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习题
第十一章
一.单选题
1.我国古人()说过“和为贵”,这也是一种社会和谐的思想。
A老子B墨子
C孔子D孙子
2.1803年,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发表《全世界和谐》一文。
A马克思B傅立叶
C欧文D魏特林
3.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系统地回答了()
A.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问题
B.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C.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D.建设什么样的社会,怎样建设社会的问题
4.我们党把社会更加和谐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明确提出来的会议是()
A.党的十五大B.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
C.党的十六大D.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
5.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重要文件是()
A.《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B.《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
C.《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设》
D.《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6.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
A.坚持科学发展B.坚持以人为本
C.坚持改革开放D.坚持民主法治
7.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观点是()
A.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没有矛盾的社会
B.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
C.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
D.社会和谐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
8.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根本政治保证的是()
A.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B.发展和谐文化
C.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D.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二.多选题
9.和谐社会包括()的和谐。
A人与地球B人与自然
C人与社会D人与人
E人与动物
10.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A安定有序B充满活力
C公平正义D诚信友爱
E民主法治
1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处理好的关系包括()
A.人与人的关系B.人与社会的关系
C.人与自然的关系D.自然与自然的关系
E.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1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把以人为本贯彻始终,做到()
A.发展为了人民B.发展依靠人民
C.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D.促进人民的全面发展
E.改革开放
13.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中,明确提出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包括()
A.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以解决科学文化领域里的矛盾
B.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以解决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矛盾
C.坚持团结、教育、改造的方针以解决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D.坚持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以解决全国城乡各阶层以及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矛盾
14.和谐社会就是()
A.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
B.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
C.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
15.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
A.人类社会发展规规律认识的深化
B.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
C.中国革命战争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
D.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
16.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包括()
A.物质文明建设B.政治文明建设
C.精神文明建设D.和谐社会建设
三.思考题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P275)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P281)
3、如何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P284)
第二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习题
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历史上曾产生不少有关和谐社会的思想,其中“和为贵”是()的观点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韩非子
2.党的()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作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
A.十五大
B.十六大
C.十六届四中全会
D.十六届六中全会
3.深刻阐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定位,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重大战略部署的是()
A.《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
B.《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
C.《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D.《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谐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
A.现代化B.社会和谐
C.按劳分配
D.公有制
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
A.发展
B.协调利益关系
C.中国共产党
D.民生状况改善
6.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
A.坚持科学发展观B.以人为
C.发展民主
D.坚持对外开放 7.()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A.社会主义荣辱观B.集体主义
C.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D.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8.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是()
A.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过程的长期任务
B.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短期任务
C.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无关的另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D.与历史上的和谐社会一致 9.社会和谐首先是()
A.加强党的建设
B.要发展
C.协调利益关系
D.坚持以人为本
10.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是()阐述的A.《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B.2005年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
C.《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
D.《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1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
A.“田园牧歌''式的和谐社会
B.”乌托邦“式的和谐社会 C.社会主义性质的和谐社会 D.现代资本主义式的”福利社会“ 12.”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是()对未来美好社会的设想
A.马克思、恩格斯
B.毛泽东、周恩来
C.邓小平、江泽民
D.胡锦涛 13.()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
A.发展
B.公平正义
C.社会活力
D.社会安定有序
14.党的()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
'
A.十六大
B.十六届三中全会
C.十六届四中全会
D.十六届六中全会 5.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而()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
A.发展
B.中国共产党
C.制度
D.秩序
二、多项选择题
1.实现社会和谐是()
A.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
B.中国共产党不懈追求的社会思想
C.古代中国人的社会理想
D.只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社会思想 2.空想社会主义对和谐社会构想的著述有()
A.《全世界和谐》
B.《太阳城》
C.《乌托邦》
D.《和谐与自由的保证》 3.一般地讲,和谐社会是()
A.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
B.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
C.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
D.自然界的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
4.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包括()
A.经济政治文化及社会的总体上的和谐
B.人与自然的和谐
C.与经济、政治、文化相对的社会的和谐
D.存在不和谐因素的和谐 5.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
A.在和谐与不和谐的矛盾统一中发展的社会
B.包含着不和谐因素及消极因素的和谐社会
C.绝对的至善社会
D.相对的、包含着矛盾与差别的和谐社会 6.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持以()为指导思想
A.马克思列宁主义
B.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科学发展观
7.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正确认识是()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
B.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
C.关系到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
D.是实现中国现代化的近期目标,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长远目标 8.建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任重而道远,这是因为()
A.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B.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经历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
C.我国的生产力水平低
D.我国的教育科技文化水平不高
9.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A.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B.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
C.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D.把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 10.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对()规律认识的深化
A.共产党的执政
B.社会主义建设
C.人类社会发展
D.价值
1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在于()
A.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
B.二者相互包含、相辅相成
C.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和条件
D.二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
12.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是由()构成的A.物质文明
B.政治文明
C.精神文明
D.社会和谐
1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遵循的原则是
()
A.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B.坚持改革开放,并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C.坚持民主政治
D.坚持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14.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特征和要求是
()
A.民主法治、公平正义
B.诚信友爱
C.充满活力、安定有序
D.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1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依据是
()
A.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
B.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
C.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党的执政任务的必然要求
D.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必然要求
三、辨析题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间是整体和局部的关系。
错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长期历史任务,两者是相互包含、相辅相成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个分阶段,它的发展目标是综合的,其中包含了”社会更加和谐“的要求,可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条件;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之后,还有继续为构建更高水平的和谐社会长期奋斗,所以它不仅贯穿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而且还贯穿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过程中.2.安定有序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因此,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一个稳定的社会。错误.一般地讲,和谐社会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和谐社会不是单
一、均质的状态,多元、差异是和谐社会的前提,它不是静态的完美,而是动态的协调。和谐的社会必然是稳定的社会,但稳定的社会不一定和谐。因此, 安定有序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之一,但不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充分必要条件,不能简单地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同于稳定的社会。3.中国之所以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是因为我国目前还不是一个和谐社会。错误.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不是因为我国现在是一个不和谐的社会。中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也存在一些导致不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发现和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的过程就是促进社会和谐的过程。所以不能简单地说中国是和谐或不和谐的社会,因为任何社会都存在和谐与不和谐的矛盾。
四、简答题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第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 脚点。
第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方针。第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第四,必须坚持民主法治。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第五,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的重要条件。
第六,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举措是什么? 第一,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社会 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取决于发展的协调性。第二,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 条件,制度是社会公平的根本保证。
第三,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建设和谐文化,是构 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第四,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是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第五,激发社会活力,增进社会团结和睦。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充满活力 的社会,也是团结和睦的社会。
五、论述题
1.如何正确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性? 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性或现实依据在于:
第一,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第二,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
第三,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何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理论意义: 第一,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第二,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第三,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实践意义:
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 重要组成部分,及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部署,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第二,使社会更加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维护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第三,促进社会和谐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四,社会和谐是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保持国内安定和谐的社会政治局面,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六、材料分析题
1.阅读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新世纪新阶段,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我们党要带领人民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是,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矛盾,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进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为为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 0 0 6年1 0月1 9日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特征和基本要求是什么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特征和基本要求,即”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六个基本特征紧密联系、相互作用,体现了民主与法治的统一、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活力与秩序的统一、科学与人文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全面把握和体现。2.阅读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必须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保障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和利益,引导公民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 00 6年1 0月1 9日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加强哪些制度建设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完善民主权利制度,巩固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完善法律制度,夯实社会和谐的法治基础;完善司法体制机制,加强社会和谐的司法保障;完善公共财政制度,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保障,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群众基本生活。1
第三篇: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习题
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历史上曾产生不少有关和谐社会的思想,其中“和为贵”是()的观点
A.老子B.孔子
C.墨子D.韩非子
2.党的()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作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
A.十五大B.十六大
C.十六届四中全会D.十六届六中全会
3.深刻阐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定位,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重大战略部署的是()
A.《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
B.《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
C.《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D.《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谐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
A.现代化B.社会和谐
C.按劳分配D.公有制
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
A.发展B.协调利益关系
C.中国共产党D.民生状况改善
6.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
A.坚持科学发展观B.以人为
C.发展民主D.坚持对外开放
7.()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A.社会主义荣辱观B.集体主义
C.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D.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8.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是()
A.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过程的长期任务
B.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短期任务
C.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无关的另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D.与历史上的和谐社会一致
9.社会和谐首先是()
A.加强党的建设B.要发展
C.协调利益关系D.坚持以人为本
10.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是()阐述的A.《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B.2005年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
C.《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
D.《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1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
A.“田园牧歌’’式的和谐社会B.“乌托邦”式的和谐社会
C.社会主义性质的和谐社会D.现代资本主义式的“福利社会”
12.“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是()对未来美好社会的设想
A.马克思、恩格斯B.毛泽东、周恩来
C.邓小平、江泽民D.胡锦涛
13.()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
A.发展B.公平正义
C.社会活力D.社会安定有序
14.党的()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
A.十六大B.十六届三中全会
C.十六届四中全会D.十六届六中全会5.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而()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
A.发展B.中国共产党
C.制度D.秩序
二、多项选择题
1.实现社会和谐是()
A.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B.中国共产党不懈追求的社会思想
C.古代中国人的社会理想D.只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社会思想
2.空想社会主义对和谐社会构想的著述有()
A.《全世界和谐》B.《太阳城》
C.《乌托邦》D.《和谐与自由的保证》
3.一般地讲,和谐社会是()
A.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
B.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
C.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
D.自然界的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
4.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包括()
A.经济政治文化及社会的总体上的和谐
B.人与自然的和谐
C.与经济、政治、文化相对的社会的和谐
D.存在不和谐因素的和谐
5.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
A.在和谐与不和谐的矛盾统一中发展的社会
B.包含着不和谐因素及消极因素的和谐社会
C.绝对的至善社会
D.相对的、包含着矛盾与差别的和谐社会
6.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持以()为指导思想
A.马克思列宁主义B.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D.科学发展观
7.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正确认识是()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
B.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
C.关系到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
D.是实现中国现代化的近期目标,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长远目标
8.建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任重而道远,这是因为()
A.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B.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经历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
C.我国的生产力水平低
D.我国的教育科技文化水平不高
9.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A.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B.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C.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D.把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
10.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对()规律认识的深化
A.共产党的执政B.社会主义建设
C.人类社会发展D.价值
1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在于()
A.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
B.二者相互包含、相辅相成C.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和条件
D.二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
12.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是由()构成的A.物质文明B.政治文明
C.精神文明D.社会和谐
1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遵循的原则是()
A.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B.坚持改革开放,并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C.坚持民主政治
D.坚持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14.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特征和要求是()
A.民主法治、公平正义B.诚信友爱
C.充满活力、安定有序D.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1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依据是()
A.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
B.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
C.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党的执政任务的必然要求
D.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必然要求
一、单项选择题
参考答案:
1.B 2。B
11。C 12。A
二、多项选择题 3。C 13。B 4。B 5。C14。C6。B 15。C 7。C 8。A 9。B 10。B
参考答案:
1.ABC2.ABCD3.ABC4.ABCD5.ABD6.ABCD7.ABCD
8.ABCD9.ABC 10.ABC11.ABCD12.ABCD13.ABCD
14.ABCD15.ABC
三、辨析题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间是整体和局部的关系。
2.安定有序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因此,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一个稳定的社会。
3.中国之所以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是因为我国目前还不是一个和谐社会。
第四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高分子学院讲稿用)
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习过十六届六中全会的精神即《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了初步的认识,今天我们继续深入学习这个决议。“和谐社会”一词,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现已成为当前国内政治主题词之一。和谐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合理演进和升华。构建和谐社会,不仅是我们执政党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目标,同样也是每个公民的责任,更是新时期下的我们青年大学生理所担当的历史责任。稳定是和谐的前提,稳定提压倒一切。作为当代大学生,在创建和谐社会中,更要努力做到创造安定有序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环境。
一、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利条件
我们党之所以今天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任务,和我们已经具备的各方面条件紧密相联。《决定》指出:“经过长期努力,我们拥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种有利条件。”这些条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最根本的保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决定了我国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在本质上是相适应相协调的,它们之间的矛盾属于非对抗性矛盾,可以通过改革进行自我调节;决定了人民是生产资料的主人,是国家的主人;决定了我国各阶层、各党派、各民族、各团体政治上享有平等地位,根本利益是一致的,绝大多数利益矛盾可以通过民主、协商、调解等方法,在法制的范围内获得解决,这为整个社会的和谐奠定了最重要的制度基础。
其次,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断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综合国力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我们已经具备了较为坚实的物质基础。
第三,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日益巩固,我们已经具备了凝聚人心、团结奋进的精神条件。
第四,党领导社会建设的能力不断提高。我们党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为促进社会和谐提供了先进的执政理念。各级
1党委和领导干部,在贯彻落实中央部署的实践中,积极探索和把握新形势下社会建设的特点和规律,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
《决定》指出:“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这是一个符合我国当前的重要判断,也是我们开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前提。我们说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可以通过和平的法治的办法加以解决。不能否认,由于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任务仍然艰巨而繁重,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之间发生矛盾不可避免。但是,我国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的,我们党有责任、有信心、有能力主要通过和平的、渐进的方法,通过有领导、有步骤、有秩序的调整和改革,解决各种社会矛盾。
第二,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衷心拥护和充分信任,党群干群关系日益和谐。我们党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始终致力于为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把对人民群众的郑重承诺和深切关怀落实到具体的政策措施中,体现到实现人民群众的具体利益上。我们党始终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不断加大反腐倡廉力度并取得重要进展。人民群众从切身利益和实际生活中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党和政府亲民爱民为民的思想、行动和作风。
第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使我国社会充满活力。我们党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使全社会创造能量充分释放、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创业活动蓬勃开展。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人民群众的主人翁精神得到空前发挥。我们党始终高举改革的旗帜,通过深化改革破除各种障碍,完善公平竞争机制,健全现代产权制度,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三、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前所未有
《决定》全面分析新世纪新阶段我们所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提出了“两个前所未有”的科学论断,这对于我们认清形势,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坚定和自觉具有重要意义。
进入21世纪,国际环境总体稳定,和平、合作、发展成为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为我们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国际环境复杂多变,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对我国产品的技术壁垒、生态壁垒、安全合作壁垒等呈上升之势,制约发展的外部因素更多,面临的外部风险和挑战也在增多,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任务更加艰巨。
从国内来看,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经济保持平衡较快增长,经济增长质量进一步改善;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继续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取得重要进展,就业和社会保障得到加强,人民生
活水平明显提高;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经济发展的体制环境不断改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势完善,科教兴国战略稳定实施,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不断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稳步推进,公民民主参与意识、法治意识不断提高,基层民主进一步扩大,社会政治长期保持稳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进一步发展,全民族的共同理想信念和精神支柱得到巩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思想道德体系进一步完善;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不断加强,党的领导更加有力,党的威信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发展已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同时,给我国发展带来强大动力和巨大活力的空前社会变革,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一些长期性根本性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逐渐显露,一些新的阶段性矛盾集中凸现,此外,还会遭遇各种难以预料的风险和挑战,对我们党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提出的新要求,同样是前所未有的。
四、当前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决定》指出,目前,我国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是,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体制机制尚不完善,民主法制还不健全;一些社会成员诚信缺失、道德失范,一些领导干部的素质、能力和作风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适应;一些领域的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危及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这些问题处理不好,会严重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
《决定》指出,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矛盾,人类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不断发展进步的。这是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概括,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概括。
世间万物都是矛盾统一体,矛盾的运动、变化和对立统一构成了万物存在和发展的历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否定矛盾,而是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在解决的过程中求得和谐统一。“和谐”不等于没有矛盾,“和谐”本身就包含着差异、多样性和对立统一。唯物辩证法的矛盾法则,是在吸收人类优秀思想成果的基础上,从现实的人类存在和社会发展出发,强调社会和谐状态是通过发展和矛盾运动而实现的,这就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正视矛盾、化解矛盾的方法论指导。
我国目前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但是,也要注意到,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的迅速发展,我们今天面对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在表现形式上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改革初期,我们主要是要解决社会缺乏活力和效率的问题,今天我们同时要面对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分配不公的突出问题,因此需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改革成果的普惠性,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逐步形成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体制机制。改革初期,我们面临的主要发展任务,是实现经济数量上的快速增长,解决人民生活的温饱问题;今天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这个小康水平还是低水平的、不平衡的和不全面的,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增长质量,成为更加紧迫的任务。改革初期,我们比较侧重于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注意发挥市场的资源基础配置作用和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今天我们还需要处理好政府、市场、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加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认真解决当前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
我们要坚持对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深入研究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表现形式,准确把握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始终不渝地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是解决我们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前提和物质基础。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长期而伟大的历史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目标,它的基本要求应该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我们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不断完善发展战略和相关政策。建设和谐社会也不可能完全消除社会矛盾,旧的矛盾解决了,又会产生新的矛盾,但建设和谐社会需要建立健全能够不断化解矛盾和解决矛盾的体制机制,在化解矛盾和解决矛盾中保持社会的基本和谐和快速发展。
五、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
《决定》指出,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居安思危,深刻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科学分析影响我国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要动员各种社会力量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共同享有。不能认为建设和谐社会只是政府的事情,而是要有广泛的社会参与,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强大合力。以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之间的团结和谐,来促进社会和谐。要充分发挥城乡社区、各种社会组织以及其他社会力量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共产党员要在建设和谐社会中要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每一个公民都应当把促进社会和谐作为一种社会责任切实履行。要在全社会形成万众一心、共创和谐伟业的局面。
要使用各种方法、各种手段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首先,要贯彻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坚持依法办事、按政策办事,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引导公民依法行使权力、履行义务,把群众利益诉求纳入制度化、法制化轨道。其次,要运用财政税收等经济手段,加大转移支付的力度,把更多的财政资金投向教育、卫生、文化、就业服务、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社会治安等公共服务领域,使财政税收政策有利于缩小城乡、区域差距和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第三,要坚持执政为民,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建设服务型政府,实行政务公开,依法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把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紧密结合起来,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第四,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和道德规范的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同学们,中国要真正强大,走构建和谐社会是当务之急,也是必由之路。身为青年,我们要面对新的挑战,创建和谐社会,这不仅仅是青年的一种责任,更是青年一种肩负的使命,而且任重道远,是青年必须不懈追求的目标,让我们共同努力,创建出和谐共存的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
第五篇: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概念的首次完整提出,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这个《决定》在第三部分加强党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中,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全面提高执政能力的五大能力之一;并在第七部分集中阐述了“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问题,指出: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今天,我就同大家一起从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什么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怎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三个来共同探讨一下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问题。
一、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的《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将其概括为一句话,就是“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怎样理解这个概念呢,现在有很多讲法。有的认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不同阶级阶层、不同民族、不同利益群体、不同区域、不同年龄层次、不同信仰的人们,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目标和崇高理想,相互尊重、平等友爱、团结互助、扶贫济困,形成的自然界内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诸多要素相互兼容、相互依存、稳定有序、协调运作、共同发展的社会。它应该是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是全体人民各得其所和利益关系得到有效协调的社会,是管理体制不断健全的社会,也是稳定有序的社会。还有的认为,和谐社会就是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良性运行和相互协调的状态。和谐社会也是一种整体性思考问题的观点,要求我们把工作的视野拓展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多种手段,统筹各种社会资源,综合解决社会协调发展问题。而在2月19日中共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胡锦涛总书记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诠释:他指出,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胡锦涛总书记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诠释,我们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来理解。
一、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二、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三、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四、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五、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需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全面把握和体现。著名社会学家,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朱力认为,和谐社会至少达到四个基本条件:第一,社会的管理控制体系能够充分发挥作用。第二,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念有凝聚力。第三,不同利益群体的需要能得到满足。第四,社会成员具有流动的途径。另外,要达到这四个条件,成为和谐社会,还必须具备六个机制。一是顺畅的社会流动机制。二是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三是安全的社会保障机制。四是有效的社会控制机制。五是敏感的社会预警机制。六是有效的矛盾疏导机制。
二、为什么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是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到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的突出位置,对于我们党完成执政的历史任务、巩固执政的社会基础意义重大,对于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意义重大。《决定》指出:“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对于这一论断,应从两个方面来学习和领会。
一方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的必然要求。我们党要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必须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把社会各方面力量凝聚到党和人民的事业中来。也就是说,必须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注重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