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职业枯竭:当工作变成心理负担--中欧
职业枯竭:当工作变成心理负担
许燕
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一名事业有成的建筑师,在功成名就之后,突然发现工作带给他的不再是一开始的热情和满足,而变成了日复一日、不堪忍受的精神压力。历经了痛苦和折磨,他终于放弃了自己的工作,逃往非洲原始丛林,开始了另一种生活。
这是美国作家格林尼(Greene)的小说《一个枯竭的案例》(A Burn-out Case,1961)中主人公的故事。
何谓职业枯竭
职业枯竭(job burnout)是心理枯竭的一种。心理枯竭是持续的巨大压力造成的现象,指个体无法应付外界超出个人能量和资源的过度要求,而产生的生理、情感、行为等方面的耗竭状态。职业枯竭是由工作引发的心理枯竭现象,是职业人在工作的重压之下所体验到的身心俱疲、能量耗尽的感觉。
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从走入社会那天开始一直到退休,平均要工作40年,每年52周,每周工作5天,每天8小时,一生中大约有83200个小时是在工作岗位上度过的。难怪弗洛伊德说,“工作”和“爱”是人生最重要的两件事,工作得是否愉快,关系到我们人生的一半幸福。“工作是美丽的,奋斗是幸福的。”工作体现职业人的工作价值与人生意义,带给人安全感与成就感,是人生命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职业人在为工作而奋斗时,工作也在消耗着他们的身心能量。一项对我国1000名中年人健康状况的调查,描述了这群职业人的生活常态:超时工作,睡眠不足,压力巨大,没有休闲,健康负债;多梦,失眠,不易入睡;经常腰酸背痛,记忆力明显衰退;脾气暴躁、焦虑者占一半。这就是职业枯竭的真实写照。职业枯竭是工作带给职业人的一种负面体验;在高速发展变化的社会进程中,它成为现代职业人的“流行病”。
职业枯竭的六大特征
我们对职业枯竭的调研结果发现,职业枯竭表现出六大特征:
特征一:生理耗竭——枯竭的临床维度
1.身体能量的耗竭感,持续的精力不济,极度疲乏、虚弱;
2.身体对疾病的抵抗力下降;
3.身心症状:失眠、头痛、背痛、肠胃不适等症状,饮食习惯或体重突然改变;
4.滥用药物、酗酒、过度抽烟等;
5.严重者会出现精神疾患。
1991~1996年,瑞典对2.4万名员工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工作压力大的女员工长期患病的概率是工作压力不大的女员工的2~3倍。
特征二:才智枯竭——枯竭的认知维度
1.空虚感明显,觉得自己的知识好似被掏空了一样,无法满足工作需要;
2.注意力不集中,思维效率降低;
3.不能适应知识的更新。
我们对中国教师群体的研究发现,30年以上教龄的老教师才智枯竭现象突出。曾有一位30多岁的男教师因为答不出学生的提问而自杀身亡。
特征三:情绪衰竭——枯竭的压力维度
1.工作热情完全丧失;
2.情绪烦躁、易怒,易迁怒于他人;
3.悲观沮丧、抑郁、无助与无望;
4.冷漠麻木、无情;
5.情感资源就像干涸了一样,无法关怀他人。
国内外对职业人的研究结果显示,情绪问题是困扰现代人的重要因素之一。情绪衰竭是心理枯竭的凸显特征。2004年我们对135名银行职员的调查结果显示,心理健康低于身体健康水平,其中情绪疲惫较为明显,工作满意度低,对身体健康影响最大。
特征四:价值衰落——枯竭的评价维度
1.个人成就感降低,自我效能感下降,自我评价下降;
2.对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的评价下降,工作变得机械化且效率低下;
3.怀疑自己,时常感觉到无法胜任工作,感到无能和失败,退缩,从而减少心理上的投
入,不再付出努力,消极怠工,缺勤;
4.离职倾向加剧,甚至转行。
据调查,现代人产生工作倦怠的时间越来越短,有的甚至工作8个月就开始厌倦工作,而工作1年以上的白领人士40%以上的人想跳槽。其中,职业倦怠是部分原因。
特征五:去人性化——枯竭的人际维度
1.以一种消极的、否定的、麻木不仁的态度和冷漠的情绪对待自己周围的人;
2.对他人不信任,多疑,充满批判性;
3.缺乏同情心,冷嘲热讽,将人视为无生命的物体;
4.在心理和身体上疏离他人,与他人刻意保持距离;
5.对他人的过度反应,导致人际关系恶化。
1999年10月7日,一位优秀的小学教师因怀疑学生拿了别人的物品,用锥子在学生脸上刻 “贼”字,再在伤口上点入红墨水。面对孩子的痛哭、哀求,女教师无动于衷。
特征六:攻击行为——枯竭的行为维度
1.对他人的攻击性行为加剧,人际摩擦增多,极端情况下会打骂无辜的人;
2.出现自残行为,极端的枯竭状态会使人出现自伤或自杀的行为。
2002年陕西一位年仅25岁的女教师因工作压力而患严重心理疾病,撇下不到1岁的儿子服毒自杀。她在遗书中这样说:“这学期,我不知道怎么了,干事没头绪,遇事急躁,心里很难受。作为教师,感觉压力太大,因为我始终记得一句话:误人子弟,杀人父兄……”
职业枯竭的四大危害
职业枯竭会带来什么样的危害?人们说,现在经常开“三会”:老年人的祝寿会、青年人的欢送会、中年人的追悼会。这多少反映出了职业枯竭威逼人们身心健康的现状。具体而言,职业枯竭对个体、组织的双重危害,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危害一:导致亚健康状态,甚至生命早衰
枯竭不会立刻致死,但可能使人早衰、早亡。近些年愈演愈烈的“过劳死”现象就印证了这一点。心理过劳会导致身体过劳,而心理过劳比身体过劳更具杀伤力。上海社科院《社会科学报》今年公布了一份跟踪近10年的“知识分子健康调查”:北京知识分子平均寿命从10年前的58~59岁降至调查时期的53~54岁,比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北京市的平均寿命75.85岁低近20岁。在上海地区,1994年调查的科技人员平均死亡年龄为67岁,较全市职业人群早逝
3.26岁,其中15.6%发生在35~54岁的早逝年龄段。因此,提前对心理枯竭有所预警,并做好准备,减少健康负债十分重要。
危害二: 导致人际冲突加剧,甚至家庭关系破裂
情绪枯竭、去人性化、攻击行为都会危及人际关系,破坏良好的工作与家庭氛围。职业枯竭的人容易对他人的行为做负面解释,对同事、配偶的言行产生多疑与敌意,攻击性行为增多,讽刺、挖苦、指责别人,甚至打骂孩子与配偶,导致家庭关系紧张,甚至破裂。另外,一些“工作过于投入”的职业枯竭者,每日会将工作和工作烦恼带回家庭中来,致使职业角色与家庭角色混淆,领导角色与丈夫、父亲角色同一,老师角色与母亲角色混同,从而失去了家庭的温馨。
危害三:降低工作效能,甚至转岗、离职
职业枯竭可能会使人失去工作热情,降低工作效率,甚至中断职业生涯。认知枯竭、情绪枯竭、价值衰落等都会影响工作状态,使职业人无法满足工作的要求,工作效率降低,自我和
工作评价下降,甚至出现逃避工作的心态,如每天早上一醒来就害怕面对一天的工作,不愿上班,最后导致离职;或者,使职业人因为工作效率降低、职业道德下降、做事差错不断,而被调岗、降级使用,甚至失业。
危害四:降低工作士气,甚至破坏组织氛围
职业枯竭传染性:领导出现职业枯竭,会对下属产生负面影响;而员工出现职业枯竭,又会对同事产生消极影响,从而破坏整个职业团体的工作氛围,继而影响大家的工作士气,瓦解团队,降低凝聚力。结果是,整体工作质量下降,甚至危及公司的声誉与生存。
职业枯竭的两大成因
职业枯竭的产生有环境因素和个体因素两大类。
因素一:环境因素
职业枯竭发生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与工作环境中,环境对职业枯竭的作用不容忽视。国内外的研究结果发现,如下因素会导致职业枯竭的产生:
社会变革与快速发展近些年来,中国社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中国人体验着巨大的社会变革。社会发展给职业人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面对日益加剧的社会竞争、不断增多的社会不稳定因素,逐渐加大的工作压力,等等,职业人在身心上承受着更大的压力。西方发达国家在快速发展阶段中经历了这样的心理冲击,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也开始面临这样的心理考验。1991~1996年,瑞典的研究人员对2.4万名公共和私营机构的员工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那些发展迅速的公司(年增长率18%以上)中的员工长期因病不上班(90天以上)和住院的水平最高,尤其是女工。
“下岗”与待业的压力我国正面临着体制调整与改革,末位淘汰、按绩取酬、岗位聘任等使职业人感受到巨大压力,优胜劣汰成为不可避免的竞争规则,工作的流动性增强。因此,人们更加珍惜现有的工作岗位,更加勤奋地工作。一些难于适应、危机感强的人,更易产生职业枯竭。
组织氛围与工作机制在公司的组织结构中,员工缺乏工作自主性、缺少晋升机会,管理者与员工沟通不足、做决策不征求员工意见,组织政策不灵活、福利待遇不佳、缺乏正式的支持系统,等等,都会加剧员工职业枯竭的程度。一些组织文化因素,如责任定义不明确、规则模糊、团队过大、可用资源不足、工作条件禁闭、缺乏隐私等,都会对员工的心理造成不利影响。
超负荷的工作要求激烈的社会竞争,使各行业提高了应对危机的意识,渗透在职场上的危机会实实在在地落在每一个职业人身上。职业危机要求职业人更努力地工作。许多职业人主
动或被动地延长工作时间,提高工作强度。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于2003年公布的《中国企业家成长与发展10年报告》结果显示:1994年,98%的企业家每天工作时间为8小时,19%的为12小时;1997年,企业家整个群体的工作时间平均超过了12小时,年龄在31~40岁的年轻企业家们的工作时间更长。国内外研究同样表明,超负荷的工作量是职业枯竭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我们调查的700多名教师中,有73%的认为超负荷的工作量是导致职业枯竭的主要原因,他们抱怨长时间的超负荷工作使自己身心俱疲。
因素二:个人因素
在相同的环境中,有的人容易枯竭,有的人不易枯竭。个体因素也是导致职业枯竭的主要原因,其中职业类别和个人性格是常见的因素。
高发群体的职业特征职业枯竭的高发群体具有这样一些职业特征:助人,高期望,压力大、挑战性强。教师、医护工作者、警察与公安人员、心理咨询工作者等属于助人职业。助人职业的工作要求是付出性质的,如教师给予学生知识,医生给予病人健康,警察给予百姓安全。当助人者将个体的内部资源耗尽而无补充时,就会引发枯竭。而商人、记者、公司白领等都属于高压力职业者,也是职业枯竭的易感群体。
个人性格特征自我评价低、工作投入、追求完美主义、A型性格、外控性格等都是职业枯竭者的特征。A型性格(与血型无关)的人是“工作狂”,他们时间紧迫感强、情绪易急躁、工作成就动机高、不甘于现状、进取心强。这些“拼命三郎”,往往不顾及自己的身心状况而超支付出,从而易导致身心枯竭。
职业枯竭的三大防治途径
职业枯竭是可以积极防预的,主要有通过组织、家庭与个体改善这三个途径。
途径一:建立激励、关怀性的组织文化
国内外研究表明,领导的工作风格与组织文化对员工预防与降低职业枯竭具有重要作用。高倡导、低关怀的领导风格虽然会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但员工离职和抱怨率却很高;而高关怀、高倡导的领导风格,则是一种具有双重激励作用的工作机制,它建构的是激励与关怀相结合的组织文化。个性化的领导风格也是缓解职业枯竭的有效途径,满足个人需求的工作激励可以有针对性地为员工提供资源,减少并消除职业枯竭。2003年我们对教师群体的研究结果显示:领导对员工提供的实际支持(为员工提供物质、建议、反馈、进修等激励方式)对缓解员工的认知枯竭、提高个人成就感有积极作用;提供情感支持(如倾听、关怀、鼓励等)对缓解情绪枯竭、去人性化、提高个人成就感有更好的帮助。同时,定期对员工进行健康教育与健康监控,也体现了重用与关怀相结合的组织文化特征。
途径二:保持温馨、支持性的家庭氛围
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来自于家庭成员的理解与支持,是预防和减缓职业枯竭的有效途径。增加与家人、朋友共度的时光,不但能够消减压力事件的绝对数量,而且可以运用社会支持系统去抵抗已经形成的压力。社会支持系统是指,一个人面临压力或困难时能够给予其帮助的系统。研究表明,在同样的压力情境之下,缺乏社会支持的人比那些有较多社会支持的人更可能生病或死亡。因此,当你受到压力威胁时,不妨与家人、亲友一起讨论目前的压力情境。这样不但可以使消极的情绪得到适当的宣泄,还可以在他人的帮助下重新审视压力事件,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反之,如果家庭关系不和谐,职业枯竭的程度就会加剧。
途径三:形成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
处于枯竭泥潭中的人,绝大多数都是那种将醒着的时间几乎都贡献在工作上的人,休息给他们带来的是罪恶感。可想而知,一旦这占到生命绝大部分的方面带来了压力、焦虑、愤怒和犹豫,很快就会升级为人生中的一个重大危机。因此,对个人来讲,要建立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制定现实可行的目标;找理由休息以放松自己,给自己健康恢复期,保重自己;防止过度内部归因,寻找有效的办法消除无助感;不断学习,提高工作能力;学会松弛情绪,磨砺坚强性格,等等。
工作带来的是健康、快乐,还是枯竭、痛苦,很多时候是我们自己的一种选择。就像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在他77岁的喜寿宴会上所说的那样,他永保商业青春的两大秘诀之一是以单纯的想法和纯朴的心看事情,另一个则是喜欢工作。既然我们无法背弃工作,那么只要再掌握一些驾驭它的技巧,经受住它的考验,成为工作的主人,我们便一样能够喜欢工作,乐在工作,让工作为我们心灵的健康造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