在幼年的时候,由于顾虑或不允许这种情感被潜抑下来了。顾虑是他自身的东西,不允许是周围环境不让他不允许他做这样的事。这种情感被潜抑下来。由于精神分析治疗涉及了患者潜意识中的某一个环节,使患者在治疗者身上重温自己的感情历程,更确切地说,移情是患者将他遥远的童年的感受,投射到治疗者身上的过程。你们以前是不是就听到过这个词呀。中国有一句成语叫移情别恋。就是指的一个人在谈恋爱的时候,或者已经结婚了,明明这情感是 投入到A对象身上,过一段时间就转到B对象身上了,所以可能由于移情这两个字,正好跟移情别恋吻合着,所以我这些年来,在好多地方讲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在很多不同的场合,只有一提到移情二字,大家的反应几乎惊人的一致,全都啊!然后气氛就热烈起来了。我现在跟你们提移情,你们什么感觉呀?你们首先想到的是什么?昨天下午我们教研室学习时间,我们六个进修生,六个研究生,还有几个编外的人,还有5个教研室的工作人员,差不多20多个人,我们分析了几个个案,然后有一个学生问我,杨老师,我想问你一个问题,这移情怎么处理?本来大家都要睡着了,这一听移情,腰都直起来了。今天又讲到移情,正好到了大家困的时候了,我刚才一说移情,我看大家又差不多又活动起来了。移情为什么对大家有活动的作用?跟我刚才讲的差不多。但是这一学生问我这问题是他在做咨询个案时候的一种现象,他要讲移情。然后,我就问了他一句,我说,你是针对个案说移情,还是你从理论上要跟我探讨这个问题,他说,你说我那个女性的来访者,大家轰又一笑,这学生是男学生,研究生二年级的学生,我说,你拿一同性的个案来跟我说,咱们说他的移情关系。因为我们谈移情,千万不要仅仅理解为异性之间,在咨询室里异性的来访者和咨询师发生了移情反应,来访者的移情和咨询师的反移情 正好互补。这种情况只是移情当中的应该说一部分内容,不是全部内容。咨询师的反移情还有一致的反移情和互补的反移情两种。来访者的移情,除了有情人之恋以外,还有父子、妇女之恋,还有兄弟姐妹这种情感。当然了,一般这种移情都是来访者把他早年生活当中重要的人际关系中,重要的人物情感投入到当前的治疗师身上。
移情是精神分析的一个转机。可以说是精神分析的必要条件。弗 洛伊德还有一句名言:所有的人际关系都是移情关系。后面丛中要讲治疗关系的话。你们也会注意到移情的现象在治疗关系中的作用。所谓关系,只要建立起关系,就必须就有某种移情。如果不是为治疗目的建立的关系,这移情关系可能成为良好的人际关系中的一个润滑剂,这移情也可能成为人际交往中的误区的一个导火索或一个陷阱。我们大家有没有这样一种倾向,在自己的好朋友中,有一些朋友,他们对我们特别好,我们为他们做点事情仍然感到有阻力,另外一些朋友他们对我们很轻描淡写,很冷淡,但我们就乐于心甘情愿的去为他做很多事情,而且也不计报酬。有没有这种情况,不计回报,不索取。这就有很大的移情的成分在里头。因为这带有爱的特点了。一般的人有爱了,可能是亲人之爱,可能是爱情那种爱了,因为这爱是奉献的,爱是什么特点?奉献比索取感觉更幸福。所以你平时人际关系中出现了奉献的精神,实际上你在一般人际关系中已经赋予了这种超越了一般人际关系的那种情感,甚至你的亲人的情感,甚至你的恋人的情感。你放到这里头来,当然你就不计报酬了。我今天早上到这里来,还一句话没讲的时候,会问一些人对我感兴趣呀?觉得这人挺不错,交个朋友如何?会不会有人一看我这人挺讨厌的,这人干嘛,煞有介事往这一坐,这干嘛?要讲课?是他?来给我们讲课?还有一些人可能没有注意到教室里来一这么个人。这我跟大家建立起关系来了吗?建立起来了。跟所有的人都建立起来了吗?没有。凡是见了我没感觉的那个,叫什么,没有发生移情。没有发生移情就没关系。你爱好爱坏爱怎麽着就那人,看都懒得看一眼。没感觉,那就没关系。喜欢我的人,可能在自己遥远的童年曾经经历过的自己的家庭,或自己有过恩惠的、有过好处的、让自己感觉温暖的有一个人这形象,31 正好跟杨凤池这形象很相似,连举止动作都很相似,有一种亲切感,你们喜欢我没任何道理,我也不知道,我什麽都没说呢,什么都没做呢。其实你已经在向我移情了。移情你就喜欢我了,我问你为什麽,你说不知道,我就看你这人挺好。讨厌我的人也是,我找你惹你了,我往这一坐就惹你了,你就讨厌我。有可能在你的童年经验里头,就有一个你母亲、你父亲,或者你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特别反感的一个人,就像杨凤池这样,胖胖乎乎,肉肉曲曲黑脸蛋,戴一眼镜,没准坑过你们家呢。可不是眼前这杨凤池做的。大家看看,只要是有关系,就有移情。无非正性的移情和负性的移情。对这一问题,田歌也问过我,杨老师,你做这个心理咨询,有没有病人喜欢上你呀?当然有了。有没有病人反感您那?攻击你那?当然有了病人喜欢你怎么办?我说我们不能忘了我们是心理咨询师,病人喜欢你,你有没有喜欢人家?我说当然有了。那你怎么办?不要忘了我们是心理咨询师呀。那人家喜欢你你不喜欢人家,对人家很不尊重呀?你怎么不尊重人家这一份情感呀?心理咨询师也是人,是人不是人?我说是人。是人你也应该有情感呀?你怎麽不尊重人家这份情感?我说怎么不尊重了,你要尊重就要接受。我说不能接受,我一接受这叫自作多情,人家爱的不是我,爱的是人家以往生活当中、关系当中重要人物,我是不幸跟人家这人物长得有点相似,行为做派有点相似,我不能自作多情,人家爱的不是我呀。我在有一地方讲课,人家那老先生就跟我讨论这个,说,我觉得心理咨询师的道德纯粹是对心理咨询师的一种束缚,没有必要的束缚。既然他爱我,我为什么不能顺手牵羊地用做治疗的手段呢?我说,你要跟我进行这样的讨论,我不准备进行这样的讨论,因为如果你要讨论学术问题,我们还可以谈论,伦理问题没什么可讨论的。为什么不能冲出这种腐朽的伦理呢?我说这种伦理不能叫腐朽,一个心理医生用你的专业和技术,达到你自己想达到的目的,这本身就不道德。我的目的是她的目的,我满足她的愿望。我都担心他满足不知多少病人的愿望了。已经满足过了,所以他要证明满足是对的。
后来我就画一图来说明这个问题,这可能有利于我们理解移情。假如一个来访者,一个咨客,这咨客的问题,三个异性伴侣,她说感到很苦恼。我们
不把这个问题放在职业伦理道德的范围,我们就放在技术范围来讨论你们看(图),有这么一个咨客,她以前有异性伴侣1、2、3三个,她跟第一个认识了1年,同居了半年,跟二个认识了半年,同居了三个月,跟第三个认识了1个月,同居了2个月,现在到咨询师这来了,这咨询师如果就是我刚才说的那位先生的所为,又认识了2天,同居了3天,咨询师成了伴侣4了。而且从伴侣1到伴侣4 的过程里头,这咨客的毛病是越来越厉害。最厉害的就是在你身上,最快。最快的建立关系,最快的而打破关系。这已经不是什么伦理道德问题了,已经成了专业技术问题了。这咨客在1、2、3伴侣身上,把自己搞得很困惑,脑子已经很朦胧,一团模糊了,想到咨询师这里弄明白,没想到也是这样的,你已经就不是咨询师了,现在你应当给人家交费了,你找人家咨询去了。这个咨询师失去他的咨询师立场的因素是什么?反移情。所以有人认为这移情是不是特别可怕是不是?我们这有一个进修生,一女性找他咨询,在里头咨询不到20分钟,他从里头跑出来了。我说,你跑什么?他说,坏了。我说有什麽要坏的?他说,那人要扑过来。她要扑过来你跑什么呀?他说这挺可怕的。他跑的那实在多余,这叫叶公好龙。比如有一个人坐在你对面,你不用言语的非言语的给她暗示,她不可能站起来,不可能扑过来。因为两人都坐着呢。要扑的前提是先站起来吧。你坐着就扑怎么扑呀,但是你什么因素让对方站起来了。是你给人家那些鼓励的信息。后来在分析个案时,我说,在她站起来扑过来之前你做了些什麽呀?他说,我知道你现在失恋,你想像一下,假如我就是你那失恋的男朋友,你会怎么着?那人家啪就站起来了,人家一站起来,他还全神贯注的瞧着人家,因为你应该知道人家站起来是什么含义。他不理解,瞧着人家,(人家一扑)他赶紧就跑了。
还有咨询师报告,就真让来访者就给抱住了。他自己不知怎不办好。然后扑上来了,抱住,然后啊,大喊,科主任呀,哎呀。他这一喊,病人就松手了。其实,像你这个案,来访者对你的情况一点都不可怕,最主要的是咨询师能不能随时检查到自己的反移情是什么。反移情是什么?就是咨询师对咨客的那种心理反应的固定的反应倾向。而反移情的本质是什么?就是咨客的早年的
人际关系,早年的客体关系,在咨询室里的重现。一个来访者,把我当成他父亲,我看这来访者就真像我儿子,这叫互补的反移情。一个来访者,把我当成他父亲,我看这来访者也像我父亲,这叫一致的反移情,反移情有两种。如果一个来访者和咨询师在咨询室里打起来了,吵起来了。我听说过有一些专家,专家的学生跟我报告,我们导师咨询就像吵架一样,你不对!你才不对呢!这叫什麽呀?一致的反移情。如果我觉得你是我以往生活关系中压制、迫害、打击我的人,我看你不对了,你看我也不对了,你把我也当成压制你、打击你的人,咨询师要和病人一吵起来,咨询室里就没有咨询师了。第二点,不管他是多大的专家,我就这麽说。这句话绝对不过分。什么叫心理咨询师呀,心理咨询师的立场是什么?你说我好,我不为所动,你攻击我,你攻击的是你自己生活关系里你自己的人,我急什么?如果我就急,那正好咱两都是病人。你正好刺激了我潜意识里疼的东西了,所以我就跟你吵起来了。
心理咨询关系具有单向性。心理咨询关系单向性的意义是什么?我给大家举一个场景,(杨凤池当咨客)说大夫,我跟我爱人关系不好,我爱人有外遇,然后讲一些话,我就得回应吧。然后,(咨客)就说,您跟你爱人关系好不好?这时您怎么回答?您跟您爱人关系好吗?大夫。(学员1回答)我曾经也遇到过这样的问题,但这不是我们谈话的内容,我们现在不来讨论这个问题。我现在最关心的就是这问题。因为我跟我爱人关系不好,所以最关心你作为心理咨询师你跟你爱人关系好不好?你怎么回答?(学员2回答)我就跟他说,你要是来访者,你要咨询咨询师,你要给我100块钱,但是我现在没有100块钱给你,所以我不想让你给我做咨询师了。你说说?(学员3回答)(听不清楚)看起来都是训练有素的咨询师。你说说?(学员4回答)我会问他,你怎麽对这个问题感兴趣?那我们可以讨论一下。好,说的好。您说呢?(学员5回答)(也是这样)。看这样,大家确实是训练有素呀。我在有的地方讲,你们有一个好处,正好我刚讲完单向性。有的地方的心理咨询师回答非常有趣,我跟我爱人关系非常非常好,堵住你和我讨论这个问题的可能性。有的人说,我跟我爱人关系一般,也不好也不坏;还有人说,我跟我爱人关系不好;还有
人说我跟我爱人关系还凑合,但是有问题。所有这些回答,我觉得刚才这几位回答的都挺好的,尽管回答问题的方式值得商榷。刚才这两位穿白大褂的女士可以说是标准答案了。就说,你怎麽能想起来跟我探讨这个问题?这是值得我研究的。而这样一个回应使得来访者重新把注意力集中到他自己的内心世界,这是最好的回答。差一些的回答,你是病人,我是大夫,你给我100块钱,我再给你。这意思是对的,但表达上是错了。表达上可能觉得对关系有破坏作用。好像你很高高在上,他好像压得低一些。我跟我爱人关系很好、很好,这样的回答,就让对方产生一种被贬低的感觉。你看看人家心理咨询师,人家跟爱人的关系非常非常好,我这现在一团糟。我跟我爱人的关系有问题。有问题会给来访者两方面不良影响:第一方面就是我看我的问题解决不了了,我跟我爱人关系有问题,他跟他爱人关系也有问题,他有问题怎么帮助我呀。第二种就让这病人产生想入非非的联想,如果是异性的话,你跟你爱人关系不好,我跟我爱人关系也不好,咱俩往一块凑合凑合怎么样?
其实我们在回答这样一些问题的时候,最要紧的要关注我们做出这样的回答,给病人内心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带来什么样的作用。这是我最关心的。至于说怎么回答更好,更巧妙,更好听那是次要的。这要应该给患者指出移情现象是童年经验的反应。这要指出不是直截了当的,就我今天上午已经说过的一个意思,就是说你要通过一个迂回的,曲折的方式提示他,注意到当前出现的这个现象,并不是他的眼前的、现实意识到的这些东西,而是他早年生活当中人际关系里头的某种模式在咨询室里的重现。这个是对他有治疗意义的。
通过成功的移情分析,治疗家可以为治疗者提供早年感情经验的线索,有助于患者对自身问题形成正确深入的理解,从而达到对自身问题的领悟。
有时在分析移情反应的时候,一定要抓住此时时刻就发生在咨询室里咨客和咨询师之间的互动。我和山东医科大学的付文清(音)教授,两年以前在中国心理学杂志发表过一篇文章:《咨询师和咨客的精神互动现象》。就是你每说一句话的时候,就要考虑这句话在来访者心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一个好的心理咨询师,不是迅速地采取什么果敢的行动帮助人解决多少问题,只要你能
保证50分钟对话里头,基本上不说错话,就是一次成功的心理咨询、访谈。你不说错话,你陪了人家一次,你陪了人家50分钟,一句错话都没有说,或者说了一两句不恰当的话,但是没有错误的话,就已经具有很大的帮助的功能了,只要你有耐心,而且严守着技术规则,严守着咨询师的立场,这样持续不断地跟着会见下去,这就能帮助人家成长。
刚才有一个同学问我,能不能多说一些咨询师身上出现的反移情现象。其实不需要从咨询师身上说反移情现象。病人身上有多少种移情,咨询师身上就有多少种反移情。病人把你当成恋人,你是不是也把他当成恋人,病人把你当成父亲,你是不是也把他当成父亲。病人把你当成母亲,你不是就是真把人当成儿子。不管有多少种移情变化,无非是一致的反移情还是互补的反移情两种。就其本质来说,就这两种。表现形式,很具体的人物角色可以转换。我再说一遍一致的反移情和互补的反移情。
一致的反移情。比如说一个女孩,找了一个女性的咨询师,女性的咨询师就有很强的母性特征,这女孩也有很强的支配性、控制性,这女孩看到咨询师就想起自己让自己发展起来支配性很强的那个母亲。然后想起了自己受到控制的难受的地方,然后就对这母亲加以攻击,这咨询师看到了来咨询的孩子,想起了自己的母亲,就是这样对待自己的,所以双方互把对方作为——我把你作为对象和你把我作为对象是一样的。互补的反移情是我看着你向我母亲,然后你还就真的装起我母亲来了,真按照我母亲的角色行事。就是说其实你不是我母亲,我把你作为我母亲,但你真的出现我母亲的行为,咱俩就互补上了。我需要一母亲,你需要做母亲。
如果说我爱你,就像刚才咱说的那个,跟我讨论的那个说,既然病人爱我们,我们为什么不可以爱病人。病人爱我们,我们爱病人,正好互补了。这是互补的反移情。病人这移情是正性的,把我们当他爱人的,我们反移情是正性的,把人家也当成爱人。来访者以移情,咨询师以互补的反移情互动,结果就是多了一个性伴侣第4而已。咨询师跑的无影无踪了。
在心理咨询的领域里,尤其是分析性的治疗,特别强调的一个概念是第
三只眼(the three eye)。第三只眼是什么?就好像俩眼睛之外,你还得另外生出一只眼睛出来。一个咨客,一个咨询师,咨询师有两只眼睛在看着这个来访者,但还是要有一个第三只眼,看着这俩人,看着这俩人的互动关系。这俩人在干什么了,他们俩之间什么样的关系。我回到北京,那当场给我提出质疑的那位先生,就跟我追过来一封Email,说杨大师,你以大师的面目出现在我们XX省,挥舞着一个咨询师的伦理道德的大棒,毫不留情地痛打我们。甚至听不进不同意见,是不是有点过于专制了,过于武断。我一看,我真不知怎么再跟他进行这种讨论了。估计可能这位先生,已经要拔出来都比较困难了,陷在里头了。其实我们就从现象上分析个案,我们从现象上分析一些事情,我们就知道当事人处于何种状态。有一次报告个案的时候,噢,在个案分析当中,最重就是要讨论的就是移情和反移情的关系。心理咨询里边,特别重要的就是要讨论移情包括这个移情是怎么样的,随之这个反移情是怎么样的。精神分析治疗的实际上的具体的技术主要就在移情的处理、移情的认识、分析和处理之上。
有老师提是不是多讲一些个案。我想,是不是请大家提供一些个案,我们大家一起来讨论。一般找案例分析讨论,都是找我已经都做了8次,做了10次,如坠五里烟雾,这是怎么回事?是不是讨论这样的个案我们才有收获。还有就是可以不可以模拟一些,或者进行一些咨询对话,然后,我们来看看在这样的咨询对话里头,有那些符合心理咨询师的立场,我们只看咨询师。因为来访者随便,他愿意说什么就说什么。来访者,人家进了这个屋,在这种技术设置里头,就有充分的权利,它可以随便说他想说的话,但是咨询师这个角色决定了,他不可以随便说什么。(个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