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到实现中原崛起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上
同志们:
这次省委中心组学习以“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专题,目的是深入学习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在中央政治局第20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集中研讨我省现阶段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问题。刚才,中国社科院李培林研究员就这一问题从理论上作了全面
阐述,清林、以祥、新民、洪华同志联系我省实际从不同侧面作了中心发言,讲得都很好,听后很受启发、很受教益。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认真深入学习,联系实际贯彻,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胡锦涛同志重要讲话精神上来
胡锦涛同志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讲话,站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战略高度,从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当前与未来的结合上,就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大而崭新的命题作了系统的阐述,讲得很深刻、很精辟、很全面、很有新意,是我们党领导和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的纲领性文献,对实际工作必将产生重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各级党委、政府,各级领导干部,要认真深入学习,联系实际贯彻,牢牢把握讲话体现出的三个“第一次”的精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胡锦涛同志重要讲话精神上来。
要牢牢把握胡锦涛同志第一次全面阐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报告在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时,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我们党为之奋斗的一个重要目标明确地提出,这在党的历次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是第一次。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全面、系统、深刻地论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背景、重大意义、科学内涵、基本特征、重要原则和主要任务,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如何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的问题,这在我们党还是第一次。讲话通篇贯穿着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通篇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的论述中,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又从现阶段中国的实际出发,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的思想、创新的观点、创新的论断,富于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崭新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新的丰富和发展。
要牢牢把握胡锦涛同志第一次全面动员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我国社会发生深刻变革的过程中,能否建设一个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对我们党的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党全社会长期坚持不懈地努力。因此,需要提高认识、广泛动员、周密部署、认真实施,才能见到成效。锦涛同志号召各级党委、政府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加强和改善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各项工作的领导;要求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一项重大任务,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有效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指出要经常分析社会建设状况,及时了解和谐社会建设相关工作的情况,认真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和突出问题,不断认识和把握新形势下和谐社会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锦涛同志的号召,必将极大地激发各级党委、政府,各级领导干部抓好和谐社会建设工作的积极性、自觉性和创造性,极大地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要牢牢把握胡锦涛同志第一次全面部署建设和谐社会的工作任务。锦涛同志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了“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提出了“六个必须”的重要原则;对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工作,从“十个方面”做出了全面部署;就加强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研究,提出了“九个如何”的重大课题。这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不仅有了明确的指导原则、工作要求,也有了具体的工作内容,使各级党委、政府在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中有了明确的遵循。
二、把学习贯彻的重点放到提高构建和谐社会的本领上来,努力做到“八个坚持”
我们要把学习贯彻锦涛同志的重要讲话精神,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相结合,同当前保持先进性教育活动相结合。通过学习贯彻,使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不断提高激发社会创造活力的本领、管理社会事务的本领、协调利益关系的本领、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本领、开展群众工作的本领、维护社会稳定的本领,做到“八个坚持”,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落到实处。
一是要坚持以科学发展推进和谐。社会矛盾和问题的存在,重要原因是经济不发达、社会不进步。要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必须采取发展的办
第二篇: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到实现中原崛起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上
同志们:
这次省委中心组学习以“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专题,目的是深入学习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在中央政治局第20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集中研讨我省现阶段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问题。刚才,中国社科院李培林研究员就这一问题从理论上作了全面阐述,清林、以祥、新民、洪华同志联系我省实际从不同侧面作了中心发言,讲得都很好,听后很受启发、很受教益。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认真深入学习,联系实际贯彻,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胡锦涛同志重要讲话精神上来
胡锦涛同志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讲话,站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战略高度,从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当前与未来的结合上,就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大而崭新的命题作了系统的阐述,讲得很深刻、很精辟、很全面、很有新意,是我们党领导和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的纲领性文献,对实际工作必将产生重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各级党委、政府,各级领导干部,要认真深入学习,联系实际贯彻,牢牢把握讲话体现出的三个“第一次”的精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胡锦涛同志重要讲话精神上来。
要牢牢把握胡锦涛同志第一次全面阐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报告在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时,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我们党为之奋斗的一个重要目标明确地提出,这在党的历次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是第一次。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全面、系统、深刻地论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背景、重大意义、科学内涵、基本特征、重要原则和主要任务,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如何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的问题,这在我们党还是第一次。讲话通篇贯穿着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通篇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的论述中,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又从现阶段中国的实际出发,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的思想、创新的观点、创新的论断,富于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崭新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新的丰富和发展。
要牢牢把握胡锦涛同志第一次全面动员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我国社会发生深刻变革的过程中,能否建设一个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对我们党的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党全社会长期坚持不懈地努力。因此,需要提高认识、广泛动员、周密部署、认真实施,才能见到成效。锦涛同志号召各级党委、政府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加强和改善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各项工作的领导;要求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把(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一项重大任务,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有效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指出要经常分析社会建设状况,及时了解和谐社会建设相关工作的情况,认真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和突出问题,不断认识和把握新形势下和谐社会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锦涛同志的号召,必将极大地激发各级党委、政府,各级领导干部抓好和谐社会建设工作的积极性、自觉性和创造性,极大地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要牢牢把握胡锦涛同志第一次全面部署建设和谐社会的工作任务。锦涛同志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了“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提出了“六个必须”的重要原则;对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工作,从“十个方面”做出了全面部署;就加强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研究,提出了“九个如何”的重大课题。这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不仅有了明确的指导原则、工作要求,也有了具体的工作内容,使各级党委、政府在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中有了明确的遵循。
二、把学习贯彻的重点放到提高构建和谐社会的本领上来,努力做到“八个坚持”
我们要把学习贯彻锦涛同志的重要讲话精神,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相结合,同当前保持先进性教育活动相结合。通过学习贯彻,使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不断提高激发社会创造活力的本领、管理社会事务的本领、协调利益关系的本领、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本领、开展群众工作的本领、维护社会稳定的本领,做到“八个坚持”,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落到实处。
一是要坚持以科学发展推进和谐。社会矛盾和问题的存在,重要原因是经济不发达、社会不进步。要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必须采取发展的办法。二是要坚持以发扬民主推进和谐。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促进各种社会政治关系的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三是要坚持以搞好法治推进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充分发挥法治在促进、实现、保障社会和谐方面的重要作用。四是要坚持以增强团结推进和谐。社会是一个大家庭。社会要和谐,要求大家庭的每一个成员都要以团结为重,和睦相处。五是要坚持以弘扬文明推进和谐。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六是要坚持以兼顾公平推进和谐。现在,收入差距、城乡差别的扩大以及分配不公等问题严重影响社会和谐。必须坚持公平公正,在公平的环境中维护稳定、促进和谐。七是要坚持以改革创新推进和谐。只有用改革的方法创新体制、机制,使之更加合理、更加协调,社会才能稳定、才能和谐。八是要坚持以加强党建推进和谐。我们党是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力量,如果没有高超的执政能力、协调能力、凝聚力、向心力、整合力和创造力,就不可能带领人民群众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到实现中原崛起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上来,全面谋划,积极推进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和改善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各项工作的领导,把构建和谐社会与推进三大文明建设作为“四位一体”的任务,摆在实现中原崛起全局的重要位置上来,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和谐中原、富裕中原、美好中原”,把工作着力点放到“四个一同”上来。
一是在规划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时,要把社会和谐与农业先进、工业发达、文化繁荣、环境优美、人民富裕一同谋划、一同推进。去年,我省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均居中西部地区首位。在当前的河南发展中,不协调、不全面的问题,社会生活中的不公平、不稳定现象,尤其是影响社会和谐的一些突出矛盾,已经突出地显现出来。适应我省经济社会的深刻变化,要实现中原崛起,就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科学发展、坚定不移地坚持宏观调控、坚定不移地坚持改革创新、坚定不移地坚持以人为本,更好地统筹各方面的发展,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到突出的位置,形成一个农业、工业、文化、环境、社会和人民群众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各展所长、竞相发展而又和谐相处的新河南。
二是在制定我省“十一五”规划和2020年远景目标时,要把和谐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一同规划、一同部署。在调查研究、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建设和谐中原,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并纳入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既要着眼长远,又要立足当前;既要统筹兼顾,又要突出重点;既要明确近期工作要求,又要科学规划长远目标,做到长短结合、近期与中长期结合、虚实结合。在规划中,要坚决贯彻落实锦涛同志提出的和谐社会建设的“四个着力点”:积极扩大就业,努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理顺分配关系,加快社会事业发展。
三是在推进中原崛起的工作中,要把和谐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一同安排、一同检查,形成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同步推进的良好局面。在推进和谐中原建设中,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中原崛起全部工作。要紧紧扭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要抓(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住有利时机,着力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不断克服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确保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要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各方面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从而以发展增和谐、以改革促和谐、以公平求和谐、以稳定保和谐。
四是在研究解决改革和建设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时,要与和谐社会理论和实践问题一同研究、一同探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如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一样,是一个全新的重大课题,很多问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锦涛同志在讲话中提出了九个方面的研究课题。这些课题都是和谐社会建设面临的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的重大课题,对我们河南具有极强的针对性。要紧紧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谐中原实践中一些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热点难点问题,组织理论界和有关部门,整合全省资源,组织集体攻关,努力推出一批有深度、有影响的研究成果,激发全省人民构建和谐社会的愿望,增强人们建设和谐社会的信心,优化建设和谐社会的舆论环境,自觉维护好社会的稳定。
第三篇: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
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
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体现着家庭或家族的价值观。如何使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家庭美德通过家风代代相传,为塑造个体人格、形成良好社会风尚提供支撑,是历代政治家十分关注的问题。从当前的实际情况看,领导干部的家风连着党风政风。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强调:“领导干部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这为加强作风建设、推进反腐倡廉建设指明了新的切入点和着力点。
注重家风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庭是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基点。习近平同志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注重家风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良好的家风是整个社会风清气正的基础。
家风也叫门风,是调整维系家庭成员之间情感关系和利益关系的道德行为规范。良好的家风是社会美德的一种表现形式。家风的形成主要依托家教,也就是通过家庭里长辈们的言传身教,对晚辈们产生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从而把道德规范、原则传递给家庭成员,使家庭成员的行为合乎道德要求。家教可以说是一个社会最基础、最直接、最有效的教育方式。中国传统社会高度重视家风家教,“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画荻教子”的故事广为流传,《颜氏家训》《朱子家训》《温公家训》《袁氏世范》等备受推崇。可以说,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在家风家教中有着充分体现。
中国传统社会历来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以说,中国传统家风家教的理念并不仅限于个体人格的养成,更为重要的旨趣在于治国平天下。儒家认为,治国平天下的前提是修身齐家,而修身齐家的起点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因而,中国传统社会的家风与中国传统文化是同生共体的,与政治文化是休戚相关的。许多政治文化理念原本是家风家教中对个人美德的赞誉,经过历代统治者的倡导,通过各种制度化、规范化的教育,逐渐演化而成的。它们润物无声地内化为人们的集体意识,成为人们普遍追求的社会政治理念,构成中国独具特色的政治文化教育资源。这也使中国传统社会家风培育的影响远远超出家庭范围。对个人而言,良好家风家教具有使人安身立命、被社会所接纳的意义;对家族而言,良好家风家教具有荫泽后代、光宗耀祖的意义;对社会而言,良好家风家教具有使社会和谐稳定、有序发展的作用;对国家而言,良好家风家教具有礼治天下、约束为政者行为的功能。中国传统家风家教对于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领导干部的家风事关党风政风
习近平同志指出,领导干部的家风,不是个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领导干部作风的重要表现。这深刻揭示了家风在作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一个社会的良好民风是以千千万万家庭的良好家风为基础的,一个执政党的良好党风政风也与广大领导干部的良好家风密切相关。家风与党风政风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现实生活中,一些领导干部之所以贪污腐化,与其家风不正、家教不严有很大关系。新形势下,大力加强作风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必须深刻认识到领导干部的家风事关党风政风。
中国传统社会提出的治国与修身、齐家之间的紧密关系,在当今时代也有充分体现,不能齐家就不可能很好治国,要想齐家就必须修身。习近平同志指出:“从某种角度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个人层面的要求,齐家是社会层面的要求,治国平天下是国家层面的要求。”这几个层面是息息相关的。一个家庭有优良的家风家教,这个家庭就会和睦兴旺;无数家庭传承优良的家风家教,我们这个社会就会充满和谐友爱;好的家风家教涵育无数扶危济困、廉洁奉公、精忠报国的仁人志士,我们这个国家就会充满凝聚力、向心力,国家发展就会蒸蒸日上。正因为如此,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家风对全社会所起的教化和熏陶作用。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只有家风正、家教严,才能防止“枕边风”成为贪腐的导火索,防止子女打着自己的旗号非法牟利,才能保证“后院”不起火。领导干部的家风正了,不但可以防止家属把领导干部“拉下水”,而且对于领导干部廉洁从政也是一种激励和保障。
当前,我国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各级领导干部面前。应对“四大考验”、克服“四种危险”,需要从各个方面入手。从领导干部个人角度而言,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加强修身、齐家,把家庭建设成坚强堡垒。当前,从反腐败斗争的实际情况看,一些领导干部的落马与其家庭有很大关系,“丈夫办事、妻子收钱”这样的家庭式、家族式腐败案例屡见不鲜。而一些官员子女依靠父辈手中的权力非法牟利、胡作非为,更是严重损害了党的形象、损害了党群干群关系,也严重影响党的执政地位巩固和执政使命实现。新形势下,我们党要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必须高度重视领导干部的家风建设。对于领导干部来说,这也是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的题中应有之义。
把廉洁修身廉洁齐家落到实处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在许多场合强调家风建设的重要性,要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领导干部必须深入贯彻习近平同志关于加强家风建设的要求,真正做到正家风、严家教。
坚持严以律己,为家庭成员做表率。领导干部大多是一家之主,要形成良好家风首先必须从自己做起。在家风问题上,也存在“子率以正,孰敢不正”的现象。如果领导干部自身不正,就难以带出良好家风。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修好共产党人的“心学”,始终坚定共产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牢记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只能用来为人民服务,而不能为个人和家庭谋私利,决不能使权力在亲情面前变异,更不能搞“封妻荫子”“一人得道,鸡犬升天”那一套。
坚持传承创新,不断丰富家风建设内涵。中国传统社会的家风家教倡导仁爱、勤俭、诚信、孝顺等,这些价值观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意义。领导干部要善于汲取传统社会家风家教中的积极因素,正家风、严家教。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价值观念在不断发展变化,家风建设的内涵也在与时俱进,民主、平等、和谐、法治、责任、宽容、感恩、独立、自律等成为家风家教的重要内容。领导干部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把一些积极价值观纳入家风建设中,尤其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家风建设的重要内容。
坚持严格要求家属,保证家庭风清气正。要形成良好家风,领导干部就要严格要求配偶和子女,决不能纵容、默许配偶和子女利用自己的职权或者职务上的影响谋取私利。在我们党的历史上,许多老一辈革命家非常重视家风建设,坚持严格管理家属。领导干部应发扬老一辈革命家严格管理家属的优良传统,对家属严格要求,决不能因为亲情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一旦发现家属有利用自己职权或职务上的影响谋取私利的倾向,就要坚决制止,防止小错酿成大祸,保证家庭风清气正。
第四篇:把计划生育工作置于重要位置
把计划生育工作置于重要位置
一、重视和加强计划生育工作,党政一把手负总责。
我校高度重视计划生育工作,遵照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各级党政一把手要负总责、亲自抓”,“任期内要逐年考核,离任时要做出交待,工作失职的要追究责任”的要求,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的学校计划生育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岗位目标责任制,真正把计划生育工作落到了实处。一是提高认识,可持续发展战略中人口问题是关键,抓好对青少年的人口教育及女职工的计划生育工作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职责。二是加强制度建设,实行例会学习制度。学校将有关计划生育工作的目标、要求、措施上墙,领导小组定期组织学习上级有关文件精神,明确我县计划生育工作的整体状况和本校下一步需要解决的问题,统一思想认识,制定工作措施;三是抓好计划生育阵地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计划生育教育活动。我们按照上级要求,成立了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及时发放独生子女费,积极落实计生干部岗位津贴。
二、强化基础建设,实行严格管理
计划生育工作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也是学校重要工作之一。工作中,我们彻底摸清底数,严格分类管理,及时变更信息,坚持育龄妇女定期学习、检查制度,严把晚婚、一胎生育、独生子女费落实关,真正实现了计划生育工作制度化、经常化、规范化管理,为每一个女职工建卡,对每个新婚女职工建立了档案,内容包括双人身份证、结婚证、婴儿出生证、生育证等。
近年来,我们落实计划生日政策,关心已婚女职工的身心健康,提高教师的生活质量。经常随访女职工,了解情况,免费提供避孕药和避孕工具。每半年组织女职工透查一次。此外,我们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执法责任,学校每年与区教育局签订《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责任书》,增强了学校领导干部抓计划生育工作的责任感。
学校严格实行计划生育证书制度,一对夫妇只能生一个孩子,实行优生、优育、晚育,学校原则上一学期办理一人生育证,如要怀孕,育龄夫妇必须向分管计划生育工作的同志写出申请,分管计划生育工作的同志向学校汇报后,根据年龄大小和工作需要,由学校作出决定,办理准孕证,没有生育证的视为计划外怀孕,采取措施做流产手术,终止妊娠。
为保证制度的贯彻落实,我们还把计划生育工作纳入职工考核评估之中。另外,努力加大对计划生育工作的投入,确保了计划生育工作的顺利进行。
坚持三为主的方针:宣传教育为主、避孕措施为主、经常性工作为主,把宣传教育放在计划生育工作的首位,普及常识,提高全体教职工实行计划生育的自觉性。
以上措施的实施,确保了我校计划生育工作任务目标的落实,我校计划生育率、女职工初婚晚婚率、一孩晚育率、人口与计划生育统计合格率、避孕节育措施落实率均达到100%。
三、强化人口教育工作,让中学生从小树立国策意识。
我们充分利用《健康教育》、《生物》、《地理》等课程,加强学生的青春期生理卫生教育和计划生育知识教育,要求任课教师制定严格的教学计划,认真备好课,上好课,并把考试成绩计入学生档案。我们还一学期组织2-3次专题报告会,从人口与资源、人口与发展、人口与社会等多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从而使他们从小树立计划生育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意识和控制人口发展,稳定低生育水平是全社会的责任的观念。
第五篇: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把环境保护放在重要位置
市委一届四次全委会议讨论通过的全面建设xxx小康社会是我们市贯彻十六大精神的重大举措。我认为,建设xxx小康社会,必须把环境保护放在重要的位置。
古河东山明水秀、鸟语花香、自然和谐、环境优美、资源丰富、气候适宜,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即便是在三十四年前的上世纪中叶,人们仍然可以看到乡村山间泉水叮咚,河水荡漾,鸟鸣山涧,果压枝头,绿染遍野。然而,当我们xxx在由传统的农业大市向工业强市和经济强市的发展中,取得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也付出了沉痛的环境代价,极大地妨碍了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前进步伐。发展经济,对我们这个经济欠发达的中部地区来说,完全是正确的,但片面理解小康,而忽略前面“全面”这个特有的限定词无疑是不可取的。这里,仅以刚结束的生态环境现状调查的结果来说明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正受到来自环境保护方面的严竣挑战。
首先是国土安全问题。土地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空间,森林草地是我们悦目的风景,现在正承受着水土流失、土壤污染、草地退化等多方面的威胁。据统计,全市水土流失面积达8456平方公顷,占总面积的59.63%;每年土壤侵蚀总量4110.6万吨,地表土平均每年损失1.6毫米;农药施用量为6860吨,施用农药面积占全部耕地的77.9%,农药污染面积约为23公顷;草地(与森林一起被称为地球之肺)面积呈减少趋势,1999年草地面积为20.7公顷,比1986年减少了2000公顷;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面积1999年为116496公顷,1996年为176666.7公顷,相对减少了60170公顷。由此可知,全市草地、湿地等生态系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退化,其涵养水源、防风固沙等生态功能下降,因土壤质量和生产力下降导致人民居住环境和生产条件恶化,有效生存空间逐年减少,过去的风景正在淡出人们的视野。
其次是水安全问题。山西省的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在全国排倒数第二,而我市的人均水资源拥有量是全省最低的。一方面全市地表水量逐年减少,汾河、涑水河断流现象逐年严重。汾河从1972年开始有了断流记载,一般每年断流4~5次,每次断流时间为4~17天不等。1990年至2000年,每年有4次断流,但间隔却长达2个月。涑水河在1956年以前无断流记录,1957年断流2次,共32天,以后断流天数逐年增加,自1992年以来全年断流。另一方面,全市地下水资源总量为144445.1万m3,可开采量为122485.3万m3,实际可采量为80700万m2,占到67.7%,严重超采(超采率达115%)面积逐年扩大。随着我市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农业、工业和城镇用水呈快速上升趋势,缺水现象日益突出,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和群众正常生活的主要因素。在缺水的同时水又脏,涑水河水质级别劣于五类,汾河水质级别也劣于五类,而地表水一般超过三类的水质对农业和工业用水都失去了任何使用功能,更谈不上人畜饮用。更为严重的是,全市地下水污染严重。据市环境保护监测站监测数据表明,xxx市城区地下水从1991年至2002年间,硝酸盐10年有7年超标,氟化物12年有11年超标。另据卫生防疫部门调查,全市供给人畜饮用的地下水有84%是不合格的。地下水污染与滥施农药化肥、水土流失和地表水污染都有一定的关系。由于超采和水污染挤占了生态平衡所必须的生态用水,造成地下水位下降,地面下沉,植被破坏,水生生物灭绝。
第三是环境安全问题。近年来,我市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了一定的控制,但仍处于相当高的排放水平,远远超过环境承载能力。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的排放量要控制在环境承载能力之内,则分别需消减40%和60%。我们更要看到,随着一批规模企业的相续建设和投产,全市排污总量正在加大。在这种情况下,全市的污染总量控制工作就显得更为严竣,环保工作就显得更为艰巨。
上述调查结果表明,我市的环境已经遭受到相当严重的破坏,生态环境一般和较差的县(市、区)已占全市的总县(市、区)数的53%,严重制约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威胁着人民的健康,阻碍着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限制着绿色农业的发展,而且还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据初步估算,2000年全市仅生态环境破坏造成经济损失总计为87.73亿元,约占全市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50.89%。由此可知,加强环境保护不再是可有可无,可重可轻,可紧可松的事情,而是必须高度重视,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成为保障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重中之重。我们只有把优美的环境资源视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生命线,把环境保护放到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改善相适应的位置,立足于建设,着眼于发展,从基础做起,从具体事情做起,大力强化环境意识,积极发展生态产业。为此,我建议:
一是加强环境警示教育。坚持不懈地开展环境宣传教育,重点抓好环境市情、国策和生态破坏警示教育,广泛宣传有关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切实提高各级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对环境保护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不断增强其责任感和使命感,充分调动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主动性和积极性,共同为建设优美的河东大地而奋斗。
二是切实加强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领导。各级领导重视和支持环境保护工作是搞好环境保护工作的关键之所在。我们需要将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切实纳入全市各级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之中,实行严格的考核与奖惩制度。同时,建立起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保护综合决策机制,组织各类专家对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规划和重大开发建设项目进行论证和评估,为市委、市政府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三是全面实施分区推进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战略。就需要对黄河小浪底水库、涑水河源头区、中条山水源涵养区、水土保护重点预防区及重点监控区等重要生态功能区,实行严格保护下的适度利用和科学恢复制度,尽快遏制生态恶化的趋势;对重点自然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保护与管辖区,要认真做好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生态保护工作,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规范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管理。同时,加强全市各类生态示范区、功能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科学研究投入,健全生态环境保~制机构和科研机构建设,为逐步建立高标准、高质
量的生态示范区、生态功能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提供必要的保障。
四是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环境经济政策和生态保护投入机制。就需要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在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中的导向作用,对实施退耕还林的地区,实行承包到户,确定林草权属,及时足额兑现补助政策;按照“谁利用、谁补偿”的原则,建立环境效益补偿制度,实行环境资源有偿使用。同时,市县两级政府要采取多种方式,鼓励社会各类投资主体向环境保护投资。
五是强化农村生态环境和城镇环境管理。农村环境整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农业污染和城镇污染是全市环保工作的难点。我们需要开展认真的城镇和农村污染调查,加强环境管理,通过发展无公害农作物,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倡导绿色消费,转变可持续发展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建立起节约型和循环型社会,因地制宜地加强城镇和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抓好流域污染防治和环境保护综合整治,确保经济、社会和环境的持续健康发展。
总之,环境保护是21世纪的需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是建设优秀旅游城市的需要,是整个社会文明发展的需要,让我们加强合作,尽快行动,为建设经济发达、人民富裕、环境优美的绿色xxx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