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积极发展信息栅格技术,加速推进国防动员体系转型
积极发展信息栅格技术,加速推进国防动员体系转型
最好军事(best81)
信息栅格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研究的新一代网络技术。其主旨是将高速互联网、高性能计算机、大型数据库等网络设施连接起来,把计算、数据、信息知识等分布资源组织成一个逻辑整体,为用户提供一体化、透明的资源服务。
上世纪90年代美军提出信息栅格概念后,物联网、移动宽带、云计算等技术概念层出不穷。可预见的将来,物联网的发展将构建起一个标准化程度极高的传感网络,逐步实现所有物资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移动宽带技术的发展打通了干线通信与移动终端通信之间的瓶颈,为构建未来无处不在、按需获取的信息网络奠定基础;“云计算”技术使网络的智能服务的成本大大降低。信息栅格技术与这些边缘技术正在呈现出交叉渗透和相互影响的强烈趋势,这必将有力促进基于信息系统国防动员体系建设的快速发展。而要构建基于信息系统的栅格化国防动员体系,必须重点把握3个问题:
要全面确立信息化精确动员指导理念,为构建国防动员信息栅格奠定认知基础。国防动员信息栅格与目前应用的动员综合信息网络存在本质区别。它要求具备一体化的动员指挥、栅格化的物资监控、实时化的信息获取和分布交互的物资调运能力。按这种需求设计国防动
员信息栅格,如果没有全面科学的信息化精确动员理念指导军地双方的筹建工作,是很难完成任务的。
要广泛开发利用新兴网络技术、高性能计算机和软件数据库,为打造实用的国防动员信息栅格提供技术支撑。作战信息栅格与国防动员信息栅格的不同点在于,前者以军队作战为核心,对各类软件功能开发和应用有着对抗性、保密性、抗毁性等特殊要求,而后者以链接战场保障与后方动员为主要目的,着重于实现军事资产的有效管理支配,对信息资源的利用要求相对较低。因此,构建国防动员信息栅格要广泛使用地方信息技术发展成果,在与地方信息产业单位签定协议基础上,通过引进、嵌入与自主开发相结合的方法,大胆利用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网络技术理念,使信息栅格具备普遍较强的计算能力;对信息栅格中个别大型网络的核心路由节点,要使用自主开发、保密性强的大型计算机,作为国防动员信息栅格的战时计算咨询服务器,强化其战时安全保障功能;要建立国防动员软件数据库标准体系,制定软件和数据库开发的法规标准,着力规范软件数据库开发应用的立项、研发、定型及售后服务等活动,为实现国防动员信息栅格提供有力的软环境支撑。
要建立软硬兼备的认证手段,重点防范信息栅格高度开放性和互联性带来的风险。国防动员信息栅格是可伸缩的开放式网络,能够兼容不同类型的系统。这种高度的开放性和互联性对栅格内部的信息安全带来的极大的风险。因此,要对各级动员部门、部队综合保障系统、后方基地工厂、综合运输平台等接入节点设立规范完备的软认证手
段,具体包括身份认证、口令认证、指纹认证和第三方数字签名认证等多种软认证方式,确保使用的客户需要通过合法身份接入信息栅格,同时提供权限管控,限制接入客户的资源使用范围,并在事后提供全程日志审查。
第二篇:广东省积极推进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模版]
广东省积极推进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
广东省在认真组织开展试点工作基础上,从2010年9月开始,在全省全面推进项目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工作。目前,已依托省政府网站设立信息公开专栏,在珠三角9市和省属部门初步建成了省、市、县三级信息公开平台,发布项目信息82万余条,初步实现了工程项目的“阳光建设”;加强信用信息的管理与运用,建立完善信用信息数据库,发布从业单位、从业人员、不良行为记录等信息30多万条,促进了工程建设市场信用环境的优化。
一、抓组织,抓部署,确保工作有序推进。一是领导机构到位。该省成立了项目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抽调业务骨干集中办公,具体负责试点工作,同时要求各试点地方和部门成立工作机构。全省形成了治工办统筹部署、经信部门牵头负责、协调办组织落实、各业务部门密切配合的工作机制。二是实施方案到位。制定了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工作目标、具体措施和责任分工,将任务分解为制定目录、建立专栏、整合平台、发布信息、制定管理规范五个环节,突出指导性和可操作性。三是目标管理到位。时间安排采取倒逼机制,按照2010年6月份完成试点任务、2010年9月份全省推广的目标,制定工作时间表,分阶段检查,确保任务顺利完成。四是行业动员到位。充分发挥部门的作用和积极性,省住房城乡建设、交通、水利等部
门都召开了本行业全省会议,加强业务指导和监督检查,齐抓共管,多头推进。
二、抓宣传,抓指导,解决工作疑难问题。部署推进项目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工作之初,各地各部门普遍存在不懂工作方案、不懂工作要求、不懂工作步骤“三不懂现象”。主要原因是对互联网环境下的信息传播工具和规律缺乏认识和了解,导致反映的问题多种多样,如公开哪些信息、跨部门信息由谁公开等等,在思想认识上造成了混乱。为此,抓紧开展宣传和动员工作,先后召开三次宣传动员会。第一次是试点启动阶段,对象是省级试点单位;第二次是试点推进阶段,对象是省市试点单位;第三次是全省推广阶段,对象是全省各地区各部门。通过以会代训的方式,解读政策规定,明确工作要求,并由业务骨干现场演示、详细讲解工作任务和方法步骤。在推进工作过程中,逐步探索提出了开通率100%、专栏链接100%、目录发布100%“三个百分百”的目标,做到建设一个专栏、制定一套目录、发布一批数据“三个基本动作”,使目标任务更加直观、明确,更具操作性和指导性。
三、抓标准,抓平台,解决技术支撑问题。项目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的基础是基于政府网站的信息发布平台。由于市、县(区)级试点单位普遍存在技术力量薄弱、缺乏资金、认识程度不一等情况,前期工作进展缓慢。针对这种情况,一方面,抓紧建设开通省级信息公开平台,以省级平台为标杆和样板,全省统一界面、统一标准、统一风格,平
台共囊括8大类32小类信息;另一方面,在反复修改、多次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广东省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公开和信用信息公开规范(试行)》,明确信息发布标准,要求全省在目录设置以及数据项的名称、类型、长度等具体技术问题方面都符合《规范》规定的标准,做到信息格式整齐划一,信息内容统一规范。通过规范标准和样板示范,全省各市县、各有关部门的工作目标、步骤更加清晰,工作推进速度大大加快;网站栏目设计更加简便合理,方便了省级平台的信息整合和汇聚,提高了专栏的可读性。
四、抓监督,抓点评,确保工作落实到位。坚持把监督考核作为推进工作的重要措施,加大了工作力度,力争每项工作都有步骤、每个步骤都有标准、每个标准都能考核。一是制定《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检查指标》。设置了信息集中度、便捷度、完整性、规范性、更新度五大类指标,每类分为A、B、C三个档次,指标分类相对清晰、设置比较详细,涵盖了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公开各个方面,为推进工作、督促检查、评分评级打下了良好基础。二是组织了5次检查通报,分阶段及时督促。按照工作进度和节奏,先后在不同的时间节点,在全省范围内进行5次检查通报,推动作用明显,促进了专栏建设的稳步提升,5次检查通报的专栏建设率分别为0.6%、49.22%、90.27%、97.2%、100%。三是召开了8次督导会,现场点评工作。对个别工作进展不快的地区,省工程治理办、省协调办联合进行现场检查,点评网站,摆好评差,逐一分析,指导建设。同时,在全省工作会议上,请先进单位现场演示介绍经验,树立了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交通运输厅和佛山市、惠州市等一批工作上的先进典型。
五、抓制度,抓典型,确保诚信体系建设形成长效机制。出台了《广东省企业信用信息公开条例》、《广东省企业信用信息收集和公开管理规定》等地方性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省级国土资源、环保、住房城乡建设、水利等部门制定了本行业本系统从业单位和从业人员信用管理规定,明确信用信息征集方式、良好行为和不良行为认定标准、信用评价和监管办法,促进了诚信体系建设。注意抓点带面,以典型引导的方法推动诚信体系建设。围绕从业单位和从业人员信用管理这一重要环节,对广州市突出重点,以点带面,率先推行建筑行业企业诚信综合评价体系,将围标串标、转包挂靠、标后监管薄弱、质量安全生产责任不落实等问题纳入评价范围,并将企业诚信综合评分作为招标评分的重要因素(占20%的分值),引导和营造工程建设领域诚实守信的经验进行了总结,通过会议现场演示、刊登简报等方式,向全省作了重点介绍和推广。
第三篇:积极推进国防动员体制与国家应急管理体制的衔接
国防动员组织的实施
--积极推进国防动员体制与国家应急管理体制的衔接
考号:
姓名:
【内容提要】
当前,我国改革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社会利益关系更为复杂,引发各类矛盾冲突的可能性越来越大。同时,自然灾害频发,对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构成威胁。认真贯彻落实《国防动员法》,推动国防动员体系和国家应急管理体系的有机衔接,对于提高国家危机管理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关键字】
国防动员体制 国家应急管理体制 衔接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突发事件和重大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呈现日益增加的趋势。2010年2月26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动员法》中第一章总则中第三条“国家加强国防动员建设,建立健全与国防安全需要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相衔接的国防动员体系,增强国防动员能力。” 因此,积极推进国防动员和应急管理体制的衔接、资源融合和信息共享,实现平时应急、战时应战功能一体化的建设,即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节约型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也是推动国防动员建设全面协调、快速发展,提高战时国防动员能力水平的现实需要。
世界主要国家普遍重视应急应战一体化动员体制建设,在动员机构、应急力量、法规制度建设等方面,有许多成功的做法,有力提高了应对局部战争和紧急突发事件的动员能力。而在我国国防体制在抗灾救灾中凸显问题。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环境复杂,各种重大自然灾害和社会公共安全事件频发。近年我国发生的几次特大灾害,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正确坚强领导下,国家迅速启动国防动员机制,各级国防动员部门全力以赴,为夺取抗灾救灾伟大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我们应清醒地看到,国防动员系统在参加抗灾救灾实践中,也暴露出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1.军地联合应急处突机制不健全
当前,我国建立了应战的国防动员体制和应急的政府应急管理体制,两种体制都是政府的重要职能,但二者分散设置、自成体系、互不兼容。政府应急管理组织体系主要由政府有关行政部门组成,军队和国防动员系统相关部门未被纳入;两种体制工作运行常态化程度低,通常是在危机爆发后才临时紧急组建相应的指挥部。在历次抗灾救灾实践中,都暴露出指挥机构不够权威、部门职能交叉、多头管理、资源浪费等问题,不利于快速形成党政军民联合抗灾的强大合力。
2.应急专业化力量缺口大
在国防动员体制中,民兵的“总盘子”很大,但这些力量主要适用于参战支前,在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大规模传染病、重大环境灾难上能力偏低。比如,抗击“非典”中的防疫分队,抗洪抢险中的轻舟分队,森林火灾中的扑灭山火分队,海难中的海上搜救分队,抗击雨雪冰冻灾害中的破冰分队、通信分队,抗震救灾中的消防分队、核化救援分队、医疗救护力量等专业化应急救援力量,在现有民兵组织中有的没有组建有的数量明显不足。在政府应急体制中,基本没有成建制地编组民用应急救援力量。3.应急物资装备储备匮乏
近年发生的几次重大灾害,在物资装备储备上暴露出很多问题。2003年“非典”,疫情波及地区板蓝根、食醋等一度脱销。年初的抗击雨雪冰冻灾害,江西境内高速公路里程达2000多公里,但全省高管部门只有1台扫雪车;广州市仅有1800m2的捐赠站仓库,物资储备远远满足不了需求。汶川大地震中,受灾人口达4560多万,灾区日用食品、帐篷、活动板房、急救药品等重要物资严重不足。4.民众防灾自救意识淡薄
我国从学校到基层单位,普遍缺乏有组织的防灾自救教育,民众心理准备不足,防火、防风、防洪、防震等知识贫乏,导致在灾难面前惊慌失措,造成许多不必要的损失。比如在汶川大地震中,大多数学校由于防灾自救意识淡薄,从未组织过防震练习,灾难中师生们不知所措,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惨重伤亡。
提高非战争军事行动能力,在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发挥作用,越来越成为包括民兵预备役部队在内的武装力量面临的现实性要求和常态化任务。推进建立完善的军地联合应急机制,实现国防动员应急机制与国家应急管理机制的有效衔接,是武装力量顺利实施非战争军事行动、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重要基础。
二、国防动员体制的构成
国家防卫机构的设置、管理权限划分以及领导体系的制度。是国家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体制既互相联系又相对独立。内容主要包括:国防领导体制、武装力量体制、国防经济体制、国防科学技术和武器装备发展的管理体。下面主要阐述三个方面。
(一)国防领导体制
国防领导体制,是国家谋划、决策、指挥、协调国防建设和军事斗争的组织体系,包括国防领导机构的设置、职权划分、相互关系及相关制度等。我国国防领导体制是国家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国防领导体制是随着国家建设的发展而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为使国防领导体制适应国家政治、经济、科技发展的需要,特别是适应军事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需要,50多年来,我国国防领导体制进行了多次调整改革,在实践中得到了不断发展和完善。
(二)国防执行体制
动员执行体系是各国在政府和军队系统中建立的国防动员管理体系,通常包括主管机构和分管机构两部分。主管机构是专门从事动员工作的综合性、实体性机构,是政府和军队动员工作的牵头单位。为保持工作的连续性,通常采取平站一体的办法进行建设,遇到情况不经转换便可履行动员职责。以俄罗斯为例,其政府的动员主管机构是俄联邦执行权力机构,军队重=中的主管机构隶属于俄军总参谋的组织动员部。分管机构则包括政府和军队的所有相关机构。这些机构中只有少部分专门从事某一方面的动员工作,大部分是按规定的职责开展与其分管业务相关的动员工作。
目前,我国国防动员执行体系的主体,是各级国防动员委员会及其办事机构。这个体系具有“块”状体系和“条”状体系相结合的特点。“块”状体系分五级,即国家、大军区、省级、地市级和县级的国防动员委员会。“条”状体系主要是人民武装动员执行体系、国名经济动员执行体系、交通战备动员执行体系和人民防空动员执行体系。人民武装动员执行体系由总参动员部及兼管的人民武装动员办公室为主管机构,由军区、军兵种动员部门(包括领导小组及办事机构)和省军区系统组成。国民经济动员执行体系的主管机构是建设在国家发改委的国民经济动员办公室,其横向联系的有政府和军队的十多个部门。政府方面有国防科工委、商业部、卫生部、国家储备局等,军队方面有总后、总装的有关部门和军区、军兵种在后勤办公室设立的经济动员办。纵向上是地方各级政府设立的国防动员经济动员办公室和有关部门,甚至直接面对企事业单位。人民防空动员执行体系,由设在总参作战部的国家人防办为主管机构,横向联系的政府部门主要有国家建设部等,纵向为军区人防办和省以下地方各级人防办公室,以及部分企业事业单位设立的人防办。交通战备动员执行体系的主管机构是设在总后军交部的国家交战办,横向联系的政府部门主要有交通部、铁道部和民航总局等。纵向为军区交战办和省以下地方各级政府的交通战备办公室及相关部门。此外,政治动员、信息动员、科技动员等国防动员执行体系长在摸索建立当中。
(三)国防经济体制
国防经济制度作为一个子系统,既从属于国家的国防制度,又从属于国家的经济制度。因此,当国家经济体制转型时,国防经济制度也会随之变迁。
第一,国家经济体制转型引起国防经济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变化。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国防经济在生产资料占有形式(产权制度)上实行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国家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公有制具有了多种实现形式,这就必然引起国防经济尤其是国防科技工业产权制度、投资制度变迁。
第二,国家经济体制转型引起国防经济资源配置方式的变化。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国防经济资源由国家以指令性计划的形式统一配置,完全排斥市场的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资源配置采用计划和市场相结合的方式,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这种资源配置方式的变化,对国防科技工业制度、装备采购制度、国民经济动员制度和军队后勤保障制度均会产生直接的影响。
第三,国家经济体制转型引起军队后勤保障方式的变化。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军队后勤保障自成体系,军队后勤社会功能齐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国家建立起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这必然促进军队后勤保障的社会化改革,引起军队后勤保障制度变迁。
三、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的构成
所谓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是指针对突发事件而建立的国家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是一套集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等于一体的应急体系和工作机制,它包括信息披露机制、应急决策机制、处理协调机制、善后处理机制等。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实行预防与应急并重、常态与非常态结合的原则,建立统一高效的应急信息平台,建设精干实用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健全应急预案体系,完善应急管理法律法规,加强应急管理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参与和自救能力,实现社会预警、社会动员、快速反应、应急处置的整体联动,完善安全生产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尽量消除重大突发事件风险隐患,最大限度地减轻重大突发事件的影响。
(一)我国现状
在我国,重、特大事故时有发生;公共卫生事件开始成为严重威胁,全球新发的30余种传染病已有半数在我国发现;影响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因素依然存在……如何应对这些危机?我国的危机管理机制如何?
(二)管理机制 非典之后,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加快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建设的重大课题。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事件的能力。
2003年7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上深刻指出,我国突发事件应急机制不健全,处理和管理危机能力不强;一些地方和部门缺乏应对突发事件的准备和能力。我们要高度重视存在的问题,采取切实措施加以解决。
同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和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
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 事件的能力。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全国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工作有条不紊的展开: ——国务院在安排2004年工作时,把加快建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作为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的一项重要任务作出了部署; ——2003年5月7日,国务院第7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同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成立应急预案工作小组; ——2004年1月,召开了国务院各部门、各单位制定和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工作会议; ——2005年1月26日,《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经国务院第79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 ——2005年2月,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听取并原则同意国务院关于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工作的报告;当月底,国务院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工作情况; ——2005年4月,国务院作出关于实施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决定; ——同年5至6月,国务院印发四大类25件专项应急预案,80件部门预案和省级总体应急预案也相继发布;
同年7月下旬,国务院召开全国应急管理工作会议,温家宝总理在会上强调:加强全国应急体系建设和应急管理工作,必须做好健全组织体系、运行机制、保障制度等工作;
同年11月16日,国务院第113次常务会议通过《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 2006年1月6日,国务院受权新华社全文播发了《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 2006年1月8日,国务院受权新华社全文播发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2006年1月10日起,国务院授权新华社陆续摘要播发五件自然灾害类突发公共事件专项应急预案和九件事故灾难类突发公共事件专项应急预案;
2006年6月15日,新华社受权发布《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 2006年7月7日至8日,国务院在北京召开全国应急管理工作会议
(三)领导机构
国务院是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最高行政领导机构,在国务院总理领导下,由国务院常务会议和国家相关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机构负责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必要时,派出国务院工作组指导有关工作。国务院办公厅设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履行值守应急、信息汇总和综合协调职责,发挥运转枢纽作用;国务院有关部门依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各自职责,负责相关类别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本行政区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行政领导机构。同时,根据实际需要聘请有关专家组成专家组,为应急管理提供决策建议。
(四)知情权
总体预案明确,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发布应当及时、准确、客观、全面。要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向社会发布简要信息,随后发布初步核实情况、政府应对措施和公众防范措施等,并根据事件处置情况做好后续发布工作。信息发布形式主要包括授权发布、散发新闻稿、组织报道、接受记者采访、举行新闻发布会等。这意味着社会公众有了获得权威信息的渠道。
四、浅谈国防动员机制与国家应急机制衔接
国防动员应急机制与国家应急管理机制,同为提升我国危机管理水平,有效应对各种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重要依托。两种应急体制在功能目标、指挥主体、力量依托、运行机制等方面同多异少,相得益彰,互为补充,其协调发展和有效衔接具有坚实的实践基础和现实可行性。在国家危机管理的总体框架下,充分发挥两种应急机制各自的优势,积极稳妥地推进二者有效衔接,形成高效统一的突发事件处置平台,是当前情况下凝聚军地非战争军事行动合力,增强国家危机管理能力的切实可行办法。
(一)构设相互衔接、高效多能的远期应急模式。
将国防动员机制与政府应急管理机制有效衔接,形成权威高效、协调有序、军地一体的国家总体危机应对机制,是被发达国家证明了的节约行政资源、有效提升政府危机管理能力的成功实践。应顺应应急管理体系综合化发展的趋势,搞好一体化应急机制建设的顶层设计,把政府对资源的组织、调动与军事系统的军事指挥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二者各自优势,科学构建起组织严密、反应快速、运转高效的综合性危机应对模式。
(二)建立军地联合、分工协作的属地指挥机构。
《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国家建立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因此,在应对各种重大突发事件过程中,应依据突发事件的规模和类别,组建军地合一、分工协作、权威高效的属地化应急指挥机构,充分利用军地现有的应急动员基础,发挥各自在组织指挥、力量使用、资源调配上的优长,迅速有效地形成最优化应急管理核心。其中,应急指挥部指挥长、副指挥长应分别由区域内的党政军主要领导担任,以加强统筹协调,确保集中统一;指挥部下设各工作组和划分的各责任区内都应有相应的军地人员参加,政府工作人员主要负责协调政府部门的应急管理与动员行动,省军区系统派出的工作人员主要负责协调军队系统的应急管理与动员行动。
(三)完善快速反应、统筹应对的应急联动机制。近几次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实践表明,顺畅高效化解各种重大危机,需要国防动员应急体系和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形成合力。要以动员为“媒介”,加强两大体系的对话,尽快在动员活动上形成联动机制,做到平时同计划、同演练,遇有情况同步响应,同步行动。为此,一是要畅通情况通报渠道。各级国动委综合办和政府应急办在充分做好各自系统内的综合协调、信息汇集工作的基础上,应加强横向沟通联系,设置军地联合预警值班机构,建立军地定期联合信息通报制度,互通情况,信息共享。二是要完善协调一体的预案体系。在完善国防动员和政府应急体系各专项预案的基础上,做好各级、各类相关预案的衔接工作,对两大体系的应急措施进行统一筹划,对现役部队、国防后备力量及地方政府的专业救援力量在各类应急救援行动中所需出动的力量规模、时机、任务及协同关系等,要有尽可能明确细化的规定,并对预案实施动态管理,不断增强预案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要加强应急联动演练。政府应急管理和国防动员机构应依据预案,组织军地双方参加带有“实战”背景的应急行动演练,在演练中进一步明确协调程序,促进各单位的协调配合和职责落实,锻炼提高各级指挥员组织谋划、临机处置能力和各救援系统的应急反应能力,形成多方参与、统一指挥、有序协调、高效运转的行动合力。
(四)强化规范有序、权责明晰的制度保障体系。
推进国防动员应急机制与国家应急机制的有效衔接,需要有规范有序、权责明晰的制度体系作为保障,做到有法可依、减少阻碍、约束严格、减少越轨、科学实施、减少忙乱。因此,必须从国家整体利益出发,在法律上明确国防动员应急机制和国家应急管理机制的相互关系,及其在国家危机管理体系中的职能定位和权限划分,规范危机信息披露、应急动员程序、政府授权指挥等相关问题,特别要对两大系统同时或以某一系统为主遂行应急管理任务时的组织程序、责任关系、指挥效力进行明确界定。同时,要对国家机关、各级地方政府、军队、社会组织和广大群众在应急活动中的权力、责任和义务方面做出明确规定。要在政策上使国防动员应急职能与政府应急管理接轨,对非常状态下的人力、物力、财力动员使用的基本政策进行规范,综合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要在应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对紧急状态下的合理化和有效性措施进行梳理,形成制度成果,对已有制度加以科学修订和有益补充。
五、衔接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国防动员法》中,规定国防动员体系既适应国防安全的需要,也于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相衔接,实际上是在国防动员建设中贯彻“平时应急、战时应战”的要求。对弈两者的关系,应当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一)科学统筹应急使用与应战准备
一个国家进行国防动员建设,从根本上讲就是为了打赢战争。我们在平时注重强化国防动员“应急”职能的同时,决不能忽视“应战”的职能。必须看到,“应战”是国防动员的核心职能,也是平时“应急”职能的基础,而应急职能则是应战职能的拓展。两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都是国防动员履行历史使命的重要方式,也都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途径。“平时应急,战时应战”是对国防动员建设的基本要求。
长期以来,国防动员职能定位基本局限在“战争动员”,应急功能较弱。依托国防动员体制建立军地联合应急处突体制
第四篇:积极推进信息工作创新发展努力为经济社会事业服务
为进一步提高全市政府系统政务信息工作的服务质量和水平,根据市市政府办公厅领导的指示,日前,办公厅信息技术处对7个地州市、16个厅局委办、12个县(市)的政府政务信息工作组织机构、制度建设、信息工作开展情况等进行了一系列的专题调研。
一、全市政务信息工作开展的基本情况
(一)领导重视,政务信息工作环境良好。全市各地各部门领导同志普遍重视和支持政务信息工作,把将政务信息渠道作为向市政府领导同志汇报工作、反映情况、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一些地州、部门的领导同志对报到市政府办公厅的重要信息亲自把关;更可贵的是,一些地区、部门的领导同志亲自撰写重要政务信息。各地、各部门都明确了一位办公室主任或副主任分管
政务信息工作,以切实加强对政务信息工作的领导。
(二)机构健全,政务信息工作队伍建立。各地区、各县级信息点办公室都设置了相应的政务信息工作机构,多数配置了2名以上的专职信息工作人员,各部门的政务信息工作一般由办公室负责,有(本资料权属文秘家园,查看更多精彩文章请登录原创网站wmjy.net)的在办公室内设信息机构。市级部门办公室由1名秘书人员兼职或有专职信息人员。
(三)健全制度,政务信息工作管理规范。2001年,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全市政府系统政务信息工作考核评比办法(试行)》下发后,各地、各部门结合实际进行了贯彻落实。一是下发通知提出明确要求;二是建立健全了政务信息工作管理考核制度,有的地区、部门还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建立了紧急重大信息报送制度、政务信息通报制度、信息约稿制度等一系列制度。
(四)积极努力,政务信息工作取得新成绩。各地、各部门在政务信息刊物设置上,结合实际创办了一些有特色的刊物。如市发改委的《每周要情》,市国土资源厅的《市国土资源通讯》,楚雄州的《每周摘要》,翠云区的《调研与信息》等。在政务信息工作方法上,逐步从被动向主动转变。如一些州市政府办公室通过开展信息调研,向政府领导同志提出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得到领导高度重视,并及时采取措施,收到了良好效果。各地、各部门还向市政府办公厅报送了大量的信息。今年以来,市政府办公厅每天通过电子信息传输系统收到的信息在170条、7万字以上,许多重要信息被市政府办公厅采用后分别报国务院办公厅、市政府领导。一些信息受到国务院领导和市政府领导的重视,作出了重要批示。今年上半年,市政府领导对办公厅信息刊物的批示较往年同期大幅增长。
二、目前全市政务信息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全市政务信息工作总体发展势头良好,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少数地方和部门领导对信息工作重视不够,政务信息工作尚未很好地开展,报送信息的积极性不高。二是个别单位虽然早与市政府办公厅联网,但很少向市政府办公厅报送电子信息。三是信息报送不平衡,信息质量不高,针对性不强,重点不突出,敏感度不够,报喜不报忧的情况较普遍,存在“四多四少”现象:动态现象信息多,综合分析信息少;经验成绩信息多,(本资料权属文秘家园,查看更多精彩文章请登录原创网站wmjy.net)问题建议信息少;就事论事信息多,深入调研信息少;时效滞后信息多,及时反馈信息少。四是信息工作队伍不稳定,信息人员变动较频繁;有些地方的信息工作人员长期被借调他用,在编不在位,影响信息工作的正常开展。五是由于各地、各部门政府系统信息化建设和应用进展缓慢,信息工作手段仍较落后。影响到政务信息的传输时效和工作效率。
三、推进政务信息工作创新发展的思路
今年初,国务院秘书长华建敏在国务院部门负责人及办公厅主任会议上强调: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政府要解决的问题比过去要复杂的多,信息工作的地位和作用将越来越重要。从把握全局、正确处理发展改革稳定关系的角度看,从落实本届政府提出的三项基本准则要求来看,从有效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要求来看,政府工作都离不开信息工作。徐荣凯市长数次对办公厅的信息工作作过重要批示、提出了明确要求:上报信息工作很重要。办公厅内的信息就要互相沟通,不仅要完成约稿要求,更重要的是要主动上报。2003年初,新一届市政府成立伊始,厅党组就做出了调整理顺处室职能、整合信息资源的决定。市政府秘书长刘平要求政务信息工作继续开拓创新,分三个服务层次调整整合信息刊物,为政府领导做好服务工作。根据国务院、市政府领导对政务信息工作的定位和要求,结合目前市市政务信息工作的实际情况,我们提出了强化服务功能、提升服务水平、推进全市政务信息工作深入发展的几点意见:
(一)统一认识,适应形势发展做好信息工作。鉴于目前一些地区、部门对开展政务信息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的现状,要做好新形势下的政务信息工作,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任务,采取切实措施改进各项工作。一是按照《市市政府系统信息工作考核管理办法》文件精神,对信息报送不积极、数量少、时效差、质量低的单位,可视情况不定期向其主要领导通报一次信息报送、采用情况,同时征求对我厅政务信息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以此促进这些单位改进和加强信息工作。二是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信息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市政府领导对信息工作也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准备近期召开一次全市政府系统信息工作会议,统一思想认识,研究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政务信息工作;同时研究部署全市政府系统的政务信息化工作。
(二)立足全局,围绕中心主动搞好服务。一是积极主动做好信息反馈。重点对中央国务院、市委市政府召开的重要电视电话会议及制定的重大决策、市政府研究决定的重大事项、国务院和市政府领导到基层视察工作重要指示及在信息资料上重要批示等贯彻落实情况,组织各地、各部门做好信息反馈。二是针对领导需求提供信息服务。主动与国务院办公厅秘书局、厅内各秘书处室联系,根据国务院、市政府领导的关注点和需求点,及时收集、分析、反馈改革发展、经济建设中的新动态、新情况和新问题。
(三)联系指导,提高信息队伍综合素质。一是通过举办培训班、岗位培训、以会代训等多种形式,提高信息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二是组织信息人员出市(本资料权属文秘家园,查看更多精彩文章请登录原创网站wmjy.net)考察,学习兄弟市市的先进经验,开阔视野、拓展思路。三是通过参加各地、各部门信息工作培训,加强对各地、各部门的联系指导,提高上报信息质量。
(四)完善功能,加快信息传输处理效率。办公厅开发的内部OA管理系统和《全市电子信息传输系统》目前联网单位有150多个,目前的电话拨号传输信息方式较为落后。要从根本上解决信息传输效率和处理功能问题,只能依托于建立政府专网及升级改造办公厅现有的OA应用系统。
(五)求实创新,提升信息服务质量水平。一是增强创新意识。根据新的形势对信息工作的新要求,结合工作实践积极探索信息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信息工作的运行机制、工作手段、服务方式更符合新时期政府领导的要求。二是改进信息服务方式。在工作中加大信息约稿力度,从会议、文件、新闻、领导讲话和批示中主动寻找、挖掘信息线索,与有关单位约稿撰写信息;要求各地、各部门上报信息调研题目及调研计划,根据其调研进度从中筛选出重要信息题材与之约稿,以提高信息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三是做好信息调研工作。围绕政府中心工作及领导关注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展开调研。调研主题可结合国务院办公厅、市政府领导的信息需求选题,也可从各地、各部门上报的调研题目中选题,通过调研撰写有较高质量和参考价值的信息。四是分层次办好《市要情》、《决策要情》、《信息专报》、《每日要情》、《媒体信息摘要》、《市政务信息》等6个信息刊物。按照市厅领导的要求,力争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第五篇: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心得体会:在新起点上推进国防动员工作高质量发展
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心得体会:在新起点上推进国防动员工作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系统阐述了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政治保证、制度支撑和能力标准,赋予强军目标更加鲜明的实践指向和更加厚重的历史承载。《贯彻依法治军战略,提高国防和军队建设法治化水平》一文,深刻阐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依法治军的重要论述,因此,我们必须做好贯彻落实,以更加强烈的危机意识和斗争精神,着眼有效应对各种复杂严峻形势,努力推动全省国防动员工作高质量发展。
一、要牢固树立人民战争战略指导
人民战争的思想是相信和依靠人民,动员、组织和武装人民,完全彻底为人民根本利益而进行战争的战略指导。中国军队是党绝对领导下的武装力量,这支武装力量在未来进行的任何战争都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人民战争理论永远不会消亡。充分发挥党集中统一领导的政治优势和举国体制的制度优势,与时俱进弘扬“小推车”精神,创造性继承发扬拥军支前优良传统,强化各级党委政府国防意识和抓准备的共同责任,充分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军地合力推进经济社会实力向支援保障打赢能力转化。
二、要全面落实党管武装根本制度
坚持党管武装制度,是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是全面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有力保证,是我们必须遵循的根本制度和组织制度。当前,在和平发展的总环境下,有些领导干部,对武装工作的地位作用认识存在误区,造成一些地方武装工作难开展、难落实,坚持和落实党管武装制度也遇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为此,必须履好职、尽好责,建立健全四个机制,才能进一步提高党管武装工作的质量及水平。省军区系统要积极协助各级党委履行党管武装的主体责任,坚持好地方党委议军、武委会例会、现场办公、报告述职等党管武装工作基本制度,进一步推动完善党管武装工作考评体系,确保党对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的绝对领导、全面领导和双重领导落到实处。
三、要牢牢抓住以战领训基本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军要贯彻新时代党的强军思想,贯彻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坚持聚焦备战打仗,坚持实战实训、以战领训、以训促战,强化战训一致,做到按实战要求训练,实现作战和训练一体化。适应国防动员使命任务拓展和后备力量结构调整优化,把后备力量和国防动员专业队伍捆在一起联合编组、联合训练,把国防动员要素融入联合训练体系,建立军地联训联演联考联评机制,整合利用民兵、应急管理、人民防空等训练设施资源,提高国防动员训练层次和水平。
四、要大力普及深化全民国防教育
国防教育是建设和巩固国防的基础,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正处于由大向强的战略机遇期,面临的挑战和考验前所未有,迫切需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进一步完善全民国防教育体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筑牢坚不可摧的精神长城。突出党政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青少年学生这个重点对象、社会群众这个主要群体,把国防教育纳入各级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和大中小学课程、纳入党校和行政学院培训、纳入公务员考核和学生考试、纳入各级政府依法行政要求,常态化开展群众性教育,让“我们的国防是全民国防”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