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蒙牛奶携手歌唱家杨娟为孩子们带来一堂“央视级”的音乐课
蒙牛奶携手歌唱家杨娟为孩子们带来一堂“央视级”的音乐课 当一群从未离开过大山的孩子,看到同样生长于这片土地的阿姨,带着自信与才华回乡给他们上课,绘声绘色地讲述大山外的生活时,他们心里会燃起怎样的期许?由蒙牛与楚天都市报携手举办的“我回老家上堂课”公益活动正式启动,首站走进恩施州建始县龙坪乡柳林荒教学点,曾多次获得央视青歌赛大奖的恩施籍歌唱家杨娟,以公益教师的身份为孩子们上了一堂“央视级”的音乐课。
活动首站选择柳林荒教学点,是因为这里有一位感动荆楚的“最美乡村教师”:王永祝。
今年57岁的王永祝已在柳林荒教了24年书,过去5年来,他更是一个人撑起了教学点。去年6月,他的事迹经本报报道后引发强烈反响。
时隔一年,当记者与杨娟、蒙牛公益团队、志愿者杨普森一行再次回到柳林荒教学点时,却发现眼前的教学点有些陌生。王永祝一眼就认出了记者,高兴地介绍说,“你看,我们有了校门、围墙,还有了新操场、篮球架,现在我再也不用时刻盯着孩子,生怕他们跑丢了。”
蒙牛湖北大区总经理苏春茂、武汉蒙牛乳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劲柏此次又为教学点捐赠了牛奶、文具等物资。王永祝告诉记者,现在教学点的条件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只能让孩子们好好学习,争取以后回报社会。”
记者去年采访王永祝时,他说他最头疼教音乐课:自己一跑调,整个班都“跑偏”了。昨日旁听了杨娟的课后,王永祝不好意思地说:“教得太好了,很多东西是我无法想象的。”
杨老师是怎么教的?一开课,杨娟就载歌载舞地教唱“身体音阶歌”,原本把音符喊成阿拉伯数字的孩子们,一下子就记住了“哆来咪”;知道孩子们很少出门,杨娟用图片介绍缅甸风土人情,然后教跳缅甸舞蹈,孩子们扭得那叫一个高兴;春晚红歌《爱我你就抱抱我》小朋友都会唱,但怎么搭配动作?杨老师在教室里转了几圈,不一会儿大家就整齐划一了„„一年级的游婷婷小声地问记者:“杨阿姨好漂亮,她能不能留在我们学校?”听到记者转述,杨娟开心大笑:“我一定常来。”
据介绍,“我回老家上堂课”是蒙牛牛奶“有你最美”公益平台下帮扶乡村教育的公益项目。针对贫困学校的上课需求面向社会大众征集“上课小分队”,众筹上课创意和部分资金,解决乡村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未来,“我回老家上堂课”还将走进更多乡村学校。
第二篇:蒙牛奶“我回老家上堂课”为孩子们带来蚕桑文化课(范文)
蒙牛奶“我回老家上堂课”为孩子们带来蚕桑文化课
5月22日首场非遗课走进了淳安县大墅小学,著名莲花落表演艺术家翁仁康给山里的孩子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戏剧课。而这蚕桑文化课,安排在了古镇塘栖的蚕桑文化基地以及世界上唯一生产杭罗的杭州福兴丝绸厂,世界非遗传承人邵官兴带着孩子们走进了神秘的杭罗世界。这批客人是来自杭州时代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和他们的家长。
古镇塘栖是余杭“丝绸之府”的主要代表区域,有着悠久的蚕桑生产历史。塘北村村民世代传承着种桑、养蚕、缫土丝、剥丝绵等手工生产技艺,是杭嘉湖一带较有代表性的蚕桑丝织村落之一。小朋友们与家长一起感受着蚕桑文化的神奇,胡大姐家祖祖辈辈都在养蚕,她给小朋友讲解从春蚕养殖、缫土丝、清水丝绵制作、翻丝绵被等一系列生产技艺,“清水丝绵技艺对手工技能要求很高,之前在缫丝的过程中,人们发现一些双宫茧、乌头茧、穿孔茧等不能用来缫丝,是一位农妇在无意中将双宫茧扯成的棉花全部翻进了衣服里,发现了丝绵。此后制作丝绵的技艺就传开出名了。”2008年,以塘北村一带为代表的“清水丝绵制作技艺”作为“中国桑蚕丝织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小朋友看着奶奶们操作,也捋起袖子要亲自试试,“我也要试试!”“奶奶,是这么翻吗?”“先放在水里展开,轻轻的,再绕到这个弧形上。”在老奶奶的专业指导下,小朋友都操作成功啦。
现在之所以还能够看到这些技艺,是因为塘北村近几年推出蚕桑文化风情游,开拓生产性保护渠道。为探索蚕桑文化的保护、开发与利用,区文广新局和塘栖镇人民政府连续三年投入40余万元,用于举办“蚕杷文化风情游”,开展塘北村蚕桑文化市民体验游,通过发展蚕桑文化旅游,恢复了传统蚕桑生产民俗,增强了当地蚕农种桑养蚕的积极性。
“之前就知道蚕宝宝结了茧之后被卖掉,也没有见过整个缫丝的过程,包括这些古老的技艺,也只是听说过没有亲眼看过。还是蛮有意思的。”随行家长表示蚕桑基地看看,也让自己长了见识。
此次蚕桑文化课是蒙牛奶“我回老家上堂课”公益项目之一,希望联合网络和社会的力量,搭建一个开放性、透明化的公益众筹平台。蒙牛奶总裁孙伊萍曾表示,在今年,我们期望通过“我回老家上堂课“的形式,进一步鼓励更多的爱心人士回到自己的家乡、回到乡村小学的老师和孩子们身边,将新知识带给孩子,为他们打开一扇新的窗户,真正意义帮扶他们快乐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