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业产业化和结构调整发展情况思考
农业产业化和结构调整发展情况思考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传统农业生产模式的战略性转变,它以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为重要基础,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标志,也是壮大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和途径。长期以来,礼泉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和切入点,立足县情,发挥资源优势,确立了科学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思路,在不断加大投入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大力扶持,全县农业经济呈现出以果品为主导的产业化经营新格局,走出了一条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调节的农业经济发展新路子,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了持续、稳定、快速发展。2010年,全县农业总产值实现40.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695元,分别较2005年增长181.9%和122.5%,年均增长23.0%和17.3%。
一、礼泉农业产业化和结构调整发展的基本现状
礼泉县地处陕西省关中平原,全县地理环境优越,农业生产资源十分丰富,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全县农业人口42万余人,占总人口的85%以上,耕地面积46.7万亩。由于受传统农耕文化和观念的影响,一直以来,全县主要以粮食生产为主,不但结构简单,作务技术落后,而且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效益低位徘徊。优势明显,潜力巨大的资源无法得到开发利用,农业生产中的结构性矛盾日益显现和突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礼泉县委、县政府按照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要求,围绕农村经济发展繁荣和农民增收,依托县域资源优势和地理区位优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突出重点,大力发展培育优势产业,着力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各类生产要素的再分配和最佳组合,全县基本形成了以果品生产为主导,优势明显,结构合理,布局科学,潜力强劲的农业经济发展新格局,实现了产、供、消一体化经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深化,产业化经营体系日趋健全完善,实现了农村经济的稳步增长,孕育着现代化的农业发展的勃勃生机。
1、果业生产规模不断巩固提高。礼泉具有果品生产的优越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经过多年的培育发展,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丰硕成果,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经济结构,以苹果为主的果品生产已成为全县农业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目前,全县已形成了北部优质苹果、旱腰带特色杂果、南部平原早、中熟及时令水果三大基地。全县果品栽植面积达70万亩,总产量136万吨,总产值30.4亿元。通过加快优质品种推广栽植,积极应用物理、生物等手段,科学防治病虫害,广泛施用有机肥、农家肥,积极推行果实套袋等现代果业作务技术,全县建成了30万亩优质苹果生产基地,其中15万亩达到绿色生产标准认证。应用果实套袋等作务技术,全县果品生产在不断提高产量的基础上,品质得到进一步提升,全县优果率达到75%以上,年产优质水果100多万吨。被誉为“全国优质苹果基地县”,是全国果业20强县和陕西第一果业强县。
2、龙头企业快速发展。围绕果业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带动作用较大的龙头企业发展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礼泉龙头企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得到了不断发展壮大,有力的发挥了龙头企业在产业化经营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实现果品有效增值。先后建成了通达礼泉果汁有限公司、礼泉汇源公司等果品深加工企业,可直接消化县内及周边地区残次果200余万吨。与此同时,按照果品生产、销售、储藏等各个环节的需求,带动了相关行业的蓬勃发展,全县形成了果品生产、贮藏、运输、包装、信息、劳务“一条龙服务”和较完整、规范的产
业链。全县独立核算专业货物运输公司15个,拥有大中型运输车辆5000余辆;涂布胶带、包装箱、发泡网等果品包装材料生产企业3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个,全县已发展成为西北地区最大的果品包装材料生产基地;信息、科技等各类果品生产服务机构1000多家,从业人员达5000余人;大型现代化果品储藏企业15户,仓容量30余万吨。这些企业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发挥了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充分保障了全县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的顺利推进。
3、社会化专业服务机构不断健全完善。根据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客观需求,按照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运转的思路,礼泉积极加强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政府引导拉动、科技服务支持、经营服务促动的综合效应,建立健全了一整套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县政府成立了果业局,加大政府对果业生产的组织指导和生产服务;县级有关部门分别成立了专业职能股室或单位,加强果业生产的专业化服务;各乡镇政府牵头,依托农技站等单位的资源优势,分别成立了20多个果业生产指导、服务、协调等专职机构;全县果农自发组建果农协会160多个,参会果农达15万余人;以村民委会为基础,全县成立了200多个果业生产合作社,入社果农达20余万人;其他各类形式的民间果业生产相关组织达130余个。围绕科学栽植、科学管理和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应用,县乡两级成立各类果品专业科技服务机构58个,配备农业科技人员200余名;民间果业科技服务组织100多个,各类专兼职从业人员500余名;全县拥有果树栽植、作务管理等各类果品生产专业技术人员2万余名。同时,由县级有关职能部门和乡镇政府牵头,积极开展科学作务、科学管理培训活动,有计划、有重点,分层次组织对果农开展科技培训活动,全县各类专兼职培训机构20余个,累计培训果农100万人次以上。健全、成熟的服务体系和完善、规范的服务网络,覆盖了全县果品生产的方方面面,在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中,这些组织和机构,相互配合,密切协作,有力地克服了农户分散生产经营的弱势,带动农民以整合优势进入市场,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的实施。
4、市场流通日趋多元化。以市场为导向流,以效益为中心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前提,流通环节是实现产业化经营的关键。几年来,礼泉县委、县政府结合全县果品生产产业化经营的实际,有计划、有步骤的集中抓好了初级市场建设和流通平台建设,先后建成了西北果品交易中心、礼泉包装材料市场等12个专业市场,是西北地区最大的果品集散地,较好的解决了我先和周边地区果品和农产品流通中的硬件问题。同时,应用现代科技手段和交易方式,积极打造电子交易平台和信息服务平台,积极为果农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县政府门户网站“礼泉公众信息网”,开辟专门通道,快速便捷的为果品流通搞好信息支持;各相关部门和乡镇政府,积极采取多种方式和手段,加强国内外市场的联系,准确掌握市场需求和价格信息,及时提供信息服务和信息咨询;各类果品交易信息部、果品信息服务部等果品销售中介服务组织,常年为果农提供销售服务。目前,全县城乡注册的果行、经销公司、果品信息部等常设的专业果品交易机构约500余家,专职从业人员1万多名,常年为果农和客商提供果品销售服务;果品销售旺季,全县约有3万余人的兼职果品交易人员,利用农闲时间从事个体果品交易活动,成为果品销售的生力军,及时有力的补充了全县果品流通力量,促进了全县果品的适时销售。流通设施硬件建设的不断健全和完善,高效、新型流通机制和手段的应用,既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交易效能,而且进一步积极有序地引导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5、品牌效应进一步增强。随着礼泉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的健康发展,全县果品生产在产量不断提高的基础上,果品的品质和质量也得到了同步提升,“礼泉苹果”等果品得到了国内外市场的充分认可,广大消费者给予了高度的赞誉和好评。目前,礼泉生产的各类水果除销往全国各地市场外,而且远销东南亚和俄罗斯等国际市场,市场占有率稳步提高,全县果业生产的附加值得到有效增加,有力的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水平。
二、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经过多年的发展建设,礼泉农业产业结构和产业化经营取得了显著成效,农业经济发展实现了历时性跨越,以果品生产为主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得到长足发展,但是,由于受各类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相对较低,产业化经营机制和运行机制不健全和完善,仍然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在许多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提高。
一是利益联结松散。“风险共担,利益均沾”是产业化经营的基本特征和特点,也就是以效益为纽带,整个产业链中的相关各方形成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共同分享利益,共同分担经营风险。订单式生产、社会化服务、规模化经营、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等是其基本实现模式。目前,礼泉果品从生产、储藏、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中,还基本处于低层次的产销合作,相互间仅以初级买卖关系为基础,虽然存在一定的连带关系,但依然是各自运作,利益自享,风险自担,在整个产业链中缺乏合理有效的利益连接,果品生产与市场脱节的矛盾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与一体化经营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
二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还有较大空间和潜力。目前,礼泉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还基本处于“粮经比例”调整这种相对原始的低层次运作,虽然果品生产已经发展成为农业经济的主导产业,其品种结构、作务管理等方面得到一定的优化,也有部分优质水果,但总体来看,全县果品生产仍然是结构较为简单、特色不明显,内在品质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且上市时间过于集中,难以应对复杂的市场变化。另外,全县除果品生产发展较快外,与农业经济相关的养殖、种植等其他产业发展相对缓慢,个别产业甚至严重萎缩,全县整个农业产业存在结构单一,缺乏多样性,农业经济抵御和应对能力较差。
三是缺少大型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具有强大的带动和拉动作用,也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环节。礼泉与之相关的龙头企业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数量少、规模小,且结构不尽合理,与果品生产者之间缺少有效地衔接,龙头带动作用发挥不够,影响果品产业链的有效延伸和增加值的提高,全县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基本停留在浅层次的原始交易阶段,果品的深加工、精加工等深层次的价值提升环节较为滞后,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应有的拉动作用发挥不够。
四是规模化经营水平不高。目前,礼泉果品生产主要是农户的分散式经营,由于受认识水平、自身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作务技术、栽植管理、品种选配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影响了新技术、新方法、新手段的应用和推广,果品质量的提高受到了一定限制,制约了全县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的发展。
三、对策及建议
礼泉地理环境相对优越,生态资源丰富,具备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加之群众生产意识浓厚、视野开阔、接受能力较强等主观因素,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潜能较大,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应该进一步做好以下几点:
一要续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进一步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在果品生产中,瞄准市场需求,不断强化品牌意识,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带动和促进作用,积极推广优良品种,大力应用先进的生产手段和方式,切实提高果品质量,提升果品的附加值,进一步做大做强果品主导产业,提高品牌效应,实现果业强县向经济强县的战略升级转变。同时,因地制宜,依据地理优势、资源优势,坚持“多业并举、齐头并进、共同发展”的思路,积极培育发展高起点、高层次新的支柱产业,扩大主导产品领域,增加农产品的花色品种,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进一步提升农业经济应对能力和抵御能力。
二要围绕产业化经营,不断加大龙头企业的培植力度。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它肩负着开拓市场、科技创新、带动农户和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重任,其经济实力的强弱和带动能力的大小,决定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程度、规模和成效。从礼泉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和需要出发,按照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要求,在不断不加大对现有企业扶持力度的同时,进一步强化措施,加大力度,积极培植和催生新的龙头企业,切实壮大全县龙头企业规模和实力,充分发挥其辐射和带动作用。
三要规范经营行为,加强产业化经营机制和运作机制建设。按照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理念和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坚持以利益为纽带,科学整合产业化经营各个环节的资源,实现相关行业的利益对接,进一步规范各个环节的经营行为,将整个产业经营中的利益和风险有机合理的分配到生产、销售、储存、加工等各个环节,成为有机整体,真正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业化经营机制和协调高效的运行机制,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切实提升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四要合理配置资源,加快集约化经营步伐。结合礼泉客观实际,用足用活国家政策,积极实践,大胆探索,建立土地经营权流转机制,加速土地经营权平稳流转,进一步科学配置生产要素和土地资源,克服农业生产“各自为政,分散经营”的原始模式,建立科学化布局、集约化经营、企业化管理的现代农业生产新格局,实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新的跨越。
第二篇: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考
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考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发展。早在1995山东潍坊率先在全国提出并实施了农业产业化,形成了寿光、诸城等各具特色的产业化模式,随着“农业三化、三变、三带动”战略的大力实施,全市呈现出了农民持续增收,农村社会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以下以自己在山东潍坊学习考察的所见所闻,结合乌苏市农业发展实际,谈谈对乌苏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粗浅认识。
一、乌苏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
乌苏市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立足本地实际,围绕龙头企业调整种植结构,已经形成区域种植规模。四棵树镇成立了万亩绿色水稻基地,通过水稻协会,加强新品种的引进,提高加工技术、设备的完善,解决过去粗放式管理生产方式,把1.3万亩基地变为商品基地、超市农业,农民不用出镇便可变产品为商品。八十四户乡建立的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形成了一村一品的经营格局,依托郊区的地源优势,变为产业优势,进而转化为经济优势。乌苏引进全疆最大淀粉生产企业—-新疆天玉生物淀粉科技有限公司。企业建成年产淀粉6万吨,直接消耗玉米9万吨。玉米生产用地达13万亩,每亩玉米农民可增收200元。
2006年,我市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726元,比上年增加了318元,种植业效益继续提高,现代畜牧业健康发展,龙头企业不断壮大,新农村建设开局良好。
二、存在差距及原因分析
(一)存在差距
与全国相比较,乌苏的农业产业化在经营水平上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为:
1、产业化经营组织整体竞争力弱。与全国农产品大型企业相比,乌苏农业产业化竞争力不仅体现在单项产品、单个市场主体竞争力弱,而且体现在龙头企业规模和实力、科技和产品质量、品牌与价格以及经营方式在内的整个产业化体系的综合竞争力也较弱。
2、农产品生产、加工产业链短。从横向看,产品研发能力低,新开发产品少,全国玉米开发有100多个品种,乌苏只有几个品种。乌苏农产品专用程度和品质不能满足加工业的需求,直接影响了农产品加工的质量和加工品种的开发。从纵向看,产品加工深度不够,加工转化和增值率低。
3、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较低。目前,乌苏农户经营规模小、分散化程度高,投资能力弱,经营手段和经营方式落后。我国发达地区形成了较完备的合作社,合作社依法从事生产、加工、销售活动,合作社已经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一个主要模式。而乌苏农村各类中介组织发展缓慢,有一半以上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没有产权关系、松散型的自我技术服务性团体。
(二)制约乌苏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原因
在上述差距的背后反映出乌苏农业产业化经营还存在一些突出的制约因素,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就很难取得长足进步。
1、政策扶持力度不够。这是多数龙头企业也是农民向政府呼吁最强烈的一个问题。目前的高税(费)率、低回报,很难吸引更多的人才和资金进入,“农产品的质量标准不统一;检
验检疫费用高。此外还存在商检部门、技术质量监督部门和卫生防疫部门重复检查、重复收费的问题。”此外,“农产品在流通环节中产品运输关卡多,收费多,急需建立农产品的绿色通道。运一车电视机和一车蔬菜,价值和利润相差悬殊,但过路费一样,十分不利于农产品的流通,加大了企业的成本。”虽然一些地方开通了“绿色通道”,但基本是区域性、季节性的。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整体上利润水平不高,但农业产业化的经营成本却居高不下,经营环境较差。
2、农民受益无保障。乌苏多数地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利益分配机制,与农民致富的迫切要求不相适应,农民利益得不到保障,违背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根本目的。全国政协常委任玉岭认为,国家对产业化的支持政策和资金扶植多数为企业所得,农民得不到这种支持和好处及利益。而且,在以“公司加农户”为模式的运作中,实际上是把农民单方面抛向了市场,多数农民尤其是落后地区的农民信息闭塞,素质较低,抗风险能力弱,在产业化经营中没有主动权,多数农产品的价格实际上由公司而定,价格差(农产品的低廉与农药、化肥的高价)、不公平竞争等情况让他们只能是“哑巴吃黄连”,受欺现象难以避免。
3、组织起来障碍多。强有力的中介组织的缺失是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链条中至关重要的瓶颈问题之一。中介组织是将松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实现规模化经营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在农业产业化经营较为成功的国家,中介组织往往由专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组织担当。专业合作组织是一种农民互助合作性质的经济组织,许多国家往往采用低税、免税或政府补贴等政策加以扶持。目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尚处于起步阶段,合作的规模较小,生产经营水平较低,国家也并没有相应的扶持政策。有关人士建议,国家扶持龙头企业的政策应同样赋予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目前,在既缺少专业性的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又缺少可代表农民说话的农民协会组织的情况下,各级政府往往成了企业与农民间的中介,然而政府行为毕竟不是市场行为,这样下去并不利于农业产业化的真正长远发展。
4、软环境建设力量薄弱。软环境,主要是相对硬件设施而言的包括科技投入、文化教育等,对于发展农业产业化的作用丝毫不亚于任何一种“硬环境”。市场再好、销路再畅、产量再高,如果同时伴随的是高成本、高浪费,最终仍然无法获得效益最大化。基础教育的普及和提高是提高全民素质的根本,对于实现农业产业化的重要主体农民来说意义就更非同寻常,农民素质的低下将从根本上制约农业产业化的更大进步。技术开发滞后,是制约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又一瓶颈。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刘旭认为,“以数量为主导的传统农业增长方式已不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只有低成本、高质量、安全可靠的产品才具有竞争力,农产品品质需由科技来提高”。由于科研投入不足,科技创新体制和机制不完善,科研成果远远满足不了实际需求。如我国保鲜业整体落后,农产品采后价值的损失严重。据统计,腐烂变质使25%的已采蔬菜、水果白白损失。
三、关于进一步推进乌苏农业产业化深入发展的几点建议
目前,农业产业化经营正经历着由量的扩张到质的提高,从自发性发展向优势产业集聚,从劳动密集向劳动密集、技术密集和资金密集转变,从以初加工为主向精深加工转变,从利益联结相对松散向更加紧密发展。为适应这一新的发展趋势,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
一步推进乌苏农业产业化深入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新贡献。
1、政府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培育壮大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以资本运营和优势品牌为纽带,整合资源、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开展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联合与合作,推进优势产品向优势企业集中、优势企业向优势产业和优势区域集聚,抓紧建立一批龙头企业集群示范基地。要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实施名牌战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综合效益。
2、完善利益联结机制。龙头企业要坚持为农民服务的方向,通过规范合同内容、明确责任程序、开展诚信教育等方式,发展订单农业,提高订单履约率。通过开展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等方式,为农户提供种养技术、市场信息、生产资料和产品销售等多种服务,提高龙头企业的服务能力。鼓励龙头企业设立风险资金,采取保护价收购、利润返还等多种形式,与农户建立紧密、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入股,实行合作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与龙头企业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无论采取哪一种利益联结方式,都要坚持自愿,遵循平等互利、风险共担的原则,充分考虑农业产业特点、市场发育状况、企业经营能力和农民的认识程度等因素。在农户与企业的关系中,龙头企业处于优势地位,国家支持龙头企业的目的就是要更好地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龙头企业的发展绝不能损害农民利益,否则就不具备龙头企业资格。
3、大力发展中介服务组织。要着力解决目前中介服务组织发育滞后的突出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多种形式促进发展。引导农民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实行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办民管民受益。鼓励专业合作组织开展跨区域经营,壮大自身实力,增强服务功能。支持龙头企业、农业科技人员和农村能人以及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创办或领办各类中介服务组织,培育扶持专业大户和经纪人队伍,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认真总结推广“龙头企业加合作组织加农户”的经验。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等中介组织的作用,防止行政化倾向,不断增强服务功能,完善自律机制,切实维护企业和农户的合法权益。
4、提升科技创新能力。龙头企业要成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主体,加快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研发一批、储备一批、应用一批,改进加工工艺、提高精深加工水平、提升产品档次。要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自建研发机构,或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开展联合攻关,重点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新产品、新技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要加强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注重国际先进技术的引进和转化。要加强与农技推广服务部门的合作,成为农业科技入户和培训农民的有效载体。
乌苏农业产业化发展打开了乌苏农业新的视窗,使乌苏农业与时代脉搏共跳,乌苏经济必将进入一个更高的水平发展,在一个更高的境界飞跃。
第三篇: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业结构调整
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业结构调整
农业结构的形成受宏观经济环境的制约和农业比较效益、农民收入预期的影响。对农业结构进行调整,不仅需要采取有效的宏观调控措施,而且也要探索和建立一种有效的经营机制引导和带动农业结构的调整,以不断促进农业结构优化。本文拟就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对农业结构调整的作用及相关问题,做一些分析和探讨。
一、带动农业结构调整的动力机制
农业结构是一个多层次的复合系统。农业结构的调整,即调整农业各部门、农村各产业之间及其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关系。通过调整,使农业生产不断适应市场需求,提高比较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可持续发展。
当前,我国农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个阶段也是对农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的阶段,既要搞好种植业、养殖业等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又要搞好加工业、运销业等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既要保持农产品生产的一定规模,又要提高农产品质量;既要搞好农产品的加工转化,又要搞活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的销售。这种调整不是适应性的,而是战略性的。从长远看,实行这种农业结构战略性的调整,单靠行政手段不行,必须建立健全一种与农业经营主体和市场需求变化相联系的经营机制,并通过这种机制去带动和引导,才能逐步实现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目标。
农业结构调整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结构逐步进行高速和改善。从大的阶段看,一是从1949年到1978年改革开放初期的农业结构调整。这是在计划体制和“以粮为纲”方针指导下进行的。农业生产按政府指令安排,实行计划种植。所以,偏重种植业和粮食的单一结构,虽有一定的微调,但基本变化不大。单一的农业结构,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加。
二是从1978年到90年代初期的农业结构调整。由于农村土地经营制度的改革和农产品购销体制的改革,加之实行“绝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农业结构开始由单一种植业向农、林、牧、副、渔并举转变,种植业在农业中的比重、粮食在种植业中的比重都有所下降,农民收藏有所增加。但是,由于计划体制的影响还远未消除,加上行政手段的驱使,农业结构调整趋同性很强,使农产品出现“卖难”,区域性结构矛盾突出,农村加工业、运输业发展缓慢。
三是从90年代初期到现在的农业结构调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农产品购销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结构的调整。特别是近几年农业结构调整成效较大,种植业在农业中的比重下降,粮食、棉花面积进一步调减,养殖业、乡镇企业
有较快发展,农业结构有较大改善。但市场机制在农业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仍没有充分发挥,一些地方农业发展仍以追求增加产品数量为主,品种结构单一,优质农产品少,加工转化率仍然很低,农产品销售不畅,库存积压严惩农业整体效益低,农民收入增幅减缓。
从整体上看,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的农业结构调整,对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保证市场供给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从目前看,农业结构长期积累的矛盾并未根本解决,农业结构与市场消费、农民增收的要求还很不适应,农业发展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⑴农产品质量不完全适应消费多样化的需求,多数农产品处于阶段性、结构性从过于求;⑵农民不能有效地进入市场,农产品销售不畅,价格低迷;⑶农产品加工转化滞后,农业比例效益低,逐民收入增幅减缓;⑷自然资源利用不合理,一些地方生态环境受到破坏;⑸农村第三产业发展缓慢,等等。应该看到,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还是农业结构不合理。这是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所必须解决的问题。
事实证明,以往的几次农业结构调整是有成绩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除了历史的和政策的局限性原因外,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缺乏市场引导,结构调整趋同性强,你调我也调,你种什么我种什么,形成“重复建设”,致使农业生产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市场需求变化脱节、错位。二是一些地方以行政手段干预较多,往往使农业结构调整脱离本地的优势和市场需求,盲目性很大。三是注重种植业、养殖业结构调整,但农产品加工业、营销业发展缓慢。四是农业生产结构调整预期不好,农业生产者不知调什么、种什么、结构调整的目标不明确,缺乏调整结构的积极性和预见性。
以上分析表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农业资源的配置起着基础性作用。农业结构调整作为农业资源的重拳组合,不能只靠行政手段,而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与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紧密结合。这就迫切需要一种经营机制,充当生产、加工、销售与市场结合的载体和带动、引导力量。否则,就会由于市场住处不灵、农产品滞销、比较效益低,影响农业结构调整的效果。那么,什么经营要制能把生产、加工、销售与市场联为一体,并使三者互相促进呢?那就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从一些地方的情况看,农业产业化经营,实行公司带农户,是引导和推动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动力。从一定意义上说,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就是广大农民为解决农业结构性矛盾对生产和收的影响而创造的。这种经营机制,通过利益纽带,实行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把农业生产结构、农村产业结构的高速与市场消费结构的变化有机地联结起来,并使三者相辅相承,互为促进,顺应了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尤其应该看到,市场对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的要求更高。只调生产结构,而以农产品为主的加工业和营销业发展不起来,农业比较效益就不能提高,农产品销售就困难;有了加工
业和运输业,而没有适应市场需求的农产品,农产品加工业和营销业也难以巩固和发展。这说明,农业生产结构、农村产业结构以及市场需求结构调整是一个系统工程。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决不只是单纯解决种什么、养什么、种多少、养多少的问题,也不某个五一节的局部性调整,百是要把数量与质量、生产与加工和销售通盘考虑,进行多环节的全局性的调整。通过结构调整,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质量和效益,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切实增加农民收入。而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连头市场,龙身连着加工和销售,龙尾连着农产品生产基地,具有引导和扶持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开展深度加工、拓宽销售市场的功能,不失为农业结构调整的一咱重要动力机制。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对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作用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一体化经营。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后,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也就是农产品生产基地的生产结构的调整。在这个过程中,农产品生产基地通过调整结构,为龙头企业提供所需要的农产品;龙头企业为了实现自己的需求,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市场、技术、资金支持,提升农业结构调整的水平。
(一)对农业结构调整提供市场引导
结构调整的目的,是生产适应市场需求的农产品。所以,调整农业结构必须以市场为导向,瞄准市场需求。土地家庭承包经营的农户是农业结构调整的主体,户数众多,经营分散,尤其需要加强结构调整的引导。农业产业化经营,是生产与市场连结的桥梁,成为向农民传递市场信息的重要渠道。一是向农产品生产者及时反馈市场信号。龙头企业外接市场,了解市场需求,能够把握市场变化。为获得适合市场需求的农产品,龙头企业及时向农产品生产基地传递信息,以此引导农民合理确定主导产业和生产规模。二是为农产品生产者开辟销售渠道。市场销售既可以引导结构调整,又可以促进结构优化。通过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稳定的购销关系,农产品有了稳定畅通的销路。这样,就发挥了主导产业优势,巩固和提高了农业结构调整的效果。总之,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市场牵动龙头,龙头引导基地,基地带动逐户,合理确定农产品生产基地主导产业和布局,把农业结构高速引导到依靠市场配置农业资源上来。
(二)对农业结构调整提供技术支撑
农业科学技术是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动力。农业结构高速的过程,也是农业科学技术应用的过程。只有加快农业科学技术进步,才能促进农业结构优化。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成了农业科技推广和应用的重要载体,开辟了加快农业科技进步的新途径。一是为农产品生产基地提供技术服务。龙头企业采取提供良种,推广栽培、植保、储藏技术等措施,提高了农产品的科技会计师,促进了产业结构和口若悬河种结构的调整。二是为农村培养科
技人员。龙头企业重视农产品生产基地的科技进步,聘请专家开展培训,现场传授知识,提高农民和科技人员的科技文化素质,为农业结构调整奠定基础。三是促进农业生产和农业技术的紧密结合。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促进了农业科技的应用,提高了技术集约化程度。农业科技人员进入龙头企业和农产品生产基地,解决一些生产和加工领域的实际问题,强化了科技应用力度。所以,农业产业化经营,既为农业科技进步创造了有利条件,又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技术支持。
(三)对农业结构调整提供资金支持
农业结构调整,就是农业技术、资金、资源等要素的重组。没有资金投入不足,是农业结构调整的一个制约因素。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随着龙头企业实力的增强,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资金支持就成为可能。一是让利于农,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投入能力。龙头结成利益共同体,把部分加工、销售环节的利润返还给农民。农民改变了单纯出售初级农产品的地位,并获得社会平均利润,增加了收入,增强了结构调整的投入能力。二是反哺农业,直接增加农产品基地投入。龙头企业为了扩大再生产,获得高产优质农产品,积极增加农产品生产投入,推广农业技术,修建仓库、水利、道路等农业基础设施。三是解决贫困户资金困难。一些龙头企业拿出一部分资金,解决盆困户购买化肥、农药、种子资金不足的问题,扶持农业生产。这些情况表明,由于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了农业比较效益,创造了更高的农业利润率,从而增强了带动农业发展的经济实力。“利益共享”的机制,又驱动了龙头企业拿出相应资金,支持和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
(四)对农业结构调整具有提升作用
随着农业发展和国内外市场变化,农业结构高速必须不断地提高层次和水平,以解决深层次问题,把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推向新的阶段。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一种新的经营机制,其重大作用不仅在于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而且还在于通过一体化经营,把农业结构调整提升到新的水平。一是促进农业生产结构优化。一般来说,龙头企业根据市场多样化需求,确定加工和营销的农产品。不同的龙头企业加工或营销粮食、水果、蔬菜、畜产品等不同的农产品。龙头企业对农产品需求的这种多样性,带动了种植业、养殖业和特色产业的发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优化了农业生产结构。二是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从一些地方的情况看,一般龙头企业具有从事加工、销售、储藏、运输等多种类型。一种类型的龙头企业带动农村一咱产业。多样类型的龙头企业,带动了逐村加工业、运输业、营销业、服务业等产业的共同发展,改变了农村单一的产业状况,使农村产业出现多门类重组的新格局。三是促进了农业区域化、专业化。为满足加工和销售需要,龙头企业对农产品收购时间集中,需求弹性大,质量要求高,一般都成批量收购。每个龙头企业往往只收购某
一种特定的且符合质量标准的农产品。这种需求和经营特征,决定了农产品生产基地为适应龙头企业的需要,必须实行单一品种规模化种养,从而促进了农业结构向区域化布局、专业化方向发展。可见,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结构从某个单一部门或产业向多部门、多产业发育和重组转变,进而逐步实现由量的变化向质的提高飞跃。
三、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农业结构调整的作用
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农业结构调整的引导和带动作用,随着其自身的逐步完善,才能充分发挥出来。当前,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采取有力的政策措施,推广“公司加农户”、“订单农业”等多种形式,大力加强龙头企业和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为发挥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创造有利条件。
(一)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增育和扶持龙头企业
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业结构调整功能的强弱,关键在于龙头企业实力的强弱。龙头企业经营实力强,对农业结构调整带动作用就大。因此,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龙头企业建设。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龙头企业要在税收、信贷、出口等方面给以扶持。要有计划、有重点地培育一批大型龙头企业,不断增强它们对农业结构调整的带动、支持能力。应选择一些经济实力强的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和以农产品加工、营销为主的乡镇企业,进入农业产业化经营行列,充当龙头企业,发挥它们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引导和支持作用。要鼓励多咱所有制形式、多种经营类型的龙头企业的发燕尾服,防止重复建设,以俣理的龙头企业结构带动农业结构的组合和优化。龙头企业和农产品生产基地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以利于农业各部门、各产业均衡发展,形成科学的农业区域结构。
(二)支持大型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按政策规定收购自用粮
这是促进粮食品种结构调整和区域化生产的重要措施要认真落实国家有关政策规定,支持符合条件的大型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产品生产基地建立稳定的粮食购销关系。一些大型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经省级政府批准,可以到农村收购自用粮。建立这种稳定的购销关系,既可以促进粮食销售,又可以引导农民调整优化粮食品种结构,发展适销对路的粮食生产。一些大型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经批准后,成批量地收购一些自用粮食品种,可以带动粮食的区域化、专业化种植,促进农业结构和区域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三)采取“公司加农户”、“订单农业”等多种形式,带动农业结构调整
发展订单农业,实行“公司加农户”,进一步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增强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农业结构调整的带动作用。提倡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同农户签定订单,这样可以将市场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表现为对农产品数量、质量、品种、规模等的具体要求,为
农业结构调整提供信息和导向。农民按照订单的约定来安排农产品生产,可以使生产结构更适应市场需求结构,从而带动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发挥比较优势,合理配置农业资源。加强“合同”和订单的管理,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提高履约率。
(四)合理确定主导产业,优化农产品基地生产结构
农产品生产基地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第一车间”。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后,要发挥市场和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搞好农产品生产基地的结构调整,要根据市场和龙头企业需要,合理确定主导产业,优化品种结构。要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发挥龙头企业在农业科技推广中的作用,促进农业科技在农产品基地的普及和推广。要采用先进农业技术,提高农产品生产基地的科技水平,依靠科技带动品种结构、品质结构调整。要加强农产品基地的农田水利建设,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搞好储藏、保鲜、运输、供电、通讯等设施建设,以保证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需要。农产品生产基地要健全市场网络,开辟农产品市场,创造良好的外部销售环境。
(五)运用利益机制调动农户调整农业结构的积极性
农户是农产品生产基地的主体,也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第一车间”的经营主体。只有正确处理农户与龙头企业间的利益关系,形成利益共同体,农户才能按照市场和龙头企业的要求,积极搞好农业结构调整。公司带农户,重要的是要靠利益纽带去带动。因此,龙判断企业要逐步与农户建立“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利益机制,保护农民利益,调动农民调整农业结构的积极性。一是对农户生产的农产品,要按订单或“合同”收购,俣理定价,以质论价,决不要压级压价,限收拒收。二是要让利于农民,反哺农业。要把农产品加工、销售环节的利润拿出一部分,返还给农民和农业。这样,农民才能把龙头企业当成自己的企业,安排好农产品生产,支持龙头企业发展。三是龙头企业对“合同”订购的农产品要制定合理的保护价格。对于由于市场变化和不测的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龙头企业应与农民共同承担,以稳定农产品基地的结构和布局。
第四篇:关于盐亭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几点思考
关于盐亭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调查报告
盐亭自然生态优美,物产资源丰富,区位条件优越,是全国绿化模范县、四川省产粮产油大县、四川省现代畜牧业重点培育县。近年来,盐亭县坚持建基地、育龙头、建组织,做强优质粮油、生猪、小家禽三大传统产业,做大核桃、花卉、水产三大特色产业的工作思路,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盐亭县按照“以点带面、以线促面、连点成片、整体推进”的思路,创新“三突出、三打破、三统筹”的“三三制”工作措施,以科学规划引领产村相融,以产业发展助推新村建设,以新村建设带动产业发展,促进农业产业化和新村建设交融互动发展,产村相融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开创了全县农业农村工作的新局面。
一、农业产业化发展成效
一是龙头数量多,效益较好。大力创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企业数量、规模和效益不断提高。以全成生态种畜、名江食品等企业为龙头的畜牧产品加工产业体系,以梅花果业、永隆清真食品公司为龙头的果品收储体系,以宏鑫粮油、嫘祖米业、嫘祖面业等企业为龙头的粮食加工产业体系。全县共发展省、市级重点龙头企业30户,其中省级1户(汇源牧业),截止2012年底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1.5亿元,实现利润1.3亿元。“四川豆瓣”、“川椒王子”等5个产品入选绵阳市“首届消费者最受欢迎”产品名录,“亚隆”牌核桃油入选“绵州九宝”。二是基地布局优,规模较大。通过优化区域布局、实施品牌整合,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初具规模,2012年,全县水果种植面积达到6.7万亩,种植花卉3000亩,种植设施蔬菜2000亩,露地蔬菜5000亩,发展核桃13.8万亩,适度规模养殖户260户。全县初步建成了以北部柏梓等9乡镇为主的“梓盐核桃走廊”,以两河、新农、云溪等3个乡镇为重点的园艺产业示范园,以麻秧、黄甸等4个乡镇为主的现代畜牧产业示范园,以富驿、八角等4个乡镇为重点的花椒种植基地。
三是专合作组织体系全,带动较强。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按照“依托一个组织、振兴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百姓”的工作思路,积极推广“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扶持发展、规范完善、整合壮大了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共计128家,入社农户达到3.5万户,辐射带动农户8.7万户,会员农户户均收入比上年同期增收1350元。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的形成和壮大,在农业产业化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四是产业发展环境优,机制较新。县政府出台了企业在投资强度、利税规模方面的规定,明确了在土地流转、基地建设等奖励和扶持政策,支持龙头企业建设生猪、核桃、花卉、特色水产等特色产业基地。同时,积极探索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型捆绑式投入机制,项目按“条条”梳理,集中向“块块”投入,把市县项目资金、农林水牧路等各系统的资金统筹起来,向重点产业发展区域集中安排使用,实现设施配套完善,发挥资源的最大效益。
二、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一是龙头不强。一方面是企业技术含量低。大多数企业加工的是初级产品,附加值低、经济效益不高。如嫘祖米业、嫘祖面业等企业只是对粮油等农产品进行收储和粗加工,没有创出品牌;另一方面企业整体经营水平较低,抗市场风险能力差,一定数量的企业仍然是家族式经营管理。再者是链条不长。产品加工层次低,市场竞争能力弱。以大家畜加工为例,全县年出栏肉牛、肉羊等大家畜40余万头,主要是靠贩卖活畜外销,产品附加值较低,这是造成我县畜牧产业大而不强的主要原因。
二是规模不大。我县农业产业仍以家庭为单位的小规模、分散式经营为主。规模化的种植基地发育不够,种植比较分散,集中连片少,集约化程度较低。粮食、蔬菜、畜禽等主导产业有优无势、有产品无商品,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而且低水平竞争越发凸显,难以产生规模效益。
三是市场不活。从整体上看,我县农产品直销、批发市场建设相对滞后,缺乏统一规划,布局不合理,数量少、规模小、设施落后、功能不全,市场发育程度低,农产品流通不畅,主宗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专业市场缺失,更没有一个大型综合农产品交易市场,不能有效地带动区域化、专业化生产。
四是品牌不响。农产品有品牌无名牌,在市场上知名度低,品牌效应差,竞争力弱,靠出售原始产品维持生产经营,使产业效益大打折扣,影响产业规模扩张和层次提升。成因:一是体制机制不全阻碍了农业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一家一户分散经营,难以形成“一村一品”、“多村一品”的产业化格局,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程度低。二是由于小生产与大市场结合不紧密。多数加工企业与农户还是一种简单的买卖关系,企业和农户之间还没有真正形成利益共同体,企业原料短缺和农产品卖难的问题同时存在,签订的合同缺乏履约保障机制。三是劳劳动者素质不高。在家从事农业生产的基本是老年人,文化素质不高,影响新技术、新品种、新方法的推广和引用,同时,专业中介组织作用发挥不充分,农民经纪人大部分文化层次在高中以下,素质较低。四是在农业生产上的投入偏低;五是农业机械化水平低。我县是丘陵农业县,田间作业体系不全,农业机械难于发挥较大作用,农业机耕机种水平不高。
三、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对策建议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中一件带有全局性、方向性的大事,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硬抓手。
(一)要加快农业工业化进程,就必须在带动主体培育上下工夫。首先,要突出重点,集中力量做大龙头。只有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通过资源整合和招商引资,利用引进外来资本、技术、人才,改造、提升我县现有企业,加快产业集群形成,才能全面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农业产业化才会有大的飞跃。第二,要延长产业链,促进精深加工,改变我县有产品无加工,有粗加工无精深加工,有高产量无高附加值的窘境。重点推进优质粮油、核桃、畜禽屠宰等深加工及蔬菜仓储保鲜,形成完整链条。第三,要提高科技水平和现代管理水平。要切实加强与四川农业大学、西南科技大学、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的合作,以现代先进技术、工艺、设备装备我县现有的基础好,带动能力强的企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经营管理企业,彻底摆脱“家族”管理、粗放经营的旧模式,实现管理创新。第四,要增加投入。农业龙头企业要积极筹措资金,加大再生产投入,引进新工艺、新流程,提升装备水平。
(二)要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就必须在打造产业集群上下工夫。首先,要推进土地的规模化。积极推行多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形式,鼓励农民采取转包、转让、出租、互换、入股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大力支持各类经营主体参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从而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其次,要推进农产品的规模生产。今后应着力扩大规模,以量的突破吸引客商,占领市场,提升效益。此外,要推进农产品加工和流通的规模化,提高加工转化率,扩大市场份额。再者,要坚持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思路,做大核桃、花卉、水产等特色产业产业规模。
(三)要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就必须在品牌培育上下工夫。依托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和区域优势,大力实施全县农产品品牌统一战略,着力培育、壮大和保护农产品品牌,促使盐亭农业产业向更高层次、更宽领域发展。要积极指导农业企业、农村经济组织、农民申请注册农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鼓励支持企业争创驰名(著名)商标,改变过去商标命名“土”、包装设计“丑”、对外影响“小”的状况,切实提高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要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绿色食品生产基地、有机食品基地的认定和标识认证;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加强疫病防控,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和原产地标记制度,使我县农产品成为经得起市场检验的放心产品。
(四)要加快农业产业进程,就必须在机制创新上下工夫。一是要健全组织服务体系。要建立现代农业的生产组织形式,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建立“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或“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有效的管理运行机制和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探索股份制等更紧密的利益联结模式,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二是要强化政策引导。尽快制订全县农业产业化总体规划和产业规划并强力推进;整合各类支农资金,抓紧出台农业产业化资金奖扶办法;抓紧制订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实施意见。三是要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农业产业化项目(企业)调度联席会议制度和工作考核督查制度,帮助破解土地、资金、人才、技术等瓶颈问题,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政务环境、法制环境和周边环境。充分发挥部门优势,强化各部门向上争取农业项目的责任,形成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合力。
(五)要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就必须在改善农业基础设施上下工夫。用好用足“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组织动员群众大规模开展农田水利建设,打捆使用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项目,围绕山、水、田、路综合治理,建设一批标准农田,整治田间渠系、田间作业道,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六)要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就必须在延伸产业链上下工夫。要用打造高团、白虎的基本经验,用城市社区建设的标准建设新农村综合体,继续坚持整合资源,坚持“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司其职,形成合力”的工作原则,建设嫘祖农耕文化艺术基地鳌鱼项目区和福兴项目区,依托高团、白虎富有特色的花卉产业、优美的生态环境,聚人气、造商机、谋发展,打响盐亭特色乡村旅游品牌,提升嫘祖故里对外知名度。
第五篇:浅谈农业产业化发展
浅谈农业产业化发展
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逐步推进,已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经济和效益,为农业整体素质的提高奠定了一定基础。但是不容忽视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难题。从整体来看,农业产业化经营仍然存在着;培植主导产业难。生产基地规模受土地流转和农民传统生产观念等诸因素的影响,尚成为制约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瓶颈”,真正成为能支撑区域经济状况和具有特色的主导产业还不多,产品的竞争力不强;发展龙头企业难。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火车头”,但一些地方呈现出龙头企业规模小、数量少、实力弱、素质不高,离现代企业管理有一定差距;拉长产业链条难。农业产业化就是把一个农产品升格为一个系列产品,使农业成为包括种植、养殖、加工、流通在内的完整产业系列。产业链条的长短、“链条节”的多少,决定着农产品转化增值的大小,目前存在着农副产品的粗加工向精加工不够,链条短,各环节产品的开发力度不够,整体效益不高,农民在产业链条中资金不足等方面的问题;部分农民对农业产业化认识不足,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等等,要真正使农业产业化经营进一步推向新台阶,保持其健康有序的发展,确实需要我们认真分析,理清思路。
一、我村基本情况及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1、我村基本情况
XX村位于XX市东郊,为大唐华银XX电厂新址所在地,总面积3.5平方公里,全村1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863人,628户,耕地总面积400亩,林地面积2980亩,2011年平均人收入7500元。我村主要分为五个集中居住区,分别为移民区、木香口、老屋冲、烟坳冲和S312线沿线。其中新建的移民区,是全市少有的高标准统一规划的新型居民生活区。村民勤劳淳朴,现村办企业主要有祥波选煤厂、背后冲煤坪、农兴煤炭有限公司、鑫盛贸易有限公司等。按“六室一园一超市一中心”的模式,完成了村级医疗卫生室、计划生育室、综合服务部、幼儿园、农村超市和村民活动中心的建设。
2、我村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村坚持把发展壮大绿色产业作为发展农业产业化、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切入点和突破口来抓,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创新机制,加大投入,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2.1、发展战略初步形成
我们立足村情实际,遵循市场规律,发挥区域优势,利用土地资源,反复进行论证和优 势比较,制定了绿色产业富民战略,按照“择优开发,重点突破”的原则,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快绿色产业建设步伐,形成了以茶油、林果、苗木三大特色产业为主导的产业开发格局,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
2.2、产业规模不断壮大
我村把产业基地建设作为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工程来抓。先后制定了三大主导产业开发的扶持激励政策,加大投入力度,促进产业上规模、增效益。截止2011年底,全村种植油茶树木1200亩,林果500亩,苗木300亩,油茶、林果、苗木三大特色主导产业提供的收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0%以上。
2.3、服务网络日趋完善
村委会确定2—3名有文化、懂技术的农民担任村级产业开发技术员,从产业发展前期、中期、后期全方位开展指导服务。同时,采取送出去、请进来以及传、帮、带等方法,加强产业开发技术人员的培养。
2.4、市场体系不断健全
根据产业化经营的要求,不断健全市场体系,积极开拓市场,初步形成了以销带产、以产促销的市场化运作新路子。开通了电子农务、农信通,为产业发展提供便捷、快速的信息服务。
二、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村绿色产业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有了一定的规模,取得了一定效益,但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仍存在许多问题。
1、规模效益不明显
长期以来受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经营的传统模式影响,我村的产业规模小而且分散,形不成种养大户,客观上制约了产业化发展。各产业化基地建设不平衡,规模效益始终得不到显现。
2、经济效益不突出
我们的干部群众大部分还是按照“就农业抓农业、就种植业抓种植业”的传统模式来抓产业,在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上,积极性不高,接受能力弱,导致产业质量和效益低。从纵向发展看,我村产业的经济效益有了一定提升,但从横向比较看,与先进村的相差仍然较大,还有很大的差距。
3、缺乏龙头企业带动
我村绿色产业过去只注重于产业本身的生产和销售,而不重视产业的加工和配套产业的发展,全村没有一家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产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已成为阻碍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瓶颈”。
4、服务体系建设滞后
农业产业中介组织处于萌芽状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体系不健全、不规范,农民与中介组织之间关系松散,还未形成规范、完善的服务体系。市场体系建设滞后,我村只有零星、分散的初级市场,没有大规模、功能齐全、辐射力强的专业市场。产业防灾抗灾体系不健全,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随着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农业技术人才严重短缺。
5、产业化建设资金不足
虽然沙塘湾街道办事处在产业发展上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财政支农力度明显加大,但这不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着力点,而农民的资金积累不足、再生产能力弱是当前农业产业发展面临的普遍问题。由于农村信贷门槛高、农民还贷意识差、信誉度低等方面的原因,农民贷款难度大,加之农民自筹资金十分有限,而社会上的民营企业认为农业投入大、效益低、收回限期长,一般不愿意将资金投入到农业产业发展上来,造成农业产业投入明显不足。
6、农民主体意识不强
在产业发展初期,由于农村经济基础较差,以贷款扶持、财政补贴和行政推动为主要手段,使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由此,一部分农民产生了严重依赖政府的思想倾向,只要出现问题就看政府怎么办,等政府来解决,把自己的事情当成是政府的事情。没有形成农户自主发展产业的意识,农民发展产业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没有完全调动起来。
三、农业产业化的内涵
农业产业化体现了我国农村的改革和发展由单项突破进入到整体推进的新阶段;它体现了“生产力标准”的原则,首先着眼于农业和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下力气搞好生产力各要素的优化组合,并以此为出发点来调整其他相应的方面;它贯穿着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的方针,把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这一基本经验运用于农业和农村工作;农业产业化又是和农村工业化、农村城市化相结合的“三化一体”进程,全面描绘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前景;农业产业化必然会进一步促进城乡结合、工农结合,为我国工业发展提供更大的市场和更好的宏观环境,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发展是硬道理,发展要有新思路。看来农业产业化就是这样一个具有全局性的重要思路。
四、农业产业化在农村工作中地位 我们已经明确,在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农村经济工作的主要目标,应该是为保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增加农民收入而努力。我们也已经明确,要实现这个目标,各方面要更加重视农业,要加大农业的投入,但基本的途径,还是把农民引进市场,靠农民自己致富。如果我们的农业还停留在原有的状态上,农民不仅难以真正进入市场,就是进入了,只是一家一户的小船,也很容易被市场海洋的风浪打翻。所以,只有靠农业产业化这只大船,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的农民才能够顺利进入市场,并在市场的海洋里扬帆远航。农业产业化是农民进入市场的主要方式和主要依托。可见,农业产业化是整体推进农村经济工作的最终落实之点,最主要的实际操作之点,内容丰富,前景广阔。正是从这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产业化”。
五、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今后我村农业产业化发展总的思路是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加快发展、富民强村”主题,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积极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建立起强有力的产业化组织体系,依靠农业科技进步,打造产品品牌,主动培育农产品产地市场,完善市场体系,努力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推动我村经济大发展和农民收入大提高。
1、抓基地,扩大产业化经营规模
为了实现农业产业化的规模经营效益,要继续认真实施《太坪村特色农业发展规划》,立足资源优势,不断发展壮大农业特色主导产业的生产基地,实行集约化、规模化生产,力争三只特色农产品无论发展规模还是档次上都要再上一个新台阶,尽快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
2、抓龙头,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
一是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围绕主导产业,坚持“引大龙、育新龙、带小龙”的发展思路,继续坚持扶大、扶强、扶优的原则,发展一到两个龙头企业,积极探索灵活高效的利益连接机制,引导和鼓励原有企业与基地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完善农业订单,实现农业企业与基地农户的“双保险”,实现互动发展。重点培育和扶持带动农户力强,技术开发能力强的企业,特别是要积极培育与扶持以出口为导向的农业企业,不断提高其市场竞争力。二是继续引导培育与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或农业专业协会,进一步提高农户的组织化程度。要把培育和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我村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正处于起步发育阶段,首先要加强领导。要充分认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重要性、紧迫性,加强引导、扶持与服务,通过引导服务促其发展,做到引导而不强迫,4 扶持而不干预,参与而不包办。其次加大扶持力度。要以扶持农业企业一样扶持合作组织。再次要规范对专业合作社的管理,对有关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素质、管理能力和经营水平。通过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努力延长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链条,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农业市场竞争力,达到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
3、抓精品,提升产业化经营层次
发展精品农业是实现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一是要大力实施种子种苗工程。种子种苗也是一个“龙头”。一个好的品种能创专利出品牌、增效益。要把种子种苗产业作为效益农业的一大新兴产业来抓,充分发挥这种对农业结构战略调整的关系作用,着力从市内外、省内外引进一批优质、高效,市场前景看好的种子、种苗、种畜,着力优化农产品的品种品质,着力形成一批具有规模效应的名特优新品生产,着力打出一批在省内外市场上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太坪农产品知名品牌。二是要加快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有机农业,努力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要因地制宜地制定地方农艺规范或技术规程,建立无公害和标准化生产档案记录制度和产品质量追溯制度,加强对农业投入品综合整治,推广使用高效、安全肥药,从源头上减少和杜绝污染,确保无公害和标准化生产顺利进行。三是大力实施品牌工程,有了“品牌”,农业商品才有具体的目标,质量农业、精品农业才能落到实处。因此,十分有必要选择有一定生产规模的或有地方特色的,或有新技术含量的农产品,通过注册商标,通过改装包装等产业化经营手段,创造有声誉的品牌,在市场上树立起亮丽的形象,给消费者以特别的品味吸引与享受。四是培训好农民加快科技入户。只有培训农民才能转变农民,只有转变农民才能提高农民,注重实效,切实提高他们的素质。
4、抓市场,拓宽产业化经营空间
市场是市场经济的载体,是市场农业的基础。培育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既要加快有形市场的开发建设,又要重视无形市场的建设,是推动农业产业化的重要环节。一要统一规划,加强立项管理,逐步在全市形成布局合理、公平竞争,统一开放的农产品市场体系。二要扶持市场进一步发挥服务功能。重点扶持市场的冷冻、冷藏、仓储、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化系统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要推行电子统一结算管理系统等现代交易方式。建立多元化的市场价格,供求信息采集,整理和发布系统,为农民、经营户、管理人员提供信息服务。三要逐步建立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促进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发展。重点以果菜等鲜活农产品批发市场为窗口,建立市场准入制度,从加强管理着手,配置检测设备,规范检测手段,对不符合要求的不予进场交易。四要加强市场开拓。加大农产品贩销大户,经纪人队伍培育,以市场为依托,通过组建农产品贩销户行业协会的途径,提高农产品经营户的组织化程度。引导贩销大户与基地农户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参考文献:
[1] 张壬午,生态农业产业化探析[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4(12):14-15.[2] 张进忠、吕有军、吴宏伟,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战略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3):904-906.[3] 张宏伟,农业产业化资金投入机制探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6(6):154-156.[4] 王金玉,农业产业化及其支持系统探析[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21):
41、123.[5] 刘葆金,中国农业产业化理论探析[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1999,22(4):93-9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