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记山东省沂源县张家泉村原党支部书记朱彦夫(下)
乡亲们,怕并爱着他
——记山东省沂源县张家泉村原党支部书记朱彦夫(下)
(《人民日报》 2014年04月01日 04版)徐锦庚 卞民德
妻子陈希永在世时,曾开玩笑说,朱彦夫身上长了“瘆人毛”,谁见了都怕。
这话一点都不夸张。有一回,邻近村庄的两兄弟动了手,谁也劝不住,只好请来朱彦夫。朱彦夫刚一露面,弟兄俩就偃旗息鼓,握手言和。
无论是妻子儿女,还是父老乡亲,对朱彦夫怕在表面,爱在深处。怕他,不是因为他的残躯,而是因为他为人公道、铁面无私;爱他,是因为他心里始终装着别人,却唯独没有自己。
朱彦夫说——
咱家有特等残废这一个“特”字就够了,绝不容许再有一个特等公民
百善孝为先。朱彦夫是出了名的孝子,他不愿待在荣军医院,一是不想当“寄生虫”,二是为了侍奉娘。吃饭时,娘不动筷子,他不碰碗。说话时,娘嗓门高起来,他头会低下去。
就是这样一个人人翘大拇指的大孝子,却干过两件“大不孝”的事儿。
从荣军医院回村不久,为帮村民扫盲,朱彦夫打算在自家办个图书室。房子腾出来了,买书的钱也凑齐了,可书架却没着落。朱彦夫想来想去,竟然打起了娘的寿材板主意。那时,农村老人哪怕吃不饱、穿不暖,也要早早备好寿材板。这东西,在老人眼里金贵着呢。朱彦夫刚一张口,老人眼泪扑簌簌地掉:“什么都依你,这个不依。”
朱彦夫跟娘斗起心眼,一连几天憋在屋里,不吃不喝,妻子叫他不答,弟弟叫他不理,老娘叫他不应。最后,还是娘让了步。图书室顺利开张,他给娘磕了一个响头。
娘去世时,朱彦夫又干了件不孝的事儿。1975年秋,75岁的老母亲患肝癌晚期。当时,沂源刚开始推行农村殡葬改革。庄稼人祖祖辈辈都是黄土埋身,哪个愿意让一把火给烧了?
老人临终前,拉着儿子的手,千叮咛万嘱咐:千万别把她烧了,要让她入土为安。朱彦夫哭着答应了。
没想到,老人一闭眼,朱彦夫就让老大队长张茂兴去办火化手续。张茂兴不肯去,村里人也说,该让老英雄的母亲土葬。朱彦夫哽咽着蹦出一句话:“咱是公家的人,又是党员,咱不带头谁带头!”
张家泉人都记得,送葬那天,朱彦夫用残臂捧着娘的骨灰盒,声泪俱下:“娘啊,儿子不孝,对不住您。等儿子到了那边,再去伺候您!”
对自己的亲人,朱彦夫“无情”得近乎残忍。他不止一次对家人说:“咱家有特等残废这一个„特‟字就够了,绝不容许再有一个„特‟字——特等公民!”
打从跟了朱彦夫,妻子陈希永就没享过福。上有老婆婆,下有6个孩子,加上照顾朱彦夫,她天天忙得团团转。朱彦夫当上支书后,陈希永的活儿更多了,但生产队里她几乎没缺过勤,就是怀孕期间也没落下。
“母亲是日照海边长大的,不会推独轮车,常常连人带车翻到一边。”儿子朱向峰打小就看见,母亲没有闲的时候。“后来才明白,不是父亲不心疼母亲,而是要给乡亲们一个交代,在乡亲们面前说话有底气。”
乡亲们说——
他是俺们的贴心人,也是俺们的恩人
在张家泉,若说家家户户都受过朱彦夫的帮衬,一点不夸张。那年月,谁家吃不上饭了,朱彦夫就让妻子把口粮送过去;谁家有人生病了,他就拿出自己的伤残金接济……
说起朱彦夫的帮助,65岁的张吉才滔滔不绝。他们两家院子只隔一道矮墙,家里有啥好吃的,朱彦夫就让妻儿给他家送去,或者干
脆隔着墙头喊一嗓子递过去。张吉才的孩子和父亲患病时,朱彦夫多次上门探望,并给张家留下钱。“他照顾俺的面子,说是借给俺用。后来家里条件好转,俺几次还钱,他怎么都不要。”
国家对伤残军人一直有照顾,年年都向朱彦夫供应红糖、白面等物品,朱彦夫转手就送给村里的老人和困难户,家人却难得尝到一口。张家泉人都知道,凡是朱彦夫家里有的,村里几乎家家都会有;村里家家都有的,朱彦夫家里未必有。
由于要照顾朱彦夫,陈希永很少回娘家。有一年她回日照老家探望老人,回来时捎了两大筐咸鱼。那个年代缺吃少喝,沂源又是山区,这样的美味难得见到,6个孩子馋得直流口水。
朱彦夫一看乐了:“快过中秋节了,村里啥都没有,正好把咸鱼分给大家过节。”他让妻子把咸鱼分成58份,每份大小搭配3条,留下一份给娘和孩子们尝尝鲜,其余57份给各家送去。送到最后却傻了眼:少算了一户。陈希永只好从家里那份中取出两条大的,送到了最后一户蔡明显家里。
那年中秋节,家家户户飘着鱼香,朱彦夫一家9口围着一条小鱼,谁都不舍得动筷子。
大女儿朱向华还记得,上世纪60年代闹饥荒,家里来了4个讨饭的。“就住在我们家里,有一次母亲擀了面条,分量不多,讨饭的正好回来,母亲就让他们上桌吃面条,我们几个小孩只好啃地瓜干,心里可委屈了。”
朱彦夫对父老乡亲的爱,丝毫不输于对家人的爱。“他是俺们的贴心人,也是俺们的恩人。”这句话,正是父老乡亲给朱彦夫最好的评价。
儿女们说——
有父亲在,谁也别想占集体的便宜
“不管怎样,我不能抱任何侥幸心理,别人指出的灰尘要洗,别人不指出,自己要经常照照镜子,透视一番、化验一番,主动把灰尘洗掉。”这是1965年9月30日,朱彦夫在日记里写的一段话。
看到这段日记,我们会心地笑了:多么熟悉的字眼!与总书记说的“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话十分相近。
朱彦夫行动不便,经常在家里办公,只要是公社或者县上来人,他就在家里招待,钱都来自朱彦夫的伤残金,从来没到村里报销过。
有时家里没钱了,朱彦夫也不让妻子到村里支,只管摆摆手臂。陈希永明白,这是让自己赶紧去准备饭菜,至于怎么弄出来,朱彦夫可不管。知道丈夫的脾气,陈希永麻利出门赊来肉和菜。
担任村支书25年,朱彦夫从没拿过村集体好处,更没吃过群众一顿饭。张家泉惟一吃着“国库粮”的朱彦夫一家,却成了全村欠债最多的户。
朱彦夫的家教,在张家泉也是出名的严。四女儿朱向欣6岁那年,跟奶奶到山上拔猪草。生产队的一位大婶瞧见了,随手掰了4个玉米棒,非要让小向欣尝个鲜。
事后朱彦夫勃然大怒,逼着小向欣把玉米送回去。“我觉得没偷没抢的,干吗要送回去啊,父亲的拐杖敲得当当响,说„集体的东西,谁也不能占便宜‟,我只好哭着把玉米送了回去。”
在农村,婚丧嫁娶随份子是常事。谁家有红白喜事,朱彦夫和妻子从来没落下。为了不让村民送礼,朱家6姐弟结婚却成了秘密,没人知道是哪天的事,更别说随份子。朱向峰结婚前,女方父母听说亲家不让摆酒席,觉得没面子,不同意。朱向峰灵机一动,教未婚妻一招:在家里光哭不吃饭。做父母的心疼闺女,只好遂了他们的意。
是铁汉,却也最柔情。姐弟几个开始不理解父亲,直到成家立业、为人父母后,才慢慢读懂父亲藏在心底的爱。
从1987年起,无手无脚的朱彦夫用嘴咬着笔、用残臂抱着笔,耗费7年,用去约半吨稿纸,写成33万字的自传体小说《极限人生》。1996年7月,朱彦夫拿到书那天,在扉页上写下所有牺牲在朝鲜战场的战友名字,双膝跪地将其点燃,告慰战友们的在天之灵。他又把6个儿女召集到身边,在书的扉页上签上自己名字。“以前一心只顾
村里事,对你们关心不够,连结婚都没有像样的东西。这本书算是爹给你们补的嫁妆吧!”
2010年,照顾朱彦夫一生的陈希永去世。朱彦夫不顾风俗,坚持给老伴披麻戴孝,几天没吃没喝,哭声撕心裂肺。“老陈啊,你可别撇下我走了。你等着我,我很快就去了,咱俩再一起生活。”
朱向华边说边流泪:“父亲说他一辈子只做了3件事——„枪杆子、锄杆子、笔杆子‟,但每一件事对他来说都特别不容易。现在他年事已高,身体也大不如前,只希望他能多活几年,多让我们尽尽孝心。”
第二篇:新农村建设的领头雁——记萨拉齐镇朱尔圪岱村党支部书记
新农村建设的领头雁
——记萨拉齐镇朱尔圪岱村党支部书记
贾满仓1962年出生,汉族,大专文化,包头市土默特右旗萨拉齐镇朱尔圪岱村人。199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9年至今任土右旗萨拉齐镇朱尔圪岱村党支部书记。先后被选举为十四、十五、十六届乡、镇人大代表和党代表、中共土右旗第九、十、十一次代表大会代表、土右旗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有、包头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一、优代班子闯新路,选好基层党支部
1999年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调整了该村的支部班子,通过全体党员的推选不,将年富力强、有经济头脑、群众威信高、有强烈事业心和开放意识的年轻党员年仅38岁的贾满仓同志推选为党支部书记,并且成立了新的支部班子。他上任后带领支部一班人和全体党员干部先后通过学习《党章》、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使全体党员干部认识到朱尔圪岱村的贫穷落后根源不仅仅是自然条件差,关键在于党员老龄化、思想观念落后、信息不灵、缺少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要发挥好党支部的作用,特别是一个支部书记的带头作用。于是他从培养年青党员同开始入手,几年来先后培养新党员20名,其中35岁以上初中文化以上的党员13名(少数民族党员2名,妇女党员3名)。他组织全体党员干部通过开展“三级联创”“双链双推”等活动,按照“五个好”村党支部-1-的目标制定了《农村党员示范户评比制度》,并且建卡、立档,两委关系协调,“三会一课“制度规范,团、归、民、青机构健全,坚持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村务公开和村民“一事一议”“四议两公开”制度,得以体现,使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和全体村民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得以体现,并且确立了该村的经济发展和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的规划。
二、想方设法办好事,增加收入办实事
几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正确的领导下,他先后通过争取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340多万元,把所有的农田建成了“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的立体化农业种植模式有,并且全部配备了管灌节水工程。投资35万多元为村民新增变压器1400KV,60多万元新增机电井23眼,改善水利设施,解决了地多井少的问题,增加水浇地2000多亩,先后争取国家电力部门投资项目资金50多万元,将低压机电井线路更换为地埋线和国家电力低网改造资金500多万元,将全村照明线路全部更新。先后筹款5万多元装修了“两委”会办公室及党员活动室,投资30多万元解决了全村的人畜安全饮水问题和3万多元为村民补贴自来水水表款。现已达到全村自来水入户率100%,电视覆盖率100%,电话进户率100%,为了利用水涧沟过洪地段的洪水浇地,他带领群众先后以工代资和投入资金共50多万元多次清淤渠道11条,新建和维护各种桥、涵、闸16处,使村民的洪水利用率达到98%。对现有的100亩荒地进行了改造,引导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创新农业经营方式,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努力打造资源节红型环境友好型产业。重新技改和
起动了龙头企业砖头,从而解决了一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再就业和机动车辆的运输业务。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0300元。十几年来,通过他的工作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肯定,1999年被中共吴坝乡党委评为先进工作者;2001年被中共土右旗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2002年被包头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评为“文明市民”;2002年被中共土右旗委组织部聘为职业化管理村党支部书记;2004年被土右旗人民政府评为“农业综合开发”先进工作者;2008年到2010连续三年被中共萨拉齐镇党委评为优秀党务工作者。2010年被中共包头市授予优秀嘎查村党组织书记,同时被土右旗委旗人民政府评为“兴村富民十佳带头人”的称号。在他的带领下朱尔圪岱党支部2001年被中共土右旗委评为“先进党组织”;2007年被中共包头市委评为“五个好”党支部;2007年被中共土右旗委评为“先进党支部”,2008年至2010年被中共萨拉齐镇党委评为“先进党支部”。
三、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力打造新农村建设
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国以来,他组织全体党员部及村民代先后召开会议十多次,贯彻落实到组、到户、到人,领导他们深入贯彻落实旗委、政府、镇党委政府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有关会议和文件精神,解放思想锐意进取,从建设新农村解决民生问题和解决村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量力而行,有序建设,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基础设施及公益设施的建设。2009年,先后又投资20多万元建全封闭厕所8座,消灭了露天粪坑,实现用厕环境的明显改善。20多万元新增管灌4000米,近10万元新增地埋线3000多米。投资70多万元将村内主街道硬化1800米
(6700平方米),改善了道路泥泞和村民出行难的问题。投资5元新安装路灯100盏。2010年特别是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以来,通过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投资20多万元建成文化中心、图书室(150平米)和体育休闲娱乐场地,投资30多万元打机电井5眼,增加地埋线3000多米,变压器增容100KV,秋后再准备投资30多万元将五处用洪闸进行翻修或重建。农闲季节,他组织全体党员干部和群众利用远程教育和聘请农、牧、林业局的科技人员到村讲授农业科技适应技术知识,今年共讲授5次,听讲人员达到1000多人次,组织了几场健康向上的文艺演出和电影,从而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化活动,使村民的科技知识有了很大提高。从而使他们能掌握1—2名种养殖业技术。他积极争取上级资金10万元,用于维修用洪闸2处和文化活动中心电教设施配备,15万元用于村内10户危房改造,投资10万元用于新增变压器200KV,地埋线1000米,管灌1000米。人常说“闲生是非”,精神文明建设仿佛上紧了村级工作的发条,大家都忙着干正经事,人们发展了,家庭关系和睦了,邻里关系和谐了,干群关系亲密了,全村呈现了一派祥和、文明、知礼、明信、各业发达的蓬勃景象。朱尔圪岱村经济和社会的变化和发展,是地方党委政府大力实施固本强基工程的结果,也是他和全体党员坚持实践和“三个代表”,保持和发扬党的先进性的生动体现。通过他的工作和付出,他在党员干部群众中的威信更高了,也得到村民的一致好评。2009年在支部换届中他满票连选为村党支部书记,他将带领全体党员干部和群众,结合本村实际共同商讨发展大计继续摸索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致富的有效途径,向全面小康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