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整工艺与原理(下)考试资料赵涛主编

时间:2019-05-13 16:19: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染整工艺与原理(下)考试资料赵涛主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染整工艺与原理(下)考试资料赵涛主编》。

第一篇:染整工艺与原理(下)考试资料赵涛主编

1.染色牢度:染色产品在使用或以后的加工处理过程中能保持原来色泽的能力。

2.浸染:将纺织品浸渍在染液中,经一定时间使染料上染并固着在纤维上的染色方法。

3.轧染:织物在染液中经过短暂的浸渍后,随即用轧辊轧压,将染液挤入纺织品组织空隙并去除多余染液,使染料均匀分布在织物上。染料的固着是在以后的气蒸等过程中完成的。

4.浴比:染液体积与被染物质量之比。

5.轧液率:织物上带的染液质量占干布质量的百分率。

6.泳移:织物在浸轧染液以后的烘干过程中,染料沿着水分蒸发方向移动的现象,引起阴阳面等色差。

7.扩散边界层:动力边界层内靠近纤维表面的染液几乎是静止的,此时,然也主要靠自身的扩散靠近纤维表面,该也曾成为扩散边界层。

8.动电层电位:吸附层与扩散层发生相对运动而产生的电位差。

9.动力边界层:一般把染液从染液本体到纤维表面流速降低的区域成为动力边界层。

10.双电层电位:在水溶液中,纤维表面带负电荷与其带相反电荷的正离子由于热运动距离纤维表面远近一定的浓度分布。因此产生一个吸附层和一个扩散层即所谓的双电层。

11.直接性:染料离开染液上染纤维的性能,一般可用染色平衡时染料的上染百分率来表示。

12.平衡上染百分率:在一定条件下染色达到平衡时,纤维上吸附的染料量占投入染料总量的百分比。上染百分率:吸附在纤维上的染料量占投入总量的百分率。

13.平衡吸附量:染色平衡时纤维上的染料浓度成为平衡吸附量。

14.染色饱和值:纤维在一定的染色温度下,所能上染的最大染料量。

15.半染时间:达到平衡吸附量一半所需要的时间,用t1/2表示,表示染色达到平衡的快慢。

16.匀染:染料在织物表面以及纤维内部分布的均匀程度。

17.移染:使上染较多部位的染料通过解吸转移到上染较少的部位,提高匀染效果。

18.亲和力:纤维上染料标准化学位和染液中染料标准化学位差值的负值。

19.染色热:无限小量染料从含有染料呈标准状态的染液中转移到染有染料呈标准状态的纤维上,每摩尔染料转移所吸收的热量。

20.染色熵:无限小量的染料从标准状态的染液中转移到标准状态的纤维上,每摩尔染料转移所引起的物系熵变,单位kJ/(℃·mol)。

21.染色活化能:染料分子要靠近纤维表面,必须具有一定的能量,克服由于静电斥力而产生的能阻,该能量称为染色活化能。

22.还原染料:不溶于水,必须在碱性溶液中被强还原剂还原成可溶于水,且对纤维有亲和力的隐色体钠盐而上染纤维,染色红再经氧化,恢复为原来不溶性的染料色淀固着在纤维上。

23.隐色体浸染:指把染料预先还原为隐色体,在染液中被纤维吸附,然后在进行氧化,皂煮。

24.悬浮体轧染:将织物直接浸轧还原染料配成的悬浮体溶液,再浸轧还原液,在气蒸等条件下使染料还原成隐色体,被纤维吸附、上染的方法。

25.干缸还原:染料和助剂不直接加入染槽,而是先在另一较小容器中用较浓的碱性还原液还原,然后再将隐色体钠盐的溶液加入染浴中。

26.全浴还原:染料直接在染浴中还原的方法。

27.隐色体电位:还原染料隐色体开始被氧化析出沉淀的电位,成为隐色体电位。

28.半还原时间;是还原达到平衡浓度一半所需的时间。

29.内聚能:1mol物质气化升华所吸收的热量。内聚能密度,单位摩尔体积的内聚能。

30.阳离子染料的配伍指数K:反映染料亲和力大小和扩散速率高低的综合指标。划分为5组,配伍指数越趋近于1,染料对纤维的亲和力高,上染速率越快,而配伍指数越趋近于5,染料对纤维的亲和力低,上染速率越慢。

31.染色饱和浓度:能是给定纤维达到饱和吸附所需商品染料的量,以相对于纤维或织物的质量来表示。

32.饱和系数f:纤维的染色饱和值与染料的染色饱和浓度之比,是阳离子染料的特征常数,与染料的纯度和摩尔质量有关,而与纤维特性或种类无关。

33.纤维的染色饱和值:表征和评价纤维可染性的重要指标之一,是纤维本身的一种特性常数,可以表征单位质量纤维上含有可容纳阳离子染料的阴离子染座数量。

34.直接印花:在白色或有色纺织面料上直接印制各种颜色的印花色浆从而形成印花图案的方法。

35.防染印花:先在纺织面料上印制能够纺织染料着色的色浆,然后染色或压印其他色的色浆。先印花部位的色浆能够破坏和阻止后染或后印染料对所印纤维着色,从而形成花纹,这样的印花方法叫防染印花。

36.拔染印花:在已经染色或染色而未固色的面料上,印制能够破坏已染色染料结构或能阻尚未固色染料固色的印浆。印花后经过适当处理如气蒸水洗。印花部位染料能显色,形成白色花纹,这种印花方法叫拔染印花。

37.转移印花:将印花图案预先印制到特定的纸张上,得到所谓的转移印花纸,然后转移印花纸与所印纺织面料复合,通过热和力或者在一定的湿度下施加压力,转移印花纸上的图案便转印到纺织面料上。

38.印花原糊:指加在印花色浆中能起增稠作用的高分子化合物,即印花糊料。

39.流变性:物体在切应力作用下的流动变形特性。

40.涂料印花:将带有颜色或具有特殊视觉效果的非水溶性物质颗粒用高分子黏着剂附着在纤维表面形成所需花纹图案的印花方法。

41.着色力:颜料以其本身颜色使被着色基质具有颜色的能力。

42.吸附等温线:在恒定温度染色达到平衡时纤维上的染料浓度与染液中的染料浓度的分配关系曲线。

43.上染速率曲线:在恒温条件下进行染色,以纤维上染料浓度或上染率为纵坐标,染色时间为横坐标作图可得。

44.孔道扩散模型:溶胀的纤维里存在许多曲折想通的小孔道,在染色时,纤维孔道里都充满着水,染料分子通过这些孔道扩散进入纤维内部,扩散中染料分子会不断发生吸附和解吸,孔道里的游离状态的染料和吸附状态的染料呈动态平衡。特点:速率与染料分子结构、染料对纤维的亲和力、纤维结构有关。

45.自由体积扩散模型:聚酯纤维、聚丙烯腈纤维等合成纤维染色时,染料分子吸附在纤维大分子链上,当温度超过纤维的玻璃化温度以后,大分子的链段发生绕动,原来微小的空穴合并成较大的空穴,染料分子沿着这些不断变化的空穴,逐个“跳跃”扩散。特点:适用合成纤维,扩散速率与纤维结晶度,微晶体大小和取向度等因素有关:加快扩散途径:加入少量低分子物质降低纤维的玻璃化温度。

46.盐效应:利用盐的作用来控制直接染料的上染过程。促染机理,中性电解质中的钠离子与纤维负电荷结合,使纤维与染料电荷斥力下降,活化能下降,上染率提高。

47.固色率:染料与纤维共价结合的染料总量占投入染料总量百分率。固色机理:(1)利用固色剂和染料生成不溶性色淀(2)利用固色剂在染物上的成膜性(3)利用固色剂分子的反应性基团进行交联(4)利用固色剂与纤维间的分子引力(5)利用固色剂的缓冲能力以提高染物的汗渍牢度

1.提高浸染染色均匀性的基本措施?(1)控制好染液与被染物的相对运动(2)调节温度加入匀染剂,增加染料移染性能,获得匀染(3)使染浴温度均匀(4)为纠正初染率太高而上染不均,采用延长上染事件的方法(5)保温时间与温度相适应(6)染料化料要均匀(7)前处理效果要符合要求(8)促进剂的加入量与加入方式要正确

2.吸附等温线类型?(1)能斯特型,线性关系,存在染色饱和值S,适用于液-固相分配型,适合分散染料(2)朗缪尔吸附,化学吸附/定位吸附,适用染料与染座一一对应,如阳离子染料对腈纶染色,酸性染料对蛋白质纤维染色(3)弗莱因德利胥吸附,物理吸附/非定位吸附;适合对象:纤维孔道中存在吸附与扩散模式,没有吸附饱和值,亲水型染料。

3.还原染料染色工艺?特点?染色温度由哪些因素有关?(1)隐色体染色,适用纱线,组织结构疏松的针织物,卷染时出现“白芯”现象,匀染性透染性差(2)悬浮体轧染,适用于机织物,不会有“白芯”现象,匀染性、透染性较好,对染料的适应性较强,烘干过程易泳移,产生染班。(2)靛蓝染色,适用于牛仔布染色,环染存在“白芯”现象,移染性差,湿摩擦牢度差,直接空气氧化,不许皂煮(4)催化加氢还原,降低了化学还原剂用量,洗涤用水可循环使用,成本低,但易燃易爆(5)电话学还原,化学物质用量少,减少污染,废水处理简单,成本低。浸染的染色温度由染料分子结构的复杂程度决定,其对染料的上染速率、上染百分率及匀染性和保险粉的用量有很大影响。

4.分散染料主要有几种染色方法,特点?(1)载体染色,工艺过程:预先制备载体乳化液或分散液,染浴中加入染料,载体乳化液或分散液,分散剂等,控制ph在5左右,升温至沸,染色30~90min,水洗。特点:改变涤纶染色病疵,载体容易引起染液分散稳定性下降,染料聚集而产生染疵,染色后载体去除比较困难,造成色牢度下降及织物对人体的刺激性,易污染。(2)高温高压染色法,工艺过程:将分散染料用40℃温水化料,配置染液,然后过滤入机,50℃始染,严格控制升温速率保证染液良好循环,达到匀染目的,升温到120℃,保温30~90min,最后还原清洗再水洗。(3)热熔染色,工艺过程:浸轧染液→烘干→焙烘→还原清洗→热水洗→冷水洗,特点:连续化生产,固色快,色泽稍差,适于中浅色。

5.腈纶用阳离子染料染色的原理是什么?工艺过程?条件?(1)阳离子染料对腈纶的上染实际上是一个离子交换过程,阳离子染料离子主要借助于腈纶上的酸性基因以离子键的作用上染,此外,同事纤维上的极性基因以及染料分子结构中的多种极性取代基等,使染料与纤维间存在氢键、范德华力,都是阳离子染料对纤维具有较高的亲和力,从而吸附在纤维上。当温度达到或者超过腈纶玻璃化温度后,吸附在表面的染料很快向纤维内扩散。(2)①升温控制染色法,50℃起染,分别加入醋酸、缓染剂与溶解的染料,调节ph至4~6,开始染色升温至98℃,保温30~60℃,染色结束后以1℃/min降温至55℃。②恒温快速染色法,85℃将阳离子缓染剂加入染浴,调节ph4~6,处理10min,然后加入溶解好的染料,45~90min后,以1℃升温至沸,保温30min,最后将至50℃,出浴。

6.影响阳离子染料染腈纶时匀染性的因素主要有哪些?怎样提高匀染性?(1)对腈纶有较高亲和力,染色速率高,染色温度高于玻璃化温度10~15℃的较窄温度范围内,染料上染纤维速率发生突变,容易集中上染,而移染性低,造成染色不均(2)加入缓染剂,同时严格控制染色温度。

7.涂料印花色浆主要含有哪些助剂?作用?优缺点?组成:涂料,黏着剂,增稠剂,并酌情添加交联剂、催化剂、柔软剂、消泡剂等。黏着剂作用,在印花部位形成一层很薄的膜,将颜料颗粒包裹并黏着在纤维和织物表面,起决定性作用。交联剂作用,提高黏着剂薄膜的机械强度和耐热,耐溶剂性能,改进颜料印花的洗涤、摩擦牢度。增稠剂作用,赋予印花色浆一定的黏度和可塑性。优点:适用于任何纤维制成的纺织品,用水少,工艺简单,色谱齐全,色泽鲜艳。缺点:产品手感较硬,湿摩擦系数大。

8.印花糊料(1)淀粉(2)海藻酸钠(3)乳化糊(4)合成糊

9.原糊流变性包括哪些性能?对印花效果有什么影响?包括:(1)黏度(2)触变性(3)塑弹性。影响:花型和图案特征不同,色浆的流变性也不同,一般来说,色浆的黏度高,容易获得清晰花纹,在印制大块面、满地花的花纹或者需求的透性和印花均匀性好的产品,应用触变性较弱和黏度较低的色浆。

10.羊毛染色有哪些常用染料?相应染料染色机理及特点?(1)强酸性染料,在水中电离后带负电荷,与纤维间的氢键和范德华力较小。若将羊毛在强酸性条件下染色,此时纤维袋正电荷,染料主要以静电斥力上染羊毛。(2)弱酸性染料分子结构复杂,在水中电离后带负电荷,与纤维间的氢键和范德华力较大。若将羊毛在弱酸性条件下染色,弱酸料主要以氢键和范德华力上染羊毛。(3)1:1型金属络合染料,染料的磺酸基与纤维上离子化的氨基形成离子键,染料上的铬原子与纤维上的羧基形成配位键,此外,染料与纤维之间还有范德华力、氢键的结合。(4)1:2型金属络合染料,染料分子中的金属原子已和染料完全络合,不能与羊毛上供电子基形成配位键,染料阴离子与纤维上离子化的氨基通过离子键结合,此外,纤维与染料间还存在范德华力和氢键。(5)酸性媒介染料,用金属盐为媒染剂处理后,在织物上形成金属络合的酸性染料。媒染手续繁杂,但耐晒,耐洗,耐摩擦牢度高。

11.活性染料的染色工艺?过程?固色条件?(1)浸染,染色水洗后处理:冷水洗→中和→热水洗(70~80℃,10~15’)→热水洗→冷水洗→固色,Ph一般在10~11比较合适。(2)连续轧染,浸轧染液(染料、防染盐、尿素等)→烘干(红外→热风→烘筒)→浸轧碱液(NAOH,5g/L,Na2CO3,20g/L,Nacl,20g/L)→气蒸(100~102℃,1~2min)→后处理(水洗,固色,烘干)(3)轧卷堆三种工艺,浸轧染液(染料,碱剂NaOH,12~15g/L,Na2SiO3,65g/L,65℃)→堆置→后处理

第二篇:地下工程设计原理与方法考试资料

地下工程:指地面以下土层或岩体中修建各种类型的地下建筑物或结构的工程

隧道:修筑在岩体、土体或水底,两端有出入口,供车辆、行人、水流及管线等通过的通道

导坑:在地下开挖出一个洞穴并延伸成为一个长形的孔道 洞门:在隧道端部外露面修建的为保护洞口和排放流水的挡土墙式结构

垭口:线路跨越分水岭时,分水岭的山脊上的高程较低之处

越岭线:从一个水系过渡到另一个水系是跨越高程很大的铁路线路

河谷线:沿河傍山而行的铁路线路 隧道净空:隧道衬砌内轮廓线所包围的空间

隧道建筑限界:线路上各种建筑物和设备均不得侵入的外部的轮廓线

锚杆:插入到围岩岩体内利用机械的方法加固围岩的一种金属杆状构件

岩体:处于一定天然应力状态中的地质体 围岩:对隧道稳定性有影响的那一部分岩体 围岩压力:隧道开挖后围岩作用在支护结构上的压力 结构面:岩体中具有一定方向,力学强度相对较低的地质界面(原生,构造,次生)

蠕变:作用应力不变应变随时间的增长而增加 松弛:作用的应变不变应力随时间的增长而衰减 风化作用:地表岩体在大气温度水和生物的综合影响下,使岩石的物理性质或化学成分发生改变的地质作用 溶蚀:使岩体致密度降低并会破坏颗粒之间的胶结从而使岩石强度降低

流变性:与时间或温度有关的变形或破坏性质 初始应力:岩体在天然状态下所具有的内在应力 二次应力:坑道开挖后坑道周围一定范围内的岩体产生应力重分布的状态

三次应力:坑道支护后坑道周边的岩体的应力变化的状态 岩体的初始应力状态:由于岩体的自重和地质构造作用在隧道开挖前岩体中存在的应力状态

坑道的稳定性:隧道围岩在开挖过程中不设任何支护情况下所具有的稳定程度

塑性:围岩在应力超过一定值后产生塑性变形的性质 塑性区半径:对于塑性围岩当围岩内应力超过围岩强度后,在坑道周边产生径向塑性位移形成塑性松动区的范围 塌落拱:将隧道开挖后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拱称为 成拱作用:天然拱像一个承载环一样承受上覆范围地层的全部重量并向两侧传递下去称为围岩的弹性抗力:由于支护结构发生向围岩方向的变形而引起围岩对支护结构的约束反力

变形协调条件:汇交于同一节点上各单元在此节点处所产生的端点位移与结构节点位移相等

静力平衡条件:在同一节点上作用的各单元节点力的总和应与该点荷载相平衡

收敛:围岩产生挤向隧道内的变形 约束:支护对围岩向坑道内变形的阻止 隧道勘测的一般规定

制定勘测计划,完备勘测资料,设计勘测和施工勘测,评价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隧道工程调查的内容

自然概况,工程地址特征,水文地质特征,不良地质地段,地震基本烈度等级,气象资料,施工条件 分析克服高程障碍三种方案的优缺点

绕行:施工容易工期短费用少;运程增加长期运营条件变差改造困难地质复杂施工困难。深堑:展线长度比绕行短;急弯陡坡多在山顶开挖工程量大不确定因素多。隧道:线路平顺缓直运营条件好运程缩短;工程量大工期长费用高 分析解决平面障碍两种方案的优缺点

沿河绕行:对地形条件要求高,线路增长,工程量大运营条件差,不良地质病害工程伴随出现;只在条件允许时使用。隧道穿直:初期工程量大;线路平直,工程单一,无急弯陡坡,运营条件好,不受山体塌方落石影响 曲线隧道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1尽可能采取较短或曲线半径较大的曲线,宜将曲线设置在隧道洞口附近2不宜将洞口落在缓和曲线上3隧道内曲线长度不应短于一节车厢长度4一座隧道内不设超过一个以上曲线5两条曲线间应有较长夹直线 隧道内坡道折减的原因及方法

1列车车轮与钢轨踏面间的粘着系数降低2洞内空气阻力增大

曲线隧道净空加宽的原因和方法

1车辆通过曲线时转向架中心点沿线路运行车辆本身不能随线路弯曲仍保持其矩形形状2曲线外轨超高车辆向曲线内侧倾斜使车辆界限上的控制点在水平方向上向内移动了一个距离 喷锚支护的特点

与围岩紧密贴合,支护及时,柔性好,同时封闭围岩壁面防止风化,并能封闭围岩的张性裂隙和节理,提高围岩的固有强度控制围岩的变形,能充分调动围岩本身的自稳能力。有效利用洞内净空,提高作业的安全性和作业效率,能适应软弱和膨胀性地层中的隧道开挖,能用于整治塌方和隧道衬砌的裂损

复合式衬砌的支护机理

先在开挖好的洞壁表面喷射一层早强硂凝固后形成薄层柔性支护结构,满足初期支护施作及时刚度小易变形的要求,与围岩紧密贴合从而保护围岩和加固围岩,促进围岩的应力调整充分发挥围岩的自承作用。二次衬砌完成后,衬砌表面光滑平整可以防止外层风化装饰内壁增强安全感。既可以充分发挥喷锚支护的优点又能发挥二次衬砌永久支护的可靠作用。明洞的类型

拱形(路堑式、偏压直墙式、偏压斜墙式、半路堑单压式)棚洞(盖板式、刚架式、悬臂式)隧道门的类型

环框式、端墙式、翼墙式、柱式、台阶式、斜交式、耳墙式 洞门的类型

环框式、端墙式和柱式、翼墙式与耳墙式、其他形式(台阶式斜交式)、拱形、遮光棚式 隧道附属建筑物的类型

通风建筑物,安全避让设备、防排水设备、电力及通讯信号安放设备

喷射混凝土的喷射方式

1干喷(拌合料输送到喷嘴以前才与水汇合)2湿喷(拌合料先与水拌合再以浆液输送)机械通风的方式

1纵向式(洞口风道式、喷嘴式、竖井斜井式、射流式)2全横向式3半横向式

岩石在单轴和三轴压缩下的破坏形式

三轴低围压下(张破裂)中等围压下(剪破裂)高围压下(延性破坏)

抗拉强度、抗剪强度的测定方法

抗拉(直接拉伸法、棱柱体试件的弯曲、圆柱体的弯曲、圆盘弯曲、液压扩张试验、巴西试验)抗剪(直接剪切法、倾斜板间加压的单向剪切法)

典型的岩石的全应力-应变曲线分为哪四个阶段 压密阶段弹性阶段塑性阶段破坏阶段 无支护坑道丧失稳定的形式

1由于破碎岩体的自重超过了它们脱离岩体的阻力而多在顶部较少在侧壁处造成局部崩塌2围岩的应力重分布造成的应力集中区域内的岩体强度破坏而形成的崩塌3在塑性岩体中稳定性的丧失是由于塑性变形的结果 隧道围岩失稳破坏性态

1脆性断裂2块状运动3弯曲折断破坏4松动解脱5塑性变形和剪切破坏 围岩压力的类型

1松动压力2形变压力3膨胀压力4冲击压力 天然拱范围的大小与下列因素有关

1围岩的地质条件2支护结构架设时间3刚度以及它与围岩的接触状态4隧道的形状和尺寸5隧道的埋深6施工因素

隧道围岩分级的目的1作为选择施工方法的依据2进行科学管理及正确评价经济效益3确定结构上的荷载4给出衬砌结构的类型和尺寸5制定劳动定额、材料消耗标准基础等 隧道围岩分级的方法主要有哪些

1以岩石强度或物理指标为代表2以岩体构造岩性特征为代表3以地质勘探手段相联系4组合多种因素5以工程对象为代表

围岩分级的基本因素与影响因素

岩石的坚硬程度和岩体的完整程度,地下水和初始应力场 支护结构的作用

1与围岩一起组成一个有足够安全度的隧道结构体系,能承受可能出现的各种荷载2保持隧道断面的使用净空3防止围岩质量的进一步恶化4提供空气流通的光滑表面 支护结构的基本要求

1必须与围岩大面积地牢固接触,保证支护结构与围岩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工作2重视早期支护的作用并使早期支护与永久支护相互配合协调一致的工作3允许隧道围岩能产生有限的变形,以充分发挥围岩的承载能力而减少对支护结构的不利作用使两者更协调的工作4必须保证支护结构的及时施作5要能根据隧道围岩的动态及时地进行调整和修改

支护结构的类型

1防护型2构造型3承载型 地下结构计算理论发展的七个阶段

刚性结构阶段、弹性结构阶段、假定抗力阶段、弹性地基梁阶段、连续介质阶段、数值方法阶段、极限和优化设计阶段

地下结构计算方法的分类

荷载结构法(弹性链杆法、假定抗力法、弹性地基梁法)地层结构法(剪切滑移法、特征曲线法、数值法)地下结构设计模型分类

经验类比模型、荷载结构模型、地层结构模型、监控设计模型

荷载结构模型的三种计算模式

1主动荷载模式2主动荷载加被动荷载模式3实际荷载模式

局部变形理论与共同变形理论

局部变形理论:认为地层表面某点上施加的外力只会引起该点产生沉陷(变形),外力与沉陷之间为线性关系。共同变形理论:认为地层表面某点上施加的外力不仅会引起该点产生沉 陷(变形),而且会引起附近的地层也产生沉陷变形,外力与沉陷之间为非线性关系 地层-结构模式的求解方法

数值法、剪切滑移破坏法、特征曲线法 确定Pmin的途径

1现场实测的塑性区半径r求(按重力平衡条件求)P2根据坑道周边的允许位移值求P3实地量测形变压力作为P4 根据围岩特征曲线求P监控设计法原理

通过现场监测获得围岩力学动态和支护结构工作状态的信息(数据),再通过必要的力学分析,以修改和确定支护结构系统的设计参数和施工对策。施工前的预设计阶段和修正设计阶段

监控设计的主要环节及其包含的工作内容

现场监测:制定监测方案、确定测试内容、选择测试手段、实施监测计划;数据处理:原始数据的整理、明确数据处理的目的、选择处理方法、提出处理结果;信息反馈:反馈方法(理论反馈经验反馈)反馈作用(修正设计指导施工)

监控量测的项目及内容

肉眼观察、岩体力学参数测试、应力应变测试、压力测试、位移测试、温度测试、物理探测 监控量测的目的1提供监控设计的依据和信息(掌握围岩力学形态的变化和规律、掌握支护结构的工作状态)2指导施工,预报险情(做出工程预报,确定施工对策、监视险情,确保施工安全)3校核理论,完善工程类比方法(为理论解释,数据分析提供计算数据与对比指标、为工程类比提供参数指标)4为隧道工程设计与施工积累资料 反馈信息在设计与施工中的应用

1评价围岩的稳定性2评价围岩达到稳定的标准,确定最终支护时间及仰拱灌筑的时间3调整施工方法与支护时机4调整锚杆的支护系数5调整喷层厚度6调整变形余裕量,修改开挖断面尺寸 求解回归系数的方法

选点法、图解法、平均法、最小二乘法等 隧道预支护的概念、类型及其使用条件

预先设于隧道轮廓线以外一定范围内的支护,或与开挖面后方的支架等共同组成的支护系统。超前锚杆(Ⅳ~Ⅴ级围岩,开挖临空后的数小时内可能剥落或局部坍塌)小导管注浆(Ⅴ级围岩自稳能力低)管棚(Ⅴ、Ⅵ级围岩,无自稳能力,或浅埋隧道及其地面有主要建筑物)

第三篇:城规原理(下)考试范围及答案总结(城市规划考研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城市用地:是指用于城市建设和满足城市机能运转所需要的土地,它们既是指已经建设利用的土地,也包括已列入城市建设规划区范围而尚待开发使用的土地和非建设用地(农田、林地、山地、水面等)。

2、滑坡: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整下滑动的地质现象。

3、崩塌:峭斜坡上的岩土体突然崩落、滚动,堆积在上坡下的地质现象。

4、热岛效应:在大城市中,由于建筑密集,绿地、水面偏少,生产与生活活动过程散发大量的热量,出现市区气温比郊外要高的现象。

5、居住用地:在城市中包括住宅及相当于居住小区及小区级以下的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和绿地等设施的建设用地。

6、工业用地:城市中工矿企业的生产车间、库房、堆场、构筑物及其附属设施(包括其专用的铁路、码头和道路等)的建设用地。

7、公共设施用地:城市中为社会服务的行政、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科研及设计等机构或设施的建设用地。

8、仓储用地:城市中仓储企业的库房、堆场和包装加工车间及其附属设施的建设用地。

9、对外交通用地:城市对外联系的铁路、公路、管理运输设施、港口、机场及其附属设施的建设用地。

10、城市交通:城市范围内采用各种运输方式运送人和货物的运输活动,以及行人的流动。

11、城市道路系统:城市范围内由不同功能、等级、区位的道路,以及不同形式的交叉口和停车场设施,以一定方式组成的有机整体。

12、城镇体系规划:一定区域内,以区域生产力合理布局和城镇职能分工为依据,确定不同人口规模等级和职能分工的城镇的分布和发展规划。

13、概念规划:是一种类型的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它主要研究城市与区域的发展方向、空间总体结构、城市功能定位等大政方针问题,强调对全局的把握,是涉及到空间、经济、环境、生态,乃至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综合性研究。

14、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实质上是在大中城市及其经济区域范围内,研究城市性质、基本职能、用地发展方向、空间布局结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估算等重大问题的城市发展大纲。

15、城市总体布局:城市总体布局研究的是城市各项用地之间的内在联系,并通过城市主要用地组成的不同形态表现出来。城市总体布局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内容,它是在城市发展纲要基本明确的条件下,在城市用地评定的基础上,对城市各组成部分进行统筹兼顾、合理安排,使其各得其所、有机联系。

16、城市居住区:一般称居住区(residential district),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被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0000~50000 人)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17、居住小区:一般称小区,是被居住区级道路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0000~15000 人)相对应,配建有一套能满足该区居民基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18、居住组团:一般称组团,指一般被小区道路分隔,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000~3000 人)相对应,配建有居民所需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19、居住区规划:对城市居住区的住宅、公共设施、公共绿地、室外环境、道路交通和市政公用设施所进行的综合性具体安排。

20、CBD:中心商务区,指一个国家或大城市里主要商业活动进行的地区。

21、城市设计:对城市体型和空间环境所作的整体构思和安排,贯穿城市规划的全过程。

22、历史文化名城: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和革命意义的城市。

二、简答

1、简述我国现代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历程和趋势。

新中国的城市规划经历了20世纪50年代的振兴和发展,60年代和70年代中期的冲击、挫折和严重萎缩,70年代末的恢复,80年代以来的发展和壮大,走过了半个世纪辉煌而坎坷的历程,实际大致处在西方发达国家的①~③阶段。即①注重物质规划(physical planning)阶段; ②注重经济规划阶段; ③注重环境规划段;

当前中国城市规划学科发展表现为三个新趋势:

(1)宏观层次拓展,主要有概念规划编制和城市战略发展规划;(2)微观层次深化,主要表现为控规深化和法定图则编制;(3)信息技术运用,数字城市方兴未艾。

2、简述概念规划与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兴起的缘由。

(1)市场经济体制下城市之间竞争的加剧,对城市自身生存与发展提出新要求(2)“紧急”应对城市发展中所出现的新条件或问题(3)弥补现行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和运作中存在的不足(4)推进城市规划学科发展的积极探索

3、城镇体系的构成一般需具备什么条件?

(1)城镇群体内部各城镇在地域上是邻近的,具有便捷的空间联系;(2)城镇群体内部各城镇均具有自己的功能和形态特征;

(3)城镇群体内部各城镇从大到小,从主到次,从中心到一般集镇,共同构成整个系统内的等级序列,而系统本身又是从属于一个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

4、简述市民广场(休息及娱乐广场)的特点。

市民广场多设在市中心,四周布置市政府及其他管理办公建筑,也可布置图书馆,文化宫等公共建筑。市民广场平时供市民休息游览,节日举行集会活动。广场应与城市干道有良好的衔接,能容纳疏导车行和步行交通,保障集会时人车集散。广场应考虑各种活动空间,场地划分,通道布置需要和主要建筑物有良好的关系。广场应注意朝向,以朝南为最理想。市民广场还应布置有使用功能和装饰美化作用的环境设施及绿化。

5、简述城市形态中星座型形态(Conurbation Form)的特征。

城市总平面是由一个相当大规模的主体团块和三个以上较次一级的基本团块组成的复合式形态。最通常的是一些国家首都或特大型地区中心城市,在其周围一定距离内建设发展若干相对独立的新区或卫星城镇。这种城市整体空间结构形似大型星座,人口和建成区用地规模很大,除了具有非常集中的高楼群中心商务区(CBD)之外,往往为了扩散功能而设置若干副中心或分区中心。联系这些中心及对外交通的环形和放射干道网使之成为相当复杂而高度发展的综合式多元规划结构。有的特大城市在多个方向的对外交通干线上间隔地串联建设一系列相对独立且较大的新区或城镇,形成放射性走廊或更大型城市群体。

6、简述城市形态中组团型形态(Cluster Form)的特征。城市建成区是由两个以上相对独立的主体团块和若干个基本团块组成,这多是由于较大河流或其他地形等自然环境条件的影响,城市用地被分隔成几个有一定规模的分区团块,有各自的中心和道路系统,团块之间有一定的空间距离,但由较便捷的联系性通道使之组成一个城市实体。这种形态属于多元性复合结构。如布 局合理,团组距离适当,这种城市既可有较高效率,亦可保持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

7、风景旅游城市总体布局中应处理好那些关系。(1)突出风景城市的个性,维护风景和文物的完整性

(2)正确处理风景与工业的关系——严格控制工业性质,合理选择工业项目,合理选择厂址。

(3)正确处理风景区与居住区的关系——一般不在风景良好的地方发展居住,留有过渡地带(可布置服务设施,但注意其体量、造型与周围环境协调)。(4)正确处理风景与交通的关系

——●有便利的内外交通,客运车站、码头尽可能靠近市区,但不致影响城市与风景区的发展,铁路、机场、港口、公路一般情况下不穿越市区和风景区。——●市内道路系统进行功能分类与组织。

——●以结合自然与风景的专用游览道联结各景区、景点。

(5)正确处理风景游览与休疗养的关系——休疗养区靠近风景区,交通方便,不受游人干扰,但不占据过多的风景较好的地段。

8、简述A.马斯洛(Abraham Maslow)的居民需求层次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A.马斯洛在《动机与个性》中把人的需求由低级向高级分成5 个层次:生理的需求(Physiological Need)、安全的需求(Safety Need)、友爱的需求(Love Need)、尊重的需求(Esteem Need)和自我实现的需求(Self Actualization Need)。居民对环境的需求是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循序进取的,当上一个层次得到满足以后,就会有下一个更高层次的需求。我们的任务是尽可能满足居民的正当需求,并刺激其发展,与此同时削弱不正当的需求,并制约其发展。

9、简述美国建筑师C·A·佩里(C·A·Pery)邻里单位的6条基本原则。(1)邻里单位四周为城市道路包围,城市道路不穿过邻里单位内部。(2)邻里单位内部道路系统应限制外部车辆穿越。一般应采用尽端式以保持内部的安静与安全,和低交通量的居住气氛。

(3)以小学的合理规模为基础控制邻里单位的人口规模,使小学生上学不必穿过城市道路。一般邻里单位的规模约5000 人左右,规模小的为3000~4000 人。(4)邻里单位的中心建筑是小学校,它与其它的邻里服务设施一起放在中心公共广场或绿地上。

(5)邻里单位占地约160 英亩(合65 公顷),每英亩10 户,保证儿童上学距离不超过半英里(0.8 公里)。

(6)邻里单位内小学附近设有商店、教堂、图书馆和公共活动中心。

10、简述历史文化名城核定标准。

(1)不但要看重城市的历史,还要着重看当前是否保存有较为丰富、完好的文物古迹和具有重大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

(2)历史文化名城和文物保护单位是有区别的。作为历史名城的现状格局和风貌应保留着历史特色,并具有一定的代表城市传统风貌的街区。

(3)文物古迹主要分布在城市市区或郊区,保护和合理利用这些历史文化遗产对该城市的性质、布局、建设方针有重要影响。

三、专题论述

1、简要论述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建立“三个阶段”和“三个层次”的保护体系的主要内容。

1949 年以后,新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建立经历了形成、发展与完善三个历史阶段:以文物保护单位为中心内容的单一体系的形成阶段,增添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为重要内容的双层次保护体系的发展阶段,以及重心转向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多层次保护体系的成熟阶段。

三个层次分为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城三个层次

(1)各级“文物保护单位”,要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保存全部历史信息,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带,提出控制要求,保护文物古迹的历史环境,完整地体现它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

(2)“历史文化街区”要保存历史的真实性,风貌的完整性和生活的延续性,要改善街区的基础设施,更新改造建筑物的内部,以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3)对于“历史文化名城”,不仅要保护城市中的文物古迹和历史地段,还要保护和延续古城的传统格局和风貌特色,继承和发扬优秀历史文化传统,保护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2、简要论述20世纪一系列有关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国际宪章(《雅典宪章》、《威尼斯宪章》、《内罗毕建议》、《华盛顿宪章》)出现的综合意义。这些国际宪章提供了遗产保护的原则与目标:

马丘比丘:保护和恢复现有历史遗址,同城市建设结合起来,使其具有持续生命力

威尼斯:尊重古迹建筑物,修复的目地不是追求风格的统一。并保护其周围环境。内罗毕:保存城市历史传统地区及其环境,并使其重新获得活力,与现代生活相结合。

华盛顿:保护应体现历史城镇和城区真实性的特征,包括物质和精神的组成部分。

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经历了从保护文物古迹,历史地段到历史城区及其自然与人工环境的过程。它包括能够表现城市个性与特征,体现城市丰富性的建筑物和构筑物及其类型,城市空间,界面以及其中的社会生活。对构成人类记忆的历史信息及其文化意义在城市中的具体表现进行保存,使新的作用和活动与历史城镇和城区的特征相适应,确保历史城镇和城区作为一个整体的和谐的概念,并适应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3、风景旅游城市总体布局中应处理好那些关系。(1)突出风景城市的个性,维护风景和文物的完整性

(2)正确处理风景与工业的关系——严格控制工业性质,合理选择工业项目,合理选择厂址。

(3)正确处理风景区与居住区的关系——一般不在风景良好的地方发展居住,留有过渡地带(可布置服务设施,但注意其体量、造型与周围环境协调)。(4)正确处理风景与交通的关系

——●有便利的内外交通,客运车站、码头尽可能靠近市区,但不致影响城市与风景区的发展,铁路、机场、港口、公路一般情况下不穿越市区和风景区。——●市内道路系统进行功能分类与组织。——●以结合自然与风景的专用游览道联结各景区、景点。

(5)正确处理风景游览与休疗养的关系——休疗养区靠近风景区,交通方便,不受游人干扰,但不占据过多的风景较好的地段。

4、平原城市和丘陵城市在自然环境与城市艺术布局的关系上各有什么特点?(1)平原城市——地势平坦,集中紧凑,但应避免布局的单调。●控低补高,积水成池,堆土成山,增强三维空间感; ●建筑布局高低搭配;

●增加道路、广场的主景、对景; ●加强绿化配置;

(2)丘陵城市——地形起伏较大,多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布局。●建筑依山而建,层层叠叠,强化立体空间感; ●主体建筑布置在高地上;

5、简述居住区的规划结构方式的类型。居住区的规划结构

●二级结构:居住区——居住小区(以居住小区为规划基本单位来组织居住区)居住区——居住组团(以居住组团为规划基本单位来组织居住区)

●三级结构: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以居住组团和居住小区为规划基本单位来组织居住区)●独立组团结构

下载染整工艺与原理(下)考试资料赵涛主编word格式文档
下载染整工艺与原理(下)考试资料赵涛主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