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六册实践活动《设计校园》教学设计
设计校园
三小张春艳
课题背景:
本节实践活动课程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六册第八单元——“解决问题”课后的实践活动。通过这次实践活动使学生更加贴近生活,感受数学与生活,与互联网的密切关系,利用有关的网络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增强课堂教学魅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材分析:
本节实践活动是在学生掌握位置与方向、面积等有关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体会知识来源于生活,与生活密切联系。《设计校园》这一节实践活动,通过设计学生熟悉的环境——“校园”的过程,进一步巩固学生已经学习的有关知识,让学生学会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培养收集、整理、分析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热爱学校的良好情感。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位置、方向、面积等知识,学会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2、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信息的意识和能力。
3、通过让学生自主调查、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设计出自己喜欢的校园。
4、培养学生从多角度观察、分析问题的习惯,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自主调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设计出自己喜欢的校园。
教学与学法:教师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这次活动,让学生在自主调查、观察、比较、讨论的过程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设计出自己喜欢的校园。
教具、学具准备:电脑投影仪、彩笔、铅笔、卡纸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确定主题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学校的平面设计图,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电脑展示某校校园平面示意图)看完这些图片之后你有什么感想?这些图片漂亮在哪?谁能用我们学过的方向知识描述一下?
师:同学们,作为学校的小主人,你喜欢自己的学校吗?相信你们对学校的每个地方都很熟悉,那么校园这样设计你满意吗?你想让校园的哪些方面得到改进和完善呢?
这节课就让我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开动脑筋,运用所学的知识一起来设计一下我们的校园,让我们的校园变得更美,更有特色,好吗?(板书课题)
2、让我们先来看一看我们学校的现在的平面图吧!(课件出示学校平面设计图)
二、发现、收集、整理、分析信息
1、出示学校的平面设计图,说一说哪些方位有哪些建筑物?它的占地面积大约是多少?你打算怎样设计我们的校园?
2、刚才欣赏的校园平面图与我们的校园平面图相比较有哪些可取之处?有哪些需要改善的地方?那么现在你打算怎样设计你心目中的美丽校园呢?
三、设计方案
1、出示本校的校园示意图,结合刚才欣赏的学校图片交流讨论:
(1)应该在学校什么地方添置什么设备(设施)?
(2)绿化上面你有什么见解?
(3)操场的大小或形状如何?
(4)足球场和篮球场如何规划才合适?
(5)你还有哪些设想?
2、动手操作设计自己的校园。(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合作动手设计)
提示:根据新规划画出新校园的平面图。为了把图画得美观、合理,应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各建筑、设施在图上的方位(一般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注意各建筑、设施在图上的大小,比例要适中。
(3)先用铅笔画,再涂上合适的颜色。
3、每个小组各派一名同学介绍自己设计的校园示意图。(利用学过的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八个方位来描述。)
四、作品展示
1、各小组展示并介绍自己的设计意图
2、评价,互相说一说每一个设计的优点和不足,再说一说你喜欢哪一个设计,为什么?
3、板报展示每人的校园设计图,让同学们去参观交流,评出最优秀校园设计奖。
五、全课总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活动课,你们有什么收获?(多请几个同学发言。)
六、课外作业
课外与家长合作设计一所自己心目中最理想的校园,画出平面图。
《设计校园》教学反思
三小张春艳
本节的“设计校园”是在学生学习了“位置与方向“面积””等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实践活动。在学生自己动手设计熟悉的环境——“校园”的过程中,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已经学过的有关知识,学会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培养收集、整理、分析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同时,还对学生渗透爱祖国、爱学校的思想教育。学生在亲手设计的活动中,体会到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一)、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小主人”。通过让学生介绍自己的校园个方位的建筑物导入,再次熟悉校园。观看其他校园的风光,再作一下比较,体会到不同学校的设计有不同的美。让学生体会什么是平面图,学会看图;学生作为“校园的小主人”,展开讨论“我们的校园应该添置什么,”“应该淘汰什么。”分组合作,动手设计出新校园的平面图,并由学生自己进行评价,离不开“小主人”身份。
(二)、让学生进行操作“活动”。在活动前,组织学生对校园实地考察,网上收集、社会调查比较本学校与其他学校的具体情况,为心目中设计的理想学校做准备。让学生学会了收集整理信息的方法。
(三)、给学生有一个表现的机会。教学中,让学生大胆发言,说出自己不同的见解,给学生一个宽松的学习空间,特别是中下层生,让他们有锻炼和表现的机会。在展示与交流过程中,让学生找到本组与其他组设计的优缺点,共同体会获得成功的喜悦。
不足:但由于活动课的开放性较大,本节课也暴露了一些不足,例如:学生讨论合作的时间长,活动需要老师灵活调控;三年级孩子还没有接触过比例尺的有关知识,绘图时各类设施在整体中所占的比例不精准等等,所有这些还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第二篇:人音版第六册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一、歌曲:和祖国在一起,和妈妈在一起
二、读谱知识:拍号4/4和四拍子指挥图式
三、综合训练
1、轮唱练习
2、节奏写作练习
四、欣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齐唱)声乐演唱形式
教学目标:
一、学习交替运用连贯与跳跃的唱法,表达对祖**亲的挚爱和幸福的心情,为学习断音唱法作好准备。
二、通过对《国歌》的再次欣赏,使同学进一步树立自身祖国和民族的自豪感,初步了解声乐的演唱形式。
三、知道4/4拍的含义和其强弱规律,并结合学习歌曲和轮唱的演唱形式,练习四拍子的指挥图式。
教学重点:歌曲演唱
教学难点:4/4拍的认识
课时布置:二课时
教学内容:
一、4/4拍号
二、综合训练
1三、歌曲识谱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听音乐进教室,唱师生问好歌。
二、基本训练:
1、复习2/
4、3/4拍号指挥图式。
2、介绍4/4拍号,在学习其强弱规律时,先不告诉同学,由老师打节奏,同学听强弱变化。
3、进行拍手拍腿的强弱训练,加深识记。
4、介绍4/4拍拍号指挥图式。
5、综合训练1:先做为单声部的发声练习,要求做到音准,4/4拍强弱感清楚,在熟练的基础上再进行轮唱训练。
6、歌曲识谱
(1)听录音范唱,在初步熟练全曲的基础上进行识谱练习。
(2)单独练习* 节奏。
(3)分段识谱教学,注意唱好和点节奏。
三、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一、复习巩固4/4拍知识。
二、歌曲教学
三、欣赏教学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听音乐进教室,唱师生问好歌
二、基本训练
1、发声练习:综合训练
12、复习4/4拍知识
三、新课教学
1、歌曲导入:让同学联系自身有所体验的事例,来表达幸福美好的感受启发同学用挚爱之情抒发对祖国***热爱与赞颂。
2、在老师的钢琴伴奏声中,有感情地朗读歌词。
3、歌曲处置:速度宜用中速,力度上第二乐段要比第一乐段更激情,连音与断音的唱法要在一个乐句中,鲜明地表达出来。
4、欣赏
(1)进一步启发同学的联想,听赏时,将自身置身于国际竞赛的授奖仪式上看到我国的运动健儿手捧奖杯,在庄严雄伟的《国歌》声中,眼望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动人情景,回咎《听听想想》。
(2)介绍声乐演唱形式—齐唱。
四、小结:
第二课
教学内容:
一、歌曲:大雁歌
二、读谱知识
1、音名,唱名
2、全音、半音
3、跳音记号
三、综合训练
1、声乐训练
2、识别半音的练习。
四、欣赏:我乘上小马车(童声二重唱)
教学目标:
一、进行连音和断音的对比练习,使同学懂得两种不同的唱法的表示方法,和其作用,并在歌曲演唱中运用。
二、认识音名和唱名,并了解各音名和唱名之间的全音和半音关系。
三、初步感受“重唱”的表示效果。
教学重点:跳音记号的掌握
教学难点:音名、唱名
课时布置: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一、跳音记号
二、综合训练民
三、歌曲识谱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听音乐进教室,唱师生问好歌。
二、基本训练:
1、发声练习:
mi yu mi ya mi ya mi ya
发声练习要求同学上鄂要向“天文馆”的屋顶,圆形的,眉毛挑起唱。
三、新课教学
1、跳音词记号:由发声练习的连贯唱变成跳唱引进跳音记号,表示该音要唱得短促有弹性,其时值大致是原音符的一半。
2、综合训练1,完成后半部的断音唱法,音断气不时。
3、学唱歌曲《大雁歌》
(1)复习3/4拍的强弱规律,作综合训练2。
(2)介绍大雁的知识
(3)拍击节奏特点,注意* 节奏型。
(4)标唱名
四、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一、学唱《大雁歌》
二、进行歌曲处置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听音乐进教室,唱师生问好歌
二、基本训练:
1、发声练习(同上课)
2、节奏训练:复习《大雁歌》的节奏。
三、新课教学:
1、按节奏把歌词朗读下来,朗读歌词时要有感情,启发同学理解大雁,不怕困难,勇往直前遵守纪律,热爱集体的优良品德。
2、跟琴视唱歌曲的唱名。
3、跟琴小声唱词。
在练习带有跳音记号的第三个乐段时,应与第一乐段作对比,比较* 和 的不同唱法和不同效果。
4、歌曲处置:力度处置分作三个层次
(1)1-10小节:坚持稍弱
(2)11-18小节:力度适当加,表达坚定不移的决心。
(3)19以后:从弱开始,模进局部“唱着歌儿,把路赶”,力度稍作增强,以后随旋律逐渐上升,力度也要相应做渐强的变化,把歌曲推向高潮。
四、结束:复习歌曲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一、复习歌曲《大雁歌》
二、学习音名、唱名、全音、半音。
三、综合训练
2四、欣赏《我乘上小马车》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听音乐进教室,唱师生问好歌
二、基本训练:同上课,复习《大雁歌》
三、新课教学:
1、读谱知识
(1)音名:C,D,E,F ,G,A,B在键盘和五线谱上的位置是固定不变的。
(2)唱名do,re,mi,fa,sol,la,si在首调唱名法体系中是可以流动的,每个键上的音都可当do.(3)介绍全音、半音:在音阶中,两音之间音高的最小距离是半音,两个半音构成一个全音。
(4)做综合训练2:在歌曲《大雁歌》中,找出两音之间相距半音的地方,用铅笔轻轻地作这样的标志“╲╱”
2、欣赏《我乘上小马车》
(1)初听前介绍歌曲背景
(2)提问:歌曲的拍节
(3)复听,演唱形式?
(4)听音乐跟琴哼唱
(5)谈感受
四、小结
第三课
教学内容:
一、歌曲:边区好地方
二、综合训练
1、听辨和声音程连接
2、节奏连接练习
三、欣赏:浏阳河(男女声对唱)
教学目标:
一、学唱一个升号调的歌曲,继续熟悉该调号的首位。
二、通过学唱和欣赏民歌《浏阳河》感受当年人民群众对革命的政权,领袖所怀的自豪与深厚感情。
三、初步认识乐段中前后两个乐句刘,在节奏上的联系和节奏组拿 规律;听辨由和声音程的连接构成的音组,培养初步的多声部听觉。
教学重难点:听辨音程,初步熟悉和声旋律。
课时布置: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一、综合训练1、2二、初步学会歌曲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听音乐进教室,唱师生问好歌
二、基本训练
1、综合训练1:听辨弹奏的是哪一组音
*(1)
*(2)
老师先接顺序弹奏2遍,使同学在听觉上有个初步印象,然后,再弹奏其中的一组,由同学回答是第几组音,再分两组音程组合。
三、新课教学:
1、综合训练2:应先让同学把每一条节奏都练一遍,让同学自身讨论哪一条更合适。
2、学习歌曲
(1)范唱,讲解民歌的背景。
(2)此歌用听唱法学唱,因为g调这一知识至今教学中尚未涉和。
(3)掌握节奏:*
四、小结:节奏是学习歌曲的基石,只有掌握了节奏才干更好的学习歌曲。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一、学会歌曲《边区好地方》
二、欣赏《浏阳河》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听琴进教室,唱师生问好歌。
二、基本训练:《边区好地方》的节奏。
三、新课教学:
1、学习歌曲《边区好地方》
(1)通过每行曲谱开始时所标的唱名提示,以和对歌曲音调的熟悉,引导同学局部旋律中的唱名,即有利用更准确地学唱歌曲,也为今后视唱g大调的旋律打基础。
(2)学习歌词:按节奏读歌词,跟音乐加词。
(3)歌曲处置:讲解放前陕北延安人民的生活,以和根据地的解放军使当地老百姓的生活变好,让同学体会人民心听喜悦,以达到处置好歌曲内涵。
2、欣赏《浏阳河》
(1)讲解湖南与陕北的地方特点,和民歌风格。
(2)提问:歌曲唱的什么内容?歌颂谁?
(3)小声跟音乐
四、小结:我国疆土广大,民族众多,民歌的色彩丰富,风格多样,是各族人民一起的文化财富,我们每个人都以此为自豪,并努力地去了解和学习各民族的民歌。
第四课
教学内容:
一、歌曲:鹰
二、读谱知识:力度记号
三、综合训练
1、轮唱练习
2、力度和音程的练习
四、欣赏:伏尔加船夫曲
教学目标:
一、指导同学运用力度记号的变化,以优美流畅的歌声来表示雄鹰的健美形象,抒发自身豪迈的志向。
二、小结和练习运用各种常用的力度记号
三、引导同学注意欣赏《伏尔加船夫曲》在旋律,力度上的表示特点,从而更好地感受歌曲的内容和情绪,并比较独唱与合唱形式演唱的不同艺术效果。
教学重点:力度记号的识别与运用
教学难点:二声部合唱
教学布置: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一、组织教学:听音乐进教室,唱师生问好歌。
二、基本训练:发声训练
三、新课教学:
1、学习力度记号:音乐中音的强弱程度叫做力度,这是塑造音乐形象表示音乐内容的一种重要手段。
F(强)、mf(中强)、ff(很强)
P(弱)、mp(中弱)、pp(很弱)
渐强 渐弱
2、综合训练
1(1)读节奏
(2)视唱
(3)按力度变化唱一遍
(4)两声部合唱
(5)给歌曲《鹰》的和唱局部标唱名
四、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一、综合训练
2二、学习歌曲《鹰》
三、欣赏:伏尔加船夫曲(男低音独唱)(男声合唱)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听音乐进教室,唱师生问好歌
二、基本训练:综合训练2
复习力度记号,用相反的力度和相反的进行方向来模仿老师所唱的音组
第三篇: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教学设计 10.大作家的小老师(第二课时)
执教:肖林香
一. 质疑导入。
1. 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题目。
2. 大家先不要忙着看课文内容,就这个题目看看能提哪些问题。
3. 过渡:想不到看了题目同学们会提这么多问题,请同学们一边读,一边给这些问题找答案。
二. 学文。
1. 学生回答刚才的问题。2. 出示图,小姑娘长得漂亮吗?从哪儿看出来?你们喜欢她吗?箫伯纳喜欢她吗?从哪儿看出来?身为世界大文豪,在莫斯科访问的偶遇中,能和一个小女孩玩了很久,他们可能会玩什么?从中看出什么?
3. 刚才问题一读课文就知道了,师擦去问号。那大作家为什么要拜小老师呢?是小姑娘学问特别高吗?是小姑娘的写创水平高吗?都不是,那是为什么呢? 4. 生回答。
5. 师提出:是临别时他们之间的对话让箫伯纳意识自己太夸张了。现在老师请你们每个人有感情地朗读箫伯纳与小姑娘对话的两段内容,注意他们的语气和对话中的一些用词。请谁愿意把他们的对话读一读,请两组同学比赛读,老师来读旁白。6. 一男生扮演箫伯纳,一女生扮演小姑娘。看看哪组读的好,为什么?
7. 通过刚才的分角色读,你们觉得哪组同学读得好?他在读得时候,哪些词特别强调?带有什么样的语气?(世界有名,大作家)8. 老师请你们也来读一读当时箫伯纳的这句话,那箫伯纳真的在炫耀自己?自夸的人吗?请同学们看看这幅图画,再联系上文,“箫伯纳非常喜欢这个孩子,同她玩很久”这句话。
9. 箫伯纳并不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也许是试探一下,当小姑娘知道他的身份以后会是怎样一种反应? 10. 是呀,在生活中大多数人如果知道跟自己玩的人是一位名人时,一般都会惊喜万分的,假如,今天老师请来了小燕子赵微或黄奕和在座的同学们玩,你们会有什么反应?意料之中,箫伯纳认为小姑娘的反应是什么? 11. 可是出乎箫伯纳预料之外的是什么?谁来说说,谁比他读得更好?谁知道语气应该是怎样? 12. 大家来看看小姑娘的话与箫伯纳说的话有什么不同? 13. 生回答“请”“苏联小姑娘”。14. 师提问小姑娘用“请”说明她有礼貌。15. 师又问:一个自称世界有名大作家,一个自称是“苏联小姑娘”,又是学着箫伯纳的口气,这些表明小姑娘她当时怎么想?(当时只是自己的玩伴,玩的时候谁还在乎你是什么大作家呢?)16. 师小结:我们无论在什么人面前,比自己地位高的也好,比自己地位低的也好,既不能奉承别人,也不能歧视别人,而应该像小姑娘一样,用一种平和态度对别人,这样的人才是一个真诚,正直的人,能做到这样真不容易呀!而小小年纪的娜塔莎却做到了。17. 因此,箫伯纳听了为之一震。箫伯纳为什么而震惊?(箫伯纳为小姑娘意想不到的回答而大吃一惊,他以为小姑娘知道他是大作家时一定会表示高兴,崇拜的,谁知恰恰相反,18. 小姑娘的话让箫伯纳震惊之后,箫伯纳自己感觉到什么了?(自夸)从“马上意识”你看出箫伯纳是个怎样的人? 19. 刚才认识了这么聪明,可爱的苏联小姑娘,又这么一位平易近人,谦虚自律的英国大作家,大家把二,三,四段来朗读一下。20. 课文到这里是不是结束了?为什么?(生答:不可以)后面是讲小姑娘给的教育,小姑娘给了我什么教育?师板书:她是我的老师 为什么称小姑娘是我的老师?(小姑娘让他明白做人的道理,知道怎样对待别人,从小姑娘身上学习到很多东西。所以称小姑娘为小老师。大作家拜小姑娘为老师。因此题目叫大作家的小老师。
教后随感:
课后我在想:如果当初设计教案时,过多的担心时间够不够,哪些知识一定要掌握,哪些内容不必讲,我一定不会跳出那些旧有的束缚,把自己杂收旁学的知识引入课内,让“猜”作为这节课的主旋律;也一定不会有一节成功的课。我为孩子们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热情所感动,也为自己放弃原有的教学计划而感到庆幸。
上完这节课,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展青老师的评课让我知道:回答问题有个别学生对别人不服气的时候,不要简单地批评他不虚心和不能正确地看待别人和自己:在孩子会滔滔不绝地提出一些课外的知识时,不要太低如今的孩子。我深切地体会到,孩子们的学习真的不是单纯的接受知识,训练的过程,它是孩子们创造性的劳动。孩子们的想法和体验,虽然显得天真幼稚,但是他们真的是非常新颖和独特。我们教师,只有真正作到了了解孩子们,理解孩子们,才会真正地尊重他们,尊重他们“独特的阅读体验”。
第四篇:平均教学设计(第六册)
课题:平均数
教学内容:数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P42-43
教材简析:本节课教学平均数,包括平均数的意义和算法,教学平均数的目的不限于求平均数,更在于用平均数进行比较,用平均数描述、分析一组数据的状况特征。平均数的概念和过去学习的平均分的意义是不完全一样的。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是借助平均分的意义通过计算得到的。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有直观、简明的特点,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丰富的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2、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去年六一儿童节学校举行的游戏运动会吗?体育老师给每个年级设计了不同的游戏项目,同学们玩的都特别高兴。
2、谈话:看,三年级第一小组的同学进行了男、女生套圈比赛,每人套15个圈。他们套圈的情况怎样呢? 下面的统计图表示他们套中的个数。(课件出示)
3、“从图中你知道了些什么?” 和同桌说一说,指名回答,相机板书: 男生:6+9+7+6=28(个)女生:10+4+7+5+4=30(个)
4、提问: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
男生套中28个,女生套中30个。是不是女生套得准一些呢? 女生中有人最多套中10个。是不是女生套得准一些呢? 指名回答,追问:那怎样比才公平呢?
5、谈话::看来只看个别人的成绩,或不管人数只看总成绩都无法解决今天的问题。现在4名男生套中28个,5名女生套中30个,就根据这些条件你能想办法知道到底是男生套的准一些,还是女生套的准一些吗?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小组讨论,指名回答。
(要分别求出男生、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圈?)
2、提问:男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
3、“请大家看男生套圈成绩统计图,我们怎样移动方块能一眼看出男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移动套中个数多的方块补上套中个数少的,使4个男生套中的个数变的同样多)
4、提问:移动以后的每人7个表示什么意思?(男生平均每人套中7个)
5、“谁能给这个方法起个名字?”——板书:移多补少法。
6、“我们能不能列算式求出男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
板书:28÷4=7(个)
7、追问:28从哪儿来的?(4名男生套圈个数的总和,板书:先求和)
为什么除以4?(求4名男生的平均数,板书:再求平均数)
7表示什么?(男生平均每人套中7个)
8、再追问:男生平均每人套中7个,是不是每人都套中7个?
9、提问:观察平均数“7”和每个男生套中的个数,你发现了什么?(平均数比每人套中的个数中最大的数小,比最小的数大。)
10、同学们真聪明,发现了那么重要的规律,那你能根据这个规律来猜猜看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
引导:女生中套中最多的是几个,最少的是几个?那么女生套中的平均数应在几和几之间呢?猜猜看。
谁猜得最准确呢?
11、我们可以用移多补少法来看一看。怎样移?说一说。
12、列式算一算,板书:30÷5=6
追问:为什么除以5?
13、提问:现在你知道男生套得准,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了吗?
14、小结:刚才我们学会了用移多补少法和先求和、再求平均数的方法计算平均数,准确地知道了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多种时,我们要针对不同的实际情况选择最恰当的方法。
三、练习巩固,学以致用。
1、第1题。
在每个小组桌子上放了三个笔筒,分别有5、6和7支铅笔,谈话:你能想办法知道平均每个笔筒里有几枝铅笔吗?(小组活动)
提问:你用的什么方法?说一说。(移多补少法、先求和,再求平均数)谈话:这两种方法都能得出平均数,你喜欢用哪一种,就用哪一种。
2、第2题。
估计:这三条丝带的平均长度在()cm---()cm之间。计算:这三条丝带的平均长度是多少?
3、第3题:判断对错,并说一说为什么?
(1)一条小河平均水深110厘米,小强身高120厘米,他不会游泳,但他下河玩耍一定安全。()
(2)向阳小学全体同学向希望工程捐款,平均每人捐款3元。那么,全校每个同学一定都捐了3元。()(3)学校篮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李强是学校篮球队队员,他的身高不可能是155厘米。()
学校篮球队可能有身高超过160厘米的队员。()
4、第4题:解决问题
四年级4个班参加植树活动,第一天植树31棵,第二天植树38棵,第三天植树39棵。(1)四年级平均每天植树多少棵?(2)三天中平均每班植树多少棵?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板书:平均数)
2、我们可以用哪两种方法求平均数?
3、平均数有什么特点?
4、读一读生活中的平均数:春节期间丽江旅游人数平均每天为3万人。
丽江旅游收入平均每天为500万元。
丽江今年三月份平均每天气温是15摄氏度。我校三年级学生平均年龄是9岁。我校三(1)班平均身高是120厘米。
王老师家2008年平均每月用电85千瓦时。西部最缺水的地区,平均每人每天用水只有3千克。
5、拓展:思考题
第五篇: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设计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记录
梯形的初步认识
兰光小学 余祥凤
活动目标:
1.使学生掌握梯形的特征和各部分名称,沟通梯形与其它平面图形的联系。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3.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的思想,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梯形的概念,认识梯形的底和高并会画梯形的高。
教学难点:整理所有四边形之间的关系,掌握各种图形的特征及其异同点。
活动学具:钉子板、铅笔、彩笔、直尺、三角板、橡皮、小棒、彩纸。
活动过程:
一、复习旧知
师:同学们,在过去的时间里你们都认识了哪些平面图形啊?(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圆,平行四边形)。
二、理解梯形的意义 首先出示一组图形
教师提问:这些图形是什么形?它们有什么特征?
(1)看到这个名称你能想到什么?(板书:一组对边平行、四边形)教师提问:你认为什么是四边形?你学过的什么图形是四边形的?(2)动手测量.
指名到黑板上用三角板检验一下,每个图形的一组对边有什么特点.
(3)抽象概括.
根据你测量的结果,能说说什么叫梯形吗?
小组先讨论,再让到黑板上测量的同学说出检验与测量的结果,从而引出梯形的确切定义.(板书:有且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教师强调说明:只要四边形有且只有一组对边平行就是梯形。(4)反馈:判断下面图形哪些是梯形?
(这一环节中,我运用了提问法、实物教学法,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把数学问题“生活化”——让数学走进生活,生活走进了课堂,学生对于)
2.梯形的的特征和特性(1)教师演示
教师分别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四边形,然后再出示梯形。让学生分组观察并讨论,教师引导出梯形的特征。
学生明确:有且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有两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就不是梯形。
(2)动手操作.
学生自己动手,是否是只有一组对边平行,(3)归纳梯形的特性.
根据刚才的实验、测量,引导学生概括出:梯形具有稳定性.(板书:稳定性,不变形)
(4)对比.这种稳定性在实践中有广泛的应用.你能举出实际例子来吗?(如河堤、渠坝等.)
3.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梯形的底和高。(1)认识梯形的底和高.
教师边演示边说明:从梯形平行的的一条边上的一点到对边引一条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梯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梯形的底.
(2)引导学生观察:图中有几条高?它位相对应的底各是哪条线段?
使学生明确:从B点画高,它的底是CD;从D点画高,它的底是BC.
(3)画梯形的高
(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能通过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数一数,画一画等多种动手实践操作,亲身体验在课堂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快乐。在操作过程中,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学习,学生不仅能在表象中认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通过小组合作与同伴交流,还能抽象出立体图形的特征,理解掌握了知识,培养了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现展了思维,从而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4、巩固练习(关注每一个学生)
1、哪些图形是梯形,为什么。(如有分歧,可用尺检验)
在这些梯形中分别指出上底、下底和腰,并画出高。
2、找出“小船”中的梯形。
用七巧板中的2块、3块、4块„„分别拼出不同的梯形,在小组里交流是怎样拼的。
3、在梯形里画一条高,可以把梯形分成两个图形,你能有不同的画法吗?(可分成两个梯形或一个梯形和一个三角形。)
4、用粗细、颜色不同的笔在长方形纸上画出不同的梯形,并记录上底、下底和高分别是多少。再画出不同的平行四边形,记录底和高分别是多少。
5、用两张长方形纸叠在一起,剪出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用这两个梯形能拼成哪些图形?
6、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重点研究了哪种平面图形?它有什么特点?回想一下,我们通过哪些活动进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