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马道林场林业发展的启示与建议
对马道林场林业发展的启示与建议
陕西马道林场龚慧军
一、围绕三大制度建设,加大林场管理体制改革
将岗位责任制、民主集中制、招投标制作为林场的三项基本制度,始终贯穿于林场的发展建设工作中,才能彻底改变林场机关化、机关工作人员老板化、人在家中休,树在山上长,靠天吃饭的粗放管理模式。林场是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但现在我们是“六不象”,企业不像企业、事业不象事业、职工是工人不象工人、农民不象农民、政府规划中是城市不象城市、农村不象农村,造成这种局面主要原因是管理体制不顺,责权不清,职工“等、靠、要”思想严重,‘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改革现有体制,扭转职工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都一个样,月月工资靠上级,干与不干都在自己的人浮于事里吃“大锅饭”现象。要打破干部、工人界限,打破工人“铁饭碗”,实行岗位责任制。根据工作需要,岗位设置应向管护岗位倾斜,压缩机关岗位,以岗定员,公平竞争,公开招聘,择优上岗,以岗定薪,易岗易薪,无岗分流,岗位创新,鼓励加薪,玩忽职守,立即下岗的岗位目标责任制管理,在林场营造一种职工上班有压力,工作有动力,干好有奖励,干砸要处理,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工作氛围。其次要实行在林场职工代表大会领导下的场长负责制,增强了职工参与林场管理的权力,场长、场领导集体不但要向上级组织负责,更要向全体林场职工负责,增加了领导集体决策时的责任感,增加了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既保证了大事决策上的民主,又保障了具体事务上集中。在林场形成一个团结、和谐、坚强的领导班子和一个监督有力,沟通和谐的监督体制。最后林场要在场务公开的基础上,对林场工作中的各项基础建设,生产项目,投资经营都要实行招投标制度,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作业质量,同时增强管理透明度,防止腐败,增加领导集体在职工队伍中的凝聚力。
二、围绕“三个文明”建设,创建林场企业文化打造百年老场
在抓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重视抓好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切实抓好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和品德修养教育,林业形势教育,科学知识教育,职工技术教育,结合双创工作和机关作风整顿工作以正确舆论引导人,以先进文化影响人,以先进典型激励人,以规章制度管理人,为林场创建企业文化提供文明环境。企业文化是企业员工共同的价值体系,良好的企业文化具有强烈的导向作
用教育作用、激励作用和凝聚作用。世界500强胜出其它企业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这些企业善于给他们的企业文化注入活力,凭着企业文化,他们保持了百年不衰,专家预言,企业文化在未来十年内很可能成为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林朵林场长期利用简报、理论学习、业务考试、使职工树立了正确的社会价格观,形成了“林朵是我家,林场发展靠大家”的团队精神,通过举行场庆、编纂场志,创作场歌,发行林场纪念邮票,建立荣誉室,将林场几代人形成的优良作用,创业精神打造成了“艰苦奋斗,勇于开拓,与时俱进,勇创辉煌”的企业文化。我们应向林朵学习,更新观念,开拓视野,洞察林业发展方向,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现代林业建设队伍,形成“开放、拼搏、创新”的企业思想,以五十年发展壮大的森林资源,职工队伍,固定资产形成的企业经济底蕴,通过为了林业建设默默工作,勇于奉献,面对企业发展能跟的上,用的着,干得好的优秀员工队伍,在“奉献、拼搏、创新”的企业文化指导下,将林场建设成为和谐、富裕、文明的现代化林场和百年老字号林场。
三、健全制度创新管理模式
完善制度,动态管理,量化考核,使管理成为促进林场发展的最有效手段。长期以来,我们也在不断的完善我们的管理制度,制定了许多量化考核的具体办法也细化了领导的分工,明确了责、权、利,从表面上看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上、下班正规了,该干的工作也干了,职工队伍的素质也提高了。但很多深层的问题同时也暴露出来,比如:职工上班在干什么,创造的价值是多人,完成工作的效率怎么样,职工素质能跟的上飞速发展的社会潮流吗?领导分工负责的责、权、利,其责究竟能承担多少,这些问题都有待解决,因此我们要完善制度,加强对整个工作流程的管理而不是仅仅是结果,完善奖罚制度改变以前罚重奖轻,造成的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局面,形成奖罚分明,不进则退的局面,因此要立足用“三勤、三严、三实、三高、三和、三管”12个字来规范林场的工作和学习,所谓“三勤”就是立足于勤学习,勤思考、勤工作,通过“三勤”来增强林场上下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奉献意识。所谓“三严”就是要严教育、严管理、严要求,通过“三严”来改善林场上下的工作作风,自身素质。所谓“三实”就是要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通过“三实”指导林场上下的作人原则,处事态度。所谓“三高”就是要高效率、高质量、高水平的抓好各项工作,通过“三高”规范了林场上下工作应达到的目标,考核的标准。所谓“三和”就是要创建一个良好的和谐班子、和谐队伍、和谐
工作环境,通过“三和”形成林场上下争做学习好、思想好、工作好、纪律好、作风好的“五好”职工。所谓“三管”就是要做到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学习生活中;“坚持靠制度管人、靠制度管事、靠制度管创收,通过“三管”为林场创出好成绩,培养出好人才,将以上的管理内容落到实处就必将推动林场的工作,开创一个团结、和谐、积极、进取、场强、民富的新局面。
四、利用和创造机会大力发展自营经济及股份制经济
林场实施了天保工程,不允许采伐了,但不表示就不允许林场发展林业产业了,林场要克服“等、靠、要”的思想,从自身的实际出发,不断深化改革,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符合市场需要的多种经营项目,引导职工发展好自营经济,搞好股份制经营,力争在短时间让林场活起来,职工富起来。我们应该在管死山上森林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公益林建设项目,积极扶持职工开展自营经济。改变以往公益林建设人工造林,只单一营造用材林的传统作法,根据市场发展形势,结合实际情况,集中连片的营造经济林如板栗、银杏、核桃等管理相对粗放,市场前景相对稳定的树种,采取林场扶持、职工管理、收益归职工的经营模式,并将造林地按20—30亩左右分给每个职工自主经营为此我们必须做好以下的工作:
1、科学制定出林场发展林业产业的总体方案,明确发展目标,合理规划实施步骤。
2、制定具体产业扶持政策,从制度上,技术上,资金上扶持的具体办法,以及职工享有林地经营权的年限和其它权利等;
3、制定最佳的经营经济林,用材林的营林技术规程,为职工发展自营经济地提供科学的指导标准。
4、与职工鉴订权、责、利明确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文书最大限度调动职工积极性,二确保自营经济地健康发展;
5、制定促进自营经济发展的检查验收奖惩办法,通过多种形式鼓励职工发展自营经济及严厉处罚消极和抵制对待自营经济的行为。
林业产业要发展就不能在无法发展林业产业的地方搞产业,要在能产生最大效益的地方,发展效益最好的产业,要向搞投资一样搞林业,达到保护自身资源,利用他人资源壮大自身实力。因此我们就要用最具活力的经营体制(利用林场的技术社会资源,职工的资金、干劲、创造力组成职工占大股,林场占小股的股份制经营),来发展林业产业中最有潜力和收益最稳定的产业。第一发展速生用材林,在汉江河滩地上营造万亩速生杨用材林,壮苗好地加科学管理,缩短杨树的成材周期,提高单位出材量,将其培育成长江中上游地区股份制造林的典范。第二开展优质绿化苗的培育,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环保意识的加强,长江以北地区的绿化也会迎头赶上南方发达地区的水准。因此,根据市场需要,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选择最适宜的树种,科学培育、缩短时间,降低成本,快速占领市场,获得最大的利润。园艺市场是无价的市场,只要能领导潮流占领市场就可获得几倍、十几倍的回报,所以这两个产业应马上设计论证筹划实施,一定不能等,不能拖,以职工占大头,林场做帮衬的方式迅速搞起来。只有通过自营经济和股份制经营才能真正解决林场在实施天保工程后,林场经费紧张,职工收入增长缓慢,一步一步走向贫困的不利局面。通过发展职工自营经济,股份制林业产业,在三到五年时间内,在保证国有森林资源保值、增值的常规工作外,在场外营造速生丰产林、经济林、绿化林二万亩(比例为6:3:1)也就是说在林场外再造一个林场,真正实现跳出扣场办林业的目标。
五、积极实施科技兴林战略
引进人才,加大林业科技投入。林场长期以来对林业科技的投入很少,以粗放经营为主。优良品种的选育、先进营林技术的应用,野生物种的驯化,珍稀品种生物学特性的研究,基本上都没有开展或仅仅停留在初期,造成了有木无林,有林无量,有量无质,珍稀、名贵、优良的树种得不到利用,只能处于被保护的状态。林业也成了投入大,产出小,周期长,见效慢,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不能协调发展。为了扭转这种局面,我们就要加大林业科技的投入,改变传统的林业经营模式,用科学的方法为林场制定合理的营林方案,做到地尽其用,物尽其能,相得宜彰,达到少投多产的目的。加大对珍稀野生物种的研究、驯化、最好的保护就是研究利用,将珍稀物种进行推广、利用,可以让更多人认识它们,保护它们,享受它们,这样林业才能真正造福社会,激发全社会建设林业的热情。林场现阶段要投入科研力量加大对巴山木竹的引种试验,高山杜鹃的低海拔驯化,五味子的人工栽培等项目的研究,同有关部门合作开展对林场及周边林区的土壤状况及林区物种的详查工作。目前,林场编制结构不合理,年龄偏大,文化素质偏低,不适应发展现代林业的要求,因此引进高学历人才来改变林场的传统管理模式是十分必要的,如引进计算机专业人才来建立信息网络化平台,实现林业网络化管理,拓展对外交流渠道,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引进旅游专业人才,改变林场森林公园有资源无市场的现状,将森林旅游这个无烟工业,朝阳产业,真正变成富民工程。同时也要加强对现有人才的培养,选派技术人员到高等院校进修加强业务学习,骨干工人到速丰林建设和园艺发展较好的兄弟单位学习实践,掌握先进的管理技术,使林场形成一支有理论懂实践的科研队伍,实现以自主创新为主体,大力加强林业原始创新,充分发挥林业科技对生态建设的支撑作用,促进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的人才强林战略,林业标准化战略和科技兴林战略。
六、加强交流沟通创造良好发展环境
加强与各级领导部门的交通与沟通,首先要加强与县政府部门的沟通,让政府了解林场的生存状况,明白林场的困难,在人事安排上给林场减轻人员负担,同时得到政府政策上的支持,将林区道路的养护、改造纳入村村通工程,林场职工在发展产业时能够享受农村小额扶贫贷款,林区职工与农民一样享受政府惠农补贴等。
国民经济已翻了两翻,物价也上涨了一倍,但天保经费的拨付标准还是参考十年前的经济指标,造成了林场经济年年负债,林场的正常工作、林区的安定已受到严重的影响,希望国家能够根据社会经济发提高退休人员的工资待遇,缩小林场与其它财政供养单位退休职工的工资待遇差距。其次加强同上级林业主管部门的沟通,得到上级业务部门对林场在项目上的支持,只有通过项目的实施,才能真正培育好现有的天然林资源,提高林分质量,扩大森林面积,增加森林蓄积量,改善林场办公条件。同时争取上级林业主管部门对林场发展股份制造林、自营经济、园艺等产业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只有政策有保障了,大家才敢真干、实干,将产业做大、做强。林场应实事求是的向上级反映林场难点问题,本着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的原则,对林场天保经费给予调整。以保护森林,进行生态建设为中心工作的国有林场的体制关系应进行行业垂直管辖,从而避免受地方发展经济,追求GDP的影响,才能真正做到严管林、慎用钱、质为先的发展要求,希望林场体制问题早日得到理顺,象福建等南方发达林区的林场一样健康快速的发展。
第二篇:改革开放30年国有林场改革与林业产业发展剖析
改革开放30年国有林场改革与林业产业发展
一、国有林场改革
呼伦贝尔市总国土面积为25.3万平方公里,其中:大兴安岭林区为16.3万平方公里,呼伦贝尔草原牧区为8.1万平方公里,嫩江平原农区为0.9万平方公里,全市有林地面积为11.4万平方公里,森林总蓄积量为9亿立方米。浩瀚的大兴安岭森林和辽阔的呼伦贝尔草原是中华民族最大的一块天然绿色宝地。
建国以来,国家对大兴安岭林区实施了科学利用与培育的开发战略,其中:北部以成过熟林为主的原始林区以利用为主,实施“以场定居,以场轮伐,越采越多、越采越好、青山常在、永续利用”的建设方针;滨洲铁路线两侧经沙俄和日伪严重破坏及当地移民砍伐后残留的地方国有林场经营的次生林区以培育后备森林资源为主,实施“以营林为基础”的建设方针。呼伦贝尔地方林业从1958年建局开始到1979年的改革开放之前,始终坚持“封护为主、育造并举”的营林方针,只进行抚育性的经营活动,地方林业是完全的事业单位,二十一年来,地方林业累计生产商品材250万立方米(该时期严格执行计划经济管理,不存在瞒报、不报等现象),年均生产11.9万立方米,次生林区的森林资源得以迅速恢复,森林生态质量和林分质量明显提高。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地方林业的性质发生了根本转变,不再实行全额事业拨款,推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经营方式,由于林业自身经济发展和职工生存的需要,林业的经营方针转到了“多种经营、综合利用”为主上来,林业的经营性项目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得到发展,小而全、大而粗,滥拍板的一些项目,给地方林业造成了沉重的包袱,林 地、湿地的破坏和森林采伐量的加大给森林生态带来了沉重的压力,到2000年国家正式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之前的二十一年,地方林业累计生产商品材1012万立方米,年均生产48.2万立方米,是前21年平均值的4.1倍(不含超采、乱砍滥伐的数量,按国家驻牙克石专员办的最低认可,剩余物按商品材的30%折算,累计生产在1300万立方米以上,年均生产61.9万立方米,是前21年平均值的5.2倍)。2000年开始,国家正式实施了“天保”工程,地方林业年均木材产量降低到20万立方米左右。“十五”期间,地方林业主要开展以森林保护为主的经营性活动和处理由于实施“天保”工程带来的人员过剩下岗、社会职能移交与一次性安置等问题,过去小而全、大而粗、结构单一的经营性项目逐渐萎缩处于停滞的状态,一些新型的生态型和可持续发展型的项目开始启动,经过多年的努力,森林生态有了一定的好转,林业经济开始从低谷回升。在“十一五”期间的开局之年,国家林业局提出了 “森林生态、林业产业、森林文化”三个体系同时并进的建设思路,并同时确立了国有森工和国有林场在“三个体系”建设中的主体地位,生态体系的建设在“十五”期间已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森林文化体系的建设也将随着国家实施的“新农村”建设得以加快,林业产业体系的建设更需要我们林业人发挥大智慧、围绕大生态、发展大产业、振兴大林业。
(一)措施与效果
上世纪90年代,呼伦贝尔市林业六局全面推行以局自立、以场自立的“两自立”改革,各旗市国有林场全面推行以场自立的改革,推行“三项制度”改革、环节干部任用制度改革,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实施岗位与工效挂钩的职工收入分配制度,对机关科室和教育、医院、公安等系统部分环节干部的任职引入竞争机制,优胜劣汰,实行竞聘上岗和 任期制、试用期制,对局属实体如林业商场、加工企业等实行承包经营,部分公司如原局属基建工程处还进行了股份制改造。
1998年“天保”工程试运行以来,对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养老和医疗制度进行了改革,建立了职工社会保障体系,2000年基本实现了离退休职工养老金社会化发放,2005年全员参加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并对医院进行重组改制,成立门诊部,对外开放创收,减少林业局的投入。
2004年以来实施了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改革。如:电视台整体剥离,人员全部移交内蒙古广播电视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等;2004年2月,实现剥离中小学改革,5月份完成中小学资产及首批选录教职工档案移交,2006年8月,完成首批未移交人员再次移交工作。另外,林业电厂、电讯等也分别划归相应的行业系统管理。
富余职工一次性安置。2004年8月林业六局一次性买断职工4406人,大大地减轻了林业局的负担。
部分企业进行了产权制度改革。2005年10月免渡河林业局完成了劳动服务公司集体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归位的改革,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集体企业条例》和《公司法》的要求,经过大集体职工及其职代会的民主选举,产生了新的领导班子。
撤并部分机构,整合配置资源。实施“天保”工程后,各局根据木材生产情况先后撤销了面粉厂、石油站、驻外办事处等辅助后勤供应机构,降低了管理成本。同时对过去由机关负责的供水、供暖等全部划转相关部门。
上述改革措施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减轻了林业局的压力,为林业下一步的深化改革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存在的问题
林业当前主要面临的是森林资源质量差、产业发展滞后、经营机制缺乏活力、林业办社会负担重、历史遗留问题解决难度大、“天保”资金不足和林权矛盾突出等诸多问题。
⒈ “天保”工程实施后对木材加工企业造成较大的影响。乌奴耳林业局木材加工厂属地方林业的龙头企业,七十年代就开始组建,先后投入几 千万元资金,虽然现在仍有十多条木材加工生产线和近百名技术工人,但因木材产量大幅调减,加工原料严重不足,致使不能正常生产。
2、优势产业严重滞后。大兴安岭有着宝贵的天然绿色资源优势,经营面积大、生物量大、生物种类多、湿地和淡水资源丰富、森林景观独特,还有寒冷的区位优势,但实施“天保”工程以来,由于过多地注重生态建设,产业发展基本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所以到目前仍然没有形成有带动作用的一个龙头企业。
3、经营机制缺乏活力,单一国有经济难以推动林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产权主体不明晰,责、权、利不对等,无疑要对国有经济的发展形成障碍,林业的改革和发展与其他行业相比是缓慢和滞后的,森林资源综合利用率不高,资源利用的互补性、循环性的特点没有发挥出来,没有形成产品生产、市场营销和新产品研发产业链条。单一的国有经济很难在市场中融得到资金,国家又缺乏产业化发展资金的投入扶持,林业企业又负债率高、资信度低,难以从银行和社会渠道得到贷款和融资,职工生活十分困难,又不具备内部集资入股的条件。
4、林业办社会负担沉重。目前林业六局仍然承担着医疗、公安消防、幼教等政社性支出,教育尽管已经移交,但目前仍按规定的比例承担费用。
5、历史遗留问题解决难度很大。一是林业六局从改革开放以来一直按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体制运行,在事业单位工资大幅上涨的情况下,因林业局无力发放,从1997年起,采取了将职工按事业单位增资标准记入职工工资档案,实际工资按企业效益发放的做法,到目前为止,职工的档案工资拖欠巨大,仅免渡河林业局到2006年末就累计拖欠职工档案工资17071万元,在职职工对这种做法还能以理解,但“天保工程”一次性安置人员已经与林业局脱离了劳动关系,这些人员已经通过法律和行政手段,向林业局讨要其过去的档案工资,他们目的明确,矛盾突出,如处置不当,极可能出现大规模的群体上访和越级上访事件。二是缴纳“三金”标准问题。如果全部按事业单位工资标准缴纳,林业又会形成新的拖欠。呼伦贝尔市政府综合考虑国家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和企业的具体困难,决定从2004年起,“三金”缴费基数按实发工资核定,以后职工退休享受企业退休人员 生活费,这对那些还没有到退休年龄和即将退休的职工,在职时因为林业局经济困难工资很低,生活很艰苦,指望着退休后多开点生活费,老有所养,而这样一来,这些职工势必陷入无助无望的境地,这是一种潜在的不稳定因素。三是建局以来遗留下来的职工工伤、长期病号、建国前老干部和老工人、文革致残人员、未纳入社保的职工遗属、退居二线的环节干部及内退人员的工资、护理费、医药费等给林业带来较大的压力。四是在“天保”工程实施前形成的债务和欠税无法偿还。
6、“天保工程”补助资金投放不足。一是地方配套资金不到位,二是各项补助标准没有动态调整,没有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提高,仍按1997年工资标准执行,已不能满足生产生活和发展的实际需要。
7、林权矛盾突出。地方政府乱批乱占林地并发放了相应的土地使用证,严重侵害了林权证的合法地位,造成了林农、林牧矛盾突出。在林区腹地乱批滥占林地已经对生态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大兴安岭几乎年年出现过去从未有过的干旱现象就是证明。
二、林业产业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地方林业的性质发生了根本转变,林业的经营方针转到了“多种经营、综合利用”为主上来,林业的经营性项目迅速发展,小而全、大而粗,滥拍板的一些项目,在实施“天保”后造成了沉重的包袱,形成了沉重的债务。柴河的水电站直接投资达3000多万元,至今未能建成;南木的钢纸板厂投资1000来万元,建成之时即停产之时;巴林的板厂多次改造扩建不仅未给带来任何利润,还形成了较大包袱;乌奴耳的木材加工厂投资几千万元建成后,通过原料价格内部补贴实现利润;免渡河的纸浆厂因当时在任领导的周旋,只进行了前期工程后就搁置,未造成更大的损失;红花尔基的松针粉场建成不久也腰折。所有这些项目造成了上亿元的经济损失,这一时期林业的收入是完全依靠采伐的木材来维持的,所以也造成了这一时期木材采伐量急速加大,乱砍滥伐最为严重的局面。
“天保”工程实施后,木材产量大幅调减,以木材生产为主的林区经济滑入低谷,林业产业结构单一和机制僵化所带来的林区矛盾越发凸显。如何在新形势下发展林业产业和全面建设林区小康社会已成为摆在林业人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针对国家对林业政策的调整和林业工作重点的转移,呼伦贝尔市林业局提出了“转变思想观念和经营机制、发展非林非木产业和非公有制林业、调整管理体制和经济结构”的工作思路。从而使林业产业在“天保”工程实施以来得到了又好又快的发展。
(一)林区经济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一是经营性企业股份制改造破题。经过几年探索与实践,各局在现代企业经营机制与林区实际相结合方面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目前,免渡河、南木、巴林、红花尔基林业局和扎兰屯、额尔古纳等旗市在改革管理方式、转变经营方式、调整所有制结构、调整生产结构等方面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闲置资产得以盘活,一些经营性企业实现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职工收入大幅度提高,“公司+基地+林户”的产业化模式正在形成。二是林下产品加工实现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在林下产品加工产业化方面,扎兰屯市以蒙森公司为龙头,充分利用榛子林资源,通过承包管护的形式交给林业职工管护经营,改变了原来榛材林无人管护,群众肆意砍烧、牛羊任意践踏,病虫害高发,榛子在未成熟前遭抢采的局面。目前,该市已经形成了由职工负责榛子林的管护和果实采集,由蒙森公司收购、加工、包装、销售的产业链条。该公司计划在5年内实现年加工5000吨榛子的产业规模,销售收入实现3亿元。目前,蒙森牌山产品系列已经在国内许多大中城市打开了销路,市场前景十分乐 观。特色种植业、养殖业、采集业、经济林果及林木种苗基地快速发展。粮食产量达到26476吨,产值3976万元。经济作物产量达到7370吨,产值698万元;养殖业实现产值15539万元,其中:特色养殖业产值7048万元。柞蚕养殖2315吨,产值4875万元;采集4611吨,产值5767万元。中草药种植226吨,产值1019万元;林果产量达11220吨,产值9050万元;苗木产量13053万株,产值达到5493万元。三是不断加快林产工业发展步伐。各级林业部门和林业企业面向市场需求,积极发展木材加工业、森林食品加工业和肉类加工业。其中:木材加工锯材2370795立方米,木片77399实积立方米,人造板933立方米,卫生筷子9025标准箱,加工产值达64753万元;森林食品加工2407吨,产值7963万元。四是森林生态旅游业产业得到发展。我市森林公园建设起步晚,森林公园发展极不平衡。经过努力,全市现建成森林公园 4处,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3处;建成自然保护区9处,总面积1236900公顷,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处,面积760100公顷,生态旅游前景十分广阔。近年来,以海拉尔为中心的达赉湖、红花尔基自然保护区森林草原生态特色旅游产业,以扎兰屯为中心的巴林喇嘛山森林公园、柴河、南木森林生态特色旅游产业,以鄂伦春嘎仙洞为中心的鲜卑文化和林区狩猎民族特色森林生态旅游产业。
(二)新林区建设工作扎实推进。一是加强领导。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成立了地方林业社会主义新林区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专门负责此项工作。各旗市林业局和林业六局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和专门的办事机构。二是确定新林区建设工作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领导小组成立后,根据上级的工作要求和林区实际,提出了“资源增长、经济发展、职 工富裕、局场文明、民主和谐”的新林区建设目标和“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林业工作,充分调动广大林业职工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参与性,以资源保护和生态建设为前提,以发展产业为基础,以致富职工为目标,以环境优美为标志,以项目建设为载体,以改革为动力,大力发展林区经济、优化林区环境、提高文明程度,全面提高林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新林区”的指导思想。三是确定新林区建设试点林场。经过深入调研,综合考虑地方林业84个林场的经济发展情况,道路交通情况,饮水、通电及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确定六个林场作为试点林场(红花尔基林业局诺干诺尔林场、南木林业局三七林场、柴河林业局固里河林场,额尔古纳市自兴林场、阿荣旗大时尼气林场、扎兰屯市伊其罕林场)。其中,诺干诺尔林场为全市新林区建设试点林场。为有利于将新林区建设工作以点带面全面推开,还确定了11个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较好的林场作为重点建设单位:伊列克得林场、乌奴耳林场、爱林源林场、牙克石林场、海拉尔林场、莫和尔图林场、拉抛林场、姑子庙林场、罕达盖林场、嘎仙沟林场、特尼河林场。
第三篇:世界林业对我国林业的启示
世界林业对中国林业的启示
摘要:世界林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原始林业支撑着以筑木为巢、钻木取火为基本特征的原始农业文明;传统林业以提供原材料、能源等方式哺养了近代工业文明;伴随着工业文明的扩展,对森林的破坏也达到了顶峰;森林面积的减少、生物物种加速灭绝、荒漠化的推进、水土流失的加剧、厄尔尼诺现象的形成,使整个生态环境质量急剧恶化。如何开展森林可持续经营,保护生物多样性、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如何发挥林业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以及化石能源逐渐枯竭中的重要作用,已成为当今林业热点问题,引起了国际组织、各国政府及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并为之付出努力。
关键词:森林采伐罗期福工程绿色计划林业生态工程统筹规划
世界林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原始林业支撑着以筑木为巢、钻木取火为基本特征的原始农业文明;传统林业以提供原材料、能源等方式哺养了近代工业文明;伴随着工业文明的扩展,对森林的破坏也达到了顶峰;森林面积的减少、生物物种加速灭绝、荒漠化的推进、水土流失的加剧、厄尔尼诺现象的形成,使整个生态环境质量急剧恶化。如何开展森林可持续经营,保护生物多样性、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如何发挥林业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以及化石能源逐渐枯竭中的重要作用,已成为当今林业热点问题,引起了国际组织、各国政府及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并为之付出努力。世界林业的现状
据估计,现有世界森林(指天然林、半天然林和人工林)面积为34.54 亿hm2,占陆地总面积(不包括格陵兰岛和南极洲)的30.92%。其中58.4%的森林面积(19.61 亿hm2)分布于世界发展中国家。从地理区位来看,世界的森林绝大部分集中在北半球,在北半球居住着地球上75%的人口,集中了95%以上的针叶林,90%的温带阔叶林和90%的工业用材林。从国别来看,世界森林有2/3 以上位于以下7 个国家,按森林面积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为:俄罗斯联邦、巴西、加拿大、美国、中国、印度尼西亚和前扎伊尔,世界上有29 个国家(包括21 个热带国家)其国土面积的一半以上被森林覆盖;但也有49 个国家(主要是面积小、无林地的岛国和地区)和几个亚区其林业用地比例还不足10%,包括非洲的撒哈拉地区(7.5%),南非的非热带地区(6.8%),近东地区(1.9%)和北非(12%)。人工林的面积约1.61-2 亿hm2,其中约8000 万-1亿hm2 分布在发达国家,主要位于欧洲和北美。发展中国家人工林总面积估计为8100 多万hm2,其中80%以上位于亚太地区,中国独自占了40%以上,其次为印度、印度尼西亚、巴西、越南、韩国和智利。
进入九十年代以来,工业化国家(不包括俄罗斯联邦)的森林覆盖面积(包括人工林)呈增加趋势,年增长量约175万hm(2 欧洲为39hm2,北美为76hm2)。这主要是林业发达国家由于科学技术取得了新的进展,生态技术在林木育种中得到应用,人工林集约栽培,采用机械化抚育和先进的森林病虫害和森林火灾预防技术,树木综合利用率大幅提高等,同时采取措施,制约毁林,限制森林采伐,扩大木材林产品进口量,保护本国森林资源,同时把有价值的森林划为自然保护区,发展森林旅游业。与此相反,发展中国家森林呈减少趋势,天然或半天然林的覆盖面积每年减少1370 万hm2(其中1290 万hm2 位于热带地区),这种损失通过每年70 万hm2 的造林面积(热带国家为30 万hm2)得到了部分补偿,但森林每年的净损失仍为1300 万hm2,所以世界森林资源从总体上来说是呈下降趋势的,尤为突出的是天然林的急剧下降。导致世界森林资源减少的因素很多,主要有频繁的森林火灾和病虫害;过度放牧;为生产薪材和木炭及原木出口换汇而进行的过度开发;林业与农业的土地之争导致的滥砍滥伐等。这些因素不消除就没有可能从根本上扭转森林资源的下降趋势。国外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进展
美国“罗期福工程”。19世纪中叶,美国中西部大草原6个州人口显著增长。由于过度放牧和开垦,19世纪后期就经常风沙弥漫,各种自然灾害日益频繁。当时的美国总统罗斯福发献上命令,宣布实施“大草原各州林业工程”,因此这项工程又被称为“罗期福工程”。该工程纵贯美国中部,跨6个州,规划用8年时间(1935-1942年)造林30万h(b),平均每65 h(b)土地上营造约1h(b)林带,实行网、片、点相结合;在适宜林木生长的地方,营造长1600米、宽54米的防护林;在农田周围、房舍周围营造防护林网;在不适宜造林地带,选出10%左右的小块土地营造片林,根据当地土壤情况,因地制宜的营造林带、林网、片林,以防止土地沙化,保护农田和牧场。8年中,美国国会为此拨款7500万美元,1942年以后,由于经费紧张等原因,大规模工程造林暂时中止,但仍保持着每年造林1——3万h(b)的速度。林带设计上,占地沙的1——5行的窄林带越来越受到重视。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人工营造的防护林带总长度16万km,面积65万h(b)。
前苏联“斯大林改造大自然计划”。20世纪初,前苏联上于森林植被较少和特殊高纬度地理条件,农业生产经常遭到恶劣气候条件因素的影响,产量低而不稳,为了保证农业稳产高产,1948年,苏共中央公布了“苏联欧洲部分草原和森林草原地区营造农田防护林,实行草田轮作,修建池塘和水库,以确保农业稳产高产计划”,这就是通常所称的“斯大林改造自然计划”。计划用17年时间(1949——1965年),营造各种防护林570万h(b),营造8条总长5320km的大型国家防护林带(面积7万h(b)),在欧洲部分的东南部,营造40万h(b)的橡树用材林。
北非五国“绿色坝工程”。为了防止撒哈拉沙漠的飞沙移动、沙漠北移,控制水土流失,发展农牧业和满足人们对木材的需要,北非的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突尼期、利比亚和埃及等五国政府决定,在撒哈拉沙漠北部边缘联合建设一条跨国生态工程。
1970年,以阿尔及利亚为主体的北非五国决定用20年的时间(1970-1990年),在东西长1500km,南北宽20——40km的范围内营造各种防护林30万h(b)。阿尔及利亚政府动员了全国力量,利用机耕、飞播等各种手段进行植树造林,并规定干部、军人、职工、学生在每年3个月的星期五轮流参加义务植树活动,但主要依靠军队的力量。
经过10多年的建设,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已植树70多亿株,面积达35万多 h(b),初步形成一条绿色防护林带,防止了撒哈拉水藻进一步扩展,后来,北非五国加快造林速度,到1990年,已营造人工林60万h(b),使该地区森林总面积达到1034万h(b),森林覆盖率达到
1.72%。
加拿大“绿色计划”和日本的“治山计划”。加拿大和日期的林业机构长期稳定,而且一直明确由林业部门牵头实施工程管理,几十年保持不变,工程实施效果较理想。两国实施的工程一直延续到现在。日本从1960年起,制定了5年一期的“治山计划”,并连续制定 和实施了4期防护林建设计划,总投资达128.987亿日元,防护林的比例由1953年占国土面积的10%提高到32%,其中水源涵养林占69.4%,并在3300 h(b)的沙岸宜林地上营造150——250m宽的海岸防护林。加拿大实施“绿色计划”,经过10年努力,已建成国家公园39个,正在建设的国家公园万12个,决面积达5000万h(b),已建成省立公园1800多个,面积2500 h(b),受法律保护禁伐的保护区面积已增加到8300万h(b),以上各类保护区的面积合计达1.58亿h(b),占加拿大国土面积的15.8%,占其森林面积的37.8%基本实现了规划目标。
其它各国的林业工程,其它成效显著的林业工程,诸如法国的“林业生态工程”、菲律宾的“全国植树造林计划”、印度的“社会林业计划”、韩国的“治山绿化计划”、尼泊尔的“喜马拉雅山南麓高原生态恢复工程”等,都通过政府的巨额补贴,对林业实施多项优惠政策,与国际组织联合等形式,经过几年或几十年的努力,在提高森林覆盖率、控制水土流失、增加森林水源涵养功能,提供就业机会、改善乡村贫困、增加粮食产量、提高经济收入等方面取得巨大成效。国外林业生态工程对我国的几点启示
1、林业跨越式发展必须启动重大工程。国外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的历史实践告诉我们,一个时期的行业发展,特别是林业行业的发展,要想迅速提升到新的台阶,必须有重大工程的启动,以此凝聚力量,凝聚人才,凝聚资金,最终实现重点突破,实现跨越式发展。跨越式发展是指相对落后的国家、行业或地区地赶超先进时,为缩短时限而采取的一种超常规发展方式。结合我国的国情和林情,通过启动影响全局的六大林业重点工程,带动整个林业的跨越式发展,不公是完全可行的,也是一种必然的选择,关且要保证工程的持续性。
2、重点生态工程必须有政府宏观调控和优惠政策扶持。一是重点林业生态工程首先要有政府做出的长远规划。从国外重点林业生态工程的实践可以看出,搞好重点林业生态工程首先要有国家通过规划等进行正确引导。二是政府要投入高额资金。重点林业生态工程是一项以生态效益为主的一,在发达国家敲击经济体制下,对这一效益“外溢”、市场失灵的公益性事业,政府进行适当的资金补助是十分必要的,也是政府的职责所在。我国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国家也给予了一定的补助,结合国外经验,我们应进行逐步完善,以适应大规模重点工程建设的需要。三是政府要制定优惠鼓励政策。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土地归私人所有,国家关于重点林业生态工程的补助政策也是落实到户的,这种办法是调动广大农场主的积极性,保证重点工程顺利实施的重要条件。我国土地资源虽然归国家所有,但重点林业生态工程中以采取土地承包、租赁等方式,实行并不断完善“个体承包”的机制。
3、重点生态工程必须持之以恒,科学严格管理。一是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建设生态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我们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持续奋斗才能成功。如举世闻名的三北防护林工程总体规划73年,是需要几代人连续作战才能完成的事业。国外所进行的卓有成效的林业工程都是通过较长时间的实施才得到较为满意的效果。二是要尊重科学,科技粉林。生态工程作为百年大计更需要强化科技支撑,更需要实行科学规划、科学实施、科学管理,切实将科技保障贯穿于工程建设的全过程。三是要严格监督管理。欧美对重点林业生态工程的监督管理是十分严格的。在我国的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过程中,必须加强监督管理,在明晰权属的基础上实行森林资源依法严管。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质量,巩固成果,实现重点林业生态工程的根本生态目标。
4、必须建立长期稳定的权威的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从世界实施重点生态工程的历史看,稳定的林业机构是实施好工程的基本保证条件,机构稳则工程兴,机构多变则工程衰败,这
已经成为重要的历史教训。搞好生态治理,恢复森林抗被,内容十分丰富,是包括乔木、灌木、林下杭物、野生动物等在内的生命工程,从育苗、造林,到抚育管护、采伐利用是完整的一套体系,必须由林业部门统筹规划,统一管理、才能完成庞大的工程建设任务。许多国家通过立法保证机构稳定,不因其它因素轻易改变机构设置。借鉴其经验,我们要以法律形式确保林业机构的稳定,还要通过对六大工程的单项立法,逐步把林业机构纳入法制规定范围,不轻易改变林业机构设置。
第四篇:重视与改善国有林场生存与发展的建议
重视与改善国有林场生存与发展的建议
2010-03-12 林业是环境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产业,在国家生态环境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国有林场是国土生态安全战略的重要部分,是林业建设的中坚力量,在大规模造林绿化和森林资源经营及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推进林业产业发展中发挥了骨干、示范和带动作用,为国家后备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和促进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但是,自1992年实施国有林场体制改革,取消对林场事业费拨款后,国家对林场的扶持减少了。国有林场性质上非工非农,在国企改革与新农村建设夹缝中,渐渐被“边缘化”,整体处于弱势。
一、主要表现为:
1、体制不顺。国有林场处于“事业单位、企业管理”的模糊定性中,国家对农村的优惠政策(如通乡通村公路工程、农村电网改造、人畜饮水的优惠政策等)享受不到。
2、社会保障机制不落实。大多数林场职工未参加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险,离退休退职人员多、负担重。国有林场既不是农村也不是城镇,一直承担着本该由国家和社会承担的林区治安、教育、医院等,加上由于90年代初已停止自然增员招工,林场职工子女就业率低,林场也就自然地承担了这部分人社会稳定的负担。
3、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太低(5元/亩·年),林场难以为继。国家对森林实行分类经营,将相当部分森林资源划为生态公益林。国有林场拥有生态公益林多,不能砍伐,切断了林场的主要经济来源,而得到的生态效益补助资金远远满足不了国有林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4、经济困难。林场存在不同程度的历史债务,仅每年的利息对贫困林场来说都是一笔不轻的负担。而且由于无力还贷,银行贷款利滚利,负债越来越重。当前房地产行业低迷,木材、板材的需求量降低,对林场生产的影响很大。
5、基础设施薄弱,政策性投入严重不足。上世纪80年代国家对国有林场基本建设投资“断奶”后,基础设施建设基本上没有得到改善,现在已是破旧不堪。一些林场的水、电、路只通到场部,而分场、护林站还没有通,生产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其次是国有林场生产性事业单位的性质名存实亡,绝大多数县(市、区)所属的国有林场人员事业费没有列入财政预算。三是得到的专项经费补助很少。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林业的投入,在造林绿化、森林病虫害防治、森林防火、林业科技推广等安排了专项经费,但国有林场基本得不到什么扶持,成了被遗忘的角落。这些与国有林场在林业和生态建设的作用和地位极不相称。
6、林地被侵占严重,国有林场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林地被侵占,是国有林场目前面临的一个相当严峻的问题,严重影响了林场的正常生产生活,已成为制约国有林场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一些贫困林场林地大面积被侵占,林场多年种植的林木不得砍伐,职工就业岗位得不到保障,有的职工不得不远走他乡,外出打工,另谋生计。
二、相关建议:
1、明确国有林场定位,同时在转型期辅以政策支持。
2、把国有林场纳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十一五”规划中,享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优惠政策。在国债项目、安全饮水、农村公路、农网改造等项目上制定农业农村的优惠政策时,应同时考虑惠及国有林场,避免出现政策边缘化。
3、对于国有林场尚未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在职职工应由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一次性补交个人账户基本养老保险费。对国有林场职工参加基本医疗、失业等保险问题,应按照国家的相关政策和要求,给予必要的扶持,并采取有效措施,逐步加以解决。对于林场已离退休人员的养老也应纳入社会保险体系。
4、切实解决好生态公益型林场的出路。对生态公益型林场,在国家和地方的生态效益补偿资金严重偏低情况下,应恢复这些林场的事业性拨款,使他们能安心从事和保护好生态公益林。
5、在开展工业化城镇化建设的同时,有关部门出台相关政策,增强国有林场造血功能和自我发展能力。如在国家工程建设征占用林场林地时,给予国营林场留出20%左右的二三产业用地,用于林场职工和发展二三产业,解决林场职工及其子女就业问题和危房改造用地。
6、解决林场职工住房产权问题。
第五篇:关于促进我市林业发展的建议
当前林业产业正面临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林业,把林业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指标。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把林业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和城市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加快发展林业产业提供了宽松的宏观环境。林业产业市场前景广阔,据预测,到2015年,全国木材供求年缺口将达到1.5亿立方米左右,同时,发展林业产业效益较高,每亩成片造林的年均收入和间作物收入都在1200元以上,为加快发展林业产业提供了强大的不竭动力。在加快发展林业产业中,我们要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坚决冲破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坚决改变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坚决革除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使加快发展林业产业真正成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大事、提升农业产业水平的好事、增加农村集体经济和农民收入的实事、树立城乡崭新形象的要事。
加快发展林业产业、致富百万人民,必须进一步理清思路,与时俱进。思路决定出路。今年春季,兴化市将坚定不移地实施林业“双五”行动计划,即建设五项工程:绿色通道工程、绿色屏障工程、绿色湿地工程、绿色扶贫工程、绿色城镇工程。打好“五个战役”:领导干部绿化工程战役,副乡级干部工程必须新栽树木2000株以上,正乡级干部工程必须新栽树木5000株以上;乡镇事业单位参与发展林业产业战役,乡镇农经站、农技站、多服站、兽医站、水务站、水产站、农机站每个站栽植意杨5000株以上,以林求生存、促服务;中学共青团员营造“共青林”战役,每个中学共青团员栽植意杨3至5株,既陶冶思想情操,又发展林业产业;市级机关林业扶贫战役,按照新的扶贫挂钩要求,每村栽植意杨1万株以上,以此化解村级债务风险;创建城镇“花园式”单位战役,全市××*市级花园式单位达10个以上,兴化市级花园式单位达30个以上,树立文明单位新形象。通过林业“双五”行动计划的实施,全面完成冬春植树造林500万株任务。
加快发展林业产业、致富百万人民,必须进一步创新机制,克难求进。在新的创业征程中,必然会遇到一定的困难,但发展中的矛盾只能靠加快发展和创新机制去解决,我们在发展林业产业中必须把改革创新的精神贯穿于加快发展的始终,跳出思维的惯性,走出思想的误区,步出思路的束缚,以创新的观念网指导实践,以创新的思想破解难题,以创新的机制增强活力,以创新的手段落实措施。当前主要是通过机制创新增强林业产业发展的动力源,以科学机制调动社会各界投资林业的积极性,进一步深化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积极推动承包制、股份制、合作制、租赁制,允许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发展林业,鼓励专业大户、合作经济组织、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发展林业,促进资金、劳力、技术、土地等生产要素向林业聚集,形成投入机制、承包机制和分配机制的优化组合,使我市林业产业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
加快发展林业产业、致富百万人民,必须发扬坚忍不拔的精神,真抓实干。林业产业是具有时代特征、符合经济规律、体现市域特色的经济发展新路,加快林业产业发展没有捷径可走,唯一的出路就是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真抓实干,奋力赶超。各级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牢固树立宗旨意识,时刻牢记肩负的重任,定了算、说了干、干必成,以一抓到底的狠劲、一以贯之的韧劲和不怕困难的拼劲,不屈不挠,百折不回,不达目的决不罢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