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安徽苹果主产县生产状况调研报告技 术 简 报第05期(推荐五篇)

时间:2019-05-13 16:13: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江苏、安徽苹果主产县生产状况调研报告技 术 简 报第05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江苏、安徽苹果主产县生产状况调研报告技 术 简 报第05期》。

第一篇:江苏、安徽苹果主产县生产状况调研报告技 术 简 报第05期

江苏、安徽苹果主产县生产状况调研报告技 术 简 报第05期 2011年1月18日

育种与资源利用研究室 戴洪义 张玉刚

栽培与机械研究室王金政 王贵平聂佩显

2010年12月20-22日,育种与资源利用研究室戴洪义教授、栽

培与机械研究室王金政 研究员等一行 5人,先后到江苏省丰县 宋楼 镇的“苹果高效避雨栽培技术示范园”、大沙河镇食城村的“28年生 矮化苹果园”和大沙河镇“大沙河园艺场-七分场自摘园”、沛县的兴 达皇家嘎啦果品专业合作社以及安徽砀山良梨镇等苹果产区,并在 大沙河镇“七分场自摘园”与果农进行了果树修剪 交流,在良梨丰 棉镇于刘村对果农进行了苹果生产技术培训。在考察期间与丰县农 业委员会、江苏省徐州市果树所的领导和科技人员、沛县兴达皇家 嘎啦果品专业合作社会长韦帮柱以及砀山县农委苹果产业发展服务 中心领导、科技人员及良梨镇党政领导进行了交流和座谈。现将调 1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产业发展现状

1、苹果面积略有下降,效益明显提高 江苏省丰县现有苹果面

积46.7万亩,总产51.5万吨。主要集中在大沙河镇、宋楼镇和华山 镇。安徽省砀山县现有苹果面积约 10万亩,总产量 20万吨,该县 苹果生产占安徽省的80%以上。盛果期果园单产可达4000-5000公斤 /亩。

丰县的主要栽培品种有富士、嘎拉、金帅、(新)红星、美国八号

等,其中富士系列有弘前富士、丰富一号、苏富,占栽培面积的73.7%,嘎拉、金帅、(新)红星、美国八号等占26.3%。砀山县的苹果品种也 以富士系列为主,占总面积的70%以上,其次是嘎拉、金帅、红星、美国八号、藤牧一号等,其中早熟品种占8%,中熟品种占17%,晚 熟品种占75%。早熟品种以嘎啦表现最好。

大部分果园都采用了壁蜂授粉和人工疏果。果实套袋果园占85% 以上,多采用塑膜袋。有的果农试验表明 6月底先套塑膜袋,一个 月后再套纸袋,效果较好。早熟品种价格在 2元/公斤左右,富士套 塑膜袋果实4元/公斤左右。

2、老果园改造技术逐渐被接受,精品果园、观光果园蓬勃发展 丰县和砀山县的苹果树主要是在 80年代末和 90年代栽植的,该地 区 8年生以下的果园占9%,9~15年生果园占20%,16年生以上的 老果园占71%。栽植方式以乔砧密植为主,株行距为5×4m、6×4m、5×5m,亩栽27~33株。大沙河果园有部分矮砧密植老果园,主要矮 2化砧木有M7、M9、M26。1988年定植的矮化自根砧树仍然生长健 壮。新发展的果园基本上都是乔砧。生产上树形多采用主干疏层形、自然纺锤形及改良纺锤形等。目前在当地农技推广部门的倡导下该 地区正推广使用主干通透形(小冠疏层形)修剪方式。主要措施是 疏枝、瘦身、打开光路。现在大沙河果园的果农对此已经非常愿意 接受。丰县农业局与徐州市植物检验检疫局合作正在建设10万亩苹 果出口示范基地。同时,也正在按农业部的标准开展标准化果园建

设。并开始建设冷链储运试验和小型冷库(20-30吨)建设。近年来在丰县的部分高档果生产园开始推广施黄豆或豆面,每亩约施 400斤,苹果的品质明显提高,价格也由原来的 2-4元/公斤 提高到 8元/公斤。在丰县和砀山两地观光果园蓬勃兴起,高峰期丰 县每天有 1万多,砀山有 3万多游客到老果园进行观光采摘活动。观光果园的苹果价格6-7元/公斤。

二、困难与问题

该地区今年苹果主要病害表现为早期落叶,近年来降雨偏多。

2010年夏季阴雨连绵,降雨量在1000毫米以上,金冠、嘎啦和秦冠 早期落叶尤为严重,而富士和红星则落叶较轻。该病害症状为雨 后 5~8h叶片开始变褐,随后开始落叶,避雨栽培的苹果无此症状。据 专家分析该病害可能为早期落叶病。

该地区从光热等环境条件论,适合发展苹果早中熟苹果,但因

为晚熟品种富士价格高(一般为早中熟品种的两倍),仍以普通富士 为主。因降雨多,湿度大,富士果实套纸袋易出现烂果现象。3果树产业投入不足,基础设施陈旧,功能弱化。基层技术推广 人员偏少,果农对新技术的渴求强烈。

三、发展建议

考察组与当地果树技术人员认为,提高苏北 和皖北地区苹果产 品质量的技术措施有以下几点 :第一,加强密闭成龄苹果园改造。通过采用先控后伐、疏枝和提干等措施,改善生产环境。第二,增 施有机肥,提高果园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和营养平衡状况。第三,推广矮砧、宽行、密植栽培制度 或推广短枝型品种(如烟富6号)。第四,增加投入,加强果园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应 对果树涝灾、旱灾等自然灾害的能力。第五,加快品种更新,总结 和推广精品果生产技术,扩大观光果园面积。第六,强化果品产后 处理,延长果品供应链。

考察组认为该地区 苹果生产不仅是农民增收的需要,而且大面 积苹果树还有防风固沙的作用,对于保持黄河古道地区生态环境有 重要意义。国家应当给予必要的支持。

第二篇:苹果标准化生产调研报告

苹果标准化生产调研报告

安塞县果业发展局张晓东

一、基本情况

山地苹果成为安塞优先发展的产业,也是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目前,栽培面积达37.5万亩,2012年挂果面积9.5万亩,预计产量9.3万吨,产值3亿元以上,农民人均果业收入2500元以上,苹果为县域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二、工作特点与成效

1、布局形成区域化。近年来,我们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坚持择优发展的原则;坚持群众自愿,政府引导的原则。依据我县土地资源特点和地理气候因素,坚持以发展山地苹果为主,杜绝川台地发展。布局上采取点面结合,以点带面,形成区域化种植的发展模式。全县除川道村、北部4乡镇种植面积相对较少外,中南部地区山地苹果山峁相连,已形成区域化布局,为苹果产业科学化管理、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

产创造了有利条件。

2、管理走向科学化。我们坚持科学兴果的指导思想,全面实施标准化生产,科学化管理,着力提升果业整体水平,促进果业跨越式发展。一是以示范园区建设为抓手,严格管理标准,提升管理水平,坚持抓点示范、典型带动,整体推进的工作方式,重点抓好示范园、生态示范村创建活动。先后创建了省级示范园5个,省级生态示范村5个,市县示范园28个,树立了2000余户典型户,通过这些典型的言传身教,辐射引导,示范带动,促进了全县果业管理水平的整体提升。二是大力引进推广新技术,全面推行了“大改形、强拉枝、巧施肥、无公害”四项关键技术,积极推广“果、沼、窖、畜、网”五位一体配套技术,初步探索果业肥源建设的途径,开创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发展的路子,大力实施优果工程,积极推广果实套袋、增施有机肥,果园病虫害防治推行“灯、板、带、芯”物理与生物防治技术,使全县苹果优果率提高到70%。三是规范建园标准,提高建园质量。重点抓好选地关、工程质量关、生物措施关、苗木质量关、栽植标准关、做到挖大坑,施大肥,栽大苗,浇大水,缠杆覆膜,整修营养带,确保栽一块,活一块,见效一块。四是狠抓了种苗繁育工作。建成了全省规模最大,产苗量最多的苹果骨干苗圃,面积达650亩。实现种苗自繁、自育、自给。五是果农培训形成制度化,以基层果树站,村农民技校为依托,根据果业生产特点,对果农采取长短结合定期培训的方式,以及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办法,不断提高果农素质,促进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

3、生产环境有了显著改善。近年来,针对山地果园的特点,大力加强果园生产条件的改善,完善基础设施,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减轻了果农劳动强度。先后实施了集雨窖灌工程,修建果园集雨窖16410口,解决了8.2万亩山地果园管理用水和部分节水灌溉用水;实施果园生产道路建设工程,共修通了458.3公里,352条果园生产道路,解决了 12万亩苹果园通路问题;建立了

20个防雹增雨站,初步推广果园防雹网技术,对减轻自然灾害的影响起到了积极作用;实施优果工程,大力推行“灯、板、带、芯”果园病虫害防治措施;全面推行果实套袋,果品质量明显提高。

4、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尽管我县苹果挂果面积只有6.2万亩,但产量高,品质好,经济效益显著。2009年,产值突破1.3亿元,苹果产业潜在经济效益明显。

三、存在的问题

自2006年以来,我县果业管理水平虽然提升很快,但是与建立现代化农业,实现果业标准化生产的要求差距非常明显。

1、主要存在面积大、新区多,有机肥源不足。

2、农民的素质差、标准化生产程度低。

3、防灾减灾体系不健全。

4、营销网络不健全,缺乏龙头企业带动。

第三篇:江苏省级特色小镇状况调研报告

江苏省级特色小镇状况调研报告

2017年5月,江苏公布首批25家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力争为江苏转型发展探路。为反映全省特色小镇建设进展情况,省统计局联合13个设区市统计局展开联合调研,通过走访和调查问卷等形式,充分挖掘统计数据,全面反映省级特色小镇发展现状,深挖制约特色小镇创建的深层次问题,探索未来发展路径。调研表明,江苏省级特色小镇建设基础较好、产业特色鲜明、投资稳步推进、人才逐步集聚,社会效益初现。同时,调研发现,特色小镇建设还存在产城融合不足、建设运营主体不清、扶持政策有待加强、融资手段匮乏等突出问题,很大程度上制约特色小镇发展壮大。

一、省级特色小镇建设总体状况良好

产业是小镇的生命力,特色是产业的竞争力。江苏首批省级特色小镇包含最有基础、最具潜力、最能成长的特色优势产业,涵盖高端制造小镇(7个)、新一代信息技术小镇(4个)、创意创业小镇(6个)、健康养老小镇(2个)、现代农业小镇(2个)、历史经典小镇(4个)。

(一)区域优势彰显,产业特色鲜明

一是特色产业相关企业集聚效应明显。南京未来网络小镇2016年末已入驻企业256个,其中特色产业企业205个,总部企业8个。苏州东沙湖基金小镇已集聚金融类机构808家,准金融机构671家,44家股权投资机构。无锡鸿山物联网小镇内已汇集了深南电路、亚太科技、和晶科技等50余家物联网企业,4家世界500强企业和9家上市企业。扬州市头桥镇集聚全市医疗器械产业70%的企业,现有医疗器械生产企业126家,经营企业96家,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3家,企业技术中心28家。连云港东海水晶小镇拥有各类水晶加工企业3000多家,从事水晶及相关产业的人员近25万。二是特色产品集中度较高。镇江丹阳眼镜风尚小镇,年产光学镜片和玻璃镜片3亿多副,占国内总量的80%、世界总量的40%。常州市智能传感小镇,传感器产业规模已突破150亿元,约占全省传感器产业规模的30%。常州市石墨烯小镇,相关产业总规模超过20亿元,同比增长70%。连云港东海水晶小镇形成了年产3000万件水晶首饰、500万件水晶工艺品的生产规模,水晶年交易额超过100亿元,硅产业总产值超过500亿元,成为“东方石英中心”。泰州黄桥乐器全镇年产各类提琴产品70万只,分别占全国总量的70%和世界总量的30%。三是特色产业产出效应明显。徐州沙集淘宝小镇共有家具品牌1367 个,2016年网店1.6 万个,是2011年的8.4 倍;实体企业1697 家,是2011 年的7 倍;物流企业83家,增长200%;率先实现全镇17 个行政村“淘宝村”全覆盖。2016年,无锡太湖影视小镇核心产业数字电影共产值32亿元,完成税收3.8亿元。

(二)投资强度较高,特色小镇基础设施较好

一是初期投资强度较高。2016年末,南京未来网络小镇已开发建设面积1.5平方公里,其中已建成投产(使用)面积0.5平方公里;当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1.65亿元,其中特色产业投资占80%;高淳国瓷小镇已建成投产(使用)面积0.292平方公里,当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0.2亿元。2016年南通吕四仙渔小镇,累计投资11.5亿元,使用建设用地1100亩。其中,水域工程投入6.1亿元,陆域工程投入2.4亿元。二是计划投资规模较大。2017年,镇江大路通航小镇重点项目共计9个,总投资14亿元。句容绿色新能源小镇目前入住有中友光伏、东恒空港、东昇光伏、金门能源装备等重点龙头企业和项目,2017年特色小镇的重点项目有4个,总投资48.2亿元,其中产业类项目3个,投资额38.2亿元;基础配套设施类1个,投资额10亿元。盐城数梦小镇计划总投资过200亿元。南通海门足球小镇2017年计划投资13.5亿元,使用建设用地699亩。

(三)特色产业人才荟萃,人才聚集效应凸显

一是特色产业从业人员规模较大。2016年末,南京未来网络小镇期末全部从业人数6137人,入驻个体工商户132个,入驻创业团队45个,大学生创业者46人,大企业高管及其他连续创业者22人,科技创业者32人,留学归国人员创业者206人。苏州苏绣小镇围绕苏绣产业的从业人员占到街道总人口的67%以上。二是高端人才集聚。苏州苏绣小镇现有高级工艺美术师56名(其中: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23名),中初级职称绣娘245名,14名省工艺美术大师,8名省工艺美术名人。无锡鸿山物联网小镇建成后预计新增中高级人才1200人,吸纳新增就业岗位2500个。常州石墨烯小镇通过“龙城英才计划”招引了24个石墨烯领域的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泰州医药双创小镇已汇聚国内外80多家知名大学和医药研发机构、6家院士工作站、16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落户8家前沿医疗技术企业和研究机构;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3000多名,其中国家“千人计划”人才45人。

(四)特色产业蓬勃发展,社会效益逐步显现

一是特色产业发展形势良好。2016 年徐州沙集淘宝小镇网销额突破75 亿元,是2011 年的9.4 倍;物流营业额11 亿元,是2011 年的8 倍。无锡鸿山物联网小镇预计建成税收收入将达8亿元,年接待游客70万人次。常州石墨烯小镇园区石墨烯领域申请专利已达到638项,其中发明专利102项,创造了石墨烯领域十个“全球第一”。泰州医药双创小镇开展技术合作的高校、研究院4个,实现专利拥有量109件,新产品产值4000万元,新产品研发经费支出80万元。二是特色产业社会效益凸显。2016 年末徐州沙集淘宝小镇从业人员3.5 万人,吸引外来人口1 万余人到沙集务工。当前,沙集镇农民人均收入明显高于全县平均水平,从业工人工资连续六年保持两位数增长,网商平均年收入超过7万元,特色小镇建设溢出效应明显。

二、省级特色小镇建设挑战较多

目前,江苏各地特色小镇建设稳步推进中,取得了一定成绩。调研中也发现,江苏特色小镇建设存在产城融合不足、建设运营主体不清、扶持政策有待加强和融资手段较为匮乏等问题,在推进特色小镇建设中应格外关注。

(一)产城融合不足

特色小镇是生活、工作在小镇“镇民”聚居、活动的空间,社区功能的开发必须针对小镇原住民以及工作在镇上的创新创业就业人才。调研结果显示,特色小镇中“生产与生活不融合,社区功能配套难”是功能融合中最大的难题,产城分离现象较为严重。江苏部分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由于小镇能级不够、产业集聚不足,造成小镇对人才的吸引能力有限,社区建设与功能开发的基础不牢。产业园区、旅游景区、文化展区、居民社区都相对独立地分散在镇区,小镇自身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欠佳,尤其是多数特色小镇的社区功能配套才刚刚起步,公共服务功能建设明显滞后于产业打造,缺乏良好的商务、人居、教育环境配套,许多职工每天需要耗费较多时间往返于工作地和居住地之间,这种“潮汐式”交通往返现象正是孤岛式的产住分离的直观反映,也反映当前部分省级特色小镇建设产城融合明显不足。

(二)建设运营主体不清

根据特色小镇培育建设的要求,特色小镇的运营要求以市场为主体,由一两个实力雄厚的领军企业为核心,围绕其优势产业开展相关产业链招商、公共配套等活动。在实践过程中,由于特色小镇建设投资额大且成效显现快,对投资主体实力要求很高。一些小镇由于发展定位不当或产业相对特殊,不易在短时间内引进资质较深的市场主体,尽管意识到“政府投资、招商引资”等传统做法不适用特色小镇,但“政府招商”的主体地位并没有大的改观。部分特色小镇建设和运营主体不清,导致招商企业领域分散、项目细碎化现象严重、核心产业不突出等现象,造成实质上的运营主体缺失,管理运营受行政化倾向仍然比较大,背离了特色小镇建设初衷。

(三)扶持政策有待加强

目前,扶持特色小镇发展的政策涉及到财政、金融、土地、项目等多个方面,政策主管部门来源于多个上级部门,难以形成政策集聚效应。同时,各地出台了一些扶持政策,主要是指导意见中纲领性政策,很多相关扶持政策没有进一步细化,导致扶持政策迟迟不能发挥作用,无法推动小镇建设。调研中部分特色小镇普遍反映,政策出自多门,协调性配套性不够,基层操作很难落地。如省里鼓励利用现有房屋和土地,兴办文化创意、科技研发、健康养老、工业旅游、众创空间、生产性服务业、互联网+等新产业、新业态,基层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受到土地用途、消防验收等制度性约束无法落地。同时,基层也反映,面对“四新经济”的兴起,政策支持对象有待转变,应以人的发展为目标进行政策设计,推进宜居宜业宜游融合的特色小镇建设。

(四)融资手段较为匮乏

特色小镇的投资建设呈现投入高、周期长的特点,并且许多难以在短时间内提供稳定的现金流,单纯依靠政府资金或是民间资本难度较大。调研结果显示,受国家进一步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镇级政府融资能力受到明显制约,加之镇级可提供担保的镇级资产少,各镇普遍缺乏融资能力,融资渠道也主要为银行贷款,融资渠道过于单一,融资成本相对较大,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资金压力较大。此外,社会主体参与度不够高,资金投入方面存在着难以为继的现象,部分特色小镇缺少有实力的投资主体或没有明确的新增投资,一些规划难以落地,影响了后续项目跟进。此外各地的投融资路数不多,大多数小镇建设的融资方式以“政府投资、招商引资”传统模式为主,缺少产业基金、股权众筹、PPP等融资方式的创新突破。

三、精准施策推进省级特色小镇建设

江苏加快省级特色小镇建设,应深入贯彻落实好省政府《关于培育创建江苏特色小镇的指导意见》,在产城融合、发挥市场主体作用、突出深化改革、创新融资体制机制等方面狠下功夫,打造出特色小镇的江苏样板。

(一)立足产城融合,打造以人为本的特色小镇

特色小镇的生命力在于以产业主导的产城融合,发达的产业是基础,推动特色小镇建设必须做到产城融合。一是坚持产业先行,以产带城,以城促产,产城融合的发展思路,加快特色产业发展步伐,做到产城融合、平衡发展。立足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以城市为基础,承载产业空间和发展产业经济,以产业为保障,驱动城市更新和完善服务配套,以达到产业、城市、人之间有活力、持续向上发展的模式。二是加快特色小镇社区功能建设,坚持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将特色小镇打造成高端产业的集聚区,统筹城乡发展的平台,和居民生活和创业的场所。要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工业化、城镇化、人本化三化驱动,把改善群众生活作为打造特色小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但要服务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大局,也要为百姓生活谋利益,基础设施、商业设施、文化娱乐设施等均要服从于人性化设计,创造一个人与人、人与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化生态小镇。

(二)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协同推进特色小镇建设

特色小镇这一全新经济形态是由政府提出并引导的,但如果仅靠政府力量,缺乏企业的积极性,创建特色小镇也会步履维艰。因此,处理好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在发挥引领角色的同时充分挖掘市场的力量,对政府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一是让企业根据自己的产业优势,建设符合自身发展定位和规划的特色小镇,既能保证前期资金的投入,也能推动健康持久的后续发展。如阿里巴巴云公司和转塘科技经济园区两大平台为基础,打造以云生态为主导的产业小镇云栖小镇;农发集团利用农业优势做出花田小镇,以花海为主题,依托优美的山水资源、绿色生态的农业资源和良好的地理位置优势,主打国际田园度假休闲养生旅游景区,取得很好成效。二是转变政府职能,发挥政府的引导、启动和推动作用,设置好投资标准,规模标准,控制住投资的门槛和方向,构建服务型政府;同时发挥市场的积极作用,让特色小镇按照市场、产业、城镇发展规律有序成长,发挥出政府和市场的最大合力。

(三)突出深化改革,激发政策集聚效应

江苏特色小镇建设必须依托深化改革,将特色小镇打造成改革的“试验田”。一是深化特色小镇管理体制改革。改革是特色小镇的灵魂,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全面推进特色小镇建设,整合各类政策资源,形成政策合力。破解机制障碍,积极探索建立特色小镇先试先行机制,进一步加大行政审批改革力度,将特色小镇作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化试验区。二是整合梳理现有扶持特色小镇建设的各类政策,重点对财政、金融、土地等政策进行统一管理,最大限度发挥已有政策的集聚效益。三是优化公共服务。持续深化“不见面审批”改革,尽快打破信息孤岛,推动小镇内外数据的互联互通、共建共享。要加快推进企业投资项目开工前审批事项办理改革,推广一窗受理、网上办理、代办服务、快递送达办理模式,让特色小镇成为“不见面审批”改革的样板。创新服务运营模式,努力为高端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使特色小镇真正成为集聚海内外创客和投资的乐园。

(四)创新融资体制机制,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资金是特色小镇建设的血液,要加快创新融资体制机制,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一是鼓励特色小镇在股权投资基金、专项基金、民间资本、银行信贷等方面创新,支持设立特色小镇产业投资基金,鼓励特色小镇发行企业债券、项目收益债券、专项债券或集合债券等各类债权融资工具用于特色小镇公用设施项目建设。二是支持特色小镇范围内符合条件的项目申请国家专项建设基金、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省级现代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和省PPP融资支持基金等。将通过多元化融资产品及模式对省级特色小镇给予融资支持。省级层面组织特色小镇与各类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开展战略合作,推进差别化投融资创新,帮助协调解决重点难点问题。调动企业的积极性,推进公私合营模式成为重要突破口,地方政府可以对特色小镇的建设内容进行分类,对于成本收益划分比较明确的项目,积极鼓励企业资金的进入;在较高的行政层级上,如省一级或者地级市层面,将一定数目的特色小镇建设集中打包,通过采取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等方式吸引民间资金进入;地方政府可以制定一些特殊政策,鼓励有实力的企业整体进入,承建和运营特色小镇。

第四篇:关于青工安全生产状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青工安全生产状况的调研报告

8月23日至30日,局团委书记李学章、副书记宋强太带领局职代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采用抽查、座谈等形式,对局属六个分局团委落实811安全电话会议情况,开展“三查 一比”活动情况和青工安全生产情况进行检查调研。共走访站段22个,青年班组54个,团支 部31个;检查青年岗位150个,青年优质设备61个;徒步检查线路80公里,添乘机车2趟。

一、检查的基本情况。

全局各级团组织和广大团员青年能够认真学习811电话会议精神,按照局团委“三查一 比”活动要求,结合723和88事故教训,深入开展安全查摆,及时制订整改措施,使青 工安全呈现出稳定发展的良好势头,为扭转当前全局安全形势不稳的被动局面做出了积极贡 献。

1青工安全生产宣传力度不断加大。各级团组织结合自身实际,通过安全知识竞 赛、演 讲比赛、报告会、团报、团刊等形式,宣传两起事故发生的原因及教训,教育青工不断增强 安全意识,坚决克服松懈、麻痹和盲目乐观的思想。有不少站段团委结合本单位的实际创造 性地开展特色活动。例如信阳车辆段下行列检所团支部结合支部自身特点,印发了“三查一 比保安全”宣传小册子,开展了“五个一”活动(即叫响一个口号、进行一次排查、防止一 起事故、开展一次技术对抗赛、进行一次评比),引导青工真正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在青 工中营造了“人人讲安全、事事讲安全、时时讲安全”的良好氛围。

2青工学业务练技术热情不断提高。7.23和8.8事故主要是由于业务技术不高,应急能 力不强造成的,针对这种情况,全局各级团组织从加强青工技术素质教育入手,大力开展“ 三查一比保安全”活动,一方面结合近期我局发生的几起典型事故案例,组织青工从思想上 真正吸取教训,查找本岗位存在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制定防范、整改措施。另一方面积 极联合有关业务部门,开展青工学业务、练技术、大比武活动,同时还组织关键岗位的青工 进行抗洪抢险演练、断轨紧急处理等应急培训,使青工的业务素质和应急能力有了进一步的 提高。

3青字号设备保养维修不断加强。青字号工程和优质设备创建活动是团组织围绕 安全生 产展示作为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团组织参与安全生产的切入点,全局各级团组织按照“标志 醒目、质量过硬、责任到人、科学管理”的原则,在暑运期间对管内青字号工程和优质设备 进行了一次全面检查和验收,使青年工程和优质设备的质量得到了稳步提高,示范作用发挥 更加明显。

4青工安全管理机制不断完善。为了加强青工安全生产的有效控制,分局各级团 组织在 管内团内系统实行了安全包保责任制,实施安全风险抵押,同时把青工安全考核情况作为评 先的重要依据,使青工安全管理机制不断得到完善。

二、检查中发现的问题。

虽然近期青工安全意识不断增强,青工安全生产稳定发展,但是在检查中也发现了一些问 题,主要表现在:

1部分站段团委对此次活动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有些站段团委并没有结 合单位 工作实际,抓住关键、突出重点、认真排查,及时消除安全生产中的隐患,而是以发文件代 替行动,用文件来应付检

查。尤其是个别站段团委“安全路风杯竞赛”活动,基本上没有开 展,既没有青年安全路风揭示牌,也没有定期的青年安全路风分析。

2部分站段团委对所包保设备挂牌的多,检查的少。有些站段团委对青工包保设 备既不 了解,也不检查,对青工包保设备处于何种状态心中无数。不是按照规定定期做好检查,查 找设备隐患,确保设备处于良好状态,而是以会议来落实精神,只管布置任务,而不真正地 去抓落实,从而导致部分“青”字号设备维护状况较差,给安全生产带来了极大的隐患。

3部分团干部工作作风不够扎实,业务水平不高。有些站段团的干部务虚的多,求实的 少,没有充分利用好在团的岗位上锻炼自己、充实自己的机会,而是眼高手低,好高骛远,没有结合工作实际,钻研业务,提高自身素质,而是走形式主义,虚度年华,没有结合单位 实际不断创新,大胆管理,而是好人主义严重,作风漂浮,这些都是工作中的大忌,是安全 生产的大敌。

4个别青工安全意识不强,对两起事故的原因及危害了解,不认为其他系统的事故与自 己本职岗位联系大,没有从事故中吸取教训,也没有结合本职岗位查找安全隐患。同时,个 别岗位还存在简化作业的现象,在添乘中发现,个别乘务员在列车运行中呼唤应答不能很好 的执行,在线路弯道多,地形复杂,望视线不好的情况下,不能按规定鸣笛,不能很好地 对机车巡视,而是为了巡视而巡视,并有等时间打点的现象。针对以上检查情况,检查组提出具体的整改意见,并通知有关分局及站段团委及时进行了 复查。

三、关于青工安全现状的思考及建议。

我局职工平均年龄不足34岁,青工安全生产的状况 直接牵动我局安全生产大局,加强青工安全生产已经成为团工作的重要环节。各级团组织要 以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把铁路安全放在事关国家和人民财产安全的高度,抓好青工安全生产。

1要用意识强化安全。随着铁路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成为企业 的主体 行为,尤其是铁路实行资产经营责任制之后,铁路各级决策层更加注重企业的经济效益。追 求效益最大化、网运分离以及减员分流的呼声逐年增高,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安全第一” 的思想。因此,全局各级团组织要切实利用团的各种宣传阵地和手段,加强青工安全教育,使广大青工明白“安全是命、路风是脸”的道理,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

2要用素质促进安全。企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归根到底还是职工素质的竞争。保证 铁路安全需要铁路职工具备娴熟的业务素质,只有熟才能生巧,才能具有处理突发事件的能 力。因此,全局各级团组织要充分利用组织优势,联合有关业务部门,采用知识竞赛、青工 练功比武等有效形式,努力提高青工的业务技术素质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3用活动带动安全。活动是团工作的生命线,是共青团参与安全生产的切入点。各级团 组织要以青年安全路风杯竞赛活动为主线,以青年安全包保、青年安全监督岗(哨)、青年文 明号创建等活动为载体,积极为青年展示作为提供舞台,把团员青年的学安全、保安全的热 情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为安全生产打下坚实的基础。要结合形势要求,积极开展适合 青年特点的突击性活动,用活动推动团的各项工作。同时,随着运输设施科技含量逐步增加,熟练运用最终靠素质,要通过各种学技练功活动带出一支高素质的青工队伍,为铁路建设 现代化发展积累后劲,储备人才。

4用作风抓好安全。认真落实好逐级负责制,大力开展好“安全路风杯竞赛”和 “三查 一比保安全”

活动,不走形式,不走过场,来真的,求实的,真正做到有章可依,有章必依,违章必究。

5要用机制保证安全。完善的管理制度是安全生产的重要保证,各级团组织要在 青工安 全路风包保的基础上,不断总结好作法、好经验,从青工安全管理机制上求改进,使之更加 贴近现场、贴近青工安全工作实际需要,同时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安全生产活动、创新创效活 动,带领团员青年做先进生产力的实践者,切实保证全局青工安全生产的有序稳定。

第五篇:关于江苏、上海和安徽信用体系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江苏、上海和安徽信用体系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2005年5月13日至5月20日,由建设部建筑市场管理司副司长王宁带领的信用体系建设调研小组一行5人,对江苏、上海和安徽等省市信用体系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先后走访了南京、常州、张家港、苏州、上海、合肥、六安等地,召开了10次座谈会,分别听取了当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建筑施工企业、监理公司、招标代理机构、信用评估公司等的情况介绍,并实地考察了三地部分省市的招标办和交易中心。通过调研,我们了解了当地建设领域信用体系建设的工作思路、具体做法及进展情况,对目前信用体系建设实践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和措施进行了探讨,形成了如何进一步推动建设领域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思路和建议。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三地当地建设领域信用体系建设的进展情况

1、江苏

根据建设部《关于加快建立建筑市场有关企业和专业技术人员信用档案的通知》,江苏省建设厅制定了《江苏省建筑业企业信用手册管理办法》、《江苏省建筑业企业信用评价记分标准》等规范性文件,并从2002年起,开始在全省建筑业企业(含外省建筑业企业)推行信用手册制度,对全省建筑业企业和在省内施工的外地建筑业企业的经营活动及信用情况进行动态监管。

《信用管理手册》由建筑业企业向相应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申领,并由工程所在地建管部门负责记载建筑业企业基本情况、承接工程履约情况以及工程承包期间的市场行为。企业和个人的基本信息以及各类情况通报、处罚及考评结果等信息,通过各地的有形市场和政府网站向社会公布。管理部门利用信用体系,为企业对外开拓建筑市场提供信用评价证明材料,实行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与招标投标、资质年检、升降级等挂钩,在投标资格预审中,管理部门要求招标人应对投标人进行不良行为记录查询。

《信用管理手册》实施以来,江苏省每年发放达一万余本。外地进入江苏承接工程的建筑业企业也基本领取了《信用管理手册》。2004年有10家企业因有不良行为记录而受到查处,并在网上公布,个别企业受到了降低资质等级、取消投标资格的处罚。南京、苏州等市还出台了信用评价标准,每年对建筑施工企业工程质量、安全生产、文明施工以及企业诚信等进行一次评价。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不定期对企业进行抽查,随时记载相应信息,按照百分制综合考评划分不同等级后予以公示。

2、上海

从2002年开始,上海市建委颁布了一系列文件,以建设工程管理为主线,围绕参与各方主体行为的记录、使用、惩戒等三个环节,建立起了信用管理体系。

2004年,上海市开始对勘察、设计、施工、招标代理、工程监理、造价咨询等单位实行《诚信手册》管理。该手册分书面版本和电子版本两种形式,书面版本由企业保管,电子版本由市和区县管理部门负责管理。

企业在领取《诚信手册》时,其基本信息由管理部门在《诚信手册》上记录。企业在承接工程时,在合同签订后三十天内,持合同和《诚信手册》到相关市或区县管理部门进行经营业绩记录。企业违法建筑市场发承包、安全质量、标准定额、建材管理等方面的规定,受到行政处罚的,由做出处罚的单位在《诚信手册》上予以记录。

《诚信手册》已经成为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企业进行分类管理、资质升级或者增项的依据之一。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在对企业资质进行年检时,根据《诚信手册》记录情况,实施“三色通道”制度。2004年,上海市建委对建材供应单位和个人执业资格实行年检时,也开始实施“三色通道”制度。同时,根据《诚信手册》记录的情况,上海市建立了标前提示制度。招标人在对投标人进行资格预审时,管理部门将向招标人提供投标人的信用记录情况。

3、安徽

2003年,安徽省政府做出了《关于加强全省信用建设的决定》(皖政〔2003〕39号),提出建设“信用安徽”。安徽省建设厅为此组织制定了《安徽省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规划》,提出分两个阶段实施全省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即2003年-2004年,重点抓教育宣传、抓标准制定、抓机制假设、抓试点示范,制定相应的推进计划和措施,2005年-2007年,全面开展建筑市场诚信评价和诚信发布,建立失信惩戒机制,并结合信用经济(包括信用担保)、法制经济、职业道德建设,进一步修改和完善建筑市场有关法律法规,使信用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合肥市依托市建管局信息中心成立了“合肥市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制定了《合肥市建筑市场主题不良行为处理暂行规定》、《合肥市建筑市场责任主题及相关执业人员不良行为标准》及《合肥市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巡查实施办法》等,对纳入该市属地管理的建筑企业及项目经理全面实行信用档案和业绩信用登记管理制度,初步建立了以建管局为主的信用信息监督、管理、发布体系。

安徽省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的具体做法和成功经验有:一是以转变职能为突破口,市场信用建设的基础得到巩固;二是以信息化为手段,充分发挥网络在信息管理中的积极作用;三是以建立信用体系为抓手,促进了法治与德治同步发展;四是以建立信用奖惩机制为手段,使建筑市场秩序得到规范。

二、三地在信用体系建设工作中面临的问题

1、缺乏全国统一的信用信息平台。

根据建设部在2002年制定《关于加快建立建筑市场有关企业和专业技术人员信用档案的通知》,三地都建立了信用信息平台,但三地的信用信息平台或者依附在本单位的政务网上,或者以地方政府的政务网站为平台,相互独立,互不衔接。三地的信用信息平台不能进行有效的衔接,使得信用信息资源不能共享,既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也造成了地区在信用体系建设上出现了分割局面。因此,十分有必要逐步建立全国统一的信用信息平台。

2、信用的信息收集、标准制定、评价结果应用缺乏统一。

目前,我们还没有建立有针对性的、科学的具体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也没有明确的评价程序,对于谁是评价主体,评价结果如何使用等问题,也没有明确的答案。虽然,三地都对企业和个人不良行为做了规定,但三地制定的不良行为标准各不相同。且不仅仅是省与省的规定不一样,即使是省内,各城市规定的不良行为标准也不统一。同时,三地对收集上来的不良行为的评价方法也不一样。有的地方按照百分制对企业进行打分评级,有的地方对企业按照优秀、优良、合格、不合格进行评价。这就为信用信息的使用带来问题。因为行为标准的不统一,评价结果的不一样,某个地方记录的不良行为,做出的评价,在其他地方可能就会不认可。

3、缺乏必要的法规依据,奖惩措施不能有效实施。

各地方在对企业不良行为记录后,大部分都是采取曝光、与资质资格升级挂钩,进行招投标的标前提示等方式,对失信企业导予以惩戒。但这些惩戒措施还缺乏强有力的法律法规支持和保障。到目前为止,国家还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对工程建设领域的信用体系建设做出明确的规定,对市场各方主体的失信行为,行政监督机构缺乏相应的监督手段和措施,同时,这些惩戒措施对于失信的建设单位,所起到的惩戒作用仍然很有限。对于守信企业,如何给予奖励,各地方做的也还不够。还没有完全形成“有信者荣,失信者耻,无信者忧”的社会氛围。

三、进一步推动建设领域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思路和建议

通过调研,我们基本形成了如何进一步推动建设领域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思路和建议,概括地讲就是:一个总的指导思想,“两条腿”同时行进,三方协调配合,实现四个统一。

1、一个总的指导思想。

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建立良好的建筑市场信用体系。要面向市场,加强建筑市场各方主体的诚信管理,提高诚实守信的水平;运用市场机制,强化诚信管理的内部约束和利益激励机制,建立失信约束和惩罚机制;在法律的框架内,建立行政监督和社会监督的诚信监管保障体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诚信评价发布体系。

2、“两条腿”同时行进。

就是要同步推进政府对市场主体的守法信用评价和社会中介信用机构的综合评价。

前者是政府主导,以守法为基础,以违法违规行为的行政处罚为记录依据,进行信用评价。具体指标,由建设部统一规定,内容包括对市场主体的违反各类行政法律规定的强制义务的行政处罚记录和刑事犯罪记录。具体操作思路是:(1)先定标准和评价方法。标准内容以建筑市场有关的法律责任为主要依据进行整理、分类,要求简明、科学,且便于理解和操作。对社会关注的焦点、热点问题可有所侧重,如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拖欠、转包、违法分包、挂靠、招投标弄虚作假等。根据责任的轻重设定标准进行评价,可以采用分级办法。(2)开展采集和评价。建设部在现有信息平台基础上,逐步建立可向社会开放的建筑市场守法信用评价网络系统;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采集相关信息,各地方行政主管部门在日常处罚决定书生效后,即自行上网申报;逐步实现全国联网,提供网络查询,记录和披露信用情况。

后者是市场主导,以守法,守信(主要指经济信用,包括市场交易信用和合同履行信用),守德(主要指道德、伦理信用),综合实力(主要包括经营、资本、管理、技术等)为基础进行综合评价。具体评价指标由有关协会会同社会中介信用机构根据市场需求确定。具体操作思路是:(1)由建设部会同有关协会统一指定中介机构,并要求中介机构将其评价内容、标准、方法报政府部门备案。(2)由中介机构会同有关协会,根据社会需要,研究设定标准,建立评价体系,组织开展信用评价,并按照市场需要提供和发布信用信息。

3、三方协调配合。

就是要充分发挥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和评价机构等三方的作用,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推动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和评价机制的建设。参与建立建设领域信用体系三个主体的主要任务是:

(1)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主要做几个方面的工作:推动建设领域信用体系的建立,包括制订建设领域信用体系的总体框架、实施方案等;建立和完善有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建立采集和整理信用信息的信用信息系统,并向社会公开;组织制定建筑市场各方责任主体的信用标准;建立失信惩戒机制,依法对建筑市场内的失信行为进行相应的惩处;对征信机构、被征信人等参与信用体系建设的行为,如采集信息、使用信息、信用评估等依法实施监管,建立准入和清出机制;与工商、金融、商务等其他部门的信用体系相结合,建立起更加完备的社会信用体系。

(2)行业协会主要做几个方面的工作:参与信用体系的建设,协助政府研究制定信用标准、采集信用信息及参与信用评价,负责具体的事务性工作;建立行业内部监督和协调机制,建立以会员单位为基础的自律维权的信息平台,加强对信用征信和评估机构的监管;开展建设领域信用体系专题研究,会同有关信用征信和评估机构研究建筑市场各方责任主体的信用标准模型和评价方法,并定期修改完善;开展建设领域信用征信和评估专业人员的教育、培训、考核、认定和监管,保证建设领域信用征信和评估工作的质量。

(3)信用征信和评价机构:加强对建设行业的专题研究,熟悉建筑市场各方责任主体的经营管理运行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设领域信用征信和评价的工作思路和模式;接受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的监管,在法律法规和政府监督的范围内从事建设领域的信用信息咨询、调查和信用评估等业务;为建设行业信用体系建设以及建设行业信用体系与其他领域的信用体系的融合提供专业技术支持,以便建立全社会信用体系。

4、实现四个统一

(1)统一的信用信息平台。

为确保及时准确的搜集、整理和与社会共享信用信息,充分发挥信用体系的作用,要建立和完善信用信息系统。完善的信用信息系统是信用体系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建立建设领域信用体系的基础性工作。在现有信用档案系统的基础上,首先要推动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三地的信用信息数据库实现互联互通,构建一个统一的长三角地区信用信息平台。借鉴其经验,可逐步实现京津地区、珠三角地区等区域统一的信用信息平台。待条件成熟时,将其与建设部数据中心相连接,在建设工程信息网上设立信用信息征集、发布的窗口,推动这项工作的开展,并以点带面逐步实现全国联网。为此,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尽快建立季度统计报表制度,通过企业自行申报和搜集有关政府机关(法院、工商、税务和招投标监管机构等仲裁机构)对建设领域企业的处罚意见,形成基础性信用信息,也为信用等级的评定提供信息保障。要通过建设工程信息网、有形建筑市场交易大厅或新闻媒体发布企业信用信息,创造诚实守信、失信必惩的良好建筑市场环境,提高整个行业信用水平,推进建设领域信用建设。

(2)统一的信用评价标准。

制定发布建筑市场责任主体行为信用标准。针对当前建筑市场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依据国家有关建筑市场的法律、法规、规章及相关政策,本着先易后难、简便易行、科学实用的原则,制定建筑市场行为主体行为的信用标准。重点评价在建设领域内从事建筑活动的企业和执业资格人员的诚信行为。对建筑市场各方主体在执行法定建设程序、招投标交易、合同签订履行、业主工程款支付、农民工工资支付、质量安全管理等方面,提出应达到的最基本诚信要求。对建设领域的执业资格人员(注册建造师等各类注册人员),也要开展诚信行为的评价。信用标准发布后,各省可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对信用标准进行细化,并制定相应的信用管理办法和失信惩戒办法等。为确保信用标准的推广和尽快实施,保证实施过程中的公正、公平,同时根据转变政府职能的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按审批权限安排行业协会或其他相关机构,作好信用信息搜集、整理和建设领域企业信用等级的评定工作,并将相关信息提交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在有关信息平台上向全社会发布。

(3)统一的信用法规体系。

建立建设领域信用体系必须要有法律保证,一方面国家正在有计划地制定颁发全社会信用体系的相关法律和行政法规,如《征信管理条例》等;另一方面,建设系统应出台配套的有关建设领域信用体系相应的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使信用体系的建设和运行,包括对信用信息的采集、整理、应用和发布,对信用状况的评价,以及对征信机构的管理等实现制度化、规范化,做到有法可依,特别是为了建立健全失信惩戒机制,对存在失信行为的主体进行适当的惩罚,必须要有相应的法律支持。加快建设系统信用制度建设,也是对各地建设行业信用体系建设的指导、规范和支持。

(4)统一的信用奖惩机制。

失信惩戒机制是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守信者进行保护,对失信者进行惩罚,发挥社会监督和约束的制度保障。在立法方面,建筑行业的“两法两条例”中虽然对各方主体的市场行为有法律条款和相应的处罚规定,但这些仍不足以对失信行为形成有力的法律规范和约束,同时,有法不依和执法不严的问题也相当严重,尚未达到违法程度的失信行为得不到相应的惩罚,不讲信用的企业和个人也不能受到社会的谴责和行业的制约,社会信用严重失衡。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制定建设领域信用信息的管理和使用办法,逐步建立失信惩戒机制。对于一般失信行为,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对其相关负责人员进行强制性的建设法制教育培训,使其懂法、守法;对严重的失信行为,要及时将其违法违规事实书面通知其主管机构及同级纪检、监察部门,提请其主管机构按照管理权限对相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员依法依规给予查处,查处结果限期向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反馈。要联合其他行政主管部门,采取社会、行政、经济、法律等综合惩治措施,对有失信行为的企业和人员依法公布、暴光或予以行政处罚、经济制裁,特别恶劣的,要坚决追究失信者法律责任,提高失信成本,使失信者得不偿失。对守信用的企业和个人可在信贷、工商注册、税务、招投标等方面相应予以优先、便利或一定形式的嘉奖,以促使形成守信受益、失信受损的社会局面。

2003年9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对上海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做出批示:“…诚信建设覆盖经济和社会的各个领域,涉及法律、制度、道德、管理、服务、信息等许多方面,是一个综合的体系,需要从重点行业、机构和企业的信用建设入手逐步推广,需要有关政府部门和社会机构的密切配合和协作,需要逐步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法规…”。批示高度概括地点出了开展诚信体系建设的几个关键环节,建筑行业也正是需要抓紧开展诚信建设的重点行业之一。从三地调研的情况来看,各地均认识到了建立建设领域信用体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开展建设领域信用体系建设的条件已经基本成熟,希望通过我们未来三年的努力,建设领域信用体系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信用体系建设专题调研组

王宁 全河 张鸿珏

二○○五年五月二十八日

下载江苏、安徽苹果主产县生产状况调研报告技 术 简 报第05期(推荐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江苏、安徽苹果主产县生产状况调研报告技 术 简 报第05期(推荐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