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挖掘农业增收潜力发展无公害果品生产势在必行
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挖掘农业增收潜力
发展无公害果品生产势在必行
刘希田董志梅
唐山市果桑学会 063000
摘 要:无公害果品生产涉及国计民生。发展无公害果品生产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也是发展国际贸易,保护我市农业生态环境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要抓住机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龙头企业,遵循市场规律,加强政府宏观调控,促进我市无公害果品生产和发展。关键词:无公害果品势在必行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保护和健康意识的增强,消费者对无公害食品的需求日益增加。国家农业部从2001年开始组织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目标是大力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力争用5年的时间,使大多数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质量,达到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质量安全指标全部达到国家标准,初步形成一批具有一定市场竞争力的名牌产品;初步控制种植业产品生产基地的外部污染,基本控制农业自身污染;50%左右农产品的按标准组织生产,50%左右农产品实现包装上市。实现这一目标,无疑对推进我市农业结构调整,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将发生重大影响和积极的推动作用。
1、无公害果品的概念及涵义
无公害果品是指产地环境、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符合无公害果品标准和规范的要求,经认证合格获得认证证书,并允许使用无公害果品标志的、未经加工或初加工的食用果品。无公害果品包含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丰富等内容。通过检测和认证获得无公害果品认证证书和标志的果品,消费者可以放心购买和食用。无公害果品生产的核心是把传统农业精华与现代农业科技相结合,建立果品从果园到餐桌全过程的质量控制,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控制农业环境污染,提高果品质量,增强果品的市场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业效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2、发展无公害果品生产的必要性
⑴发展无公害果品生产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对我市果品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满足本市城乡市场的消费需求,而且要面对国内外市场,参与国际竞争,寻求果品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此外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城乡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食物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果品,回归自然,消费绿色,实现无公害,已成为新的消费潮流和市场走向。但是,在我市果品生产过程中,由于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以及工业生产中三废(废水、废气、废渣)和城市生活垃圾的排放,对生产环境和果品的卫生质量造成了很大的威胁,已经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广大人民群众对环境保护和果品安全意识大大增强,迫切需要政府及有关部门采取必要措施,发展无公害果品,满足人们绿色消费的需要。发展无公害果品生产,有利于全面提高我市果品质量,树立我市果品的品牌,提高我市果品的市场竞争力,实现果品增收,果农致富。
⑵发展无公害果品生产是发展国际贸易的需要。河北省是全国果品生产大省、而我市又是河北省果品生产大市。近年来先后有遵化、迁西、迁安、乐亭被评为全国经济林建设先进县(市),遵化、迁西被
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板栗之乡;乐亭县被命名为中国鲜桃之乡。2003年全市果品总产量达到136.6万吨,约占河北省果品总产量的20%;著名的京东板栗总产量达到3.2万吨,年出口量2.5万吨左右,占全国的二分之一和全省四分之三,年出口创汇近5000万美元。占我市农产品出口创汇额的50%。此外,我市生产的苹果、梨、鲜桃、柿子出口贸易量逐年增长,为抢占国际市场,发展创汇农业趟出了路子。但是,目前在国际贸易中,环境管制措施越来越严,标准越来越高,以环境为代表的无公害贸易这一非关税壁垒正在构筑,并且已经对我市出口果品带来重大影响。据外贸部门信息,我国出口的水果品种档次低,质量差,安全性能缺乏,常常因为有害物质残留超标而出现贸易纠纷、索赔等问题。既使是我市的传统出口产品京东板栗,日商也是忧心忡忡,该国制定的检测项目达百种之多,稍有疏忽,将被严肃追究。因此,发展无公害果品,有利于提高我市的果品质量档次,有利于冲破国际市场中正在构筑的非关税贸易壁垒,有利于增加我市果品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能力,促进出口创汇。
⑶发展无公害果品是保护与改善我市农业生态环境的需要。我市做为重工业原材料生产基地,工业三废的大量排放与农用化学物质的大量施用,导致农田受污染十分严重,农产品质量受到影响,部分地区的果品受到较严重的污染。所以发展无公害果品生产,首先要求产地环境必须符合无公害质量要求,一旦产地受到污染,就失去了生产无公害果品的基本条件。因此要创建和保持无公害果品生产基地,就必须保护和改善农业环境,就要大力推进无公害果品生产技术,合理使用农用化学物质,树立环境保护的观念,形成无公害果品产业体系。所以,在发展无公害果品生产的同时,可以有效地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力度,从而有效地保护与改善生态环境。
⑷发展无公害果品生产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国内外市场上无公害食品比一般食品价格高5%~20%,而且市场需求旺盛。显而易见,发展无公害果品可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具有很强的市场发展前景。因此在我市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充分发挥各地自然资源优势和生产环境优势,大力发展无公害果品生产,形成规模效益,促进农业产业化建设,既可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又保护了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双赢事业。
3、发展无公害果品生产的原则
⑴统一完善的系统管理原则。无公害果品生产是从果园到餐桌的全过程的控制与管理,涉及果品生产的每个环节都应纳入控制与管理之中,要建章立制,做到有章可循,确保无公害果品的质量,控制在严管之中,使无公害果品的质量和产品信誉有可靠的保证。
⑵严谨规范的配套技术原则。保持无公害果品的质量,只有严格执行严谨规范的配套技术,才能生产出符合标准要求的无公害果品。无公害果品的外部环境,如产地的空气、灌溉水、土壤中有害物质背景值是否符合要求,有无工业三废排放和生活废弃物污染,生产过程中农用物资投入如农药、化肥等,在环境和产品中的累计与残留是否符合规定,果品在贮运、加工过程中有无污染等,都不同于一般的果品生产要求,必须按照无公害果品的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的要求严格执行。
⑶循序渐进的产品开发原则。我市果树种类多,栽培地域覆盖全市所有农业乡镇,树种和产区的发展状况很不平衡,同时将所有果品都开发成无公害果品是不可能的,要按市场规律办事,循序渐进进行。市场消费能力、消费观念、消费特点都是有阶段性的,有不同档次和层次的要求,现阶段无公害果品消费市场正处于培育和扩大过程,无公害果品生产也必须与之相适应地发展。
4、发展无公害果品生产所应采取的措施
⑴抓住机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我市发展无公害果品生产,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有利时机。加入WTO,加快了我国农业由自给型生产向外向型生产的转变,无公害果品顺应世界消费潮流,具有极为广阔的市场前景。市场经济为我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果品产业布局、品种结构,改善与健全市场流通体系,推进与深化果品产业化经营创造了条件。因此,我们必须抓住机遇,与时俱进,着眼于国内外消费市场对无公害果品需求,依靠科技进步,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进无公害果品的开发进程。
⑵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职能作用。发展无公害果品生产,是建立环保型农业产业的一种形式和途径。要使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相一致,政府必须加大扶持力度,做到机构、人员、资金三到位,同时在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首先要建立统一完善的管理体系,从生产到市场的全过程,涉及无公害果品生产的每个环节,都应纳入控制与管理之中,做到生产有规程,产品有标志,认证有程序,市场有监督,过程有记录,确保无公害果品的质量和市场信誉。其次要积极开展技术宣传和培训,广泛宣传发展无公害果品的重要性,提高无公害果品栽培技术的到位率,通过办班、讲课、新闻传播,技术培训等,使技术和信息进入千家万户,促进无公害果品生产产业化的形成。
⑶发展龙头企业,开拓流通渠道。根据国内外果品消费市场的需求,重点发展一批生产、加工、贮运、销售一体化的无公害果品生产龙头企业,依托生产基地,有计划地建设一批无公害果品批发市场,促进无公害果品生产向规模化、集团化、产业化方向发展。产供销各个环节全过程质量控制和管理措施,贯穿于产前、产中、产后,落实到每个农户、每个企业和每个产品,使果农按照市场需求生产优质果品,并通过相关的技术管理将分散的农户和企业,有组织地纳入无公害果品产业一体化的发展轨道,使之有组织地进入国际国内果品流通大市场。要制定政策,发展市场中介组织,培养营销队伍,确保无公害果品的销售渠道通畅。按照规定,在县以上城市实施无公害果品市场准入制度。超市、宾馆、饭店应设立无公害果品销售专柜,悬挂无公害果品标志,并向消费者提供无公害果品来源及证明,以保证消费者利益不受侵害。
⑷遵循市场规律,发展生态农业。发展无公害果品的生产,要以生产基地建设为突破口,围绕生态环境的改善进行生产全过程控制,用产品信誉培育市场,用市场拉力促进产品生产,进而逐步形成无公害果品生产为龙头的农业环境产业,把生态农业建设推向一个新阶段,从而加快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进程。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无公害果品的开发、逐步实现果树规模化种植、专业化生产、区域化布局、基地化发展。实行生产专业化、服务系列化、产销一体化,把我市果品支柱产业建立在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上,加快传统农业生产结构向现代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和转变,使无公害果品生产在果品产业化进程中不断发展壮大。
作者简介
刘希田,男,51岁,中共党员,现唐山市果桑学会理事长,河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第二篇:推进农业标准化及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增加农民收入
推进农业标准化及无公害农产品生产
增加农民收入
滕明佳
四川省营山县农业局637700
我国“入世”后农业面临的冲击主要是产品冲击。我国农业由于分散经营、规模小、批量小、质量差、劳动生产率很低。因此,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及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提高农产品竞争力,是应对“入世”挑战的重要措施,也是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近年来,营山县本着“立足资源、科学规划、集中开发、发挥优势”的原则,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积极调整种养业结构,初步形成了优质粮油、畜牧、果品、水产四大支柱产业、农业生产持续健康发展。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农产品的供求已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农产品出现“卖难”、“买难”等问题。一方面,一些农产品因品质低下卖不出去,另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消费者对农产品的营养和卫生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需求,这些为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发展创造了无限生机。怎样推进农业标准化及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呢?为此,笔者对营山县农业标准化及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提出了发展对策及建议。
1推进农业标准化及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战略意义
1.1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国内外实践证明,选择一些优势农产品,在优势产区进行标准化生产能够达到较高的生产水平,形成较大的市场规模,降低社会和企业生产成本,从而增强农产品的竞争优势。应对“入世”挑战,在最能够发挥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优势的地方,建设质量高、规模大、成本低、品牌强的标准化生产优势农产品基地,构建一批有区位品牌的农业产业带和产业区,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农业的市场竞争力,对于有效抵御国内外农产品的冲击,扩大农产品外销,增加农民收入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有利于农业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竞争与合作。
1.2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农民收入增长速度减缓,成为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突出问题。增加农民收入,首要的是按照无公害农产品要求,推行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加快培育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实行倾斜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做大做强一批无公害优势农产品,扩大国内外市场份额,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新的收入增长点。无公害优势农产品在形成一定规模后,能够显著促进产区加工贸易业的发展,带动储藏、运输、市场营销等服务业的发展,显著延长农业产业链,推动“三次产业互动、城乡经济相融”,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1.3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业生产和管理水平,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是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的一般趋势和必然规律,也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立足国内、省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大范围、深层次地调整和深化资源配置,在优势产区发展主导产品,推行标准化无公害生产,可以打破旧的生产格局,扬长避短,最大限度挖掘资源潜力,释放和形成新的生产力和增长点。在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相对集中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标准化生产,提高农户农业生产和管理水平,可以促进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的示范和带动,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是在营山现有县情和土地经营制度基础上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因此,推进农业标准化无公害生产不仅是战略选择,也是大势所趋,是一件与时俱进,关系农业大局的大事。目前,营山农业总体上已经具备了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的条件,时机比较成熟。农产品供求实现了总量平衡,年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供求关系和消费结构发生很大变化,有进行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的前提和基础,而无公害农产品也有巨大的市场需求,应不失时地推进优势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工作。
2农业标准化及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营山县农业标准化及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工作起步于2000年,至今全县已推行国家和行业标准9项,制定地方农业标准和技术规程1项,标准化及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达到2000hm2万亩,已有1个农产品被认证为无公害农产品,1个农产品基地被认证为四川省无公害农产品基地,2个农产品基地已申请认证,1个无公害农产品已注册商标,1个农产品已申请注册,1个农产品被评为四川省西博会优质农产品奖。2003年实施标准化无公害生产项目区农民人均增收达150元。从而使营山的农业标准化及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不断推进,经济效益不断提高。
农业标准化生产是以农业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为基础,运用“统一、简化、协调、优选”的原则,制定出一系列科学规范、简明可行的标准,以此来指导、规范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的全过程,通过组织实施,促进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和经验较快地得到推广运用。目前,营山县在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农业标准化生产知识还未普及。政府和有关部门还没有真正把这项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广大农民群众对农业标准化生产还不了解,实施标准化还不能成为农民的自觉行动。
2.2农业标准化生产体系不完善。由于农业标准化生产才刚刚起步,大部分农产品尚未制订和执行标准,难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2.3农产品质量监管和检测手段落后。在农产品市场准入方面,营山尚未建立专门的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加之技术力量较薄弱,造成农产品市场比较混杂、消费者难以辨别,制约了农产品标准化推广应用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
2.4农业标准化及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规模小,实施还有一定的差距。示范基地面积还不到全县耕地面积的1%,辐射带动农民增产增收,尤其是增收的能力较弱,加之龙头企业的带动乏力,名特优新产品少,市场竞争力差,因而对标准的实施缺乏有效的组织,标准化信息传递渠道不太通畅,一些农业标准还没有传到广大技术人员和农民的手中,更不能为广大农民所掌握和应用。
3农业标准化及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发展对策及建议
3.1加大宣传力度,做到家喻户晓
走访调查了解到,虽然我国加入WTO已经两年多了,但农业标准化对许多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来说还是知识盲区,他们甚至连农业标准化的各字都很少听说过,更不用说对其中的规则、规定有什么了解。因此,必须加强农业标准化的宣传教育工作,通过墙报、印发技术资料,举办专题培训班、农民技术学校、“绿色证书”培训班、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工程,送科技下乡等方式,借助电视、广播及村村通工程等大众传媒广泛宣传,把相关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概念送到千家万户,让农民朋友都知道和了解农业标准化及无公害农产品,并逐步自觉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去,从而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提高农业生产力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3.2建立和扩大农业标准化及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
在严格论证,科学规划的基础上,按照“五统一”要求(即统一环境质量、统一关键技术、统一规程标准、统一监测方法、统一产品标识),重点建立和扩大一批有地方特色和比较优势的标准化生产的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搞好示范、总结经验,以点带面。创新标准化和无公害农产品经营机制,鼓励扶持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大户,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积极探索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的路子,发展多种形式的直送、配送,连锁服务。
3.3抓住重点,逐步建立和完善农业标准化体系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
在这一点上,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从实际出发,抓住主导产业、优势农产品、选择重点,力争在3年内逐个制定和实施系列标准,使农业标准化延伸到整个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的全过程,形成完整的质量标准体系。尽快建立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完善检测手段,提高检测能力和水平,及时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日常监督管理和检测工作。
3.4以点带面,努力抓好农业标准化的实施和推广
农业标准化关键是抓好标准的推广和实施,才能变成现实的效益和成果。充分发挥和利用农业推广体系的作用,搞好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推广和技术服务工作。重点推广以抗病虫品种、生物农药及保护天敌等生物措施为主的综合防治技术,筛选、推广高效低残毒农药品种,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积极推广平衡施肥,秸秆还田技术和控氮技术;倡导使用生物农药、生物肥料。重视发挥典型户、农产品商品基地;养殖基地和充分利用科技示范园的辐射带动作用,抓好示范培训,建立咨询服务,落实推广措施,使农业技术标准一直贯彻到农户和企业,使标准落到实处,真正发挥作用。
3.5实施名牌战略,发展名牌农产品
要搞好农业标准化工作,就得把实施名牌战略,发展名牌农产品作为推行农产业标准化的重要内容,对已经形成的名牌农产品要标准化生产,扩大规模,要加强技术攻关,尽快培育开发一批新的名牌农产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名优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份额。名牌农产品的生产企业和单位要积极采用国内外先进标准组织生产,建立健全质量标准保障体系,并按照产业化模式进行经营。
3.6推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
积极探索实行市场准入方式、方法,搞好试点,稳步推进。市场准入要从产品基地抓起,在严格按标准组织生产的基础上,对即将上市的农产品进行抽样检测,切实把好市场关,检验不合格的农产品不准进入指定的市场和专营区出售,建立优质无公害农产品专营市场,在超市设立专营柜或设专卖店。建立专门质检机构,配备必要仪器设备和专业技术人员,对农产品批发市场,重点集贸市场农产品开展质量检测。
3.7加强标准化生产的无公害农产品市场管理和执法监督
按照《四川省农业技术推广法实施办法》、《四川省农药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规定,建立健全农业投入品的市场准入制度,搞好农业投入品使用的引导和推广。加强农业投入品市场的监督管理、整顿规范农资市场经营秩序,严厉打击制售和使用假冒伪劣农业投入品的行为。搞好农业生态环境监测,严厉查处超标排放污染的企业和单位。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督管理,对查出的有毒有害物质超标的农产品,要依法及时处理。及时向社会公布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引导标准化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和消费。
3.8加强领导,明确职责,切实加强各部门协调配合成立标准化无公害农产品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和协调发展标准化无公害农产品工作,对推行农业标准化、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的目标、措施和重点进行安排布署。农业标准化及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工作涉及到农业、技监等多个部门,各责任部门要齐心协力、密切配合,抓好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及许可制度,推动农业标准化及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工作的开展。
作者简介
滕明佳,男,41岁,四川省营山县农业局工作,高级农艺师,主要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和管理工作。
第三篇:关于当前稳定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意见
国务院关于当前稳定农业发展
促进农民增收的意见
国发〔2009〕2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不断加强强农惠农政策,加大投入力度,保持了农业连续丰收、农民收入较快增长的好形势,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做出了重大贡献,也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奠定了坚实基础。今年,农业生产开局良好,但在农业连续丰收、农产品供给充裕的情况下,有的方面、有的地区对“三农”的关注度有所减弱,忽视农业的倾向有所抬头。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对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负面影响逐步显现。国际市场主要农产品需求萎缩、价格回落,部分农产品出口受阻,加上国际金融危机造成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内需减弱,导致国内农产品价格下行压力较大,农业生产效益下滑,农民工就业数量与收入出现“双下降”,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增收困难加大。农产品生产是保证市场供应的基础,也是农民就业的主要渠道、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一旦出现滑坡,几年内难以恢复。各地区、各部门必须从全局和战略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当前要在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已经出台的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措施的基础上,按照远近结合、内外统筹、区别对待的原则,进一步采取更加有针对性、更强有力的举措,加强市场调控,扩内需、促出口、稳价格,推动农业生产调结构、上水平、增后劲,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稳定农业发展;通过保就业、重民生、促增收,维护农村稳定。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抓好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生产
(一)抓好春耕春管。当前是春耕生产的关键时期,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要按照全国春季农业生产工作会议的各项部署与要求,加强田间管理,做好病虫害防控、气象灾害防范和农业科技服务,做好春耕各项工作。
(二)加大补贴力度。各地区要按规定落实好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政策,对中央已经提前拨付的各项补贴资金,要及时足额落实到位、兑现到户。启动实施马铃薯原种补贴,中央财政对马铃薯原种生产每亩补贴100元,财政部要会同农业部尽快研究具体实施方案并开展试点。
(三)做好农资生产供应。做好化肥生产原料的供应保障工作,落实好扶持化肥生产流通的各项优惠政策,春耕期间继续控制化肥出口,合理安排淡季商业储备化肥出库。加强对农资市场的监督检查和化肥、农药生产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情况的监测,建立产销存情况通报制度。研究建立农药淡季储备制度。
(四)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在稳定粮食、油料、糖料生产的基础上,支持优势产区发展棉花生产,避免棉花种植面积大幅缩减;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发展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提高蔬菜、水果质量和市场竞争能力。
(五)加强农业生产能力建设。2009年继续增加中央预算内投资用于农业生产能力建设。加快大型灌区节水改造、排涝泵站更新改造等建设,改善农田水利设施条件。启动实施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加大投入力度,加强投资整合,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继续支持建设棉油糖生产基地、旱作农业示范区,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有关建设项目要早安排,中央投资计划要早下达,地方配套资金要早落实。
(六)加大金融对农业生产的支持。各类金融机构要加大对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等项目的金融信贷支持。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农业保险财政补贴政策,逐步扩大保险范围。
二、促进畜牧业稳定发展
(七)加大生产投入。抓紧落实已出台的生猪和奶牛良种冻精补贴、能繁母猪补贴、生猪调出大县奖励等扶持政策,今年继续安排30亿元中央建设投资支持生猪和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建设,促进饲养方式转变,提高畜牧养殖水平。
(八)加强市场调控。认真执行国务院批准的《防止生猪价格过度下跌调控预案(暂行)》,适时启动相应的调控措施。增加部分中央建设投资支持冷链物流设施建设,扩大社会冰鲜冷冻储藏能力。继续实施奶粉临时收储政策,进一步扩大国产奶粉收储规模。将原料奶收购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期限延长至2009年12月底。
(九)加强疫病防控。加强动物疫病防控工作,落实畜禽防疫经费,依法对畜禽实施强制免疫,所需经费由同级财政预算安排。严厉查处屠宰加工检疫、防疫疫苗销售以及运输中间环节的乱收费行为。
三、做好大宗农产品收储
(十)加大收储力度。继续落实好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及早制定并印发2009年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将东北地区国家临时存储大豆收购期延长至2009年6月底,有关地方政府要切实采取措施引导农民降低大豆水分。按照略高于市场价格的原则,继续在主产区对油菜籽实行国家临时收储,保障农民基本收益。继续做好棉花收储预案,稳定棉农生产预期。安排好国家储备和临时存储粮油跨省移库和调运,充实销区和库存薄弱地区的库存。按照保证市场供应和不打压市场价格的原则,择机安排临时存储的粮油棉糖销售。各地区要按国家规定抓紧充实地方粮油储备。有关部门要及时研究增加天然橡胶国家收储的方案。
(十一)加强仓储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大对大宗农产品储备、物流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缓解仓储设施不足的矛盾。今明两年要安排中央建设投资,建设粮食储备仓容1500万吨、储备油罐175万吨、中央直属食糖储备库40万吨、棉花储备库50万吨。从今年起,安排中央补助投资建设资金,实施农户科学储粮专项,为主产区农户改善储粮条件,减少粮食产后损失。地方各级政府要对马铃薯储藏设施建设给予资金补贴,支持农民联户新建标准化的储藏窖。
四、支持农产品加工和龙头企业发展
(十二)扶持壮大龙头企业。结合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技术进步,推动农产品加工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现有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专项资金(基金)要向农产品加工企业适当倾斜,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鼓励农产品加工和纺织企业巩固和开拓国内外市场。
(十三)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各类金融机构要对农产品加工、优势农产品出口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在风险可控前提下,按照市场化原则,对信用记录较好、有订单但暂时出现经营或财务困难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在贷款展期、续贷和项目贷款宽限期等方面继续给予支持。
(十四)完善农产品加工财税政策。财政部和税务总局要会同有关部门抓紧研究扶持政策,提高玉米深加工企业开工率;尽快研究并完善现行农产品增值税及酒精消费税征收有关政策,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和农产品流通。通过中央财政给予适当贴息补助等方式,鼓励纺织加工骨干企业增加厂丝储存。
五、促进农产品流通发展
(十五)搞好农产品流通。继续支持骨干农产品批发市场进行升级改造,加快培育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支持大型连锁超市开展“农超对接”。加快培育农产品经纪人,提高流通组织化程度,促进解决农民“卖难”问题;积极推广涉农合同示范文本,严格监管合同履行。(十六)降低流通成本。继续落实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推进在全国范围内免收整车合法装载鲜活农产品的车辆通行费,逐步有序取消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针对农产品流
通环节检验检疫费用过多过重问题,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近期要会同有关部门进行专项清理,坚决取消地方出台的不合法、不合理的收费项目。商务部要会同有关部门采取切实措施,解决水产等鲜活农产品进大型超市费用过多过高问题。
(十七)加强消费引导。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及时、客观、公正地向社会发布食品质量检验方面的信息,正确引导消费,提振消费信心。对一些以个别质量不安全事例进行炒作给消费者信心带来负面影响的行为,要坚决制止并向社会澄清。要严格执行对转基因大豆(油)、菜籽(油)等产品以及生产加工过程中使用复原乳的液态奶进行标识的有关规定,切实保障消费者知情权。近期,农业部、质检总局要按照部门职责分工,分别会同有关部门对标识制度的落实情况开展专项检查,严肃查处违规行为。
六、加强农产品进出口调控
(十八)合理引导农产品进出口。财政部要会同有关部门尽快出台相关措施,支持优势农产品出口。加强进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全面提高我国检测技术和能力,严格进出口商品质量监管,确保质量安全。
七、采取有力措施促进农民工就业
(十九)落实农民工就业扶持政策。切实落实中央促进农民工就业的政策措施,积极扶持中小企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拓宽农民工就业的主渠道。发展改革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有关部门要研究完善对中小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扶持政策。
(二十)加强农民工就业技能培训。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要会同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加强农民工培训工作的意见,统筹规划农民工培训,增加资金投入,提高培训效益。当前,要特别加强对失去岗位的农民工再就业提供技能培训。
(二十一)多渠道促进农民工就业。要发挥政府投资项目对农民工就业的引导作用,发挥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对农民工就业的吸纳作用,发挥大型企业稳定农民工就业的带头作用,发挥有能力的农民工返乡创业和新生代农民工投身新农村建设的开拓作用,发挥组织劳务输出、发展家政服务、建设劳务基地、开展国际劳务对农民工就业的支持作用。加强乡镇公共服务基层平台建设,对自主创业的农民工给予小额担保贷款等方面的扶持。
八、搞好农村民生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
(二十二)加强农村民生工程建设。2009年新增中央投资中,安排650亿元用于农村“水电路气房”、重大水利工程以及农村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今后,要继续把农村民生工程和基础设施作为中央投资的重点。要通过相关项目的实施,改善农村水、电、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条件,提升农村基础设施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改善农村消费环境,降低农民消费成本。要把支持农民建房、改善居住条件作为今后一段时期扩大农村消费的重要着力点,扩大农村消费市场,拉动内需增长。
国 务 院
二○○九年五月十日
第四篇:农业发展论文关于农业发展论文于农业发展的论文:榆中县无公害蔬菜生产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
农业发展论文关于农业发展论文于农业发展的论文:
榆中县无公害蔬菜生产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
摘要:
榆中县是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县,也是兰州“高原夏菜”的主产区。蔬菜生产不仅较好地满足了广大城乡居民消费的需求,而且使蔬菜成为榆中县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农村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农民奔小康的重要途径。今后应在蔬菜产业延伸上做文章,做大、做强、做高蔬菜产业。作者在阐述榆中县无公害蔬菜生产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蔬菜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发展对策。关键词:
榆中县;无公害;蔬菜
无公害蔬菜,是指各种有害物质残留量符合国家强制标准的蔬菜,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农药残留不超标,无公害蔬菜不含禁用的高毒、高残留农药,其他农药残留不超过国家允许的最高残留限量;二是硝酸盐含量不超标;三是“三废”及重金属、病原微生物的污染不超标。
近年来,随着城乡消费者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蔬菜供应需求的标准也在不断提升,对所消费的蔬菜提出绿色无公害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单从蔬菜发展的总体情况看,目前蔬菜产品的供求矛盾已经从单一追求数量转变为质量的提高。榆中县大力发展绿色、环保、健康、安全农业,开发特色优势产业,已成为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努力提高农业整体素质、综合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和艰巨任务。
一、榆中县无公害蔬菜生产现状
榆中县海拔高,光热资源丰富,昼夜温差大,土地面积宽阔,是
优良。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立足县情,因势利导,把发展蔬菜产业作为全县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支柱产业来抓,并积极推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及产业开发。2003年在榆中县和平镇建立了兰州市标准化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并且从2004年开始突破了传统模式,在南部二阴地区建成了冷凉型绿色蔬菜生产基地,2009年该县又被市政府列为兰州市四个重点设施农业示范基地之一。目前,全县无公害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73万公顷,总产量达5.7亿公斤,蔬菜平均产量达33000公斤∕公顷,收入达36300元∕公顷。品种以花椰菜和甘蓝为主,种植面积达0.9万公顷,花椰菜类占蔬菜种植总面积的70%,其次为芹菜、西葫芦、大白菜等30多个蔬菜品种,形成了具有乡村地域特色的各类蔬菜生产基地,如和平花椰菜无公害生产基地、金崖西兰花无公害生产基地、连搭芹菜无公害生产基地、三角城甘蓝无公害生产基地等。榆中县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已成为兰州市无公害“高原夏菜”的主产区和甘肃省“西菜东调、北菜南运”的主要集散地和重点生产基地。
榆中县无公害、冷凉型蔬菜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不但丰富了城乡居民的菜篮子,而且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榆中蔬菜已远销东南沿海和长江中下游地区,销售信誉和市场前景十分广阔,为榆中县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带来了无限的商机,从而有力地带动和极大地促进了榆中县无公害蔬菜的快速发展。
在建立大基地、发展大产业、参与大流通、走入大市场的发展思路上,榆中县的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推广已初具规模,但在宣传培训、农药化肥施用、产品市场引导、产地环境保护等多方面还存在不足,阻碍着无公害蔬菜计划的全面实施。
㈠菜农科技素质偏低,是制约无公害生产全面推进的首要因素生产无公害蔬菜对产地空气质量、灌溉水质、土壤环境以及生产过程中的投入品都有严格的要求和规定,必须按照操作规程和标准生产。目前菜农科技素质偏低,经营观念陈旧,对无公害蔬菜生产认识不足,经营管理中注重眼前利益,持续稳定发展方面欠缺考虑,阻碍着标准化生产的实施。
㈡施肥不当,造成蔬菜产品品质下降化肥施用过量,有机肥投入不足,科学配方施肥技术掌握不够,特别是氮肥用量过多,导致土壤养分失调,部分蔬菜产品亚硝酸盐含量超标。有些菜农受“施肥越多产量越高”观念的影响,化肥投入量过大,有机肥投入严重不足,尤其是蔬菜生长过程中大量追施速效性化肥,不能做到化肥的平衡施用,传统蔬菜栽培中氮肥施用量普遍偏高,磷、钾肥施用量不足,导致土壤养分严重失调,土壤环境恶化,生产效益降低。硝态氮肥和含硝态氮的复合肥在蔬菜生产仍然广泛使用,造成蔬菜产品品质下降,失去竞争优势。
㈢安全使用农药意识淡薄,农药残留超标现象严重,病虫害防治
药。由于无公害蔬菜生产的宣传教育力度不够,无公害蔬菜生产水平不高,菜农对无公害蔬菜的概念、标准认识模糊,安全用药意识差,生产中大量使用剧毒、高毒农药的现象普遍存在。一种农药在同一作物的生产期内多次重复使用,造成蔬菜病虫产生抗药性,迫使用药浓度越来越大,造成蔬菜产品农药超标,环境污染。
㈣市场信息不灵,缺乏农产品交易市场,影响农民收入随着农业产业化富民政策的落实和种植业结构调整,具有开拓创新的蔬菜种植户提高了认识,已获好的经济收入。但仍有很多蔬菜种植户市场信息不灵,缺乏蔬菜市场热销产品所需的新品种,远郊蔬菜基地菜农,缺乏农产品交易市场,好菜卖不出好价,影响农民收入。
㈤蔬菜废弃物缺乏加工处理,造成环境污染榆中县蔬菜在不断扩大规模、快速发展的同时,常常有数量惊人的菜叶产生,又有外品如萎焉、半烂、虫噬、重伤、病斑、畸形、滞销蔬菜等产生,由于没有经济适用的加工工艺来处理利用这些废弃物,放在渠中、路边,使得大量的菜叶资源被白白浪费掉,且对环境造成非常严重的污染,有些病害造成二次病源,蔬菜废弃物已成为污染农业生产及农村生活的“一大公害”。
㈥土地分户小块承包,难以形成规模效应,阻碍“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发展土地分户小块承包,种植户分散条块种植,生产经营单位小,没有形成连片种植规模,其结果只能是丰产、丰收不增收,三、发展对策
㈠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素质无公害蔬菜生产是一项全新的产业,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如果农民的传统意识得不到改变,生产中科技含量不高,此项事业将无法推进。宣传普及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增强农民对无公害蔬菜生产的认识,提高生产者市场竞争意识,对推动全县无公害蔬菜生产意义重大。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组建多种形式的专业性技术服务队伍,深入村、社开展系统性的技术培训和指导,把无公害农产品标准转变为农民通俗易懂、便于操作的技术规范,切实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增强菜农的“市场、竞争、经营”意识。
㈡推广平衡施肥技术,注重土壤管理按照作物需肥规律,推行平衡施肥,严格控制化肥的施用量,提倡化肥与有机肥配合使用,不施或少施含硝态氮的化肥,提高菜农对有机肥料和微生物肥料的认识,降低蔬菜中亚硝酸盐含量。注重土壤管理,优化土壤综合环境,提高土壤保肥、保水、通气性能。做到精细耕地,蔬菜生产结束后,深耕晒垡,熟化土壤。
㈢应用综合措施防治病虫害近几年农业结构实行战略调整以后,经济作物面积不断扩大,蔬菜、花卉、经济林发展迅速,各类病虫草害发生特点复杂多变,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很大影响。对蔬菜病虫害进行综合治理,做到既能控制病虫的为害,又要农药残留符合卫生标准,行农药使用的安全间隔期。推广抗性品种,合理轮作和间作,大力提倡生态控制,注意通风排湿,降低空气湿度,创造有利于作物生长而不利于病害发生的生态环境,增强植株抗性,减少农药施用。此外,科学地选择施药方式、时间、浓度和剂量也是成功生产无公害蔬菜的一个重要方面。
㈣争取国家扶持,健全市场体系争取国家扶持,将该县发展成为西北地区最大的蔬菜集散中心和价格、信息形成中心,为农产品交易提供服务场所,促进该县乃至西北地区蔬菜产业的巨大发展。通过招商引资、合资、合作等形式组建多个生产技术领先、产品市场潜力大的蔬菜深加工项目,提高蔬菜产业的加工增值能力,提高农民收益。同时,各地菜农也要因地制宜的结合当地农业生产条件(地理、气候、水资源)等特点,选择好适销对路的蔬菜种子,确立自己的优势产业和热销产品的种植计划,切实可行地找准切入点,调整产业结构,以“优质、高产、高效”为目标,安排种植面积,搭配蔬菜品种,分批、分期、分品种播种,绝不能一哄而上,导致因品种单一,面积过大,产品过剩,价格下跌,资源浪费。
㈤创新蔬菜废弃物处理技术,充分利用蔬菜废弃物废弃菜叶有着丰富的营养,富含矿物元素和维生素。将菜叶等蔬菜废弃物有效利用、减少农村环境污染,是保持高原夏菜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之一。创新蔬菜废弃物处理技术,通过建造处理池和直接菜叶还田,充分利用蔬
通过与兰州大学、甘肃农业大学等院所合作,开展具体研究,为规模化推广提供理论依据。
㈥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规模化经营集中土地等生产资料,扩大生产经营单位,缩小生产劳力投入,加大资金投入,形成整体规模效益,增加农民收益。
㈦发展富硒产业榆中县正处在我国的富硒带,土壤平均硒含量177微克,土壤偏碱性,属于高碱环境富硒地区,是典型的天然富硒农产品生产优势区。在该县要着重加快二大板块的建设,一是宛川河流域的川水高原夏菜老根据地建设;二是南山二阴地区以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为重点,大力发展绿色富硒高原夏菜产业。
第五篇:关于推进农业十化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的意见
关于推进农业十化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的意见
中共XX县委 XX县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农业“十化”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的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及中央、省、市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加快XX现代农业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按照中央对农业农村工作的科学判断和坚持“六用三提高”的要求,根据县委三届四次全会及县人大二届五次会议提出的推进农业“十化”建设目标,结合XX实际,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推进农业“十化”对发展XX现代农业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的重大意义
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县委三届四次全会以及县人大二届五次会议提出推进农业“十化”建设,是XX发展现代农业的有效载体,是提高XX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实现农民增收的迫切需要,是加快XX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工程,是解决 当前“三农”问题的有力抓手。近几年来,XX县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农村工作全局,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为目标,着力实施“万元增收计划”全面推进“三村四化”新农村建设。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积极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努力实施种植业“六十万”工程和畜牧业“121”工程,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生物资源开发创新力度,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促进了全县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呈现发展速度加快、发展质量提高的良好态势,为推进农业“十化”进程,积极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加快“三村四化”新农村建设步伐奠定了良好基础。
但也要看到,XX仍是一个欠发达的农业县,农村发展仍存在许多突出矛盾和问题:一是资金投入严重短缺,农村基础设施依然薄弱,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低,农业综合实力不强,发展XX现代农业,推进“三村四化”新农村建设的后劲不足;二是农业科技应用程度不高、创新能力不强、农业推广体系不健全、农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农业增效难;三是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偏低,组织化程度不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输出困难,农民稳定增收困难;四是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依然滞后,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缩小城乡差距仍需付出艰苦努力。为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增强危机感,突出农民增收这个核心,做到坚持将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 全县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不动摇,坚持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任务不放松,坚持落实支农惠农的政策力度不减弱,坚持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不松懈,全面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及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不断深化改革,加大农业投入,狠抓农业设施化、产业特色化、生产标准化、产品商品化、能源沼气化、环境生态化、农村协会化、农民知识化、管理民主化、服务社会化建设,筑牢现代农业发展基础,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三村四化”新农村建设步伐。
二、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
全县推进农业“十化”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的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坚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切实加大农业投入,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拓展农业发展领域和途径,不断建立健全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支撑体系,狠抓农业“十化”建设,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村更加和谐。
“十一·五”末,全县推进农业“十化”的主要目标任 务是:
── 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60万亩以上,粮食总产量保持在1.8亿公斤以上。农业生产总产值达21.5亿元以上,农业增加值达13亿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以上;
── 全面实施“六十万”工程和畜牧业“121”工程,建成云南省重要的烤烟生产基地、万寿菊种植加工基地、蚕桑养殖加工基地、中药材种植加工基地、啤酒大麦生产加工基地、无公害商品蔬菜生产加工基地,发展现代畜牧业产业,力争畜牧业产值达10亿元。建立农业标准体系框架,实现农业特色优势主导产业占农业产业的70%以上。农业产业化经营进一步提高,创建1个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新增1个省级重点龙头企业、4个市级重点龙头企业;培育销售收入上亿元的龙头企业3个、5000万元以上的3个、500万元以上的10个。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10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3亿元以上;
── 全县80%的农业生产实现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建立农业标准化信息平台,主要农产品逐步实现标准化生产。农村新建沼气池2.7万口,改灶2万户;发展农产品专业经济协会或农村经济合作组织100个;
── 全县实现“村户九个一”,全县50%的村委会基本达到“三村四化”新农村目标;
── 全县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不断增强,到XX年,基本完成农业“十化”建设,到2020年,实现XX农业现代化。
三、扎实推进农业“十化”进程,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在统筹和谐发展、兼顾现实长远的基础上,XX县将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三增”目标,抓实抓好农业“十化”,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全力推进现代农业进程。
推进农业设施化,增强农业农村发展后劲。一是结合“三村四化”建设,继续抓好以农田水利、乡村道路、生态环境、社会事业等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着重解决农业设施化过程中的突出问题,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向立体化开发发展,走科学、生态、环保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二是加大现有农业设施的维修管护、改造提升力度,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大力提升全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三是加大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为农业设施化建设提供有力的经济支撑。四是积极推进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实施,通过对山、水、路、田、村进行综合整治,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力度,以达到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争取国家、省级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建设落户XX,加大县级土地开发项目建设投入,确保 城市建设及重点项目建设用地占补平衡。
在XX年总耕地面积36.74万亩,完成农田基本建设19.51万亩,有各类水利设施29557件,总蓄水量1.78亿立方米,全县水利化程度61%;建有通车公路2654公里,国道、省道190公里,农村公路2438公里的基础上,到XX年开发新增耕地1.19万亩,整理面积4.6万亩,完成32.9万亩基本烟田建设,力争实现人均1亩高稳农田;完成12件病险小型水库、30件病险小型水库、50件病险小坝塘除险加固工程,每年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面积不少于100平方公里,解决农村2.44万人畜饮水安全,农村水利化程度提高到65%以上;新增四级油路368.4公里,四级混凝土路面158.2公里,乡村、村村公路1006.8公里,100%的乡通二级油路,100%的村委会通油路,50户以上的自然村100%的通公路,农村公路交通、卫生、教育、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有线电视县、乡、村三级光纤网络整体服务功能不断提升,广播电视覆盖率达99%以上。
推进产业特色化,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一是围绕种植业“六十万”工程和畜牧业“121”工程,大力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一村一企”,实现乡有支柱产业,村有特色产品,户有致富门路。二是按照“区域调专、产业调特、产品调优、规模调大”的思路,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加快农业产业结构战略调整,努力扩大特色农产品生产规模,做到 突出优势抓特色、依托龙头兴产业、壮大产业促增收,有效推动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向纵深发展,调优调强农业结构,在巩固提升粮食、烤烟、畜牧、蚕桑、蔬菜、啤酒大麦等传统支柱产业的同时,重点发展10万亩万寿菊、10万亩中药材优势特色产业,建成万寿菊、中药材2个区域性特色产业基地。三是建立集种植和深加工为一体的现代生态农业产业体系,推进产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实现产业优势向效益优势转变,农产品向绿色、生态和名特优产品转变,把生物资源开发及绿色农产品加工业培育成XX的优势产业。四是以科技为支撑,不断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提升产业、产品市场竞争力。五是加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扶持力度,发展壮大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推进全县产业化进程。在现有17个农业龙头企业的基础上,到XX年力争创建1个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新增1个省级重点龙头企业、4个市级重点龙头企业;培育销售收入上亿元的龙头企业3个、5000万元以上的3个、500万元以上的10个。
推进生产标准化,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一是抓好现代农业试点和推广工作,坚持用现代科学技术、经营理念改造农业,积极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建设,建立农产品检测机构,切实加强农产品质量全程监控,培育一批农产品品牌。二是按照对农产品实行“从农田到餐桌”全程控制的原则,组织启动实施“七项工程”,即“农业标准体系创 建”工程、“农业标准示范”工程、“农业质量监测体系建设”工程、农产品“优质安全认证”工程、“放心农产品标准化批发市场建设”工程、“农业标准推广服务”工程、“农业行政监管体系建设”工程,全面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三是坚持以产业化促进标准化,标准化推进产业化,把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专业大户培育成为实施农业标准化的主体,积极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建设,加强对农业生产者的标准化生产技术指导,建立健全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四是以发展无公害、绿色环保产业、产品为重点,开展名牌、品牌农产品的申报、认定和源产地认证及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争创省级、国家级名牌、品牌。
在蔬菜、水稻、马铃薯、蚕桑、中药材、水产等产业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已获得无公害基地认定1万亩、绿色基地认定5000亩,有4个无公害农产品和3个绿色食品通过认证,有农业标准化技术人员50人,农药残留检测设备一套的基础上,到XX年建设32万亩县级农业标准化生产综合示范区,辐射带动120万亩大面积生产;组织制定60个无公害生产、加工规程和产品质量标准;建设县级综合性质量监测中心1个;县级专业性监测中心4个;建设区域性监测站32个。全县80%的农业生产达到标准化要求,30万亩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10个单位、20个产品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4个单位、10个产品通过绿色食品认证;力 争1个单位、2个产品通过有机食品认证;培养一支100人以上的农业标准化推广队伍;建立农业标准化信息平台。
推进产品商品化,不断提高农产品商品率。一是通过市场引导、政策扶持和项目带动,逐步实现由数量增长向质量效益提高转变,由初级加工为主向精深加工延伸,由单一生产组织模式向多元化生产加工销售协作组织转变,提升农产品加工水平,推进农产品商品化进程。二是构建市场网络体系,促进农产品流通,依托农业特色产业基地,规范XX粮食批发交易市场,着力建好播乐中药材批发交易市场,西平优质商品蔬菜批发交易市场,炎方马铃薯批发交易市场,西平、XX和炎方畜禽批发交易市场、德泽冬早优质蔬菜批发交易市场等具有区域优势的农产品产地批发交易市场。三是加快农产品信息网络化建设,积极发展“网络农业”和订单农业。四是发展壮大农业加工龙头企业,不断提升产品开发档次和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延伸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构建企业、基地、农户之间的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形成龙头企业带动、区域化布局、基地化种养、规模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五是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积极开展源产地保护、农产品地理证明商标和商品商标注册及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申请认证工作,加快实施品牌兴农战略,努力打造XX优质天然色素、优质中药材和优质蚕茧等农产品省级、国家级品牌,通过品牌带动和促进全县农产品商品率的不断 提高。
在XX年的基础上实现农产品商品率年均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到XX年建成1个县级信息网络平台,1个农产品加工研发中心,1个县级综合性农产品检测中心,2个区域性农产品检测中心,10个乡镇农产品检测站点;建成一批高标准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培育2个国家级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和国际竞争力强的出口企业,农产品加工水平有较大提高,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超过1.5:1,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50~60%,精深加工比重明显增加;培育一批优质、高效、安全、生态名牌产品,省内驰名商标超过10个以上。
推进能源沼气化,有效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一是积极争取国家、省、市各类项目对全县农村能源建设的支持,发挥项目资金的引导作用,整合国债、各级财政补助资金、温饱示范村建设、小流域治理等各类项目资金,提高农村沼气建设投资规模。二是围绕“户均有一口沼气池”的目标,在“三村四化”市、县重点建设村和适宜地区推广沼气、太阳能等绿色清洁能源,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三是加强技术培训,强化服务管理,重点抓好“建设、管理、服务、利用”四个关键环节,确保建设质量和农民长期受益。四是采取“政府补一点、农户出一点、社会捐一点”的方法,加大投入,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推进能源沼气化进程。在 XX年底户用沼气池2.05万口、节能改灶3万多户的基础上,新建沼气池2.7万口、改灶2万户,力争到XX年全县户用沼气池达4.75万口,实现年节约薪材15万吨。
推进环境生态化,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一是紧紧围绕建设珠江源山水园林城市的目标,按照和谐村、生态村、文明村的建设要求,不断健全完善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因地制宜规划好村内绿化和休闲活动场所,积极推广生态农业模式,大力发展休闲、旅游、观光农业,形成相对集中的“农家乐”旅游经济带。二是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行农作物病虫无害化治理,加大生态农业模式技术、秸秆综合利用生态模式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旱作节水农业、保护性耕作技术等推广力度。三是加强环境整治工作,加大农村脏、乱、差整治力度,按照“村七有、户六有”标准,实施农村“清洁工程”,不断改善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实现农村景观生态化。四是以“三高”为重点,加大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旅游建设力度,实现山川林区景观多样化、景区景观特色化,不断提高全县森林覆盖率和农村村庄绿化率。五是加大生态乡镇建设力度,在巩固大坡生态乡的基础上,力争每年创建一个省级生态乡镇。六是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农业,努力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美化家园,使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水,呼吸上清洁空气,吃上绿色无公害放心食品。
“十一·五”期间,按照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理念,遵循外树形像、内求和谐的要求,以环境质量良好、资源合理利用、生态良性循环、城乡共同发展、基础设施健全、生活舒适便捷为核心,在XX年森林覆盖率45.5%,林地面积239万亩,水土流失治理176.36平方公里,自然保护区2个的基础上,农村“三高”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力争XX年森林覆盖率达51%以上,努力实现环境生态化、人与自然和谐化。
推进农村协会化,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一是按照市场运作的方式,依托县域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支持鼓励创办各种类型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多形式、多层次、多领域兴办农产品专业经济协会或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不断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二是引导协会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企业化经营,采取多种市场运作模式,建立健全协会运行机制,支持各类协会不断拓宽为农民服务的领域和层次,坚持把农产品专业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办成股份制或公司制的经济实体和市场主体,适应市场要求。三是加大培训力度,支持和帮助协会为其成员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优质服务;引导农民开展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提高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自我发展、自我服务能力。四是强化政策措施,加大扶持力度,支持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规范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组织和行为,保护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及其成员的合法权益;积极抓好试验示范和典型引路,选择推行协会经营示范工程,增强协会的带动辐射力,引导协会健康发展,促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到XX年,农产品专业协会或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在XX年27个的基础上发展到100个,其中经营实体型协会60个;实施20个不同行业的协会示范工程;重点扶持10个协会,建立和完善协会内部管理运行体制,促进协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力争全县农业主导产业都成立农产品专业经济协会,辐射带动60%以上的农户,使全县优势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明显提高,利益联结机制和经营体制更趋完善,抗御市场风险能力进一步增强。
推进农民知识化,培养现代新型农民。一是加快农村教育事业发展步伐,依托“两校进村”等载体,逐步建立完善县、乡、村三级农村教育培训网络。二是充分利用各种培训资源,实施“七个一工程”,增强广大农民学科技、奔市场、求创业、讲文明的意识,帮助农民掌握农业新技术、新知识,让农村青壮农民掌握一门农业实用技术,掌握一项外出务工技能。三是加大资金投入,抓好农村职业教育,分层次、系 统地开展农民素质教育,千方百计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四是依托文明公民学校,开展好以政策法规、“八荣八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等为主的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五是组织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绿色农业培训工程”、“新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阳光工程”、“劳务扶贫培训工程”、“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和农村经纪人培训,充分利用农业函授学校、农民夜校教育、农村妇女学校,开展农业生产技能培训和科技培训,普及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帮助农民尤其是青年农民掌握最新农业科技知识和实用技术,努力把广大农户培养成有较强市场意识、有较高生产技能、有一定管理能力的现代农业经营者。“十一·五”期间,力争每年培训农村劳力3万人次,达到户均一个科技明白人,户均拥有一名职业技术资格证书获得者,努力造就“讲道德、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守法纪”的新型农民。
推进管理民主化,完善村民自治。一是巩固农村先进性教育成果,建立保持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实施“强基计划”,深化和拓展“云岭先锋”工程。二是选好配强村“两委”班子,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和基层组织阵地建设,切实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三是完善“一事一议”制度,不断探索新形势下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健全“两会一组”村民自治组织,完善村级民主选举、民 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管理等各项管理制度,建立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规定范围内的文明村规民约。四是积极推行“阳光村务”,村级事务实行契约化管理,按照“五规范、一满意”的要求进行村务公开,加快农村管理民主化和村民自治化进程。力争到XX年全县基本实现农村管理民主化、村民自治化,努力实现农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推进服务社会化,提升服务水平。一是创新发展思路,加快推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实行城乡统筹,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城乡一体化,形成以政府职能部门为主导,农业龙头企业为骨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主体,乡、村集体合作组织为补充的社会化服务格局。二是强化和落实社会服务政策,逐步构建多元化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三是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采取“机关挂村、厂矿联村、协会抓村”和“领导帮村、干部驻村、党员联户”等方式,充分调动社会各界支持、参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积极性,使其走上规范化、民主化和有序化的轨道。四是建立健全农技推广组织体系,加快农技推广队伍的改革步伐,使农技服务融入农村、融入产业、融入农民。五是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行事前管理、动态管理,采取事中、事后监督等手段,规范行政许可行为,清理行政审批事项,努力构建“三级便民服务网络”体系,提高行政效能,降低行政成本,提升服务水平。六是加大农 村“一会两站”建设,搭建为民服务平台。同时,根据广大农民群众的需求,不断延伸服务领域,提升服务档次,做大服务规模,引导各社会化服务组织转变观念,找准位子,放下架子,挑起担子,不断完善服务项目,实现由单一产中服务向农业全程服务扩展。
到XX年,全县实现农作物优质良种覆盖率达100%,农业重点科技推广应用率达85%以上,建立农业科技“110”指导服务中心。农机总动力达到23万千瓦,百亩耕地拥有农机总动力40千瓦;机耕面积21万亩以上,机耙面积20万亩,耕耙机械化程度达80%以上,争创“全国农机示范县”。畜禽产地检疫面达100%,定点屠宰检疫率达到100%,推进“放心肉工程”。深入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立农资配送中心、日用工业品配送中心;发展农村便民超市,推进连锁经营,力争全县每个村有一个农产品专业合作社或专业经济协会、有一个综合服务社或农资农家店,使之成为农村现代物流网络的终端和为农服务的前沿阵地。农村社会保障水平极大提高,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8%以上,失地农民土地补偿覆盖率达到100%,农村五保老人供养率达100%,重度残疾人员和其他无收入来源家庭救助覆盖率达到100%;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长足发展,基本实现服务社会化。
四、强化措施,全面推进农业“十化”进程
全县各级、各部门要始终高度重视“三农”工作,不断适应农村经济社会深刻变化的新形势,调整工作思路,转变工作作风,改进工作方法,把推进农业“十化”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系统工程抓实抓好,确保各项目标圆满完成。
强化领导,加速推进农业“十化”建设。推进农业“十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具体内容,是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要增强危机感,始终坚持“四个丝毫不能”,切实加强对推进农业“十化”建设的领导,每“化”确立一名县级领导负总责,明确一个牵头单位和相应的责任单位,负责统筹协调,组织实施,确保农业“十化”顺利推进。
强化结构调整,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结合XX自然资源条件和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处理好建设与发展的关系,确保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结构调整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节约资源为前提,以科技为动力,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重点,以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民收入为核心,进一步增加农业投入,改善生产条件,优化各种生产力要素组合,调整产业、产品和品种结构,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发展生态畜牧业和特色农业,实现种植业由“二元结构”向“三元结构”的转变,逐步使我县农业向精细化、集约化、产业化的方向发展。
强化扶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快农业“十化”建设,发展现代农业,推进“三村四化”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全县各级各部门的支持配合和努力,其关键就是正确的引导和有效的投入。要按照中央提出的“三个继续高于”的要求,深入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贯彻落实“十项扶持政策、六项奖励激励措施、六项服务承诺”,为农业农村发展创造宽松环境。要增加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大财政扶持力度,统筹安排教育、农业、林业、水利、畜牧、扶贫、交通、基本烟田建设、城建、沼气等项目和资金,实现项目资金整合、现有资金和资源整合,形成配套扶持合力,使有限的资金和项目发挥最大效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强化引导,扎实搞好农业“十化”发展规划。要因地制宜,借鉴外地好的做法和经验,应用各种现代科技和手段,勇于创新、大胆实践,搞好政策、技术、市场引导,推动全县农业“十化”顺利开展。各乡和有关部门要积极做好农业“十化”总体规划、区域规划、产业规划、项目规划,并抓好典型示范,做到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农业“十化”建设。
强化统筹发展,拓宽农业发展外延和农民增收渠道。一是加快小集镇建设步伐,积极培育和拓展城镇集聚人口、产 业、资金、技术、信息等功能优势,引导和牵动农村产业结构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二是大力发展农村非公有制经济,鼓励农民发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与联合,根据集镇建设的功能定位,发展与之相匹配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延伸产业链,增加农民的非农收入,拓宽现代农业发展外延。
强化考核,确保农业“十化”建设目标任务的落实。要研究制定推进农业“十化”发展现代农业的综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把推进农业“十化”发展现代农业列入各级各部门责任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结合实际制定本乡、本系统、本部门的发展扶持政策和具体实施方案,进一步分解细化目标任务,明确责任,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中共XX县委
XX县人民政府
XX年4月 日
主题词:农村工作 现代农业 “十化”△ 意见
──────────────────────────────────
发:各乡党委,县委各部委和县级国家机关各办局,各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
──────────────────────────────────
中共XX县委办公室 XX年4月 日印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