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沿革

时间:2019-05-13 16:59: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沿革》,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沿革》。

第一篇:浅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沿革

浅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沿革

团省委宣传部部长 宋晓波

党的十八大,明确强调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重要论述是我们党立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实践作出的重大理论创新,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的最新认识,必将极大地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一、关于价值观和核心价值观

价值观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满足需要的意义及程度的评价标准和态度体系,它决定着一个人的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及对待客观事物的基本态度,成为人们决定取舍的内在依据和行为动力。

价值观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家庭、学校、社会生活的影响教育下,在个体成长经历和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和成熟起来的。成熟的价值观,包括对各个方面事物的评价标准和态度体系,诸如自然的、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文化教育的和社会职业等方方面面的评价标准和态度指向,具有完整的结构形态。价值观结构体系中的各要素有主次之分,其中那些最本质、最具重要性的、稳定而恒久的要素所构成的评价标准体系和态度体系即为核心价值观。

国家的、民族的和各类社会群体的核心价值观是在长期的历史沿革及现实社会环境中不断积累、积淀的基础上形成的,并为相关的国家、民族及社会群体多数成员所共同认可,成为其支配行为的准则,因而能够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强烈的国家意识、民族意识和群体意识,表现出积极昂然的精神风貌,并能够转化为国家、民族和群体生存和发展的强大动力。

二、关于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方面的内容很系统、很全面、很丰富,但没有论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理论要想进入实践领域就必须要有实践的形态。?进入实践领域的社会核心价值观一定应该是简单、清晰、明了的,最好是“语录”,几句话、几个词。“核心的语录”恰是理论生命力最强盛的标志,最有作为的标志,最发挥作用的标志。“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便应运而生。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功能主要在于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灵魂、原则与依据,但并不直接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要符合这四条要求,并不断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三、价值观的重要价值

1、从个人角度审视价值观

价值观的最终点就是理想,你的人生追求。有的人的人生以服务为目的,有的人以追求真理为目标,有的人则追求物质的享受。罗克奇价值观调查表是国际上广泛使用的价值观问卷。是米尔顿?罗克奇(Milton Rokeach)于1973年编制的。罗克奇的价值系统理论认为,各种价值观是按一定的逻辑意义联结在一起的,它们按一定的结构层次或价值系统而存在,价值系统是沿着价值观的重要性程度的连续体而形成的层次序列。

18个价值观分为“终极价值观”和“工具价值观”两类。“终极价值观”就是一生中,你的终极目标是什么,你要达到一种什么境界;“工具价值观”就是你实现终极价值观的过程中,采用什么样的手段达到你的目的。

终极价值观:舒适富裕,振奋刺激,成就感、贡献,世界的和平,美丽的世界,平等的友情,家庭安全,自由独立,幸福满足,内在和谐,成熟的爱,国家的安全,快乐闲暇,救世永恒,自尊自重,社会承认,真诚的友谊,睿智成熟。

工具价值观:雄心勃勃,心胸开放,能干效率,欢乐愉快,清洁整洁,勇敢坚定,宽容谅解,助人为乐,正直诚实,富于想象,独立自给,智慧知识,符合逻辑,博爱温顺,顺从责任,礼貌气质,负责可靠,自我控制。

从罗克奇的价值体系看出,每一个人的价值观究竟是怎么排列的,影响一个人的态度和行为。如果你的价值观与社会的现实、组织政策的价值属性不符,你不仅会失望,而且还会很沮丧,反之则充满上进的动力。换句话说,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完全取决于你的价值观。你的价值观如果不够稳定或不够清晰的话,你做人都会很难,因为价值观就是一个指南针,它指到哪儿你就走到哪儿。因为价值观跟自己的兴趣、情感有密切的关联,只有你自己心里最清楚你想要的是什么。

2、从组织角度审视价值观

以企业为例:

对什么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一问题,“理念优先于制度,制度重于技术”是一个广为大家所接受的理念。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跨国公司竞争力”课题组在研究世界500强企业时发现:这些企业所树立的核心理念几乎很少与商业利润有关。世界500强胜过其他企业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这些企业善于为自己的企业文化注入活力,特别注意团队协作精神、以客户为中心、平等对待员工、激励与创新等企业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改善,形成企业的文化力,以保证企业长盛不衰。英籍美国学者查尔斯·汉普顿和阿尔方斯·特龙佩纳对美、英、德、意、瑞典、日本、新加坡等12个国家15000名企业经理的调查指出:不同的企业在创造财富的过程中都受到各自独特的价值体系的影响。

日本政府在总结明治维新时期经济能得到迅速发展的经验时,发表过一份白皮书,把日本经济发展归结为三个要素:第一是精神;第二是法规;第三是资本。这三个要素所占的比重分别是:精神占50%、法规占40%、资本占10%。这一结论说明了精神要素、文化要素在企业经营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核心价值观是一切理念、制度、技术的基础,拥有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并形成以价值观为核心的企业文化,才能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核心价值观在企业以及其他组织的建设中处于核心地位。一个企业和组织要想获得核心竞争力,必须从建立核心价值观入手,建立以价值观为核心的组织文化。

3、从国家民族的角度审视

对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要保证拥有不移不易的处事原则,进而在世界上显现出清晰的形象,大众共同坚守核心价值观是基础。试想,作为一个大国,如果在处理国际事务时,没有基本的原则,所有的处事方法都是以一时的利益需求为着眼点,为取舍予夺的原则,很难为他国和他民族所接受,即使是一个大国,形象亦不会高,更难得到世界的尊重。

比如,西方社会秉承的民主、自由、人权的核心价值观,已经存续了一、二百年的历史,至今未有变化,因为谁改变了它,谁就会被西方主流社会所抛弃。再以我们党为例,所坚持的政治信念是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不能变更的,否则这个党就没有存在的政治基础,然而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却是处在发展变化过程中的,这个发展变化不能长期处于“摸着石头过河”,必须有所遵循,有所参照。毫无疑问,核心价值观应当是最根本的遵循与参照系。

一般来说,核心价值观所影响的主要是本民族的思想和精神构成世界,是本民族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但如果是一个大的国家和民族,尤其是一个对他国、他民族有着占有冲动者,其核心价值观便以直接或间接的形式影响世界,影响他国。比如前苏联的输出革命,今日美国的输出美国式民主自由人权,等等。中国是一个大国,尤其是经过 20 多年来经济上的巨大发展,其影响世界的能力越来越强,这种情况下秉承一个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不仅是国家和民族的内部事务,一定意义上也是世界共同关心的事务,因为这种核心价值观一定会在世界全球化过程中显现出来,并发挥作用。换言之,当中国处于软弱落后状态,对世界影响很小时,持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并不会受到过多的关注,如果中国崛起于世界,一行一动直接影响它国和它民族的利益时,这时的核心价值观就具有辐射作用,因为这种价值观必然地通过对内对外政策反映出来,进而反映到他国他民族的生活中去。

这里多阐述一点核心价值观和思想政治教育。

核心价值观的作用是巨大的,为什么我们的人力物力投入那么大,效果并不理想呢?“雷锋叔叔没户口,三月来了四月走”这句话我们都听说过,问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们从核心价值观的角度看,在弘扬

雷锋精神过程中,最鲜明最具广泛意义的提法是学雷锋做好事,从目的和初衷看没有问题,但从实际表现看却需要修正。比如,我们往往把人的一切善良的行为都以此涵盖,所起的作用就未必是正向的与初衷相一致的,因为这往往矮化了人性的光辉,毕竟人们的社会行为,尤其是一种最为自觉的下意识的社会行为,并不都建立于某种政治理念之上,许多原本就是人性的自然反映,就不是政治教育的结果,如孟子所言:“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既然如此,你把人性范围内的行为都归结到某一标签化价值判断之上,那么不愿往标签上靠的人,或者不想把自己纯朴的思想行为政治化的人,必丧失了原本具有的人性化行为冲动。除此之外,由于我们在雷锋精神宣传上存在着过于强调直接的表达政治理念,没有注意发现其身上存在的最普遍、最感人、最具号召力和影响力的人性光辉,结果每一次社会出现转型,雷锋精神的构成要素便需作出部分剥离,比如当阶级斗争的理论便不再成为主调,雷锋精神的阶级的观点和特征便要从雷锋精神中去除,不能再起引导社会的作用;当和谐社会建设成为主题,雷锋精神就要赋予构建和谐社会的特征。雷锋的内涵总是在改变,或者“雷锋精神是个筐,什么都往里装”,结果便不会在人们心目中产生永恒感、崇高感、亲切感,其作用也就打个折扣。造成雷锋精神内涵和表现形式多变的根本原因,是我们没有确立起全民族的永恒的核心价值观。

四、西方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沿革

西方国家的核心价值观是“民主、自由、人权”。这种价值观有着深厚的宗教文化的背景。西方文明有两个基本的源头,一个是科学,另一个是宗教,或者说一个是古希腊文明,另一个是基督教文化。在基督教产生之前,西方社会并没有严格道德上的评判标准,只能说是巨人与巨人,英雄与英雄间的争斗,是霸权与霸权的角力,谈不上正义与非正义,正是由于有了基督教,各种行为才被赋予正义与邪恶,道德与价值标准才真正产生出来。西方以民主、自由、人权为核心的价值观基本上源于基督教的教义。因为被西方国家民众所广泛信奉的 基督教所倡导的就是博爱、正义和人人平等,是每一个人负有对抗世界不公正的义务与责任,并且每个人都应当勇敢地站出来与专制和邪恶政权作斗争,只有大众都起来维护公理与正义,这个世界才会变得充满爱和善。可以说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成西方国家现有政治文明和核心价值。

西方的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程。以民主为例,作为一种理念,它萌芽并尝试于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作为一种制度,则包含于 1215 年签署的英国大宪章,十八世纪的法国大革命和美国革命,十九世纪欧洲和北美选举权的扩大;作为一种成熟完善的思想,进而成为世界大多数发达国家的政治制度,则是二十世纪的事。因为在十九世纪时,人们议论的还是哪个国家适合民主制度,而到了二十世纪时,提出这样的问题已经成为不合时宜且本身就是错误的,这时已不存在是否适应,仅存在实施民主制度需要多长的时间,经历一个什么样的过程。我们再来看自由和人权。文艺复兴运动复兴了古希腊和罗马古典文化,摆脱了黑暗的中世纪对文化的摧残和人性的束缚,解放了人对世界,对宇宙的看法和了解。而启蒙运动中,则使人发现了自己,开始思考包括良心和社会正义,自由平等和理性等根本问题。可以说,启蒙运动改变了人对自然的理解,对自身的理解,确立了人权思想,并使人权思想成为人类社会走向进步里程碑。

在坚守这种核心价值观过程中,许多思想者留下了厚重的一笔。1776 年亚当斯作了《美利坚的独立》的演讲,提出美国人必须在独立与奴役二者中作出选择,他主张要让美利坚各州获得永久的自由与独立。1837 年菲利普斯以《新闻自由与对赖夫乔伊谋杀》为题进行演讲,他主张新闻必须自由。1854 年道格拉斯以《七月四日与奴隶制》为题作了一次废除奴隶制度的著名演讲。1863 年林肯在《解放黑奴宣言》中指出:任何一州或人,若将他人视为奴隶者,将被视为背叛联邦政府的行为,所有的奴隶从即日起,将获得永久自由。在《盖茨堡演讲》中,他还特别强调了自由献身的精神。1963 年美国黑人民权领袖马丁 · 路德 · 金以《我有一个梦》的演讲,感动并影响了千千万万的美国人民,他明确提出非暴力抵抗原则,同时倡导种族平等,也正是这次演讲而导致了席卷美国的平权运动。罗斯福在《四大自由思想》中阐述的:思想言论的自由、宗教信仰的自由、免于匮乏的自由、免于恐惧的自由,等等。以上所提及的政治和思想理念,至今也没有真正实现,但作为西方标榜和宣扬的内容却一直处于进行中,并且也确实影响了民众的价值观念。

五、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的沿革

中华民族封建时期有过核心价值观,并以此维系一个民族生生不息数千年。历史发展至现代,社会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有的价值体系被打破,新的符合时代要求的价值体系尚未建立起来,导致了核心价值观出现缺失。

主导中华民族发展两千多年的是孔孟思想,其在产生之初并不受重视,孔孟都周游过列国,以推销自己的思想,但在春秋战国社会动荡时期,帝王们忙于争霸,需要的是立杆见影的功利效果。因此,像孙武这样的直接给帝王带来开疆拓土的军事将领,像苏秦这样的能够改变政治和军事实力布局的纵横家,更能得到帝王们的青睐,而需要一代代人努力方见成效的孔孟教化思想,自然屡屡碰壁。可以说,假如没有大汉统一中华民族,建立稳定的政权,相信也就不会形成孔孟思想一统天下。

有关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的提法很多,有人认为“以人为本”、“和平和友谊”、“国家统一”,等是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也有人认为“实现共产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本质上这些要么是党的核心价值观,要么是一定历史时期或某一侧面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而不能称之为支撑民族崛起的核心价值观。严格来说,十八大前现实的中国并没有建设起一个全民族拥有的核心价值观,之所以社会上屡屡出现恢复儒学,借助宗教,移植西方价值观,各种思潮或呼声,即印证着这一点。十八大前现实没有明确核心价值观,并不意味着中国历史上从没有产生过核心价值观。儒家文化强调的把“仁义礼智信 孝悌忠恕诚敬 ”作为了规范人和社会的道德基础,把“忠孝节义”作为了鉴别一个人处世的标准,即为维系封建统治的核心价值观,这种核心价值观以仁爱为中心展开。只是后来,随着历史的变迁,社会的转型,民族核心价值观进入了虚无的状况。

面对核心价值观的缺失,我们民族也作出过不懈的努力。比如,辛亥革命提出了“民有、民享、民治”。这既是口号,也可以视作欲建立的核心价值观。它反映了人们从西方核心价值观中接受了为我所用的成分,同时认识到中国的富强必须通过思想和精神的变革开始,包括核心价值观。此后,由于中国出现了一个长期的军伐混战,这时秉承的是“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逻辑,这种社会状态下不可能产生科学而又稳定的民族共有的核心价值观。至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由于最高目标是赢得战争的胜利,因而不可能产生永恒的在不同时代皆可发挥作用的核心价值观,尽管其中有许多原本就是科学的核心价值观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当家作主后,马克思主义成为我们的 指导思想,因而价值观也应当是马克思主义的。而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即为:“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由此延伸出许多东西,包括 爱党、爱国、牺牲、奉献、助人为乐等道德价值观,但由于内外部的原因,在很长时间里我们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秉承“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拥护,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要反对”的僵化的二元价值观,短期行为过重。改革开放后的二十多年,我们在价值观的探索方面也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尤其是经历过转型期的道德紊乱,人们普遍感受到核心价值观对于一个社会的极端重要性,并试图解决这一根本问题。当我们尚处于落后状态时,或者利益尚未与其他国家发生磨擦时,这个问题并不突出,然而,当我们与世界关系出现调整,核心价值观就显得十分重要,这既决定着我们的行为方式,也决定着世界如何看待我们,进而决定着我们是否做到和平崛起,甚至决定着我们能不能崛起。

不可否认,由于我们长期未形成稳定的核心价值观,造成了严重的功利主义意识,行为方式多为短期政治需要。举例来看在云南腾冲反攻战役中,国民党远征军一个连据守于交通要道,日军找来一村民带路,绕道将全连近二百人全部打死。解放后肃反,那个带路村民被举报,审讯时村民辩称,他带日本人杀的都是国民党的部队,让坏人来杀坏人有什么错。审讯者想了想就把他放了。后来这个村民还当了生产队长。从后一个事例中,可以说已经不存在永恒的价值标准,仅剩下功利主义和扭曲的政治图解。

美国的“ 9 · 11 ”事件,传我一记者团因美国遭恐怖袭击而鼓掌,为此被驱逐出美国。这个实例中,最应谴责的恐怖分子没有得到应有的抨击,不幸者未得到应有的同情。的确,美国人的霸权固然让人厌恶,但无辜生灵遭涂炭,不为宝贵生命的丧失而生同情之心,却幸灾乐祸,这是尚未确立起成熟的核心价值观表现。

在美国飓风灾害、日本大地震后我国决定捐款,许多人在网上提出疑问,认为中国比美国穷,日本那么坏,不应当提供援助,这也属于没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思想,在我们许多人的理念中,互助还是停留

于富人帮助穷人,甚至是杀富济贫,没有考虑到相互帮助中显现的人性的光辉,是核心价值观的融合。其实我们的帮助是十分有限的,甚至是像征性的,也正是像征性而表达的是一种人性化的东西,而非政治化的内容,这也是美国得到上百个国家援助(包括其反对者)的背后原因。我们与美国存在矛盾和斗争,但除了看到斗争的一面,还必须看到一致的地方如果只看矛盾而不寻求一致,只能造就一个好斗的形象。要真正从思想深处认同这一点,没有核心价值观做支撑是办不到的。

六、用核心价值观争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话语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12个词24个字,简明易记,内涵丰富,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是国家层面的核心价值观要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分别强调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优越性的体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壮大提供了最核心的价值导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属性,是社会层面的核心价值观要求。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诉诸于社会管理实践而形成的基本价值导向,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和新境界。2001年党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了“爱国守信,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党的十八大在此基础上凝练为8个字,体现了公民个人层面的核心价值观要求,分别提出了每个公民对国家、对工作、对社会、对他人应持的态度和应尽的责任。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涵盖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各方面,集成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国共产党人革命道德和社会主义新时期道德的精华,为提升广大人民群众道德修养达到更高境界提供了最核心的价值导向。

一个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只有具有普世性,才不会因其与世界其他民族文化或价值观差异过大而发生排异反映,这对于一个正处于崛起中的大国来说尤其重要。世界发展史已经证明,每一大国崛起之时,由于其打破了既定的秩序,导致既有的国际格局和世界秩序的大变,因而必然产生一定的不适,至少在心理上的抗拒和排斥,这也是每次国际格局发生变化,往往引发战争的重要原因。正因为此,自己在崛起过程中,如何才能做到把冲击降到最低限度,保证与世界的和谐共存。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世界上出现了一股持续时间较长的“中国威胁论”。我们要求别人改变思想观念的同时,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建立形成必须具有普世性。

正在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鲜明的普世性。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价值体系中最本质、最具决定作用的部分,它支撑和影响着所有价值判断,因而应当是对整个人类发展历史和未来走向的总概括。正在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整个人类文明积淀的优秀价值准则结合进去,将各民族相通相溶的要素结合进去,具有转化为世界共享的,具有普世性的价值观,能吸引和号召更广泛的人们遵循和坚守,具有不会因时因事因人而随时更易的特性。一旦这种价值观进而溶于大众的思想深处,血液之中,就会无形中建立起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体系,抢占世界话语权,更进一步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的优势,从这个角度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建立,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战略支点。

我坚信我们认为,当中华民族真正构建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持久不懈地坚持下去,进入到全民族的心灵深处,血液之中,一个伟大的民族便毅力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的中国梦一定能够实现。

第二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4)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社会的期望和憧憬、是衡量现代社会是否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重要标志 这一价值追求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社会的重大问题 与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相契合 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

从社会层面明确了每个社会成员应当共同遵守和践行的价值准则 自由是社会活力之源 也是社会主义的价值理想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是社会主义区别于其他社会形态的本质属性 我们倡导的自由

不是少数人的形式上的虚伪的自由 而是绝大多数人的实质上的真实的自由 不是凌驾于社会利益之上的绝对的个人自由 而是受到法律和规范制约权利和义务对等的自由 不是超越发展阶段和现实承受能力的自由 而是与一定的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相适应的自由 社会主义的自由不只是追求物质生活的改善

更重要的是保证人民充分享有发展自我实现自我的机会 使每个人都能人生出彩梦想成真平等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压舱石 它标注了调整社会关系的基本尺度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在中国这样一个曾经有过几千年封建专制制度的社会平等的渴望和呼唤是人心深处最为激越的力量 我们倡导的平等是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平等 不是不患寡而患不均的绝对平均主义 是实实在在的平等

不是落在法律字面上的形式上的平等 是要让人人都能公平行使社会权利 履行社会义务分享社会成果

政治上平等参与经济上共同富裕文化上共建共享 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进步 公正是捍卫权利的天平它是衡量社会发展的价值准绳 古往今来人类追求的幸福生活 只能建立在公平正义的基础之上

社会主义正是在资本主义不公正的废墟上诞生的 公正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内在要求

集中体现着社会主义的制度优越性和道义感召力 我们倡导的公正不只是强调机会平等和程序正义的公正 而是兼顾结果正义

体现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各个层次各个方面的公正 社会主义社会的各项制度安排

是要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尽最大努力实现人民的愿望 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 法治是社会保障之盾 也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

只有当法治成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自由平等公正才会有安全的避风港 我们倡导的法治

不是片面强调司法独立推行三权分立 更不是对资本主义法治理念的照抄照搬 而是立足中国的社会现实和文化传统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社会主义法治

不是广场上的雕塑橱窗里的花瓶 而是运用人民赋予的权力 体现人民意志保护人民权益 让法治成为国家长治久安

社会安定有序人民安居乐业的坚强柱石 我们可以看出 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超越 不仅仅是在社会生产关系上 更是在社会价值目标上

这是我们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这些概念内涵的出发点

第三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解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解析[摘要] 本文针对当前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界定,结合当前学术界对其涵义的争论和探讨,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间的关系,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普世价值观之间关系的澄清,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对应的以人为本、共同富裕与公平正义、爱国主义与改革创新、“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方面构成的一整套核心价值观体系。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普世价值观

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来,学术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对其基本内涵形成了五种代表性的观点,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以以人为本为价值基点,以共同富裕为价值目标,以公平正义为核心的新型价值观;突出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公平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及以“八荣八耻”为重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本文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关系的剖析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普世价值关系的探讨谈谈对这个问题的初步理解。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 理解的前提

(一)价值观与核心价值观

价值是指“主客体关系的一种内容,这种内容就是:客体是否满足主体的需要,是否同主体相一致、为主体服务。肯定的答案,就是我们所说的‘好’,即正价值;否定的答案,则是我们所说的‘坏’,即负价值。”可见,价值反映的是客体对主体的一种有用的满足关系,是客体对主体来说的有用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价值具有客观性。但某种对象对某人或某些人是否有用,一定程度上要看主体的态度以及主体自身的需求,也就是说同一个对象只对某些人有用或有益,而对另一些人可能不存在此种关系,也就是说,价值又具有一定程度的主观性和相对性。价值观与价值不同,它是价值的意识层次,是主体关于价值的态度和观点,是比较理性化的,具有观念形态的层次,包括信念、信仰、理想等,具有自觉的理性思维和观念化的特点,能够较多地吸收和凭借知识的成分,构成一定的目的明确、系统而完整的社会思想形式,并且用以指导实践。它的基本特征是“主体性”和“超知识性”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多元性和相对稳定性。它的主体性表明任何价值观都只能是一定主体的价值观,一切信念、信仰和理想都只能是某些人的信念、信仰和理想,不存在“无主体”的普遍性的“终极”价值观,其内容都是对主体自身所处的社会及生活方式的一定的反映,是对主体自身的本质和特征的体现,往往带有浓厚的主观性和情感化的的色彩,因此,主体之间在社会存在、生活方式、利益和经历等等之间的共同性也决定了他们共同的价值观;它的超知识性表明,价值观的存在和作用往往在于已有知识的范围之外,不是知识所能包含或代替的,它表明人们“相信什么,想要什么”,它指导人们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之上,按照自己的尺度进行价值选择、定位,而且越是在知识和经验达不到的地方,信念、信仰和理想就越起作用;它的多元性来自于价值的多元性,在社会生活中,现实主体的存在是多元的,而每一主体都有自己的价值观,而且各自的价值标准和价值观念不可替代,导致总体上呈现出多元化状态,但是这种多元化状态并不否定一定社会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共同价值观的可能性。因此,根据价值观的特性,我们认为,价值观就是一定的主体针对特定的客观事物(包括人、物、事)以及自己的行为的总体性的好的、有益的评价,是推动以及指引主体采取决定和行动的原则、标准体系。在一系列的价值观中,具有一定稳定性的起主导和支配作用的fir值观就是核心价值

观,它决定着主体在面对客体时行动和态度的性质,并且对主体的行为和态度起着指导作用,是主体分辨是非、区别好坏的决定性心理倾向体系,它决定着主体应该做什么、选择什么以及确定并实现奋斗目标。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价值观是指生活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的主体对社会主义的性质、特征、目标等,以及在此基础上对行为和事物的是非善恶荣辱的判断,对事业和目标的认同以及对精神目标追求等一系列的判断和评价标准体系。在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中,各种价值观的地位并不相同,有些价值观处于主导地位,代表着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价值倾向,对其他价值观起着主导和决定作用,是社会主义区别其他社会的基本价值观念,这种价值观就是核心价值观。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反映社会主义基本的、长期稳定的社会关系及价值追求的价值观,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指导社会主义健康发展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观念。”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科学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重大意义,决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方面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内涵丰富、层次清晰、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包含多层次、多方面内容,并以其强大的整合力和引领力指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当前主要有两种代表性观点,一是戴木才的内核和最高抽象说,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和前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和最高抽象,体现社会主义的价值本质,决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中,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表现出来;二是张利华的整体部分说,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按照从低级向高级的逻辑递升顺序排列,依次为社会生活价值观、经济价值观、政治价值观、伦理价值观和核心价值观。我们认为,这两种观点都一定程度上从某个方面意识到了两者的本质关系,例如,戴木才的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和最高抽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中,并通过它表现出来的观点,看到了两者的共同本质,但是忽略了两者外延上的一致性。而张利华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看作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逻辑顺序中的一个方面,同样也忽略了两者的本质和外延的一致性。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都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特性及其价值目标的体现,两者是同一问题的不同方面,所以,两者在本质和外延上都是一致的,区别只是在于两者的切入点不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从精神观念人手,强调对社会主义的准确理解和把握,倾向于根本价值理念的建构,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则从外在性的体系人手,强调实践上的操作性,倾向于更加直观的结构和具体的内容。我们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两者在本质和外延上是一致的,也就是说,相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方面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样具有四方面体系性的价值观念,毕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不意味着一元价值观,可以说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际上就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普世价值观— — 理解的关键

当前,社会上存在的关于普世价值观的一些认识对我们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造成了一定的困扰,为此,我们必须厘清两者之问的关系。

(一)普世价值观

当前,国内学术界掀起了一场关于普世价值的大论战,论战焦点主要集中在有没有普世价值观,其涵义是什么,有哪些存在形态等问题。主张不存在普世价值观或绝对普世价值观的观点,把价值观看作一个社会历史范畴,认为人类的价值标准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之中,植根于当时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根本不存在适用于所有时间、所有地点,不以任何条件为转移的适用于所有人的绝对的普世价值观。主张人类社会有普世价值观的观点,认为普世价值观就是含有“根”的意味、符合人性根本需要,世界各地的人们普遍赞成的价值观。而关于普世价值观的内涵,学者们同样有不同的理解,有些学者认为,普世价值观就是强调以人为本比以其它东西为本好,强调人的尊严,自由、公正、平等以及和谐等等;有些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者爱人”,“和为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忠恕之道”,“中庸之道”,“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等等都是具有普世价值的思想和主张;有些学者认为,普世价值观主要包括人类在天赋上对于幸福、自由、平等、博爱、人权、民主、法制、公平、公正等等基本价值的普遍追求;另外,还有些学者强调,自由是一切价值的基础,因而自由是普世价值观。关于第一个方面的争论,即关于是否存在普世价值观的争论,我们认为两种观点(主张不存在普世价值观或绝对普世价值观的观点和主张人类社会有普世价值观的观点)并不像它们看上去那么针锋相对,或者是说两者争论的前提不一致,也就是说两者的争论是无效的,并不是你对我错的关系,毋宁说两者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普世价值观的本质。因为,持否定观点的学者,是从主体的社会历史性和价值的多元性出发的,根据价值的主观性特点,处于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阶级、不同社会的主体,其价值观不同,这种观点是从价值观的主观特性出发,反映了价值观的一个特性。但是,这种观点忽略了价值观还具有一定的普遍稳定性。而持肯定观点的学者,则从价值观的稳定性层面出发,认为人类除了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群体的特性之外,还存在着类的与生俱来的本性,即超越一切差别的人性,作为人这个区别于其他物种的一个种类,必然有着共性,有着人之为人的本质,而这一本质共同性并不排斥各种特定历史时期、阶级和特定社会人类的特性。因此,我们认为,普世价值观是存在的,其反映的是人作为区别于其他物种的类所具有的超越一切差别的人性,以及基于此而产生的各个不同时代、不同生存条件下的人所面对的共同客体及其之间的价值关系。以上关于是否存在普世价值观的争论,从价值观的主观性和稳定性两个方面共同论证了它的存在合理性。关于普世价值观的内涵及其争论,也是这一领域研究的重要层面,但这与本文的关系不是很密切,所以暂且不论,我们只需要明确普世价值观是普遍的人类共同的与生俱来的本性,并且这些本性是一定存在的。

(二)普世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基于以上我们对普世价值观本质的探讨,普世价值观是人类最根本的共性,或者说是作为人的最低限度应持的价值观。这种普遍性,并不排除各个民族各个社会自身根据自己的条件和特点发展各自具有民族特色、地方特色或社会特色的价值观。因此,在这个层次上,我们所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普世价值观相比较来说,两者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当然这种关系只是针对价值观适用的具体条件和场合而言,并不等同于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关于普世价值观可能会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个人或集团所利用,就如侯惠勤教授在《我们为什么必须批判抵制“普世价值观”》一文中所批判的,他认为,我们批判普世价值,决不是讨论“有无人类共识”一类认识论意义上的话题,不是讨论“有无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这一类人性论道德论意义上的话题,也不是讨论“当代世界有无共同利益”这一类国际政治意义上的话题,这些话题虽然见仁见智,但这是可以讨论的。我们批判的普世价值,有着明确的本质界定,一是从理论上看,普世价值以消解共产主义理想、确立资本主义不可超越为前提,其立足点是资本主义的核心价值及其制度架构是历史的终点,人类在这方面将不可能再有真

正的进步和突破。二是从实践上看,普世价值根本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建设,完全割裂中国改革开放中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间的内在联系,力图把中国的改革开放引导到“回归西方文明”的方向,把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引导到西方“民主化”的陷阱。我们在这里所明确承认的普世价值观绝不是这样别有用心的人或敌对势力所界定的,而是从人性的普遍共性出发的普世价值观。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反映社会主义基本的、长期稳定的社会关系及价值追求的价值观,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健康发展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观念,是我国的主流价值观。它是经过吸收我国民族传统文化、借鉴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并且根据现时代我国的基本国情形成的,是指导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遵循的核心价值观念。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 理解的核心

通过以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关系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普世价值观关系的探讨和分析,我们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应的一整套价值观念体系。与当前大部分学者只是从整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个或两个层次出发界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不同,根据本文的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两者在本质和外延上都是一致的,“核心”并不意味着“一元”,相对应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样具有四个方面体系性的价值观念,是从精神观念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反映,并且是同样具有相互关联的一整套价值观念体系。首先,以人为本— — 与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相对应。根据王晓升教授对以人为本的理解,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实际上是从社会发展理论的角度重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论”,以人为本就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论”的具体化。可以说,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就是以人为本。《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段话明确指出,以人为本(这里的“人”是具体的人民群众)是我党目前工作的价值核心之一,人民群众是价值主体,为人民群众谋利益是全党的价值追求,强调这一点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一方面,当前全世界普遍把国家、社会的发展单纯看作经济的增长,这种趋势遮蔽或者忽略了本来作为发展的价值目标的人本身,而将物质生活和单纯消费等等作为发展的价值目标,其实是本末倒置。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商品拜物教”的犀利批判,说明他认识到并反对这种颠倒的状态。我们党提出以人为本、以人民群众为本,就是贯彻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另一方面,强调以人为本实际上是以人民群众为本,这就将其与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历史观区别开来,同时体现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凸显了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强调的共产主义事业应该促进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并且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一核心诉求。正如高国希教授所说:马克思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亦即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取向,是消除物役、消除人役,实现人的彻底解放、人的真正自由的根本途径,也是把社会、公民凝聚在社会主义这面旗帜下的精神力量和精神纽带。可见,以人为本的价值诉求,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并且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核心价值观。其次,共同富裕与公平正义— — 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对应。共同富裕是邓小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首次提出的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思想,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大政策”,一方面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发展生产力、为实现个体的全面自由发展提供物质基础的思想。另一方

面,划清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界限,强调由先富达到共同富裕,虽然在这个过程中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差距有所拉大,但共同富裕的理念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可以说,共同富裕本身或者说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本身就蕴涵了公平正义的要求,公平正义就是社会主义内在诉求。“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 ? 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人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由此,坚持公平正义是我们达到共同富裕的必然诉求,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只有立足于公平正义,才能保持社会的稳定发展和井然有序,提升全社会的整合能力。可见,共同富裕与公平正义是对社会主义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其本身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本质所蕴涵的精神价值核心之一。再次,爱国主义与改革创新— — 与时俱进。爱国主义与改革创新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现阶段社会发展目标,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前提条件和基础。爱国主义是我国的优良文化传统,以其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是我国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而改革创新精神,更是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取得伟大成就的动力之源。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伴随着经济交往的日益频繁,国民的国家安全意识、主权意识以及民族文化意识有被弱化的趋势。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经济全球化并不意味着全球经济政治文化的一体化,也就是说,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家仍然是民族整体利益的代表,是民族存在的最高组织形式,也是国际社会最强大的行为主体,各民族国家仍然有自己的民族国家利益、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等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必须明确爱国主义与改革创新的内涵。爱国主义是指个人或集体对祖国的一种积极和支持的态度,例如对祖国的成就和文化感到自豪,强烈希望保留祖国的特色和文化基础,对祖国同胞的认同感等等。爱国主义的内涵是随历史的发展不断发展变化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制度下,有着不同的社会基础、历史主题和具体内容。xlL,b平同志指出: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这是对新时期爱国主义特征的精辟概括。当前,我们仍面临着发达国家经济、科技方面占优势的严重压力和西方敌对势力加紧推行西化、分化战略,腐朽思想文化影响侵蚀加剧,改革发展新的难题不断增多等严峻挑战,必须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改革创新精神,不断增强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不断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振奋整个民族的创造热情,不断开创改革发展的新局面。最后,“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 — 具体道德规范。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当前民族传统价值观与我国现代社会价值观、国外价值观与我国价值观的冲突、交错融合之际,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树起了新标杆,从精神道德层面为民众提供了具体的行为标准,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八荣八耻”凝聚了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精髓,贯穿了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基本价值观的要求。它不只是一般意义上的规范或行为准则,更是一种精神动力,激励人们保持崇高的正气。“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从具体的行为规范出发,用简洁有力的语言告诉人们,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什么是光荣,什么是耻辱,鲜明地指出我们应该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为每个共产党员和公民都提供了应该遵循的价值取向。

第四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构成要件和表现形式

内容摘要: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以人为本”为价值基点,以“共同富裕”为价值目标,以“公平正义”为价值核心。要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各领域的具体化。关键词:核心价值观 公平正义 以人为本 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价值观,是指人们对社会主义价值的性质、构成、标准和评价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人们从主体的需要和客体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如何满足主体需要的角度,考察和评价各种物质的、精神的现象及主体的行为对个人、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社会的意义。

社会主义价值观,是实现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思想保证和行动指南,分为两类,一为社会主义一般价值观,二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构建和谐文化的根本,重要性不言而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社会主义社会的政府和人民共同为之努力奋斗的价值取向,也就是共同理想。如果一个社会不是社会主义社会就无所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凝聚人心,也只有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做,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家的重要课题。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各自以其特有的含义和实践要求,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灵魂;树立共同理想,就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就把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就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

只有深刻领悟和正确把握这四方面的内容,才能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才能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从而促进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进程。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成要件

(一)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最本质、最核心的价值理念。它基于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是对以往一切剥削压迫社会以“神”为本和以“物”为本的颠覆与超越,代表了人类从支配自己命运的异己力量中解放出来、实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共产主义理想。以人为本,体现了我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是我们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这个理念已深入人心,得到社会广泛认同,成为指引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战略思想和价值取向,也是社会主义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基点。

(二)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就是把发展作为党和国家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走改革开放之路,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实现先富带动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根本价值目标。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贫富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根本在于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我们要走的发展道路是不同于资本主义的又快又好的发展道路。是否把共同富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是区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一个根本标志。

(三)民主法治

民主法治,就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不断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扩大公民参与,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树立社会主义法制权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根本。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就是人民当家作主,社会主义国家一切权利属于人民。发展民主必须同健全法制结合,实行依法治国,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社会事务和文化事业,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四)公平正义

公平正义,就是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尊重和保障人权,依法保证公民权利和自由,保证全体社会成员平等参与、平等发展,保证权利在阳光下运行,社会各方面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核心。公平正义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但在以往一切剥削压迫制度下都不可能真正实现。社会主义是在资本主义的道义废墟中孕育生长的,它从诞生之日起,就占据着公平正义的制高点。社会主义制度根本改变了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历史命运,在实现社会平等和公平正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历史性进步,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道义吸引力的集中体现。

(五)团结和谐

团结和谐,就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基础上加强全党团结、党和人民的团结,努力造成又有集中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团结和谐是社会主义极为重要的价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夺取新胜利的根本保证。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基本原则,鲜明地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极端个人主义价值观。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职属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任务。团结和谐还意味着社会大局的稳定,而稳定对于中国来说是压倒一切的核心利益。

(六)开发包容

开发包容,就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既继承优良传统,又紧跟时代前进步伐,既虚心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又自觉维护国家、民族的利益和尊严,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尊重和维护世界多样性,努力为人类进步事业做出更大贡献。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和整合社会思潮,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形成思想共识,才能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现形式

以人为本,共同富裕,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团结和谐,开放包容,以上六句话、二十四个字,可以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成要件,但并不是固定不移、不成不变的。它完全可以有灵活多样的表现形式,事实上,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有一套固定不变的核心价值观表述语。

笔者认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和场合,针对不同的对象、目的和需要,完全可以使用灵活多样,或详或略、富有个性的语言加以表述。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等。需要指出的是,我们主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是国家、社会、制度层面的价值取向,而不是针对公民个人的道德规范,但并不排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建设和倡导社会各个领域的具体价值观。

在实践中,我们党针对各领域、各行业、各种职业提出的具有价值观性质的要求,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化。如针对执政党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针对党和政府的“以人为本,执政为民”、针对党政干部的“为民、务实、清廉”、针对革命军人的“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针对政法战线的“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等,都是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块土地上百花齐放的一道风景。事实证明,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各领域的具体化,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五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意义

三个倡导共24个字。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这一论述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念和具体内容,指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现实着力点,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新部署、新要求。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

(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也是从价值目标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居于最高层次,对其他层次的价值理念具有统领作用。富强即国富民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经济建设的应然状态,是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夙愿,也是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的物质基础。民主是人类社会的美好诉求。我们追求的民主是人民民主,其实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它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也是创造人民美好幸福生活的政治保障。文明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特征。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文化建设的应有状态,是对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概括,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集中体现了学有所教、劳 1

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生动局面。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社会建设领域的价值诉求,是经济社会和谐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也是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是我们党矢志不渝、长期实践的核心价值理念。自由是指人的意志自由、存在和发展的自由,是人类社会的美好向往,也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社会价值目标。平等指的是公民在法律面前的一律平等,其价值取向是不断实现实质平等。它要求尊重和保障人权,人人依法享有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公正即社会公平和正义,它以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平等权利的获得为前提,是国家、社会应然的根本价值理念。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它通过法制建设来维护和保障公民的根本利益,是实现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制度保证。

(三)“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覆盖社会道德生活的各个领域,是公民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评价公民道德行为选择的基本价值标准。爱国是基于个人对自己祖国依赖关系的深厚情感,也是调节个人与祖国关系的行为准则。它同社会主义紧密结合在一起,要求人们以振兴中华为己任,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自觉报效祖国。敬业是对公

民职业行为准则的价值评价,要求公民忠于职守,克己奉公,服务人民,服务社会,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职业精神。诚信即诚实守信,是人类社会千百年传承下来的道德传统,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点内容,它强调诚实劳动、信守承诺、诚恳待人。友善强调公民之间应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睦友好,努力形成社会主义的新型人际关系。

二、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基础工程。自中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命题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近年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在理论和实践层面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特别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基本内容、功能与作用、建设途径等方面形成了社会共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力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得到彰显。随着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识的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凝练成为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着力点。党的十八大从价值理念视角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进行抽象概括,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奠定了价值观基础,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具理论逻辑魅力,也能够更好地为社会、为群众所掌握。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迫切需要。长期以来,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图谋从没停止过。当今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社会矛盾多发,价值观念多元多样多变,西方敌对势力乘机加紧对我国实施价值观渗透战略。世界上从来就不存在抽象的民主,也不存在绝对的自由。实际上,民主、自由和人权并不是西方国家的专利,而是人类社会的美好追求。面对价值观领域的渗透与反渗透斗争,我们不能掉以轻心,必须坚守好价值观领域这块阵地,确保意识形态安全。这就需要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在凝魂聚气、强基固本上下足功夫。应清醒地认识到,价值观领域的博弈是激烈的、长期的、复杂的。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逐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有效应对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实施价值观渗透战略的客观要求。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战略地位越来越凸显,核心价值体系在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中的生命线作用越来越突出。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弘扬社会正气、培育文明风尚,塑造崇高人格和民族精神品格,培育和谐人际关系,在全党全社会凝

聚起团结奋斗的共同意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价值理念的集合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深层的精神内核。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具体表述,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的简洁凝练,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价值尺度、基本价值理念的概括,应将对其的教育宣传活动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同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和伟大成就联系起来,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联系起来,让广大人民群众深切体会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是“共同富裕”、“人民幸福”价值诉求的集中体现,不断形成更加广泛的价值认同,成为凝聚13亿人民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和精神纽带。

下载浅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沿革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沿革.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

    中共中央政治局2月24日下午就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进行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及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党的十八大适应当代中国社会发展需要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为基础,明确提出了以“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及其意义[合集五篇]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与意义 姓名:向伟学号:2008300000026人文科学试验班 摘要: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从战略高度上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标志着党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材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材料 一、具体内容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也是从价值目标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在社会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案 ——友善篇 上八里镇中心学校八三班郭颖 活动背景: 1、党的十八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习近平讲话要点 弘扬和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一个国家的强盛,离不开精神的支撑;一个民族的进步,有赖于文明的成长。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要在经济发展上创造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事实证明,坚持拥护共产党的领导是正确的道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