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毛概论文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及解决措施
姓名:***
【摘要】:构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高校校园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邓小平理论、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相一致的。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时期,校园文化建设不容忽视。本文主要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校园文化提出的背景、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措施来论证。
【关键字】:中国特色高校校园文化现状解决措施
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校校园文化背景。
党的十五大报告作了十分明确而简洁的概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今世界,衡量一个国家的实力强弱不仅要看物质财富的多少和社会发展速度的快慢,而且要看文化事业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水平,要看人才资源和智力资源开发的程度。随着社会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的转化,决定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竞争成败的关键因素是文化建设和人的素质的提高。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文化建设是现代化事业的决定因素。
而高校校园是培养人才的专业机构,并且多是高素质的人才。可以说高校校园能否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否培育出四有的高素质人才,是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能否取得巨大成效的决定因素,也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
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缺失。
1、过分强调教学工作而忽视文化建设。在激烈的教育竞争中,许多人认为教学质量是学校办学水平的唯一标志,其他工作必须依附于教学工作。的确,教学质量是反映学校工作水平的重要因素,但用教学工作代替一切的做法是不符合素质教育思想的,是一种短视行为,混淆了教学工作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客观逻辑关系,其结果只能是向社会输出素质结构存在缺陷、缺乏健全人格的“畸形”人才,反过来也影响着学校自身的社会形象。
2、突出制度管理而忽视文化熏陶。一些学校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特别是在抓精神文化建设时,片面地强化制度管理,注重制度约束,而不注重营造文化氛围去诱导学生,没有把制度管理提高到文化层面来建设,导致管理工作只能是管得了当面,管不了背后,学生没有真正从思想上解决问题,反而对执行制度抵制、反感甚至阳奉阴违。
3、注重校内活动而忽视社会实践。一些学校校内各种文化建设活动搞得风风火火,可在社会实践环节上却出现了“一头轻”的问题,不能把握好校园文化建设与社会实践间的内在联系。还有人担心学生禁不住社会上出现的以金钱名利为转移的拜金主义思想的侵袭,就人为地制造“教育真空”。
三、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
(一)、校园文化中的一些不良现象。
1、平时的轻松,考试时的紧张——成绩作为积分体制中最重要的元素,使得曾经风靡校园的“59分自费、61分浪费”的口号悄然无声,取而代之的是对高分的狂热追求。但大多数同学在平常不付出太多努力,仅愿在最后一个月中打拼。而在最后一个月中突击学
到的一点点死记硬背的知识,没有注重充分的理解与吸收,仅仅是根据老师提出的重点来临时存储一些东西,考完试以后大多就都忘记了。以至于大学四年下来,我们扪心自问,自己学到了些什么,感觉脑袋里空空的。
2、手机的拥有率随着年级逐增——拥有手机本是无可厚非的,手机作为通讯工具,是大学生进行正常活动的必备工具。但是一方面一些同学将手机作为了上课时玩耍的工具,作为消遣的工具,浪费了大量的宝贵时间与精力,另一方面一些同学将手机作为了耍酷的工具,由此产生了盲目的攀比之风,浪费了大量心思在上面。
3、谈恋爱现象——许多恋爱中的人或刚要恋爱的人似乎都知道“大学恋情”并不能长久维持,但他们却热衷于此,因而校园中“手拉手”便层出不穷。而一些同学不能够正确地处理恋爱,一些同学由此每天影响情绪,长此以往有些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问题,导致自杀事件的发生。还有一些同学则是恋爱与学习分不开,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在了恋爱上,浪费了大好青春。此外,大学校园中恋爱尺度也是愈来愈大,令人不禁为此担忧。
4、染发现象——不知从何时起,校园中“狮子头”“鸡冠头”随处可见。着也许是同学们出于对“形象的改造、个性的张扬、年轻的标志”的思索而引发的。可是如此另类的装扮在大学这个庄严地学习圣地不应该作为一个展现这种个性时尚的地方。一次类似的还有一些奇装异服或是太过于时尚与成人化的服饰时不时出现在校园中,显得极不协调。
5、逃课现象——上课虽然重要,但一些“逃课者”总会为自己构建各种理由,使自己信服。学生的天职就是好好上课,认真听讲,而他们却以五花八门的事情来逃课,试问,难道在校园中还有比上课重要的吗?
(二)、校园文化的畸形化。
1、课桌文化。当前,在大学生中有一个不良现象,就是在课桌上舞文弄墨,乱写滥画,直接的后果便是导致课桌上字迹斑斑,划痕累累,几乎很难找到一处“尚未开垦的处女地”。据《青年研究》1996年一份调查表明,只有11.5%的桌面是清洁的,其余都不同程度地遭受到了大学生们的摧残。此外,刻画现象也很严重,有26.4%的书桌上有刻痕。从反映的内容来看,格调高雅的“精品”不多,而平庸之作过滥。或以桌面为考试作弊之依托,或宣泄个人情感之体验,或探索人生,或即兴而作、随意涂画。
2、宿舍文化。宿舍是大学生的“家”,是集体学习、休息、娱乐与交际于一体的综合性多功能场所。学子们在这个自由天地里用自己的言行创造了具有自身特点和时代特色的宿舍文化。宿舍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折射、家庭文化的变异、社会文化的缩影。健康向上的宿舍文化对于培养合格人才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宿舍文化中出现了许多灰色的潜流,一定程度上污染了宿舍的精神环境,也影响了大学生良好风貌的形成。宿舍装饰渐趋世俗化,各种明星风采、美人玉照把宿舍装扮得花里胡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个人内在精神素养的提高。宿舍语言渐趋庸俗化,一些粗野的词汇在宿舍中使用频率极高,宿舍里的污言秽语与公共场所的高谈阔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宿舍的“卧谈风”更是大学生的必修课,谈天说地,评古论今,几乎无所不谈,当然更少不了诸如“饮食男女”的热门话题。久而久之,便脱不了庸俗、下流和空谈的底子。
3、广告文化。在五花八门的校园文化中,还有一种“广告文化”。学校专设的广告栏、宿舍楼的黑板、食堂的墙面以及其他人流量大的地方都形成了广告文化的地盘。
广告名目繁多,海报、通知当属家常便饭,其他家教信息、售货广告也是屡见不鲜,其中更混杂着诸多非主流广告。近来,代考广告终于“浮出水面”,名目张胆地出现在高校的广告栏中。这一特殊“供求关系”的存在不能不令人担忧,大学生沦为了现行教育体制的“反叛者”与“受益者”。在广告栏中,还有很特殊的一类,即寻物广告。面对大学校园里日益增多的寻物广告,我们不禁感叹,大学里有多少“拾金不昧”的“君子”?通过寻物广告找回失物极为罕见,但还是有许多人乐此不疲,也不过是怀着侥幸心理,并借此发泄一下罢了。
四、如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1、始终坚持校园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深刻内涵,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是非标准,我们才能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大力弘扬先进文化,积极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2、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促进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落实为目标。校园文化建设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只有坚持不懈地引导和帮助广大师生开阔新视野、树立新理念、学习新知识,校园文化才能成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有用文化。
3、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己任。只有主动地回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和关切,并自觉地融入到所在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潮中去,校园文化才能日益显现出其旺盛的生机与活力。
4、要不断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实现途径。以课堂教学渗透校园文化建设; 以重大活动助推校园文化建设;以先进典型引领校园文化建设
5、要切实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从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事关教育事业全面发展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将其摆上宣传、教育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与其他工作一同规划、一并部署、一起落实。各级宣传、文化、教育部门要各司其职,各尽其责,通力协作,形成合力。各级各类学校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要结合实际、精心规划,描绘校园文化建设新美蓝图;要广泛动员、群策群力,汇聚校园文化建设强大力量;要注重实践、加强研究,提高校园文化建设整体水平;要立足长效、建立机制,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健康发展。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校园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实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教育观的前提,是一项长久浩大的工程,需要各部门通力合作,以此来构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校校园文化,培育四有人才,增强我国综合国力。
【参考文献】
1、试论如何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呼兰师专学报,2004年3月。
2、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琼州学院学报,2009年5月。
3、大学校园文化建设问题及其对策研究,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1月。
4、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思考,《教育与职业》,2007年第17期。
5、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发展的趋势,《理工高教研究》2004年第2期。
第二篇:毛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
潍坊学院《概论》课程社会实践报告
课题组成员:
学院: 专业: 任课教师:
2017年6月
目录
一.摘要„„„„„„„„„„„„„„„„„„
二.调查背景„„„„„„„„„„„„„„„„„„„„
三.分析总结„„„„„„„„„„„„„„„„„„„„
四.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这个理论之所以能够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因为:第一,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第二,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第三,邓小平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正确分析,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第四,总起来说,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关键词:大学生认知度邓小平评价影响
一、调查背景:在改革开放中,我们党取得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系列重大成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保证了社会主义坚持正确方向。搞社会主义,必须有一条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有科学的理论指导。因为由于思想路线和理论指导出现问题而异致社会主义挫折乃至失败的教训十分深刻,我们自己的切身感受也历历在目。在改革开放中,我们党认识到要想胜利地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创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于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进行探索,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如今,我们党用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为主要内容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最可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正确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因此,我们党在改革开放中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当然也就是对社会主义的创新和发展。大学生是中国的未来,他们的价值观正确与否,直接决定我国社会主义事业能否后继有人以及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因此研究大学生对邓小平理论的认同是一个极具现实意义的课题,有助于及时把握大学生价值观发展变化的趋势,从而增强对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政治保证。大学生是即将踏入社会的新鲜力量,要深入的践行邓小平理论就要先从社会的新鲜力量入手。那么大学生对邓小平理论的认识有多少,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大学生对它的态度是什么,我们又该如何去实践,针对这些内容我们进行了实践调查。本次调查通过对大学生邓小平理论的认知程度的调查,以期了解潍坊学院大学生对邓小平理论的真实认知状况
二、调查方案(1)调查目的:
1.获取潍坊学院关于邓小平理论认知程度的相关信息; 2.了解潍坊学院邓小平理论践行情况: 3.找到邓小平理论在大学生群体传播的有效途径
(2)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潍坊学院2015级学生(3)调查项目:(4)调查问卷:
大学生关于邓小平理论认知情况调查问卷
1.请问您的性别 A男B女
2.请选择您所在的年级
A大一 B大二C大三 D大四
3.您认为中国近代以来最伟大的历史人物是哪一位 A孙中山 B毛泽东 C邓小平D蒋介石 4.您对邓小平理论的了解程度为
A非常了解
B很了解C一般了解D不了解
5.您认为当代大学生是否有必要加强对邓小平理论的学习A已经过时,没必要 B根据个人爱好C非常有必要 D无所谓 6.您所了解到的邓小平理论通常是通过什么途径
A阅读相关书籍B课堂老师教授C影视资料 D生活中其他人的影响 7.您认为学习邓小平理论的目的是
A学习一些理论知识B理论联系实际,指导工作C考试有要求,不得不学 D以前不了解,现在想了解一下
8.您认为学习邓小平理论应该采取()方法 [多选题] A课堂学习B网络学习C在实践中学习D自学
9.您认为学习邓小平及邓小平理论的侧重点应该放在 [多选题] A研究理论B解决实际问题C观察社会生活
10.您认为邓小平理论能够长期存在发展的原因是 [多选题] A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 B是中国共产党确立的C确实符合我国的国情、促进了我国的发展
(5)调查方式和方法:原计划采用访谈式调查,后考虑到大学生的课余时间不好调整存在冲突,无法接受详细的调查,故改进为问卷式与访谈式相结合的调查方式,主要面向大学生采用以填写调查问卷的方法。
三、分析总结
在被调查的人群中,认为中国近代以来最伟大的历史人物是孙中山的占11.9%,认为中国近代以来最伟大的历史人物是毛泽东的占57.14%,认为中国近代以来最伟大的历史人物是邓小平的占30.95%,认为中国近代以来最伟大的历史人物是蒋介石的0.其中47.62%的人一般了解邓小平里理论,非常了解的仅有23.81%。由此看来大多数的同学仅仅是在课堂学习上了解邓小平理论,极少数同学会在课下学习。
图1
图2
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从中国实际出发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形成了许多宝贵的思想成果,在短短十几年内取得了旧中国几十年所不可能有的建设成就,为中国的现代化打下了重要的基础。但是,社会主义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由于国际国内种种原因,在相当长时间内,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上,“左”的思想逐渐占了上风,使得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许多难能可贵的正确认识没能贯彻和坚持下去,直至发生了“文化大革命”那样的全局性悲剧。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转折,我们党义无反顾地带领人民走上了改革开放的新征程,同时开始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探索、新思考。1982年在为党的十二大所作的开幕词中,邓小平同志强调:“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这是我们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时代命题。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发展,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创新和实践活动,就是围绕这样一个鲜明的主题展开的。这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无比生动的、辩证发展的进程,是一个理论创新、实践创新的过程。正是这样一个历史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容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对现阶段纲领的概括。其科学涵义是要求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适合中国特点的道路,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即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走社会主义道路;另一方面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不照抄、照搬别国经验、模式,而是走具有中国特色的路。
经过几代领导人的努力实践,形成包含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八荣八耻”、等一系列的思想理论,铸就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一体系的完备,因为社会是发展的,理论也是与时俱进的,在每个使其都回油不同的表现形式,这一体系会继续推动中国社会发展。在政治上、行动上和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关心国家大事,培养自己的优秀品质;在思想上认真科学的理论体系来武装自己的头脑,认真落实“中国梦”的规划,要把远大理想与现实结合起来,自身实践,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充分发挥的模范带头作用,团结同事,树立良好的工作作风,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为社会主义事业做出贡献,发挥光和热。
四、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4]常献平.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坚持和运用「J].学术论坛,2004,3.[5]杨荣.利益兼顾思想与邓小平对中国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创新「J].当代世界与社会 主义,2003, 6.[6]廖艺平.公平正义:邓小平的和谐社会观[J].理论探索,2006, 1.[7]郑必坚主编.邓小平理论基本问题[M].人民出版社,2002.
第三篇:毛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教案
电气工程系授课教案
课程名称: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院系年级:电气工程系
2009级
专业班级:电子信息技术
电信S2009-4班
姓名:
号
授课老师:
2011年 4月 第十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一节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熟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内容和基本方针。[学习重点]
1、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占有什么样的地位?
2、党为什么要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重点)
4、理解中国先进文化。(难点)
一、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文化的科学涵义:文化的涵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狭义上的文化是指与经济、政治等并列的,即有关人类社会生活的思想理论、道德风尚、文学艺术、教育和科学等精神方面的内容。文化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精神文明相对于物质文明而言。
探讨中国特色先进文化发展进程与特点,其根本目的在于更好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
1.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我们党对文化发展基本规律的高度概括,是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重要保证。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与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辩证统一的。如果把二者割裂开来、对立起来,甚至否定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是十分错误的。我们应全面贯彻党的文化政策,坚持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高度统一。
2.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阵地。实践证明,不用先进文化去占领阵地,腐朽落后文化必然会乘虚而入。用社会主义文化占领阵地,是我们党领导文化事业健康发展的经验总结,也是保证我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实现文化繁荣的内在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大众的文化,应认真搞好社区文化、村镇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充分发挥文化场馆的思想文化教育功能。
3.加强和改善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
(1)把文化建设纳入党和政府的议事日程,从“三个代表”的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各级党委、政府应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坚持党的文化政策,领导和团结广大文化工作者,遵循文化事业的发展规律,制定并实施正确的文化政策,处理好文化工作中若干重要关系。
(2)把文化建设放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推动经济社会全面进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有繁荣的文化。各级党委、政府应按照“重在建设”的方针,努力发展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文化事业;对基层各项文化设施建设和正常运行费用,应列入政府建设计划和财政预算,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应加强建设和管理。
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邓小平在领导开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根据新的历史条件,创造性地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他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要在建设高度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要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随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党对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江泽民指出,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根本任务,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科学的民族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等等。
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采取一系列重要措施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强调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建设和谐文化,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和道德规范。和谐文化,是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核心,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的思想文化,它融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社会风尚为一体,反映着人们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实现和谐社会的精神动力。胡锦涛指出:“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贡献,是现阶段我国文化工作的主题”。
80多年来,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文化建设的实际相结合,形成了关于文化建设的一系列重要理论成果,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在当代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其主要内容来说,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贯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要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文化的前进方向,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社会。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都搞好,使它们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才能实现。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综合国力是,是一个国家所拥有的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全部实力的总和。在当今社会,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任何社会的生存和发展,都需要有一种普遍的社会认同和凝聚力,以维护社会的协调与稳定。这种认同和凝聚力主要来自于文化。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文化建设能够使人们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形成共同理想和道德准则,提高劳动者的思想道德素质,激发劳动者的生产热情,从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能够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水平,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大量的科技人才和科技成果,能够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开发人的智力资源。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从思想上保证了现代化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是适应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四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社会的主体,是一切历史活动的主体。人是生产力的首要因素,也是文化的创造者。人的素质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又给历史发展以巨大的影响。在社会主义社会,努力提高全体公民的素质,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获得成功的必不可少的条件。而提高人的素质,培养人的素质,是文化建设的特有功能。在新的世纪,我们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培育四有新人。
(二)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思想道德建设决定着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必须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弘扬培育民族精神。
伟大的创业时代需要伟大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所共同具有的、稳定的心理素质和精神品质,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中具有维系、协调和推动作用的一个精神力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个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是我们宝贵的财富。
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抗洪精神和新时期“六十四字创业精神”等,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民族精神。现在我们正在从事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伟大事业,正在并将进一步使民族精神更加发扬光大,增添新的时代内容。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职责,是要为我们的民族和人民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所以,我们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切切实实,长期不懈地抓紧抓好。
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任何一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都需要有法律规范提供制度保证,有道德规范提供精神动力。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着力培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道德观念,逐步构建起日益完善的、反映社会不同层次和不同职业要求的、具有很强引导力和规范力的道德体系,从而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就是使德治与法治相辅相成。法治以法律的权威性和强制性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德治以道德的说服力和感召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就是要把中华民族具有悠久而深厚的道德传统,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的优良美德,发扬光大。
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和精神支柱,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建设的根本,理想是一种巨大的精神文明力量,是人的一种崇高的精神文明境界。我们党的最高理想是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我们党和我国各族人民在现阶段的共同理想。当前要坚持不懈地深入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宣传教育,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
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我们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政治优势。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是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任务,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利保证。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方式、方法。
(三)加强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是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是增强我国综合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也是提高人民群众思想道德觉悟水平的重要手段,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教育和科学事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我们坚定不移的方针。
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当前,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要制订科学和技术长远发展规划,加强科学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建立国家创新体系,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养。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样重要。要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
新闻媒体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要坚持正确的导向,把体现党的意志同反映人民的心声结合起来,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服从服务于全党全国工作的大局。要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讲求宣传艺术,提高引导水平,努力使宣传报道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要把新闻舆论的领导权牢牢掌握在忠于马克思主义、忠于党、忠于人民的人手里,使之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阵地,对外宣传的新渠道。
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我国文化建设面临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坚持重在建设,以立为本,持之以恒,贵在落实,务求实效。把注意力集中到团结人民,充分发挥人民的建设社会主义积极性和创造性上来,集中到满足人民的文化和精神需要上来,集中到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上来。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坚持用科学的态度对待民族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既继承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又充分体现时代创新精神,既立足于本国本民族又大胆吸收世界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全盘西化。
发扬与时俱进的精神,积极推动文化创新。创新是文化的生命,是先进文化的精神和特质。要在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中创造有利于文化创新的机制和环境。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开拓能够极大促进我国先进文化发展的新途径,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以什么为指导、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文化建设的根本问题。
2、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双百”方针是对文化建设经验的深刻总结,反映了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
3、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这是文化发展和创新的丰富沃土和不竭源泉。
4、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
5、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繁荣是文化建设的永恒主题,管理是文化繁荣发展的有力保障。
讨论、作业和思考题:
1、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地位?
2、如何理解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意义?
3、怎样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
4、为什么必须坚持中国先进文化得前进方向?
第四篇:毛概论文之群众路线
论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之群众路线
内容摘要: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路线这四句话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前两句阐述的是党的群众观点,它是党的群众路线的核心内容;后两句是党的群众观点的具体化,即如何把党的群众观点落到实处。它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也是毛泽东思想精髓的重要一点。深入贯彻落实群众路线,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对毛泽东思想的学习和继承发扬。关键字:毛泽东思想 群众路线
一、群众路线的确立
中国古代传统的“民本思想”是群众路线最早的历史渊源。
毛泽东一贯高度重视群众斗争的伟大力量,他在红军初创时期就把“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作为党和红军的主要任务。1929年,他在《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中第一次提出了“经过群众路线”来贯彻执行党的决议的领导方法。在随后的《反对本本主义》中,他又明确阐述了深入群众作调查研究,根据群众斗争的实际经验制定党的正确策略的思想。在这两篇著作里,毛泽东已经形成了群众路线的基本思想。抗日战争时期,是我们党把广大人民群众争取到党的领导之下,建立起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时期。同时,我们党也通过总结长期的实践经验,使党的群众路线达到成熟。1943年,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了《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的决定,系统阐述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科学领导方法,成为党的群众路线达到成熟的主要标志。[1] 1945年,党的七大通过的新党章正式把党的群众路线写入“总纲”,并在具体条文中作了详细规定。历史的实践证明,党的群众路线是我们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夺取革命和建设胜利的根本领导方法。二、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问题的世界观,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正确对待人民群众的根本观点和根本立场,是党的群众路线的核心内容。只有在思想上牢固树立正确的群众观点,才能自觉地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建立和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
一切为了群众,是党的全部工作的出发点。毛泽东等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一贯坚持和反复强调一切为了群众,把它作为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出发点。一切为了群众,就要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只有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无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才能使我们的党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心实意的拥护,也才能吸引广大群众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实现党和人民共同的奋斗目标。一切为了群众,就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服务,就是我们党和人民军队的唯一的宗旨。[2]一切为了群众,就要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高标准。只有在这一最高标准之下,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党的事业才能兴旺起来。
一切依靠群众,是党的各项事业的立足点。毛泽东认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党的一切事业,都是人民的事业。一切依靠群众,必须相信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具体来看,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表现在: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广大群众中蕴藏着极其伟大的力量。只要我们依靠人民,坚决地相信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那就能克服任何困难。一切依靠群众,必须努力向人民群众学习。群众的知识、群众的经验是最丰富最实际的。[3]我们应该走到群众中间去,向群众学习,把他们的经验综合起来,成为更好的有条理的道理和办法,然后再告诉群众,并号召群众实行起来,解决群众的问。一切依靠群众,必须置身于群众之中。应该教育每一个同志热爱人民群众,细心地倾听群众的呼声,不是高踞于群众之上,而是深入于群众之中。
三、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4]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问题的方法论,这是我们党把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立场和观点,落实到党的全部工作和全部活动中所形成的领导人民群众的基本方法。1943年,毛泽东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提出:“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其系统地总结了党领导群众斗争的历史经验,第一次明确阐述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5] 坚持从群众中来,必须区分群众中的正确意见和不正确意见。1947年,毛泽东在中共晋绥分局在对待群众要求的问题上提出批评,并指出:“凡属人民群众的正确的意见,党必须依据情况,领导群众,加以实现;而对于人民群众中发生的不正确的意见,则必须教育群众,加以改正。”[6]
坚持到群众中去,必须采取科学的领导方法和艺术。毛泽东强调要“善于把党的政策变为群众的行动,善于使我们的每一个运动,每一个斗争,不但领导干部懂得,而且广大的群众都能懂得,都能掌握,这是一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领导艺术。”[7]
四、新时期群众路线
十八大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新时期,群众路线就是要密切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一定要心系群众,融入群众、服务群众,只有这样,才能赢得群众的信任,才能获得群众的支持。做好群众工作要做到“三入”。[8] 一要身入群众,关注民生。群众生活在最基层,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情况感受最深切,也最有发言权,反映的问题往往最真实、最可靠、最准确。通过与群众面对面接触、交流,特别是注重走访偏远的地区,困难的群众,了解他们的生产和生活,听取他们的意见,可以掌握最真实、最鲜活的社情民意,可以拉近干群距离。
二要深入群众,解决民困。就是要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想法设法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这就要求认真倾听群众的意见,广泛开展调查研究,深入思考群众反映的各种问题,并加以分析,找出问题的主要症结,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
三要心入群众,维护民利。群众工作必须以维护群众利益为依归。群众利益无小事,要树立干群一家的理念,把人民群众当成家人,把群众来信当成家书,把群众之事当成家事,群众工作当成家业,带着真心、带着感情为民办实事、为民谋实利。
五、群众路线开展
1、官网开通
由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人民网承办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官方网站——群众路线网于2013年6月18日开通。群众路线网是教育实践活动信息交流的重要平台,是群众参与、开门搞活动的重要载体。这一官网的开通,有助于加强同网上人民群众的联系,而且借助网络和新媒体,可以更加广泛吸引民众参与党和政府的决策,实现民意、民智的更及时收集和更广泛汇聚。最重要的是,这一官网的开通,不仅有利于纠正当前的“四风”,更有利于建立优质高效的监督体系。
2、组织学习
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党章和党的十八大报告,学习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习党的群众路线。通过认真学习、深入思考、广泛交流,深刻认识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的重大意义和目标要求,切实把握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基本方法和要求,联系思想和工作实际进行深刻反思和思想交流,自觉加强党性修养和品德修养,增强党纪观念。[9] 群众路线作为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和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贯彻党的群众路线,采取科学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不断克服和纠正各种脱离群众的错误倾向,从而集中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调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为战胜任何强大敌人,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创造令世界瞩目辉煌成就,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毛泽东思想在长期以来并将在长期之后继续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其本身就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而群众路线作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三个基本方面之一,它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也是我们党的根本的领导作风和工作方法,是党的群众观点的具体化。坚持群众路线,就能保证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保证党的各项工作的成功。[10]
参考文献:
[1]《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 [2]《论联合政府》 [3]《毛泽东选集》
[4]《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 [5]《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 [6]《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7]《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
[8]《关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通知》 [9]《群众路线学习笔记》
[10]《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论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之群众路线
姓名:
学号:
班级:
专业:
成绩:▁▁▁▁▁
第五篇:(毛概习题)第十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十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一、单项选择题:
1、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是
A.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B.发展教育和科学
C 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D.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2、新时期我国爱国主义的主题是
A.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B.实现国家统一
C.加强民族团结D.增强人民凝聚力
3、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是
A.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
B.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C.进行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D.继承和发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和吸收各国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
4、江泽民同志首次提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基本方略是在A.2000年6月,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
B.2001年1月,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的讲话
C.2001年7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讲话中
D.2001年9月,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的讲话中
5、《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的20字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内容是
A.热爱祖国、遵纪守法、举止文明、爱岗敬业、勤俭节约
B.爱国守法、维护安定、诚实守信、热心公益、自强不息
C.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D.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忠实于党、宽厚待人、严于律已
6、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
A..诚实守信B为人民服务C爱国主义D集体主义
7、公民道德建设中的着力点,即我们常说的“三德”建设是指
A.政治品德、经营道德、思想品德
B.社会公德、思想品德、职业道德
C.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
D.思想品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
8、公民道德建设的主体是
A.共产党员B领导干部C人民群众D青少年学生
9、公民道德建设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是
A.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B加强思想教育
C 加强社会主义法制D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10.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
A.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B.马克思主义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
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与发展的根本要求
D.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要求
二、多项选择题:
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战略地位表现为
A.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B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C 为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D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思想保证 E 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制度保证
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对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的保证作用表现为
A.保证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
B.为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
C.为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稳定环境和社会秩序
D.为改革开放提供物质条件和实践经验
E.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强大动力
3、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基本指导方针的主要内容包括
A.必须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B.必须促进全面改革和实行对外开放
C.必须促进祖国统一D.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E必须培育“四有”新人
4、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
A.揭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B.决定着精神文明的性质
C. 提供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正确答案D.规定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方向
E.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全部内涵
5、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公德是
A.具有法定约束力的行为规范B最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
C. 个人道德修养的起点D协调阶级关系的基本原则
E.维护社会秩序的永恒法则
6、社会主义要大力建设精神文明,现阶段的重点是
A.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B.培育“四有”的社会主义公民
C.加强教育科学文化建设D.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7、现阶段,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要搞好。其中二者的关系认识正确的有
A.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B.精神文明是基础,对物质文明起最终的决定作用
C.物质文明是基础,对精神文明起最终的决定作用
D.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起巨大的反作用
8、我们党目前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其中包括
A.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民主法制
B.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犯罪
C.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
D.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
9、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党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其中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指
A.以培育“四有”新人为目标
B.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C.努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D.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10、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方向是
A.要在经济上努力建设小康社会,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
B.要在政治上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好自己的事情,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和伟大创造精神,实现人民的愿望和利益
C.要在文化上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实现人们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
D.要把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协调统一起来,要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使人们在优美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
三、辨析题
1.“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2.市场经济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产生了消极影响。
3.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等价交换原则是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中体现。
四、材料题:
“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已成为党在新时期的指导思想。
试述党在新时期应该怎样更好的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建设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
五、论述题:
1、试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战略地位。
2、试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3、如何正确理解社会主义荣辱观。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2.A3.C4.A5.C6.B7.B8.C9.C10.B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2.ABCE3.ABD4.ABD5.BC6、CD
7、ACD
8、ABCD
9、ABCD
10、ABCD
三、辩析题:
1.(1)这句古汉语的意思是:只要米仓充实,衣食丰足,人们物质生活好了,就会讲究礼节,知道荣辱,重视精神道德。
(2)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它说明精神文明是以物质文明为基础的。但是,有了一定的物质文明并不意味着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与它相适应的精神文明,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这就是说,无论从社会或者是从个人来说,物质生活好了,如果不抓精神生活、社会风气,它不会自然而然就好起来的。
(3)当前在改革开放和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条件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加强物质文明建设,同时也要十分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
2.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增强人们的自立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有利于提高广大群众学文化、学科学、学技术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使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进一步发挥出来。同时,市场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也会反映到精神生活中来,给精神文明建设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因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引导人们正确处理竞争和协作、自主和监督、效率和公平、先富和共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关系,反对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形成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形成健康有序的经济和社会生活规范。
3.等价交换是市场经济活动中普遍遵循的原则,但不是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中体现。道德是经济、政治的反映,是社会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仅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政治制度结合在一起,而且也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结合在一起。因此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中体现只能是为人民服务。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仍要提倡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防止把商品交换原则引入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之中。
四、材料题:
1、(1)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推动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是党凝聚力的表现。
(2)社会主义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代表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克服了资本主义文化的弊端与缺陷,吸收了符合人类社会发展需要的新文化成果,以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以及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个人与社会、人类与自然的协调一致为目标,从本质上比资本主义文化更先进、更优越。
(3)建设先进文化,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要坚持马列主义指导并且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努力吸收中外文化的优秀文明成果,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逐步形成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2主义精神文明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任务。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①它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重要保证;②它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③它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稳定的社会环境和社会秩序;④它是中国赢得同资本主义的比较优势,实现中华民族振兴的重要精神条件。
五、论述题:
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任务。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①它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重要保证;②它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③它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稳定的社会环境和社会秩序;④它是中国赢得同资本主义的比较优势,实现中华民族振兴的重要精神条件。
2、第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第二,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第三,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
第四,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
第五,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3、(1)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2)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全面系统、准确通俗的表达。
(3)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形成褒荣贬辱的新风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