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宋前梅花审美意义发展之流变
宋前梅花审美意义发展之流变
梅花凌寒傲雪的形象,历代以来一直备受人们的钟情与喜爱,王安石的一首《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传诵千古。梅花的颜色之白,香气之浓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梅,属落叶乔木,性耐寒,早春开花,花瓣五片,有粉红、白、红等颜色,味香,果实球形,青色,成熟的黄色,可食,味酸。对梅花的喜爱,似乎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特有的情结,梅花是如此受大家的喜爱,然而细心的人会发现,其实我们西北地区的人们是很难觅到梅花的踪影的,梅花似乎只是属于江南的花卉,这是为什么呢?其原因就在于北方的冬天气温偏低,而梅树对气温是非常敏感的,一般只有在气温6-7摄氏度时才会开花,并且花期多在公历的一月下旬至三月上旬,此时正是冬末春初,腊尾年头,故而又称“腊梅”。因为喜欢温暖潮湿的气候,所以梅花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地区,尤其是长江沿岸和江南的丘陵、山地。晚唐诗人罗邺《梅花》诗:“繁如瑞雪压枝开,越岭吴溪免用栽。却是五侯家未识,春风不过放江来”。就真实地再现了梅花是大片大片地盛开在江南地区的,不但花开繁盛,而且是随处可见。然而,这毫不起眼的小小梅花,在漫长的中国文化历史长河中,最终却成为了一名花中的佼佼者,被众多的文人所歌咏,在民间也受到极大的追捧,甚至引发了人们关于梅花和牡丹孰能称为“国花”的讨论,形成了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梅文化的审美文化,而文学领域对梅花的研究,又带动了关于梅花在音乐、绘画、园艺等各个领域的发展。所以,人们喜爱梅花,更多的时候是把它作为一种具有人文价值的花卉来欣赏和歌咏的,可以这样说,梅花承载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信念和文化理想,梅花丰富了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
现在,梅花的审美已经作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现象被人们欣赏和品味,但在远古的时代,梅花的人文价值并未被人们发现,我们回溯梅花审美的发展过程,就可以看到,其实梅花的审美地位是经历了漫长时间的变化的,它不像桃花、芍药、蕙兰、荷花那样自古即以芳华著称。同样,梅花的审美特点也不是 从一有歌咏梅花的诗歌便被人们所发现的,它同样也是经历了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关于梅花最早的记载,《尚书·说命下》曰“若做和羹,尔惟盐梅”,是殷高宗任命傅说为相时所说的话,意在说明治国若烹饪,盐咸梅酸,贵在调适和合。
《诗经·召南》中曰“摽有梅,其实七兮。”以梅子成熟起兴隐喻男女相爱要及
时行动,不可延误时机。这两个典故流传较广,从中可以看到在远古时期,人们
看重的是梅的果实的“滋”和“实”,也就是说,秦汉以前,人们说到梅花时,在意的只是它的果实和材用,并未言及其花朵。魏晋时期,中国文化进入了“人的自觉”时代,人的生活、人的情感都受到了重视,诗人们的心灵越来越细腻、越来越敏感于自然物色的刺激,以往那些以实用性著称的植物,也开始被人们用
一种审美的眼光去看待,梅花也不例外,包括牡丹、荔枝、海棠等花卉的审美价
值,也是在这一时期才逐渐被人们认识和欣赏的,可以说,这一时期,梅花实现
了它的从“实用”到“审美”的飞跃。但当时人们对梅花的态度还是远远不及牡
丹、海棠等姿色艳丽之花的,甚至连梅花的外形和风姿也不曾注意到,只是对梅
花的花开花落感慨良多,南朝宋鲍照的《梅花落》就是这一时期吟咏梅花的代表
诗作,其中有这样的感慨:“中庭杂树多,偏为梅咨嗟。问君何独然,念其霜中
能作花,露中能作实,摇荡春风媚春日。念尔零落逐寒风,徒有霜华无霜质。”
他感念、怜惜梅花随春风而落去,来表现自己才秀人微、旷废无用的自怨自艾之
感。南朝咏物诗的流行,导致了咏梅诗的出现,但同时也决定了“审梅”的情趣
意向,因为梅花在“二十四番花信风”中,居诸花之首,是春天的第一位使者,其花开早,其落也早,很是容易引起诗人们的春恨春愁,可惜的是,此时的人们
并没有发现梅花独立的审美意义,更多的只停留在对梅花艳情闺怨的寄托之上。
直到中唐时期,唐代士大夫们大量的文化生活推进了梅花的审美活动,再加
上“安史之乱”以来士人因仕宦、贬谪流落南方的越来越多,江南地方文人也渐
趋活跃,因此感物咏梅之作也日趋增多,杨万里称“唐之李、杜以来咏梅始盛”,但实际上,这只是一个习惯性的说法,他指的是李白和杜甫所处的时代,而非指
确实的两个人,李白的诗歌多引用乐府古体,也涉及梅花意象不少。杜甫应该是
唐代第一个对梅花着笔较多的大诗人,在成都,杜甫写下了著名的《和裴迪登蜀
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此时
对雪遥相忆,送客逢春可自由。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江边一树垂
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他借用何逊咏早梅的典故,因看到梅花开放而生发出
漂泊异乡的时序之感和思乡之情。杜甫将何逊的《咏早梅诗》引入自己的诗境,改变何逊原来的闺怨之情,而只突出其对景感怀的一面,这一微妙的改造标志着
梅花从最初的闺怨意象已完全转变为文人表现乡国之愁的感怀抒情意象。白居易
更有《和薛秀才寻梅花同饮见赠》、《与诸客携酒寻去年梅花有感》、《忆杭州
梅花因叙旧游寄萧协律》等诗作,仅从这些诗歌的题目上就能判断得出唐代以来
咏梅诗的兴盛。
宋代承唐之势,咏梅做诗的绝对数量和相对数量都大幅度的增加,特别是北
宋中后期,梅花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宋人笔记中记载,宋徽宗年间,晁冲之,宋齐愈,陈与义等人曾因咏梅作品为君主赏识,获超次擢拔,梅花题材在当时人的心目中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另有黄大舆的《梅苑》,所收“四百余阙”,集中反映了北宋后期咏梅盛行一时的景况。据考证,现存宋代咏梅诗词比南朝宋
齐梁陈四朝现存诗歌总数还多,是宋之前咏梅总数的50倍,由此可见,宋代咏
梅诗词数量之大,题材之多,是有目共睹的。宋代梅花作品数量的激增,使得梅
花的审美特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其价值地位也逐步走高。特别是南宋时期,宋室南渡,社会的政治文化重心南移,而南宋的版图正好就在梅花盛开的淮、岭
一带,梅花也因风土之利更得人气之旺,一时盛况空前,辛弃疾曰: “剩水残
山无态度,被疏梅,料理成风月”。南宋后期,理学家们更是赋予了梅花“清气”,进一步深化梅花的品格道德意义,梅花作为文化象征符号完全成熟定型。正如刘
辰翁在《梅轩记》中所说:“数年来,梅之德表天下。余尝经年不见梅,而或坡
或谷或溪或屋者,其人无日而不相遇也,往往字不见行而号称著焉。”咏梅文学乃至梅花审美文化才真正意义上进入了鼎盛的时期。
第二篇:“习宋会”对深化发展两岸关系意义重大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近在人民大会堂会见到访的台亲民党主席宋楚瑜一行。习总书记在会见中就两岸关系问题发表了重要讲话,着重表达了四点意见,被外界称为“四项原则”,即:“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方针政策不会改变”,“促进两岸交流合作、互利共赢的务实举措不会放弃”,“团结台湾同胞共同奋斗的真诚热情不会减弱”以及“制止‘台独’分裂图谋的坚强意志不会动摇”。习总书记的讲话、特别是其提出的四点意见,对深化两岸关系发展深极具影响、深具意义。
高度肯定两岸关系发展。近段时间,台湾岛内在两岸关系发展方面出现了一股逆流,民进党及绿营利用少数政治色彩浓厚的学生领袖,盅惑、煽动了一场所谓的“太阳花学运”。受蒙蔽的学生们在民进党及绿营撑腰打气下,依仗着学生这层保护伞,欲所欲为、肆无忌惮,采取非法暴力手段,占领台最高立法机构20余天,一度冲入台最高行政机构,创下台学运、甚至是社运史上破天荒的记录,配合民进党成功挡下服贸协议,使得马当局、国民党方面被迫吞下“先立法(设立两岸签署协议监督条例)、后审议”(服贸)的苦果,亟欲通过生效的服贸协议遥遥无期,动弹不得。两岸关系的发展进程受到严重干扰。面对这种情况,究竟如何看待当前两岸关系,这既是外界极其关心的议题,也是大陆必须严肃面对的课题。习总书记在与宋楚瑜主席会见时就此表明了态度、立场,指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大局稳定,经得起风浪考验。两岸关系风风雨雨几十年,总体趋势是向前发展的,这是历史的必然。习总书记的讲话,对当前两岸关系发展给予高度肯定,“太阳花学运”只是两岸关系前进发展中出现的一股逆流,两岸关系经历过几十年的大风大浪的考验,这股小小的逆流,不足以改变大陆对两岸关系大局的看法,更无法阻挡两岸关系滚滚向前的历史潮流。
坚持既定的对台政策不动摇。经历反服贸的“太阳花学运”的政治**,两岸关系发展进程受到严重干扰,特别是民进党、绿营煽动学运以反服贸协议为名,行阻挠两岸关系发展之实,他们表面上是对服贸协议不满,实则是不满马当局积极推动两岸关系发展,学运的主轴是反两岸交流,主张两岸“一边一国”,从“台独”的观点来反对两岸经贸产生进一步连结。但这股逆流并未影响到大陆对两岸关系的基本认识,大陆对当前两岸关系基本看法没有发生重大改变,依然充分肯定两岸关系的大方向。这向外界清楚表明,“太阳花学运”并不能影响到两岸关系发展前进的脚步,无法动摇大陆对台的既定政策,正如习总书记所说,“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方针政策不会改变”。这充分显示,大陆不会因岛内暂时出现的阻挠两岸关系发展的逆流,而随意调整既定的对台政策,将来两岸关系的重点、基本政策仍是和平发展,大陆对台政策的大政方针没有任何改变。当然,大陆发展两岸关系是有其底线的,那就是绝不允许“台独”的重新抬头和泛滥,大陆“制止‘台独’分裂图谋的坚强意志不会动摇”。这是原则问题,是底线、是红线,不可逾越,在这一点上,没有任何商量和妥协的余地。习总书记曾明确指出,“台独”分裂势力及其分裂活动仍然是对台海和平的现实威胁,必须继续反对和遏制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主张和活动,不能有任何妥协。
为现阶段两岸关系发展指明了方向。岛内“太阳花学运”爆发后,外界对大陆下一步在两岸关系方面的动向极为关注。习总书记会见宋楚瑜主席时清楚表达了大陆的立场,为现阶段两岸关系发展指明了方向:一是继续促进两岸经贸交流合作、力争互利共赢。习总书记明确指出,经济融合有利两岸互利双赢,任何时候都不应受到干扰。大陆将一如既往,“促进两岸交流合作、互利共赢的务实举措不会放弃”。这向外界发出了非常明确的信号,不会因为服贸协议的暂时受阻,影响两岸正常的经贸交流合作,两岸经济融合的整体方针不会因“反服贸”而改变。也就是说,大陆将继续加强与台方的经贸交流合作,以更加务实的举措创造两岸的互利共赢局面。只是会考虑到岛内的实际情况,设法采取有效措施,照顾弱势群体,使更多台湾民众享受到两岸关系发展红利。二是推动两岸全面交流增进互信。习总书记在会见宋主席时表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任重道远,需要加深两岸同胞相互信任。同胞有了互信,很多难题就容易找到解决办法。我们要积极创造条件,扩大两岸社会各界各阶层民众的接触面,面对面沟通,拉近心理距离。事实上,这次邀请宋楚瑜访问大陆、举行“习宋会”,就是扩大两岸社会各界各阶层接触、增加相互信任的具体举措。宋楚瑜作为亲民党主席,曾当过台湾省长,对基层民众与社会民情有很好的掌握,有一套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习宋会”就是在倾听台湾不同的声音,也是以实际行动体现大陆“团结台湾同胞共同奋斗的真诚热情不会减弱”。三是重点加强两岸青年交流。习总书记指出,两岸青少年身上寄托着两岸关系的未来。要多想些办法,多创造些条件,让他们多来往、多交流,感悟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潮流,感悟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趋势,以后能够担当起开拓两岸关系前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这也是针对“太阳花学运”的有感而发,两岸青年的交流活动增多,双方的互信增强,相信类似的反对两岸关系发展的“太阳花学运”将会减少甚至灭迹。
第三篇:马哲论文之_人及自然及谐发展意义
成绩:
论文题目: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授课教师:李娜院 系:经济与管理学院学 号:姓 名:刘晓婷
140160135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
和往常的周末不同,由于社会实践任务的迫使,无奈周末和同学乘车去了大连自然博物馆。俗话说:生活中不仅有眼前的匆忙,还有诗和远方。偶尔去远方看看还是不错的。
怀着一路的兴奋我们来到了大连自然博物馆。它坐落在风景秀丽的黑石礁海滨,大连自然博物馆是一座集地质,古生物,动植物标本收藏,研究,展示于一体的综合性科学自然博物馆,是国内唯一拥有27万平方米海域的博物馆,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该馆基本陈列分为海洋生物,地质矿产,生命的起源与人类的出现,动植物5大部分,开设地球,恐龙,海洋生物,东北森林动物,湿地,物种多样化,辽西古生物化石等12个展厅。
大连自然博物馆的展览是以“人与自然”为主题设计的;东北是中国森林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这里分布着针叶林,针阔混交林,阔叶林等。在这片茂密的森林里生活着无数美丽可爱的野生动物;湿地孕育了缤纷的动植物,微生物世界:水面上细小的浮萍,水中的水草,水底的微生物,岸边生长的芦苇与成行的树木......地球是生命的摇篮,人类的家园,地球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奉献了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资源。海洋孕育了种类繁多,形态万千,绚丽多姿的还有生物......来大连自然博物馆参观,不仅能增长自然科学知识,还能领略大自然的独特风光,同时也带给我很多感想。地球是我们人类和一切生命的摇篮,也是我们的家园。她很大,但不是无边无际;她很美,但不是青春永驻;她很富饶,但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几十年前,地球是一个活跃着生命的精灵,这里有美妙的大气层,有冷暖适宜的气候,有清新湿润的空气,鸟兽鱼虫上演着自由的生活,花草树木散发着醉人的芳香,那浓浓的绿荫给人以抚慰和舒畅……可以说,这便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篇章了。
然而,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人类将越来越多的污染抛给了哺育他们的成长的母亲——自然。黑烟笼罩的天空中不见了鹰击长空的雄姿,污浊不堪的河水终结了鱼翔浅底的身影,与日俱增的人口使城市变得臃肿不堪,各种现代化的机械争着吵着要主宰这个世界。只懂得顾着眼前的利益,不知不觉间正辣手摧毁着大自然。
森林资源逐年减少,人类还不快保护它,森林便会变成赤土裸地。近十多年来,人类共破坏了21亿公顷森林。部分砍伐的树木成了人们平时生活中的所需品的主要材料。部分的却是作为燃料。一切令人震惊。人们只贪图眼前的方便,滥伐后又不重新种植更多幼苗。使资源有限,森林面积便少得可怜。人们可知道树的净化能力有多厉害!能吸入二氧化碳,排出人类寸分不离的氧气。森林面积始终少,对空气净化只起皮毛作用。
森林被乱砍滥伐,水资源也遭受威协。林木的根不能扎住泥土时,当洪水来,水土大量流失。就拿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来说,就是一个例子。现在黄河正痛生欲死地呻吟着。每到一次泛滥,黄河总又一次地疲劳。冲刷了黄土高原等地方的泥土,令土地由肥沃变到贫瘠了。坑坑洼洼的土地就像月球上的高低小山,使农民难以耕种。
环保也是一个大问题。人类有把物品用了一段时间就扔掉的习惯。把有限资源大量浪费,不懂得如何进行环保。
自然环境遭受破坏,对野生动物也有沉重的打击。而野生动物频临灭绝却与人类拉上敌对的关系!人类对大自然充满好奇之心,非要看个究竟,野生动物便成了上等的牺牲品。人类乱捕滥宰,使珍贵的东北虎﹑豹……走上了“不归路”。
终于有一天,大自然负荷不了如此的伤害,他发怒了。于是,气候变异,水土流失,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水资源短缺,沙尘暴,非典等接踵而至。人类终于领略了它的报复,于是人类开始思索人与自然不和谐给他们带来的危害。
所幸的是,已经有一些明智的国家政府和人民,在为自己幸福生活努力奋斗的同时也在为子孙后代做着长远打算。于是有人提出了要对自然资源珍惜,要使人与自然达成和谐,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其实,两千多年前韩非子就给人类留下了“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的古训,用到今天这个生态危机四伏的社会,它更是要警钟长鸣不绝于耳。它告诉我们对水、对森林、对鱼虫鸟兽、对一切的自然资源的利用都要持长远的有所保留的态度。因为自然和人类一样是个有限的生命体,而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和谐是鸟儿那坚硬的翅膀的,没有了它,人类再也无法飞翔;和谐是汽车那提供动力的发动机;没有了它,人类再也无法奔驰;和谐是帆船那种伸展的白矾;没有了它,人类再也无法冲浪。所以,我们要携手让和谐永存,保卫我们美丽的家园。
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全人类共同的责任!我只能说,我这趟大连自然博物馆之旅没有白行。