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村先进典型材料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加快**新村建设步伐
**村,是**办事处最西端的一个村,距市区3公里,**高速西入口2公里,地理条件优越。该村占地1535余亩,辖三个自然村、四个村民小组,371户村民,现有人口1411人,村干部16名,党员44名,学校一所。目前村上成立了物流和机械运输公司,2008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余元。2000—2006年先后六年被市委市政府、高新区管委会授予“五好党支部”,2007年被市委市政府授予“文明村”荣誉称号,2005—2008年先后四年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先进集体”,2009年被市规划局授予“先进村”,2009年被高新区管委会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
今年9月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开展以来,**村按照“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总体要求,落实好农村党组织“升级晋档、科学发展”各项任务,从践行科学发展观、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以群众利益为根本,解决被征地农的生产生活保障问题,切实保护被征地农民的利益;积极开展创建“五个好”党支部工作,不断加强村民自治,确保了党对农村各项政策的贯彻落实,有力推动了全村精神文明、物质文明的协调发展。
一、扭住了一个关键--狠抓党建、提高素质 农村基层
1党组织是党在农村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关系着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能否贯彻执行,关系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重任能否实现。**村扭住党建这个关键不放松,在阵地建设、队伍建设、制度建设上做文章,不断扩充新鲜血液。
(一)抢抓机遇,建成一块强阵地。近年来,**村在市委市政府、高新区管委会的正确领导下,**村党支部一班人审时度势,抓住高新区投资项目建设的快速发展,给周围农村经济发展带来的良好机遇这一时机,及时调整思路,定制度、搞规划、抓经济、求富农,先后对村两委活动阵地进行了改造、整修,各室齐全、制度上墙、公开栏显眼,尤其是投资5万余元建成的图书室成为村里一大亮点。群众开会有了场所,党员学习有了地方。群众说,来到村里,就像看见了党,党在,群众就有了主心骨。
(二)团结奋斗,形成一个好班子。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村党支部一班人明白,要发展经济,改变**村贫穷落后的面貌,要拥有强有力的支部领导班子和高素质的党员队伍。在崇业办街道党工委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的指导下,扎实开展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村两委会班子成员深入到农户家中进行深入走访调研,认真撰写调研报告;为了方便群众学习,村上还开办了学习园地,并结合**村实际,利用VCD电教片、邀请专家讲课等多种形式,不断加强党员的思想认识和业务素质,武装了大脑。
在**村,凡涉及人、财、物及关于全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都必须由“三会”层层讨论通过后方可执行。“会前多交流,会中可讨论,会后不扯皮”,大家都自觉维护着班子的团结;维系班子团结的纽带是班子成员们高尚的品格。为此,该村党支部要求班子成员做到“六讲六不”,在这一作风的要求下,村领导工作中互相支持补台,在生活中情同手足。常常为工作和原则问题争得面红耳赤,在生活中又都是互敬互助、无话不说的好朋友。“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在这里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
(三)一套好制度,管好了人和事。基层工作千头万绪,矛盾错综复杂。村党支部认为只有建章立制、照章理事,用制度管好人,才能做好各项工作。因此,党支部在全村建立了有关党组织建设、党员定期培训、经济社会等制度10余项。每项制度有分管领导,有责任人,有监督人,有考核评比,并层层签订责任状。大家的制度大家定,自己定出的制度管自己。该村始终扭住党建不放松,以党建促发展,使社会经济全面启动,党支部重显生命活力,各项工作都有了新的起色。
(四)落实惠民政策,加快新村建设结合步伐。2008年,长沙中联重科项目落户高新区,厂址选在了**村,在征用土地过程中涉及**村88户村民需要安置拆迁,此时已到2008年年底,时间紧任务重,加上群众过冬生活问题等一系列不
利于做群众工作的因素,**村党支部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带头作用,带头率先拆迁,为其他村民做表率,在党员干部带领下,88户村民在08年年底全部完成拆迁安置工作,在此次拆迁安置过程中没有出现一次因拆迁引起的群众上访案件,保证了中联重科项目顺利开工建设。村民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鼓舞着村委会一班人,加快**新村建设,严把质量关口,真真正正把新村建设做成人民满意放心的工程。
二、紧扣了一个主题--为民服务、帮民致富带领农民致富奔小康。随着高新区开发建设的快速推进,一大批企业的入驻,村里的农民也正在逐步离开土地,其中一些被征地的农民已经是种田无地、就业无岗、低保无份,成为新的弱势群体,如何解决好被征地农民的出路和生活保障问题,解决农村集体土地被征用后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成为**当前一个时期重点解决的问题。
(一)深入调研走访,掌握村民生产生活情况。村委会把领导班子分为四个小组,分别对村上四个村民小组进行了走访,走访过程中紧紧围绕家庭成员结构、有无一技之长、村民下一步打算等问题进行摸底,并对有技能、有一定学历的年轻村民进行重点登记,这次的摸底为村委会制定新村规划和村经济发展规划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二)充分吸纳资金创办集体经济组织。村委会面对上千万的整体赔偿款是分发给群众还是由集体使用带领大家
找到一条致富之路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经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代表们一致认为把资金分发下去容易导致坐吃山空的现象。把资金集中起来使用带领大家找到一条致富路才是正确的路线。目前村委会已成立了**村永鑫机械有限公司和物流公司,近五十户村民加入了这一经济组织,解决和带动了一部分村民的生产生活出路问题。
(三)定期不定期开设实用技能培训班,解决部分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目前,今年以来**村与区内企业达成就业协议开展订单式培训2期,村民实用技能培训2期,受益村民300余人次。
三、净化了一方水土--和谐相处、民乐村安村党支部深刻地认识到,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必须不断提高全体村民的整体素质。为此,在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积极推进了全村的精神文明建设。首先是在坚持依法以德治村中,一直注重了对村全体村民的教育。充分利用农闲时节,多次邀请资深律师为村民上法律知识培训课,使村民法制意识明显增强。其次是大力构筑精神文明载体。在村委修建了图书阅览室,在村小学修建了篮球场、乒乓球台;多渠道争取资金*万元,为村小学盖起了高标准微机室,添置了微机12台。再次坚持易风移俗与树新风结合,提倡丧事简办,喜事新办;开展了 “好婆婆、好儿媳、好妯娌”、“卫生模范户”等创建活动,并实行动态管理,目前该村已有85%以上的户达到
创建标准。“帮扶弱势群体,构建和谐村居”也一直是该村工作的主旋律,逢年过节,村里给十几户困难、贫困户送去救助金及食用油、米、面等生活用品,人常说,“闲生是非”,精神文明建设仿佛上紧了村级工作的发条,大家都忙着干正经事,人们发现,家庭关系和睦了,邻里关系和谐了,干群关系亲密了,全村呈现了一派祥和、文明、知礼、明信、事业发达的蓬勃景象。
第二篇:##村先进典型事迹材料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村先进典型事迹材料
来源 课
件 w w 5 K j.o M 2
###村共有4629人,其中共产党员144名,现有耕地7231亩。该村两委班子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模范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在各项工作中开拓创新、廉洁奉公、以身作则,不断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步伐,在群众中有较高的威信,较好地发挥了班子的整体功能作用。2002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突破3亿元,其中工业产值达到2.5亿元,税金95万元,利润530万元。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发展,他们把战略目标及时转到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实力上来,两委一班人同心协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深入调研,广泛联系,先后创办了轧钢厂、硅棉厂、电熔镁厂,保温瓦厂、建筑公司、沙子场、水泥厂、铸件厂等十几个集体企业,成立了###村企业公司,他们一方面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借鉴邯钢经验,把邯钢经验一点一滴渗透到企业管理中去,推行成本核算,节能降耗,增收节支,执行厂长经理例会制度,定期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克服了过去那种只会照章办事,不会管好管活,只知道1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死规定,不会研究新情况的传统观念。另一方面加大投入,增强企业实力和发展后劲,为创造钢铁生产规模优势,以原有轧钢厂为基础,又投资330万元,筹建年产2
万吨的普线项目,实现利润50万元。投资150万元新上250轧机。###村投资1800万元、占地1500亩,建设了工业园区,在园区中投资1500万元建设了11万伏的变电站一座,为上项目、上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从而来###村进行投资洽谈的客商接连不断,使该村迈入了经济发展的高速公路。使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乡最有经济实力的村。过去的###是一个远近闻名的穷村,全村有耕地7231亩,其中沙地4700亩,沙地占总耕地面积的65%,全村1630户,人多、地多、沙地多,沙地既不保水又不保肥,遇到干旱年份,花生连种都不够,花生产量在百八十斤左右徘徊,过去吃粮靠统销。###当书记后,大胆拟定了千亩沙地的大改造计划,实行材、粮、油、果间作,主要以兴水为前提,以造林为目的,防风固沙,治沙抗旱,全面提高农田经济效益。先后共开发沙地1500亩,改变了###村过去花生产量低下,效益不高的局面,摘掉了沙地贫穷落后的面貌。年产水果300万斤,年创效益180万元,在工作中,两委班子成员,团结协作,在狠抓经济建设的同时,更加注重为老百姓办实事,受到全村干部群众的一致拥护。投资6万元,翻新校舍28间,并修建了花墙操场,购置了教学设备,使本村小学成为花园式小学,最新达到一无两有八配套。被省教委评为先进单位,并荣获一等奖。前后共埋设地下管道27150米,增设变压2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器3台,架设高低线路6715米,总投资145万元,扩大水浇地3400亩,使这3400亩耕地不再“靠天等雨”,也能获得较高产量,取得明显的农田经济效益。生活上对老党员照顾优先,当1938年前后入党的老党员有病时,集体去看望,逢年过节时进行慰问,多年来总是这样,已经成了不成文的规定,老党员深受感动。多年来先后按排了35名老党员、老干部在村办企业,使18名残疾人和贫困户家庭成员都有事可做,特别是村有一青年由于父母双亡,只有光棍一人,盖房经济困难,补给一立方米木材,帮助这位青年盖上了新房。投资35万元为村民安装了闭路电视;出资60万元把至城区路段和主要街道修成了水泥路;出资18万元改善办学条件,并为小学生入养老保险;2002年投资17万元,进行了全村的低压电网改造。此外对60岁以上村民每人每年发生活补助100元,老党员每人每月15元,老干部每人每月30元。
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该村制度健全,阵地稳固,经费落实,以创建“十星”级文明农户活动为载体,深入开展各项群众性的公民道德实践活动,并在###乡各村中名列前茅。
该村社会稳定,2002年没有发生大案、要案,没有发生越级上访现象,原法轮功习练者都进行了转化,他们积极开展净化、绿化、美化活动,使该村的村容村貌不断改进,同时广泛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群众性文体活动,使广大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该村的计划生育工作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计划生育率达到100%,季普查和结扎率达到95以上。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总之,该村两委一班人,在搞好经济发展、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步伐的同时,始终把精神文明建设创建活动作为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来抓,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该村已连续三年被授予区级文明单位称号。
2004年8月31日
来源 课
件 w w 5 K j.o M 2
第三篇:村先进典型事迹材料
村先进典型事迹材料
村先进典型事迹材料
村先进典型事迹材料
村共有4629人,其中共产党员144名,现有耕地7231亩。该村两委班子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模范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在各项工作中开拓创新、廉洁奉公、以身作则,不断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步伐,在群众中有较高的威信,较好地发挥了班子的整体功能作用。全村工农业总产值突破3亿元,其中工业产值达到亿元,税金95万元,利润530万元。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发展,他们把战略目标及时转到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实力上来,两委一班人同心协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深入调研,广泛联系,先后创办了轧钢厂、硅棉厂、电熔镁厂,保温瓦厂、建筑公司、沙子场、水泥厂、铸件厂等十几个集体企业,成立了村企业公司,他们一方面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借鉴邯钢经验,把邯钢经验一点一滴渗透到企业管理中去,推行成本核算,节能降耗,增收节支,执行厂长经理例会制度,定期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克服了过去那种只会照章办事,不会管好管活,只知道死规定,不会研究新情况的传统观念。另一方面加大投入,增强企业实力和发展后劲,为创造钢铁生产规模优势,以原有轧钢厂为基础,又投资330万元,筹建年产2万吨的普线项目,实现利润50万元。投资150万元新上250轧机。村投资1800万元、占地1500亩,建设了工业园区,在园区中投资1500万元建设了11万伏的变电站一座,为上项目、上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从而来村进行投资洽谈的客商接连不断,使该村迈入了经
济发展的高速公路。使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乡最有经济实力的村。过去的是一个远近闻名的穷村,全村有耕地7231亩,其中沙地4700亩,沙地占总耕地面积的65%,全村1630户,人多、地多、沙地多,沙地既不保水又不保肥,遇到干旱年份,花生连种都不够,花生产量在百八十斤左右徘徊,过去吃粮靠统销。当书记后,大胆拟定了千亩沙地的大改造计划,实行材、粮、油、果间作,主要以兴水为前提,以造林为目的,防风固沙,治沙抗旱,全面提高农田经济效益。先后共开发沙地1500亩,改变了村过去花生产量低下,效益不高的局面,摘掉了沙地贫穷落后的面貌。年产水果300万斤,年创效益180万元,在工作中,两委班子成员,团结协作,在狠抓经济建设的同时,更加注重为老百姓办实事,受到全村干部群众的一致拥护。投资6万元,翻新校舍28间,并修建了花墙操场,购置了教学设备,使本村小学成为花园式小学,最新达到
一无两有八配套。被省教委评为先进单位,并荣获一等奖。前后共埋设地下管道27150米,增设变压器3台,架设高低线路6715米,总投资145万元,扩大水浇地3400亩,使这3400亩耕地不再“靠天等雨”,也能获得较高产量,取得明显的农田经济效益。生活上对老党员照顾优先,当1938年前后入党的老党员有病时,集体去看望,逢年过节时进行慰问,多年来总是这样,已经成了不成文的规定,老党员深受感动。多年来先后按排了35名老党员、老干部在村办企业,使18名残疾人和贫困户家庭成员都有事可做,特别是村有一青年由于父母双亡,只有光棍一人,盖房经济困难,补给一立方米木材,帮助这位青年盖上了新房。投资35万元为村民安装了闭路电视;出资60万元把至城区路段和主要街道修成了水泥路;出资18万元改善办学条件,并为小学生入养老保险;投资17万元,进行了全村的低压电网改造。此外对60岁以上村民每人每年发生活补
助100元,老党员每人每月15元,老干部每人每月30元。
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该村制度健全,阵地稳固,经费落实,以创建“十星”级文明农户活动为载体,深入开展各项群众性的公民道德实践活动,并在乡各村中名列前茅。
该村社会稳定,没有发生大案、要案,没有发生越级上访现象,原法轮功习练者都进行了转化,他们积极开展净化、绿化、美化活动,使该村的村容村貌不断改进,同时广泛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群众性文体活动,使广大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该村的计划生育工作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计划生育率达到100%,季普查和结扎率达到95以上。
总之,该村两委一班人,在搞好经济发展、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步伐的同时,始终把精神文明建设创建活动作为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来抓,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该村已连续三年被授予区
级文明单位称号。
8月31日
第四篇:整村推进先进典型材料
国家实施的扶贫开发、整村推进政策,镇某村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这个过去有近半数村民在温饱线徘徊的贫困村,以扶贫开发、整村推进为契机,以项目配套和提高建设标准为突破口,全面推进文明新村建设,收到令人惊喜的成效。在上级的大力扶持和镇村的积极努力下,经过三年的强力推进,使某村的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农民收入水平有了大幅度提
高、农村面貌有了翻天覆地般的变化。截止到2005年底,全村农业总收入实现870万元,比2002年的230万元增长了278,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4300元,比2002年的812元增长了429。某村过去贫困落后状况
镇某村,位于松花江中游北岸,距县城12公里。全村有3个自然屯,462户,1888口人,耕地面积4767亩,人均2.5亩,2002年人均收入812元。2003年以前,这个村有贫困户186户,占总户数的40,其中极贫户96户,占总户数的21,占贫困户的52。由于人多地少,加之连续几年遭受松花江洪水灾害,使村里的致贫户和返贫户急剧增多,村内街路脏乱难行,村委会办公场所十分简陋,且欠外债近百万元。特别是村里水质极差,给人畜健康造成极大危害。学生就学条件低劣,维持在透风漏雨的危房内就读,由于生活贫困造成人心涣散,村风日下,各种案件不断发生,群体上访接连不断。2001年被确定为省级贫困村,2003年被确定为省级扶贫开发重点推进村。
一、围绕扶贫开发,在真帮实扶上下功夫
根据该村的贫困状况,委、县政府和镇党委、政府把某村做为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作的重中之重,从组织上、措施上、资金上和项目上进行全力倾斜,制定了优惠政策,加大了帮扶力度。主要通过采取“三、二、一”包扶工程,既县级领导到某村包扶3户极贫户,共33户,乡镇领导包扶2户,共20户,县直部门包扶1户,共27户,“三、二、一”包扶工程共包扶贫困户80户,占贫困户的43;另外的57贫困户由镇村两级干部采取“一帮一”结对子的形式进行包扶。县、镇、村三级干部每年拿出解困资金近20万元,先后落实扶贫项目近百个,有效的改善了贫困户生产生活状况。
二、围绕农村经济,在增加集体积累上下功夫
2003年以前的某村,经济发展严重滞后,年社会总产值不超过1000万元,农业总收入一直没有突破230万元。当时村办公室仅是两间破草房,村集体经济不但没有积累,还有超百万元的债务。2002年末,镇政府根据某村的贫困现状和广大群众的强烈要求,对某村的两委班子进行了认真调整。采取群众公选、择优任用、确立任期目标的办法,对某村两委班子进行了换届。新两委班子上任后,把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改变贫穷落后面貌作为根本目标,通过认真透析贫困根源、找准找实发展出路、采取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使某村经济在当年就出现了较大变化。
一是盘活闲置资产增加集体积累。2003年初,村委会经过认真研究,把多年来沉淀在个人手里的五荒资源统一收回,公开竞价发包。全村300公顷五荒地一次发包,收入100万元;把合村并校后空闲的房舍场地对外租赁,收入50万元;把闲置多年的村办企业或盘活利用、或招标拍卖,收入50万元。
二是借鸡生蛋全力创收。用两委班子成员各人资产作抵押,赊借推土机积极承包工程,通过修路、推河道、围堤、平整土地、建筑工程等,三年间创收100万元。
经过千方百计的努力,不但化解了村集体不良债务100余万元,还建起了标准化村办公室170平方米,村集体固定资产达到了300多万元,3年间增长了400倍。
三、围绕农民增收,在抓项目拓渠道上下功夫
某村人多地少,缺乏立村富民的主导产业,是致使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农民收入多年来一直徘徊不前、农民生活十分贫困的主要因素。针对这样的现状,村两委班子在认真分析贫困根源,广泛征求村民意见的基础上,把确定符合某村实际的增收项目作为拉动全村整体脱贫的工作重点。一方面村两委班子成员带领部分村民跑河北、去河南,到周边县市考察论证脱贫项目,最后,把适合于某村发展,投入成本低,好管理、市场需求量大、增收效益较高的貉子养殖作为全村脱贫解困的重点项目进行扶持和推广。2003年7月,村干部每人集资1000元,共集资7000元扶持两户贫困户引进两组貉子养殖项目。在扶持中村干部从场地、饲料、养殖技术、市场销售等各个环节进行全程服务。在扶持过程中,养殖户没钱了找他们,他们就采取了跟朋友借、的办法,一点一滴的进行扶持;不懂技术找他们,他们就请懂技术的人来帮忙,达到包教包会;不了解市场找他们,他们就亲自领着养殖户到河北皮毛大市场去闯。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扶持的两户贫困户,当年产貉子幼子96只,每只买了350元,收入33600元,扣除成本10000元,纯收入23600元,户均纯收入11800元,当年就实现了脱贫。不变的事实一下让村民脑袋开了窍,纷纷找到村里要求扶持发展貉子养殖项目。两委班子成员根据群众要求进行了分工,分别找镇政府争取支持、找上级扶贫办争取扶持、找信用社争取贷款、找养殖厂家争取种源、找中介人争取订单。经过不懈努力,到2005年底,已由2003年的2户发展到现在的133户,总量已发展到1919只,出栏900余只,收入达到30多万元,养殖户户均纯收入达到1.5万
元。通过发展貉子养殖,使全村186户贫困户,有120户当年实现了脱贫。另一方面,针对沿江水草资源比较丰富的自然条件,积极扶持农户发展养殖业。目前全村已发展肉牛600头、生猪3000头、大鹅5万只、本地鸡4万只、金腚鸭10000只,牧业总收入达到182万元,占农业总收入的21,农民人均牧业收入963元。第三方面积极发展棚室菜和劳务经济。依据距县城较近、又比邻林业和国有农场的地缘优势,充分利用农户房前屋后的菜园地,鼓励扶持农户积极发展棚室菜生产。凡是建大棚的农户,村里每户给200元的扶持补贴,现已发展棚室菜15万平方米,收入37万元,农户人均收入196元。同时积极转移剩余劳动力403人,收入45万元,农户人均收入238元。到2005年底,全村农业总收入已实现870万元,其中粮食收入551万元、畜牧业收入182万元、棚室菜收入37万元、劳务输出收入45万元,其他收入55万元,农业总收入比2002年的230万元增长了278,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4300元,比2002年的812元增长了429。
四、围绕整村推进,在大力兴办公益事业上下功夫
某村经济虽然有了长足发展,但一些涉及群众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比如,农民就医难问题、人畜饮水难问题、学生就学环境差问题、农民种地灌溉成本高、米质差、价格低问题等。为此,村两委班子紧紧抓住扶贫开发、整村推进的有利契机,全力争取上级扶持,共争取扶贫开发捆绑资金205.2万元、村屯规划120万元,建卫生所、畜牧所7.2万元、改水15万元、中小学校舍20万元、有线电视入户8万元、某电力抽水站600万元。通过争取扶贫资金和项目,使某村的公益事业建设有了巨大变化。新打人畜饮水井1眼、新建电力提水站200平方米、新建村卫生所、畜牧所150平方米、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100、程控电话入户率达到90以上、农民住房砖瓦化达到74。彻底解决了农民热切盼望多年的难点问题,为农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了便利条件。
五、围绕建设新农村,在提高生活质量上下功夫
某村在推进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较快发展的基础上,把工作的着眼点聚集在大力整治环境、全面提高村民生活质量上来。
一是抓重点、补空白、加快新农村建设。按照省、市扶贫开发整村推进的有关要求,通过科学规划、合理设计、机制保障,对某村现有环境进行了全面规划和整体改造。首先积极做好农户工作,使40多户农户都把自家板杖子向内收缩近2米,有10户农户都主动拆掉了妨碍规划的棚厦围墙,通过对歪脖路、半截巷进行重新规划设计,打通了村内的半截路3条,新修白色水泥路面3200延长米,使村内的道路达到了三纵三横;新安装路灯50盏;新规划改造水泥瓦板杖子7000延长米,使改造后的某村白天整洁划
一、清新靓丽,夜晚华灯初放、景色宜人,伴随着健康欢快的秧歌舞点,一个活生生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景象展现在人们面前。
二是讲民主、重管理,坚持依法治村。某村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效,村民的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村集体经济有了较快增长,在此情况下,村两委班子把民主管理、依法治村与扶贫开发紧密结合起来,对争取到的资金和流向进行严格控制、严格审批、张榜公布,广泛接受群众监督,使村里的各项经济活动全部纳入民主管理的范畴之内。同时,加大普法教育、依法治村的工作力度,坚持广播上讲、开会中谈、走访时做宣传,把依法治村渗透到家家户户,使农民脱贫不忘守法。通过这些有效工作,连续3年来某村没有发生一起刑事案件,没有出现一次越级上访。
三是强素质、增活力,全面提升村风民气。治贫先治愚,不断提高村民的综合素质,通过邀请科技、法律人员指导讲课的形式,组织农户学习有关农村的政策法规和外地的先进经验,增强了自身的脱贫能力。结合农村实际,组织各项有益活动,开展篮球赛、文艺演出、老年秧歌、十星级文明户评比等活动,通过科技扶贫,法治扶贫、文化扶贫,使某村的村风民气都有了很大提高,收到了明显成效。某村通过制度的形式,对各项活动定期开展。每年举办科技培训不少于5次;老年秧歌队由村里负担费用,除节假日以外,春夏秋三个季节每晚都活动2个小时;每年劳动节、国庆节和春节都举办文艺演出;每年挂锄期都举办一场农民篮球赛;每年元旦都搞一次十星级文明户评比表彰。通过这些积极向上的各种活动,有效的增强了村民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极大的提升了村风民气。现在的某村打架骂人的少了、小偷小摸没有了,邻里和睦、尊老爱幼、团结互助已成为村民们共同遵守和维护的生活约定,一个文明、和谐、平安、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正在某村逐步形成。
2006年某村在现有的基础上,对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各项事业又做了新的发展规划。一方面是农业总收入计划达到974万元,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计划达到4560元,增长6以上。另一方面是积极打造生态园林村,主要是村外四周重新规划新植绿化树带,村内街道两侧树灌错落、花草相间。目前,已栽植各种绿化树3000余棵,种花7000延长米。第三方面是全力搞好群众关心的基础设施建设。为了保证春耕生产能及时用到松花江水灌溉,彻底解决水田抽地下水成本高、米质差、价格低的问题,动用了村里的全部力量,对引水渠进行了整修。村里的推土机24小时连续作业,歇人不歇车;雇用两台挖掘机,对推土机干不了的壕段进行重点修整;并与先进性教育活动结合,组织全村党团员义务出工,经过18天的突击奋战,上土方近2.2万立方米,修建引排水壕7000延长米,确保了今年的春灌。此项工程的完成,可使全村4700多亩水田全部用江水灌溉,亩降低成本80—100元,提高水稻产量100斤,亩可增收200元。第四方面是积极改善村民的生活环境。为了进一步改善村里的环境和丰富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根据村民的要求,村里又投资10余万元,把村内废弃多年的大坑利用起来,修建一处5000平方米的休闲娱乐广场。村民们对这个工程热情非常高,从4月10日开始,每天出机动车60余台,拉土1000多立方米进行回填。目前已栽种各种花树1500余棵,铺绿地3000平方米,计划在7月份建成2000平方米灯光水泥球场,供村民业余娱乐休闲。如今,某村按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要求,正向着“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快速发展。
第五篇:**村个人先进典型案例
巨宝镇金星村个人先进典型案例
陈成双,中共党员,现年50岁,目前担任巨宝镇金星村村主任一职。扶贫工作开展以来,陈成双同志同镇扶贫工作队和乡村干部一起努力工作,入户走访座谈,访贫问苦,宣传政策,为贫困群众工作做了许多实事好事,得到群众的一致好评。
一、仔细排查,确保精准识别
金星村按照建档立卡贫困户“回头看”要求,严格按照中央省市县的总体要求和具体工作作法,在严格标准的同时,充分考虑无房(危房)、重病、残疾、因病返贫、因灾、因学致贫、无劳动能力等困难家庭实际情况,按照村组干部会初选,“第一书记”和乡村干部走访,党员群众代表大会评议,紧紧抓住精准识别第一关,拟定贫困户名单公示等程序进行,所有程序环环相扣,对评议初的46户贫困户名单在村部显眼位置进行长期公示,并公布县扶贫办监督举报电话,接受群众监督。
二、依托政府政策,解决贫困户急需。
自扶贫工作开展以来,他排除万难与相关单位协调,积极争取各项惠民政策,亲自入户走访,了解详情,有的因房致贫的贫困户拿不出来先期垫付的危房改造费用,陈成双同志用自己的钱帮助垫付,他说,不能让百姓一直住在危房中,要尽一切可能抓住机会,改变他们的居住条件,让日子亮堂起来。贫困户要去县里看病,瘫痪在床无法自行乘车,他就自己出车送贫困户去,亲自背着上楼,先期垫付的药费和车费全部自掏腰包,贫困户王树林老伴这样说:“他比亲生儿子对我们都好啊”,就是这样,他把群众当做自己的父母亲人一样看待,群众有所呼,干部有所应。大小节日陈主任都会先到贫困户家进行节日慰问,送去吃的穿的用的;为了帮助村民致富增收,他主动出击,招商上项目,带头调整种植结构,在四屯整屯推进种植马铃薯,在全村搞中草药种植示范园,带领百姓探索发家致富路。
三、找准路子,拓宽贫困户增收渠道。
陈成双同志带领村干部,配合驻村工作队和乡干部,深入开展扶贫工作,召开座谈会,精准分析致贫原因,寻找脱贫措施,制定脱贫计划,在充分尊重贫困户意愿的基础上,积极引导贫困户带地入社,入股分红。
目前陈成双同志正带领村“两委”班子继续按照制定的脱贫规划,同镇驻村工作队和镇干部一起,做细做实精准扶贫,确保一户一策落到实处,贫困户按时按质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